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生命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环境生态学、生态经济 生态农业、山地植物 水域环境、植物解剖学 论文专著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黄玉源,男,1959年1月出生,广西钦州人,现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生态学、风景园林、植物系统与进化方面的研究,主持2项、参加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同时主持30项省市级等科研项目、参加10多项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作为主编和副主编,已出版著作7部,代表作有《中国苏铁科植物的系统分类与演化研究》、《深圳山地植物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生态经济学》等,已发表论文170多篇。

很多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好评,多次获得国际最权威学术团体主办的国际学术大会的邀请做学术报告,如获得邀在由国际生物科学联盟(IUBS)、国际植物学与真菌学联盟(IABMS)联合主办的“第18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澳大利亚,此系类会议官方及其他媒体誉为植物学界的“奥林匹克”)会议上做口头报告,由国际生物科学联盟(IUBS)主办的“第31届国际生物科学暨生物产业大会”上做口头报告,由国际生态学会、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中国生态学会、美国生态学会、英国生态学会等23个世界相关权威机构和组织共同组织的“2007第三届世界生态高峰会”上做口头报告,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苏铁专家组主办的“国际苏铁类植物生物学会议”上做口头报告等。获得政府、高校、学会等授予的荣誉和奖励近30项。

教育经历:

1978.9~1982.7,广西农学院(现广西大学)甘蔗专业本科学习,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5.9~1987.1,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生物系硕士课程助教进修班学习,毕业;

1993.9~1996.7,广西大学经济学院第二学历班毕业;

1995.9~1998.12,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全脱产),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2.7, 广西农学院本科毕业后留校,在植物学教研室任教;助教;

1987.2~1995.8,广西农业大学植物学教研室任教,讲师,副教授;

1999.1~2002.8,在广西大学任教,2001年获教授职称,植物学教研室主任,广西教育厅省级学科带头人;生态学、植物学、作物栽培学等专业硕士生导师;南宁市政协委员;

2002.9~现在,作为高层优秀人才引进,调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同时兼任广西大学部分工作。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森林培育、风景园林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森林培育学科带头人,生物科学系主任;中国植物学会苏铁分会理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苏铁保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学术顾问,深圳市大鹏新区政府(管委会)聘任专家;

2005.1,墨西哥国民生态研究所、维拉克鲁斯州大学访学;

2011.7~9,澳大利亚乔治布朗.达尔文植物园、查尔斯. 达尔文大学访学、合作研究。

学术兼职:

中国植物学会苏铁分会理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苏铁保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广东省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委,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广东省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重点扶持学科主要成员、生态学方向学术带头人,任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美国植物学报》)和其他一些国内外学术期刊的评审专家,《生态经济》(核心期刊)理事会理事,深圳市大鹏新区政府咨询专家,深圳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顾问。

教学情况:

给研究生开设《高级植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园林植物生态学》等;为本科生开设《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城市环境生态学》等课程。2006年,受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委托,由本人作为技术方面总顾问,进行策划和设计,与合作单位共同建立的设在深圳市合作单位的“生命科学产学研基地”,已经接纳研究生和本科生进入基地开展科研、学位论文研究、实习1000多人次。在上级的指导下,在双方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及同学的积极参与下,经过近10年来开展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和进取,该基地所在单位已经建成“国家环保部城市生态系统地面定位监测站”,2017年1月,又获得批准为全国第一批8个国家环境保护科学创新平台之一的“国家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后又获得“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国家级平台,进入到这些国家级学术平台,使得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学习提高的平台更高、更好。 

发明专利:

 [1]黄玉源, 温海洋, 余欣繁, 梁鸿, 杨立君, 杨慧纳, 蒋呈曦, 马嵩, 陈志洁. 一种植物熏气箱[P]. 广东省: CN209132235U, 2019-07-19.

 

环境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研究


对城市各城区及功能区绿地系统中植物群落的乔木、灌木与草本的种类组成、层次、密度、盖度、高度、显著度、频度、优势度、相似性系数、排序、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均匀度、丰富度等群落结构特征数量指标进行了大量的深入测定研究和系统的分析,同时探究了这些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与该区域的湿度、温度、含氧量、粉尘、噪声、多种污染气体等环境质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是我国较早开展城市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关系的少数研究者之一,同时从景观、生态效益等方面,提出合理及优化的园林、绿化方案。

对多种植物进行了大量的SO2、臭氧、酸雨等污染物熏气实验处理、对叶片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组织结构伤害症状、抗性强度、各种植物叶片对SO2吸收量和净化大气能力,以及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丙二醛、SOD、叶绿素、蛋白质、可溶性糖等多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适应机制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对这些指标与其叶片结构特征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细致研究,例如细胞壁厚度、胞间隙大小等指标在这方面的研究为国际上首次应用,同时将这些解剖结构指标与上述实验处理结果用相关系数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在国内也是最早应用的研究者之一,同时对大气污染物及PM2.5、PM10的消减和吸收净化作用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用封闭式熏气箱污染试验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污染处理时间的增加,植物吸收PM2.5的量会明显增加。各种植物吸收PM2.5的量一般在2小时的时间里,从2株吸收量大多数为65~115μg/m³之间,到4株的吸收PM2.5的量大多数为90~130μg/m³,而到10株时,大多数植物其吸收量可达到120~175μg/m³的范围。他指出:植物吸收PM2.5污染物是通过植物叶片上的气孔进入叶片内的途径为主的,因为叶片植物气孔的孔径远大于空气的PM2.5细颗粒物;而且由于实验表明:各季节里,气温高的时期同等生物量的植物吸收PM2.5的量明显高于气温低的时期,而气温高低直接影响着植物各生理代谢活动的强弱。因此指出,植物主要是通过呼吸等新陈代谢活动的强弱来主动吸收空气中的PM2.5的,而不是被动地以机械的作用吸收的。他带领的团队在对许多个市县上述方面研究的成果表明,凡是的层次多、而且亚层较多,植株高度、胸径、冠幅、密度、盖度大,自然发育和造型,不做人工修剪,其空间枝叶比率高的植物群落,其林内的温度表现出典型的冬暖夏凉的特征,湿度大、光照强度明显低,降低噪声效果好,风速适宜;区域的舒适度指标高;而且,研究表明,植物多样性高的群落,其结构特征会明显好于多样性低的群落,构成了正的相关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城市不同区域选择对污染抗性强或吸收净化能力强的绿化植物,以及敏感指示植物,从而对于构筑合理的城市植被分布格局、最优的植物群落结构,达到改善和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城市郊区及野外山地植被生态学方面开展了较多深入的研究,对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多样性状况,各区域的差异性,受影响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多个生态学研究数量统计方法。以及对研究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策略。

生态经济研究方面:


早在1997年由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广西工学院承办的 “全国首届企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提出我国新老城市必须及时进行大幅度的工业布局调整,在符合生态学要求的地理位置,即当地各季节主要风向的风均不能把各企业的各类烟尘等污染物带到城市建成区域的地点建立大型的工业园,将目前在城市内部四面八方、混乱分布的工厂大部分向外搬迁至此工业园内,实行材料、废料相互利用,有机组合,集中建大型的工业污水处理厂等处理设施,各企业的污染物能集中处理,做到少污、无污排放,降低成本,集约经营,城市工业对城市环境无或极少负面影响,而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进而建成经济发达,绿化、交通、旅游等均能协调蓬勃发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文明的生态城市。引起学术界和相关政府部门强烈反响和好评, 并向部分城市的政府直接提出建议和策略,已被国内多个大城市陆续采纳,并获得国家级学会优秀学术成果奖。

