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江用文,男,1965年11月出生于安徽怀宁,1986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机械制茶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86年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曾任处长、所长助理、副所长,现任副所长、纪委书记,研究员(专技二级)。
多年来主要从事茶叶加工、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研究等工作。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红茶加工岗位专家”、国家科技基础性专项、国家“948”等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课题)20余项,取得科技成果11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4完成人,2009年),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3完成人,2009年)、二等奖4项(第1完成人2项,2010年、2011年;第2完成人1项,2009年;第3完成人1项,2004年)、省三等奖1项(第4完成人,2006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先后获得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等荣誉称号。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6年7月,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
1992年3月,晋升助研;
1994年10月,任业务处处长;
1998年3月,晋升副研;
1999年2月,任所长助理兼科技处处长;
2000年2月,任所党委委员、所长助理兼科技处处长;
2000年12月,任副所长、党委委员;
2003年1月,晋升研究员;现任茶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研究员。
学术兼职:
1.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
2.中国农学会理事、华东科学基金管理研究会理事。
3.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4.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5.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技术顾问。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从事茶叶加工、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研究等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参加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20余项。
主持部重点科技项目“茶桑烟等特产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课题。
科研成果:
江用文研究员研制出高香冷溶速溶茶、γ氨基丁酸茶、超微绿茶粉、葛根素、茶多糖等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制定出《绿色安全茶叶田间生产技术规程》和《绿色安全茶叶加工技术规程》,并在茶叶企业进行示范;明确了西湖龙井茶铅污染的主要来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提出茶叶包装材料的选择指标。育成一大批优质、抗病品种,在生产中推广约2000万亩,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他制定茶树等52种作物种质资源的描述规范、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制定23种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并审定为农业行业标准;建立了52种作物的描述符数据库及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主持科技部基础性工作重点项目:“多年生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取得以下重要进展:
1.收集、保存作物种质资源2934份。
2.完成性状鉴定6846份、编目19250份、衰老种质资源更新复壮17706份、提供优异种质利用15260份。
3.编写出版《国家种质资源圃资源保存名录》工具书,收录资源3.9万份。
4.提出22种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规程》和32个种质资源圃《种质资源管理技术规程》。
发明专利:
[1]袁海波,滑金杰,邓余良,李佳,杨艳芹,董春旺,王近近,江用文. 一种新型的多因子调控发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P]. CN110771703A,2020-02-11.
[2]李佳,王家勤,江用文,袁海波,邓余良,董春旺,杨艳芹,滑金杰,王近近. 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工夫红茶茶汤亮度的客观量化评价方法[P]. CN110596015A,2019-12-20.
[3]袁海波,邓余良,董春旺,李佳,滑金杰,陈根生,江用文,尹军峰. 一种人工微域调控的提香方法[P]. CN105767248B,2019-10-29.
[4]雷永宏,袁海波,江用文,朱彩虹,李佳,滑金杰,杨艳芹,邓余良,董春旺,王近近. 一种茶叶炒干机[P]. CN209376603U,2019-09-13.
[5]董春旺,梁高震,王近近,江用文,袁海波,邓余良,滑金杰,李佳,杨艳芹. 一种基于电特性参数的红茶发酵适度的检测方法[P]. CN107462607B,2019-09-06.
[6]董春旺,梁高震,王近近,江用文,袁海波,邓余良,滑金杰,李佳,杨艳芹. 一种基于电特性参数的红茶发酵品质指标的检测方法[P]. CN107505358B,2019-08-20.
[7]江和源,王伟伟,江用文,张建勇. 一种机采鲜叶揉捻后分级加工的方法[P]. CN105104604B,2019-08-20.
[8]董春旺,梁高震,安霆,江用文,王近近,杨艳芹,袁海波,邓余良,李佳,滑金杰. 一种茶叶萎凋水分检测装置[P]. CN209198330U,2019-08-02.
[9]雷永宏,袁海波,江用文,朱彩虹,李佳,滑金杰,杨艳芹,邓余良,董春旺,王近近. 一种茶叶炒干机滚筒[P]. CN209152200U,2019-07-26.
[10]袁海波,滑金杰,王岳梁,邓余良,杨艳芹,李佳,董春旺,王近近,江用文. 一种三相组合式杀青装置[P]. CN209017794U,2019-06-25.
[11]袁海波,尹军峰,江用文,邓余良,许勇泉,滑金杰,陈根生,汪芳,陈建新. 一种机采鲜叶分级分类加工方法[P]. CN105211334B,2019-06-21.
[12]董春旺,江用文,梁高震,王近近,袁海波,李佳,杨艳芹,邓余良,滑金杰. 一种单芽红茶免揉捻通氧发酵设备[P]. CN208956902U,2019-06-11.
[13]杨艳芹,袁海波,张铭铭,江用文,滑金杰,邓余良,李佳,董春旺,王近近. 一种提高绿茶栗香品质的方法及制备得到的栗香绿茶[P]. CN109699763A,2019-05-03.
[14]董春旺,江用文,戚江涛,梁高震,袁海波,王近近,邓余良,杨艳芹,李佳,滑金杰. 一种茶叶萎凋装置[P]. CN208740023U,2019-04-16.
