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资源环境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教学情况 社会评价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杨兴科, 男,汉族,1961年4月生,陕西岐山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长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教育部优秀教师宣传典型。

基本情况:

在原西安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地质矿产勘查专业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西北大学博士学位。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在西安地质学院、西安工程学院、长安大学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系总支委员、系副主任、系主任,兼任国土资源部开放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主任、构造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工科地质类虚拟仿真创新联盟专家、地矿部区域构造学教指委员兼秘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委会副主任、地壳波浪镶嵌构造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方向):地球系统科学、地质矿产勘查、矿田构造与找矿预测等,是长安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带头人。

曾任: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委员;原西安地质学院地质系构造教研室主任、西安工程学院资源系区域地质与油气教研室主任;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地质矿产系主任、矿产系主任、陕西省地学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主任,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部级开放实验室副主任,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负责人、资源勘查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副负责人等。

现任: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教育部 虚拟仿真实验创新联盟 地质类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西安市科学技术协会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伯声基金会秘书长等。长安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负责人、构造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地质力学》《黄金科学与技术》《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地球系统科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矿田构造与三维建模、矿山环保治理等教学科研工作。教学指导学生6千余人,博硕士研究生120余位。

2021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获张伯声地学科技奖、新疆自治区358科技二等奖,2015年获陕西省教学名师,2006年获陕西省师德标兵,长安大学教学名师。曾承担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教学研究项目20项,在全国16个矿田和盆地资源勘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科研实战经验。有10余项科研项目获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评价。近年代表性奖项有:2021年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陕西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1);2020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8。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2017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等。还先后获有陕西省、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新疆自治区等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6项(排名1-2);获有中国黄金协会、中国地质学会、新疆358优秀成果奖、陕西省地质学会、西安市科学技术协会、陕西高校科学技术成果奖等20余项。

荣获各类荣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陕西省师德标兵、教学名师、优秀共产党员、张伯声地学科技奖、所在支部获教育部和陕西省样板支部、省教育系统先进党支部、课题组获地矿部“八五”科技攻关有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奖;十多次荣获省校院级各类荣誉奖:教学名师和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先进个人或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40余项。

已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科研论文260余篇(其中一二作和通讯作者160余篇,SCI、EI 30余篇)、合作专著教材7部、国家发明专利1项。

主持完成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荣获2019年国家一流专业;主持完成的《地球科学原理》荣获2020年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荣获2008年国家Ⅰ类特色专业、2007年陕西省首批特色专业、2002年陕西省首批名牌专业;负责完成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于2021年、2017年获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参与主持的资源勘查工程课程教学团队荣获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参与建设的地质学专业获2021年国家一流专业;主持的《地球科学概论》获2019年陕西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主持的《认识我们的地球》荣获2013年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高等教育出版社公开发行的网络电子课件;参与的《地球科学概论》获陕西省精品课程、《普通地质学》获陕西省一类课程等。

创新成果:

取得有四项突出的教学、科研等产学研创新成果:

1.创建了地质类专业“三阶段四层次多模块”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挖掘教学认知研究规律,教学研习思创融合,在地质类专业创建了适用于“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的“三阶段四层次多模块”教学体系,荣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产学研用的源头就倡导多方面合作创新。

倡导“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的先进教学理念,关爱学生、教风端正、为人师表,严谨笃学,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教授本科生超过5千余人、培养指导博硕士研究生120人。指导学生已涌现出国家杰青优青、金银锤奖获得者、区调填图专家、全国或陕西省五一劳动奖获得者、西部找矿能手、李四光奖、张伯声奖、黄汲清奖、金罗盘奖获得者、省级科技新星、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赛特等奖、一等奖等获得者。育人成绩显著。