1997年对南宁市等城市的工业布局调整方面向广西省级和市级领导提出了直接的建议,如将大部分工业企业在城市附近南部的布局,改在东侧或西侧的建议等,建立集中的工业园,并陆续把城内凌乱分布的企业向内搬迁,进而避免工业经济的发展造成大面积城市污染的损失,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城市景观效益综合最优的目标等。得到了广西自治区最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批示,环保局等部门受到指令与本人直接洽谈和商议了进入实质性规划调整的各项工作。这些,对于1997年至2007年之间,南宁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作为项目主持人及政协委员,带领政协委员及专家组成的项目组成员,对南宁市的西部和西北部城区进行了生态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项目的调查,经过实地多次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由主持人执笔撰写了:《关于可利江污染现状与整治对策》研究报告,2002年2月作为南宁市第八届政协三次会议大会发言,集体提案。提出了整治可利江、开发建设生态经济型相思湖区的重要构想和发展规划大致构架。这个大会发言及提案在政协大会上获得市党委和政府的极为高度的重视和赞扬,已经全面采纳,并大幅度地投资建设该区域。项目组成员随后对于该区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规划和设计方面的讨论和分析,尤其是可利江及在其汇入南宁主要河流邕江(西江的上游主河道)的入口附近大的相思湖的周边截污工程,养殖区的沼气建设,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工程,种植水生植物、构筑水系的良好生态系统和河岸的生态优美景观工程的设计方案。在几届市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区域已成为南宁市的一个现代科技、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共进,繁荣、蓬勃发展的生态型新区;与繁华的琅东区共同成为两个对称的发展平台,由本人在报告中提出的“东有南湖,西有相思”的图景描述,也已成为南宁市的各大媒体和群众传颂的美景佳话,也形成了被称为“老城区的一条金扁担挑着两个金箩筐”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为一项富民利民工程,城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工程,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与其他人士提出的将邕宁县的全部和武鸣县的一部分划入南宁市的城区,便于统一城市发展规划,为南宁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及整合资源,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及优化工业布局等提供有力保障。也获得南宁市政府的采纳,为南宁市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和作为北部湾国家经济开发区和今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2007年南宁市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2008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3月至4月,受民进广东省委会指派,由他提出议题,并执笔撰写了《推动构建粤港澳经济合作区,加快三地经济从合作迈向融合》的政协提案的初稿和最主要的内容,作为参加各个界别的供省委书记遴选督办的提案,受到了省委书记的重视,选为唯一的一个、也是广东省历史上第一个由省委书记亲自督办的政协提案,受到高度重视,获得广泛好评,并获得省政协优秀提案奖,对于珠三角地区在未来10多年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发展规划做出了积极、重要的贡献,也为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个提案中重大策略的实施,为立刻消除当时困扰珠三角地区几年的严重灰霾污染问题,为后来10多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工业布局的调整,走新型、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在全国树立好的具有带头作用的榜样,以及改进广东与港澳全面合作的方式及提高效益,为广东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提案获得了中央统战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8个民主党派中央委员会和工商联主办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表彰评比活动”的“建言献策成果奖”。

在水域的水生植物及环境生态学方面也开展了较多研究。

在生态经济方面,最早系统地提出了把城市各方位都零乱分布的许多工厂大规模搬迁到城市主要区域外围的在符合生态学原理位置建设的大型工业园内,各企业有机组合,努力构建为生态型工业园;同时,把让出的大量市区空间建成文化、商贸、居住、管理和旅游等区域,消除原来各处都是工厂的污染状况,建成城市工业经济发达,贸易、旅游等经济与文化繁荣,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综合最优化的生态型城市的策略。20多年来被各地陆续采纳。

作为民进会员,在上级的指示下,指派为技术总负责人和执笔者,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的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生态农业战略的全国政协大会发言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也作为当时民进中央在全国范围以后10年来最主要的推进工作“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倡议书和主要的策略依据,为国家生态型、绿色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给多个省、市最高层领导提出工业布局大幅调整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技术含量,即大幅消除环境污染,又有效提高经济效益的生态经济战略,均被采纳。对于区域的经济模式转型、产业工艺及技术的升级,走绿色、循环经济道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生态农业研究:


到多个省的数十个市县进行考察研究,对各地的气候条件、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及植被状况、地形地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状况,以及耕作模式、栽培技术方法、农业产业结构与现有土地肥力、土壤结构、生物多样性状况等农业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中还抽样对农田土壤进行N、P、K、Ca、Mg、Zn、Cl、S、Fe、B、Cu等元素和pH值、含水量和有机质等成分的分析;对水果和蔬菜样品在生态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种植条件系下,在品质上进行成分如蛋白质、糖、氨基酸、维生素C、B等对比测定实验;同时对于如何采取生态农业策略,在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大大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建立起生态型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格局方面进行了研究。作为地方政协委员及项目第二主持人和技术总负责人,参与调查并撰写的提案在2001年作为全国政协大会发言和提案,在农业部的回复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告知将指派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前往提案提及的先进地区拍摄电视片;当年的8月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多集播放,在全国推广。

生态监测测定与研究:


在2006年,接受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委托,进行技术设计和策划,撰写项目立项申报书,并与合作单位共同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多监测站点的全方位指标的生态监测网络系统,率先开展生态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的监测和评价,动态跟踪,提出改善和优化的策略,让环境监测从过去的只进行大气、水、土壤的环境污染物监测迈入更加全面的动态监测领域。

他陆续全面开展了深圳市的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动物种类组成、分布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的生态监测与研究;同时对各监测网络站点的土壤结构、成分等进行测定分析。研究路径采用了植被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物学特征分析等方法,而且采集大量的植物标本和主要的动物标本进行装订、鉴定和分类,建立了植物、动物标本数据库和土壤标本库。当时国际上仅少数几个同时开展这方面工作的发达国家在生态监测和研究方面采用同样的方法,甚至现在也还是少数发达国家在开展此项工作,且没有见到方法上的突破,黄玉源教授是我国最早全面开展生态监测测定与研究工作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同时,他还提出和采用了多项新的研究和评价方法和策略。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的水平和地位。

为了实现更准确的监测,他与合作单位科技人员一起,走遍了深圳市的主要名山,如大南山、小南山、七娘山、羊台山、田心山、排牙山等丛山峻岭和部分代表性街道区域,共开展180多个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以部分固定的生态监测站点为中心,连成一个系统的网络,掌握各处的植被组成、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特点,相互的关联性,分析影响其特征的主要因素。深圳市生态监测的测定与研究工作,为我国的生态监测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山地植物生态研究:


开展了大量的山地植被生态学研究,根据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提出:自然林或经过长期自然恢复的林地,其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明显高于受到人为干扰的半自然林及人工林,而这些指标半自然林又好于人工林。而且,所谓的对林地进行片伐等人为干扰后能提高群落的植物多样性则基本都是暂时的,而且新加入的种类基本为灌木层和草本植物为主,而且植被结构被破坏,生态效益大幅降低。而随着演替的进行,以后植物多样性还是会恢复到人为干扰之前的多样性水平。因此,是不可取的。而这类行为可能增加多样性的情况在草原群落适当有些作用。这些对于国际上仍在争论的哪类群落多样性高,以及对于本来就很好的自然林及半自然林进行人为砍伐式干扰是否有利于多样性提高和群落的结构优化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理论参考。同时指出,对于优势种优势度很强的纯人工林来说,则可以采取人为干扰的方法,种植其他当地自然种类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同时还研究了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与景观特点、效果的相互关系。为各地取得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同步发展和最优化的效果方面提供了依据和参考。在山地和城市植物群落生态学的研究中提出了群落重要值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公式,对于掌握区域内各群落间的相对重要性及其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植物多样性方面提出了新的科、属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计算公式,并进行了较多的应用。

 

