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发表的文章 > 侯元兆 > 文章正文

            

提       要

1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1.1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1.2 “发展”的概念

1.3“可持续性”的概念

1.4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5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 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缺陷

2.1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2两种核算体系介绍

2.3两种核算体系的缺陷

2.4 传统核算体系带来的后果

3 绿色国民核算的原理

3.1   国民核算的基本内容

3.1.1 之一:以GDP为中心的经济流量核算

3.1.2 之二:资产存量及其变化的核算

3.2   绿色国民核算的基本框架

3.2.1 绿色国民核算的基本框架

3.2.2 以环境因素调整的国内产出(EDP)为中心的流量核算

3.2.3 以自然资产为中心的存量及其变动的核算

3.2.4 绿色国民核算的内容组合

3.3   资源环境成本估算的基本方法

3.3.1 环境成本及其计量的特点

3.3.2 资源耗减成本

3.3.3 环境退化成本

3.3.4 环境防御成本

3.3.5 宏观总量指标的资源环境调整

4 绿色核算的统一平台

4.1 概念与定义的标准化

4.2 资产、产业、产品等分类的标准化

4.3 森林资产估价体系的标准化

4.3 计量与计价方法、账户结构、记账规则等的标准化

5 北京市森林绿色GDP核算的方案与进展

5.1北京市的森林估价

5.2北京市森林绿色GDP核算的账户体系

5.3 北京市森林核算的跨部门政策分析

附件:与绿色GDP相关的几个概念

GDP ,GNP,NDP

资源的有效配置  经济效率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弱可持续发展 强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及其构成

林业外部性内部化的基本途径

绿色经济制度

市场失灵 政策失效(也叫政策失灵)

外部性(externality)外部性的类型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 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

庇古税(也叫庇古费 Pigou tax)

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与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revealed preference approach)

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污染者付费原则(Polluter Pays Principle)

1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1.1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可持续发展,十分明确地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可持续性(或可持续状态)”和“发展”。要首先明确“发展”和“可持续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创新理念,绿色核算的背景和缘由就在这里。

1.2 “发展”的概念

这里主要包含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指经济生产能力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一般认为,资本积累、劳动生产率、分工、创新、技术进步、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等等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相关的经济理论总称为增长理论(Growth theory)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是一个反映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概念。有人把经济增长比作一个人长身体,把经济发展比作一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比较形象。

谋求经济发展,必须启动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并非必然会带来经济发展。比如,经济增长会因多种原因造成虚增,短期或局部经济增长可能会损毁全局和长远经济发展的基础,这叫“无发展的经济增长”。

传统意义上的发展就是指经济发展。作为谋求经济增长的手段,这里也存在一些社会政策改革。 “发展 = 经济增长 + 社会变革”这句名言(联合国前秘书长吴丹),曾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共识。但可持续发展,就具有更多的内涵了――可持续发展,是具备“可持续性”的发展。那么什么是“可持续性”呢?

专栏1: “无发展的经济增长”的特征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的先决条件,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这有下列一些情况:

1 由经济虚耗形成的生产增长。如产品质量低劣、出现大量残次品、产品因不适销对路无法实现价值等现象,这时虽然产值增加,但并未带来经济增长;

2 从微观、局部、短期来看,生产增长,经济效益显著,但从宏观、全局、长远来看,会带来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后果,用于修补环境的代价高于经济收益;

3 经济虽然增长,但出现两极分化、城乡对立或者激化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带来潜在的社会成本;

4 经济增长虽然较快,但产业结构并无改进,甚至畸形发展;

5 不考虑人民承受能力的、无视客观经济规律的、不顾社会代价的单纯追求高增长速度的经济增长。

这类情况成为“有增长无发展”,或“无发展的经济增长”,或称“发展危机”。

1.3“可持续性”的概念

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普遍的意义是指决定事物可以久存的属性、特质或状态,也可以叫做“可持续状态”。用于发展领域,根据不同的目标,可持续性有经济的、生态的和社会文化的不同解释:

从经济的角度讲,可持续性是指“在维持动态服务和自然资本存量的约束条件下,它是经济发展净收益的最大化”(Pearce,Turner,1990),也可以指是人类福利在无限时段内能维持的某种可接受的状态;

从生态的角度讲,是指有关描述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自然资本存量不下降)的各种概念,其中保持生物多样性不下降是关键。生态资本的概念和保持生态系统潜力的概念,是这类可持续性定义的基础,也是保持可持续性的必要条件。根据这一条件,可持续性又区分为弱可持续性强可持续性。所谓弱可持续性,就是总资本存量(实物的、人力的和自然的存量之和)在时间上是非下降的状态(在这里允许不同资源之间相互替代)。而强可持续性是一个国家的关键自然资本存量不下降这样一种状态(不允许关键性自然资源被替代)。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讲,可持续性是指保持社会和文化体系的稳定,特别是保护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银行认为,可持续性“是留给后代人不少于当代人所拥有的机会”,并采用“资本(Capital)”的概念表示这种“机会”。在这里,资本分4种类型:

——人造资本(即通常所说的财政和经济);

——自然资本(即自然资源和环境);

——人力资本(教育、卫生、营养等投资);

——社会资本(社会的文化基础和制度等)。

世界银行还提出了计算各种资本的方法。经济学家认为,从这个意义来讲,可持续性就是留给后代人比当代人更多的人均资本,任何消耗这一资本的发展都是不可持续的,这就如同吃掉银行的本金。

但是不论从哪个角度讲,可持续性的最基本内涵是保持自然资源与环境存量不下降。

1.4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由于可持续发展是必须具备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发展,这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内涵也可以这样来归纳:谋求发展的增长(因为增长不等于发展);谋求持续的发展(因为发展不一定持续);谋求协调的持续(因为持续不一定协调)。我国明确地主张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我国老百姓则说“不要吃祖宗饭造子孙孽”。这应当是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最好归纳。

1.5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1.5.1 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环境经济制度

环境经济制度包括:

①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济发展对任何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都应作为成本,通过核算从GDP中扣除。因此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框架。

②建立自然资源账户体系  自然资源账户体现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变化,能够揭示经济变化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帮助避免经济管理中的决策失误。

③建立可持续收入的概念  可持续收入是衡量可持续性的一个指标,它被定义为:在不减少总资产水平的前提下(也可以表述为不消耗资本存量),所必须保障的收入水平,或者是可以被消费的资产量。可持续收入在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D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折旧。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的衡量是,只有当全部的资本存量随时间保持不下降时,这种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④建立绿色价格与投资评估体系  如前所述,为了全面反映资源与环境的价值,产品价格应当完整地反映三部分成本。可持续发展经济制度下的另一项修正是要改变投资评估方式和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一个项目,如果对当代人产生效益但对后代人产生危害,那么只有这个项目的当代人之所得具有足够的补偿后代人之所失的能力时,这个项目才是可行的。

