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地球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谢富仁,男,汉族,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构造地质专业(硕士学位)。现任地壳应力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

主要科研工作经历: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地震地质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构造地质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工作,主要所从事活断层调查和岩石圈动力学编图。

1986年调入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构造地质、活断层、构造应力场和地球动力学研究。

1985~1986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实习研究员,从事地震地质研究。

1986~1992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课题组长,助理研究员,从事活动断裂填图与综合研究及构造应力场分析。

1992~1995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从事活动构造、工程地震与地震构造研究。

1995~现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从事地球动力学、活动构造、地震区划与工程地震研究。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第36、37届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副主编、《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副主编、《华北地震》副主编、《地震学报》编委、《地震》编委、《西北地震学报》编委、《地震研究》编委和《国际地震动态》编委。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地质构造、地球动力学、活动构造与构造应力场分析以及地震构造环境与地震灾害区划研究工作。

承担课题情况:

1. 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 ;

2. 国家发改委课题“活动断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危害性评定”;

3.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重点课题“青藏高原东南侧构造应力环境及其与地震关系研究”和“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

4.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课题“深部煤岩体应力场与采动叠加效应”;

5.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课题“断裂带深部流体行为及其在地震孕震过程中的作用”;

6. 中国地震局“十五”重点课题“中国抗震设防区划图”(副主编);

7. 科技部支撑项目专题“大地震复发周期与年平均发生率的评价技术”;

8. 国家攀登计划“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研究”项目,为该项目专家委员会成员;

9.“阿尔金活动断裂带调查与研究”;

10.“中国岩石圈动力学编图”等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任务;

11.主持、承担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活断层鉴定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主要学术成就:

较系统地开展了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环境的研究,提出了构造应力分区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建立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开展了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获得青藏高原北、东边缘第四纪以来的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并结合构造变形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周边缘活动断裂运动转化与断裂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建立了“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编制了“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图”(1:400万),推动了中国大陆地壳动力学环境与强震机理研究的深入。提出了在中国大陆建立地壳应力观测网,开展地震动力预测预报的研究构想。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 其中SCI、EI收录文章16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国际标准创新奖一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8次。1996年入选中国地震局“跨世纪科技人才”第一层次人选,获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0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资格。

论文专著: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文章10余篇。

出版专著:

1.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研究,作者:谢富仁 地质出版社 2003

2. 汶川8.0级地震地壳动力学研究,谢富仁,主编,地震出版社,2009

期刊论文:

1 利用GPS数据估算川滇南部地震(M_S≥6.5)平均复发间隔 张效亮; 谢富仁; 史保平 地震学报 2010-01-15

2 利用断层滑动矢量反演协庄矿区构造应力场 谢富仁; 荆振杰; 杜义; 崔效锋; 黄学猛 煤炭学报 2009-02-15

3 昆明盆地及周边地区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分析 杜义; 荆振杰; 谢富仁 中国地震 2009-03-15

4 青藏高原东缘上地壳的拱起冲断作用与汶川地震的动力学机制 张世民; 谢富仁; 黄忠贤; 任俊杰 国际地震动态 2009-04-25

5 利用GPS数据和实时概率模型评估川滇南部中长期地震危险性 张效亮; 谢富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9-06-15

6 张渤带陆地段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特征 张红艳; 谢富仁; 崔效锋; 李瑞莎 中国地震 2009-09-15

7 新疆地区典型潜在震源区大震年发生率的估计 张永庆; 谢富仁; 张效亮; 任俊杰 震灾防御技术 2009-09-15

8 龙门山构造带的演化历史及构造样式综述 黄学猛; 谢富仁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09-06-15

9 川滇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及动力学意义 崔效锋; 谢富仁; 张红艳 地震学报 2006-09-30

10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zoning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and its dynamic interest 崔效锋; 谢富仁; 张红艳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6-10-30

11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项目成果介绍 谢富仁 国际地震动态 2006-09-25

12 乌鲁木齐地区活动断层滑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张红艳; 谢富仁; 崔效锋; 杜义; 舒塞兵 中国地震 2006-09-30

13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 谢富仁; 陈群策; 崔效锋; 李宏; 杨树新; 郭启良; 陈连旺; 许忠淮; 张彦山; 窦淑芹; 赵建涛; 张周术; 刘长义; 王刚军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02-28

14 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张永庆; 谢富仁 震灾防御技术 2007-03-30