创建“三阶段四层次多模块”教学体系和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融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和思政元素,培育为国奉献、坚守西部的地学专业人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思想先进、理论联系实际。将教学研习思创融合,创建了“三阶段四层次多模块”教学体系,培育学生主动学习、解决复杂地质问题和创新科研能力。主讲《认识我们的地球》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由高教出版社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精品课程网)免费发行8年多,有愈万人次浏览、下载学习,学生观后感评价突出,认为对课堂学习有很大的补充,教学效果好。主讲《地球科学原理》和《地球科学概论》等课程荣获国家一流课程和陕西省一流课程。主持完成有资源勘查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改革等20余项。吃透教学内容、讲透课程重难点、采用程序教学法、启发研讨式、比喻归纳式、视频图片影像分析式,较早地使用了视频影像教学资料,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并因材施教,培育学生主动学习、解决复杂地学问题和创新能力。及时增加新时代《新航程》《新挑战》和大陆动力学、地球系统科学等新思维新进展内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信息量大,融合课程思政元素,注重主动学习和系统科学辩证思维紧密结合,运用综合程序教学法和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培育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性科学思维。

2.发现了秦岭“陆内造山立交桥式”热力构造与多种资源矿产富集共存控矿模式。提出了秦岭矿带五大金矿田GST分类和“陆内造山期立交桥式”富矿叠加成矿模式,引领秦岭蚀变岩型金矿和矽卡岩型叠加热液脉型大型钨矿成矿富集与找矿方向,取得近年来秦岭金钨矿找矿新进展。发现了南秦岭矿带在晚印支-燕山期(晚三叠世-侏罗纪)存在典型的板块构造碰撞之后的陆内造山期立交桥式控矿构造和多期面理置换并控制矿带和矿田内大中型金钨钼成矿富集的特殊性,以陆内造山和盆山热力构造改造控矿与多种能源资源矿产富集理论为指导,在针对南秦岭带构造演化特殊性规律研究基础上,创建了大比例尺矿田构造-蚀变岩相填图方法,快速有效圈定成矿找矿富集中心和找矿靶区,在陕西省秦岭矿带“整装勘查”国家级项目研究(小秦岭金矿田和石泉-汉阴-旬阳金矿带)、成果集成、科研示范等方面做出了科技引领带动效应,在秦岭金矿成果集成研究和钨钼萤石矿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科研找矿示范(陕西地矿、陕西有色、冶金西北局、陕西地调院、武警黄金、中金紫金、宝钢宝林等)带动效应明显,深部找矿成效显著。还提出了秦岭凤太矿田铅硐山铅锌矿床海底喷流沉积-动力热液型叠加成矿新认识,完善并发展了动力热液成矿作用理论;与西北大学刘池阳教授团队合作完成了我国西部盆地构造和油气资源远景评价,完成了中石油青藏项目、973项目藏北羌塘盆地构造与油气、中石化楚雄盆地改造与油气评价、鄂尔多斯盆地多能源973子课题、六盘山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远景评价等项目。获有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一二等奖多项。

3.创建了岩浆-热力构造和“矿田构造-蚀变岩相填图”方法,并有效圈定富矿靶区,解决了秦岭金矿田找矿方向难题和技术屏障,获科技成果鉴定和同行专家公认,在南秦岭、东昆仑、新疆天山、长江中下游、广东莲花山等矿田已显示出明显的示范成效。

在我国西部十余个典型矿田研究实践基础上,创新提出了矿田岩浆-热力构造分类和矿田构造-蚀变岩相填图找矿预测方法。将岩浆-热力构造划分为五大类二十四个亚类,针对矿田成矿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典型矿田深部找矿预测。如在青海祁漫塔格虎头崖多金属矿田、新疆东天山石英滩金矿田、秦岭陕西蓝田铀矿、风县太白金铅锌多金属矿田、陕南石泉-汉阴北部金矿田、江西九瑞武山-城门山-彭山矿田等得到实践验证,发现了矿田岩浆-热力构造、热力穹窿与斑岩-矽卡岩-热液叠加型矿床成矿富集中心,圈定富矿靶区,找矿方法实用有效。深部找矿预测成果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解决了矿田找矿方向难题和技术屏障,获同行专家公认,在新疆天山、南秦岭、东昆仑、广东莲花山等地区已显示产学研用新方法的突出成效。