⑤建立环境资源价值体系  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资源价值体系是:环境资源的全部价值划分为两大类:使用价值(UV)和非使用价值(NUV)。前者进一步被划分为直接使用价值(DUV)、间接使用价值(IUV)和选择价值(0V)。其中选择价值就是指当代人为了保证后代人对资源的需求所表示的支付意愿。非使用价值又称存在价值,它包括那些能满足人类精神文化和道德需求的那部分环境资源的价值,整个环境价值公式可以表示为:

          TEV=UV十NUV=(DUV十IUV十OV)十NUV

1.5.2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绿色政策 

绿色政策是一个很大的政策体系,其核心目标是经济发展和环境利用的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

政策的目的:纠正外部不经济性,补偿外部效益,解决市场失灵。

政策的原则:环境容量充分利用原则;破坏环境者付费的原则(OCED)

政策的手段:基于市场的政策手段,包括:“看得见的手”,如行政性干预…;“看不见的手”,如建立环境服务市场…;

政策的功效:行为激励,资金配置….

政策的类型:9大类:

   ——明晰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

   ——建立市场,包括可交易的许可证、环境股票等;

——税收手段,包括污染税、产品税、出口税、进口税、资源税、补偿税、免税等;

   ——收费制度,包括排污费、使用者付费、资源(环境)补偿费等;

   ——罚款制度,包括违法罚款、违约罚款等;

   ——金融手段,包括软贷款、贴息贷款、优惠贷款、商业贷款、环境基金等;

   ——财政手段,包括财政拨款、赠款、部门基金、专项基金等;

   ——责任赔偿,包括法律责任赔偿、环境资源损害责任赔偿、保险赔偿等;

   ——证券与押金制度,包括环境行为证券、废物处理证券、押金、股票等。

绿色政策的主要内容:

⑴ 核算环境成本;

⑵ 对环境的使用进行折旧;

⑶ 进行环境损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

⑷ 进行环境预防;

⑸ 环境建设;

⑹ 建立环境资源市场;

   ⑻ 生态效益补偿或赔偿。

1.5.3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环境伦理观

从本质上讲,在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开展经济活动,这其实是个伦理问题,即现代人对未来人负有的伦理上的义务,和人类对人类以外的生物所应具备的伦理义务(这种义务意味着人类的一切行为方式不能剥夺其他生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权利)。因此,可持续发展就是用一种环境伦理观支配下的组织行为方式去实现这样的目标。也有一些学者指出,可持续性其实是一种能力和共识的构建。近些年来,不少学者专门研究了可持续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发展了一门《环境伦理学》(或《生态伦理学》)。

1.5.4可持续发展的度量手段-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度量手段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国内研究与介绍较多,不再赘述。

1.5.5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系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绿色国民核算的作用:

全面管理社会财富的需要;

客观评判经济发展的需要;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需要;

切实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关于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联合国统计署正在大力推进,国内研究也很多。

这也正是本报告的核心部分。

2 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缺陷

2.1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对一定范围、一定时问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及其利用,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经济运行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等,所进行的计算。国民经济核算是一项系统工程。

国民经济核算分五个层次:企业经济核算;行业经济核算;地区经济核算;国家经济核算;国际经济核算。通常,人们只是把国民经济核算理解为国民经济平衡统计核算。

2.2两种核算体系介绍

国际上曾经有两种宏观核算体系。一种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即MPS(System of Materal Products Balances)。MPS是从前苏联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计划经济国家一般都采用这种体系。这一体系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这样一种观点:只有劳动创造价值,一切非经人类劳动的客观存在,都不存在价值,只有创造物质产品和增加产品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其它都只能列入非生产劳动部门。

   另一种是“国民账户体系”,即SN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它是市场经济国家在长期开展收入统计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国民生产净值(NNP);

   一国内生产净值(NDP);

   一国民收入;

   —个人收入;

   一总投资;

   一个人消费等。

MPS立足于产品经济,其核算模式是:产品产量×价格=总产值,它偏重于总产值的核算,主要核算对象是物质产品。SNA则立足于商品经济,其核算模式是:毛收入一费用=纯收入。它偏重于对增值的核算,主要核算对象是货物与劳务。二者各有所长,有相互接近的趋势,现在正走向被新的体系取代,这就是SEEA(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

2.3两种核算体系的缺陷

MPS及SNA两种核算体系都存在共同的严重缺陷。

   第一个重大缺陷是都对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利用不计价、不折旧,致使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利用成本在国民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中得不到反映;

   第二个重大缺陷是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存量与用量不予统计,消耗越多,收入越多,甚至把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视为收入的增加;

   第三个重大缺陷是把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偿占用的盲目观念之上。

   总之,两种体系都只考察物质产品的流通,忽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投入与耗竭,没有反映总体社会财富的运转状况。其实,流入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资源(变为产品)是财富,没有流入的也是财富,但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且两种核算体系都不是一个充分的福利度量。

所以,归根到底,两种核算体系都是无发展的经济增长,都会导致不可持续发展。改进的方向就是把自然资源与环境作为人类的财富予以核算,对其利用进行折旧和补偿,计算产品的环境成本。

2.4 传统核算体系带来的后果

   第一个危险信号:人口激增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

据估计,我国因生态失调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都在1000亿元以上。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各种生态性灾害频繁,国家每年都要拿出以前的财富积累,用于救灾和恢复生产。随着人口的增加、资源的减少和环境的恶化,用相同的投入获得的产出在缩小。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防灾减灾已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任务,它的损失,甚至大于一场战争的损失,它的危险,也大于一场战争的危险。

第二个危险是资源趋向枯竭:

   ――耕地资源告急;

――水资源危机;

――矿产资源危机;

――海洋资源危机;

――森林资源危机。

第三个危险信号是环境恶化;

第四个危险信号是社会生产的投入产出比降低。

 

专栏2  人口大国生育率一览表

 

 

1994年人口(百万)

2026年人口(百万)

人口翻一番所需年数(年)

1.中国

1192.0

1504.3

2.印度

911.6

1376.1

36

3.美国

260.8

338.3

98

4.印度尼西亚

199.7

288.5

43

5.巴西

155.3

199.9

40

6.俄罗斯

147.8

142.1

人口将减少

7.巴基斯坦

126.4

275.6

25

8.日本

125.0

125.8

267

9.盂加拉国

116.6

211.3

29

10.尼日利亚

98.1

246.0

23

11.墨西哥

91.8

137.5

31

12.德国

81.2

73.2

人口将减少

13.越南

73.1

107.2

30

14.菲律宾

68.7

105.1

29

15.土尔其

61.8

98.2

32

16.伊朗

61.2

152.2

19

17.泰国

59.4

74.5

50

18.埃及

58.9

97.9

31

19.英国

58.4

62.1

281

20.法国

58.0

58.7

182

(资料来源:联合国;美国人口资料社)