[15]董春旺,江用文,戚江涛,梁高震,袁海波,王近近,邓余良,杨艳芹,李佳,滑金杰. 一种茶叶卷曲做形滚筒及包含该滚筒的做形机[P]. CN208740029U,2019-04-16.
[16]袁海波,尹军峰,江用文,邓余良,许勇泉,滑金杰,陈根生,汪芳,陈建新. 一种机采鲜叶加工卷曲型绿茶的方法[P]. CN105053292B,2019-03-22.
[17]董春旺,梁高震,安霆,江用文,王近近,杨艳芹,袁海波,邓余良,李佳,滑金杰. 一种工夫红茶萎凋适度性判别方法及系统[P]. CN109492701A,2019-03-19.
[18]雷永宏,袁海波,江用文,朱彩虹,李佳,滑金杰,杨艳芹,邓余良,董春旺,王近近. 一种茶叶炒干机[P]. CN109042953A,2018-12-21.
[19]李佳,周庆华,江用文,袁海波,邓余良,董春旺,杨艳芹,滑金杰,王近近. 一种基于离子迁移谱的快速、无损的绿茶香气指纹分析及香型判别的方法[P]. CN109030611A,2018-12-18.
[20]杨艳芹,江用文,袁海波,邓余良,李佳,董春旺,张铭铭,滑金杰,王近近. 一种炒青绿茶中吡嗪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P]. CN108845068A,2018-11-20.
[21]邓余良,袁海波,滑金杰,王近近,江用文. 一种饮料用专用黄茶的加工方法[P]. CN108740078A,2018-11-06.
[22]董春旺,江用文,梁高震,王近近,袁海波,李佳,杨艳芹,邓余良,滑金杰. 一种单芽红茶免揉捻通氧发酵设备[P]. CN108740129A,2018-11-06.
[23]袁海波,滑金杰,王岳梁,邓余良,杨艳芹,李佳,董春旺,王近近,江用文. 一种三相组合式杀青装置及其杀青方法[P]. CN108522687A,2018-09-14.
[24]董春旺,江用文,戚江涛,梁高震,王近近,袁海波,邓余良,滑金杰,李佳,杨艳芹. 一种恒温水浴加热式的红茶自动发酵装置[P]. CN207784180U,2018-08-31.
[25]邓余良,周雯婷,袁海波,滑金杰,江用文,董春旺,王近近,杨艳芹,周捷明,俸春红. 一种茶叶切断机[P]. CN207744671U,2018-08-21.
[26]杨艳芹,袁海波,江用文,邓余良,尹洪旭,董春旺,俸春红,李佳. 一种快速测定茶叶香气成分的方法[P]. CN107843669A,2018-03-27.
[27]袁海波,滑金杰,邓余良,董春旺,李佳,杨艳芹,王近近,江用文. 一种茶红素的制备方法[P]. CN107821687A,2018-03-23.
[28]董春旺,梁高震,王近近,江用文,袁海波,邓余良,滑金杰,李佳,杨艳芹. 一种基于电特性参数的红茶发酵品质指标的检测方法[P]. CN107505358A,2017-12-22.
[29]董春旺,梁高震,王近近,江用文,袁海波,邓余良,滑金杰,李佳,杨艳芹. 一种基于电特性参数的红茶发酵适度的检测方法[P]. CN107462607A,2017-12-12.
[30]邓余良,周捷明,袁海波,周雯婷,江用文,滑金杰,董春旺,李佳,王近近,杨艳芹,俸春红. 一种风送式茶叶冷却分级机[P]. CN206687061U,2017-12-01.
[31]袁海波,滑金杰,邓余良,董春旺,李佳,杨艳芹,王近近,江用文. 一种嫩栗香绿茶的加工方法[P]. CN107410533A,2017-12-01.
[32]邓余良,袁海波,俞燎远,滑金杰,江用文,李佳. 一种机采茶鲜叶的全机械化龙井茶加工方法[P]. CN107348025A,2017-11-17.
[33]邓余良,周雯婷,袁海波,滑金杰,江用文,董春旺,王近近,杨艳芹,周捷明,俸春红. 一种茶叶切断机[P]. CN107319043A,2017-11-07.
[34]袁海波,滑金杰,邓余良,董春旺,李佳,杨艳芹,王近近,江用文. 一种熟栗香绿茶的加工方法[P]. CN107114497A,2017-09-01.
[35]邓余良,周捷明,袁海波,周雯婷,江用文,滑金杰,董春旺,李佳,王近近,杨艳芹,俸春红. 一种风送式茶叶冷却分级机[P]. CN106857902A,2017-06-20.
[36]董春旺,袁海波,江用文,李佳,邓余良,滑金杰. 一种工夫红茶多级热循环干燥装置[P]. CN206043294U,2017-03-29.
[37]董春旺,娄利明,江用文,袁海波,李佳,邓余良,滑金杰. 一种单芽红茶摇青萎凋发酵一体机[P]. CN205884601U,2017-01-18.
