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管理学家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教学情况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柳卸林教授,创新管理与创新政策知名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2006年至今,2008-2012,管理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学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兼职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

自工作以来,直接参与了国家科技部有关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创新政策制定的许多工作,对国家创新体系,知识经济的研究展开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过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中国科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二等奖(2015)、首届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杰出贡献奖(2015),以及成思危优秀科研成果奖(2016)。

柳卸林教授是国内最早进行创新研究的学者之一,开拓了许多创新管理研究新领域,完成了许多高水平的创新管理的研究工作。在Research Policy著名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2014,2015,2016,2017年商业,管理和会计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专家评审组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

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参与了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金砖五国”、世界银行、OECD,亚洲开发银行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是最早在《Research Policy》《Technovation》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中国学者之一 。主编出版了国内外知名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和《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等。多次受邀请在许多重要的创新管理国际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对多家上市公司作过战略规划的咨询研究。

1995.2-1995.8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访问教授(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1997.4-1997.8 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University of Wollongong)访问教授。2002.11-2003.1 日本一桥大学创新研究所JSPS访问教授。2005.1.-3.,日本一桥大学创新研究所客座教授。2006年9-12月,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访问教授。2010年11-12月,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Pacific Leadership Fellow。

学术兼职有:《Research Policy》编委(advisory editor),《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主编。《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等杂志编委,《管理科学学报》,《科学学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等核心期刊的编委。

教育经历:

1991-08~1994-0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获管理学博士博士。

1982-08~1985-08,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获硕士学位。

1978-09~1982-08,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5-08~1991-07,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1994-04~1996-09,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1995-02~1995-08,美国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访问学者。

1996-10~2006-06,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5-02~1995-08,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访问教授(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1997-04~1997-08,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University of Wollongong)访问教授。

2002-11~2003-01,日本一桥大学创新研究所JSPS访问教授。

2005-01~2005-03,日本一桥大学创新研究所访问教授。

2006-09~2006-12,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访问教授。

2010-11~2010-12,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太平洋领袖学者
 (Pacific Leadership Fellow)。

2006-07~2008,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学术兼职:

1、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2016-01-01-2016-05-17)。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二,十三届专家评审组成员(2008-2011)。

3、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重庆工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南大学等兼职教授。

4、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组专家。

5、OECD《Reviewers of Innovation Policy, China》(中国创新政策评估)(2008)专家组成员。

6、河北省政府科技顾问。

7、北京市软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8、《Research Policy》编委(advisory editor)。

9、《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主编。

10、《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等杂志编委。

11、《管理科学学报》,《科学学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等核心期刊的编委。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1、技术创新与创业经济学

2、管理科学方法论与工具应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4、创新体系及政府与商业关系

5、创新价值链

6、创新、创造的当代理论

7、科技战略与政策

8、创新体系与企业家精神

9、企业创新创业案例分析

10、创新创业案例分析

11、经济管理学前沿

12、技术创新管理

13、创新管理

14、创新过程管理

15、科技创新管理与决策

16、科技政策管理

17、创新学导论

18、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前沿专题

招生专业:

120121-创新管理

招生方向:

技术与创新管理

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

研究开发管理

培养研究生情况:

在读硕士:
类别 学生姓名 所学专业 学生所在培养单位 学生入学年月
硕士 徐晶钰 创新管理 管理学院 2013.09.01
硕士 邱姝敏 创新管理 管理学院 2012.09.01
硕士 高雨辰 创新管理 管理学院 2012.09.01
硕士 宋敬海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11.09.01
硕士 邓辉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11.09.01
硕士 张志辉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11.09.01
硕士 黎明 工商管理 管理学院 2009.03.01
硕士 潘世晓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11.09.01

在读博士: 

类别 学生姓名 所学专业 学生所在培养单位 学生入学年月
博士 张可 创新管理 管理学院 2009.09.01
博士 汪潇 创新管理 管理学院 2009.09.01
博士 张战波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2009.09.01
博士 王向阳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2009.09.01
博士 王曙明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2009.09.01
博士 朱大勇 创新管理 管理学院 2011.09.01
博士 高太山 创新管理 管理学院 2011.09.01
博士 于建国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2011.09.01
博士 陈健 创新管理 管理学院 2013.09.01
博士 吴晟 创新管理 管理学院 2012.09.01
博士 李雪 创新管理 管理学院 2011.09.01
博士 马健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2010.09.01
博士 肖波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2010.09.01
博士 热西提.吾甫尔 创新管理 管理学院 2010.09.01

已毕业硕士:

类别 学生姓名 所学专业 学生所在培养单位 学生入学年月
硕士 李鹏飞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11.09.01
硕士 王奕青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11.09.01
硕士 崔婷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10.09.01
硕士 杨静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10.09.01
硕士 刘思思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10.09.01
硕士 王萌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10.09.01
硕士 朱嵩嵩 创新管理 管理学院 2010.09.01
硕士 王超慧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2010.09.01
硕士 王亚娟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2010.09.01
硕士 王栋梁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09.09.01
硕士 张佳琳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09.09.01
硕士 项开封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09.09.01
硕士 王明青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09.09.01
硕士 李辉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09.09.01
硕士 崔宁宁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09.09.01
硕士 左铠瑞 创新管理 管理学院 2009.09.01
硕士 张萌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08.09.01
硕士 张力龙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08.09.01
硕士 张红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08.09.01
硕士 杨志安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08.09.01
硕士 穆京京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08.09.01
硕士 胡倩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08.09.01
硕士 杜婧 工商管理硕士 管理学院 2008.09.01
硕士 白璐 创新管理 管理学院 2008.09.01
硕士 任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2008.09.01
硕士 厉福荣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2008.09.01
硕士 杨蕾 工商管理 管理学院 2007.09.01
硕士 汪铭英 工商管理 管理学院 2007.09.01
硕士 孙树亮 工商管理 管理学院 2007.09.01
硕士 高宽长 工商管理 管理学院 2007.09.01
硕士 周雅琦 工商管理 管理学院 2007.09.01
硕士 刘涛 工商管理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7.09.01
硕士 周世佳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2007.09.01
硕士 宋镇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2007.09.01
硕士 张贵祥 工商管理(MBA)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6.09.01
硕士 许世友 工商管理(MBA)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6.09.01
硕士 文理 工商管理(MBA)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6.09.01
硕士 黄娟 工商管理(MBA)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6.09.01
硕士 黄菲 工商管理(MBA)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6.09.01
硕士 何海新 工商管理(MBA)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6.09.01
硕士 段光辉 工商管理(MBA)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6.09.01
硕士 支婷婷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6.09.01
硕士 王艳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6.09.01
硕士 简明珏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6.09.01
硕士 苏丹 工商管理硕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5.09.01
硕士 贾洪亮 工商管理硕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5.09.01
硕士 季小菁 工商管理硕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5.09.01
硕士 陈阿娜 工商管理硕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5.09.01
硕士 卞学敏 工商管理硕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5.09.01
硕士 龚俊 技术经济及管理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2005.09.01
硕士 孙霞 工商管理硕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4.09.06
硕士 陈卉 管理科学与工程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2003.09.01