3.国民核算的基本原理

国民核算是关于一个经济体和及其部门层次的核算体系(也包括一个国家内的区域性经济体)。依据经济运行的阶段性,有生产核算(表明生产过程如何创造价值,实现货物和服务形式的转换)、收入分配核算(表明所创造的价值如何通过分配转换为各种收入)、消费核算(表明收入如何被用于消费并形成储蓄)和积累核算(表明储蓄如何转化为投资以及相应发生的各种金融活动)。积累核算还包括对外核算(表明一国经济如何与国外发生经常性和资本性往来)和经济资产存量核算(反映期初和期末拥有的资产负债总量及其所发生的变动)。

国民核算以平衡核算为原则,通过对概念、分类、核算规则的统一定义,建立起一套经济平衡表或经济账户,赋予整个核算在逻辑和数量上的一致性,形成一个具有紧密数量联系的体系,以此产生各种经济指标。纳入核算的首先是市场化的经济活动,将各种不同属性的经济活动转化为统一的货币价值,因此可以说国民核算是一个货币核算体系。

国民核算的基本内容首先是以GDP为中心的经济流量核算,其次是资产存量及存量变化的核算。

3.1 绿色国民核算的基本内容

 

3.1.1之一:以GDP为中心的经济流量核算

GDP是指一个经济体在其领土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在核算期内的全部最终产品的总价值。有3种计算方法:

生产法GDP (所有常住单位当期生产的新增价值的总和,即GDP=∑各单位增加值=国内总产出—中间投入);

收入法GDP(各单位新增价值进一步分配的构成项目之和,即GDP= ∑各单位固定资本消耗+∑各单位劳动者报酬+∑各单位生产税净额+∑各单位营业盈余);

支出法GDP(国内经济单位用于当期消费、积累和出口的产品合计,即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出口-进口)。

GDP是流量核算的基本总量指标,由此可推导出其它经济总量,如:1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资本形成和储蓄。

3.1.2 之二:资产存量及其变化的核算

传统的国民核算所涉及的资产仅限于经济资产,进一步分类为生产资产(Product Assets)和非生产资产(Non-product Assets)(这里不论述金融经济资产)。

由于一个核算是关于期初和期末两个时点上的资产存量,因此实际上要核算的是资产的变化。而资产存量变化有3类情况:

是因当期经济活动的发生导致的资产存量变化;

是因灾害、自然生长等经济活动之外的原因引起的资产存量变化;

是因价格变化所造成的资产增值或贬值(即持有资产损益)。

3.2  绿色核算的基本框架

在国民核算基础上核算环境,一种做法是在国民核算框架之外建立单独的环境资源账户(卫星账户),仅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问题的一个关注;第二种做法是单独核算资源环境的价值,然后用其增减值调整传统核算的经济总量;第三种做法是把环境因素全面引入核算体系,从实物量核算到货币化核算,最终实现对传统经济总量的调整。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就是这后一种思路。

3.2.1基本框架

基本框架中涉及一些基本概念的创新,这里先不予解释,留在后面统一说明。

图1  绿色核算的基本框架

 

 

国内

生产

国外

最终

消费

经济资产中的人造资产

自然资产

经济资产中的培育资 产

经济资产中的非生产自然资产

其它自然环境资 产

期初资产存量 

 

 

 

K0m

         K On

来源

使用   

国内生产总值

固定资本消耗

国内生产净值

环境成本

环境调整后的国内产出

劳动报酬

生产税净额

扣除环境成本后的营业盈余

P

Ci 

GDP

CFC NDP

 

 

Un

EDP

L

T

PR-Un

M

X

X-M

 

X-M

 

 

 

X-M

 

C

C

 

C  

 

 

 

C

 

Img

Img

-CFCm

Im

 

 

Im

 

Ing

Ing

-CFCn

In

 

-Un

In       -Un

余下的资产的其它物量变化

持有资产损益

 

 

 

VOLm

REVm

    VOLn

      REVn

期末资产存量

 

 

 

K1m

    K1n

图中:自然资产(以下标n表示);人造资产(以下标m表示);环境成本(Un);资产变化(- Un)。

和传统的国民核算一样,“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也包括流量核算(表中深色部分)与存量及变化核算(表中浅色背景部分)两个部分,在每一部分中,其核算关系也是以传统国民核算的核算关系为基础的。

3.2.2经环境因素调整的国内产出(EDP)为中心的流量核算

经环境因素调整的国内产出(EDP)就是国内生产净值(NDP)扣除环境成本(Un)的结果,如果以GDP为起点来表述,则还要考虑固定资本消耗(CFC)的扣除。即:

EDP  =  NDP - U= GDP – CFC - U

调整的结果仍然是一个经济产出总量,不同的是将资源环境的消耗作为经济产出成本做了扣除。这一方面是为了正确度量经济成果,另方面体现了对资源环境消耗的补偿。以EDP为基础沿着国民核算从生产到收入、到储蓄投资的思路,就可以实现以环境成本对其它经济总量的调整,包括经环境因素调整的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和储蓄。由于考虑了资源环境成本,和原来的对应总量相比,调整后的总量可以更好地体现真实的收入、真实的储蓄和投资水平。

3.2.3以自然资产为中心的存量及其变动核算

在绿色核算中,资产核算分解为人造资产存量核算和自然资产存量核算两个部分。对人造资产来说,从期初存量到期末存量,构成其间变化的项目包括:当期经济产品积累(Img)、当期固定资本消耗(CFCm)、其它原因导致的物量变化(VOLm)和价格变化引起的持有资产损益(REVm),如公式:

K1m = K0m + Img - CFCm + VOLm + REVm

整个核算关系可以表述为:

                   K1n = K0n + Ing - CFCn - Un + VOLn + REVn

其中:Ing—经济产品积累;CFCn —固定资本消耗;Un—自然资产变化;VOLn—其它物量变化;REVn—持有资产损益。

从图1可以看到,上述流量核算与存量核算两个部分之间是重叠的,这就体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当期经济过程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联系点包括:一是经济产品的积累(即资本形成),它不仅会使人造资产增加,也会使自然资产增加;二是固定资本消耗,它是人造资产和(作为生产资产部分出现的)自然资产的减少项目;三是环境成本,代表被经济过程所消耗的(作为非生产资产出现的)自然资产,也是体现资产减少的项目。从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来看,最引人注目的是自然资产存量变化与经济生产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核算关系显示出,一方面,经济生产可以消耗资源环境,使后者存量减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经济生产来培育某些自然资产,以产品积累方式增加资源环境的存量。