[38]袁海波,邓余良,董春旺,李佳,滑金杰,陈根生,江用文,尹军峰. 一种小型双层远红外提香装置[P]. CN205624244U,2016-10-12.
[39]邓余良,周捷明,袁海波,滑金杰,江用文. 扁形茶连续自动炒制机[P]. CN205512048U,2016-08-31.
[40]江和源,王伟伟,张建勇,江用文. 一种茶叶摇青设备[P]. CN205512078U,2016-08-31.
[41]邓余良,周捷明,袁海波,滑金杰,江用文,尹军峰. 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的燃气控制系统[P]. CN205535931U,2016-08-31.
[42]董春旺,娄利明,江用文,袁海波,李佳,邓余良,滑金杰. 一种单芽红茶摇青萎凋发酵一体机及一体化加工方法[P]. CN105851289A,2016-08-17.
[43]董春旺,袁海波,江用文,李佳,邓余良,滑金杰. 一种工夫红茶多级热循环干燥方法及装置[P]. CN105851290A,2016-08-17.
[44]滑金杰,袁海波,邓余良,江用文,尹军峰,董春旺,李佳. 一种基于温度补偿的茶叶取泡方法[P]. CN105795015A,2016-07-27.
[45]袁海波,邓余良,董春旺,李佳,滑金杰,陈根生,江用文,尹军峰. 一种人工微域调控的提香方法[P]. CN105767248A,2016-07-20.
[46]袁海波,邓余良,董春旺,李佳,滑金杰,陈根生,江用文,尹军峰. 一种小型双层远红外提香装置[P]. CN105707302A,2016-06-29.
[47]邓余良,袁海波,尹军峰,江用文,左超仁,刘国强,林瑞松. 一种多点负压式茶叶定量分配系统[P]. CN205250261U,2016-05-25.
[48]邓余良,周捷明,袁海波,滑金杰,江用文. 扁形茶连续自动炒制机[P]. CN105532947A,2016-05-04.
[49]邓余良,袁海波,尹军峰,江用文. 一种茶叶超高温蒸青脱水一体机[P]. CN205161760U,2016-04-20.
[50]邓余良,袁海波,尹军峰,江用文,左超仁,刘国强,林瑞松. 一种多点负压式茶叶定量分配系统[P]. CN105341201A,2016-02-24.
[51]袁海波,尹军峰,江用文,邓余良,许勇泉,滑金杰,陈根生,汪芳,陈建新. 一种机采鲜叶分级分类加工方法[P]. CN105211334A,2016-01-06.
[52]邓余良,袁海波,尹军峰,江用文,许勇泉. 一种茶叶匀叶装置[P]. CN204930213U,2016-01-06.
[53]江和源,王伟伟,江用文,张建勇. 一种机采鲜叶揉捻后分级加工的方法[P]. CN105104604A,2015-12-02.
[54]江和源,王伟伟,江用文,张建勇. 一种通过摇青提高扁形红茶品质的加工方法[P]. CN105104605A,2015-12-02.
[55]袁海波,尹军峰,江用文,邓余良,许勇泉,滑金杰,陈根生,汪芳,陈建新. 一种机采鲜叶加工卷曲型绿茶的方法[P]. CN105053292A,2015-11-18.
[56]邓余良,袁海波,尹军峰,江用文. 一种鲜茶叶处理试验平台[P]. CN204731080U,2015-10-28.
[57]江和源,张建勇,江用文. 一种机采大叶种茶树鲜叶分级用组合筛板[P]. CN204602607U,2015-09-02.
[58]王伟伟,江和源,张建勇,江用文. 一种计量型茶叶萎凋槽[P]. CN204560815U,2015-08-19.
[59]江和源,王伟伟,张建勇,江用文. 一种红茶发酵处理机[P]. CN204560820U,2015-08-19.
[60]滑金杰,袁海波,江用文,尹军峰,邓余良,许勇泉,陈根生,汪芳. 一种工夫红茶通氧萎凋方法[P]. CN104824182A,2015-08-12.
[61]许勇泉,尹军峰,江用文,陈建新,邓余良,袁海波. 一种茶浓缩汁沉淀的回收利用方法[P]. CN104824266A,2015-08-12.
[62]袁海波,尹军峰,江用文,邓余良,许勇泉,汪芳,陈根生,滑金杰,白堃元. 一种增氧揉捻方法[P]. CN104782800A,2015-07-22.
[63]江用文,袁海波,滑金杰,尹军峰,邓余良,许勇泉. 一种工夫红茶通氧变温变湿发酵方法[P]. CN104605044A,2015-05-13.
[64]滑金杰,袁海波,江用文,尹军峰,白堃元,邓余良,许勇泉,王伟伟,俞露婷. 一种工夫红茶动态发酵方法[P]. CN104543068A,2015-04-29.
[65]许勇泉,尹军峰,江用文,陈建新,袁海波,邓余良,汪芳. 一种改善茶饮料回甘滋味的加工方法[P]. CN104351402A,2015-02-18.
