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建无性系茶树良种园技术小结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业局 覃士才 邮编:443400)

摘要:本文较系统的总结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好无性系良种茶园,实现成园快、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的“七项”关键技术措施,提出了构成和实现茶园优质、高产、稳产的八个综合因子。在技术上有较多创新亮点。

关键词:建无性系良种茶园要把住“七关”。

应用无性系茶树良种发展新茶园,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它是提高茶园建园质量,开发名优茶、提高茶叶品质的基础。是培植五峰新世纪茶叶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我县茶叶再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的一项重大科技措施。是茶园种植结构调整、构建绿色五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我县建成全国“名茶名县”使五峰茶叶走向全国,跨出国门,向“名茶富县”转变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它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着广大茶农的根本利益,为实现这一战略举措,从一九九七年秋冬开始,我县引进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福云6号”以及“碧湘早”、“白毫早”,在全县7个乡(镇)80多个村近6000个农户,建无性系茶树良种园6000亩,其成活率在90%以上,无性系良种茶园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7%(低于全国22%的平均水平),实现了“一年栽、二年采、三年亩收入过千块”,最高的茶农亩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春茶开园时间提前了半个月左右。茶农从中得到了实惠,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大、多、重、高、强、长、早、齐”是构成茶树和实现茶园优质、高产、稳产的八个综合因子。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好无性系茶树良种茶园,使茶园土壤的“水、肥、气、热”,“固相、液相、气相”相互协调,为茶树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获得优质鲜叶原料,实现和达到高效益目标的基础,也是创精品名牌产品的基础。通过实践总结,在技术措施上有一定创新的地方。根据我县近七年发展无性系茶树良种园的建园实践经验,现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把好园地选择关

为使无性系茶树良种茶园成园快、投产早、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首先在园地选择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1 海拔高度应在800米以内的低山、半高山地区。若海拔过高,不仅移栽的茶苗容易遭受冻害,难以成园,也不能发挥早熟品种的经济优势。

1.2 土层比较深厚、土质比较疏松,土壤酸碱度4.5—6.0呈微酸性最为宜。由石炭岩母质发育成的土壤应特别进行PH值鉴定。

1.3 水源要离茶园近,而且水源必须十分充足、方便。并积极创造条件搞好灌溉的配套设施建设,如修蓄水池夏秋之时对茶园进行喷灌、地下管道渗透等。

1.4 地下水位要在离地面1米以下。

1.5 地势比较平缓,最好选用平坦田和水田。宽幅梯田亦可选用。

1.6 要以建专业茶园为前提,地块相对适当集中连片,便于科技推广,有利于形成良种茶园规模效益。

1.7 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地方要有名茶生产厂家,以发挥良种的经济效益。

1.8 良种要有良法,茶农要有实实在在的积极性和投资能力,要按照技术要求进行建园和管理。

2、把好种植规格关

园地在抽槽换土施肥之前,先要确定好茶树栽植规格。根据五峰山区立地条件、土地资源及茶叶消费理念的逐步转变来看,今后要以建无公害茶园,绿色食品茶园及有机茶园为主。全县今后无性系茶树良种茶园建园主要采用两种种植规格,即:

2.1 大行1.67米(5尺),小行距0.67米(2尺左右),株距0.17米(0.5尺),单株双行,成“品”字形条栽,按此标准计算,每亩抽槽400米(120丈)长,以每窝1株计算,每亩用苗约5000株。

2.2 大力推行建立专业茶园,规格为1.5米(4.5尺)大行,小行距0.67米(2尺),株距0.17米(0.5尺),成“品”字形,单株双行条栽。按此标准计算,每亩抽槽445米(134丈)长,以每窝1株计算,每亩用苗约5500株。

2.3 大力提倡发展以茶为主的复合型立体生态茶园,大面积连片发展新茶园,按要求还应每5000—平方米左右要设计一行行道树,树种以冬季落叶,与茶树不发生共同病虫害的经济林木为宜。成园后要远看是一片树林,近看是一片茶园。茶园内沟、路、树要统筹规划,为建设无公害茶园,发展有机茶园创造条件。