3.2.4绿色核算的内容组合

与原国民核算体系不同,绿色核算的内容不是按经济阶段划分的,而是按照环境的组成、或者与经济过程相结合的不同领域,以及不同的计量方式确定的。

1绿色核算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部分:一是与经济产出核算有关的流量核算,试图描述与经济生产之间发生的各种环境要素流量;二是与经济资产核算有关的存量核算,试图描述在经济利用以及其它因素影响之下的环境要素存量。

2绿色核算区分资源和(狭义的)环境两个部分建立核算框架:以自然资源为中心的核算,注重经济过程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利用及其对自然资源存量的影响;以(狭义)环境为中心的核算,注重经济过程对环境服务的利用及其对自然环境质量的影响。

3绿色核算不是单一的货币价值核算体系,其原因是:目前许多环境流量、存量难以作到全面的货币估算,有时用实物单位计量有利于描述环境与经济间的关系。

将这三个方面的考虑结合起来,构成了绿色核算(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不同部分的内容:

环境经济实物流量核算;

环境经济实物存量核算;

环境经济价值流量核算;

环境经济价值存量核算。

3.3 资源环境成本估算的基本方法

进行绿色核算的重要环节是对经济过程中利用或消耗的资源环境进行估价,以此来核算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并进而调整GDP等传统宏观经济总量。环境成本及其计量是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基本困难所在。

森林资源与环境的估价,原则是基于这类方法引申出一套专门方法。

3.3.1 环境成本及其计量的特点

从经济活动角度看,环境成本是指在经济过程中被利用资源环境的价值;从环境角度定义,环境成本是指因经济利用而导致的环境价值的存量的减少,体现为环境资源的数量的减少或质量的退化,构成自然资产存量从期初到期末的变动部分。这两个方面的定义之间是有联系的:一方面,环境成本是导致自然资产存量减少的价值,在另一方面,它又是从经济产出价值中提取出来、体现资产价值补偿的消耗价值。基于这两种定义和认识,产生了计量环境成本的两个思路:一是从所形成的产出的价值中剥离出环境成本,二是从环境存量的价值的变化中分离出环境成本价值。

须要从资源和环境两个部分对环境成本予以区分。一是资源耗减成本,是指经济过程消耗自然资源所形成的成本,也就是自然资源存量由于经济利用而减少的价值(即耗减价值);二是环境退化成本,是指经济过程使用了环境提供的服务而形成的成本,也就是环境由于向经济过程提供服务而其功能下降的价值(即退化价值)。资源耗减成本侧重于自然资产的数量方面,而环境退化成本侧重于自然资产的质量方面。

对应不同估价技术,形成了实际环境成本与虚拟环境成本的计量。实际环境成本是按照市场中的实际发生计算的,如实际交纳的环境资源税费,实际发生的环境保护支出,按照资源买卖价格计算的消耗成本,等等。虚拟环境成本:有时需要将没有在市场中直接体现的支出以间接方式估算出来,这样的环境成本被称为虚拟环境成本。环境成本计量的最大障碍是估价技术。由于资源环境具有市场失灵和外部性,或者仅有不完全的市场性,其估价难以以市场为依据。

目前环境成本的计量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环境防御支出。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退化成本在计量对象上并列存在,都以虚拟估价方法实现环境成本计量。环境防御成本与环境退化成本在计量对象上是同一的,但计量方法不同,防御成本以实际发生的环境保护成本为估价基础,而环境退化成本应用虚拟估价方法,所估算的是为保护环境不退化而应该花费的成本,或者是环境退化所带来的损害价值。

3.3.2资源耗减成本

估算资源消耗成本关键在于估价资源的消耗。资源耗减用市场估价法。

具体有:

拨付法,但此法以政府收费为价格,意义不大;

净价格法,公式为D =(P - C)R ,其中D为资源耗减成本,P为资源产品价格,C为资源开采的边际成本,R为资源产品产量;

资源存量价值变化法(净现值变化法),该法适用于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

营业盈余推算法,即从营业盈余中扣除经济租金,就可以推算出资源耗减成本,公式是:资源耗减成本 = 总营业盈余 - 固定资本消耗 - 生产资本报酬

 

3.3.3 环境退化成本

估价环境退化,即对环境质量的下降赋予一个价值。如果环境退化是经济活动引起的,这些环境退化价值就应作为经济活动的成本看待,即环境退化成本。

环境退化作为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无法通过市场直接估价,只能借助于外部效应所形成的后果或者采取相对应行动所花费的代价来估价。估价环境退化有两类基本方法:1环境退化到底造成了多大的损害,这是基于损害的估价方法;2要使这些损害不发生,需要投入的代价是多少,这是基于成本的估价方法。

3.3.4 环境防御成本

环境防御成本是指针防御环境下降的支出。要在宏观上实际计量环境防御成本,最好的方法是编制环保投入产出表,或者按照环保支出统计方法,以分别计量环境保护活动中所花费的经常支出成本和投资支出成本,还应分别企业、政府、住户给出环境保护支出数据。

3.3.5 宏观总量指标的调整

   所谓宏观总量的调整,即纳入资源耗减、环境退化和环境防御支出等资源或环境因素,获得新的宏观总量。这种调整并非是简单的加减,而是从总量意义上给予定义。

到目前为止,如何以环境因素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整,形成了多种思路:

1绿色GDP:总体原则是从传统的GDP总量中扣除资源环境成本所获得的余额。但具体扣除的项目各有理解,尚无定论。

2可持续收入(SI)及生态国内生产净值(EDP)

   “可持续收入”被定义为:在不减少现有资本资产水平的前提下,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这里,资本资产包括人造资产(厂房、机器及运输工具等),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以及自然资本(矿产、森林及草原等)。其调整的基础总量是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核算的可支配收入尽管在其形成之前各种生产中的消耗都得到了补偿,但是并没有补偿资源环境的消耗。只有在可支配收入基础上,扣除应当补偿资源环境消耗的部分,所形成的收入才是“可持续收入”。

   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收入可在传统NNP的基础上,通过以下的调整而得到:

   (1)当年环境资本折旧。由于这种折旧通常可划分为两部分,一为传统GDP中已部分计入的环境损害,如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农作物产量下降等,一为完全未计入传统GDP中的环境损害,如野生物种的消失及自然景观的破坏等,因此,这一项目的调整主要指传统GDP中末计入的环境退化部分。

   (2)环境损害预防费用支出(预防支出),如为预防风沙侵害投资建立防护林带等。

   (3)资源环境恢复费用支出(恢复支出),如净化湖泊与河流、土地复耕等。

   (4)由于非优化利用资源而引起超额计算的部分。

可持续收入=GDP-(预防支出 + 恢复支出 + 由于非优化利用资源而引起超额计算的部

分)-(人工资产折旧 + 自然资产折旧)