已毕业博士: 

类别 学生姓名 所学专业 学生所在培养单位 学生入学年月
博士 刘建兵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4.02.16
博士 高伟 创新管理 管理学院 2010.09.01
博士 丰红星 创新管理 管理学院 2010.09.01
博士 陈傲 创新管理 管理学院 2009.09.01
博士 高广宇 创新管理 管理学院 2008.09.01
博士 戴鸿轶 创新管理 管理学院 2007.09.01
博士 潘铁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6.09.01
博士 李艳华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6.09.01
博士 徐晨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2006.03.01
博士 卞松保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2005.03.01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技术创新的管理、科技政策、产业政策。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承担了欧盟第七框架计划,OECD,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国家环保部等重大项目。

1、全球化,突破性创新与产业领导力研究, 主持, 国家级, 2010-01--2013-12。

2、INGINEUS(全球创新网络研究), 主持, 研究所(学校), 2009-01--2011-12。

3、2010-2011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研究与发布, 主持, 国家级, 2011-01--2012-01。

4、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研究, 主持, 国家级, 2013-02--2014-12。

5、科技投入效率分析, 主持, 国家级, 2012-04--2013-05。

6、军工企业预研创新管理体系研究, 主持, 院级, 2015-12--2015-12。

7、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 主持, 研究所(学校), 2015-10--2016-09。

8、中央与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主持, 研究所(学校), 2014-04--2015-07。

9、中国创新50人论坛, 主持, 研究所(学校), 2015-01--2015-12。

10、电信运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研究, 主持, 院级, 2014-08--2015-07。

11、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咨询研究, 主持, 研究所(学校), 2014-08--2015-09。

12、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监测评估与区域比较研究, 主持, 省级, 2015-04--2017-06。

研究成果:

1 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罗昌宏; 柳卸林; 罗长刚; 陈宏愚; 李纪武; 尹文华; 马松涛; 罗平; 罗金沙; 冉秋红; 向正军; 孙羿 武汉大学; 科技进步与对策杂志社; 武汉市科技情报中心; 武汉市武昌区政府;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2003-12-18

2 知识经济时代的对策与战略研究 贾新民; 杨逢春; 晏燕; 方新; 薛澜; 柳卸林; 王翔; 李真真; 史清琪; 谢强华; 顾文兴; 张建石; 曲炜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2001-07-15

参与会议:

(1)ongoing research on the best means to spur innovation through policy   中美创新对话   liuxielin   2016-02-16

(2)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a related   第75届美国管理学年会   xielin liu    2015-08-08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基于创新生态视角的大企业突破性创新管理》,柳卸林,陈健,王曦,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

2、《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形成机制》,陈傲,柳卸林,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4-01

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6》, 柳卸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2。

4、《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柳卸林,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2。

5、《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 柳卸林,高太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1月。

6、《技术创新经济学(第2版)》,柳卸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7-01。

7、《红皇后的奔跑-政府、创新、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增长》,柳卸林,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4-01, 第 1 作者

8、《从科技投入到产业创新》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put and Industrilal Innovation,柳卸林,科学出版社 2014-01。

9、《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 China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report 2013, 柳卸林,科学出版社, 2014-01。

1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 柳卸林,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1。

11、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形成机制, 柳卸林,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3-04。

12、研发组织管理(第3版), 柳卸林,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3-06。

13、《中外技术转移模式的比较》differenet models of technology transfer,柳卸林,何郁冰,胡坤,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6-01。

14、《OECD中国创新政策研究报告》,薛澜,柳卸林,穆荣平,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10-01。

15、《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何兆武,柳卸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9-01。

16、《构建均衡的区域创新体系》,柳卸林,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1-01。

17、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 Annual Repor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 2010, 柳卸林,科学出版社, 2011-01。

18、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 Annual Repor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 2009,,柳卸林,科学出版社, 2010-01。

19、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9, Anuual Repor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China 2009,,柳卸林,科学出版社, 2010-04。

20、《创新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挑战与机遇》Building an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Society through Innovation: Challenges and Choices,柳卸林 等,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04-01。

21、《服务产业创新体系研究》,刘建兵,柳卸林,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3-01。

22、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国科技改革与开放30年, Annual Repor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China 2008—Review of Reform and Open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since 1978, 柳卸林,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4。 

23、服务业创新体系研究,柳卸林,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03。

24、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Annual Repor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lity of China 2008,柳卸林,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3,

25、 《全球化,追赶与创新》,柳卸林,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

26、《北京制造企业创新研究 》,柳卸林,王立,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9-01。

27、《中国创新管理前沿 辑》,柳卸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05-01。

28、《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系列,2001-2008》,柳卸林,(经济管理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29、《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系列,1999-2008),柳卸林,经济管理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30、《知识经济导论》,柳卸林,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时间:1998。

31、《技术创新经济学》,柳卸林,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1993。

32、英文专著(Innovation, technology and regional policy: evidence from China and Australia)一部,由英国Edward Elgar社,出版时间:2003年。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 本土需求情景下破坏性创新的形成机理研究 程鹏; 柳卸林; 李洋; 周江华 管理科学 2018-03-20

2 从基础科学到重大技术创新:基于合法性视角 程鹏; 柳卸林; 李洋; 汪潇 科学学研究 2018-03-15

3 从创新生态系统看中国如何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柳卸林; 丁雪辰; 高雨辰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03-10

4 国际生物防御科技前沿热点与我国未来发展思考 房彤宇; 刘术; 柳卸林 军事医学 2018-02-25

5 海归创业网络、资源获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侯佳薇; 柳卸林; 陈健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01-10

6 “嵌入性”视角下行业连接与企业竞争能力关系研究——基于“声望”和“权力”的中介效应 王振; 柳卸林; 朱丽 华东经济管理 2018-01-01

7 寻找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理论思维——基于新熊彼特增长理论的思考 柳卸林; 高雨辰; 丁雪辰 管理世界 2017-12-15

8 产业政策对我国光伏企业创新与经济绩效的影响 李凤梅; 柳卸林; 高雨辰; 朱丽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7-11-10

