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出版发行《青海地理》、《青海旅游资源》、《世界屋脊-青海游》、《青海旅游指南》、《青藏铁路旅游指南》、《青海旅游线路精选》、《世界屋脊-西藏游》等;合著《青海百科全书》、《青海百科大辞典》、《中国自然资源丛书•青海卷》、《图解21世纪简明百科全书》、《指西海以为期》等著作。
撰写结合青海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开发研究学术论文50余篇;《桃园观光》杂志发表介绍青藏高原自然和人文风光文章40余篇。其中:《青海省综合自然区划》、《青海地理环境与人口容量分析》、《因地制宜、开发柴达木》、《对青海经济发展方向的思考》、《江河源文化:青海旅游的灵魂》、《对我省东民西移问题的探讨》、《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对藏文化形成的作用》、《“丹霞文化” 浅析》、《中全新世气候突变对青海东北部史前文化的影响》、《青藏高原阶梯式旅游研究》、《青海省生态环境研究》等文章,在社会及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
主要研究贡献:
1.对青海地理学研究的贡献
长期从事《青海地理研究》工作,在大量野外实地考察和翻阅文献资料基础上,《青海地理》论著由青海人民出版社于2004年6月出版发行。全书70万字,分17章。青海省科学技术著作出版经费资助,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首席科学家郑度教授作序,是青海省第一部全面反映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的论著。填补了青海地理学方面研究的空白。获2006年青海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第二版2008年10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的重要观点:
(1) 青海省自然地理综合体特点
对构成青海省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地质地貌、气候、陆地水、动植物、土壤等各要素进行全面系统论述,揭示高海拔控制着全省自然地理演化的全过程。地貌特征成因,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板块理论进行尝试性的研究,省内尚属首次。
(2) 自然资源及其评价
青海是我国的资源大省,从资源本身具有的价值,还从本省自然条件、特殊的社会历史发展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进行了客观、科学的分析评价,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3) 综合自然区划
探讨了青海省自然综合体地域分异规律,经过多年实地考察,提出了青海省是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域交汇处,青海湖位于这个交汇处交会点的观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第544期青海专辑(上辑) 《青海的三面孔》一文对这一观点作了精辟阐述。国内一些地理学界权威人士、省内各级领导、相关专家学者对这一观点给予充分肯定,认为:“用这种眼光看青海,一切就豁然开朗了。” 这一研究成果是对我国自然区划界线的进一步完善,其研究成果具有全国意义
(4) 青海经济发展建设的思考
对青海省农牧业、工矿业、交通运输、城镇体系建设等直接关系全省经济建设的产业和部门用地理学新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探讨,特别对发展特色农牧业、旅游业、城镇体系建设有独特的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实践和学术研究价值。
(5) 青海高原是昆仑文化的发祥地
笔者从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对青海高原古文化的走向进行探讨。认为远古的青海高原存在有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西王母古国,成为中华民族昆仑文化的发祥地。首次将全省划分为东部河湟文化、南部藏文化、西北部绿洲文化三大文化区域。
(6)生态研究
在省内、乃至国内较早提出青海境内的三江源、青海湖、柴达木盆地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青海省为我国的生态大省。明确提出人为因素是导致青海生态恶化的主要因素,用地理科学的理论观点提出了建立生态功能区划进行综合治理的新思路,在国内首例。
(7) 综合经济区划研究
笔者从省情出发,遵循综合经济区划基本原则,特别是考虑未来生态建设规划的实施,将全省划分为东部综合发展型、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型、高原牧区保护型三大综合经济区。
2.对青海旅游业发展研究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本人承担《青海旅游资源调查与开发研究》课题,在省内首次对青海旅游资源的数量、分类、成因、特点、评价、区划等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对全省旅游业发展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填补了省内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的空白,为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撰写出版的《青海旅游资源》、《世界屋脊-青海游》均获得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提出全省可供游览的景点900余处,其中在国内外享有知名度的景点50余处、省级350余处。特别是以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青海湖自然风景名胜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柴达木盆地风蚀雅丹地貌等自然旅游景观;以昆仑文化、热贡佛教艺术、土族和撒拉族风情、塔尔寺宗教文化、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唐蕃古道、丝绸之路南线青海道、青藏铁路、夏都—西宁等人文旅游景观,可称得上我国、乃至世界顶级旅游品牌。这些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为发展青海省惟我独有、非我莫属的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青海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表现在如下方面:
(1) 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域交会处,自然旅游风光多姿多彩
由于各地地势高低不同,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自然景观皆有,一个省横跨三个自然地理区域的全国只有青海省所独有,每个区都有自己显著的代表性自然景观,分别为青海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柴达木盆干旱荒漠雅丹地貌和盐湖景观、三江源头(黄河、长江、澜沧江)区。
(2)丰富久远的高原文化
考古研究,青海高原至少有二三万年以上的人类发展史,其中以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最具代表性,彩陶制品数量之多、造型之奇、纹饰之繁、图案之美,在我国远古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考古界把青海东部、甘肃西南部称为“远古彩陶的故乡”,彩陶成为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标志。古代青海西王母古国的存在,被认为是昆仑文化的发祥地。乐都柳湾遗址、民和喇家遗址、都兰热水墓葬群均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古迹。
(3)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
青海除汉族外,世居少数民族有藏、回、土、撒拉和蒙古族。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本民族所独有的灿烂文化。其中,土族和撒拉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在青海所独有,青海也是我国藏族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因此,土、撒拉、藏族风情旅游在国内民族风情旅游中占有重要地位。
(4)古老神秘的宗教文化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宗教对各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藏、土、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青海有1200多年历史,现近700座寺院,历史悠久、派系繁多、建筑宏伟壮观,塔尔寺、瞿昙寺、隆务寺等佛寺享誉国内外。回、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现全省有伊斯兰教寺院千余座,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循化街子清真大寺是国内知名的清真大寺。昆仑山被称为“万山之祖”, 中华民族的象征,昆仑山玉虚峰脚下的玉虚宫是产生于明代道教昆仑派道场地,海内外道教信徒来这里寻祖访道,修行练功。
除上述外,青海高原特有的土特产品;高原现代化建设成就,如中国夏都—西宁、中国第一个核武器试验基地、青藏铁路等;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郁金香节、抢渡黄河等创意性旅游项目。都是青海十分宝贵的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