EDP=GDP - 固定资产消耗 - 非生产自然资产使用,或者:

EDP=(出口-进口) + 最终消费 + 生产资产积累 + 经济资产中非生产资产的积累 +

环境资产的积累(减少)

=〔出口-进口〕+ 最终消费+净投资+(经济资产中非生产资产的其它积累- 经济资产

中非生产资产的使用)-(由于环境资产转移成经济资产后而减少的环境资产部分 +

环境资产使用)

3对消费加以调整:现实消费的计量中有一部分并不能增进人们的福利,而只是抵消了环境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度量人们从消费中获得的福利,应该将这部分消费支出予以扣除,这就是与环境防御有关的消费支出。

4对储蓄、投资总量的调整:旨在求真实储蓄、真实投资。其根源在于,按照经济核算,储蓄、投资都是对经济资产尤其是生产资产的积累和追加,在追加时存在着自然资产存量的下降,因此必须调整传统的投资概念,扣除资源环境的耗减和退化,结果才是“真实的”投资。储蓄作为投资资金的来源,也应该做同样的调整,才能体现“真实的”投资潜力。

对GDP的调整,会沿着收入、消费、储蓄和投资的总量序列进行系列调整;对收入的调整,一方面会上溯到对GDP的调整,另一方面会向下传递到对消费、储蓄、投资的调整。这样,就使我们有可能对来自不同方面的调整结果加以整合,得到一个完整的总量调整结果。就是说,无论从哪一个点切入,最终实现的是对整个总量体系的调整。

但在国民核算中,系列总量的源头是GDP,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收入、储蓄、投资的概念和核算范围。因此,宏观总量调整的中心目标归根结底就是GDP的调整,调整的缘由就是我们应该扩展对资产定义的范围,正确认识经济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随后才是收入的调整、储蓄的调整、投资的调整。

5基于投入产出核算的绿色GDP核算

绿色总产值=传统总产值-资源环境损失总价值+全部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

             =传统总产值 - (资源总耗竭,包括传统产业部门、污染治理部门、资源恢

复部门及最终使用领域) + 环境总污染(包括传统产业部门、污染治理部

门、资源恢复部门及最终使用领域)+ (全部资源恢复部门新创造价值 + 全部污染治理部门新创造价值)

   而产业部门绿色总产值则为:

   部门绿色总产值=产业部门传统总产值 - 由本产业部门生产所带来的资源环境损失总

价值

                 =产业部门传统总产值 - (由本产业部门生产所造成的资源耗竭+

由本产业部门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部门)绿色GDP = 传统产业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 - 资源环境全部投入(损害/代价,包括传统产业部门投入、环保部门投入) - 最终使用资源环境全部损害/代价 + 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

= 传统GDP - (生产过程全部资源耗竭 + 生产过程全部环境污染 + 资源恢复过程全部资源耗竭 + 资源恢复过程全部环境污染+污染治理过程全部资源耗竭 + 污染治理过程全部环境污染) -(最终使用全部资源耗竭+最终使用全部资源污染)+(资源恢复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污染治理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  或者:

(部门)绿色GDP = 传统全部最终产出 - 全部资源环境损害/代价(包括传统产业部门造成的,环保部门造成的及最终使用造成的)+ 环保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

= 传统GDP -(生产过程全部资源耗竭+生产过程全部环境污染 + 资源恢复过程全部资源耗竭 + 资源恢复过程全部环境污染 + 污染治理过程全部资源耗竭 + 污染治理过程全部环境污染 + 最终使用全部资源耗竭 + 最终使用全部资源污染)+(资源恢复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环境保护部门全部新创造价值)

4 绿色核算的统一平台

4.1 概念与定义的标准化

把资源环境因素引入国民核算,需要对很多因素统一定义,其中需要开发一系列相关的新概念。这些概念主要是在涉及核算具体的自然资产时用到的,这里仅提出几个综合概念:

1自然资产(Natural assets是由一个经济体所拥有的全部自然要素的统称。从它们与国民核算的联系考虑,包括以下3个部分:

——培育资产:来自经济资产、属于生产资产的各种人工培育的动植物资源;

——自然资产:来自经济资产、属于非生产资产的土地、森林、水等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环境要素:未包括在经济资产中的、除了上述两方面认定范围之外的所有自然资源环境要素。

自然资产概念把原本不具有经济资产特性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包括在内。这样,在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中,自然资产将与经济资产中留下来的部分即人造资产(Manned Assets)并列,为系统描述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基础。

原有概念:经济资产=人造资产+ 非人造资产

现有概念:人造资产(把原经济资产中的自然资产扣除)

         自然资产(原经济资产中的自然资产+其他自然资源与环境)

2自然资产的经济利用(Utilized Natural assets:即在核算期内投入经济过程被消耗的自然资产,或者一时期经济活动所消耗的环境投入。

3环境成本(Environmental Cost:是当期为经济活动所消耗的自然资产的货币价值。从自然资产经济利用到环境成本,其间要经过货币估价。

4经环境调整后的GDP(Adjusted Environmentally Domestic Product: EDP)

把环境成本作为经济生产的成本处理,就要对原GDP进行调整,其结果就是EDP。

5 森林资产的一系列概念与定义(略)

 

4.2 资产、产业、产品等分类的标准化

我国关于绿色核算的所有前期研究的主要贡献,是让我们这个社会知道了经济发展具有“环境成本”这个事实,并且研究都是把关注点放在了对某种环境或资源的价值评估上。国外比较注意统一定义环境与资源的核算原则,但我国基本上无人关注,我国的这种过于实用化的核算研究不能导致一个具有统一逻辑体系的核算制度的建立。

我们知道,环境经济核算是一个以平衡为原则的完整的统计描述体系,它必须通过对环境与自然资源的资产概念的建立、分类,对它们的账户结构、记账规则、纪录时间和计量方法等核算原则的统一定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体系,以达到像传统的经济核算那样,使得环境资源核算也具备逻辑上和数量上的一致性及联系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利用这种逻辑体系生成各种经资源与环境调整的新经济总量指标,并由此保障可持续的经济与环境管理。而如果一天不建立起这样一个统一完整的统计描述体系,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讲,就一天无法开展有实际意义的资源环境核算实务。

侯元兆等执行的一个ITTO核算项目研究提出的方案是:

国际上已经有CPC(Central product classification)产品分类标准和ISIC(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economic actities)产业分类标准等,联合国的《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2003》(SEEA-2003),欧盟Eurostat的《The European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for Forests—IEEAF(2002 Edition)》和粮农组织 FAO的《Manual for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s for forestry: a tool for cross-sectoral policy analysis (March 2004)等国际核算文件中也已经规范了一些概念。Eurostat的IEEAF-2002列出了SNA关于森林生态功能的分类方案,但只适合欧洲的情况。由于国家贫富差异、地区差异,导致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的混乱。在ITTO PD 39/98 Rev.(M) 项目组分别于2002和2004年在北京举办的两次热带森林核算国际研讨会上,这也是一个最为混乱的问题,以至于达到无法沟通的程度。

    侯元兆等的研究,参考关于非金融资产的ESA/SNA分类和有形非金融资产的SEEA(CNFA)分类,将林业用地具体分为10 个类别增加了湿地沙地。ISIC将产业分类为4级17 个类别。从国情出发,补充了经济林产业花卉产业。CPC有5级1811个类别,但有两个问题,一是定义过于严格,二是缺失了一些重要产品,不完全适合发展中国家。例如关于立木及其年总生长量等的定义就与国家森林清查标准相去太远;又如在“育林业与采运业的产品”分类中没有“竹材”,在“非木林产品”中没有棕榈藤野生动植物药材林果等重要热带非木林产品。

侯元兆等研究制定的森林生态服务分类大纲见专栏3。

专栏3 森林生态服务分类

函养水源

      森林下垫层增加降水的水量

森林涵水

森林调节径流量(包括森林削洪)

森林净化水质

保育土壤

      减少养分流失

       减少土壤流失

       增加土壤有机质(森林土壤育成)

       固沙

固碳制氧

       森林有机质的碳汇

       制氧

净化环境

      减少空气颗粒物(沙尘等)

       释放负氧离子

       减少噪音

       吸收有害气体

       增加空气湿度(增加舒适度)

生物多样性

      野生植物种类和数量

       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

       濒危植物物种

       濒危动物物种

防护

      受农田防护林保护的农田面积及效益

       防止沙漠化

住区、工业区、供水等防护效益

景观游憩

森林的社会效益是一类重要的无形资产,研究几乎空白。研究的分类见专栏4。

专栏4  森林社会效益分类

防灾减灾功能

减少滑坡、泥石流、防止洪水等

科学文化精神功能:

  科普教学功能;

   土著居民的图腾文化功能;

   宗教价值;

   伦理和精神功能。

增加就业;

国防功能;

改善投资环境功能

4.3 森林资产估价体系的标准化

森林的价值体现于森林的不同种类、森林生态系统的不同组分或者不同的生态功能上。确认这些价值的载体以及划分它们的边界,是科学地对这些价值进行估价的基础。表1是侯元兆等研究拟定的“林业价值核算体系”。该核算体系共分6大类32项,其中第1、第2、第3、第5类实际是森林生产核算,而第4和第6类是森林成本核算。这与环境核算不同。环境核算旨在评估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代价,是一种损害核算。而森林核算主要地是生产核算(传统国民核算仅包括第1 类)。当然,这个体系仍应改进。

表1 林业估价体系

 

 

1 已市场化的

(资产及产品)

11 林业用地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含沙地)

12 湿地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13 立木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含竹材)

14 经济林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15 花卉生产和交易的实物量与价值量

16 木材工业

2 准市场化的

(产品及服务)

21 非木林产品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22 林业废弃物

 

 

3未市场化的

(森林生态服务)

31 涵养水源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32 防护土地和保育土壤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33 固碳制氧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34 净化环境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35 生物多样性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36 农业防护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37 景观游憩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4成本核算1

(耗减、退化和防御)

41 森林资源耗减

42 森林环境退化

43 森林环境防御

 

 

5无形资产

(森林社会效益)

51 防灾减灾功能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52 科学文化精神功能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53 增加就业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54 国防功能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55 改善投资环境功能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6成本核算2

(公共或私人投资)

 

61 政府林业行政性预算

62 林业事业单位预算

63 森林保护预算

64 政府造林预算和森林经营预算

65 政府林业工程预算

66 育林基金、绿化基金等

67 非经营性的国际林业援助、赠款

68 研究经费

69 私人森林保护投资

4.3 计量与计价方法、账户结构、记账规则等的标准化

下面是我们提出的森林估价方法原则及估价方法的标准化:

已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可直接按其市场价格进行估价;准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可用类似的市场价格信号进行估价;未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用虚拟市场一类的方法。参见表2。

表2  林业资产、产品与生态服务的估价方法

市场化程度

资产、产品或服务的分类

参考性方法

1 已市场化的

(资产及产品)

11 林业用地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含沙地)

12 湿地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13 立木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含竹材)

14 经济林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15 花卉生产和交易的实物量与价值量

16 木材工业

市场价格法

生产成本法

用当地市场价格估价

用近似产品的价格估价

2 准市场化的

(产品及服务)

21 非木林产品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22 林业废弃物

用当地市场价格估价

用近似产品的价格估价

生产成本法

3未市场化的

(森林生态服务)

31 涵养水源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32 防护土地和保育土壤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33 固碳制氧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34 净化环境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35 生物多样性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36 农业和住区防护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37 景观游憩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生态服务的支付(PES法)

生产成本法

旅行费用法

享乐价格法

意愿调查法

碳税法

用碳排放许可的交易价格估价

用气候变化的损害来估价

损害成本法

联合分析

4成本核算1

(耗减、退化和防御)

41 森林资源耗减

42 森林环境退化

43 森林环境防御

市场价格法

生产成本法

用当地市场价格估价

用近似产品的价格估价

5无形资产

(森林社会效益)

51 防灾减灾功能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52 科学文化精神功能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53 增加就业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54 国防功能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55 改善投资环境功能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市场价格法

生产成本法

用当地市场价格估价

用近似产品的价格估价

意愿调查法

6成本核算2

(公共投资或私人公益投资)

61 政府林业行政性预算

62 林业事业单位预算

63 森林保护预算

64 政府造林预算和森林经营预算

65 政府林业工程预算

66 育林基金、绿化基金等

67 非经营性的国际林业援助、赠款

68 研究经费

69 私人森林保护投资

实际数据统计

   上表仅是一个不完整的方法概要介绍。这里要说明的是,以上各种方法,主要是发达国家基于发达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而研发的,简单移植于发展中国家,会得出一些扭曲的结论。比如对支付意愿的调查,当着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公民还在忙于生计的时候,或当他是一个文盲时,他会对保护一片远离他们的森林有什么期待呢?