水域环境生态学研究:

(1)水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对农田的影响。对广州石井河一带的水、土壤和农作物携带的Pb、Zn、Mn、Hg、Cu、Cr、Ni、Se、Cd等重金属和多氯联苯、苯酚等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分析测定,对这些污染物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也进行了分析。对如何采取生态工程措施进行水污染控制、改良和优化农田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

(2)水中磷污染对植物的影响。对无机磷污染物在水中多种浓度对水生植物的各主要生理指标和组织结构的影响开展了研究。对于水域磷的浓度控制及对水生态系统干扰,以及水生植物对底泥和水中磷污染的适应程度及在高富营养化水域中吸收净化磷元素的作用进行分析与评价,为制定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策略提供了理论参考。

(3)对珠江的污染及治理研究。对珠江主河道的金沙洲至大坦沙岛河段、滨江中路河段的水中氨氮等污染物含量及多种处理技术措施进行了对比研究。

(4)红树林的群落结构。开展了对深圳市多个区域的红树林群落结构的生态学数量指标、生物多样性,以及不同群落结构特点与景观效果关系方面的研究。对其群落的状况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红树林对沿岸海水的净化作用、提高海水水质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为深圳的经济开发与沿海生物群落和多样性的保护及生态系统的恢复方面提出了重要参考意见。

(5)在广州市河涌治理方面,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在广州的主要河涌直接种植各层次水生植物,利用植物的吸收净化能力进行多级、深度净化水污染物,与其他工程措施相结合,从而达到珠江及各河涌水真正清澈,并形成良好的水生态系统的建议和主要的策略,受到广州市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正在积极推进此计划。

(6)红树林的幼苗组织结构与适应机理。对北海地区红树林5个优势种即红海榄、海榄雌、白骨壤、桐花树、秋茄幼苗的根、茎、叶解剖结构特征与其对环境适应性和抗性方面进行了研究;许多的研究内容为国内在这方面的首次的研究,对于揭示红树植物的耐盐机理和不同优势种的性状特点,以及如何创造良好的海水环境和潮间带的地形、地理条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证据。为红树林幼苗的繁育、实地栽培和林地的构建方面也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7)首次发现无任何通气组织的肉质叶的旱生植物可立即完全沉于水下而长期正常地生长,并在水下萌发幼苗。这对于传统的认为必须具有较发达的通气组织的植物才具有这类能力的理论是一个跨越性的进展,对于用分子生物学手段选育抗涝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引起学者们的很大兴趣和关注。

(8)在海域环境生态与效益方面。作为主要研究者对于深圳湾海域的地理、环境变迁和其生态、旅游经济、心情与心态、文化特色的保持和传承等效益方面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尤其对近10多年来,深圳经济发展对深圳湾的水质污染、填海造成的面积缩小、海床上抬、红树林被破坏、海鸟和其他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减少,景观的单一和退化、以及海洋动物尤其是蚌、螺及鱼类的污染物含量增加等给深圳的城市小气候、旅游经济和文化构的负面影响,甚至对整个深圳的市民原来的滨海城市的舒适、愉悦的理念大幅度的淡化和消减所产生的城市文化的重大负面影响等均做了生态与经济方面的综合分析。并预测如果不进行大力整治,约60年后,这个给人们留下极为美好印象的、几千年来香港与大陆隔海相望,两岸红树林密布、造型优雅、海鸟群集欢跃的海湾将被淤积而填平。同时,提出了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各类负面作用的多项措施,以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的目的。获得了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研究所优秀论文奖。

在植物系统与进化、植物解剖学、资源学、系统进化与区系方面:


(1)在现存最原始的种子植物苏铁类植物中首次发现了导管。

在以往国际上通行的理论均认为在5个纲15个科的裸子植物中,只有最进化的买麻藤纲的3个科才有导管出现,其余的4个纲10多个科的植物均只有原始的管胞,而没有导管。因此这一发现对于上述重要理论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突破;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重视,多次被邀请出席国际学术会议。1999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美国主持召开的第5届国际苏铁类植物生物学大会主席J.B.Fisher博士亲自发邀请函,邀请到大会上做特邀报告;2005年,又获得该学术机构主持的第7届国际苏铁类植物生物学大会组委会的邀请,前往墨西哥出席大会,并做大会特邀报告,会后得到各国与会代表的热烈祝贺;此项发现同时得到中国植物学会苏铁分会理事会在2001年学术年会上极为高度的评价。

(2)在银杏纲、松柏纲和红豆杉纲的植物中陆续发现了导管。

至此,就已经在除买麻藤纲以外过去认为没有导管的裸子植物其它所有的纲和科中全部发现了导管。由于导管比原始的管胞对水分和无机营养物的运输能力强约10倍,这对于提高植物对各类逆境的适应性、各生理生化代谢活动能力的提高和生长发育速度及繁殖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均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这一系列的发现,对于研究植物各大类群的进化关系和进程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分布及适应机制,如何创造更为合适的环境条件,加快扩大裸子植物各种群的个体数及分布区、有效实现其多样性的保护,以及指导人工栽培和繁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植物学、生物进化、生态学理论领域的一项系统性的极为重要的理论突破,具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3)发现了新的中柱类型:双维管束中柱(双维中柱);

(4)发现了新的孢子类型:长短轴4裂缝型;

(5)发现了新的维管束类型:双木维管束;

(6)发现了新的木质部分化方式:圆周向两端式。

由于在约26万种高等植物中这些类型和方式至今仅发现和能被归纳为几种至10余种,孢子类型稍多,但细分也仅为20余种,这些在植物学多个分支学科中都属经典内容,因此这些发现对于植物系统与进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等方面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一系列十分重要的理论突破。这些成果在由广西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中来自全国各重点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专家一致评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7)在已经进化为子房下位、雌蕊或雄蕊均合生的单性花的南瓜中,发现了子房上位、半下位和下位,雌蕊或雄蕊从分离到合生的类型丰富的两性花,为探明高等植物的系统发育、性状的演化过程等在重要的研究对象、保守的花的部分提供了重要而有力的佐证。

(8)发现了苏铁类植物一种新的根结构类型——贮藏根(肉质根)。

(9)发现苏铁类植物根的次生结构并非像过去一贯认为的仅为在横剖面呈几个团状结构,而是也有连成环带状的结构,且发现有次生皮层存在。

(10)发现部分植物的叶轴和叶柄具有类似叶片那样的栅栏组织和海面组织的结构,这是一个重要的进化和适应的结构特征。

(11)发现叶柄和叶轴维管束木质部分化方式不是仅有像茎那样的内始式,也有像根一样的外始式。

作为项目主持人和主要参加者,与同事们共同发现了:

(12)苏铁类植物并不是过去一直认为的直根系,而是须根系。

(13)部分植物根的木栓形成层起源于皮层。

(14)一些苏铁类植物的内皮层中具有两条、三条以上的凯氏带,对于以往认为只有一条凯氏带的理论是一个突破性进展。

同时还对20多种苏铁类植物进行了RAPD和ISSR的分子生物学遗传标记研究,探讨它们的亲缘关系和进一步明确它们的系统学地位。为研究其分布、演化和保护措施方面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提出现代苏铁科植物应起源于中国的西南部地区,发表了苏铁科植物新的分类系统,对苏铁类、蕨类植物的系统进化、解剖学、形态学、区系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发表了6个植物新种。

 

发表的部分中文论文:


[1]余欣繁, 黄玉源, 温海洋, 余华金, 王伟民, 许旺, 张蔚昌, 杨志明. 深圳市坝光国际生物谷鸟类多样性调查[J]. 安徽农业科学, 2023, 51 (23): 81-84+113.