15 延怀盆地活动断裂运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谢富仁; 张红艳; 崔效锋; 荆振杰; 李瑞莎 地震地质 2007-12-15

16 首都圈地区跨断层形变观测与地壳应力场 张红艳; 谢富仁; 焦青; 李瑞莎 地震地质 2007-12-15

17 乌鲁木齐市区断层附近原地应力测量研究 李宏; 谢富仁; 刘凤秋; 董建业; 孙启伟 地震地质 2007-12-15

18 乌鲁木齐地区活动断裂强震复发概率模型研究 张永庆; 谢富仁; 王峰 地震地质 2007-12-15

19 汶川M_S8.0级地震发震构造大震复发间隔估算 谢富仁; 张永庆; 张效亮 震灾防御技术 2008-12-15

20 地震发生过程的有限单元法模拟——以苏门答腊俯冲带上的大地震为例 朱守彪; 邢会林; 谢富仁;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2008-03-15

21 隐伏和出露地表断层近断层地表运动特征的研究进展 杜晨晓; 谢富仁; 史保平 震灾防御技术 2008-06-15

22 《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 高孟潭; 陈国星; 谢富仁; 俞言祥; 周本刚; 潘华; 冉勇康; 赵凤新; 吕悦军; 胥广银; 王健 国际地震动态 2008-06-25

23 Fault slip and modern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and around Kunming basin 荆振杰; 杜义; 谢富仁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8-05-15

24 昆明周边地区活动断层滑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荆振杰; 杜义; 谢富仁 地震学报 2008-05-15

25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马保起; 张世民; 田勤俭; 谢富仁 第四纪研究 2008-07-15

26 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川以北段的基本特征 李传友; 叶建青; 谢富仁; 郑文俊; 韩用兵; 刘玉法; 王伟涛; 魏占玉; 赵冬; 马保起; 任俊杰 地震地质 2008-09-15

27 全球应力场与构造分析 谢富仁; 崔效锋; 赵建涛 地学前缘 2003-12-30

28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回归分析研究 杨树新; 陈连旺; 谢富仁 岩土力学 2003-12-30

29 断层间相互作用与地震触发机制的研究进展 韩竹军; 谢富仁; 万永革 中国地震 2003-03-25

30 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 崔效锋; 谢富仁; 赵建涛 地震地质 2005-06-30

31 福建沿海边缘陆域的原地应力测量研究 李宏; 安其美; 谢富仁 地震学报 2005-10-15

32 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应变场现今年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 陈连旺; 杨树新; 谢富仁; 陆远忠; 郭若眉 中国地震 2005-09-25

33 Study on 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 around coastal marginal land in Fujian 李宏; 安其美; 谢富仁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5-10-15

34 西藏安多北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基本特征 马保起; 苏刚; 侯治华; 舒塞兵; 赵建涛; 谢富仁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03-01-15

35 发展钻孔应变观测的战略构想 邱泽华; 谢富仁; 苏恺之; 欧阳祖熙 国际地震动态 2004-01-25

36 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 谢富仁; 崔效锋; 赵建涛; 陈群策; 李宏 地球物理学报 2004-07-17

37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及查询系统 崔效锋; 姜波; 谢富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4-11-30

38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数据格式与标准 李宏; 谢富仁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12-15

39 序言 谢富仁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12-15

40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 谢富仁; 陈群策; 崔效锋; 李宏; 杨树新; 郭启良; 陈连旺; 许忠淮; 张彦山; 窦淑芹; 赵建涛; 张周术; 刘长义; 王刚军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04-12-30

41 我国地应力观测与地震预报 谢富仁; 邱泽华; 王勇; 苏恺之; 欧阳祖熙 国际地震动态 2005-05-25

42 青藏高原北、东边缘第四纪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 谢富仁; 张世民; 窦素芹; 崔效锋; 舒塞兵 地震学报 1999-09-15

43 利用震源机制解对中国西南及邻区进行应力分区的初步研究 崔效锋; 谢富仁 地震学报 1999-09-15

44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Quaternary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he north and east margin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谢富仁; 张世民; 窦素芹; 崔效锋; 舒塞兵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1999-09-30

45 Preliminary research to determine stressdistricts form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in Southwest China and its adjacent area 崔效锋; 谢富仁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1999-09-30

46 地壳应力观测与研究 谢富仁; 陈群策 国际地震动态 1999-02-25

47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tectonic stress level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angshan earthquake 赵建涛 ; 崔效锋 ; 谢富仁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2002-06-15