9 2017年中国创新50人论坛“平台经济与中国制造的未来” 柳卸林; 丁雪辰 今日科苑 2017-10-20

10 海归创业的外来者劣势和知识资本的调节作用 陈健; 柳卸林; 邱姝敏; 高雨辰 科学学研究 2017-09-15

11 华为的海外研发活动发展及全球研发网络分析 柳卸林; 吴晟; 朱丽 科学学研究 2017-06-15

12 高管社会资本、企业网络位置和创新能力——“声望”和“权力”的中介 朱丽; 柳卸林; 刘超; 杨虎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7-06-10

13 国际研发联盟网络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资本视角 李晨蕾; 柳卸林; 朱丽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7-01-01

14 Establishing a CoPs-based innovation ecosystem to enhance competence – the case of CGN in China,柳卸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6, 第 2 作者

15 The more interactions the better?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ocal producers and users of knowledg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D innovation, 柳卸林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6, 第 4 作者

16 网络范式下的管理学研究及前沿热点 朱丽; 柳卸林; 宋继文 管理世界 2016-10-15

17 中美ICT企业知识来源的二元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徐晶钰; 柳卸林; 邱姝敏 管理学报 2016-09-01

18 企业创新生态战略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 柳卸林; 马雪梅; 高雨辰; 陈健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08-10

19 后发企业的突破性技术如何涌现?——本土需求引致突破性技术的过程研究 程鹏; 牟敏; 柳卸林; 陈傲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7-28

20 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理论基础与治理 陈健; 高太山; 柳卸林; 马雪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07-13

21 企业国际研发联盟是否有助于突破性创新? 高太山; 柳卸林 科研管理 2016-01-20

22 研发联盟背景下个人在本单位的工作绩效——教育程度、网络位置与外激励的影响 汪潇; 柳卸林 科学学研究 2015-11-15

23 是本地还是国际的高校科研合作对企业创新有溢出作用? 邱姝敏; 柳卸林; 高太山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5-11-10

24 率先行动“百人计划”:更有自信 瞄准更高目标 柳卸林 科学新闻 2015-07-25

25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创刊35周年主编寄语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5-06-10

26 海尔的组织创新:无边界企业行动 刘旭; 柳卸林; 韩燕妮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5-06-10

27 基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模式 柳卸林; 孙海鹰; 马雪梅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5-01-10

28 The impact of small world on patent productivity in China,柳卸林  Scientometrics, 2014, 第 3 作者

29 傅家骥与创新管理研究的中国化 柳卸林; 张可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4-11-10

30 视角微观化对战略联盟研究的启示 汪潇; 柳卸林 科学学研究 2014-10-15

31 中国区域包容性创新绩效测度——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高太山; 柳卸林; 周江华 科学学研究 2014-04-15

32 餐饮业的升级与创新——以海底捞为例 柳卸林; 徐晓丹 工业技术经济 2014-03-10

33 从物理所两获“头奖”说开去 柳卸林 科学新闻 2014-02-25

34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员工培训模式及其满意度研究 马健; 张古鹏; 柳卸林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3-12-23

35 嵌入全球产业链对中国新兴产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研究 高伟;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11-10

36 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华创业成长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以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为例 顾勇; 何会涛; 柳卸林 工业技术经济 2013-10-10

37 博士研究生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研究 柳卸林; 王亚娟; 左铠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08-26

38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基本问题分析——中国新钻石模型 刘旭; 柳卸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06-25

39 中国企业FDI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母国制度视角的分析 柳卸林; 朱嵩嵩; 吕萍; 吴铃琳 现代管理科学 2013-03-10

40 科教融合是中科院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机会 柳卸林 科学新闻 2013-02-10

41 中科院技术衍生企业创立动机与成果转化关系研究 任荆学; 吕萍; 柳卸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01-17

42 新兴产业高被引专利的形成特征——以燃料电池为例 陈傲; 柳卸林; 高广宇 科研管理 2012-11-20

43 二代创新与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需要改变什么 柳卸林 工业技术经济 2012-09-25

44 发挥公众参与在环境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柳卸林; 姜江 工业技术经济 2012-01-25

45 从光伏产业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 柳卸林; 高伟; 吕萍; 程鹏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01-10

46 中国移动通信的驱动力与预测, Diffusion of Mobile Telephony in China: Drivers and Forecasts, 柳卸林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2, 第 1 作者 

47 基础研究与中国产业技术追赶——以高铁产业为案例 程鹏; 柳卸林; 陈傲; 何郁冰 管理评论 2011-12-25

48 开放性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 吕萍; 柳卸林 中国管理科学 2011-12-15

49 中国科学院专利管理模式研究 王艳; 柳卸林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1-11-08

50 突破性技术发明的涌现轨迹——以心脏起博器行业为例 陈傲; 柳卸林; 高广宇 系统工程 2011-09-28

51 突破性技术从何而来?——一个文献评述 陈傲; 柳卸林 科学学研究 2011-09-15

52 集成环境创新的驱动力及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基于对18家中国企业的分析, Drivers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impact on company competitiveness: evidence from 18 Chinese firms, 柳卸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Globalization, 2011, 第 1 作者

53 企业如何利用科学 柳卸林; 高广宇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09-10

54 企业全球化创新战略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 吕萍; 柳卸林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1-08-15

55 通过跨国并购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基于大连机床集团三次跨国并购的案例研究 柳卸林; 徐晨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07-10

56 国家实验室在原始创新中作用的实证研究 卞松保; 柳卸林; 吕萍 统计研究 2011-06-15

57 空间知识溢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陈傲; 柳卸林; 程鹏 科学学研究 2011-06-15

58 技术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柳卸林; 胡坤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1-05-08

59 基础研究是中国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的源泉, Basic Research Is the Source of Industrial Cor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柳卸林; 何郁冰 中国软科学 2011-04-28

60 发达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 柳卸林 紫光阁 2011-04-01

61 国家实验室的模式、分类和比较——基于美国、德国和中国的创新发展实践研究 The Comparison Study of National Laboratories in European, American, and Chinese Models and Classification 卞松保; 柳卸林 管理学报 2011-04-01

62 知识溢出空间扩散过程的实证检验——以追踪一类专利扩散为线索, Empirical Test of the Spatial Diffusion Process of Knowledge Spill-off-Take the Diffusion Process of a Kind of Granted Patent as a Clue, 陈傲; 柳卸林; 程鹏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12-10

63 对政府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一个评价, An Evaluation of Indigenous Innovation Policy of China, 程鹏;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11-10

