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材料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学术交流

专家信息:
张勇,1969年生于河北宣化。现为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授基金等评审专家。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金属间化合物与非晶合金分会理事,副秘书长,非晶合金分会干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报》和《Chinese Physics》特约审稿人。并担任了《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金属学报》,《中国科学》等期刊审稿人;外文期刊《Intermetallic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等期刊的审稿人。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1年获得燕山大学(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士学位;

1994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

1998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

1994年到1998年,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202厂实习工作;

1998 – 2000,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博士后;

2000 – 2004,国立新加坡大学,材料系,研究员;

2001-2004,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联盟, 微米、纳米系统加工材料系,SMA研究员;

2004 - 今, 北京科技大学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

2005 –今,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1. 高熵合金

2. 大块金属玻璃

3. 纳米线和MEMS相关材料

4. 能量和信息的存储和转化材料

5. 氮化镓单晶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稀土钇提高铜基合金玻璃形成能力的科学问题”;

2.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用Bridgman法制备树枝晶韧塑化的非晶态块体合金”;

3. 京科技大学校基金项目“微量稀土元素钇对铜基合金玻璃形成能力的作用机理”;

4. 科技部863项目智能材料及制备工艺方面的“高弹性超细非晶合金丝的制备技术”;

5.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高熵合金的相形成规律”。

主要学术贡献:

(1)在2000年发现了少量稀土钇元素可以大幅度提高块体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该方法随后在2004年被美国科学家在铜基和铁基块体非晶合金中再次被证实。

(2)用“微扰理论”对微量合金化元素对合金玻璃形成能力的作用进行了成功的解释。

(3)发现了合金伪共晶区的对称性和合金最佳玻璃形成成分的关系,并用Bridgman方法进行了实验证明。

(4)用动态力学探针DMA发现了稀土基合金隐藏的玻璃转变。

(5)采用超声方法及Greineisen法计算出块体非晶合金的势函数和状态方程。

(6)开展了高熵合金的研究工作,发现共晶类元素使高熵合金的相结构变复杂,包晶类元素使高熵合金的相结构变简单,高熵合金的力学性能可以用合金化元素大幅度的调节,而对热处理工艺不敏感。

发明专利:张教授目前已获得五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授权、一项美国发明专利的授权。

1. “ 大块非晶材料”, 张勇, 赵德乾, 潘明祥, 闻平, 汪卫华, 中国发明专利, ZL01118261.X, 授权:2004年2月4日。

2. “Formation of Zr-based bulk metallic glasses from low purity materials by yttrium addition”,Y Zhang, MX Pan, DQ Zhao, WH Wang, US patent No. 6682611B2, Filed: Oct. 30, 2001; Granted: Jan. 27, 2004。

3. “一种喷射沉积成型制备La基大块非晶合金的方法”,杨滨,刘宗峰,张勇,张济山,陈国良,中国发明专利, ZL200510086239.6, 授权:2007年3月14日。

论文专著:

张教授在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Acta Materialia,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等期刊上文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 SCI论文70 篇,被引用600多次,近十年的H因子为16。一篇关于非晶微成形的文章被《国际非晶学报》评为2008年25篇最热文章;发表的高熵合金方面的论文被《Nature China》以2007年研究亮点两次作专题评论,光明日报和科技日报也给予报道。

代表性论文:

1. “Solid Solution Alloy of AlCoCrFeNiTix with Excellent Room-tempera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0, 181904, (2007); Y.J. Zhou, Y. Zhang, Y.L. Wang, G.L. Chen.

2. “Glass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inor yttrium addition in CuZrAl alloy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89, 131904, (2006); Y. Zhang, J. Chen, G.L. Chen, X.J. Liu.

3. “Glass Forming Ability Criteria for La-Al-(Cu, Ni) Alloys”,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352, pp.5482-5486, (2006); Y. Zhang, Y. Li, H. Tan, G.L. Chen, H.A. Davies.

4. “Effect of Ti o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CoCrCuFeNiTix High- entropy Alloys”, Annals de Chimie-Science des Matériaux, 31(6), pp.699-709, (2006); Y. Zhang, X.F. Wang, G.L. Chen, Y. Qiao.

5. “Metallographic analysis of Cu-Zr-Al bulk amorphous alloys with yttrium addition”, Scripta Materialia, 54(7), pp1351-1355, (2006); J. Chen, Y. Zhang, J.P. He, K.F. Yao, B.C. Wei, G.L. Chen.

6. “Cracking in Be/Al Nd:YAG laser weld”,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41(24), pp.8308-8312, (2006); G.J. Hao, Y. Zhang, J.P. Lin, Z. Lin, Y.L. Wang, G.L. Chen.

7. “Microstructure Control and Ductility Improvement of La-Al-(Cu, Ni) Composites by Bridgman Solidification”, Acta Materialia, 53, pp.2607-2616, (2005); Y Zhang, W Xu, H Tan, Y Li.

8. “Formation and Properties of Zr48Nb8Cu14Ni12Be18 Bulk Metallic Glass” Acta Materialia, 51, pp.1971-1979, ( 2003); Y Zhang, DQ Zhao, RJ Wang, WH Wang.

9. “Optimum Glass Formation at Off Eutectic Composi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Skewed Eutectic Coupled Zone in the La based La-Al-(Cu, Ni) Pseudo Ternary System”, Acta Materialia, 51, pp.4551-4561, (2003); H Tan, Y Zhang, D Ma, Y Li.

10. “Glass-forming ability of Pr-(Cu,Ni)-Al alloys in eutectic system”,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18(3), pp.664-671, (2003); Y Zhang, Y L

荣誉奖励:

1. 被《Who's Who in the World》选为2009年世界著名科学家。

2. 2007年,《稀土钇对铜基合金玻璃形成能力的作用机理》获北京科技大学优秀论文奖。

3. 《连续制备非晶包覆金属丝技术》获得第七届国际先进金属间化合物和新金属材料会议(7th IWAIMM)优秀奖。

4. 2008年,《高熵合金超顺磁性VSM测量技术》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实验技术二等奖。

学术交流:

张勇教授多次出国工作访问,曾于2000年在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联盟微米/纳米系统高新材料学部;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材料科学系工作。2007年短期访问了英国的牛津大学材料系和剑桥大学材料与冶金系;2008年访问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