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致力于高优势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常规抗虫棉新品种选育,以及棉花新品种推广、杂交棉制种基地建设等科技服务工作。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参加或主持完成国家“六五”至“九五”棉花育种攻关、“863”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山东省良种工程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重大课题研究20多项,国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作物育种等研究课题等。
科研成果:
主持选育出杂交抗虫棉鲁棉研15、24、30号、鲁H424、鲁杂2138,常规抗虫棉鲁棉研21、26、27、36号、鲁棉258、鲁棉691、鲁棉696、鲁棉2632、鲁棉238、鲁棉263和短季抗虫棉鲁棉研19、35号、鲁54、鲁棉241、鲁棉2387、鲁棉243、鲁棉245等三大系列22个转基因抗虫棉花新品种,11个通过国家审定,其中鲁棉研15、21、19号同时被选为国家以及山东省、河南省和天津市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奠定了抗虫棉育种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建立起完善的三系杂交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育成山东省第一个三系杂交棉新品种鲁杂2138。
自1982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工作在棉花遗传育种第一线,主持选育出20多个棉花新品种,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棉农增收致富和我国棉花科研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参加或参与主持育出了鲁棉9号、10号、11号等棉花新品种,其中,鲁棉9号、鲁棉10号分别是山东省审定自育的第一个春套棉和第一个夏套棉新品种。这三个新品种作为山东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中期的主栽品种,累积推广3189.2万亩,创直接经济效益16.9亿元,为全省棉花生产发展,特别是为解决粮棉争地矛盾、增加总体植棉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棉铃虫在我国北方棉区持续特大爆发,给棉花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面对棉花生产上的突出问题,带领课题组及时调整育种方向,将高新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进行转基因抗棉铃虫育种攻关,主持选育出杂交抗虫棉鲁棉研15、24、30号、鲁H424、鲁杂2138,常规抗虫棉鲁棉研21、26、27、36号、鲁棉258、鲁棉691、鲁棉696、鲁棉2632、鲁棉238、鲁棉263和短季抗虫棉鲁棉研19、35号、鲁54、鲁棉241、鲁棉2387、鲁棉243、鲁棉245等三大系列22个转基因抗虫棉花新品种,11个通过国家审定,在国内率先形成了适应不同生产类型和种植方式的抗虫棉品种系列,实现了抗虫棉品种类型的配套。其中,抗虫杂交棉鲁棉研15号在1997-2001连续5年的山东省和全国区试中,产量均具首位,并创我国抗虫杂交棉单产最高记录,先后有40多家企业参与该品种的产业化开发,使我国黄河流域大面积种植杂交棉成为可能,最大年推广面积占全国杂交棉种植总面积的近50%。至2005年该品种在山东及周边江苏、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河北、天津等8省市累计推广2366万亩,增产皮棉4.1亿公斤、增加直接经济效益47.93亿元,被公认为是国内同类品种表现最突出、推广面积最大、取得经济效益最高的一个,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抗虫杂交棉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是山东省继鲁棉1号之后又一具有重大影响的棉花品种,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常规抗虫棉鲁棉研21号丰产性突出,产量不仅居同类型品种首位,且超过同时参试的绝大多数杂交棉品种,被认为是常规抗虫棉育种的又一重大突破,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该品种已在山东等8省市累计推广3604万亩,增加直接经济效益51.94亿元,2009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抗虫短季棉鲁棉研19号打破了短季棉早熟与高产、优质等性状的负相关,实现了早熟性与其他多个优良性状的同步改良,比对照中棉所30号增产近30%。鲁棉研15、21、19号这三个不同类型品种同时被选为国家以及山东省、河南省和天津市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成为国家和部分主产棉省市三大类型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标杆”,这在国内棉花育种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奠定了抗虫棉育种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这些品种作为国产转Bt基因抗虫棉的标志性品种,在转基因抗虫棉的国产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累计推广2亿多亩,极大地推动了转基因抗虫棉的国产化进程。同时,一批棉种企业通过开发这些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自身得到了快速发展,保护和扶持了民族种业。
结合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积极致力于棉花科技推广工作,热情服务“三农”,致力于抗虫杂交棉的普及推广,培训棉花杂交制种技术骨干数百人,培训熟练制种人员30多万人次,在全省建立起了10多处大规模棉花杂交制种基地,带动和扶持了一大批棉种企业,使我省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杂交制种基地,主持完成的“ 黄淮棉区500万亩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创杂交制种规模、推广面积、经济效益、制种体系建设等多项全国之最,将我国棉花大规模杂交制种技术和杂交棉的推广应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2003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为山东省乃至我国黄河流域棉区抗虫杂交棉研究与应用的开拓者。鉴于随着棉区经济的发展,棉花手工杂交制种成本大幅度上升,严重制约了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进一步发展,致力于棉花高优势雄性不育系杂交种选育研究,建立起完善的三系杂交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育成山东省第一个三系杂交棉新品种鲁杂2138。
参编并统稿山东农学专著《山东棉花》,在《Genome》、《作物学报》、《棉花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主持国家“863”、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山东省良种工程等课题,主要致力于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棉花强优势雄性不育杂交棉新品种及早熟短季棉新品种等的选育研究。作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和山东省良种工程棉花新品种选育重大课题首席专家,统筹组织协调省棉花创新团队科研创新、尤其是全省棉花育种创新研究。
1、 系列抗虫棉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李汝忠;王宗文;韩宗福;王景会;申贵芳;孔凡金;邓永胜;段冰;高利英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2018
2、2011年, 中华农业科技奖 优秀创新团队奖,棉花遗传改良与栽培技术创新团队,王留明,李汝忠,董合忠,等。
3、201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转Bt基因抗虫棉新品种鲁棉研21号选育与应用 李汝忠,郭三堆,王宗文,等。
4、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高产稳产广适高效转基因抗虫杂交棉鲁棉研15号选育与产业化开发,李汝忠,郭三堆,董合忠,等。
