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主要从事气候环境变化、沙漠考古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群水文循环过程与陆气相互作用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一级课题“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级课题“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行业科研专项“干旱沙漠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评估与社会服务功能研究”等项目20余项。在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鄂尔多斯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进行过广泛的野外考察工作。
研究方向:
气候环境变化,沙漠考古与历史地理。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编号2019YFC0507402(2019.12~2022.11)。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项目:李吉均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2019.04~2021.06)。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现计划”地理研学夏令营,编号41871021(2019.01~2022.12)。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巴丹吉林沙漠泥炭层年代学与环境重建研究”,编号41871021(2019.01~2022.12)。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群水文循环过程与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编号41530745(2016.01~2020.12)。
[6]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野外实践能力提高”,编号J1310036(2014.01~2017.12)。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下水补给型湖泊晚第四纪演变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群为例”,编号41371114(2014.01~2017.12)。
[8]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干旱沙漠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评估与社会服务功能研究”,编号201209034(2012.01~2014.12)。
[9]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巴丹吉林沙漠水循环定位观测与湖泊群形成机理,编号20090211110025(2009.1~2011.12)。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西走廊环境变迁的水文背景与生态需水量计算,项目批准号50879033(2009.1~2011.12)。
[11]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项目:我国历史时期重大干旱事件集成研究及其与20世纪记录的定量对比,项目编号CCSF2007-48(2007.1~2007.12)。
[12]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阿拉善高原晚第四纪古湖泊与环境变迁模式,编号20050730030(2006.1~2008.12)。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西地区古湖泊与季风-西风过渡带环境变迁模式研究”,编号40471138(2005.1~2007.12)。
[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近两千年来河西走廊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编号01BZS017(2001.7~2004.6)。
[1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第一课题,编号G2000048701(2002.9~2005.12)。
[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西走廊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及其反馈过程研究”,编号40071031(2001.1~2003.12)。
[17]2004.5~2004.8:漳县人民政府委托项目:漳县贵清山-遮阳山地质公园综合考察与总体规划,主持。
科研成果:
1、气候环境变化研究
(1)在寻求古气候证据方面,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发现了分布广泛的全新世初期埋藏泥炭,命名为全新世成炭期(准扎罕吉林期),可作为晚更新世与全新世层型剖面的“金钉子”;利用砂楔和芒硝确定了新鲜女木(YD)时期的降温幅度,以及花海湖泊晚冰期沉积物中的“碳库效应”。
(2)在我国中部沙区考察发现了大量湖泊沙砾质岸堤等古地理事实,据之发展了阿拉善高原晚第四纪高湖面与大湖期概念,提出了巴丹吉林沙漠全新世高湖面对应的泛湖期(巴丹吉林期)等新概念;发现巴丹吉林沙漠的“暖岛效应”,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解释。
(3)基本阐明了近万年以来内陆河下游终端湖泊(猪野泽)时空演变过程和驱动力,定量重建了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古降水量。根据水量平衡模型估算得出,在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时期(6.5ka-5.8kaBP),当时腾格里沙漠西南缘的石羊河流域年降水量为176mm,降水量增加40mm,比现在高30%。
(4)提出西北地区大量湖泊在清代中期以来快速干涸乃至沙漠化,主要是人口迅猛增加、河流中上游大量引水造成的环境退化结果。清代中期河西走廊人口密度突破了干旱地带人口压力的“临界指标”,水资源利用率超过40%,是晚近湖泊迅速萎缩、干涸乃至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得出近2KaBP以来人类活动对石羊河终端湖猪野泽变化的影响量级,整个历史时期平均为28%,清代以来则达到88%。在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提供了新的认识。
(5)根据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与亚洲中部温带荒漠发展、中国北方风成黄土大规模沉积、长江流域网纹红土发育及动植物群纬度分布格局解体等在发生时间上的一致性,提出早更新世末和中更新世初青藏高原达到冰冻圈高度现代东亚季风环流定型、亚洲中部现代沙漠形成的观点,分别在有关专著和杂志上发表,在国内学界引起相当反响和关注。