4.创建了“脆-韧性变形转换带”成控矿模式,并获金铜矿系列找矿突破和重大成果。在秦岭祁连昆仑和新疆等地发现并找到康古尔塔格矿带大中小型金铜矿床20余处,如东天山石英滩、西凤山、白干湖、陕西汉阴北部等金矿。社会经济效益巨大,科研找矿贡献显著。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科技部305攻关项目及中国地调局综合研究项目中,坚持西部科研创新与国家战略找矿服务紧密结合,结合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金矿带科研找矿实践,创新提出了矿田韧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变形转换带成矿控矿模式与找矿预测方法,并取得系列找矿重大突破。在新疆东天山、秦岭、东昆仑祁漫塔格、羌塘盆地、楚雄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不同地区、不同单元的科研找矿中,积极实践、勇于吃苦、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突出找矿、发挥矿田构造专业优势和科技攻关特长。在参加国家科技攻关305项目和西部大开发国土资源大调查及新疆专项科研中,在新疆东天山条件艰苦的戈壁滩荒漠区,克服困难,抱着为国家多找矿、找大矿的决心,二十多年来没有放弃一个暑假,在东疆高温酷暑的戈壁滩野外工作,在吐鲁番“火盆”南部气温高达42℃以上,日日暴晒、高温酷暑、荒芜人烟、条件艰苦的康古尔塔格戈壁滩以不怕苦和累的大无畏精神,年均野外工作3-4个月,每天工作多达12小时,克服困难多找矿、找大矿,注重学科优化组合、提高找矿效率,取得了东天山金铜找矿的多年连续较大突破。发现找到康古尔塔格矿带等大中小型金铜矿床20余处、硅灰石和锰矿4处,发现找到和评价研究了新疆石英滩金矿、康古尔-马头滩金矿、西凤山金矿、红石岗、白干湖金矿、北山八一泉金矿、南秦岭汉阴长沟金矿、坝王沟金矿等大中小型金铜锰硅灰石矿床近20个,累计提交科研预测储量金超177吨、铜109万吨,大多数矿床均已投入开发开采,许多已经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累计潜在经济价值超过数百亿元,社会经济效益巨大,找矿成果突出。如石英滩大型金矿从调研发现,到投入开发以来,年均产值3500万元,经控矿构造和化探原生晕建模预测研究,深部富矿仍然存在并持续延深,已有近30年的持续开发开采历史,累计创收利润超过10亿元。这些理论方法带来的创新找矿成果,既促进了新疆吐鲁番-哈密地区的找矿步伐,也较大幅度的提高了西部地区该区带金铜矿床地质构造研究的水平和深度。服务国家战略,科研创新与西部找矿融合成果对该区带的找矿突破具有重大示范带动效应,使新疆鄯善县快速跨入全国万两黄金县,社会经济效益和找矿贡献巨大。创建的脆-韧性剪切变形转换带成控矿模式,在南秦岭石泉-汉阴北部带、凤太矿田及周邻马蹄沟-庙沟金矿、庞家河金矿、镇安西部钨钼金矿田、东昆仑祁漫塔格、长江中下游、广东莲花山等十余个矿田进行的矿田构造与蚀变岩相填图试验、矿田成矿规律与深部找矿预测等综合研究方面的实践,均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和新成果。

杨兴科从事地学教学科研40余年,爱党爱国,热爱社会主义和地质教育事业。在高校一线教学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言传身教、立德树人,发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精神,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科研足迹遍布我国中西部,在新疆天山戈壁荒漠、秦祁昆、陕北高原、藏北羌塘盆地、楚雄盆地、长江中下游等地,教学科研,找矿预测,服务国家战略,产学研用合作,业绩突出,成果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教育经历: 

1976.2-1978.8 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高级中学学习。

1978.9-1982.6 西安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地质矿产勘查专业本科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5.8-1988.6 西安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构造地质学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获硕士学位。

1992.9-1993.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矿部教师科技英语培训班学习。

1998.9-2003.6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2.7-1993.10 西安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教师,构造地质、地质力学、遥感地质等助教、《构造地质学》讲师、教研室秘书,小秦岭金矿、凤太矿田铅锌矿构造与成矿规律研究,秦岭区调、新疆305项目金矿找矿科研;