5、2007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高产稳产广适高效转基因抗虫杂交棉鲁棉研15号选育与产业化开发 李汝忠,郭三堆,王宗文,等。
6、2003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黄淮棉区500万亩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李汝忠,刘庆梅,傅振华,等。
7、1995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夏棉新品种鲁棉10号 葛逢珠,李汝忠,秦国武,等。
审定品种:
1 鲁棉研15号 国审棉2005002 2005.04.30 鲁种审字[2001]013号 2001.05.18 李汝忠等
2 鲁棉研19号 国审棉2005013 2005.04.30 鲁农审字[2005]028,豫审棉2003007 2005.03.05,2003.04.07 李汝忠等
3 鲁棉研21号 国审棉2005011 2005.04.30 鲁农审字[2005]026 2005.03.06 李汝忠等
4 鲁棉研24号 国审棉2005004 2005.04.30 李汝忠等
5 鲁棉研26号 豫审棉2005005号 2005.04.20 李汝忠等
6 鲁棉研27号 国审棉2006013 2007.04.09 李汝忠等
7 鲁棉研30号 国审棉2007004 2007.11.14 鲁农审2007021号 2007.04.10 李汝忠等
8 鲁棉研35号 国审棉2008015 2008.08.07 李汝忠等
9 鲁棉研36号 鲁农审2009022号 2009.03.27 李汝忠等
10 鲁54 鲁农审2012021号 2012.07.25 李汝忠等
11 鲁H424 鲁审棉20160035 2016.09.09 李汝忠等
12 鲁棉241 鲁审棉20160036 2016.09.09 李汝忠等
13 鲁杂2138 鲁审棉20170042 2017.05.16 李汝忠等
14. 鲁棉258 鲁审棉20180004 2018.08.16 李汝忠等
15. 鲁棉691 鲁审棉20180007 2018.08.16 李汝忠等
16. 鲁棉2387 国审棉20190012 2019.11.04、鲁审棉20180009 2018.08.16 李汝忠等
17. 鲁棉2632 晋审棉20180001 2018.05.25、豫审棉20190012 2019.08.23 李汝忠等
18. 鲁棉696 国审棉20190006 2019.11.04、津审棉20180003 2018.07.12、豫审棉20180005 2018.07.13、鲁审棉20190009 2019.06.21李汝忠等
19 鲁棉238 国审棉20190010 2019.11.04 李汝忠
20. 鲁棉243 鲁审棉20190012 2019.06.21李汝忠等
21、鲁棉263 鲁审棉20200003 2020.06.23李汝忠等
22 鲁棉245 鲁审棉20200010 2020.06.23李汝忠等
植物新品种权:
1 鲁54 品种权号:CNA20121039.5 2017.05.01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李汝忠,王景会,王宗文,申贵芳,韩宗福,赵逢涛
2 鲁棉研35号 品种权号:CNA20090010.5 2015.11.01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赵逢涛,郭三堆
3 鲁棉研36号 品种权号:CNA20100272.5 2015.07.01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赵逢涛,韩宗福
4 鲁棉研27号 品种权号:CNA20070277.7 2010.11.01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郭三堆
5 鲁棉研30号 品种权号:CNA20070276.9 2010.11.01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郭三堆
6 鲁棉研24号 品种权号:CNA20050796.6 2009.07.01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李汝忠,王宗文,王景全,申贵芳,郭三堆
7 鲁棉研21号 品种权号:CNA20050795.8 2009.07.01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李汝忠,王宗文,王景全,申贵芳,郭三堆
8 鲁棉研19号 品种权号:CNA20050793.1 2009.05.01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葛逢珠,郭三堆
9 鲁棉241 品种权号: CNA20172020.9 2019.07.22 李汝忠,申贵芳,韩宗福,王宗文,王景会,孔凡金,邓永胜,段冰,赵逢涛
10 鲁H424 品种权号:CNA20172022.7 2019.07.22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李汝忠,王景会,王宗文,韩宗福,申贵芳,孔凡金,邓永胜,段冰,赵逢涛
11 鲁杂2138 品种权号:CNA20191001392 2020.07.27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李汝忠,韩宗福,王宗文,孔凡金,王景会,申贵芳,邓永胜,段冰
12 鲁棉691 品种权号:CNA20191002269 2020.07.27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李汝忠,王景会,申贵芳,段冰,王宗文,韩宗福,孔凡金,邓永胜
13鲁棉2632 品种权号:CNA20191002935 2020.12.31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李汝忠,王宗文,韩宗福,孔凡金,邓永胜,王景会,申贵芳,段冰
14 鲁棉2387 品种权号:CNA20191002941 2020.12.31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李汝忠,王宗文,韩宗福,王景会,申贵芳,邓永胜
发明专利:
[1]王宗文,李汝忠,孔凡金,段冰,王景会,申贵芳,韩宗福,邓永胜. 一种棉花籽新型计数器[P]. CN206741536U,2017-12-12.
[2]孔凡金,王景会,李汝忠,申贵芳,韩宗福,邓永胜,段冰,王宗文. 一种多功能棉花花粉盒[P]. CN206729026U,2017-12-12.
[3]王宗文,孔凡金,邓永胜,韩宗福,段冰,王景会,申贵芳,李汝忠. 一种新型棉花自交仪[P]. CN206728822U,2017-12-12.
[4]申贵芳,韩宗福,孔凡金,邓永胜,王宗文,王景会,段冰,李汝忠. 一种棉花授粉瓶塞[P]. CN206665248U,2017-11-24.
[5]申贵芳,李汝忠,韩宗福,孔凡金,邓永胜,王宗文,王景会,段冰. 一种简洁的地签安装装置[P]. CN206574399U,2017-10-20.
[6]王宗文,李汝忠,孔凡金,段冰,王景会,申贵方,韩宗福,邓永胜. 一种组合式短季棉专用配方肥[P]. CN107188722A,2017-09-22.
[7]韩宗福,邓永胜,王宗文,王景会,段冰,李汝忠. 一种棉花授粉瓶[P]. CN204860461U,2015-12-16.
[8]李汝忠,王宗文,孔凡金,王景会,申贵芳,韩宗福. 一种抗虫短季棉新品种选育方法[P]. CN105123494A,2015-12-09.
[9]韩宗福,孔凡金,邓永胜,王宗文,王景会,李汝忠. 一种利用SSR标记快速鉴定常规棉花品种真实性的方法[P]. CN104962640A,2015-10-07.
[10]申贵芳,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韩宗福,孔凡金,邓永胜,段冰. 便携式棉花收集装置[P]. CN204681904U,2015-10-07.
[11]孔凡金,韩宗福,邓永胜,申贵芳,段冰,李汝忠. 一种智能恒温棉花育种装置[P]. CN104855181A,2015-08-26.
[12]申贵芳,李汝忠,韩宗福,孔凡金,邓永胜,王秀丽,王景会,王宗文,段冰. 一种纤维检测仪的自动开机装置[P]. CN204374706U,2015-06-03.
[13]申贵芳,李汝忠,韩宗福,孔凡金,邓永胜,王秀丽,王景会,王宗文,段冰. 一种纤维检测仪的自动开机装置[P]. CN104615057A,2015-05-13.
论文专著:
参与山东农学专著《山东棉花》分册的编写和统稿,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
出版专著:
1、 棉花黄萎病研究与应用 承泓良,赵洪亮,李汝忠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04
2、 棉花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李汝忠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万字 2013.10
发表英文论文:
1 Ruzhong Li, STELLY, D. M. and TROLINDER, N.L. 1989. Cytogenetic abnormalities in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cell cultures. Genome, 32: 1 128 - 1 134.