(6)基于冰川地貌三要素组合思想,初步提出晚第四纪冰川遗迹判别的标准与方法,并提出冰川颤痕的分类方案,对中国东部“泛冰川论”形成新的学术批判视角。
(7)利用定点观测与流动观测结合法开展了兰州城市气候试验研究,并与热红外图像分析对比,发现兰州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城市热岛、城市干岛和混浊岛效应。城市热岛强度与城市发展各指标所进行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市区总人口对热岛强度的影响最大,其余各指标的影响均很小。利用R/S方法证明温度、日照百分率、相对湿度的H值小于0.5,即存在分形现象;而降水量的H值大于0.5,存在反持续性(即无雨岛效应)。
2、沙漠考古与历史地理研究
(1)在巴丹吉林沙漠等地考察了150多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与青铜时代考古遗存,在雅布赖山新发现1处手形岩画,沙漠腹地史前考古遗存与雅布赖山洞窟手形岩画具有共存关系,二者时代具有一致性,据此提出巴丹吉林沙漠是游牧业起源地之一。
(2)基于历史文献与考古遗存互证的双重证据法,结合野外对地貌、水源的实地考察,提出唐玉门关在六工古城的新说。通过对毛乌素沙地古城遗址的考察,确定了六个唐代古城址与“六胡州”的对应关系,采用地形图、遥感影像、历史文献、考古发现、测年技术等多学科综合交叉方法,首次确定明代兴武营即是“六胡州”鲁州治城所在,为解决六胡州古城址这一悬而未决的历史地理问题做出了贡献。
(3)在鄂尔多斯高原发现多处汉、唐古城址城墙中夹有砂质夯层,并据之提出了“夯层沙”的新概念,对“夯层沙”的成因、时代及其环境意义进行了解释。
(4)在中国北方沙漠累计考察108处古城址,在规模、范围和数量上均有不同于前人的新发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纠正了一些错误观点。课题组连续4年对毛乌素、库布齐等沙区古城址进行了勘察,得出了一系列迄今为止最为精确的数据,绘出了毛乌素沙地历代古城址空间分布图。从航片上首次判读发现骆驼城北有一座相当大规模的古城,实地考察所见古城已被流沙掩埋,丘间洼地捡有汉五铢钱、铜箭簇、水缸等,初步认为是汉表是县城(魏晋为前凉建康郡城)。
发明专利:
[1]刘建宝,俞凯峰,王娜,善孝玺,程弘毅,王乃昂. 沙丘沙休止角快速测试仪装置[P]. CN201413114,2010-02-24.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王乃昂等.甘肃地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王乃昂等.甘肃省自然地理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8
【3】伍光和,王乃昂,田连恕,胡双熙,张建明.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程弘毅,王乃昂.西秦岭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王乃昂.山川锦绣(人文甘肃•地理卷)[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10
【6】何彤慧,王乃昂.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7】王乃昂,张天俊.地学华章[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8】张林源,王乃昂.中国的沙漠和绿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5
发表英文论文:
[1] Kai Ning, Naiang Wang, et. Al. Holocene vegetation history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ferred from pollen records of a groundwater recharge lake, Badain Jaran Desert, northwestern Chin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21, 577.
[2] Yang, P., Wang, N.A*., Zhao, L.Q.,et 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CO2 flux from lakes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A case study of Yindeer Lake[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1, 127 (107731):1-13.
[3] Liang, X.Y., Zhao, L.Q., Xu, X.B., Niu, Z M., Wang N A*. Plant phenological responses to the warm island effect in the lake group region of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northwestern China[J]. Ecological Informatics, 2020, 57(101066):1-9
[4] Ning, K., Wang,N A*, Lv, X., Li, Z., Sun, J., An, R., Zhang, L., 2019. A grain size and n-alkanes record of Holocen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from a groundwater recharge lake in Badain Jaran Desert, Northwestern China. The Holocene 29, 1045-1058.
[5]Xunhe Zhang,Nai’ang Wang* ,Zunyi Xie,Xuanlong Ma,and Alfredo Huete.Water Loss Due to Increasing Planted Vegetation over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China. Remote Sensing, 2018 ,10(134)
[6] Wang,N.*, NING k., et.al. Holocene high lake-levels and pan-lake period on Badain Jaran Desert.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6,59(8):1633-1641
[7] Ma, N., Wang, N.*, Zhao, L., et.al.Observation of mega-dune evaporation after various rain events in the hinterland of Badain Jaran Desert,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4,59(7), 162-170.