[2]杨志明, 蒋呈曦, 余华金, 黄玉源, 余欣繁, 李鑫泰. 深圳市坝光核坝路生态旅游—植物资源分析[J]. 热带农业科学, 1-9.

[3]蒋呈曦, 余华金, 杨志明, 李鑫泰, 黄玉源, 李法民, 李建仪, 秦介堂. 深圳坝光核坝路植被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J].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3, 36 (04): 64-73.

[4]龙欣, 范楚琪, 房林, 吴坤林, 李琳, 王田意, 曹琪聪, 黄玉源, 曾宋君. 3种固化无土基质的水肥保持效果及对立体绿化植物扦插和生长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 2023, 44 (06): 1170-1179.

[5]余华金, 杨志明, 黄玉源, 李建仪, 李绮恒, 余欣繁, 秦介堂. 深圳大鹏新区典型自然与人工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J]. 福建农业科技, 2023, 54 (01): 1-8.

[6]余欣繁, 黄玉源, 曾清怀, 温海洋, 杨志明, 王伟民, 许旺, 尹淳阳, 黄剑. 深圳坝光区域自然林及半自然林植物多样性比较[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1, 50 (05): 388-393.

[7]龙欣, 吴坤林, 李琳, 房林, 黄玉源, 曾宋君. 姜黄属花卉新品种‘紫红郁金’[J]. 园艺学报, 2021, 48 (S2): 2929-2930.

[8]雷谨蔓, 黄玉源, 孙莹芳, 杨志明, 余欣繁, 孙双双. 深圳杨梅坑山地植物群落演替动态[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1, 50 (04): 278-289.

[9]李建仪, 黄玉源, 刘德良. 暨南大学石牌校区园林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植物配置分析[J].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1, 34 (04): 79-89.

[10]李仕新, 黄玉源, 唐军, 曾嘉凯, 余欣繁, 杨慧纳, 梁鸿, 陈慧明, 蒋呈曦, 杨立君. 深圳市生态监测站点高等动物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J]. 绿色科技, 2018, (20): 12-18.

[11]黄玉源. 关于植物视觉等方面问题的思考[J]. 中国高新科技, 2018, (20): 29-31.

[12]陈志洁, 黄玉源, 杨慧纳, 余欣繁, 梁鸿, 蒋呈曦, 杨立君, 马嵩, 雷彦君, 周世杰. 植物对PM_(2.5)吸收净化能力的污染试验研究[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8, 43 (05): 133-138.

[13]梁鸿, 许斌, 温海洋, 余欣繁, 黄玉源, 王帆, 魏若宇, 叶蓁, 陈志洁, 马嵩, 段振亮, 杨慧纳, 蒋呈曦. 深圳坝光国际生物谷规划区域生态状况与保护策略研究(上篇)——坝光区域陆地植被生态学特征[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 42 (03): 7-14.

[14]黄玉源, 许斌, 梁鸿, 温海洋, 王帆, 杨立君, 段振亮, 马嵩, 杨慧纳, 蒋呈曦, 谢芳, 余欣繁, 魏若宇, 叶蓁. 深圳坝光国际生物谷规划区域生态状况与保护策略研究(Ⅲ)——坝光全区域生态保护策略[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 42 (03): 21-26.

[15]许斌, 梁鸿, 王帆, 杨立君, 温海洋, 段振亮, 黄玉源, 马嵩, 叶蓁, 魏若宇, 高俊合, 余欣繁, 杨慧纳, 蒋呈曦. 深圳坝光国际生物谷规划区域生态状况与保护策略研究(Ⅱ)——坝光区域淡水水域生态学特征[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 42 (03): 15-20.

[16]黄玉源, Sharon Wilson, Jane Hempel. 澳大利亚乔治布朗·达尔文植物园苏铁类植物资源收集与保护状况分析(英文)[J].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7, (01): 1-7.

[17]黄玉源, 余欣繁, 梁鸿, 招康赛, 卢云鹤, 陈永恒, 刘念, 杨立君, 董安强, 明珠, 赖标汶. 深圳莲花山植被组成及植物多样性研究[J].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6, (02): 18-32+34+33.

[18]黄玉源, 余欣繁, 招康赛, 杨立君, 梁鸿, 卢云鹤, 王贺银, 刘浩, 明珠, 刘念, 周志彬. 深圳小南山与应人石山地植物多样性比较研究[J]. 广西植物, 2016, 36 (07): 795-805.

[19]黄玉源. 以南宁市为例分析实施生态经济战略的重大效益[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 40 (05): 162-164.

[20]黄玉源. 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分析实施生态经济战略的重大效益[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 40 (04): 157-159.

[21]黄炜杰, 李秋霞, 谢泳杰, 罗佳文, 肖玺琴, 黄玉源, 李存福, 汪鹏飞. 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河涌污水能力的比较研究[J]. 广西植物, 2014, 34 (05): 642-650.

[22]莫庭坤, 黄玉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白云校区园林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J]. 绿色科技, 2013, (11): 96-100.

[23]何柳静, 黄玉源. 广州市道路植物群落结构分析[J]. 山东林业科技, 2013, 43 (02): 22-26.

[24]方兴, 黄玉源. 基于Landsat遥感图像的广州市景观格局分析与优化[J]. 绿色科技, 2012, (12): 157-161.

[25]韦丽君, 陈金湘, 黄玉源, 黄良美. 我国两种特有苏铁的生态环境及叶片结构[J]. 植物生理学报, 2012, 48 (10): 986-992.

[26]黄玉源. 秀叶苏铁与德保苏铁调查研究[J].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2, (05): 1-3.

[27]何柳静, 黄玉源. 城市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效益关系分析[J]. 中国城市林业, 2012, 10 (04): 13-16.

[28]路光超, 黄玉源, 陈红跃, 许炼烽. 地表臭氧增加对黄花夹竹桃和芒果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 (07): 1235-1240.

[29]韦丽君, 黄玉源, 陈金湘, 伍映辉, 黄爱花. 暹罗苏铁茎的解剖学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11, 31 (11): 2210-2215.

[30]黄玉源, 罗国良, 倪才英, 符红霓, 何柳静, 丁怡明, 何福成. 广州部分城区绿地系统结构分析[J]. 中国城市林业, 2011, 9 (05): 13-16.

[31]农保选, 黄玉源, 刘驰. 基于RAPD分析的中国苏铁属部分种类亲缘关系探讨[J]. 广西植物, 2011, 31 (02): 167-174+226.

[32]黄玉源, 雷泽湘, 何柳静, 伍景润, 李秋霞, 雷钦弈. 不同磷浓度对水生植物苦草的影响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 34 (02): 12-16+25.

[33]李秋霞, 孙洪伟, 赖能城, 黄玉源, 雷泽湘. 预氯化去除饮用水水源中高浓度氨氮等污染因子的应急处理研究[J]. 水处理技术, 2010, 36 (03): 99-103.

[34]黄玉源, 李秋霞, 何柳静, 雷泽湘, 陈秋丽. 利用植物多级净化广州污染河涌水体及景观修复设想[J]. 生态科学, 2010, 29 (01): 91-96.

[35]黄玉源, 农保选, 刘驰, 钟晓青, 韦莉萍. 苏铁属植物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及部分种类亲缘关系的探索(英文)[J]. 广西植物, 2009, 29 (05): 569-575.

[36]倪才英, 曾珩, 黄玉源, 简敏菲, 朱笃. 紫云英根际微生物碳源利用多样性研究[J]. 广西植物, 2009, 29 (05): 614-620.

[37]黄玉源. 我国研究生培养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3): 245-247.

[38]倪才英, 曾珩, 黄玉源, 简敏菲, 朱笃. 钙对紫云英铜害的解毒作用[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03): 920-924.