2 Zongfu Han, Yuxiang Qin, Yongsheng Deng, Fanjin Kong, Zongwen Wang, Guifang Shen, Jinghui Wang, Bing Duan, Ruzhong Li* Expression profiles of a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 of Gossypium harknessii and its fertility restorer and maintainer lines revealed by RNA-Seq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SCI 2.724 2017 116 (2017) 106-115
3 Zongfu Han, Yuxiang Qin, Fanjin Kong, Yongsheng Deng, Zongwen Wang, Guifang Shen, Jinghui Wang, Bing Duan, Ruzhong Li*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eight upland cotton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family genes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SCI 1.606 2016 2016, 180: 1243-1255
发表论文:
[1]高利英,邓永胜,韩宗福,孔凡金,申贵芳,王景会,王宗文,段冰,李汝忠.耐低温萌发棉花品种种子萌发期生理特性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8,33(S1):146-153.
[2]孔凡金,韩宗福,邓永胜,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段冰,高利英,李汝忠.基于陆地棉(G.hirsutum L.)春、夏品种杂交重组自交系的早熟性、纤维品质及产量性状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8,50(12):1-9.
[3]邓永胜,高利英,韩宗福,孔凡金,申贵芳,段冰,王宗文,王景会,李汝忠.短季棉花芽分化及分化进程中的生理特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8,50(12):20-25.
[4]高利英,邓永胜,韩宗福,孔凡金,申贵芳,李汝忠,尹燕枰.黄淮棉区棉花品种种子萌发期低温耐受性评价[J].棉花学报,2018,30(06):455-463.
[5]王宗文,孔凡金,王景会,邓永胜,韩宗福,申贵芳,段冰,李汝忠.鲁棉研36号密植留叶枝效应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8,50(10):33-37.
[6]段冰,李汝忠,张琮,申贵芳,邓永胜,张军.我国2012―2016年转基因抗虫棉安全证书发放情况评析[J].中国棉花,2018,45(09):1-5.
[7]王宗文,孔凡金,王景会,邓永胜,韩宗福,申贵芳,段冰,李汝忠.棉花胞质不育恢复系花粉活力研究[J].中国棉花,2018,45(05):20-22+46.
[8]李汝忠,韩宗福,王宗文,孔凡金,王景会,申贵芳,邓永胜,段冰.转基因抗虫三系杂交棉新品种——鲁杂2138[J].中国棉花,2017,44(12):25-26.
[9]王宗文,高明伟,李洪田,孔凡金,卢合全,王景会,邓永胜,韩宗福,申贵芳,段冰,李汝忠.不同棉花品种适宜机采性状比较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7,49(11):24-28.
[10]李汝忠,王景会,王宗文,韩宗福,申贵芳,孔凡金,邓永胜,段冰,赵逢涛,张东田.棉花抗虫杂交种——鲁H424[J].中国棉花,2017,44(11):39+41.
[11]孔凡金,邓永胜,申贵芳,王景会,韩宗福,王宗文,段冰,张令山,李汝忠.转基因抗虫棉品种间杂交F1、F2竞争优势分析[J].棉花学报,2017,29(06):504-512.
[12]李汝忠,申贵芳,韩宗福,王宗文,王景会,孔凡金,邓永胜,段冰,赵逢涛.抗虫短季棉新品种鲁棉241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棉花,2017,44(10):15-16.
[13]李汝忠,李洪田,孔凡金,邓永胜,韩宗福,王宗文.鲁西南植棉区短季棉蒜后直播高产高效种植技术[J].中国棉花,2017,44(09):36-37.
[14]申贵芳,张晓洁,韩宗福,王宗文,王景会,孔凡金,邓永胜,段冰,李汝忠.棉花转基因抗虫育种基础材料纤维品质测试数据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5,47(10):22-24.
[15]李汝忠,王景会,王宗文,申贵芳,韩宗福,孔凡金,赵逢涛,张友秋.转基因抗虫短季棉新品种——鲁54[J].中国棉花,2015,42(05):32+34.
[16]韩宗福,赵逢涛,王景会,王宗文,申贵芳,孔凡金,李汝忠,张军.鲁棉研系列抗虫棉品种SSR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3,28(S1):1-6.
[17]韩宗福,王景会,申贵芳,王宗文,赵逢涛,李汝忠,张军,孔凡金,赵静.黄河流域棉花主要品种SSR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差异分析[J].棉花学报,2011,23(06):545-551.
[18]韩宗福,王景会,申贵芳,赵逢涛,王宗文,李汝忠.棉花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研究及利用现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6(03):36-41.
[19]韩宗福,赵逢涛,李汝忠,王景会,申贵芳,王宗文,陈敏.棉花胞质不育恢复系2152R恢复基因分子标记的筛选[J].山东农业科学,2011(04):5-8.
[20]李汝忠,王景会,王宗文,申贵芳,赵逢涛,韩宗福.抗虫短季棉鲁棉研19号的选育与性状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1(02):18-20.
[21]王宗文,邱林,李汝忠,刘金山.鲁棉研30号在南疆棉区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棉花,2010,37(12):30.
[22]段冰,李汝忠,崔太昌.关于棉花品种审定命名问题的商榷[J].中国棉花,2010,37(11):5-7.
[23]赵逢涛,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韩宗福,李汝忠.鲁棉研21号高产稳产生理特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02):39-42+46.
[24]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赵逢涛,韩宗福.转基因抗虫棉鲁棉研36号[J].中国棉花,2009,36(11):25.
[25]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赵逢涛,韩宗福,李汝忠.抗虫棉新品种鲁棉研36号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09(08):111-112.
[26]李汝忠,赵逢涛,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鲁棉研21号高产稳产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棉花学报,2009,21(03):230-235+242.
[27]申贵芳,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赵逢涛.转基因抗虫短季棉新品种鲁棉研3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山东农业科学,2009(04):111-113.
[28]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赵逢涛.转基因抗虫短季棉新品种鲁棉研35号[J].中国棉花,2009,36(02):18.
[29]连丽君,吕素莲,李汝忠,张可炜.转BetA/als基因棉花材料的农艺性状考察[J].棉花学报,2008(06):447-451.
[30]申贵芳,王景会,王宗文,李汝忠,刘德宝,王铁书,赵永民,翟云明.不同生态区抗虫杂交棉稀植留叶枝效应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05):34-37.
[31]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李汝忠.鲁棉研21号留叶枝处理效应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04):34-35.
[32]王景会,王宗文,申贵芳,李汝忠,赵逢涛.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鲁棉研30号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08(02):112-113.
[33]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赵逢涛.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鲁棉研30号[J].中国棉花,2008(03):20-21.
[34]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赵逢涛.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鲁棉研30号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8(01):89-90.