[8] Wu Y, Wang, N.*, Zhao L Q, et al.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charge sources of LakeNuoertu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4, 59(9): 886-895
[9] Nai’ang Wang, Zhuolun Li, Yu Li, Hongyi Cheng. Millennial-scale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Asian monsoon margin during the Holocene, implicated by the lake evolution of Huahai Lake in the Hexi Corridor of northwest China[J].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3,313-314: 100-109
[10] Nai’ang Wang, Zhuolun Li, Yu Li, Hongyi Cheng, Rong Huang. Younger Dryas Event recorded by the mirabilite deposition in Huahai Lake, Hexi Corridor, NW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2, 250: 93-99.
[11] Yuhua Wen, Nai’ang Wang. Hydrochemistry of geothermal water in Tianshui and adjacent area, Gansu province,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2, DOI: 10.1007/s12665-012-1571-9.
[12] WANG NaiAng, LI ZhuoLun, CHENG HongYi, LI Yu, HUANG YinZhou. High Lake Levels on the Alashan Plateau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 56: 1799-1808.
[13] BAI Yang, WANG Nai'ang*, LIAO Kongtai, Patrick KLENK. Geomorphological Evolution Revealed by Aeolian Sedimentary Structure in Badain Jaran Desert on Alxa Plateau, Northwest China. Chinese Geography Science, 2011, 21(3): 267–278
[14] Yu Li, Naiang Wang*, Hongyi Cheng, Hao Long, Qiang Zhao.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marginal area of the Asian monsoon: a record from Zhuye Lake, NW China. Boreas, 2009, 38: 349-361
[15] Yu Li, Naiang Wang*, Carrie Morrill, Hongyi Cheng, Hao Long, Qiang Zhao. Environmental change impli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en assemblages and grain-size in N.W. Chinese lake sediments since the Late Glacial.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2009, 154: 54-64
[16] Yinzhou Huang, Nai-ang Wang*, Tonghui He, Hongyi Cheng,Liqiang Zhao. Historical desertification of the Mu Us Desert, Northern China: 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Geomorphology, 2009, 110: 108-117
[17] Wang Naiang, Li Guodong,Cheng Hongyi,Li Gang.The Study on Urban Climate of Lanzhou(EI). IEEE (IGARSS06) ,2006:636-639
[18] Nai'ang WANG,Qiang ZHAO,Jijun Li,Gang Hu. The Sand Wedges of the Last Ice Age in the Hexi Corridor, China: Paleoclimatic Interpretation. Geomorphology. 2003,5(4):313-320
[19] Huang, Y., Wang, N., He, T., Chen, H., Feng, W., Long, H., 2009.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RSL in ancient city wall: historical desertification of Ordos Plateau, Northern China. Climatic Change 93, 55-67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 王乃昂*,安东,孙德浩,刘啸,陆晨遨,孟楠,杨丹,王媛媛,席振鑫山东蒙山峨峪口砾石堤的成因类型和泥石流发生历史[J].冰川冻土,43(4):1228-1242
[2] 王乃昂*, 何青华, 孙德浩, 刘啸, 陆晨遨, 刘江.2021.蒙山八字峪砾石堆积堤的地貌成因和年代初探[J].地质论评,66(3):682-694
[3] 王乃昂*,于昕冉,庄立超,张文佳,郭子萍,2020. 蒙山“冰川遗迹”辨识过程中的逻辑谬误分析[J].地质论评,66(3):555-568
[4] 王乃昂*,张律吕,余莺潇,于昕冉,田璐. 2019. 山东中低山丘陵古冰川遗迹质疑[J].地理科学,2019,39(2):221-231
[5] 王乃昂*,戴霜,张律吕,余莺潇,于昕冉,田璐,尹丽颖,2017.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判别标准与方法问题[J].冰川冻土,39(6):1289-1297
[6] 王乃昂*,赵井东,余莺潇,于昕冉,张文佳,2017.渐趋完善的第四纪冰川研究范式[J].冰川冻土,39(5):1029-1038
[7] 王乃昂. 2020. 唐玉门关地望新探——基于历史文献与考古遗存互证[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30(01):70-86+214-215.