64 创新系统各主体间的分工与协同机制研究 陈傲; 柳卸林; 吕萍 管理学报 2010-10-15

65 外资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基于广东和江苏的实证研究, Differential Research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Impact on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Regional Economic—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Guangdong and Jiangsu , 程鹏; 柳卸林 中国工业经济 2010-09-17

66 创刊三十年,立志更高远——《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成立30周年感言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05-10

67 中国通信企业创新模式反思及突破性创新战略 柳卸林; 陈傲 移动通信 2010-01-08

68 中国在IT产业的追赶和创新模式, China’s Catch-up and Innovation Model in IT Industry, 柳卸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0, 第 1 作者

69 对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来说,国际并购是一种有效方式吗?, Can 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 be an effective way to boost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柳卸林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 2010, 第 1 作者

70 中国在科学和创新方面的追赶:基于中国科学院的经验, China is catching up in science and innovati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柳卸林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010, 第 1 作者

71 市场规模、地域分工与跨国公司的研发独占性 潘铁; 柳卸林 科学学研究 2009-12-15

72 对环境创新研究的一些评论 戴鸿轶; 柳卸林 科学学研究 2009-11-15

73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独占性研究——基于非法律保护手段选择的实证分析, MNCs Appropriate the Returns fro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Use of Non-legal Mechanism, 潘铁;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08-10

74 知识获取与后发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例,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Upgrading: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Latacomer Firms in Automobile Parts Industry , 柳卸林; 李艳华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07-10

75 中国移动电话扩散的驱动力及预测模型研究, A Study on the Drivers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of Mobile Telephony in China and Forecasting Model , 柳卸林; 吴丰祥; 朱文伶 中国软科学 2009-06-28

76 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李艳华; 柳卸林; 刘建兵 技术经济 2009-02-25

77 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与能力提升, Capability Building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gram in CAS, 柳卸林; 支婷婷 中国软科学 2009-01-28

78 学术环境对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 The Impact of Academic Environment on Research Capability of Post-doctors, 柳卸林; 邢新主; 陈颖 科学学研究 2009-01-15

79 Innovation diffusion, mobile telephony adoption in China,柳卸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9,

80 尊重人才 解放思想 促进科学学发展——科学学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发言 吴明瑜; 罗伟; 李惠国; 张碧晖; 孙海鹰; 柳卸林; 曾国屏 科学学研究 2008-12-15

81 书评:《服务管理》 柳卸林 科研管理 2008-11-20

82 ;跨学科制度对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 The Impact of Interdisciplinary on Research Capability of Post-doctors, 邢新主; 柳卸林; 陈颖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11-10

83 为什么我国本土零售业能够赢得与跨国公司的竞争——基于熊比特式动态竞争视角的分析, Why Chinese Local Retailing Firms Win the Competition Against Multinationals‘:the Perspective of Schumpeter Dynamic Competition, 刘建兵;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10-10

84 自主创新,汽车先行——兼评《国家汽车创新工程研究》 柳卸林 技术经济 2008-09-25

85 服务业创新轨道的形成机制及对追赶的战略意义 刘建兵;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09-10

86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柳卸林; 潘铁 中国科技产业 2008-06-15

87 从中国区域跨越发展演化看天津滨海新区的挑战与未来 柳卸林; 简明珏 技术经济 2008-01-25

88 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合作开发的启示 潘铁; 柳卸林 科学学研究 2007-12-30

89 如何通过国际兼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京东方的并购与创新 柳卸林; 简明珏 中国软科学 2007-12-28

90 北京地区科学技术成果在中国的扩散模式——从技术市场的角度看 柳卸林; 贾蓉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12-10

91 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柳卸林; 游光荣 国防科技 2007-11-01

92 建设科研与教育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柳卸林; 贾蓉; 游光荣 国防科技 2007-10-01

93 政府应如何化解产学研合作中的矛盾——日本VLSI和北京长风联盟的启示 柳卸林; 王军; 潘铁 科技潮 2007-09-05 分享

94 通过兼并可以实现跨越创新吗——京东方的并购与创新 柳卸林; 简明珏 管理评论 2007-08-15

95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段小华; 柳卸林; 游光荣 国防科技 2007-08-01

96 如何通过创新实现地区的追赶:从世界看山西 柳卸林 太原科技 2007-07-10

97 自主创新、非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体系 柳卸林; 张爱国 创新科技 2007-06-08

98 新时期我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解读——以财政政策为例 柳卸林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15

99 自主创新 从经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依靠 柳卸林; 张爱国 创新科技 2007-05-08

100 自主创新的内涵与类型 游光荣; 柳卸林 国防科技 2007-03-01

101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游光荣; 刘建兵; 柳卸林 国防科技 2007-02-01

102 基于本土资源的重大创新——汉字信息处理系统案例研究 柳卸林 中国软科学 2006-12-28

103 打破跨国公司垄断就是自主创新吗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11-10

104 长江三角洲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 贾蓉;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08-10

105 为什么技术领先企业会缺失创新能力——以索尼公司为例 陈卉;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06-10

106 自主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科技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发言摘要 曹建民; 吴贵生; 柳卸林; 苏义脑; 董秀成; 李雪峰 中国石油企业 2006-04-30

107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新思维 柳卸林 人民论坛 2006-02-15

108 各国的实践与经验 柳卸林 人民论坛 2006-02-15

109 二元的中国创新体系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02-10

110 2004-200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报告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12-17

111 对服务创新研究的一些评论 柳卸林 科学学研究 2005-12-15

112 军工自主创新要扬长避短 柳卸林 中国军转民 2005-10-20

113 服务业R&D的投入强度及其国际比较 段小华; 柳卸林 中国科技论坛 2005-08-18

114 搭建学术平台 扩散学术成果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06-17

115 企业研究与开发的外部化及对中国的启示 刘建兵; 柳卸林 科学学研究 2005-06-15

116 2004年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分析评价 柳卸林; 段小华 决策咨询通讯 2005-03-30

117 国外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立法的实践与启示 柳卸林 科技创业 2005-02-05

118 同心同德,共促我国管理科学发展——《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新年致词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01-17

119 为什么东北工业落后了:基于创新能力的分析 柳卸林; 刘建兵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11-17

120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柳卸林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04-10-31

121 《日本的技术和创新管理》(序)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10-17

122 《工业创新经济学前沿》(序)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10-17

123 《大企业和国民财富》译者前言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10-17

12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发展战略(续二)——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王春法;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2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发展战略(续一)——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王春法;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08-17

126 19家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的研发活动分析 柳卸林; 赵捷 决策咨询通讯 2004-08-15

12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发展战略——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王春法;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07-17