2.4 做好无性系良种茶树品种的选择。根据五峰山区特点要选择以品质优异、发芽早,抗寒、抗旱、抗病虫能力较强,适制“五峰毛尖茶”、“五峰芽茶”的多种无性系茶树良种进行搭配。如福鼎大白、龙井长叶、碧湘早、安吉白茶……。今后全县大力推广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将主要是本县选育出的五峰地方无性系茶树良种有鄂茶7号(五峰104)、五峰212、五峰310、五峰602……。

2.5 “茶树常年碧绿,既美观,又是经济作物,种茶本身就是绿化。”因此,大力提倡发展以茶为主的观光旅游型茶园、立体复合型生态茶园,如茶果(柑橘等)、茶药(杜仲等)、茶林(桂花树等)、茶菌……等方式的间作,茶园路旁四周栽植金银花、月菊……等,有利于提高干茶的自然花香。

3、把好抽槽施肥关

在栽植无性系良种茶苗前,抽槽换土,施足底肥,改良土壤,夯实基础是确保移栽茶苗成活率高,茶苗生长快,效益好,实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基础,更是良种采用良法建名园的主要措施。其步骤及基本要求:

3.1 按确定的茶行规格及宽度用小木桩或石灰划好茶行的开挖线。茶行一般要求东西向。几户连片大面积发展新茶园,应统一划线,使茶行布置的方向、规格一致,力求茶园美观。

3.2 抽槽换土:根深则叶茂,抽槽深度不低于0.4米(1.2尺),宽度0。82米(2。5尺)。表土、肥土与底土分开放,以便肥土、表土回沟底。

3.3 深施底肥:在施底肥前,最好在抽好的槽底部再从中开挖宽0.33米(1尺),深0.2米(6寸)的中心沟,即成“ V ”字形,将有机肥施入底部“V”字形沟中。此法不仅可以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也有利于今后茶园蓬心土的形成。底肥用量:每亩饼肥150—200公斤,磷肥75公斤,家栏粪35—40背,或者每亩复合肥200公斤,磷肥50公斤,家栏粪40背。

3.4 回土要求:园田表土、肥土回沟底,抽槽的底土回沟槽上面。土回填到与大田略低3公分即可:多余的土就放在大行间,待栽茶苗和覆膜用。回到沟中的土块要打碎。

3.5 由于抽槽回土后到茶苗移栽之间的相距时间越长,越有利于茶苗移栽后的成活。因此,大力提倡头年秋、冬季(或当年早春)抽槽换土,深施底肥,次年秋季(或当年)10月移栽无性系茶苗。

3.6 容易渍水的平田、水田,要在四周开好排水沟,渍水严重的要开好厢沟。

4. 把好茶苗调运关

4.1 确定对所发展的无性系茶苗的品种,并对扦插茶苗进行实地考察和确认,考察内容包括品种及品种纯度,茶苗高度,茶苗的分枝与及离地1—2寸高度的茶苗茎部粗度,茶苗是否有被检疫的病、虫害。

4.2 起苗前两、三天茶苗扦插圃要灌足水,带土起苗。

4.3 起苗后,每100株一小扎,每300株一大扎,浆好泥浆,并用方便袋将茶苗根部装好再上车。

4.4 茶苗长距离运输时,车箱内要搭架,即每放一层茶苗后,再搭架后装第二层茶苗。茶苗在车箱内要通风、透气,不能爆晒。确保茶苗在运输中不发热,不损伤茶苗根、茎、叶,保证茶苗的鲜度。

4.5 确保时间。从起苗至运到园地的时间外省最长不能超过72小时,县内24小时以内。

4.6 茶苗运到目的地后,双方应按合同条款进行质量验收。

5、把好移栽技术关

一、二年生扦插苗无明显主根,把好移栽技术是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的关键。

5.1 移栽时间:低山地区的移栽时间宜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有利于定植后的茶苗根系恢复生长,亦有利于苗木在第二年安全度夏。半高山地区茶苗移栽时间以10月中旬开始,最迟也应在11月上旬前移栽结束。

5.2 调运回的茶苗要及时下车,分品种放在阴凉之处,浇足水以防止苗木失水干枯,并及时移栽,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