[8] 马玲,王乃昂,贾鹏.甘肃瓜州榆林窟历史洪水及其重现期研究[J].干旱区研究,2018,35(02):334-339.
[9] 阮浩波,王乃昂*,牛震敏,等.2016.毛乌素沙地汉代古城遗址空间格局及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71(5):873-882
[10] 黄银洲,李婧,付娇,王乃昂.萨拉乌苏河对芦河的袭夺及其历史地理意义[J].中国沙漠,2020,40(03):7-15.
[11]宁凯,王乃昂,李卓仑,杨振京,毕志伟,王奕心,王攀,孙杰.基于CMB模型的巴丹吉林沙漠沙源区分析[J/OL].干旱区地理:1-17[2021-03-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103.X.20210204.1031.002.html.
[12]张文佳,王乃昂,于昕冉,牛震敏,赵力强.基于地下水动态和经验模型的巴丹吉林沙漠潜水蒸发量级——以苏木吉林湖区为例[J].干旱区研究,2020,37(05):1215-1222.
[13]胡文峰,王乃昂,何清,罗唅.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沙山群地区近地层湍流特征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5(04):22-28.
[14]许兴斌,王乃昂,梁晓燕,牛震敏,赵力强,王奕心.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近地层温湿廓线与能量交换特征[J].中国沙漠,2018,38(06):1303-1312.
[15] 黄银洲,王乃昂,付娇,唐菊.鄂尔多斯高原秦汉遗址空间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J].地理研究,2018,37(11):2165-2176.
[16]赵力强,张律吕,王乃昂,张德忠,牛震敏.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形态初步研究[J].干旱区研究,2018,35(05):1001-1011.
[17]张进虎,王乃昂,牛震敏,孙杰,张律吕.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柽柳地土壤水分时空动态[J].水土保持研究,2018,25(04):92-97.
[18]李卓仑,高有红,李若兰,王乃昂,朱瑞霞.阿拉善沙漠全新世钙质根管形成机制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来自微观形态学证据[J].沉积学报,2018,36(06):1131-1138.
[19]余莺潇,王乃昂,隆浩,宁凯,孙杰,张律吕.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砂楔年代及其环境意义[J].科学通报,2017,62(30):3461-3469.
[20]黄兵兵,赵力强,程弘毅,梁晓燕,王乃昂.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地温变化特征[J].中国沙漠,2017,37(03):530-535.
[21]马宁,王乃昂.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水面蒸发模拟的特殊性[J].干旱区研究,2016,33(06):1141-1149.
[22]王乃昂,宁凯,李卓仑,王奕心,贾鹏,马玲.巴丹吉林沙漠全新世的高湖面与泛湖期[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46(08):1106-1115.
[23]梁晓燕,王乃昂,李卓仑,常佩静,贾鹏,牛震敏.腾格里沙漠周边地区1960—2012年气候变化特征[J].中国沙漠,2016,36(02):474-482.
[24]李卓仑,马素辉,王乃昂,李孟,孙佳琦,魏芳莉.巴丹吉林沙漠盐湖面积变化对湖泊边缘表层沉积物盐类矿物组合影响[J].盐湖研究,2015,23(04):8-14.
[25]贾鹏,王乃昂,程弘毅,李卓仑,宁凯,张洵赫,梁晓燕,牛震敏.基于3S技术的乌兰布和沙漠范围和面积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12):131-138.
[26]李卓仑,邵孔兰,宁凯,王乃昂,程弘毅.阿拉善高原沙漠地区植物钙质根管的矿物组成特征[J].中国沙漠,2015,35(06):1483-1488.
[27]宁凯,王乃昂,胡文峰,张洵赫,孙杰,王旭.巴丹吉林沙漠季节冻土特征[J].冰川冻土,2015,37(05):1209-1216.
[28]胡文峰,王乃昂,赵力强,宁凯,张洵赫,孙杰.巴丹吉林沙漠典型湖泊湖气界面水一热交换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08):1061-1071.
[29]马素辉,李卓仑,王乃昂,宁凯,李孟.地下水补给型湖泊表层沉积物矿物组成及其形成机制——以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群为例[J].湖泊科学,2015,27(04):727-734.
[30]马宁,王乃昂,黄银洲,李宏宇,路俊伟.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夏季不同天气条件下陆-湖面辐射收支与能量分配特征对比[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05):796-809.