128 我国大型铜企业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战略选择与模式研究 郑逊良; 柳卸林 世界有色金属 2004-06-15

129 为什么东北工业落后了?——基于创新能力的分析 柳卸林; 刘建兵 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 2004-05-05

130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及展望 方新; 柳卸林 求是 2004-03-01

131 发达国家科技预算管理体制及对中国的启示 柳卸林 公共管理学报 2004-02-20

132 中国高技术产业是否高投入低产出?——对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出效益的考察 柳卸林; 张杰军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01-17

133 产业集群的内涵及其政策含义 柳卸林; 段小华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3-12-25

134 如何认识科技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12-17

135 技术跨越发展的机遇与条件 柳卸林 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 2003-12-05

136 影响中国SCI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因素分析 柳卸林; 赵捷 中国软科学 2003-10-28

137 如何解读中国竞争力的世界排名?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10-17

138 19家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的研发活动分析 柳卸林; 赵捷 中国科技论坛 2003-08-25

139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研究 柳卸林; 郑逊良 铜业工程 2003-06-30

140 转型中的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 柳卸林; 段小华 科学学研究 2003-06-15

141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 柳卸林 铁路技术创新 2003-04-15

142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研究 柳卸林; 郑逊良 铜业工程 2003-03-30

143 区域创新体系成立的条件和建设的关键因素 柳卸林 中国科技论坛 2003-02-25

144 国家创新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石定环; 柳卸林 今日科技 2003-02-25

145 创新的永恒魅力 柳卸林 铁路技术创新 2003-02-15

146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研究 柳卸林; 郑逊良 铜业工程 2002-12-30

147 我国产业创新的成就与挑战 柳卸林 中国软科学 2002-12-21

148 2002年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评价 王海燕;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11-25

149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 柳卸林; 胡志坚 科学学研究 2002-10-15

150 北京应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兼与上海高技术发展战略的比较 柳卸林 中国经济快讯 2002-08-19

151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柳卸林 重庆商学院学报 2002-06-30

152 改善中国基础研究环境的七个建议——我国基础研究的环境研究(之二) 柳卸林; 赵捷 中国科技论坛 2002-04-25

153 中日理解的加深有助于中日间的技术转移——中国高科技产业代表团访日观感 柳卸林 中国科技产业 2002-03-10

154 我国基础研究环境恶化的10个方面——我国基础研究的环境研究之一 柳卸林; 赵捷 中国科技论坛 2001-12-25

155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布的研究 柳卸林 中外科技信息 2001-11-28

156 从2001年科学基础设施地位排名看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 柳卸林; 王海燕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1-10-25

157 加入WTO和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 肖广岭; 柳卸林 科技导报 2001-06-20

158 从中关村高科技公司看我国技术创新环境问题及对策 肖广岭; 柳卸林 科学新闻 2001-05-30

159 跨国公司的创新全球化战略与中国企业的对策 柳卸林; 胡志坚 中国软科学 2001-03-21

160 技术创新环境建设应是政府工作的重点 肖广岭; 柳卸林 科技导报 2001-02-20

161 全球化下的跨国公司创新战略——兼论中国企业的应对方式 柳卸林 中国外资 2001-02-15

162 加入WTO与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 肖广岭; 柳卸林 科学新闻 2001-01-31

163 加入WTO与我国轿车工业技术创新 肖广岭;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1-01-25

164 我国技术创新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肖广岭; 柳卸林 中国软科学 2001-01-21

165 中小民营企业跨越发展的学习机制 张华胜; 柳卸林 科研管理 2001-01-20

166 技术创新与环境建设 肖广岭; 柳卸林 科学新闻 2000-10-25

167 调整科技计划与政策,加强创新系统的互动 柳卸林 中国软科学 2000-09-21

168 促进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7大要素 柳卸林 中国科技论坛 2000-09-20

169 不连续创新的第四代研究开发——兼论跨越发展 柳卸林 中国工业经济 2000-09-17

170 英国的创新系统与政策 柳卸林 中国军转民 2000-05-15

171 加强系统互动 战胜系统失效——探讨中国创新系统的发展方向 柳卸林 中国军转民 2000-03-15

172 我国技术创新之短 赵捷; 柳卸林 管理科学文摘 2000-02-20

173 建设面向21世纪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石定寰; 柳卸林 石油化工动态 1999-12-25

174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趋势 柳卸林; 齐建国 内部文稿 1999-12-08

175 从专利申请看我国技术创新之短 赵捷; 柳卸林 瞭望新闻周刊 1999-11-22

176 对中国创新系统互动的评估 柳卸林; 赵捷 科研管理 1999-11-20

177 从专利申请看我国技术创新状况 赵捷; 柳卸林 中国科技论坛 1999-11-20

178 从核心竞争优势看多元化经营的利弊 柳卸林 中国软科学 1999-07-21

179 从技术贸易看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柳卸林; 赵捷 中国科技论坛 1999-07-20

180 我国产业技术国际竞争力分析 柳卸林; 赵捷 中国工业经济 1999-07-17

181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意义 石定寰; 柳卸林 中国科技论坛 1999-05-20

182 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石定寰; 柳卸林 求是 1999-05-16

183 什么是国家创新体系 柳卸林; 马驰; 汤世国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9-05-15

184 技术创新──一种新的发展观 柳卸林 中国科技月报 1999-04-05

185 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经营 柳卸林 中外管理 1999-02-13

186 什么是中国未来的比较优势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99-01-25

187 创新体系对中国的意义 柳卸林 中国科技信息 1998-12-23

188 中国知识经济发展阶段的指标分析 柳卸林 中国软科学 1998-12-21

189 什么是国家创新体系 柳卸林; 马驰; 汤世国 中国科技月报 1998-12-05

190 知识经济与高技术 柳卸林 企业改革与管理 1998-11-15

191 知识经济与高技术发展战略 柳卸林; 秦勇; 苏竣; 蒲淳 苏南乡镇企业 1998-10-15

192 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 石定寰; 柳卸林 中国科技论坛 1998-09-20

193 知识经济对中国发展战略的启示 柳卸林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98-08-17

194 知识经济与高技术发展战略 柳卸林; 秦勇; 苏竣; 薄淳 乡镇企业科技 1998-07-20

195 信息加工厂与创造知识的企业 柳卸林 中国经贸导刊 1998-07-05

196 从生产方式的变化看创新方式的变化──大规模生产与规模个性化生产 柳卸林 中国经贸导刊 1998-04-05

197 国家创新体系的引入及对中国的意义 柳卸林 中国科技论坛 1998-03-20

198 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 柳卸林 经济工作通讯 1998-02-20

199 技术创新能给企业带来什么 柳卸林 经济工作通讯 1998-01-20

200 中国创新体系它的构成与作用及对中国的意义 柳卸林 中国科技产业 1997-12-20

201 试论国家推动技术创新的方式 柳卸林 中国科技论坛 1997-11-20

202 知识经济的涵义 柳卸林 中小企业科技信息 1997-10-15

203 知识经济: 内涵和意义 柳卸林 中国科技论坛 1997-09-20

204 ;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关系 柳卸林 中国科技论坛 1997-07-20

