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为更好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本报文艺部近日邀请文化界知名学者专家杜书瀛、聂震宁、胡恩、王永章、张宇、肖复兴、金元浦、尹鸿、李怀亮、田沁鑫、王强等,就“创造自主品牌,提高文化软实力”举行座谈。与会人士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提高文化原创能力、创造自主品牌、推进优秀文化产品走出去,弘扬传统文化、坚持现代精神、打造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对我国文化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本版将分期刊出与会代表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创新的核心在原创 聂震宁 (作者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在于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又在于推动文化创新。文化发展需要继承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更需要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实现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本质就在于创新,在于提高体制时代精神,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创造活力,奉献新的文化产品。可以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要提高国家文化创新能力。
要实现文化创新,核心则在于提高文化生产的原创性。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每一个文化发展繁荣时期,往往是既要回到历史的元典,从元典中寻求文化营养,又要留下属于自己时代的标志性原创作品,奉献出新的经典。但是,倘若一个时代只有元典注疏,只有“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就不可能被称之为文化的繁荣时期。一个时代只有做到既有传承又有原创,既有继往又有开来,而且主要是生产出标志性的优秀原创作品,其文化景象才可能受到后世的敬仰。就拿唐宋文学来说。如果唐代的文人们一味继承,一味好古,一味以出版“大全”、“选萃”、“四库”为能事,那就只能永远匍匐在齐梁形式主义诗风之下,哪里还有全唐诗歌五万余首,传世诗人五六十人,盛唐诗歌后世难及的繁荣景象!如果宋代的诗人和散文家又只知吟诵辉煌的唐诗与唐文,只会言必称盛唐,而没有开展诗文革新运动,哪里还生得出苏轼、黄庭坚等传世大家,哪里还有后来的宋词盛况!我国将要兴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既然是文化新高潮时期,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就必须生产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优秀原创作品。
把原创提高到文化创新核心地位来重视和实施,是文化创新的目的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作为文化创新主体之一的文化产业,只有努力贴近当代人新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的变化,才可能提供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更多新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些首先有赖于原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出版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出版了许多优秀原创出版物,但是,现在依然感到我们出版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还是原创出版物不足,特别是深刻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标志性优秀原创出版物太少。许多出版物对实际生活关注不足,文化产品的精神力量和人性光辉缺失,弘扬核心价值的能力不强,而这正是时代和人民最需要的。文化产业只有通过大量的原创实践才能尽快解决好这一问题。国际上通行将文化产业归为创意产业。
原创也是一种创意,甚至是很重要的创意。特别是文化产品内容的原创,往往具有不可复制性,因而就更具有创意价值。从文化产业被称为创意产业通行做法,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原创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价值。原创应当成为文化产业的目标要求和核心要求。我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投入很大力量推进出版的全面创新,特别是大力推进原创出版物的出版经营,建立了长篇小说原创基地,要为文化创新作出贡献。
创造自主文化品牌 胡 恩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电视传媒是展示我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展示中华文化,推进中国优秀电视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重要舞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诠释者和传播者。认真贯彻并践行十七大确立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目标,提升文化原创能力。创造自主文化品牌是广播电视媒体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任务。提高原创能力是让优秀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关键。
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增强了全球华人对祖国未来发展的信心,也使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优秀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孔子学院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取得的巨大成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世界对中国文化所表现出的强烈的了解和学习热情。这为我们创作更多优秀的、原创的文化艺术作品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为让更多中国优秀的文化产品走出去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面对当今全球传播领域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广播电视媒体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还应不断加大对自主原创文化品牌的创新力度,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巩固传播空间,扩大传播效果。
通过充分挖掘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和表现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不断开拓创新表现手法,拓宽对外交流渠道,中央电视台节目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从2004年至今,先后与意大利、葡萄牙、奥地利、罗马尼亚、印度、埃及、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牙买加等20多个国家开展互办电视周、展播优秀节目等多种形式的电视交流活动,促进中国与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十六大以来,中央电视台已累计向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了各类原创节目,包括:电视剧249部15619小时、纪录片209部2166小时、动画片38部1641小时、综艺晚会51部790小时。以我国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故宫》、《再说长江》、《春节联欢晚会》、《哪吒传奇》、《小鲤鱼历险记》为代表的优秀原创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和综艺晚会纷纷走向世界。近年来,《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节目不仅在国内掀起古典文化的学习热潮,架起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桥梁,该节目的书籍、光盘等衍生产品还远销海外,掀起一股中华文化热。
