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教育学家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专家信息:

郝文武,男,汉族,中共党员,1954年12月11日生,陕西清涧人。

主要经历:

1974年任民办教师。

1979年9月—1983年8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读本科,获学士学位。

1983年8月—1987年8月在延安大学任教。

1987年9月—1990年8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攻读硕士研究生,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0年8月至今在陕西师范大学任教。

2004年起任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起任《当代教师教育》主编。

2009年起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带头人、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教育学一级学科带头人、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当代教师教育》主编、“‘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面向当代教师教育的教育科学和认知科学”首席专家。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现代教育战略和教师教育等。

主讲课程:

本科生教育哲学、现代教育战略、学校管理学、教育论文写作、教育学学科专业导引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哲学、教育学原理、现代教育战略等。

教学研究课题:

“985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教师教育理论创新与研究中心建设”项目(2008年立项)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课题“教师教育教育学科课程研究与开发” (2005年立项)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课题“《教育哲学》教材建设”(2003年立项)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课题“《教育哲学》精品课程建设”(2006年立项)

科学研究课题:

陕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 (立项号:07K005Z)☆ 国家体育总局:《建构主义哲学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批准号:916SS06048)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建构主义哲学文化与中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 (批准号:DAB03023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聋哑儿童空间能力训练》(教基司函[2002]38号)

教育部继续教育课题:《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编号:A—2)。

教育部师范司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1世纪初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和师范教育的改革及发展》(编号:教师司[1997]40 号)。

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规划课题:《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收费与家庭高教投资研究》(编号:96JAQ880005)。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专著:《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5月。

专著:《教学哲学》(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

专著:《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专著:《教育问题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主编:“‘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面向当代教师教育的教育科学”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丛书共6部著作)。

主编:“教育科学新视野”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丛书共3部著作)。

主编:“教育科学新进展”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丛书共8部著作)。

主编:《西方教育哲学流派课程与教学思想》,中国轻工出版社2008年3月。

发表论文:

1.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2.复杂关系中合理性教育需要的建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教育民主的主体间性本质和方式,《教育与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期。

4.作为反思教育思想前提的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5.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当代教师教育》2008年第1期。

6.身体的实践性质与教师的楷模先知特点,《教育与研究与实验》2008年第1期。

7.教育与幸福的合理性关系解读,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8.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9.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性守护和局限性消除,《教育科学》2007年第1期。

10.教学方式对能力发展作用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整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1.学科和课程分化与综合的辩证法,《教育学报》2006年第6期。

12.当代人文精神的特征和形成方式,《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13.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的开放性和专业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

14.不同知识教学方式对能力发展的不同作用——兼谈“高分低能”的实质及其成因和纠正,《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

15.课程改革与教育本质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1期。

16.价值理性、工具理性视角观照下的农村教育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

17.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

18.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论,《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19.关于教师专业化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20.教育: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21.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3期。

22.西部中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调查,《青年研究》2001年第8期。

23.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数教育》2000年第4期。

24.中西部高等学校教育收费与特困生资助调查研究,《教育与经济》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0年第4期。

25.义务教育更不能产业化,《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0年第3期。

26.创新教育:本质特征和价值形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7.关于高师教育为职业中学培养师资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28.高等学校教育收费与特困生资助调查分析,《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9年第8期。

29.教育负功能探析,《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3期。

30.再谈学校选择中的几个问题,《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第9期。

31.略论教育需要的特征与关系,《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第7期。

32.就近入学和自由择浅见,《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第1期。

33.教育学研究对象新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6期。

34.素质教育之我见,《江西教育科研》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5年第6期。

35.浅谈素质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5年第4期。

36.集中力量分别发展落后地区农村两种教育,《教育科学》1995年第1期。

37.由私学发展反观公学改革,《现代教育论从》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5年第10期。

38.“教育的唯一性与多样性”,《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5年第8期。

39.教育资源配置及其研究管见,《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7期。

40.费里德曼教育市场理论探析,《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12期。

41.刘古愚的教育价值观,《陕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4年第7期。

42.中国教育收费模式及其选择,《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4年第4期。

43.关于高等学校功能分类的思考,《江苏高教》1994年第3期。

44.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的特点,《教育科研通讯》1994年第3期。

45.幼儿园教育收费浅见,《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4年9期。

46.人的发展与“四要素”影响的辩证关系新探,《吉林教育科研》1994年第7期。

47.再谈学校选择中的几个问题,《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4年第11期。

48.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民生育观念的变革,《教育论丛》1994年第1期。

49.教育改革也是革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4年 第5期 。

50.高等学校教育商品浅析,《教育与经济》1993年第3期。

51.也谈教育规律的分类,《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3年第3期。

52.论教育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教育论丛》1993年第4期。

53.义务教育该不该收费,《普教研究》1994年第6期。

54.浅谈教育“全比例收费”,《上海教育科研》1993年第6期。

55.教育不能“全价收费”,《教育研究》1989年第12期。

56.舒尔茨人力资本与穷国经济增长理论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57.文盲:一个危险的信号,《教育论丛》1989年第1期。

58.略论教育职能重点的转移(本文为本科毕业论文),《延安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85年等9期

59.教育的两种价值与两种投资,《外国教育动态》1989年第5期。

60.农村基础教育在提高农民民主素质中的作用,《教育论丛》1991年第2期。

61.不断改革使教育同生产劳动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

荣誉奖励:

荣誉称号:

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英国教育哲学学会会员,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报编委会委员。

获奖情况:

“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论”2007年获陕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学一等奖。

“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2007年获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对四省区职业中学的调查分析”2004年获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教育:主体间的指导学习》2006年获全国第三级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教育学的科学化与合理性》2005年获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1世纪初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和师范教育的改革及发展”2001年获教育部优秀课题奖。

“高等学校教育收费与特困生资助调查分析”2000年获陕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01年获陕西省政府三等奖。

《教育问题研究》专著1999年获陕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教育收费研究”系列研究成果,1996年获陕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