205 技术轨道和自主创新 柳卸林 中国科技论坛 1997-03-20

206 管理范式的转变——从生产型到技术创新型 柳卸林 中国软科学 1997-02-21

207 我国工业的R&D与创新 柳卸林; 陈璐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5-12-15

208 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 柳卸林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4-09-15

209 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地区特征 高建; 柳卸林 中国科技论坛 1994-01-20

210 从专利看我国各地的科技产出和优势 柳卸林; 许震 科学学研究 1993-10-01

211 技术经济学的重建 柳卸林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3-09-28

212 技术创新经济学的发展 柳卸林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3-05-01

213 市场和技术创新的自组织过程 柳卸林 经济研究 1993-03-02

214 中国古代火流星记录的统计分析 柳卸林 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987-10-01

发表中文会议论文:

1 创新系统各主体间的分工与协同机制研究 陈傲; 柳卸林; 吕萍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 中国会议 2010-11-01

2 创新系统各主体间的分工与协同机制研究 陈傲; 柳卸林; 吕萍 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 中国会议 2010-11-01

3 我国自主创新发展的新态势 柳卸林 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 中国会议 2009-10-16

4 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李艳华; 柳卸林; 刘建兵 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8-12-09

5 中国能创新吗?以生物制药产业为例 柳卸林 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5-12-01

6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进展与展望 柳卸林; 方新 “中俄科技改革: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2005 北京) 国际会议 2005-10-17

报纸文章:

1 科学合作应与本地创新建立连接 柳卸林 科技日报 2015-11-05

2 创新强市持续领跑 柳卸林 经济日报 2015-03-18

3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企业投入有待加强 柳卸林 经济日报 2015-03-17

4 转向创新驱动 柳卸林 经济日报 2015-03-16

5 继续加强知识创造能力 柳卸林 经济日报 2015-02-26

6 中兴通讯:挺进第一方阵 陈傲; 柳卸林 科技日报 2014-09-23

7 中国高铁:变追赶为引领 柳卸林; 陈健; 马雪梅 科技日报 2014-09-09

8 协同企业内外 创新核电建设 马雪梅; 柳卸林 科技日报 2014-08-26

9 格力让世界感受中国制造丝丝凉风 柳卸林; 陈傲 科技日报 2014-08-12

10 发展新能源 不跟随要领跑 柳卸林 科技日报 2014-08-05

11 让“液晶之路”不再辛酸 程鹏 ; 柳卸林 科技日报 2014-07-22

12 用户主导赋予创新强大动力源 柳卸林 科技日报 2014-07-08

13 阿里巴巴 电子商务的创新标兵 严岩; 柳卸林 科技日报 2014-07-01

14 从二次创新到自主创新 卸林; 周江华 科技日报 2013-05-06

15 创新驱动需要系统谋划 柳卸林 经济日报 2013-04-16

16 市场需求重于技术突破 柳卸林; 高伟 经济日报 2012-02-06

17 加强产业基础研究 实现产业核心技术创新 柳卸林 ; 何郁冰 科技日报 2011-11-21

18 政府如何化解产学研矛盾 柳卸林; 王军; 潘铁 科技日报 2007-07-23

19 2004年中国科技竞争力剖析 段小华; 柳卸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4-11-18

20 我国科技发展依然落后 柳卸林 科技日报 2003-09-02

21 关注个体发明家群体创新活动 柳卸林 科技日报 2001-07-23

22 解析“项目饥荒”现象 贾新民; 柳卸林; 齐建国; 刘亚东 科技日报 2001-04-28

23 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面临挑战 肖广玲; 柳卸林 科技日报 2001-01-15

24 技术创新动力从何而来 赵捷; 柳卸林 中华建筑报 2000-11-21

25 我国创新投入与资源配置 柳卸林; 赵捷 科技日报 2000-10-13

26 《中国科技发展报告》(2000)即将出版 柳卸林 科技日报 2000-10-12

荣誉奖励:

1、2016年,成思危优秀科研成果奖, 研究所(学校)。

2、2015年,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奖, 二等奖,部委级。

3、2015年,首届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杰出贡献奖,其他。

4、2008年,中国科学院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研究所(学校)。

5、2001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部委级。

媒体报道一:

柳卸林:技术创新要敢为天下先

什么是科技创新,怎样有效实现科技创新?在2日的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务虚会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教授、知名创新管理学者柳卸林围绕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并对广州如何更好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提出了建议。在柳卸林看来,技术创新就是一种新思想的产生,到研究、开发、试制、生产制造到首次商业化的过程。柳卸林认为,广州有深厚的商业底蕴,但和其他先进地方比起来,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和投入依然有限。他鼓励广州从上到下放眼长远,在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上敢为天下先。

保护好知识产权才有创新

“技术创新其实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在2日进行的授课中,柳卸林一上来就把技术创新和商业运作结合了起来。他表示,中国企业曾经一度以“世界工厂”闻名于世,许多产品如手机、计算机等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产品附加值不高,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多年来,我国企业一直在追赶国外先进企业。在谈到中国企业面对的创新难题时,柳卸林认为目前最大的难题首先是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的“地雷”。在很多的技术领域,国外企业通过申请专利已经建立起了知识产权围墙,中国企业要找到创新超越的路径和机会。

柳卸林表示,创新是发明加商业化。苹果手机是一种创新,原来手机采用的是键盘,现在是触摸屏;原来手机是用来打电话的,现在是用来上网的。企业家把发明转化为产品,将人的创造活动转化为更有价值的一种生活方式。创新和知识产权是互为联系、不可分割的。知识产权是创新的一种制度保障,是为了鼓励和保护创新活动。

中国企业因知识产权而创新受挫的典型案例是非常多的。我国1985年才有了知识产权法,而在此之前,中国企业因为不懂知识产权,导致由于无知而侵犯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或者自己的创新成果被别的企业抄袭复制,但拿不出有力的证据。

三个策略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柳卸林认为,中国企业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主要有三个策略。