[35]王景会,申贵芳,李汝忠,王宗文,赵逢涛.抗虫短季棉鲁棉研19号种植技术[J].中国棉花,2007(10):23.
[36]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赵逢涛.抗虫棉新品种鲁棉研27号[J].中国棉花,2007(06):24.
[37]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李汝忠.提高鲁棉研15号制种产量的技术措施[J].山东农业科学,2006(01):94-95.
[38]傅振华,段冰,李汝忠,王留明.山东棉花研究中心转基因抗虫棉育种研究新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6(01):109-110.
[39]郭汉兵,朱永歌,孙天曙,李汝忠.鲁棉研15号高产棉田剖析[J].中国棉花,2006(01):28-29.
[40]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高产稳产广适抗虫棉新品种鲁棉研21[J].中国棉花,2005(11):23.
[41]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鲁棉研24号[J].中国棉花,2005(09):19.
[42]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葛逢珠,李汝忠.特早熟抗虫短季棉新品种鲁棉研19号及其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5(09):30-31.
[43]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李汝忠.鲁棉研15号制种质量的全程控制[J].中国棉花,2004(07):27-28.
[44]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葛逢珠.特早熟抗虫短季棉——鲁棉研19号[J].中国棉花,2004(04):17-18.
[45]谢崇湘 ,江礼斌 ,梅绍祥 ,李汝忠 ,刘冬青.三个棉花新品种[J].中国农村科技,2004(04):37.
[46]邹亚飞,简桂良,马存,曹阳,张燕,吴蔼民,林玲,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棉花新品系9456D抗枯黄萎病性研究[J].棉花学报,2003(05):318-319.
[47]刘勤红,王芙蓉,张军,杨静,李汝忠,王宗文.利用SSR标记鉴定鲁棉研15号杂交种纯度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3(02):7-9+16.
[48]李汝忠,沈法富,王宗文,王景会,刘承运,申贵芳.转Bt基因抗虫棉Bt基因表达的时空动态[J].山东农业科学,2002(02):7-9.
[49]申贵芳,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鲁棉研15号[J].江西棉花,2002(02):25.
[50]王景会,王宗文,李汝忠,傅振华,赵宏志,刘继勇,陈建华,刘成运.抗虫杂交棉鲁棉研15号人工高效制种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02(01):27-28.
[51]李汝忠,沈法富,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夏光敏.转Bt基因抗虫棉抗虫性遗传研究[J].棉花学报,2001(05):268-272.
[52]傅振华,李汝忠.山东省农科院棉花育种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0(06):46.
[53]李汝忠,王景会,王宗文,李庆珍,辛淑荣,申贵芳.转Bt基因抗虫棉杂交后代的抗性表现与抗虫育种策略[J].山东农业科学,2000(05):7-9+26.
[54]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葛逢珠,申贵芳.抗虫杂交棉鲁棉研15号的产量、抗性表现与生物学基础[J].中国棉花,2000(03):16-17+19.
[55]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葛逢珠,申贵芳.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鲁棉研15号[J].山东农业科学,2000(02):35.
[56]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葛逢珠,申贵芳.抗虫杂交棉鲁棉研15号简介[J].中国棉花,2000(02):33.
[57]李汝忠,傅振华,王宗文,王景会.山东棉花科技50年回顾与21世纪初发展战略[J].山东农业科学,2000(01):4-8+18.
[58]李汝忠.抗虫杂交棉:鲁H9513[J].农村新技术,2000(01):14.
[59]葛逢珠,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申桂芳.短季棉生育进程、皮棉产量与积温、光照的关系[J].山东农业科学,1999(01):3-5.
[60]王芙蓉,张军,李汝忠.分子标记及其在棉花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棉花学报,1998(03):3-5.
[61]李汝忠,高国强,王留明,刘任重,周玉,张军.不同陆地棉品种辐射效应研究初报[J].棉花学报,1997(02):53-54.
[62]李汝忠,郭庆正,葛逢珠.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利用现状与前瞻[J].山东农业科学,1997(02):47-50.
[63]彭东昌,郭承君,李汝忠,曲辉英.麦套短季棉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1996(10):24-25.
[64]彭东昌,郭承君,李汝忠.鲁棉12的生育特性及其高产栽培[J].中国棉花,1995(09):34.
[65]葛逢珠,李汝忠.短季棉新品系鲁742[J].中国棉花,1995(02):23.
[66]傅振华,李汝忠,张世贵,杨静.山东省“七五”期间棉花科研成果[J].中国棉花,1992(02):4-6.
[67]葛逢珠,李汝忠,秦国武,刘承运,周玉,戴培卿.麦套夏棉新品种—鲁棉10号[J].山东农业科学,1990(04):34.
[68]葛逢珠,李汝忠,秦国武,刘承运,周玉,毛德顺,赵相宜.短季棉新品种—鲁棉10号[J].中国棉花,1990(05):22-21.
[69]彭东昌,毛德顺,李汝忠.棉花色素腺体与抗枯性遗传关系初探[J].中国棉花,1988(01):28-30.
会议论文:
[1]高利英,邓永胜,韩宗福,孔凡金,申贵芳,李汝忠. 不同棉花品种种子萌发期对低温胁迫的响应[C]. 2018年山东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8:178-191.
[2]申贵芳,张晓洁,韩宗福,王宗文,王景会,孔凡金,邓永胜,段冰,李汝忠. 棉花转基因抗虫育种基础材料纤维品质测试数据分析[C]. 中国棉花学会2015年年会论文汇编. 2015:124.
[3]韩宗福,孔凡金,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赵逢涛,李汝忠. 哈克尼西棉胞质不育系花粉败育及育性恢复的转录组表达谱分析[C]. 中国棉花学会2014年年会论文汇编. 2014:130-131.
[4]韩宗福,王景会,申贵芳,王宗文,孔凡金,赵逢涛,李汝忠. 8个陆地棉PPR家族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C]. 山东省棉花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 2013:38-45.
[5]孔凡金,王宗文,韩宗福,王景会,申贵芳,李汝忠,袁有禄. 陆地棉遗传图谱构建与优异纤维品质性状QTL定位[C]. 山东省棉花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 2013:91.
[6]李汝忠,赵逢涛,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 转Bt基因抗虫棉鲁棉研21号高产稳产的生物学特性研究[C]. 中国棉花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汇编. 2008:302-308.
[7]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赵逢涛. 系列转Bt基因抗虫棉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C]. .全国“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7:144.
[8]连丽君,吕素莲,张可炜,李汝忠. 转BetA/als基因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C]. 中国棉花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 2007:197-202.
[9]李汝忠,赵洪亮,曲辉英,王宗文. 山东省杂交棉研究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C]. 中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5:33-36.
[10]吕素莲,张举仁,李汝忠. 农杆菌介导的棉花茎尖遗传转化[C].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3:323.