5.3 茶苗移栽过程及应把好的技术环节:

5.3.1 先找准抽槽的深耕沟,用绳子(绳子事先可用小布巾定窝距1尺的标志)牵好沟的中心线,然后在中心线两边用锹或锄头按小行宽0.6米,挖好两条深各0.13米(4寸)左右的平行移栽沟(或移栽穴)。

5.3.2 苗子要用撮箕或篮子装好送到大田,不可随意乱丢乱放,品种不要搞错,若遇有太阳,苗子上面要用湿稻草盖住。

移栽前茶苗根系最好用黄泥浆沾根,再移栽到田,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5.3.3 移栽时,实行单株(株距5寸)双行成“品”字形栽植,栽植时将茶苗置于移栽沟中,一手扶茶苗,一手用沟旁的细土偎好根,土要偎至根颈部以上0.04米(1.2寸),随后用双手在根颈的周围用力朝中心挤,然后轻轻把茶苗提起一下,再偎土,再压紧,再偎土。

5.3.4 浇足定根水:边栽边浇足移栽茶苗的定根水是确保茶苗移栽成活率的关键。一般每窝浇2—3公斤水。使茶苗根周围的细土形成泥浆,使根系与土更加紧密结合。水泄后再培土1米(3尺)宽,培土高度可高出原扦插剪口0.04米(1.2寸)左右。

5.4 及时覆盖地膜,提高成活率。在覆地膜时再浇足一次水,地膜用1米宽的微膜为宜,每亩约2.5公斤左右。用手将茶苗勾露出地面,地膜上再压盖0.03米(1.寸左右)的土,以不见膜为宜。覆膜既可保湿、增温、有利茶苗发根,也可减少茶苗小行间杂草生长。因此,不论是低山或半高山发展无性系茶园均可采用,效果较好。

大力推广茶苗移栽后用稻草、茅草、树叶、桔杆等物覆盖茶行。

5.5 定型修剪:定型修剪是目前培养茶树“矮、密、壮、宽”丰产树型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而树幅宽度及分枝密度又直接影响茶园的单产。第一次定型修剪要用枝剪采取多次、低位修剪法。其高度离根颈地面上13公分(4寸)以内为宜。

5.6 茶苗移栽后,若茶苗出旱象,要及时浇水。

5.7 叶面追肥:茶苗移栽入土15天左右即可用100斤水+0.4斤尿素+0.3斤磷酸二氢钾+0.2斤菜油或100斤沼液+0.4尿索+0.3菜油进行一、两次叶面喷肥,及时补充茶树营养。

茶苗移栽程序可示为:茶苗黄泥浆沾根——开移栽小沟——放苗——扶正苗——偎土——踏实——轻提苗——再偎土——再踏实——再偎土——浇足定根水——培土——再灌水——覆膜压土——第一次定型修剪——叶面追肥——苗期管理。

5.8 大力推广在县已试验成功的“温室营养钵扦插育苗”和“二段育苗”技术(即扦插苗成活后,再移进营养钵集中培养),再带钵移栽到大田发展无性系茶树良种园,以解决我县部分地方因缺水难以发展无性系茶树良种园之难题。

6、把好苗期管理关

三分栽,七分管。茶苗移栽后,成功之路还不到一半。要实现成园快、投产早、效益高的目标,苗期管理工作尤为重要。苗期田间管理主要包括:茶园间作,中耕除草、追肥、抗旱、防冻,茶树病虫防治,第二次、第三次定型修剪以及补苗等内容。

6.1 合理间作:茶园间作总的原则是要有利于茶苗生长发育。要求:一是茶行小行不能种;二是大行间作应两边离茶苗0.40米(1.2尺)实行单行种植;三是间作品种上以种植矮杆直立型豆科作物为宜,芝麻、油菜、小麦以及其他高杆作物不宜种植。在山区栽植茶苗的头一、两年可在茶园大行中间种植一单行玉米。茶园开始投产后应退出间作成为专业茶园,为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创造条件。

6.2 中耕除草:地膜覆盖茶行的,一般小行间无杂草,茶蔸上长出的草,要扯的小、扯的早。未覆膜的茶园中耕除草要做到有草必除,除早、除小、除了,不松动茶根。茶苗栽植后两、三年内茶园内不能使用除草剂除草。