第一,中国目前的比较优势还是在制造业,最主要的还是土地、劳动力的成本以及环境的成本低于国外。国外的环境成本是非常高的。我们换取的是血汗钱,而且附加值还非常低。例如一部苹果手机卖四五千元,而中国的代工企业只赚取了100元,同时还要付出环境污染的代价。这种发展模式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第二,中国企业要跳出价格战怪圈,要在创新上加大投入,在核心技术上要有突破。不能仅仅立足于模仿,要有前瞻性眼光。企业热衷于赚快钱,IT企业去养猪,这种机会主义的行为不可能长久。第三,外部也要有一个更好的政策环境。民营企业经过充分竞争,认识到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舍得投入,敢于投入。而很多国有企业依靠政策垄断资源获得发展,他们的创新动力普遍不足。

企业家都是具有执著、冒险、特立独行精神的人。大家都在说苹果的乔布斯,乔布斯是技术天才,但他的性格和为人与常人很不相同。

企业家需长远胸怀和梦想

“广州有着深厚的商业文化底蕴,这一点和香港很像。”在柳卸林看来,“低调务实是广州人的一个优点,但有时候是不是太过务实了呢?”柳卸林的话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他认为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广州人推动变革方面的力度虽然不小,但相对于其他先进地区还有距离。

柳卸林指出,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必须是一批有梦想的企业家。“现在我们的科学家已经又有了很多资源支持,但这是不能最终的技术创新的,可能会出现科技产业两张皮的情况。”柳卸林的观点是,必须有一帮敢为天下先,敢于花钱支持技术研发并投入运用的企业家,才能带动技术创新的开展。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任朝亮 廖靖文 毕征 何雪华

 

媒体报道二:

柳卸林:发达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国家的政治经济体系的不同,历史文化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形成了世界上不同特色的推进自主创新的体系。   

真正的自主创新,是指能够主要依靠自主的方法,推出对全球产业有影响的创新。发明创新与科技进步的一个不同是:创新是满足需求的结果,受到市场欢迎的程度越高,创新的程度就越高。因此,自主创新,不但需要市场的拉动,更需要技术的推动。政府则为这种技术与市场的互动提供平台。据我们考察,发达国家能够保持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因为有一个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以下核心要素非常重要,值得我们国家借鉴学习。   

独特的市场新需求   

需求是创新的源泉。没有需求就没有创新。在发达国家,刺激创新的新需求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新生活方式的追求。如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再到液晶电视,再到今天的3D电视,一方面是技术革命的结果,但另一方面是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的需要。这种需求使电视产业从一个高度向另一个新高度延伸,而这恰恰是一个电视业不断创新的历史。 每次这种创新出现在美国、日本,一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企业最早意识到,企业要通过创新不断满足这种新需求。二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接受彩色电视早,就会比我们有更早的需求新一代电视的动力。且他们的收入水平比我们高,也会比我们更早出现高消费阶层。 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未来创新形成需求,才会转化为巨大的创新推动力。在我国,相当多的高科技成果,往往最后卖给了跨国公司,就是因为国内没有这种需求。   

有时候,国防建设的独特需求,也会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美国是一个创新大国,但其中有许多重大创新是来自于国防需求的拉动,一个最大的例子是互联网。这一技术最初是由美国国防部支持开发的,其目的是要改进不同地点实验室数据资料的共享。同样,移动通信的发展,也和国防需求密切相关。支持基础研究   

当今世界,大量的创新是由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创造的。 如,计算机产业、互联网、生物产业,都是美国大学里的科学家们创造出来的,这些新产业改变了世界。因此,一个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是产生大量自主创新的关键。美国领先于世界的秘诀是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善的科学研究体系;美国科学家经常垄断诺贝尔奖,是因为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学制度,大学与产业联系密切。如美国的硅谷,相当多的创业企业与斯坦福大学有关。相比较而言,我国投入到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非常低,只占总的研究开发经费的不到5%,而美国一般能够达到15%-20%。再加上我国的基础研究缺乏与产业界的互动,使培育创新的能力更加不足。在我国,大学研究与企业界的需求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追求创新的企业家   

有些企业家希望通过创新来赢得市场竞争,以此来证明自己对社会的伟大贡献。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金钱财富,而是通过创新改变世界,最终使消费者受益。因此,他们比一般的企业家更敢于冒险并且百折不挠。以美国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为例,他被认为是计算机业界与娱乐业界的标志性人物,他有一句名言“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当然,企业家能够形成这样的价值观,又需要一个很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使创新者得到回报。因此,政府在促进创新的行动中,应该做到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切不可越俎代庖,损伤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在我国,在一些基础设施领域,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取得了成功,如高铁建设。但在促进创新的领域,过于强调政府的作用,有时会适得其反。   

有效的市场结构   

日本曾经是很有创新力的国家,但过于强调大企业的作用,使得整个产业在新产业到来之时,失去方向。因此,确保企业能在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中发展,中小企业能够不断涌现,以挑战已有大企业的地位相当重要。从历史上看,中小企业往往是战略新兴产业的主力军。当年的微软、惠普、英特尔都是IT领域的小公司,但他们推动了IT产业的发展。而让少数大企业垄断产业,会窒息创新。美国产业的创新力来自于一直强调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在美国相关的技术转移法中,都把中小企业作为优先获得技术扶植的对象,包括专门成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创新基金。   

有利于创新的教育体系   

欧美的教育体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课堂老师教的内容不多,但非常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大学研究生的培养,非常注重与企业实践的结合,如以企业给研究生提出实际遇到的问题作为论文题目,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的教育体系,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但一遇到实际的问题往往就束手无策。另外,由于注重考试成绩,学生的创造力在不断丧失。再者,如何让有能力的人找到自己的岗位,实现自己的才能,也是教育体系的一大挑战。我们的许多学生往往选择就读所谓最热门、报酬最高的专业,并不考虑是否适合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兴趣,如,现在很多学生报考金融专业,但金融领域只是职业通道之一,不应该成为有才华人的唯一通道。   

政府的适度干预   

政府创造友好的创新环境,重点是围绕市场失灵的领域和空间。首先是融资。如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美国的天使基金和风险基金都非常发达,弥补了大银行不愿意为创新融资的缺陷。其次,通过政府采购来培育市场,也是促进创新的重要手段。这方面的市场培育美国往往通过国防采购完成。我国政府现在这一方面也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来促进创新,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再如,通过制订相关的标准来引导创新也是重要的一环,包括通过提高环保的标准,安全的标准来促进创新,这种标准引导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如对有氟冰箱的淘汰、节能灯的推广便是明显的例子。北欧国家在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开发当年不如美国,其中美国的AT&T是移动通信的产业领导者,但在标准制订和推广方面,北欧国家早于美国,使北欧国家成为移动通信自主创新的领先国家。第四,通过促进产学研合作来促进创新。在一些对未来产业发展非常关键的共性技术领域,单个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此时,发挥政府的协调能力,对未来产业的前瞻能力,促使竞争企业与高校、研究所共同开发,并在成功后推广这些技术,是提高产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政策工具。欧洲、日本和美国都曾经使用大量的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共同体,促进产业升级与创新。如日本上个世纪的80年代,在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成功地实现了对美国的追赶,成为半导体领域重要的创新国家。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紫光阁》杂志社