发表会议论文:
[1]宁凯,王乃昂,杨振京,张律吕. 孢粉和正构烷烃记录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地下水补给型湖泊近千年来的植被和环境变化[C].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十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19:67.
[2]王乃昂,程弘毅,于昕冉. 为什么不是丹霞地貌——张掖红山湾地貌的形成机理与分类问题初探[C].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3届年会暨重庆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18:280.
[3]王乃昂,程弘毅,李育. 近6000年来石羊河流域的环境变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C]. 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 2012:166.
[4]何彤慧,王乃昂,黄银洲,程弘毅. 毛乌素沙地古城反演的地表水环境变化[C]. 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 2012:68.
[5]李钢,徐泽伟,王乃昂,孙静怡,颜祥. 苏皖地区历史蝗灾的时空演变、环境意义与社会影响[C]. 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 2012:87.
[6]李钢,杨新军,王乃昂,郑芳,郭甜歌. 旅游地多岛效应:概念、原理、方法及展望[C]. 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 2012:88.
媒体报道:
王乃昂教授:读书行路四十载,坚守奋斗天地阔
2020-03-03
吾辈平生或可实现诸多理想,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疑是地理工作者一生的追求。弹指一挥间,余自1979年到兰州大学研读地理之学,倏忽已逾四十载。庚子鼠年伊始,恰逢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多日居家赋闲,得将四十年读书行路的点滴收获,集成三条,分述于后。
坚守具有长久价值的学科领域,于博览群书中凝练科学问题及研究方法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来自文献。对于提倡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地理学来说,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是增强适应能力、良性竞争和后发优势的重要保障。所谓地理,就是指“地球上的道理”,不啻是学习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学问。举凡城市、村落、人口、民族、宗教、语言、交通、贸易、工农业等,只要是地球表面所看到的各种景观及其内涵信息都是学习的范围。同时,还要对地表各区域的独特性进行理论解析,透过“现在”预测“未来”。因此,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必须是“八条腿走路”才行。除本学科的知识外,还要有更宽广的跨学科知识背景,诸如数学、逻辑、地质、大气、生物、经济、历史、考古等等。
从我读本科到留校任教、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并不像现在这样物质富裕、资讯发达。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各种专业图书还较为缺乏,大家在图书馆能借到一本专业参考书,真可谓爱不释手。遥想当年,年轻的我们经常往返的地方被称为“三点一线”,就是今天积石堂所在的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附近的食堂和拐角楼宿舍。在兰大读书和留校初期,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做“书虫”,几乎翻遍了所有的专业书籍,以致有后来的学生会拿着当年填写过的借阅卡送给我作留念。正因为充分利用了图书馆查阅文献和备课,日后才能够参与编写《中国的沙漠和绿洲》一书和《自然地理学》教材,主编《甘肃省自然地理志》,在《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史研究》等权威杂志发表论文。今天看来,正是广泛阅读形塑了自己早年的书斋型治学特点,才得以立足“第二故乡”读书工作至今。