6.3 茶园追肥。3月上、中旬茶芽已开始萌发和伸育,但根的吸肥能力还很弱,为此可用100斤水+0.4斤尿素+0.3斤磷酸二氢钾+0.2斤菜油或100斤沼液+0.4尿索+0.3菜油再进行一、两次叶面喷肥。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可用稀薄的人粪尿(每担人粪尿兑水5—10担),距茶树根颈3寸处浇施2次,地膜覆盖的在地膜上打孔后施,4月中、下旬每亩开沟(距茶树根颈4寸,沟深1.5—2寸)条施(若土壤干枯要兑水施,浓度为1%)尿素8—10公斤。7月中、下旬,每亩开沟(距茶树根颈4—5寸,沟深2—3寸)条施(若土壤干枯要兑水施,浓度为1%)尿素6—8公斤,同时配施各种栏粪或其他有机肥。上述方法可有效地加速茶苗的营养生长,抑制茶苗的生殖生长。追肥原则要坚持少量多餐,根部追肥与叶面追肥相结合,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与微量元素相结合,叶面追肥与病虫防治相结合,秋冬季重施基肥与春夏季的追肥相结合。大力推广茶园施用生物肥、有机肥,发展无公害茶园,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

凡土壤PH 值在6.5左右的地方,发展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园,茶树幼苗期追肥因施微酸性氮肥,如猪粪、人粪尿(无洗衣用水)、碳酸氢氨、硝酸铵,增施硫磺和用食用醋酸兑水淋茶,少施中性肥如尿素。

6.4 茶树病虫防治,要引起各地高度重视,随时发现病虫害随时防治,治小治了。茶树幼苗期要特别注重防治小绿叶蝉的危害。应抓住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中旬至9月下旬,虫害盛发期之前,轮换选用1000倍液氧化乐果,3000倍液的天王星,2000倍液的敌百虫,8000—10000倍液的来福灵喷药防治,每期喷药2—3次(并结合叶面喷肥),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茶园开始采摘严禁在茶园使用剧毒农药或茶园禁用的农药。要大力推广茶树病虫害的农业综合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和高新防治技术,努力降低茶叶农残。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

6.5 防冻保苗:茶苗移栽后,半高山的地方要特别注重防冻保苗。措施一是采取拱膜覆盖,即:地面膜、拱膜覆盖或叫双膜盖,提高地温;二是用稻草、杂草、麦杆、菜籽壳、树叶、桔杆等物覆盖茶行,提高地温。

6.6 抗旱保苗。茶苗移栽后,当土壤缺墒时就要浇水保苗。特别是在伏旱、秋旱的高温干旱季节要及时引水灌溉或浇水抗旱保苗;铺草覆盖茶园,降低地温,提高保水能力。

6.7 补苗。茶苗移栽后经一年的管理,对出现缺株断垅严重的地方,要进行补苗移栽。使茶园成园后不致出现缺窝、断垅、断行。补栽的茶苗要求品种一致。补栽时间以10月上、中旬为宜。

6.8 茶树第二次定型修剪。今年秋末冬初栽植的茶苗,肥水管理得当,到明年五、六月,树高可达40公分(1.2尺)以上,届时可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剪口上再提高15公分,进行第二次定型修剪(也可用打顶采摘或留枝供五、六月嫁接换种采集枝条来代替定型修剪)。夏茶发出的枝条可供秋季扦插用。

6.9 第三次定型修剪是在第二次定型修剪的剪口上再提高15公分。经三次定型修剪。茶树树高控制在60公分以内,树幅宽度要达到1米以上,为培养丰产的树冠和树型奠定基础。

7、把好茶园投产期管理关

7、1、根据茶树所需营养的连续性、多样性等特点,在深秋增施基肥对提高竖年春茶产量、增进质量将起到明显作用。早秋施基肥,时间一般在10月上、中旬进行(有利于茶树根系恢复),每亩施饼肥150公斤,或猪、牛栏粪1500公斤左右,抽槽深施,施肥后立即覆土。