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学者提出用“发展阶段系数”对依据上述各法的估价结果进行调整,使之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李金昌(1991)建议采用恩格尔系数作为发展阶段系数。

6 北京市森林绿色GDP核算的方案与进展

北京市的森林绿色GDP核算,大体上分三步走:北京市森林估价—北京市森林绿色GDP核算—跨部门政策分析。

6.1北京市的森林估价

主要包含下列内容

1 林业用地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存量、流量);

2 景观游憩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3 湿地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4 立木(森林、林带、散生林木等的立木)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存量、流量);

5 经济林(含果园、葡萄园等)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存量、流量);

6 花卉生产和交易的实物量与价值量(存量、流量);

7 非木林产品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存量、流量);

8 森林生态功能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存量、流量);

9 森林的社会效益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存量、流量);

10 林业废弃物;

11 森林资源耗减 ;

12 森林环境退化(森林的健康状况);

13 森林环境防御成本;

14 北京市林业公共支出。

6.2北京市森林绿色GDP核算的账户体系

见表3 和表4。

表3 北京市森林资产存量及其变化账户体系

1 已市场化的资产账户

  (包括存量的变化)

表式1.1 林业用地实物存量和价值存量账户(含沙地)

表式1.2 天然林和灌木林实物存量和价值存量账户

表示1.3 人工林实物存量和价值存量账户

表式1.4 森林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实物存量和价值存量账户

表式1.5 湿地实物存量和价值存量账户

表式1.6 立木实物存量和价值存量账户

表式1.7 经济林实物存量和价值存量账户

表式1.8 花卉生产资产实物存量与价值存量账户

表式1.9 木材工业资产价值存量账户

2 准市场化的资产账户

(包括存量的变化)

表式2.1 非木材林业资产实物存量和价值存量账户

表式2.2 林业废弃物存量和价值存量账户

3未市场化的森林生态服务存量账户(包括存量的变化)

表式3.1 森林函养水源功能存量和价值存量账户

表式3.2 森林保育土壤功能存量和价值存量账户

表式3.3 森林固碳制氧功能存量和价值存量账户

表式3.4 森林调节气候净化环境功能存量和价值存量账户

表式3.5 生物多样性实物存量和价值存量账户

表式3.6 森林农业防护功能存量和价值存量账户

表式3.7 森林景观游憩实物及功能存量和价值存量账户

 

表4  北京市森林产品和服务流量账户体系

1 已市场化林产品账户

 

表式1.1 林业用地实物流量和价值流量账户(含沙地)

表式1.2 天然林和灌木林实物流量和价值流量账户

表示1.3 人工林实物流量和价值流量账户

表式1.4 森林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实物流量和价值流量账户

表式1.5 湿地实物流量和价值流量账户

表式1.6 立木实物流量和价值流量账户

表式1.7 经济林生产实物流量和价值流量账户

表式1.8 花卉生产实物流量与价值流量账户

表式1.9 木材工业生产流量账户

2 准市场化的林产品账户

表式2.1 非木林产品实物流量和价值流量账户

表式2.2 林业废弃物流量和价值流量账户

3未市场化的森林生态服务账户

表式3.1 森林函养水源功能流量和价值流量账户

表式3.2 森林保育土壤功能存量和价值存量账户

表式3.3 森林固碳制氧功能流量和价值流量账户

表式3.4 森林调节气候净化环境功能流量和价值流量

表式3.5 生物多样性实物流量和价值流量账户

表式3.6 森林农业防护功能流量和价值存量

表式3.7 森林景观游憩的实物及功能流量和价值流量账户

4森林无形资产(社会效益)

账户(包括存量的变化)

表式4.1 森林防灾减灾功能流量和价值流量账户

表式4.2 森林的科学文化精神功能流量和价值流量账户

表式4.3 林业增加就业的功能流量和价值流量账户

表式4.4 森林国防功能的功能流量和价值流量账户

表式4.5 森林改善投资环境功能的功能流量和价值流量账户

5成本帐户1(森林资产的耗减、退化和防御)

表式5.1 森林资源耗减的实物流量和价值流量账户

表式5.2 森林环境退化的实物流量和价值流量账户

6成本核算2(公共或私人投资)

表式6.1 政府林业行政性预算账户

表式6.2 林业事业单位预算账户

表式6.3 森林防御(保护)预算账户

表式6.4 政府造林和森林经营预算账户

表式6.5 林业企业性质的造林投资账户

表式6.6 北京市各种林业基金账户

表式6.7 北京市非经营性的国际林业援助、赠款账户

表式6.8 北京市林业研究经费账户

表式6.9 北京市社会团体或个人森林保护投资账户

 

6.3 北京市森林核算的跨部门政策分析

将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  判断林业发展和森林经营可持续性的分析;

2  评价森林对经济的全面贡献的分析(例如森林绿色GDP占全市GDP的份额);

3  森林对相关部门的真实贡献的分析;

4  建立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和生态效益补偿的分析;

5  判断森林的冲突性使用的博弈决策分析;

6  非林业政策对森林利用的影响的分析。

 

 

附件:与绿色GDP相关的几个概念

GDP ,GNP, NDP

GDP(国内生产总值),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它包括设在国内的他国拥有的生产要素产出的价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指由本国居民所用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它包括设在国外的本国生产要素的产出价值。因此,GNP与GDP之间的差额是外国人在这个国家所得的净收入。

NDP(国内生产净值),指GDP减去同期国内的资本折旧,即减去资本在生产中所消耗的价值量。

资源的有效配置  经济效率

资源的稀缺性引发的最基本的经济问题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们的无限的需要,也就是资源的配置问题,也称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如何以“节约(economic)”或有效率的方式配置稀缺的资源,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

由于利润最大化作用,促使资源流向价值最高的用途,即由于供给和需求的力量引导资源流向其效率最高的用途,从而产生经济效率。资源配置通过运行着的经济制度得到解决。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常被规定为经济产量的增加,在这里,产量既可以是指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经济增长的程度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与仅仅表示经济增长的“量”变化的经济增长概念相比而言。

经济发展 则是一个反映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从广义上来讲,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等的总体的进步。

弱可持续发展 强可持续发展

弱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的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经营导致的自然资本的总量,即使没有增加,但至少也没有减少,也就是留给后代人的自然资本总量不下降的发展。在弱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允许使用人造资本替代自然资本。例如可以把自然资源转化为货币资本留给下一代使用。

强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分别都不下降,这种发展原则不允许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的相互替代。

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及其构成

环境系统的价值,即环境价值,它包括有形的比较实的物质性的产品价值和无形的比较虚的功能性的服务价值。

环境价值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天然生成,二是人类创造。传统经济理论,或者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没有价值,或者认为不能进行市场交易的东西没有价值;总之都认为天然的环境没有价值。人类的不理智行为遭到自然界无情地报复,反思过去的价值观念和理论,才逐步认识到环境是有价值的。环境的价值,首先决定于它对人类的有用性,其价值的大小则决定于它的稀缺性(体现为供求关系)和开发利用条件。因此,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质量,都会对环境价值的大小有所影响。