媒体报道:
痴情躬耕为棉劳 安座冷櫈淘真金
——棉花育种40年回眸、感悟与体会
李汝忠
我于1982年7月毕业于莱阳农学院,分配到原山东省棉花研究所,直到2019年9月退休,在棉花科研与生产第一线工作了近40年,植根于广袤的田野,以科研创新、服务棉农为己任,情系棉农,痴心躬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棉花科研事业和棉农增产增收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棉花育种40年回眸
山东曾是全国第一产棉大省,我入职时正是全省棉业最火红的年代,“要发家,种棉花”、“粮棉一起抓,重点抓棉花”。棉花所的前辈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育成高产稳产棉花新品种“鲁棉一号”,在我国黄河流域棉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改写了我省乃至全国棉花生产的历史。我一参加工作,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秀科学家群体当中,在他们的指导下工作、学习。老专家们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使我更加坚定了献身棉花科研事业的信念,并为此而一直执着追求、不懈探索。
刚到单位不久,我就接受了去海南岛育种的任务。当时的南繁条件还相当艰苦,各项田间管理全靠人工操作。试验地每5天打一遍药,用得是那种最老式的喷雾器,一背就是一、两天。冬天是海南的旱季,试验地几天就得浇一遍水,全靠从5米多深的井里一桶一桶地提水浇。工人师傅们休息了,我再进行试验调查、数据整理。冬季的海南仍是烈日炎炎,对刚走出校门的我来说,稚嫩的皮肤晒脱了一层又一层,手上也是常常磨起血泡。到了第二年冬季,一起分来的同学都在积极准备报考研究生,我却再度南繁。这次则更加艰苦,除了试验外,还担负着建设南繁基地的任务。就在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只有几十米远的荒草野坡上,用几根从山上砍下的木棍一撑,顶上搭上油毡纸,四周用椰子叶围起来,就算是安下了“家”。可“家”安下没多久,就遇上了强台风,同去的两位工人师傅都上了年纪,其他几位临时工还都是十七、八岁的毛头小年轻,为使棚顶不被狂风吹走,我只身一人在狂风中拿木棍压,用绳子拉,与暴风雨搏斗了一夜,可临近天亮,油毡棚还是被狂风掀翻了,我就用仅有的几块塑料布把试验档案和被褥包好,自己留下来看守,让其他人到附近老乡看椰子的草棚里避雨。不仅如此,还得时时提防毒蛇袭击,有天正在午休,一条毒蛇就爬到油毡棚的椰子叶围栏上,也曾在月夜下在油毡棚旁打死一条一米多长的银环蛇,现在回想起来还仍毛骨悚然。正是这些艰苦环境的奋斗经历,更加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积极配合老专家,选育出鲁棉9号、10号、11号等棉花新品种,其中,鲁棉9号、10号分别是山东省审定自育的第一个春套棉和第一个夏套棉品种。这三个新品种累积推广3189万亩,创直接经济效益16.9亿元,为解决粮棉争地矛盾、增加总体植棉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棉铃虫在我国北方棉区持续特大爆发,棉花产量急剧下滑,1992、1993两年,全省棉花平均亩产骤降到30.3公斤和35.9公斤,仅分别为1991年的52.7%和62.4%,棉花生产跌入低谷。也就在这时,我逐步从老专家手中接过了课题负责人的担子。面对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带领研究团队果断调整研究方向,把培育抗虫棉品种作为研究的主攻目标和突破口,同时拓展研究领域,利用外宾培训节省下来的7000元经费,由当时课题组单纯的短季棉育种,白手起家,同时开展起了抗虫杂交棉、抗虫常规棉品种选育研究。制定了分两步走的转基因抗虫育种策略,一是利用杂交棉品种选育时间短、见效快、易于聚合优良性状的特点,先选育强优势杂交抗虫棉品种,尽快用于生产;二是针对已有抗虫棉种质的缺陷,利用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培育既高抗棉铃虫,又高产、优质、抗病的常规抗虫棉新品种。为了尽快实现育种目标,我主动放弃了再次出国学习的机会,把多年来知识与实践的积累,倾注于这一目标的实施,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抗虫棉品种的陪育上。
十年磨一剑。2001年,主持选育的杂交抗虫棉鲁棉研15号通过山东省审定,2005年,杂交抗虫棉鲁棉研15号、24号,常规抗虫棉鲁棉研21号和短季抗虫棉鲁棉研19号同时通过国家和山东省审定,占同期国审抗虫棉品种总数的1/4,在国内率先形成了适应不同生产类型和种植方式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系列,实现了抗虫棉品种类型的配套,奠定了转基因抗虫棉育种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也被公认为是继鲁棉一号之后开创了山东棉花育种的又一次辉煌。
杂交抗虫棉鲁棉研15号,在1997-2001连续5年的山东省和全国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产量均具第一位,并创我国抗虫杂交棉单产最高记录,先后有50多家棉种企业参与了该品种的产业化开发,使我国黄河流域大面积种植杂交棉成为可能,也使山东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棉制种基地,制种面积和产种量占全国的50%以上。至2005年,该品种在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8省市累计推广2366万亩,增加直接经济效益47.93亿元,被公认为是国内同类品种表现最突出、推广面积最大、取得经济效益最高的一个,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抗虫杂交棉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后续杂交抗虫棉鲁棉研 24号比对照增产 23.4%,同样稳居第一位,种植面积3年名列全国同类品种首位,再创皮棉亩产 177公斤的黄河流域高产新纪录。鲁棉研15号也开创了棉花中心新品种有偿转让的先河,实现直接转让收入1750多万元,遥居中心单个品种转让收入之最。加之其他品种,我主持育成品种转让收入占棉花中心同期各课题组所有品种转让收入的50%以上。
常规抗虫棉新品种鲁棉研21号,在山东省和全国棉花区试中产量不仅居同类品种首位,而且超过同时参试的绝大多数杂交棉品种,被认为是常规抗虫棉育种的又一重大突破。截止2008年,该品种在山东等8省市累计推广3604万亩,增加直接经济效益51.94亿元。
短季抗虫棉鲁棉研19号是第一个国审短季抗虫棉新品种,填补了国产转基因早熟抗虫棉品种的空白,在山东、河南和国家区试中,全生育期比对照短1-2天、增产13.5%—27.2%,打破了早熟与产量间的负相关关系,实现了短季棉早熟性与丰产性的同步改良。
在鲁棉研15号等首批不同类型抗虫棉品种育成后,针对棉花生产上出现的新问题和重大技术需求,带领研究团队“二次创业”,把目标锁定在进一步提高新育成品种的易管性、抗逆性和纤维品质上,继续攻坚克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进入二十年代中后期,又迎来一个“产出”高峰期,一批不同类型棉花新品种集中通过审定。其中,鲁棉研 27 号、36 号易管理,适于轻简化种植、机械采收;鲁棉696纤维品质突出,先后通过国家和山东、河南、天津三省市审定;鲁棉2387为第一个国审黄、枯萎病双抗短季抗虫棉新品种。为破解棉花手工剥花去雄杂交制种用工多的瓶颈,带领研究团队进行利用雄性不育系培育强优势杂交棉育种攻关,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两系、三系杂交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育成山东省第一个三系杂交棉新品种鲁杂2138,先后通过山东省和国家审定,两系杂交棉鲁杂216也于2021年通过国家审定,主持制定《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棉制种技术规程》、《隐性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棉制种技术操作规程》两项国家行业标准。