中央电视台也积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不断开辟创新,以全球通行的产品样式盘活自身的节目资源。如通过借鉴音乐电视的表现手法,使古老的戏曲、民歌以及曲艺找到了推陈出新的表现形式。伴随中国特色原创电视节目在国际市场的优异表现,中央电视台的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已与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的208家媒介机构建立了业务关系。中央电视台开办的中文、英语、法语、西语等6个国际频道已在北美、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和中南美洲的137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落地,整频道入户的用户总数达到8400万,为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观众搭起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传媒平台。
可以沟通不要追随 田沁鑫 (作者系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
艺术对生活是有帮助的,艺术改善生活。当今世界投向中国文化艺术的目光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中国艺术家有更大的胸怀,从我们数千年的文化中汲取营养,使自己获得自信和表达途径,从而向世界讲述自古至今的、中国人的故事,而不是向他们讲他们自己的故事。当你有能力来很好地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时,东西方的艺术家才能平等地交流。我们不能总像一个孩子,惴惴不安地看着他人的眼神。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艺术家的表达多是日记式的抒发,很难跳出个人情怀,来审视与表现文化本身。今天的艺术家,应把自己的起点放得更高一点,更自信一点,更自由一些,真正反映人民的生活,丰富自己的表达语汇。一方面,艺术本身是感性的,需要有一部分人坚持个人化表达;同时,更需要有一部分人自觉地向世界传播自身文化的悠长,让创作者和观赏者共同提高。
客观地说,我们的原创精神还是不够坚定,我们追随了西方艺术很久。文化可以沟通,但文化不要追随。每个国家都有能力来表现自己的文化和艺术气质——怎样通过艺术表现东方内核与民族气质,这是我认为艺术家应认真考虑和实践的。
莫扎特就是奥地利的,柴可夫斯基就是俄罗斯的,中国艺术为世界艺术形式贡献了多少?从芭蕾舞转到现代舞蹈剧场是西方的,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从架上绘画到行为艺术、装置艺术,也是西方的。中国这个古老大国的气质向世界展示的能力不够强。我们自己的艺术家,在帮助这个东方大国的文化展现上做得还是太少。我们能做多少?实际做了多少?很惭愧。现在开始重视文化,是个好时机。
学习国外技术与帮国外讲故事,是两个概念。通过我来讲你的故事,这样的讲述方式可以,但不能所有艺术都这样做。毕竟我们的艺术要表达自己的国家气质。希腊国家艺术剧院演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服装虽然现代,但语言节奏和精神气质是严格的古希腊悲剧。看德国一个国家级剧院的演出,他们的戏剧气质就和希腊又不一样。英国皇家剧团,则是顽强地演自己的剧目,也不贫弱。美国的音乐剧,如《日落大道》、《猫》,更为直接地让人感受到他有很强的力量展示自己的文化。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这和艺术本身几乎同等重要。一个艺术家创造性的发扬,是需要配套的。在韩国,演员、道具、服装、化妆……从事各个环节工作的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高,技术支持配套,文化环境好,创作者在这个环境里优胜劣汰,自我传播能力很强,共同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良性、开放的环境。这些优秀的艺术管理方法与系统的艺术教育则是我们需要学习借鉴的。
弘扬“少年中国”精神 杜书瀛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我认为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适应现实的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全民族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全民族文化素质,使全民族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直是生活在我们这块大地上的炎黄子孙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也是今天我们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周易》有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当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作《论君子》演讲,引用了这两句话,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校训;张岱年更是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概括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我认为我们今天应该特别努力弘扬这种民族精神。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有感于近些年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出现的某些同这种民族精神不大协调的东西。譬如,有一段时间流行歌曲里到处都是要死要活的“爱呀”、“吻呀”、没有你我痛苦得活不了呀、有了你我幸福得要死呀……我绝不反对写爱、甚至写健康的性爱,过去一说到“爱”或“性爱”就如临大敌,必欲彻底铲除而后快,那是不正常的;而且不论是创作还是学术研究,如果不违反宪法(这是根本界限和标准),谁也不能硬性干预。但是也不能反过来全是如醋缸里泡出来的、得了软骨病般的、麻酥酥的“爱”,而且好像一天24小时没有别的事可干、就只有死去活来的“爱”。倘如此,那就是严重的文化失衡,或曰民族精神的病态。有学者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基本是阴性文化(女性文化、柔性文化)。这种概括不全面。中华文化有阴性(柔性)的一面,也有刚性(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一面。我们需要柔,也需要刚。在眼下,像流行歌曲里表现出来的阴阳失衡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刚。现在我们的民族仍然需要增强忧患意识,还不是成天歌舞升平的时候,更不是成天沉浸在没完没了的“爱”中拔不出来的时候。因此,当我前些日子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听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高声朗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时,觉得特别提气。这是天下最好的文章之一: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我们需要少年中国这样的民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