48 日本重视防止地震二次灾害 王建军; 张周术; 谢富仁 国际地震动态 2002-11-25

49 青藏高原北东缘构造演化特征 舒塞兵; 谢富仁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1999-06-15

50 内昆线天星场至仙水段构造应力场分析 谢富仁; 孟宪梁; 祁英男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1999-06-15

51 六盘山东麓断裂带应力场变化的初步研究 窦素芹; 谢富仁; 舒赛兵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1999-06-15

52 由震源机制解资料确定我国西南及邻区平均应力场参数 崔效锋; 谢富仁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1999-06-15

53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至银川断陷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分析 谢富仁; 舒塞兵; 窦素芹; 张世民; 崔效锋 地震地质 2000-06-30

54 红河断裂孕震环境的流体作用机制研究 张超; 谢富仁; 张世民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00-06-15

55 构造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在内昆铁路线天星场至仙水段的应用 谢富仁; 刘光勋; 赵建涛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00-06-15

56 青藏高原北东边缘第四纪构造应力场转变的有关地质证据 舒塞兵; 谢富仁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00-06-15

57 滇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谢富仁; 苏刚; 崔效锋; 舒赛兵; 赵建涛 地震学报 2001-02-15

58 鲜水河—小江断裂带7级以上强震构造区的划分及其构造地貌特征 张世民; 谢富仁 地震学报 2001-02-15

59 震源分布和强度指标控制因素的模型研究──红河断裂地震环境因素的实例分析 张超; 谢富仁; 张世民 地震学报 2001-04-15

60 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 崔效锋; 谢富仁 中国地震 2001-09-25

61 Modern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Southwest Yunnan, China 谢富仁; 苏刚; 崔效锋; 舒赛兵; 赵建涛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2001-02-15

62 Seismo-tectonic divisions of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_s≥7.0 and their tectonic geomorphology along Xianshuihe-Xiaojiang fault zone 张世民; 谢富仁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2001-02-15

63 A modeling study on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eismic source distribution and their strength index——Practical analyses of the seismic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the Honghe fault 张超; 谢富仁; 张世民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2001-04-15

64 唐山地震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强度的初步分析 赵建涛; 崔效锋; 谢富仁 地震学报 2002-06-15

65 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 谢富仁; 刘光勋; 梁海庆 地震地质 1994-12-30

66 鲜水河断裂带区域第四纪构造应力场的分期研究 谢富仁; 祝景忠; 舒赛兵 地震地质 1995-03-30

67 利用断层滑动资料确定鲜水河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的方向和大小 谢富仁; 李宏 地震学报 1995-05-15

68 Determination of the direction and magnitude of recent tectonic stress in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using fault slip data 谢富仁; 李宏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1995-05-15

69 大青山地区构造应力场与构造活动方式及地震活动特点 梁金鹏; 谢富仁; 李克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1997-06-15

70 青藏高原北东边界活动断裂带断层的摩擦强度 李宏; 谢富仁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1998-06-15

71 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 谢富仁; 祝景忠; 粱海庆; 刘光勋 地震学报 1993-12-31

72 临汾裂谷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数值模拟 强祖基; 谢富仁 地球物理学报 1988-10-27

73 阿尔金断裂带中段区域新构造应力场分析 谢富仁; 刘光勋 中国地震 1989-10-01

会议论文:

74 用逐次收敛法探讨华北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 崔效锋; 谢富仁 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0-06-30

75 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强震震源区断裂构造和构造地貌特征 张世民; 谢富仁 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0-06-30

76 青藏高原北东缘第四纪构造应力场特征 谢富仁; 张世民; 崔效锋; 舒赛兵; 窦素芹 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0-06-30

77 2004苏门答腊-安达曼大地震机理的有限元模拟 朱守彪; 蔡永恩; 谢富仁; 邢会林; Peter Mora; 石耀霖 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6-10-01

78 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的厘定 崔效锋; 谢富仁; 张红艳 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6-10-01

79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非均匀性研究 谢富仁 “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 2006-12-01

80 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图 谢富仁; 许桂林; 张景发; 窦素芹; 舒塞兵 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1998-10-01

81 断层破裂和强地表运动的三维数值模拟及数据可视化研究——以唐山地震为例 杜晨晓; 谢富仁; 史保平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 2008-10-01

 

荣誉奖励:

1. 1996年入选中国地震局首批“跨世纪科技人才”第一层次人选。

2. 2000年享受政府特贴。

3.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1996。

4.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2002。

5.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非均匀性研究,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2004。

6. 获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媒体报道一:

谢富仁 我和地震工作有不解之缘

作为中国地震局代表团团长,刚赴挪威参加完国际岩石应力会议的谢富仁,回到国内顾不上休息,就马上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之中。当得知家乡的媒体采访他,谢富仁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作为此次中国地震局代表团的团长,当然要比其他人操劳一些。但是我也特别高兴,在我们的努力下,国际地质协会决定将下一届大会在中国举行,并且由我们研究所主办。”说到他的工作,谢富仁略显疲惫的脸上马上神采飞扬了起来。我们可以看得出,他对地震工作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谢富仁出生于阿左旗,1973年从阿左旗一中毕业。高中毕业后,受当时的历史大气候影响,18岁的他来到孪井滩,成为了一名下乡知识青年。虽然暂时不能继续自己喜爱的学业,但年轻气盛的他却并没有抱怨,而是安心地参加生产大队的各项劳动。由于他的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不久后他便在一个青年突击队中担任队长,没日没夜地带领大家为当地农牧民打水井,他所在的突击队,也被评为了“学大寨”先进单位。3年的下乡生涯一晃而过,曾经略带书生气的他也被磨练成一个男子汉。1976年10月,正逢宁夏地震局招工,有着高中文凭的他幸运地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宁夏地震局,他担任野外台站的测量工作,从那时起,如何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等问题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份工作。  

在谢富仁心中,考取大学一直是他最大的梦想。在参加工作的5年时间里,他始终没有放弃读书。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他的心再一次充满了对上大学的渴望。197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当时阿左旗一中也是阿盟历史上第一个考入北大的学生。当然,谢富仁也并没有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他在北大选择了地震地质专业。1982年,本科毕业的他又考取了北大构造地质专业的研究生,198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地震局工作。“考入北大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谢富仁告诉我们,北大的学风非常好,同学们都在刻苦勤奋地学习。那时为了学好英语,他总是一边排队打饭,一边还不忘手捧课本读书。作为一名从阿拉善出来的北大学子,谢富仁不忘为家乡做贡献。他告诉我们,1984年,他和在北京上学的刘坚、雷军以及阿左旗的同学张雄志等人成立了阿拉善经济文化促进会,利用假期回到家乡举办讲座。同时,他们也从北京带回一些诸如“人造大理石的制作工艺”、“煤矸石的应用”等科技资料,用于家乡的经济建设。  

自1978年来到北京求学,近三十年过去了,谢富仁也由当初一名充满激情的莘莘学子,成长为中国地震领域的知名学者。如今的他,已是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他主持完成了“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青藏高原东南侧构造应力环境及其与地震关系研究”等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重点课题。主持了科学技术部资助的基础性工作“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地应力数据库”,并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谢富仁虽然在北京工作生活近30年,但他依然恋恋不忘家乡。他告诉我们,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阿拉善纯朴的民风依旧没有改变。每次回到阿拉善,家乡的同学、朋友们不管多忙,总是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满腔热诚地来与他相会,这让他感动了一次又一次……

来源: 阿拉善日报  

媒体报道二:

自主创新 开拓地壳动力学研究新领域

——访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谢富仁教授

地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地震对人类建设、环境安全造成危害和损失,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上世纪30年代,专门研究地壳的结构构造、力学状态及其作用过程的地壳动力学科应运而生。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出现过如此众多由于壳内地震引发的灾难,邢台地震、唐山地震都是铭刻在中国历史上的惨痛经历。中国地震科研工作者的肩上承载着更加重大的使命和责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谢富仁教授从最初接触地震工作开始,到走向地震地质科学研究这几十年来,他用激情书写科研生命,用才情书画崭新蓝图,将辛勤与汗水在地震事业这片热土上尽情挥洒,取得了地震科研的累累硕果。

兴趣导向:与地质科学结缘

1976年10月,出生于内蒙古阿拉善的谢富仁结束了插队生活,到宁夏地震地质大队,担任野外台站的测量工作。从他一参加工作,就对地震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地震地质专业。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名言:“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在北大学习期间,无论是实习、科研项目还是科研考察等各项专业学习活动,他都乐于参与并认真总结。“我喜欢地质专业是因为它能让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野外考察,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1982年本科毕业后,他考取了北京大学构造地质专业的研究生。如果说进入北大学习帮助谢富仁打开了通向地质专业学习的道路,那么攻读硕士学位时,在导师王仁先生的鼓励、强祖基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则让他把理学和地质学专业知识相结合,奠定了现在从事地壳动力学研究的学科基础。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他如愿以偿,来到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地震地质研究。