媒体报道三:

转型若成功 潜力定无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

    魏香镜 邵亦晴 摄

◎中国一些企业往往有了一定能力后,一旦面对新的商机诱惑,就容易“不务正业”。

◎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广东可以通过建立一些职业培训学校、国家级产业研究开发院来实现。

◎广东应该在战略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作用,在产业转型中注重对人才的吸引力,注重对品牌的培养。

◎广东企业家多、商业基础好,应该比北方更有优势,很有希望。如果转型成功,肯定潜力无限。

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这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8年来首次低于8%。其中却专门提到今年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怎样培养乔布斯式的人物、苹果式的企业?如何借助自主创新之力撬动产业转型升级?……一系列问题在本届两会上备受代表委员关注。

“广东企业家多、商业基础好,更有优势,很有希望。如果转型成功,肯定潜力无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建议,广东省在未来应加强人才引进,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把科技、教育和商业的力量有效结合起来,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挥国际优势的同时拥有更多自己的知名品牌。

企业内部

多元化商业阻碍创新

南方日报:很多人都在探讨中国怎么培养乔布斯式的人物、苹果式的企业。目前,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离苹果这样的企业还有多远?

柳卸林:中国的自主创新有进展,但没有高显示度的进展。金融危机后,从全球来看,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是在上升的,比如华为、三一重工、海尔等企业,在海外的并购能力和竞争力在增强,但同时存在自主创新缓慢的现象,这不是短期能改变的事情。

总的来说,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经营短期化,只看短期的回报,导致创业者有很大压力。其实,创新投入很多,时间很长,要面向未来,要有风险的承受能力。但中国企业都缺乏这种风险承受能力,对长期的规划比较缺乏。比如国外很早已开发3D电影,看到《阿凡达》的火爆,中国人就开始追风,但没一个像样的,因为技术不过关,还处于模仿阶段。

中国企业对真正有技术的投资不足。中国企业的短期化经营很严重,只是用别人的,而不自己去开发。并且中国还没达到真正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只要有创新,大家都来分蛋糕,没有人想去自主创新。这也是我们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的因素。

南方日报:你觉得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柳卸林:从外部环境看,中国快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使得企业不需要创新,只要现有的能力,外部环境自然产生很多商业机会。

创新首先要有机会,其次要有能力和动力,能力需要积累,积累后才可能实现一种全新的创新。但是中国一些企业往往有了一定能力后,一旦面对新的商机诱惑,就容易“不务正业”。比如中国很多领先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往房地产或者金融方面发展,这种多元化的商业似乎都是合理的,但背后的技术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的积累,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外部环境

投融资体系仍待完善

南方日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创新科技的投融资体系还不是很完善,企业没有足够的研发资金。如何解决自主创新中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

柳卸林:国外风险投资的链条很长,不同阶段比如创业、研发都有不同的资金模式来支持。而中国是“最痛苦”时没人管你,快成功时大家追着给钱,这种模式使大量好的创业企业被现实“扼杀”。具体来讲,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做法,比如在长三角一带有很多政府背景的投资,用来缓和民间风险投资快速求回报的缺陷。现在苏州、无锡搞得都不错,广东也有一些挺好的。有一些地方政府提供的资金,由于政府没那么着急得到快速回报,这个模式在中国特定环境下很有一套路径。

南方日报:在这方面,政府可以有什么作为?

柳卸林:当企业创新能力不行,又缺乏资金时政府就应支持。在一些技术经过评估,被认为有商业价值的情况下,政府的资金用来配套企业的成果转化,政府的钱和企业的钱形成配套,主要风险由企业承担,市场起支配作用的模式作用比较明显。一些地方政府虽然鼓励大家创业,但对地方企业创新支持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南方日报:企业内部是否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它们的创新动力?

柳卸林:对,内部环境主要是能力方面。中国大量的企业在创新上还是不足,属于“追赶型”,所谓“追赶型”就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可以更快地把外国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理念带到中国,这样可以实现快速发展。比如苹果出了一个iPhone,或者其他企业生产了平板电脑、电子书等产品,中国的企业就开始一窝蜂生产,结果会很多企业生产一些类似的产品。总体上来说,中国企业基本上是按着“me too”战略发展。

建言广东

让全球人才落地生根

南方日报:你怎么评价广东的自主创新情况?

柳卸林:广东的发展得益于开放,开放把中国的企业融入到全球的产业链中。通过中国的劳动力、土地、环境等比较优势纳入了国际市场,获得一定市场份额。但这种模式随着中国的转型,以及在金融危机下会遇到困境,广东企业在未来不应局限于老的模式,比如总给人家打工。广东研发的支撑力稍显不足,这和高校影响力小、科研机构少、科研人才少密切相关,未来应该有很多在科研前沿的高校做支撑,鼓励企业向更高级的模式转化。

珠三角比较偏向外贸,比如佛山、东莞,企业家重视通过快速、低成本的生产满足国外的低端产品,这种企业特别多。它们不太注重自己的品牌,也没有研发能力,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虽然也能挣钱,但是依靠低成本、低劳动力的模式和全球产业链分工的结果。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和国际市场联系较多,劣势是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系统的研发能力。广东企业家很注重商业,但模式是不足的,缺乏自己的研发、设计、销售。这方面广东和别的地方不太一样,各有各的优势。

南方日报:当前广东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就是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柳卸林: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人才队伍的培养。

广东人文比较弱,使得广东缺乏支撑。这不是一两天可以改变的,但可以通过建立一些职业培训学校、国家级产业研究开发院来实现。由于现在的企业都太依赖国外的产业链了,广东应该在战略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作用,整个产业群体的文化需要改变,应重视如何拉动内需。

外需不是给外国人打工,而是要有自己的品牌、技术。广东应发挥国际化优势的同时有自己的品牌,这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是联系在一起的。广东企业家多、商业基础好,应该比北方更有优势,很有希望。如果转型成功,肯定潜力无限。

特别应该注意,广东应加强政府的作为,让全球性的人才在广东落地生根,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可以转变一些广东原有的商业文化。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魏香镜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