[66]邓余良,袁海波,余书平,尹军峰,江用文,许勇泉,汪芳,陈建新,陈根生. 一种工夫红茶揉捻发酵一体机[P]. CN204070363U,2015-01-07.
[67]邓余良,袁海波,余书平,尹军峰,江用文,许勇泉,汪芳,陈建新,陈根生. 工夫红茶揉捻发酵一体机及利用其生产工夫红茶的方法[P]. CN104186720A,2014-12-10.
[68]袁海波,江用文,尹军峰,邓余良,许勇泉. 一种可拆卸的发酵装置[P]. CN203841047U,2014-09-24.
[69]袁海波,江用文,尹军峰,邓余良,许勇泉,陈根生,汪芳,陈建新. 一种特色红茶的加工方法[P]. CN103988929A,2014-08-20.
[70]袁海波,江用文,尹军峰,邓余良,许勇泉. 一种可拆卸的发酵装置[P]. CN103931807A,2014-07-23.
[71]江和源,张建勇,江用文. 工夫红茶复合萎凋工艺[P]. CN103918808A,2014-07-16.
[72]江和源,张建勇,江用文. 机采鲜叶分级加工CTC红碎茶和工夫红茶的综合工艺[P]. CN103918809A,2014-07-16.
[73]袁海波,江用文,尹军峰,邓余良,许勇泉,陈根生,汪芳. 一种特色甜花香红茶的加工方法[P]. CN103416492A,2013-12-04.
[74]袁海波,江用文,尹军峰,邓余良,许勇泉,陈根生,汪芳,陈建新. 一种芽形红茶的加工方法[P]. CN103404626A,2013-11-27.
[75]袁海波,江用文,尹军峰,邓余良,许勇泉,陈根生,汪芳,陈建新. 一种曲毫形红茶的加工方法[P]. CN103404629A,2013-11-27.
[76]袁海波,尹军峰,江用文,邓余良,许勇泉,陈根生,汪芳,白堃元. 一种红茶内热增氧发酵方法[P]. CN103404636A,2013-11-27.
[77]江用文,叶阳,周仁桂,钱园凤,周小芬,王博. 一种滚筒式红茶自动发酵设备[P]. CN202618186U,2012-12-26.
[78]江和源,黄永东,张建勇,江用文. 连续化柱层析分离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方法[P]. CN102643260A,2012-08-22.
[79]江用文,叶阳,周仁桂,钱园凤,周小芬,王博. 一种滚筒式红茶自动发酵设备[P]. CN102630774A,2012-08-15.
[80]江和源,张建勇,江用文,王岩,叶葵. 离心萃取分离制备高纯度茶多酚的方法[P]. CN102626469A,2012-08-08.
[81]江和源,张建勇,江用文,陈芃. 高酯型儿茶素茶多酚的绿色制备方法[P]. CN102240343A,2011-11-16.
[82]江用文,金寿珍,江和源,刘栩,林智,尹军峰. 超微绿茶粉加工方法[P]. CN1656910,2005-08-24.
[83]林智,尹军峰,谭俊峰,江用文,杨亚军. 一种提高γ-氨基丁酸含量的茶叶加工方法[P]. CN1545894,2004-11-17.
[84]江和源,蒋迎,江用文. 一种提取葛根中多种有效成分的方法[P]. CN1506360,2004-06-23.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茶艺技师培训教材》,金盾出版社,2008年9月。
2、《2008中国茶业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12月。
3、《中国茶业年鉴:2012》,江用文,程启坤,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
3、《中国茶产品加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
4、《中国茶业年鉴(2013—2016)》,:江用文,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年。
发表期刊论文:
[1]张铭铭,江用文,袁海波,杨艳芹,邓余良,董春旺,李佳,滑金杰,王近近.绿茶栗香的形成及工艺研究进展[J/OL].中国农学通报:1-9[2020-03-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984.S.20200217.1221.006.html.
[2]梁高震,胡斌,董春旺,江用文,安霆.萎凋机中工夫红茶萎凋水分在线检测系统的设计[J].食品工业,2019,40(11):215-218.
[3]张铭铭,江用文,滑金杰,王近近,袁海波,杨艳芹.干燥方式对绿茶栗香的影响[J/OL].食品科学:1-17[2020-03-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206.TS.20191112.1402.060.html.
[4]王近近,袁海波,陶瑞涛,滑金杰,邓余良,董春旺,江用文,王霁昀.风冷冰箱和直冷冰吧贮藏龙井绿茶的效果比较[J].茶叶科学,2019,39(05):555-566.
[5]安霆,江用文,梁高震,胡斌,董春旺.基于CFD和RSM的红茶萎凋机性能参数优化[J].茶叶科学,2019,39(05):547-554.
[6]王近近,袁海波,陶瑞涛,邓余良,滑金杰,董春旺,江用文,王霁昀.温度和湿度对龙井绿茶和工夫红茶贮藏品质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45(24):209-217.
[7]江用文,袁海波,滑金杰.中国茶叶加工40年[J].中国茶叶,2019,41(08):1-5.
[8]姚月凤,王家勤,滑金杰,许琦,张铭铭,江用文,袁海波,董春旺,李佳.电子舌在工夫红茶甜纯滋味特征评价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19,40(18):236-241.