[39]韦丽君, 黄玉源, 徐峰, 伍映辉, 黄爱花. 叉孢苏铁茎的解剖学研究[J]. 广西植物, 2009, 29 (01): 20-27.

[40]黄玉源, 钟业聪, 陆照甫. 秀叶苏铁——广西苏铁属一新种[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8, 9 (04): 525-527.

[41]黄玉源, 廖文波, 张宏达, 王佳卓, 伍映辉. 苏铁类植物4个属的导管与被子植物导管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英文)[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77-87.

[42]莫鹏巧, 黄玉源, 钟晓青, 刘广林, 李正文, 农保选. 利用正交设计法对叉叶苏铁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研究[J]. 植物研究, 2008, (03): 304-309.

[43]刘伟坚, 林启彬, 何生根, 夏永坚, 赵晓秀, 黄玉源, 李永胜, 刘光华. 常见观赏植物叶片光泽度及植物多功能养护剂的应用效果[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04): 450-454.

[44]黄良美, 黄玉源, 黎桦, 李建龙, 王佳卓. 南宁市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局地小气候效应关系分析[J]. 广西植物, 2008, (02): 211-217.

[45]李秋霞, 黄益宗, 张施君, 黄玉源. 酸雨和O3复合污染及酸雨单因子污染对马尾松的伤害症状及其生理反应比较研究[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 (24): 9-11.

[46]黄玉源, 钟晓青, 王佳卓, 倪才英, 李秋霞. 我国发展桉树纸业应注意的生态经济问题[J]. 生态经济, 2007, (08): 38-41+45.

[47]李秋霞, 黄玉源, 雷泽湘. 深圳湾的综合效益及人为造成地理、环境变化的影响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07, (05): 13-16.

[48]伍映辉, 黄玉源, 艾素云, 韦丽君. 八种苏铁植物叶轴的比较解剖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 2007, (02): 176-188.

[49]黄玉源, 黄良美, 李建龙, 黎桦, 伍映辉. 南宁市几个功能区的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分析[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6, (06): 492-498.

[50]黄玉源, 黄益宗, 李秋霞, 张施君, 林峥良, 邹耀. 酸雨和O3复合污染对米兰的急性伤害及其生理指标变化[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06): 1470-1474.

[51]黄玉源, 黄爱花, 农保选, 韦丽君. 贺氏双子铁与摩瑞大泽米羽片和叶轴的解剖学研究[J]. 植物研究, 2006, (05): 551-559.

[52]黄玉源, 黄益宗, 李秋霞, 张施君, 唐桂芬, 林家华. 臭氧对南方3种木本植物的急性伤害症状及其生理指标变化[J]. 生态环境, 2006, (04): 674-681.

[53]李秋霞, 黄玉源, 赵玉环, 黄益宗. 几种蔬菜及其土壤吸收灌溉污水污染物的研究[J]. 生态科学, 2006, (03): 216-221.

[54]艾素云, 黄玉源, 伍映辉. 贵州苏铁根的解剖学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 2006, (02): 149-156.

[55]黄良美, 李建龙, 黄玉源, 黎桦. 南宁市不同功能区绿地组成与格局分布特征的定量化分析[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2): 190-198.

[56]黄玉源,黄益宗,李秋霞,赵玉环,吴晓聪. 广州市污水灌溉对菜地土壤和蔬菜的影响[J]. 环境化学, 2005, (06): 102-103.

[57]张施君,黄玉源,韦世琼,李光凤,廖丽宇. 邕宁县新江村不同施肥方式的比较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06): 199-201+233.

[58]黄子锋,周厚高,王凤兰,黄玉源,王鸿昌. 计算机软件在PCR实验上的应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10): 45-48.

[59]徐峰,黄玉源,陆媛峰,牟继平,钟业聪,陆照甫. 尖尾苏铁根系类型与解剖结构研究[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4, (03): 210-213.

[60]黄玉源,陈志荣,李秋霞. 全面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建设步伐势在必行[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1): 65-69.

[61]黄玉源,韦丽君. 在苏铁纲托叶铁科植物中发现导管[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4, (01): 86.

[62]黄玉源,廖文波. 在松柏纲、红豆杉纲植物中发现导管初报[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1): 125-128.

[63]黄玉源. 在银杏类植物中发现导管初报[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3, (04): 331-333.

[64]黄玉源,廖文波. 从部分科的系统学区系学特点论被子植物的起源问题[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S2): 195-202.

[65]苏俊霞,廖芬,黄玉源,林鉴钊. 泽米铁科三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J]. 云南植物研究, 2003, (05): 596-602.

[66]宁云芬,周厚高,黄玉源,王凤兰. 新铁炮百合鳞片扦插繁殖的小鳞茎形态发生[J]. 园艺学报, 2003, (02): 229-231.

[67]王凤兰,周厚高,黄玉源,黄子锋. 4个新铁炮百合品系幼苗的抗热指标测定[J].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02): 38-42.

[68]黄玉源,黄良美,黎桦. 对我国城市绿化状况浅析[J]. 生态科学, 2003, (01): 90-92.

[69]周厚高,宁云芬,江如蓝,王凤兰,黄玉源. 新铁炮百合主要性状发育的动态变化[J]. 北方园艺, 2003, (02): 60-61.

[70]周厚高,黎桦,黄玉源,周琼. 广西蕨类植物区系的水平分化[J].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04): 8-15.

[71]黄玉源,张施君. 天南星科观赏植物重要品种及其繁育技术[J].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04): 54-59.

[72]宁云芬,周厚高,黄玉源,叶向斌,王凤兰,黄子锋. 百合种球繁育的研究进展[J].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02): 66-70.

[73]宁云芬,黄玉源,王凤兰,黄子锋,林尤英,王文通,周厚高. 5种因素对新铁炮百合鳞片繁殖的影响[J].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01): 10-13.

[74]黄玉源,钟晓青. 南宁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研究[J]. 生态经济, 2001, (12): 143-145.

[75]黄玉源. 关于农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探讨[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1, (02): 154-157.

[76]黄玉源,钟晓青. 城市工业布局必须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0, (02): 131-136.

[77]周厚高,黎桦,黄玉源,谢义林. 广西石灰岩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特征[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1999, (S1): 67-70+136.

[78]周厚高,谢义林,黄玉源,黎桦. 广西石灰岩蕨类植物区系水平分化研究[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1999, (S1): 71-75.

[79]黎桦,黄玉源,谢义林,周厚高. 广西石灰岩地区蕨类植物垂直分布特点[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1999, (S1): 76-81.

[80]周厚高,黎桦,黄玉源,谢义林. 广西石灰岩地区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与分类研究[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1999, (S1): 82-128.

[81]黄玉源,黎桦,谢义林,周厚高. 广西石灰岩地区蕨类植物的生态效益初探[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1999, (S1): 129-132.

[82]谢义林,黄玉源,黎桦,周厚高,周琼. 广西石灰岩地区蕨类植物资源与开发利用[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1999, (S1): 133-136.

[83]周厚高,黄玉源,谢义林,黎桦. 广西卷柏属植物研究[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1999, (S1): 137-141.

[84]周厚高,谢义林,黄玉源,黎桦. 广西那坡及附近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特征与垂直分布研究[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1999, (S1): 142-147.

[85]谢义林,周厚高,谢庆武,周琼,黎桦,黄玉源,王中仁,周世良. 桂林地区蜈蚣蕨群体遗传多样性及与南宁地区群体的对比分析[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1999, (S1): 148-152.

[86]黎桦,周厚高,谢义林,周琼,黄玉源,谢庆武,王中仁,周世良. 柳州蜈蚣蕨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及与南宁群体的比较[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1999, (S1): 153-157.