著名地质学和地理学家翁文灏先生,1925年在天津南开大学科学馆开幕典礼上作“为何研究科学、如何研究科学”的讲演,他说:“研究科学为利益人生,增进人类的知识,即所以改善人类的生活”。他在提到入手研究科学的方法时,认为应分三步:第一步是找问题,第二步是找方法,第三步是找材料。从学术史角度和创新研究方法看,吾辈理应将前人的所有研究成果都了解透彻而免于做重复性的工作,这就需要精读最新和经典的研究论文、权威性的代表作和外国文献原著等,要在各家学说中寻找其理论体系内部的不协调,两个不同理论之间的抵牾以及理论与观察、实验的矛盾,借为凝练出有发展前景的科学问题及其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新颖性等。因之,惟其博览群书、穷尽资料、批判性阅读,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持续开展特定地域的科学考察,于观察访谈中寻找研究材料及项目课题
地理学是一种原理和方法,其精髓在于发现,这自然离不开野外工作。地理环境是复杂系统,既有自然,又有人类活动诸因素的影响,要认识一个地域的独特性,揭露其发展变化规律,决不是一朝一夕的简单调查所能为功。因此,要取得好的研究成果,就必须是系统、深入的反复持续考察研究才有可能。19世纪,俄罗斯著名地理学家谢苗诺夫斯基,一生致力于研究天山,学术造诣很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后来干脆改名为谢苗诺夫-天山斯基。到20世纪30、40年代,同时从事一种专题和一个区域的研究,是大多数美国地理学家的双重化专业方向,时至今日依然有镜鉴价值。这启示我们,地理学者要尽量利用在地资源,终其一生立志研究一个特定的地区,力争成为这一区域的专家。
我们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现有两个研究团队,主要开展干旱区沙漠与高山带冰川研究。多年来,一直奔波在西北乃至全国的崇山峻岭之中。在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在祁连山、西秦岭、横断山脉和台湾高山,都留下了吾辈学人长途跋涉的足迹和10多处兰州大学野外观测台站。为解决中国北方历史时期沙漠化成因和时代的学术争论,我带领研究生连续十多年在沙漠地区顶烈日、冒酷暑,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考察,行程逾十万公里,得出了迄今为止较为详尽的历代古城址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序列,为进一步探索历史时期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还发现多处汉、唐古城墙体中夹有“夯层沙”,通过对其成因、时代及其环境意义的分析,得出了在这些古城兴建之前贺兰山以东的草原地带就已存在沙漠化的结论。
“科学研究的50%是寻找和发现问题”。在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外出考察时,借鉴曾国藩的“五勤之道”,要求大家尽量做到“腿勤”“眼勤”“手勤”“脑勤”和“口勤”,即多走路、多观察、多动手、勤思考和多交流,包括走访地方学者、农牧民等,从观察和访谈中获得具有研究价值的材料或线索。近二十年来,我们团队对中国北方沙漠的持续考察研究业已取得了很多进展。2009年从北向南首次成功徒步穿越世界上沙山最高大的巴丹吉林沙漠,继后又走遍了该沙漠腹地的100多个湖盆,对湖泊数量、泉水钙华、岩画分布、文化遗存、牧民居住点等基础地理信息,可谓达到了如数家珍、耳熟能详的程度,被当地司机、牧民戏称为“沙漠王”。特别是在沙漠地区新发现了古湖岸线、钙质根管、泥炭层、砂楔、手形岩画和新石器文化遗存等宝贵的研究材料,我们已先后获批1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主持2个国家研发项目课题或行业科研专项。与此同时,我们还提出了“大湖期”“泛湖期”“成炭期”“暖岛效应”等科学概念,拓展了古气候研究的领域,初步探明了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湖泊群格局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规律,发表相关研究论著200余篇、部。
长期关注相近学科的研究进展,于融会贯通中达成知识迁移及科学传播
《诗经》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地理学的特点之一是融通文理、“史地不分家”,借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融合科学”或“综合集成”。人类对地球空间秩序的发现是近代基础科学诞生的前提。换言之,从分布的机理寻求事物的本质和属性,是地理学方法的科学意义所在。这种方法,在相关历史地理研究中显示了其“以地证史”的特殊价值。众所周知,在中国北方沙漠分布有不少汉、唐遗址,若干重要古城的位置与时代,诸如朔方郡、居延城、玉门关、六胡州等一直存在歧义。我们在连续多年对毛乌素和库布齐沙区考察的基础上,采用地图叠置、遥感影像、历史文献、考古发现、测年技术等跨学科交叉方法,确定了明长城兴武营是唐代“六胡州”的鲁州所在。这一发现,不仅提供了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的时空坐标,而且对解决“六胡州”地望问题提出了切入点,得到主流专家、地方学者和韩国电视台的认同。