7、2、实行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分次追肥,及时喷施叶面肥。深秋施基肥。大力推广“猪(人粪尿、畜、禽粪便)—沼—茶”生态环保型茶园。茶园晚秋和早春放养鸡、鸭、羊等,以减少茶园杂草及害虫,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肥。

7、3、合理修剪,培养优质丰产的树冠。

7、4、分期分批按标准采摘。根据加工不同茶类对鲜叶标准的要求,采取分期分批按标准采摘,并适当留夏、秋茶新叶在茶树上。

7、5、防治病虫。做好茶树病虫防治是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茶树病虫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综合防治”为原则。茶园开始采摘,严禁茶园使用剧毒农药或茶园禁用的农药。大力推广茶树病虫害的农业综合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如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合理采摘、修剪等)、生态防控技术和高新防治技术,努力降低茶叶农残,大力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

7、6、“鄂茶7号”、“五峰310”是含氨基酸高的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后,将对提高我县夏、秋茶品质,促进茶叶增产、增质、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要注意的是:在栽培上应掌握幼苗期生长势比较弱、分枝较直立、发芽早等特点,茶苗移栽后要加强幼苗期的田间肥培管理(不能“老苗”),采取低位定型修剪、早施催芽肥、合理采摘等技术,就能实现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的目的。

素为“国饮”的茶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文明的饮料”。联合国有关组织已决定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提倡饮茶。目前全世界饮茶人数已达30亿人以上,是世界上消费量仅次于水的一种饮料。为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化升级,提高竞争能力,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9月23日颁布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较的大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广阔,有利于开拓国内市场,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28个产业526个产品,其中第一个为农业领域21个项目产品中就列有茶叶。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了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茶叶·茶叶生产技术规程·茶叶加工技术规程·茶叶产地环境条件》。2002年7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又发布了农业行业标准——有机茶,并于2002年9月1日起实施。2002年8月18日召开的《全国农产品加工工业会议》,农业部推出的9大优质《农产品加工发展行动计划》,其中第9项就是《茶叶主产区优质茶叶产业带加工项目》。由此可见,茶叶已列为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及产品。从我县茶叶经济地位及作用历史的看茶是一个“传统产业”,从对茶叶认识的升华看茶,茶是一个“新兴产业”,从茶叶发展的趋势看茶是一个“永恒产业”,从现实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来看茶是一个“支柱产业”,对广大茶农而言是一个“致富产业”。因此,大力弘扬茶文化,努力发展茶叶生产则大有可作。

: 本文多次修改发表。先后刊登于:《邓小平理论的实践论》论文卷、《中国新世纪精华文集》、《中国科技发展精典文库P112》 浙江《中国茶叶加工》1999年第四期、《贵州茶叶》2000年第一期、二OO一年《茶叶机械杂志》第二期、安徽《茶叶通报》2002年第三期。

二OO三年九月八日

作者简介:

覃士才,土家族,高级农艺师。中共党员。1949年2月生。湖北五峰人。现任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局副总农艺师。1968年12月“广东茶叶技术学校”毕业并参工作。1987年12月“北京人文函授大学一农经系”毕业。历任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科技副乡长,县畜牧特产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副总农艺师(党委委员),县农牧业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并兼任首届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现为县茶业局)主任,县茶业局党支部书记。曾当选为中共采花乡第二次、五峰县第七次、宜昌市第二次党代会代表。宜昌市第二、三届政协委员。宜昌市第三、四、五届优秀专家。县、市优秀共产党员。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科教兴县十大标兵”。市科协“一大”、“三大”、省科协“五大”代表。现为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中国茶叶学会会员。先后荣获省科协授予的“燎原工程”先进个人,省科委等12家授予“科技进步奖”、“科技服务奖”,省农业厅授予“八·五期全省名优茶生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八·五期全省特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全省“特级制茶能手”等荣誉称号。属获湖北省人民政府专项津贴的茶业专家。先后出境到“蒙古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 等国。个人传略已被收入《中国劳模风采》、《中国专家人名大典》、《中国学者》、《世界优秀专家名人大典》等十几部辞典以及《中国名人网》、《中国科技创新网·zgkjcx.com》、《世界优秀专家网》等多家网站。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