截止到2019年,短季抗虫棉鲁棉研19号、35号,中早熟常规抗虫棉鲁棉研 27 号、36 号和杂交抗虫棉鲁棉研24号、30号三大类型6品种又在山东等6省市累计种植 8737万亩,增加经济效益159.46亿元。
天道酬勤,厚积博发。从事棉花育种近40年来,参与主持选育出非抗虫棉新品种3个、主持选育出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22个,11个通过国家审定,累计推广愈2亿亩。其中,鲁棉研15号、21号和19号同时被选为国家、山东省、河南省和天津市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成为国家和三大主产棉省市三大类型棉花品种审定的“标杆”,同时还实现了人工去雄杂交种、两系杂交种和三系杂交种三大类型杂交棉的配套,这在国内外棉花育种上是绝无仅有的。
时光荏苒,40年弹指一挥间。这每一个新品种的育成,都是智慧与汗水的结晶,都承载着、倾注着自己对科学的诠释、对创新的追求和对事业、对棉农的深深的爱与情!回首40年棉花科研工作经历,感慨良多,既有付出的艰辛,也有成功的喜悦,既有失败的遗憾,更是默默地坚守。
二、几点感悟与体会
(一)以人为本 修身养性
我觉得做人是立身立业之本,做事先做人是我始终的坚守。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既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情怀,也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之志,以天下为己任,修身养性、报国为民是历代先贤与知识分子的崇高情怀,也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和精髓。中国共产党人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升华。
记得一位院领导曾告诫我们,人生要筑好法律法规、纪律规章和道德三道防线。在我看来还要有第四道防线,即人品人格防线。大凡真正的“大家”,无论是名垂青史政治家、科学家,还是什么家,无不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我们当然不是非要成什么什么“家”,也不能与先贤相提并论,但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应该是一样的。只有具备高尚的人品,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才能团结共事,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二)以业为基 爱岗敬业
“工作”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首先是一份“职业”,是一个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但对我们科技工作者来讲,就不仅仅是一份职业,而是一项“事业”,是一种情怀、一项精神寄托,是一生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把研究工作当作是一种乐趣,乐在其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深入进去,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近40年与棉花打交道,使我对试验地的每一棵棉花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几天不在试验地,就感到不舒服。看着自己亲手培育的品种,那种亲切感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我曾跟一位老专家半开玩笑地说,面对一望无垠的棉田,就似乎是将军站在了阅兵台上,感受着那份神圣与自豪。正是这份对工作、对事业由衷的热爱,使自己在长期的试验播种、田间调查、材料选择、数据分析这种他人看来枯燥寂寞的循环往复中,感受到了无比的兴趣与快乐,感受着“眼前一亮又一号”惊喜。棉花中心迁址济南后,给试验田间观察带来了一定不便,在棉花生长的关键时期,我都是坚持靠在临清试验基地,在田间对材料进行反复观察、比较,力求对每一份育种材料的特征特性都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一个生长季节下来,六、七十亩试验地、几十万株棉花,几乎对每一株都反复观察、抚摸上好多遍。每年选单株期间,有时累得晚上胳膊都抬不起来,我总觉得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干,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心里才有数,才塌实。这么多年来,我和团队成员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几乎很少过个完整的周末与节假日,这已成了习惯,谁都没有任何怨言。科研工作,只要投入进去了,也就没有八小时以内以外的概念了,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调查数字,也都有了灵性。
育成的鲁棉研21号以其突出表现,受到众多棉种公司跟踪考察与青睐,审定后纷纷要求转让开发。经过反复权衡,最终选择独家转让给了综合实力较为雄厚的北京奥瑞金公司。但从三年实际实施效果看,因公司独家开发能力的局限以及过分注重自身经济效益,严重限制了该品种的迅速推广和社会效益的实现。我就到北京找公司董事长韩庚晨面谈,我说对育种家来说,育成的每一个品种都像自己养育的孩子,品种转让就如同嫁闺女,既要看要嫁的婆家家境是否殷实,更要看闺女嫁过去是否受委屈。好品种不能使其迅速推广、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就是委屈、甚至糟蹋了该品种。我发自内心的一番“嫁闺女”说,打动了这位留美育种博士,最终同意在保留该公司开发权的基础上,再选择增加4家公司一起开发。
(三)虚心学习,团结协作
作物育种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加之农业科研工作实践性又较强,所以要想做好育种工作,光有热情和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不断学习当作终身任务,向老专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向年轻人学习。
在我独立担当研究课题之前,曾长期担任多位老专家的助手,我总是虚心向他们学习、请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刚入职时,在彭东昌老师等前辈们的领导下,主要从事棉花高产优质育种与品种资源鉴定,次年参加新启动的国家“六五”育种攻关。那时的课题组不像现在这样泾渭分明,其他老师、课题组有事都是随叫随到,这样就有更多机会向庞居勤、元文乔老师等诸多前辈虚心学习、请教,得以博采众长。198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立项资助成立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我有幸成为第一批项目资助的出国留学人员,于1987年7月至1988年9月赴美国得州农工大学,在著名的Beasley 实验室访学。留学归来,被安排在葛逢珠老师课题组,专事短季棉育种。在老专家们带领下的十多年育种经历,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虚心学习,对未来棉花育种的方向、方法也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和思考,因而在我独立承担科研任务后,也就有了一个较好的积累,干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作为科研团队负责人,更要注重团结和带领团队每一位成员一道工作。年轻人学历高、知识新,思维活跃,一是要真心地关心爱护他们,二是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知识传授给他们,同时也要向他们学习新知识,取长补短。
(四)明确目标 锲而不舍