国内外环境界对环境价值的构成有两种分类法。

   第一种分类是将环境总价值(TEV)分为使用价值(UV和非使用价值(NUV)。使用价值又分为直接使用价值(DUV)和间接使用价值(IUV);非使用价值又分为存在价值(EV)和遗赠价值(BV)。还有一种选择价值(0V),可以归于使用价值,也可以归于非使用价值。具体分类如表1所示。

                   环境价值的构成(之一)

环境总价值

(TEV)

使用价值

(UV)

直接使用价值(DUV)

可直接消耗的量

l          事物

l          生物量

l          娱乐

l          健康

间接使用价值(IUV)

功能效益

l          生态功能

l          生物控制

l          风暴防护

选择价值(OV)

将来的直接或间接使用价值

l          生物多样性

l          保存生存栖息地

非使用价值

(NUV)        

遗赠价值(BV)

为后代遗留下来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的价值

l          生存栖息地

l          不可逆改变

存在价值(EV)

继续存在的知识价值

l          生存栖息地

l          频危物种

第二种分类是将环境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比较实的有形的物质性的商品价值,一部分是比较虚的无形的舒适性的服务价值。

                        环境价值的构成(之二)

环境

价值

比较实的物质性的商品价值

有形的资源价值

简称:资源价值

比较虚的舒适性的服务价值

无形的生态价值

简称:生态价值

林业外部性内部化的基本途径

经典教科书中是这样写的:纠正外部不经济性对资源配置带来的不良影响,主要使用税收和津贴,企业合并,明晰财产权(即科斯定理)等手段。

结合林业,一般应提到以下几点:

⑴ 首先要重视制度供给;

   ⑵高度重视明晰森林资源的产权;

   ⑶促成森林环境资源市场交换关系;

   ⑷建立把森林外部效益内部化的中观和微观经济政策: ①建立可持续的森林资源价格政策;②实行基于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环境收费及税收制度;③建立有利于环境的投资和信贷政策;④推行基于市场机制的森林经营和造林激励制度。

⑸建立健全全国森林环境核算制度;

⑹关于森林生态补偿制度。

绿色经济制度    绿色经济制度就是绿色经济建立和发展的一系列绿色规则和绿色考核指标的制度框架。其实质是建立生态环境政策与经济政策一体化的经济制度,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到规范经济行为和考核经济绩效中去,从而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绿色经济制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绿色基础制度,主要包括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绿色产品设计制度等。这些制度安排,从资源、产权、市场、产业、技术、产品设计等基础方面,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制度环境和有效的制度形式;

二是绿色规范制度。主要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营销制度、绿色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安排,从生态环境和经济绩效方面,对各种经济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从而促进生态环境资源和经济资源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领域实现有效配置;

三是绿色激励制度,主要包括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等。这些激励性的制度安排,从物质利益上激励经济主体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资源向无污染(或少污染)、高效益的产业和项目转移,从而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机制和有效的制度保障;

四是绿色考核制度。主要包括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等。

这些制度安排,从定量上将生态环境存量的消耗与折旧及其保护与损失的费用纳入经济绩效的考核之中,从而考核经济主体真实的经济绩效,有利于对经济主体进行定量考核和监督。    绿色经济制度的构建是一项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极其复杂的、开创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方位、多方面的制度创新与制度设计,当务之急是必须迅速构建绿色GDP制度,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纳入现行统计制度并与经济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传统的GDP核算没有把自然资源存量及人类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损失纳入统计之中,忽视和扭曲资源环境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它是建立在自然资源无限多、生态环境永远良好的假定之上的。在这种假定之下,GDP成为富裕的标志,从而诱使人们单纯地追求经济产值和经济增长速度,最终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衰竭,形成经济增长中所谓的资源“空心化”现象。    加速绿色经济制度创新,应建立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在内的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用绿色GDP取代传统的GDP体系。著名的环境经济学家H.E.Daly从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出发,用概念性的公式给出了绿色GDP的修正方式:SSNNP=NNP-DE-DNC。式中SSNNP为可持续的社会国民生产净值;NNP为国民生产净值,即GDP减去固定资产的折旧;DE为防御性支出;DNC为自然资产的折旧。

   另外,绿色经济制度的实施难点在于绿色GDP的科学评价和度量。

市场失灵 政策失效(也叫政策失灵)

市场失灵 是指市场机制在某些具体情况下,转移资源的能力不够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政策失效 是指当政府制定的社会经济政策不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进一步扭曲了市场(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被无效率使用或过度使用,从而引起资源浪费或环境破坏)。

外部性(externality)外部性的类型

   外部性是指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淮)的影响。

外部性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无论是生产的外部性还是消费的外部性,又都存在有益的外部性(叫外部经济性)和有害的外部性(叫外部不经济性)两种情况。由这两方面的分类得到了外部性的4种形式。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 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

在微观经济学中,经济效率用帕累托最优来表示。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在该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

任意帕累托最优状态都可以用一套竞争价格来实现。但在环境经济领域,环境物品存在“市场失灵”,帕累托最优也无法自动实现,更多的结果是低效率或无效率(例如,环境污染)。但是,通过为环境物品规定价格或建立市场,就有可能通过竞争市场解决环境问题,并用效率标准判断解决效果。

帕累托改进:能够至少使一人受益同时不使任何人受损的政策改进称为“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效率只承认一方受益的同时至少不使他人受损的政策改进。

庇古税(也叫庇古费 Pigou tax)

针对污染排放所征收的各种税费,称庇古税。庇古税是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他的《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的,他主张根据污染造成的损失,对污染者征税或收费,令其承担污染的外部成本。

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与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种商品的效用估价不同,他们的支付意愿也不同。随着对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变动,每一单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意程度也会变化,因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也会变化。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实际购买该商品时所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在环境经济学中,通过加总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就可能评估出改善环境的经济价值和破坏环境的经济损失。

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revealed preference approach)

  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是通过考察人们与市场相关的行为,特别是考察他们在与环境问题联系紧密的市场中所支付的价格或他们所获得的利益,间接推断出人们对环境的偏好,以此来估算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

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又称假想评价法,英文简称CV法。它是在人们无法运用直接市场评价法或者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的情况下(就是当缺乏真实的市场数据,也无法通过间接地观察市场行为来赋予环境资源以价值时),建立一个假想的市场而评估环境资源的价值的方法,办法是直接向有关人群样本提问,来发现人们是如何给一定的环境变化定价的。它包括投标博弈法和比较博弈法等。

污染者付费原则(Polluter Pays Principle)

  污染者应当承担由政府规定的控制污染措施的费用以保证环境处于可接受的状态。换言之,在生产过程或消费过程产生污染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中,应当包括这些控制污染措施的费用。

     2005年6月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