历史地理是以史料考证为主、实地考察为辅的历史学专门学科,也就是主要依靠史料进行研究,实地考察在很多情况下只是印证史料,或对史料进行补充。由于受到各种原因、尤其汉文典籍缺乏的制约,在西北干旱区进行历史地理研究,仅凭文献考证难以得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例如玉门关及其所在镇戍,是丝绸之路具有枢纽性功能、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关隘,曾出现在无数名诗佳句之中。汉代以后,玉门关东迁到今甘肃省敦煌市以东的瓜州县境内,这已成为考古学、历史学界的共识,但唐玉门关的地理位置和具体遗址争论颇大。我们采用历史文献与考古遗存互证的方法,从区位、地貌、水资源、交通、军事等维度切入,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视角和合理看法,近日将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刊出。
除了科学研究和教学任务之外,作为大学教师还有一项义不容辞的工作,那就是科学普及或科学传播。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于2017年5月创建了“地理发现与探索”微信公众号,以弘扬优秀文化、服务社会大众为宗旨,以推进地学知识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围绕与社会公众紧密相关的热点话题,已逐渐形成一个包括学术争鸣、考察纪实、大漠穿行、活动通知、新闻快讯等5大板块在内的知识传播平台。自2017年至今,已累计推送40篇科普文章,其中原创达30余篇,在专业领域及社会大众中均引起热烈反响,极大提高了兰州大学地理学科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回顾过去的四十年,如果一定要说什么心得体会的话,1998年可谓是一个分水岭,是本人治学路径从书斋走向荒野的一个转折点。前二十年资讯、经费短缺,不得不在图书馆“闭门造车”;后二十年科研条件虽有改善但时间又感不充裕,尤其长年奔波在野外,有很多工作亟待完成。展望未来,地理学在任何时代都有其不可替代性的独特价值,堪称前景广阔,吾辈尚需努力。当此特殊时期,学校以“治学大家谈”命我写点东西,虽才疏学浅,亦未敢消极懈怠。现勉为其难,奉上小文,权可聊以自赏,兼与同道共勉。
(作者简介:王乃昂,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原院长,兰州大学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秘书长、甘肃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媒体报道:
王乃昂:沙漠中的雄鹰
2020-07-20
雄鹰,
矗立在悬崖之巅,
山神的化身。
你的高傲,
让群山低头云海让步。
你的自信,
我行我素行空万里任自由。
你的敏锐,
不放过任何猎物全无敌。
雄鹰,
遨游在苍穹与天地间,
丈量着浩渺的时空。
一双炯炯怒视的眼睛,
举目远眺,
指引坐标。
搏击风暴时,
像一柄利剑。
冲向目标的刹那,
闪电一样劈裂长空。
雄鹰,
深情的目光再一次举向蓝天,
翱翔的力量却没有一丝喧哗的响声。
静静地伸张着坚硬的翅膀,
盘旋在白云深处。
超越天空的俯瞰,
透出锐光,
窥测一切。
突然,
锁定目标,
势如流星划出威慑的电闪。
雄鹰,
高山云海与无尽的高天,
练就你锐利的眼睛远望无量。
天空和大地的博大,
练就你永不言败的决心。
风雨雷鸣的残酷,
练就你勇敢智慧和坚硬的翅膀。
高空云端的巡航,
练就你蓬勃奋飞高声唱翱翔。
雄鹰,
生灵把自由恩赐与你,
胸怀勇敢与高傲,
展翅飞翔。
狂风暴雨的猛烈,
驱使你勇往直前。
搏击,再搏击…
生命的价值在于拼搏!
喜欢这首雄鹰赞,因为它在我孤独无助时给我力量,在我退缩时给我勇气,它时时刻刻提醒我:飞越苍穹需要顽强和毅力。
整理王乃昂老师的资料时,我想起了这首赞歌:王老师的精神和品质就是雄鹰的化身,他是沙漠中的雄鹰,他向往翱翔苍穹,所以他注定是孤独的,忍受寂寞是一个学者必备的素质。
怀着忐忑的心按下了15层,“1516室、1516室……”我心里默默念叨着,眼睛紧盯着门牌。也许和王老师有默契,当我端详墙壁介绍栏上的照片时,身后的办公室门“吱呀”一声开了,王老师就这样出现在了我的面前。用“书的海洋”来形容王老师的办公室一点都不为过,偌大的空间书柜占去一大半,原本用来放茶水摆鲜花的茶几也是厚厚几摞书,最让我惊讶的是地板也铺满了各种文献书籍。
这时的王老师刚刚结束了巴丹吉林沙漠科学探险考察。巴丹吉林沙漠面积4.92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甘肃境内,是中国仅次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第二流动性沙漠,也是世界上沙丘高度最大的沙漠。作为此次沙漠探险考察活动的负责人,王老师带领着自己的弟子全程徒步穿越350多公里,历时12天,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南北徒步穿越丹巴吉林。谈起这次徒步探访,王老师兴奋溢于言表,他回忆到:“到了第五天,我们发现了一只狐狸,因为答应过刘迺发老师拍些漂亮的动物照片回去,我端起长焦距相机拼命地追向它,终于领教了狐狸的狡猾,那家伙几个急转弯和急刹车就把我甩的人仰马翻,你知道沙漠里脚踩下去容易,要拔出来可费劲喽……”听着栩栩如生的描述,我仿佛也置身于浩瀚的丹巴吉林中。12天中,王老师睡踏实的时间不足个位数,他担心啊!担心突变的天气,担心弟子的安危,担心科考的成果……担心的同时也胸有成竹:正式开始科考前,他亲自三下巴丹吉林,预计了一切可能的危险,并作出了相应的对策。12天的探险考察,王老师做了将近半年的准备,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