[9]梁高震,胡斌,董春旺,江用文,罗昕.基于机器视觉的工夫红茶萎凋叶水分检测[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7(01):79-86.
[10]张铭铭,尹洪旭,邓余良,姚月凤,江用文,滑金杰,袁海波,杨艳芹.基于HS-SPME/GC×GC-TOFMS/OAV不同栗香特征绿茶关键香气组分分析[J].食品科学,2020,41(02):244-252.
[11]江用文,滑金杰,袁海波.我国红茶产业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中国茶叶加工,2018(04):5-10.
[12]江用文,滑金杰,袁海波,马海乐.不同茶树品种悬浮发酵对茶黄素形成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8,39(20):71-77.
[13]王近近,袁海波,邓余良,滑金杰,董春旺,江用文.绿茶、乌龙茶、红茶贮藏过程中品质劣变机理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45(03):281-287.
[14]尹洪旭,杨艳芹,姚月凤,张铭铭,王家勤,江用文,袁海波.栗香绿茶香气萃取方法优化及其芳香成分分析[J].茶叶科学,2018,38(05):518-526.
[15]张铭铭,邓余良,江用文,袁海波,杨艳芹,董春旺,李佳.自然辩证法下的茶学[J].茶叶学报,2018,59(02):101-107.
[16]尹洪旭,杨艳芹,姚月凤,张铭铭,王家勤,江用文,袁海波.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技术与多元统计分析对不同栗香特征绿茶判别分析[J].食品科学,2019,40(04):192-198.
[17]滑金杰,袁海波,姚月凤,江用文,王近近.温度对茶发酵叶色泽及茶色素含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8,34(12):300-308.
[18]袁海波,滑金杰,邓余良,尹军峰,江用文.名优绿茶机械化采摘技术[J].中国茶叶,2018,40(06):4-9.
[19]邓余良,江用文,滑金杰,王近近,袁海波.温差消除措施对茶叶低温贮藏效果的影响[J].中国茶叶,2018,40(02):36-38.
[20]袁海波,滑金杰,王近近,李佳,江用文,邓余良,王岳梁.电磁内热式绿茶毛火工艺参数优化与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8,34(03):265-272.
[21]袁海波,邓余良,滑金杰,李佳,董春旺,杨艳芹,王近近,尹军峰,江用文.基于C&R决策树的茶饮料用原料茶初筛方法[J].食品科学,2018,39(17):67-72.
[22]袁海波,滑金杰,邓余良,李佳,董春旺,杨艳芹,王近近,黄应权,尹军峰,江用文.原料茶干燥工艺对绿茶饮料品质的影响[J].茶叶科学,2017,37(06):631-637.
[23]滑金杰,袁海波,王近近,江用文,董春旺,邓余良.微波杀青对茶在制品物理特性影响的初探[J].茶叶科学,2017,37(05):476-482.
[24]滑金杰,袁海波,江用文,董春旺,俸春红,邓余良.温度补偿处理和低温贮藏对绿茶保鲜效果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2017,33(08):248-253.
[25]李山,陈小强,滑金杰,李佳,董春旺,王银诚,江用文,袁海波.茶红素分离及稳定性研究[J].茶叶科学,2017,37(02):201-210.
[26]张云天,姚晓玲,鲁江,陈小强,袁海波,李山,江用文.黑茶茶褐素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7,38(11):395-399.
[27]王银诚,袁海波,李佳,董春旺,滑金杰,江用文.基于不同冲泡条件宜红工夫茶滋味品质评价[J].食品工业科技,2017,38(12):65-71+76.
[28]滑金杰,尹军峰,袁海波,江用文,汪芳,陈根生.温州黄汤闷堆和闷烘工艺[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02):173-177.
[29]杜钰,袁海波,陈小强,胡婷,江用文.红茶对胃肠道生理调节与疾病预防作用的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17,37(01):10-16.
[30]王银诚,袁海波,李佳,滑金杰,董春旺,王近近,李山,江用文.基于电子舌技术的红茶滋味品质评价[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8(01):195-201.
[31]嵇伟彬,刘盼盼,许勇泉,江用文,陈建新,尹军峰.几种乌龙茶香气成分比较研究[J].茶叶科学,2016,36(05):523-530.
[32]王银诚,袁海波,江用文.黑茶品质成分及加工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2):194-199.
[33]滑金杰,袁海波,江用文,王伟伟,刘千录,汪芳.萎凋通氧量对鲜叶品质生化成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16,16(04):72-79.
[34]陈根生,袁海波,许勇泉,江用文,邓余良,俞燎远,余书平,尹军峰.针芽形绿茶连续化生产线设计与工艺参数优化[J].茶叶科学,2016,36(02):139-148.
[35]俞露婷,袁海波,王伟伟,陈根生,滑金杰,江用文.光照强度对发酵叶主要生化成分动态变化的影响[J].茶叶科学,2016,36(02):149-159.
[36]袁海波,滑金杰,邓余良,江用文,王岳梁,陈根生,张兰美,尹军峰.基于YJY-2型鲜叶分级机的机采茶叶分级分类工艺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06):276-282.