[87]林鉴钊,黄玉源. 在苏铁类植物中再次发现导管[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1999, (03): 67-69.

[88]黄玉源,张宏达. 首次在苏铁类植物中发现导管[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1999, (02): 55-56.

[89]黄玉源,缪汝槐,张宏达. 南瓜两性花的形态与结构研究[J]. 广西植物, 1999, (02): 40-46+97-99.

[90]钟晓青,黄玉源,张宏达,许炼峰. 大亚湾红树林群落结构及初级生产力数量参数研究[J]. 林业科学, 1999, (02): 29-33.

[91]黄玉源. 桂南爬树蕨的组织结构研究[J]. 广西植物, 1998, (04): 25-30+84.

[92]张宏达,钟业聪,黄玉源,郑惠贤,陆照甫. Additions to the Cycadaceous Flora of China[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04): 7-9.

[93]黎桦,黄玉源,何龙飞,余敏,陈小鹏,王尚瑞. 人工林中显脉金花茶的生态特性[J]. 广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6, (03): 73-77.

[94]周厚高,黎桦,黄玉源. 广西石灰岩地区蕨类新植物[J]. 广西植物, 1996, (03): 203-208.

[95]黄玉源,周厚高. 龙津蕨的解剖学研究[J]. 广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4, (03): 204-210.

[96]黄玉源. 农业院样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植物学课程的兴趣[J]. 广西高教研究, 1994, (03): 45-47.

[97]黄玉源,周厚高,黎桦,周琼. 爬树蕨的解剖学研究[J]. 广西植物, 1994, (03): 241-245.

[98]黄玉源,包少康. 叶片结构特征与SO2’伤害和吸收的关系[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 (01): 96-101+2.

[99]黄玉源. 二氧化硫伤害不同质地叶片的组织症状观察[J]. 广西农学院学报, 1990, (04): 55-60.

[100]黄玉源. 落地生根的耐水性强[J]. 植物杂志, 1990, (06): 19.

部分会议论文:

[1]孙双双,黄玉源,董家华,许睿,叶蓁,李宇... & 梁迪文. (2022). 深圳西涌景区植被生态学特征及其小气候效应研究. (eds.)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2年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二) (pp.597-604).

[2]叶蓁, 黄玉源, 钟志强, 董家华, 李宇 & 王欣. (2020). 深圳白沙湾公园植被组成及植物多样性研究. (eds.) 202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 (pp.353-360).

[3]黄玉源,何家英,曹梁英,孙双双,孙莹芳,余欣繁... & 梁鸿. (2020). 深圳小南山部分植物群落特征及演替特点研究. (eds.) 202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 (pp.329-352).

[4]叶蓁, 黄玉源 & 董家华. (2019). “近自然”植物群落理念在滨海生态空间优化的应用研究. (eds.) 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 (pp.816-820).

[5]戴静华, 黄玉源, 余欣繁, 孙双双, 孙颖芳, 曹梁英 & 马嵩. (2019). 深圳羊台山部分植物群落五年前后植物多样性对比研究. (eds.) 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 (pp.826-842).

[6]黄玉源,陈志洁,蒋呈曦,余欣繁,马嵩,杨慧纳... & 姜林林. (2019). 植物吸收PM2.5能力不同季节的变化特点试验研究. (eds.) 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 (pp.861-880).

[7]陈志洁,黄玉源,杨慧纳,余欣繁,梁鸿,蒋呈曦... & 周世杰. (2018). 植物对PM2.5吸收净化能力的污染试验研究. (eds.) 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 (pp.405-411).

[8]黄玉源,温海洋,杨慧纳,蒋呈曦,梁鸿,马嵩... & 吴生媛. (2017). 植物群落结构与吸收和消减PM2.5能力关系研究. (eds.) 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 (pp.652-664).

[9]黄玉源. (2015). 实施生态经济战略的重大效益分析——以南宁、珠三角为例. (eds.)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 (pp.670-683).

[10]黄玉源,余欣繁,招康赛,杨立君,王贺银,梁鸿... & 周志彬. (2015). 深圳市小南山与应人石山地植物多样性研究. (eds.) 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 经济高速发展下的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论文集 (pp.80-87).

[11]黄玉源, 雷泽湘, 何柳静, 伍景润 & 雷钦弈. (2009). 不同磷浓度对水生植物苦草的影响研究. (eds.) 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论文集上卷 (pp.347-352).

[12]黄玉源. (2006). 关于鼓励科技创新的科技经费投入合理性分析. (eds.) 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 (pp.21-27).

[13]黄玉源. (2006). 关于鼓励科技创新的科技经费投入合理性分析. (eds.)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pp.1369-1374).

[14]黄玉源, 黄良美, 伍映辉, 李建龙 & 黎桦. (2006). 南宁市绿地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eds.) 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 (pp.312).

[15]黄玉源. (2006). 生态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分类地位分析. (eds.) 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 (pp.342-343).

[16]陆媛峰, 徐峰, 黄玉源 & 牟继平. (2004). 八种野生苏铁植物肉质根的研究. (eds.) 第四届全国苏铁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pp.45-47).

[17]徐峰, 陆媛峰 & 黄玉源. (2004). 首次发现苏铁类植物的根系为须根系. (eds.) 第四届全国苏铁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pp.47-48).

[18]陆媛峰, 徐峰 & 黄玉源. (2004). 改进斐林氏容量法及其在苏铁根糖成份测定中的应用. (eds.) 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 (pp.170).

[19]苏俊霞, 廖芬, 黄玉源 & 林鉴钊. (2002). 泽米铁科(zamiaceae)三种植物叶表皮的研究. (eds.) 第七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pp.48-49).

[20]黄玉源 & 钟晓青. (2002). 南宁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eds.) 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 (pp.553-554).

[21]黄玉源 & 钟晓青. (2002). 城市工业布局必须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 (eds.) 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 (pp.665-669).

[22]黄玉源. (2002). 南宁市两县—郊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eds.) 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 (pp.671-674).

[23]黄玉源 & 张宏达. (2001). 部分苏铁植物根的解剖结构研究. (eds.) 第三届全国苏铁学术会议暨第三届中国植物学会苏铁分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 (pp.35-36).

 

媒体报道:


生态学领域的探索与开拓者——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黄玉源教授

黄玉源,男,1959年1月出生,广西钦州人,1978.9~1982.6 广西农学院(现广西大学)本科学习,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植物学教研室,助教;1985.9~1987.1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生物系硕士课程助教进修班学习,毕业;1987.2~1995.8广西农业大学植物学教研室任教,讲师,副教授;1993.9~1996.7 广西大学经济学院第二学历班学习,毕业;1995.9~1998.12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 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1~2002.8在广西大学任教,2001年获教授职称,植物学教研室主任,广西教育厅学科带头人;生态学、植物学、作物栽培学等专业硕士生导师,南宁市政协委员;2002.9~现在,作为高层人才引进,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任教,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森林培育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森林培育学科带头人,生物科学系主任;同时兼任广西大学部分工作;中国植物学会苏铁分会理事,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苏铁保育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顾问,深圳市大鹏新区政府聘任专家。2005.1 墨西哥国民生态研究所、维拉克鲁斯州大学访学;2011.7~9 澳大利亚达尔文植物园、达尔文大学访学、合作研究。