1993.10-1997.6 西安地质学院地勘系构造地质副教授、教研室主任、区域地质与石油教研室主任、《构造地质学》主讲,新疆305项目金矿科研教学与找矿预测;

1997.6-2000.3 西安工程学院资源工程系《构造地质学》《区域构造学》主讲,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系总支委员,新疆305项目金矿科研教学与找矿预测、中国地调局东天山构造-岩浆-成矿规律研究、青藏973项目羌塘盆地资源调研及博士论文研究;

2000.4-2001.11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区域地质与石油教研室主任,新疆305项目铜金矿科研教学与找矿预测、中国地调局东天山地调项目综合研究、青藏973项目羌塘盆地资源调研及博士论文研究;

2001.11-2012.11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2004年5月任博导、一直任地质矿产系副主任、系主任、部实验室副主任、重点实验室矿产评价专家、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区域构造学》主讲,新疆1:5万区调矿调项目、中国地调局新疆、陕西等科研项目、大调查项目、火山岩浆作用与成矿、云南楚雄盆地资源评价、鄂尔多斯多能源国家973项目子专题研究、中国地调局长江中下游矿调与矿田构造综合研究项目、中海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东部海域盆地构造编图、中国地调局典型盆地CO2储存构造研究、南秦岭旬阳-白河-汉阴一带1:5万矿调、宝钢资源平利锌萤石控矿构造与找矿预测研究项目、陕西省地矿总公司安康北部汉阴北部一带金矿成矿规律与矿田构造-岩相填图及找矿预测综合研究项目等;

2012.11-今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矿产评价专家、陕西省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地球系统科学》《区域构造学》《矿田构造学》等主讲,中国地调局青海祁漫塔格矿田构造与找矿预测项目、南秦岭石泉-汉阴-旬阳金矿整装勘查区综合研究项目、紫金矿业公司南秦岭石泉-汉阴一带金矿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综合研究项目、中国地调局六盘山盆地页岩油气资源评价、陕西省地调院基金中心秦岭成矿带成果集成与选区研究项目、中国地调局矿产工程项目矿田构造与找矿预测下设-广东莲花山矿田构造与成矿预测、陕西省地调院地质矿产中心南秦岭镇安西部矿集区岩浆作用与钨钼成矿综合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秦岭、熊耳山等金矿成矿规律与控矿构造模式等项目。

社会任职情况:

现任:

1.教育部虚拟仿真地质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3.教育部土建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专家委员。

4.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5.全国矿床学、矿田构造学、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等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

6.西安市科学技术协会波浪状镶嵌构造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7.张伯声基金会秘书长。

8.《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地质力学》、《黄金科学技术》编委会委员。

9.陕西省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10.长安大学构造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等。 

 曾任:

1.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全国区域构造学教指会委员兼秘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指小组成员。

3.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分委会委员,2005.04-2010。

4.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分委员会委员,2001.04-2005。

5.教育部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研究中心主任。

6.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

7.全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小组成员,1998.03-1999.12。

8.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

9.陕西省科技计划评审专家。

1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调查评审专家。

11.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

12.地矿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指导小组成员。

13.地矿部区域构造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1992.11-1996.9 。

14.陕西省科技评审专家;西安市科技评审专家。

15.陕西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2004.11。

16.西安地壳波浪镶嵌构造研究会理事,1997.12。

17.地壳波浪镶嵌构造研究会会员,1992.11。

18.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盆地分析学组委员。

19.中国地质学会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员,1987.3-1990.12 。

20.中国石油学会会员, 1989.9。

21.陕西省石油学会会员,1986.5。

22.长安大学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副主任。

23.《黄金科学技术》杂志编委会委员,2018-2022。

24.西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矿产评价中心主任等。

25.西安工程学院资源工程系党总支委员,1996.4-1998.3。

26.西安工程学院资源工程系区地党支部书记,1995.12-1997.4。

27.西安工程学院资源工程系学生班主任,1995-1997。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