农业科研工作周期长、连续性强、可控性差、重复的机会少。大田试验一年只有一次机会,无论我们怎么加班加点,一年四季的自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因而我觉得要想做好农业科研工作、尤其是育种研究,就要有“超前的意识、明确的目标、周密的计划、严谨的作风、锲而不舍的韧劲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就是育种目标要有前瞻性,以解决生产上的突出问题为主攻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周密的研究计划、试验方案,并以严谨的作风和锲而不舍的韧劲始终贯穿这一目标的实施。就拿鲁棉研15号、21号和19号这三种类型的3个代表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选育来说,1992年棉铃虫大爆发,对育种人员来讲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当时作为高新技术研究最新成果的转Bt基因抗虫棉已从实验室走向大田,虽然暴露出许多问题,学术上也存在一些争议,另外杂交棉能否大面积推广,多数人持怀疑态度,但我却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高科技成果对棉产业的重大影响和广阔发展前景。因而便带领研究团果断调整研究方向,把培育不同类型抗虫棉品种作为主攻目标,制定分两步走的育种策略,针对不同类型品种特点制定选育技术路线,分类实施。杂交抗虫棉鲁棉研15号的选育重在杂交亲本的选配,组合确定后,三步并作两步走,与时间赛跑,1995年冬季海南做杂交组合,96年边进行F1代比较试验边少量制种,97年在继续试验验证的同时,推荐参加山东省抗虫区试,99年即开始生产应用;常规抗虫棉鲁棉研21号选育的技术路线是“以提高铃重为切入点、优化产量构成要素,塑造合理株型、优化群体结构”;短季抗虫棉鲁棉研19号的选育则采用“春夏播交替种植鉴定,提高早熟性;提高衣分为切入点,优化产量构成要素,提高丰产性;高密度种植选择,提高易管性”的技术路线。
众所周知,任何作物十全十美的品种是没有的,但每一位真正的育种家总是在向着品种的更加完美而不懈努力。我常对同事们讲,对品种来讲,只有冠军,没有亚军,就是要争第一。评价一个品种的优劣最根本的是看是不是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好品种是比出来的,是农民种出来的,只有扎扎实实的工作,才有可能选育出实实在在的好品种,才经得住时间和空间的检验,才能为棉农所认可和喜爱。
(五)甘于寂寞 不图虚名
“年年躬耕只为真,真人真事真学问”。
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但也无须讳言,科研领域的浮躁之风层出不穷,且大有越刮越盛之势。各种计划、工程五花八门,帽子、头衔满天飞,抄袭、造假、急功近利等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
我们农业科研人员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也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各种“名”与“利”的诱惑。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理解和追求。我有时也难免有一些困惑,也曾有一时不被理解的感慨和苦恼,也有许多的委屈与怨言,但甘于寂寞、不图虚名的初衷,却是一直坚守的,从未改变过,这也得到了业界同行的广泛认可,称我是棉花育种的实干家,也有人为我惋惜:你育成的这些大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了这么大作用,要是放在别人手里加以包装,很可能又是几项大成果奖。对此我即不无遗憾,但更多的是从容与坦然。我是农民的儿子,从一开始投身棉花科研事业,就抱定一个信念,就是为棉农培育更多像“鲁棉一号”那样的好品种,这就要耐得住寂寞、就要有坐十年冷板凳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对待荣誉我是这么想的,作为一名普通科技工作者,荣誉当然是十分值得珍视的,也是一种社会认可,但决不能本末倒置,荣誉不应是科研人员追求的最高目标,荣誉只是在你的事业追求过程中、在实现你的人生价值或人生梦想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所以要顺其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放平心态。
从事棉花育种研究40年,既有付出的艰辛,更有收获的喜悦,我曾在打油诗中这样写道“银海神游景独好”、“棉因我爱花更娇”。不是吗,江西革命老区的棉农送来写有“鲁棉之花,赣北盛开”的锦旗;江苏的老农技站长来了,诉说着他们乡镇种了我育成品种丰收后的喜悦;新疆的棉农也来了,带来了新疆的葡萄干……,每每看到或听到这些,我都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就是再苦再累,也觉得值了。
李汝忠——一粒种子就是一个世界
提起李汝忠,远没有他培育的鲁棉研15号有名。
憨厚的笑容、黝黑的面庞、随意的穿着,不善言辞,李汝忠给人的印象就像他培育的棉花一样朴实无华、稳重平和。
相比较于在棉花科研创新中取得的巨大成功,李汝忠最看重的是广大棉农把他当作科技植棉奔小康的贴心人。
李汝忠说,棉花烂漫时,是他最幸福的时候。
1982年7月中旬,山东临清,溽热异常。
刚从莱阳农学院毕业的李汝忠与同学一起,坐着摇摇晃晃的毛驴车从临清汽车站去位于古运河河畔的山东省棉花研究所报到。
从经济较为发达的胶东半岛来到相对落后的鲁西北,望着路两旁荒凉的土地和残破的土坯房,强烈的反差使李汝忠产生了一丝失落感。
赶毛驴车的老农听说他们是新分来“棉科所”的大学生时,马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仅不住口地夸奖“棉科所”育出的种子好,而且还不停地询问:棉花“蜜虫子(棉蚜)”怎么治?“死苗(枯、黄萎病)”怎么防?……
面对老农对农业技术的期待,李汝忠却不敢贸然作答。因为他知道,仅凭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些知识,还不足以解释这些问题。
于是,失落感瞬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责任感。
而且当他带着这样的心情来到棉花研究所,当他深入了解了那些在这里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前辈们所经历的艰辛、所造就的辉煌时,他,决定留下来,专心研究棉花。
这一留,就是25年。对每棵棉花都有深厚的感情
李汝忠把育种的“秘籍”概括为在大田里种上10年地,同时在实验室里坐上10年冷板凳。他说,一切科学都要力戒浮躁,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良种培育尤其如此。
刚参加工作不久,李汝忠就接受了去海南岛育种的任务。当时赶赴海南的路线是这样的:先乘汽车从临清基地赶到河北邯郸,再坐火车到武汉,从武汉转乘车到广东湛江,再从湛江乘船到海南海口,最后坐汽车到海南岛南部农场的棉田。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也要五六天时间才能到。在车上站上几十个小时是常有的事,“脚肿得连鞋子都脱不下来了。”
而且当时在海南的育种基地条件是相当艰苦的,在荒野中用几张油毡搭个四处透风的草棚就是李汝忠他们的住处。有一次遇上强台风,“房顶都被刮没了,海浪一直卷到草棚边。”还有一次遇到银环蛇,“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害怕。”
环境的恶劣还在其次,育种的艰辛更令人难以承受。各项田间管理全靠人工操作,李汝忠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大学生、技术员而放弃劳作,而是同工人师傅们一道进行田间管理。试验地每5天打一次药,十几斤重的药桶子一背起来就得连续工作一两天。冬天是海南岛的旱季,试验地几天就得浇一遍水,五亩多试验地全靠他和另外一名工人一桶一桶地从5米多深的井里提水浇。烈日炎炎,背上的皮晒脱了一层又一层,手上也是常常磨起血泡。劳动的间隙里,他还要进行各项调查研究。晚上,工人师傅休息了,他还要再到试验地里转上几圈,“看有没有牲畜跑到地里啃食繁殖材料。”
连续两年,李汝忠都是在海南的育种基地过的春节。李汝忠说,那时他经常想起他的老师著名小麦育种家吴敏楚教授常说的一句话“作物育种研究皮很厚,有的人啃了一辈子,不一定能啃出个果子来。所以要从事这项事业,就得肯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有献身精神才行。”