主要从事生态学、植物系统与进化方面的研究,主持2项、参加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时主持30多项、参加10多项省市级及其他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环境生态与植被生态学研究的开拓创新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即主持进行植物叶片类型、结构与吸收净化大气污染物及抗性特点关系的实验研究项目;接着陆续开展了山地植物群落生态学、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差异与其调节小气候、净化和消减大气污染物关系的研究;同时对多种植物进行了许多的SO2 、O3、酸雨等污染物熏气等实验处理,对叶片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组织结构伤害症状、抗性强度,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较多探索领域为国内率先开展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城市园林植被与生物多样性方面,为我国最早开展城市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的学者之一,采用了与山地植物群落结构一样的测定研究方法和植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而且在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差异对城市的温度、湿度、光照、噪声、风速的影响作用,以及对大气污染物及P M2.5、P M10的消减和吸收净化作用的研究方面也是很早开展研究的学者。为我国后来较多、较全面地开展这方面的生态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为各地改进和优化植物群落的布局、结构组成、生物多样性,构建生态宜居城市,改善和提高旅游景观及舒适度方面做出了贡献。在山地和城市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中提出了群落重要值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公式,对于掌握区域内各群落间的相对重要性及其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植物多样性方面提出了新的科、属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计算公式,并进行了应用。

生态监测评价国际领先

在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价方面,2006年即受委托为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技术设计和策划,撰写项目立项申报书,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多监测站点的生态监测网络系统,率先开展生态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的监测和评价,动态跟踪,提出改善和优化的策略,一改过去全国只进行大气、水、土壤的环境污染物监测的状况。全面开展了深圳市的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与生物多样性;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与生物多样性;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的生态监测与研究;同时对各监测网络站点的土壤结构、成分等进行测定分析。研究路径采用了植被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物学特征分析等方法,而且采集大量的植物标本和主要的动物标本进行装订、鉴定和分类,建立了植物、动物标本数据库和土壤标本库。当时国际上少数几个同时开展这方面工作的发达国家在生态监测和研究方面采用同样的方法,甚至现在也还是少数发达国家能开展此项工作,而且没有见到方法上的突破,黄玉源教授是我国最早全面开展生态监测测定与研究工作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同时还提出和采用了多项新的研究和评价方法和策略。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的水平和地位。这些为我国后来陆续开展生态监测工作,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和起到了示范作用。

生态农业战略富民增效

在生态农业方面,在2001年受委托,作为地方政协委员及广西民进区委员会项目技术负责人,带领课题组进行调研,开展“沿南昆线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带的战略研究”项目,并执笔撰写了全国政协大会发言,在呼吁积极推进西南地区生态农业的同时,呼吁要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生态农业的技术措施和经营策略。在当年的全国政协大会上作为大会发言和集体提案提交,获得了农业部的高度重视,在给予的回复中予以高度评价和表示将采取一些列措施和发展策略,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工作;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到提案所列的优秀案例地方进行采访和拍摄专题片,连续多集播放进行推广。后来,民进中央即选取了这个主题内容作为民进今后10年的主要工作,积极参与推进农业部推出的在我国西部地区实施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而且民进提出了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这项工程。在10年里,民进派出大量人员到西部地区及其他一些地区开展调研和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工程,取得了很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中央电视台对8个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进行采访关于各党派近10年的主要重大成绩的报道中,民进中央负责人主要介绍了这项工程的工作和业绩。同时在生态农业研究方面,黄教授还进行了农作物对水、土壤中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的吸收、受害程度比较研究;采用生态农业方式耕种的土壤与采用无机农业耕种的土壤结构、成分和肥力,以及农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在2010年4月至9月,针对当时各地较广泛地宣传农民进城,搬入城镇,把多数农村居住区改为农田,农村的许多老建筑也受到破坏等现象。利用网络更为便捷的优势,在中国科学报主办的《科学网》上连续撰写多篇署名文章,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文明、发达和富裕的目标都必须要实现其农村、或者农业区域的文明与富裕。更何况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水果,蔬菜、各种禽畜的需求很大,不能像少数发达国家那样靠进口。所以,食品供给必须主要由我国自己把握和产出。因此,我国必须改变对于城市的道路、绿化、给排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工程就高度重视,由政府投资,朝着最好的方向不断地更新和优化;而农村的任何与居住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管理都不愿或者不投入,而是要求农民自己出资的状态。这样势必导致农村的脏乱差,道路破旧、泥泞、没有照明、污水横流、垃圾乱堆的现象。因为,假如城市只是叫市民自愿投资的话,也必然会如此。提出,必须从现在起,政府对各地农村的道路、规划、绿化、供水和排水管道、污水处理、垃圾的回收与处理,日常道路和各区域的保洁维护等都要进行实际的资金投入,而且要进行组织协调与管理;同时这些村政工程也要按比例吸纳部分农村集体资金的投入。指出,这些还涉及到农村的生态系统的改善,以及农村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也涉及到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等经济发展问题。

同时指出,对各地的自然村要有计划地列入建设的时间进程表,分批进行建设。省一级有关部门直接负责做计划和备案,县一级部门负责实施。要确保资金的到位和建设的质量和成效。要做好村建设的规划。这方面要因地制宜,多引导,在基本符合农民的心愿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自然特点和文化习惯,力求达到整洁、美观,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效果;一些老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要保留,修旧如旧,新的建筑的布局和风格也要与老的建筑适当的协调、统一,而且符合生态学原理。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和景观的很大的改善和优化、居住舒适、促进生活的富裕和当地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的目标。这些建议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扬,为后来各地陆续重视农村的上述村政工程、生态环境与文化建设、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也为国家的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的构建与实施方面提供了参考、贡献了力量。

研究取得基础原创成果

在植物系统学与进化研究方面开展了较多研究,具有多项科学发现成果,首次在现存最原始的裸子植物苏铁类植物中发现了导管,这项发现立即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且极为关注;接着在银杏纲、松柏纲等除买麻藤纲以外的所有的裸子植物纲的植物中发现了导管。以往理论认为只有进化的被子植物才有导管,而原始的裸子植物中仅有最进化的买麻藤纲才有较原始结构的导管,其它所有各纲的裸子植物均没有导管只有原始的管胞。上述系列研究成果,对于这一理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由于导管输送水溶液(含无机营养及有机营养物质)的能力是管胞的50至100倍,因此,这些系列研究发现,对于揭示古老植物及裸子植物对逆境的适应和进化方面的机制等理论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植物学、生态学等研究方面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发现了维管植物新的中柱类型、新的维管束类型、新的孢子类型和新的木质部分化方式;在约26万种维管植物中,以往的研究发现共可被归纳为9种中柱类型,其它的各类型也是仅仅为几种至20多种。因此,这些发现对于植物系统发育及与结构的关系、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高屋建瓴首提生态城市与生态工业重要战略