[37]王伟伟,江和源,江用文,张建勇.不同萎凋时间对CTC红碎茶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04):129-135.
[38]唐平,陈根生,尹军峰,江用文,许勇泉.浸提茶叶质量浓度对绿茶茶汤沉淀形成的影响[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6,34(03):74-78.
[39]黄美蓉,应浩,江用文,江和源,杜琪珍.EGCG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J].茶叶科学,2015,35(06):605-612.
[40]袁海波,滑金杰,邓余良,许勇泉,陈根生,汪芳,江用文,尹军峰.不同环境湿度条件下萎凋叶色差变化分析[J].茶叶科学,2015,35(06):551-558.
[41]江用文,王国庆.精制茶加工行业面临诸多挑战[J].农业工程技术,2015(32):22.
[42]滑金杰,袁海波,江用文,汪芳,陈根生,刘千录.响应面设计优化工夫红茶萎凋工艺参数[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362-366.
[43]江用文.2015年上半年精制茶及茶饮料行业运行分析[J].农业工程技术,2015(29):36.
[44]董春旺,叶阳,江用文,朱宏凯,何华锋,桂安辉,高明珠,黄藩.工夫红茶可视化富氧发酵机设计及试验研究[J].茶叶科学,2015,35(04):370-376.
[45]俞露婷,袁海波,王伟伟,滑金杰,尹军峰,江用文.红茶发酵过程生理生化变化及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2):263-269.
[46]滑金杰,袁海波,尹军峰,江用文,王岳梁,邓余良.绿茶电磁滚筒-热风耦合杀青工艺参数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2):260-267.
[47]滑金杰,江用文,袁海波,尹军峰,钟维标,余书平,谢前途.闷黄过程中黄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15,35(03):203-208.
[48]滑金杰,袁海波,王伟伟,江用文,刘千录,陈根生,汪芳.萎凋温度对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酶活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J].茶叶科学,2015,35(01):73-81.
[49]刘千录,江用文,江和源,张建勇,徐斌,薛金金.不同浸提条件下红茶色素浸出变化研究(英文)[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0):278-284.
[50]刘千录,江用文,江和源,张建勇,滑金杰,徐斌,薛金金.茶树品种对红茶茶汤色素及色差的影响[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4,15(10):1654-1659.
[51]滑金杰,江用文,袁海波,陈晓辉,刘千录.萎凋温度对鲜叶物性及呼吸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8):291-296.
[52]滑金杰,袁海波,江用文,陈根生,王伟伟,刘平.萎凋光照强度对鲜叶物理特性及呼吸特性影响的研究[J].茶叶科学,2014,34(03):288-296.
[53]张建勇,江用文,江和源,王伟伟,龙丹,薛金金.茶多酚片主要功效成分加速稳定性试验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0):206-209.
[54]黄新芳,柯卫东,刘义满,李峰,江用文,熊兴平,孙亚林,董红霞,叶元英,刘玉平,彭静,李双梅,朱红莲,黄来春,王芸,钟兰,周凯,李明华.芋优异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研究[J].长江蔬菜,2013(18):85-91.
[55]滑金杰,袁海波,江用文,刘平,王伟伟.萎凋过程鲜叶理化特性变化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13,33(05):465-472.
[56]王伟伟,江和源,江用文,叶葵.红茶萎凋处理温湿度条件对PPO、POD及茶多酚和色素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3,34(13):86-90.
[57]张建勇,江用文,江和源,王伟伟,龙丹,王岩.膜分离过程中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02):493-496.
[58]张建勇,江用文,江和源,王岩,王伟伟,龙丹.树脂法绿色制备茶多酚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1):282-287.
[59]白艳,江和源,江用文,张建勇,王伟伟,龙丹.不同取代度乙酰化儿茶素的合成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15408-15412.
[60]白艳,江用文,江和源,张建勇,黄永东,王斌.儿茶素改性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2,33(17):312-317.
[61]江用文,张建勇,江和源,叶阳,袁海波.中国红茶产销现状与发展前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02):18-23.
[62]张建勇,江和源,崔宏春,江用文.儿茶素组成对化学氧化形成茶黄素的影响机理[J].食品工业科技,2011,32(12):85-89+92.
[63]黄永东,江用文,江和源,王斌.模拟移动床色谱及其在茶叶功能成分分离中的应用前景[J].食品科学,2011,32(15):296-302.
[64]张建勇,江和源,崔宏春,江用文.茶黄素酸性氧化形成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建立[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32(08):1-4+61.
[65]黄永东,江和源,江用文,张建勇,王斌,白艳,文志浩,王伟伟.传统SMB、Varicol和Partial-discard工艺分离纯化ECG和EGCG的比较研究[J].茶叶科学,2011,31(03):201-210.
[66]江用文,陈霄雄,朱建淼,杨双旭.中国茶产业2020年发展规模分析[J].茶叶科学,2011,31(03):273-282.
[67]崔宏春,余继忠,黄海涛,周铁锋,郑旭霞,师大亮,郭敏明,江和源,江用文.茶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研究进展[J].茶叶,2011,37(02):67-71.