1986年,原棉花所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建立了山东棉花研究中心。1987年,李汝忠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被选派到美国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学习。
回国后,李汝忠同原棉花所大多数科研骨干一起,迁到了现在的棉花研究中心所在地济南。他更加投入到了忘我的棉花育种工作中。20多年来,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棉花生长季节,“几乎都很少过个完整的节假日”。在棉花生长的各个关键环节,他总是在田间对材料进行反复、细致地观察与比较。每年选单株时,一天下来,有时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不少人劝他:这样的具体工作,交给助手干算了,何必你自己亲自去干?而他总是说:“育种研究是一项连续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能只听汇报、看数字,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干,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心里才有数,才塌实。”
二十多年与棉花打交道,使李汝忠对试验地里的每棵棉花怀有深厚的感情。几天不到试验地,就感到别扭。一旦进入了忘我的工作境界,那些枯燥的调查数字,也似乎都有了灵性。看着自己亲手培育出来的品种,那种亲切感,不亚于看到自己的孩子。
他曾经跟一位老专家半开玩笑地说,面对一望无垠的棉田,就似乎是将军站在了阅兵台上。正是这份对工作由衷的热爱,使他在长期的试验播种、田间调查、材料选择、资料分析这种他人看起来枯燥寂寞的循环往复中,感受到了无比的乐趣。当一个个新品种在自己手中诞生时,所有的劳累、辛苦都算不上什么了,所有的心血和汗水都有了报偿。
这个时候的李汝忠是最幸福的。 育种是一门令人痴迷的艺术
作物育种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每一个品种的育成可以说都是知识与汗水的结晶。作物育种,不仅环境差,条件艰苦,风吹、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而且研究周期长,一年只有一个试验周期,育成一个优良品种,少则七八年时间,多则十几年。
新中国建立后,美国棉种“岱子棉”曾经在我国黄河流域的棉区“称雄”二十多年。 在“鲁棉一号”培育成功后,“岱子棉”悄然退出中国。
但1992年,棉铃虫在我国黄河流域特大爆发,“百株棉花棉铃虫累计卵量能达到上万粒,一两天,棉铃虫就把棉花的叶子吃成网状,棉蕾铃相继脱落。而且棉农投入大量化学农药,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畜中毒、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从此,棉农谈虫色变,山东棉花生产急转直下,种植面积由两千多万亩下降至五六百万亩。此时美国已经培育出了抗虫性较好的新品种。于是国外棉花品种在退出我国二十多年后,卷土重来。
“内忧外患”,使包括李汝忠在内的山东棉花中心的专家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下决心培育出一种能抗虫的棉花新品种。
“按正常育种的程序,选育一个常规抗虫棉品种,少则需要7-8年。而选育杂交品种更易于聚合植物的优良形态,选育时间相对短些。”李汝忠把突破口选定在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培育上。
李汝忠把杂交育种用一个笑话来形容:漂亮的女演员,追求著名科学家,美中不足的是,该科学家长相有些寒碜。女演员说,将来生了孩子,聪明像你,相貌得像我。木讷的科学家反问道:如果像你一样蠢、像我一样丑,可怎么办?同样,杂交育种,就是通过种种手法,令其吸收父本、母本双方的优点,实现女演员那样的憧憬。李汝忠的心愿,就是在试验田里找到综合品质最优、匹配最佳的棉株,然后采取技术手段,令其所有优点完美地集中到一株之上。
用李汝忠的话说:这是一门艺术,是一门令育种人痴迷的艺术。
但是,一个新品种的培育谈何容易。每亩实验棉田种植着三千多株棉花,如何选出最好的棉株作亲本,选用什么样的母本与父本结合,才可能产生良好的后代,既抗虫、又高产,还要品质好,这成为摆在李汝忠面前的最大问题。
所以,在棉花的生长季节,李汝忠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大田里,每棵棉花都要摆弄好几遍,目的只有一个:找到最好的杂交组合。从基地回来,总是被晒得黝黑,如果把他放到一群农民当中,很难分清谁是农民、谁是专家。
分离、比较、选择、鉴定,经过几年努力,几百次甚至几千次的反复筛选,1997年,李汝忠带领课题组以转基因抗虫棉KG—12优系R55为父本、常规陆地棉选系613为母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转基因抗虫棉“鲁棉研”15号培育成功。
随后,“鲁棉研”15号在1997—1998年参加了山东省抗虫棉新品种区试,1999年进行生产试验,同时推荐参加全国黄河流域抗虫棉区试,并获国家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转化资金”项目资助,2001年进行生产试验,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资助,2002年获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十五”农作物新品种一等后补助。2001年5月通过山东省审定,2003年2月通过河南省认定,2004年获国家农业转基因植物安全证书,2005年4月通过国家审定,被选为山东省抗虫杂交棉区域试验对照品种。2002年被农业部确定为推荐种植的棉花新品种。
事实证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鲁棉研15号的培育成功,将高抗棉铃虫与高产、优质、抗病、广适等优良性状结合到了一起,此举不仅为棉花遗传育种理论增添了全新的内容,更让我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棉花抗虫育种的重大突破。专家指出,鲁棉研15号使黄河流域大面积种植杂交棉成为可能。这绝对是棉花种植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在李汝忠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示范带动、技术培训,山东及周边省份抗虫杂交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4年,山东省鲁棉研15号种植面积达到188.39万亩,2005年在山东省总种植棉面积比2004年下降近300万亩的情况下,鲁棉研15号种植面积仍进一步增加,达到220.6万亩。至2005年,鲁棉研15号在全省累计种植619万亩,占全省同期抗虫杂交棉总种植面积的81.3%,其中2004、2005年占全省抗虫杂交棉总种植面积的88%以上。在鲁西南棉区的成武、金乡、曹县等产棉大县已基本普及了鲁棉研15号,实现了由种植常规棉到种植抗虫杂交棉的重大变革,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由他主持完成的“黄淮棉区500万亩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03年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主持完成的“高产稳产广适高效转基因抗虫杂交鲁棉研15号选育与产业开发”项目,2006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粒种子就是一个世界
李汝忠说,育种就是自己的全部,就是自己的世界。虽然一粒种子不一定能改变一个世界,但我希望我培育的种子能够为促进农民增收起到真正的作用。
李汝忠常说:“棉花育种研究与棉农的利益息息相关。
文章来源:齐鲁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