“先做人,再做事,做个堂堂正正的君子”,谈到研究生教育时,他说道:“一个心术不正的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最终也只会危害社会。”所以一直以来,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他要求弟子们首先做一个善良的好人,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一言一行都做好榜样。具体到“做事”,王老师给莘莘学子提出了三点宝贵意见,这也是他自己始终坚持的原则。第一,博览群书。王老师小小的办公室藏书数千,笃爱读书的他涉猎范围广泛,知识渊博,正是有了这些积累,才能将满满一杯水分给学生,使他们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想上也受到熏陶和教益。第二,躬行科考。地理学的精髓在于发现,专业的特色促使王老师长期坚持野外考察工作,他认为;野外科考是收集科研资料的手段,没有亲自经历,写出的东西毫无新意,只是在重复加热别人吃剩的饭菜。第三,创新意识。基于这个理念,王老师积极申报了高等理工教育改革与实践项目“创新性人才培养与研究性教学体系构建”,旨在构建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和科研训练四大模块组成的教学体系。他说到:“综合本身就是创新,这也正是我为什么鼓励你们博览群书,群书就意味着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吸纳其他学科的精髓,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不走死胡同,不动死脑筋,灵活应对科研道路上的突发事件,创新性地开辟出另一番真正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生活中的王老师像个孩子,当我请他谈谈入盟以来印象深刻的事情,他拉开抽屉找起了东西,一边翻一边念叨:“肯定在,我放在最底层的……。”突然,他“嗖”地抽出两张纸说到:“这可是民盟对我最大地鼓励。”王老师手里拿着的是两封来自中国民盟同盟中央委员会的贺信以表彰他分别获得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普通的两页纸饱含着民盟中央对盟员的深切关心和鼓舞,也让身为盟员一分子的王老师倍感温暖。同时,他深感肩上的担子更沉了,因为他不仅想给兰大带来荣誉,也想为民盟增添光彩。
采访中王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在办公室就是休息。是啊,对一位常年从事野外工作的学者来说,在办公室整理资料和图片就是一种放松和享受。近十年来,王老师多次深入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祁连山地、黄土高原进行考察研究,带领研究生在我国沙漠地区顶烈日、冒酷暑,行程计达十万公里,积累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科学资料,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据了解,在他的带领下,课题组先后对我国北方沙区100多处古城址进行了勘察,得出了一系列迄今为止最为精确的数据,绘出了历代古城址空间分布图,在规模、范围和数量上均有不同于前人的开创性工作,为进一步探索古城与沙漠化乃至气候环境的关系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至今,王老师已发表研究论著、教材、科普文章、摄影作品等60余篇,培养研究生15人。其中,其后地貌学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部分工作被国际著名杂志引用。曾获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兰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甘肃省优秀教师奖和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走自己的路,不给别人兜售,别人也休想对我指手画脚!”王老师说这句话时,我分明能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的自信的能量。一直以来,王老师都崇尚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他坚信只有在这种学术氛围下才能出成绩。
他——一只孤独的雄鹰,在风雨中搏击,雷鸣中翱翔,苍穹里尽洒热血一腔,凭着坚定与顽强练就了宽厚有力的翅膀敏锐犀利的目光。
他——一只高傲的雄鹰,注定要抖开翅膀,舒展双翼,高翔于蓝天之上,去实现梦想,去谱写新的乐章。
来源:甘肃民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