[68]张建勇,江和源,崔宏春,江用文.氧气对茶多酚化学氧化合成茶黄素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1,37(04):58-63.
[69]张建勇,江和源,崔宏春,江用文,王斌,黄永东.茶叶功能成分与新型食品开发[J].湖南农业科学,2011(03):104-108.
[70]杨双旭,江用文,许咏梅.福鼎白茶产业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02):304-309.
[71]叶国注,江用文,尹军峰,袁海波,张瑞莲,王志岚,沈丹玉,汪芳,陈建新.板栗香型绿茶香气成分特征研究[J].茶叶科学,2009,29(05):385-394.
[72]叶国注,江用文,尹军峰,袁海波,王志岚.绿茶香气HS-SPME提取方法研究[J].中国茶叶,2009,31(10):16-19.
[73]崔宏春,江和源,张建勇,袁新跃,刘晓辉,江用文.影响茶多糖含量测定的干扰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305-8307+8361.
[74]崔宏春,江和源,张建勇,江用文.茶叶功能成分提取制备专题(五) 茶多糖的提取制备技术[J].中国茶叶,2009,31(05):12-15.
[75]朱建淼,熊兴平,江用文,施润身.基于Internet的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6):252-256.
[76]袁新跃,江和源,张建勇,刘晓辉,崔宏春,江用文,鲁成银.不同树脂载体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07):2832-2834.
[77]叶国注,袁海波,江用文,尹军峰,汪芳,陈建新.Bayes逐步判别法在绿茶板栗香化学识别上的应用[J].茶叶科学,2009,29(01):27-33.
[78]崔宏春,江和源,张建勇,寇小红,袁新跃,刘晓辉,高晴晴,江用文.茶多糖的结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01):200-203.
[79]陈小强,叶阳,成浩,尹军峰,江用文.超高压食品处理技术在绿茶浓缩汁加工中应用的可行性[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12):42-44+52.
[80]刘本英,王丽鸳,周健,唐一春,成浩,王平盛,江用文.云南大叶种茶树种质资源ISSR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9(04):458-464.
[81]李兰,江用文,熊兴平,朱建淼.我国茶树种质资源地区分布及部分植物学性状分析[J].中国茶叶,2008(05):17-20.
[82]李兰,江用文,熊兴平,朱建淼.基于.NET技术的茶树种质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农学通报,2008(04):434-439.
[83]张建勇,江和源,江用文.茶黄素的酸性氧化形成研究[J].食品科学,2008(01):50-54.
[84]江和源,陈小强,寇小红,王川丕,崔宏春,江用文.茶多糖的分级纯化及组成分析[J].茶叶科学,2007(03):248-252.
[85]张建勇,江和源,江用文.咖啡碱和蛋白质对酯型儿茶素氧化形成TFDG的影响[J].茶叶科学,2007(03):185-191.
[86]江用文.打造浙江绿茶品牌的思考[J].中国茶叶,2007(04):4-5.
[87]江用文,陈宗懋.我国茶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05):42-44+82.
[88]江用文.加强茶叶品牌建设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茶叶,2006(04):4-6.
[89]江用文.在茶叶加工企业推行5S管理[J].中国茶叶,2006(01):16-17.
[90]江和源,江用文,蒋迎.葛根异黄酮的提取技术研究[J].食品工业,2005(01):41-43.
[91]熊兴平,江用文,王国庆,杨珍伟.提高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4(04):5-9.
[92]江用文.我国茶业面临的环境与发展趋势[J].中国茶叶,2004(01):8-10.
[93]江用文,熊兴平,王国庆,成浩.我国茶叶加工发展战略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01):33-39.
[94]王运浩,江用文,成浩.食品农药残留与分析控制技术展望[J].现代科学仪器,2003(01):8-12.
[95]江用文.我国茶叶产销现状与居民消费水平[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01):38-40.
[96]江用文.加入WTO后我国茶业发展的对策[J].中国茶叶,2002(06):3-5.
[97]江用文,陈宗懋,鲁成银.我国茶叶的安全质量现状与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05):24-27.
[98]王运浩,杨亚军,江用文.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茶业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03):49-52.
[99]杨贤强,龚淑英,江用文,朱跃进,赵建国,郑业,朱逢秋,王开荣.余姚市茶叶生产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J].茶叶,2000(01):35-37.
[100]杨贤强,龚淑英,江用文,朱跃进,赵建国,郑业,朱逢秋,王开荣.余姚市茶叶生产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J].中国茶叶加工,2000(01):16-18.
[101]江用文,陈宗懋.21世纪我国茶业科技展望[J].茶叶,1999(01):11-14.
[102]江用文.微电热(DZR)新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茶叶加工,1998(03):29-30.
[103]江用文,姜爱芹,王国庆.鼓励基础性研究在国家目标引导下创新[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7(04):46-48.
[104]江用文.茶树—害虫—天敌三者间化学通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J].中国茶叶,1997(04):24.
[105]江用文,白堃元,杜琪珍,罗龙新.茶叶深加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茶叶,1997(01):38-39.