实践为本:为科研发展助力

中国大陆的现代构造运动形式多样,地壳动力环境复杂多变。因此,中国大陆是全球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特殊研究区域之一。利用中国大陆优越的地质构造条件,开展中国大陆独具特色的地壳动力学研究,对推动全球大陆动力学研究十分重要。为加强地壳动力学科研力量,1986年,国家地震局将原成立于邢台的地质部地震地质大队改建为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以地壳动力学、地震前兆观测与研究、地震与地质灾害等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为主要任务,成为我国地壳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每一个地质科研工作者都明白第一手资料和数据的珍贵性,亲临现场进行勘察成为他们获得资料的主要方式。1986年,谢富仁来到刚刚改建的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他如鱼得水,利用各种机会,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工作第二年,谢富仁就报名参加了青藏高原的科研考察。回想当初,谢富仁饱含感情:“那时候去一趟非常不容易,很艰苦,汽车把我们送去,留下面包、煤和炉子等,就回到基地了,在无人区一待就是好几天,与外界失去一切联系,如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但我们都不怕,反而很自豪,因为我们有机会接触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在别的地方都是看不到的。”

上世纪90年代,谢富仁教授还相继主持了“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青藏高原东南侧构造应力环境及其与地震关系研究”等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重点课题。为了顺利完成这些课题,谢富仁教授带领课题组踏遍千沟万壑,收集到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大量论文,其中包括《阿尔金断裂带中段区域新构造应力场分析》、《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鲜水河断裂带区域第四纪构造应力场的分期研究》、《青藏高原北、东边缘第四纪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海原、六盘山断裂至银川断陷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分析》、《滇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全球应力场与构造分析》、《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等等,专著有《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研究》等,对中国大陆各个地区作出构造应力场分析研究。1996年,由他主持的“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谢富仁教授及课题组成员的共同科研实践下,地壳应力研究所较系统地开展了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环境的研究,尤其在利用断层擦痕反演构造应力张量方面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获得青藏高原北、东边缘第四纪以来的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并结合构造变形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周边缘活动断裂运动转化与断裂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

创新为魂:开辟学科新领域

地震与地壳的受力相关,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又是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地壳动力学是推动地震机理研究与地震预测的关键,地应力是与地震活动最为密切相关的物理量,它既是推进地震预报由经验预报向物理预报过渡的关键,也是探测与研究地壳动力环境的基础。目前,探测地壳应力状态的科技手段还十分有限,国际国内在地壳应力研究领域都还处于探索阶段。谢富仁教授就是我国该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对于一门学科来说,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在谢富仁教授看来,创新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向上攀登。“作为一名立志创新的科学人,不但要了解该学科的历史和发展,还要及时跟踪最新研究动态。要坚定信心,相信自己的判断和能力,坚持到最后。要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借他山之石,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谢富仁教授本人正是具有这种不断创新的勇气和能力,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地震局首次建立了“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编制了“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图”(1:400万),这是中国第一张较为全面、综合反映大陆不同区域、地壳不同深度的地应力状态及其动力作用信息的图件,对深入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动力学环境和认识大陆强震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作为地壳应力研究所科研业务主管所长,他高瞻远瞩,提出了在中国大陆建立地壳应力观测网、开展地震动力预测预报的研究构想。谢富仁教授介绍说:“我们将推动地壳动力学基础研究,加强地应力观测技术的研发,以点、线、面循序渐进的思路推进中国大陆地壳应力观测网的建设。”从选择中国大陆典型地震构造区域,到穿越青藏高原、华南到台湾,形成由钻孔应变和GPS连续观测组成的应力应变观测网。在谢富仁教授满怀信心的描述中,我们期待建立地壳应力观测网的构想早日实现,并坚信其在今后的地震预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记得有句歌词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其实,科学工作者也“永远年轻”。治学严谨的谢富仁教授,今天仍然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勇于探索,不时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观点。他不断攻关,不断进取,用汗水和努力谱写着他蓬勃进取的生命乐章,用执著与奋斗诠释着一个普通地震工作者的人生价值!

(出处:《科学中国人》2008年第一期)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