在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面,早在1997年初黄玉源教授参加“首届全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提交执笔撰写的论文提出:在符合生态学要求的地理位置建立大型的工业园,把各地城市混杂在市区各处的各类工业企业大规模地搬迁进去;各企业按照相互关系重新组合成物料和产品相互关联的企业链、环及网,在工业园内建设大型工业废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工业废水,各企业努力建成低污染、无污染的生态企业;把各街区大批工厂搬迁后让出的区域,建成商业、文化、生活住宅、旅游及管理等部门运作的区域,从而大幅减少、甚至彻底消除城市中由于各处各方向都有工厂而造成的大气、水和废渣等污染,进而把各地城市建设成为商业和旅游经济发达、文化丰富与繁荣、人居环境优美,同时工业企业又有更好发展空间,能取得更大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生态型城市。这一重大策略在会上被黄玉源教授系统、全面地提了出来,在全国属首次。策略提出后立即被全国各地乃至其他部分国家和地区陆续采纳和应用。对于我国经济从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粗放经营模式,走向绿色的、环境友好型、高效益的模式,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协调、高效、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还多次执笔撰写报告、政协提案给广西、广东省区最高层领导提出方案,在生态工业、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和如何构建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格局方面提出了重大的策略,均被全部采纳,取得了很好的、重大的效益。如1997年,南宁市确定在江南区建设大型工业区,设置大量污染型重工业企业群。黄教授了解情况后,撰写报告提交给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主管环保与旅游的自治区副主席和南宁市长,阐明这个大型工业区地理位置的严重错误,如建设,将大幅度严重污染南宁市的生态环境,建议把该区域建成商贸、住宅和文化区域;工业园改建在距市区足够远的当地不同季节主要风向都不能把大气污染物带到南宁市区的东侧及邕江的下游,达到城区商贸、居住、旅游等与工业发展协调共进的目的。报告获得上述所有领导的批示,报告的建议被全面采纳,避免了南宁市由于大范围污染导致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损失。报告同时提出,把市内绝大多数的工业企业陆续搬迁到城外的工业园中,把让出的区域建成旅游、观光、文化、行政、居住和商贸区域,实现各项产业、事业与工业企业的相互促进,协调、蓬勃发展。南宁市从此后即朝着生态优美、工业与旅游等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方向前进。为南宁市后来获得“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以及“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后又带队调研和撰写提案,提出要把南宁市西部的相思湖区域建成科技、文化和商贸共同繁荣的生态经济区,与东部琅东区域繁华的商贸新区形成对称的格局,拉动位于中间区域老城区及全市平衡发展。这一提案获得市党委和政府的高度赞誉,全面采纳,被誉为“一条金扁担挑起两个金箩筐”,后来南宁市大力建设西部的相思湖生态经济型新区,在南宁市全市的平衡发展,经济和生态协调、全面、跨越式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8年3月至4月,由黄玉源教授提出的提案思路、案由和建议构想,受民进广东省委会指派,作为省政协提案的初稿撰写者,撰写了《推动构建粤港澳经济合作区,加快三地经济从合作迈向融合》的提案(题目及一些内容经部分其他人员进行了修改),作为参加各界别的供广东省委书记遴选督办的提案,受到了省委书记的高度重视,选为唯一的一个、也是广东省历史上第一个由省委书记亲自督办的政协提案。提案中提出把当时分布在珠三角的各类众多的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企业全部进行调整,大部分搬迁到粤北、粤东和粤西的产业少、生态容量大的地区,改善那里的产业较少的状况,解决全省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所要搬迁进驻的地区也应该按照生态经济学原则建立工业园,产业也要进行技术升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当地的污染,促进当地经济、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发展。同时,疏解当时珠三角地区因粗放型经营,产业过于密集造成的灰霾很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当时该地区每年平均三天有约两天受灰霾污染),保留部分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对产业的工艺进行更新、重组,进而实现当地工业的生态化,实现大气、水等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同时,加强粤港澳在高技术和金融等方面的合作,加快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加快帮助澳门实现产业的多样化,促进其经济的多元化,以更好确保其能够形成较稳定的产业结构而稳步发展等重要策略。该提案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获得广泛好评,并获得省政协优秀提案奖。这个提案中重大策略的实施,为立刻消除困扰珠三角地区几年的严重灰霾污染问题,为后来10多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工业布局的调整,走新型、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在全国树立好的具有带头作用的榜样(中央电视台多次在新闻联播进行报道),以及改进广东与港澳全面合作的方式及提高效益,为广东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提案获得了中央统战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8个民主党派中央委员会和工商联主办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表彰评比活动”的“建言献策成果奖”。

2006年至2009年初,经过多次洽谈与筹备,在各高校、研究院所、环保部门等绝大多数人员的支持下(虽然极少数人大代表等人士也提出缓建和不同意见,但是由于理由不够充分,因此没有被采纳)投资500亿元的中石化与科威特合资的亚洲最大炼油项目,准备在广州的南沙开工建设。第一期政府拟投资10亿元进行三通一平等工程。2009年3月,广东省民进副主委即将出席广东省委、省政府与各民主党派共同讨论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所召开的座谈会前,要专门听取黄玉源教授在关于“发展纲要”方面意见。黄教授从生态经济学方面把上述项目不能进行的原由进行了细致和系统的说明,并通过电子邮件给民进参会负责人。邮件指出:“那个中科合资大型炼油厂项目,所选地点在南沙,是广州市区的正南面,广州一年有8个月吹东南风,所以这个炼油厂地理位置是一个不符合生态学原则的位置,炼油厂若建成正好将大量炼油的废气和烟尘盖向广州的大部分地区;因为现在炼油企业的工艺都远远没有达到零排放、低排放的要求,这样大型的排放企业,肯定就会构成广州大范围污染。惠州的壳牌炼油企业原来说采用什么先进的设备,空气污染会少,可是现在在大亚湾的炼油厂只是小部分地投产,就造成烟尘笼罩,污染已经成为了问题。如果存在这样全国大型排污企业的不合理的地理分布,则会造成今后长期的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复杂矛盾和激烈的冲突,因此必须慎重。要争取做全面、协调发展的经济。这方面,希望民进一定要抓住机遇,给省领导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这关系到百年大计,要认真、多方统筹考虑。如非要上这样的企业,也要改厂址。只要在广东境内就可以了,选择人口较少,靠近海岸,生态容量大的地区即可”。此建议内容由民进广东省委代表在会上进行阐述和提交后,得到开明的、具有科学发展眼光的广东省委书记和省长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会后第三天,省委书记即到惠州的壳牌炼油企业考察,当即对随行人员指出:“好项目很多,大家不要都搞到重石化上去”。几个月后,经过与投资方协商和新址探索,正式决定这个大型石油项目迁址到广东的湛江市。这样就保护住了广州,又可以保全、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具备努力朝着生态城市的目标前进的基础和前提了。后来黄玉源教授又在民进广东省委会举行的关于对《广东省“十二五”规划》提建议的会议上提出,应该把南沙建设成高新科技研究、新技术产业、贸易、港口运输及教育、文化和旅游的生态经济型新区,使之具备连接香港和珠海、澳门的中心枢纽区域之一的功能。2011年,南沙,被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成为国家级开发区;2015年,南沙又被国家选为“国家级自由贸易区”。南沙,这个新的、具有无比广阔发展前景的区域,将迎来各类生态型企业或低污染企业蓬勃发展、海产丰富、环境与景观优美宜人的新型现代化新区的美好景象。

黄玉源教授还在著作中提出:建设多楼层的农作物、草地、木本植被以及动物养殖和自由进出的生态系统区(各楼层可以是步行通道及电梯连接),这样就可以大幅度地增加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缓解今后人口增加带来的土地和植被、粮食缺少的压力,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这个理念经过近10年的传播和影响,目前一些机构正在积极研究,解决多楼层动植物空间生态系统最难解决的底部和中间楼层的光照问题。因为如果下面的楼层解决了不用依赖太阳的直接照射,而同样能满足植物生长对光能需要问题的话,则这个理论构想就可以全部实现。可喜的是目前我国已经研究出只用人工提供的光能(通过风能、水能等多种途径发电形成电能后提供光能),即可满足部分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大科技成果。因此,给此项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发展前景。

黄玉源教授上述大量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多个国际最权威学术团体主办的国际学术大会曾多次邀请他前去做学术报告,如获得邀请出席由国际生物科学联盟(IBUS)、国际植物学与真菌学联盟(IABMS)联合主办的“第18届国际植物学大会”(I B C)并在会议上做口头报告;由国际生物科学联盟主办的“第31届国际生物科学暨生物产业大会”并做口头报告;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苏铁专家组主办的“国际苏铁生物学会议”并做口头报告等;共获得政府、高校、学会等授予的奖励22项。黄玉源教授作为主编和副主编,已出版著作7部,代表作有《中国苏铁科植物的系统分类与演化研究》、《生态经济学》等,发表论文170多篇。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