[106]江用文,杨亚军.茶树新品种选育进展及其“九五”设想[J].中国茶叶,1996(05):26-27.
[107]卢振辉,王小英,江用文,白坤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我国茶业发展对策(续2)[J].中国茶叶,1996(03):4-5.
[108]卢振辉,王小英,江用文,白坤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我国茶业发展对策(续1)[J].中国茶叶,1996(02):4-5.
[109]卢振辉,王小英,江用文,白坤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我国茶业发展对策[J].中国茶叶,1996(01):2-4.
[110]白坤元,江用文,卢振辉,陈霄雄.改革为我所带来了勃勃生机[J].农业科技管理,1995(12):10-12.
[111]江用文,白坤元,朱晓明.科学基金与基础性研究布局的调整[J].运筹与管理,1995(03):67-69.
[112]江用文,宣晓东.浙江自然科学基础性研究现状与发展战略探讨[J].科学学研究,1995(02):38-44.
[113]江用文,宣晓东.浙江省基础性研究的实力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02):34-37.
[114]江用文,白坤元.科研道德规范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1994(03):35-39.
发表会议论文:
[1]刘千录;江和源;江用文;张建勇;薛金金;徐斌. 鲜叶中生化成分与红茶品质关系综述[C].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云南省人民政府.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2014:508-513.
[2]黄永东; 江和源; 江用文; 王斌. SMB、Varicol和Partial-discard工艺分离茶多酚[C]. 中国茶叶学会、台湾茶协会.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中国茶叶学会、台湾茶协会:中国茶叶学会,2010:72.
[3]崔宏春;余继忠;黄海涛;周铁锋;郑旭霞;师大亮;郭敏明;江和源;江用文. 茶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研究进展[C]. 中国茶叶学会、台湾茶协会.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中国茶叶学会、台湾茶协会:中国茶叶学会,2010:90.
[4]杨双旭; 江用文; 周炎花.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县域茶产业竞争力评价[C]. 中国茶叶学会、台湾茶协会.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中国茶叶学会、台湾茶协会:中国茶叶学会,2010:141.
[5]崔宏春;余继忠;周铁锋;黄海涛;张建勇;江和源;江用文. 茶多糖研究进展[C].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福建省人民政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2010:971-976.
[6]江和源; 张建勇; 王斌; 黄永东; 江用文. 茶黄素的功能与利用[C].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福建省人民政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2010:1243-1250.
[7]张建勇;江和源;崔宏春;江用文;王斌;黄永东. 茶叶功能成分与新型食品开发[C].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福建省人民政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2010:1232-1238.
[8]黄永东; 江和源; 江用文; 王斌. 模拟移动床色谱及其在茶叶功能成分分离中的应用前景[C].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福建省人民政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2010:1282-1290.
[9]江和源; 张建勇; 江用文. 茶黄素酸性氧化形成研究及模型建立[C]. 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学会,2009:480-488.
[10]张建勇; 江和源; 江用文. 儿茶素组成对化学氧化形成茶黄素的影响机理初探[C]. 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学会,2009:542-553.
[11]江用文. 中国茶叶加工及深加工现状[C]. 中国茶叶学会、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生产与消费论坛论文集.中国茶叶学会、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学会,2008:53-59.
[12]江用文;朱永兴. 茶是最具生命力的健康饮料(节选)[C].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茶叶学会、中国中华文化学院、台湾茶协会.第二届“人文奥运与中华茶文化高峰论坛”文集.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茶叶学会、中国中华文化学院、台湾茶协会:福建省茶叶学会,2007:42-43.
[13]江用文. 茶学科与茶产业的关系与“看茶做茶”[C].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3:茶与茶道的科学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2007:32-44+136-137.
[14]李兰; 江用文. 我国保存的茶树种质资源地区分布及相关性状分析[C]. 中国茶叶学会.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学会,2007:15-22.
[15]江和源;陈小强;寇小红;王川丕;崔宏春;江用文. 茶叶水溶性多糖的分级纯化及理化分析[C]. 中国茶叶学会.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学会,2007:265-270.
[16]张建勇;江和源;江用文. 咖啡碱和蛋白质对酯型儿茶素氧化形成TFDG的影响[C]. 中国茶叶学会.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学会,2007:339-348.
[17]江用文; 陈宗懋.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撑我国茶产业发展[C]. 中国茶叶学会、台湾茶协会.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茶叶学会、台湾茶协会:中国茶叶学会,2006:543-549.
[18]江用文. 我国茶叶产销现状与居民消费水平[C]. 中国茶叶学会.2002年团体会员会议材料.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学会,2002:14-24.
[19]王运浩; 杨亚军; 江用文. 茶业50年回顾及展望[C]. 中国茶叶学会、台湾大学食品科技研究所、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海峡两岸茶叶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茶叶学会、台湾大学食品科技研究所、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茶叶学会,2000:14-18.
荣誉奖励:
1.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跨世纪151人才工程学科带头人。
2.2007年授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
3.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6.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佳青年”。
7.中国农科院先进工作者。
8.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先进工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