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近200余篇,代表作有,著作:《大学德育论》、《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院校研究》、《高等学校战略管理》;论文:《学校德育与社会大系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教育研究》),《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求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走向》(《高等教育研究》),《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中国高等教育》),《论高等学校定位》(《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办学特色》(《高等教育研究》)。
出版专著:
1、大学德育论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
2、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3、高等学校战略管理 人民出版社 2008
4、中国院校研究案例:第一辑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5、文化素质教育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研究——基于学术职业管理的视角 科学出版社 2009
7、发达国家博士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发表期刊论文:
[1]刘献君. 理解教育[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4, (05): 189-193.
[2]刘献君. 转实成智:在实践中探索和运用高等教育理论[J]. 大学教育科学, 2024, (05): 4-9.
[3]刘献君, 杨伊. 深化高校艺术教育的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 2024, 45 (06): 72-78.
[4]刘献君. 偶然、必然到自由——教育探索的重要路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4, (02): 197-200.
[5]刘献君. 智慧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变革探究[J]. 高校教育管理, 2024, 18 (01): 24-32.
[6]刘献君. 院校研究与应用型专业集群研究紧密结合的重要成果——《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实践探索》评介[J]. 职业技术教育, 2023, 44 (30): 56-59.
[7]刘献君, 陈敏, 雷洪德. 校长如何影响大学的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 2023, 44 (09): 1-7.
[8]钟秉林, 杨德广, 刘献君, 龚放, 张德祥, 胡建华, 周川, 邬大光, 陈洪捷, 卢晓中, 别敦荣, 张应强, 阎光才, 石中英, 陈廷柱. 追思潘懋元先生暨纪念高等教育学学科正式设立四十周年笔谈[J]. 高等教育研究, 2023, 44 (01): 1-24.
[9]刘献君. 文化素质教育的辛勤开拓者——深切怀念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J]. 高等教育研究, 2022, 43 (12): 1-6.
[10]刘献君. 高校协同治理的路径探索[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 (06): 175-179.
[11]刘献君. 面向未来的高校学科建设[J]. 中国高教研究, 2022, (10): 1-7.
[12]刘献君. 决策支持:院校管理中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领域[J]. 高等教育研究, 2022, 43 (07): 48-53.
[13]刘献君, 赵彩霞. 在融合中生长: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 2022, 43 (01): 79-85.
[14]刘献君. 在共性和特性的发展中形成个性——行业特色高校的建设之道[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 (06): 12-16.
[15]刘献君, 赵炬明, 许晓东, 陈廷柱, 贾永堂, 雷洪德, 陈建文, 刘长海, 郭卉, 朱新卓. 学习光辉历史 牢记育人宗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笔会[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 42 (06): 1-20.
[16]刘献君. 交往的教育意蕴[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 42 (04): 15-20.
[17]刘献君, 陈玲.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 (03): 51-54.
[18]亓小林, 刘献君, 刘亮军. 从单一到多元:民办本科高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变革[J]. 现代教育管理, 2021, (03): 76-86.
[19]刘献君. 高校决策的若干特点及其应对方略[J]. 大学教育科学, 2021, (02): 4-9.
[20]刘献君. 课程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 (11): 49-53.
[21]刘献君.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40年回顾[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 41 (10): 8-15.
[22]刘献君, 陈敏, 张俊超. 中国院校研究走向成熟的条件、标志及对策[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 41 (09): 32-39.
[23]刘献君. 大学战略规划中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 41 (07): 44-48.
[24]刘献君, 陈瑜. 理工见长高校的文科阶段性发展战略[J]. 大学教育科学, 2020, (02): 4-9.
[25]刘献君. 学科交叉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J]. 高校教育管理, 2020, 14 (01): 1-7+28.
[26]刘献君. 个性化教育模式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 41 (01): 1-8.
[27]刘献君. 新中国高等教育70年的回顾与展望[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 40 (11): 1-8.
[28]刘献君. 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 (06): 87-91+98.
[29]刘献君. 行业特色高校发展中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 (08): 14-18.
[30]刘献君. 论需要及对大学生需要的引导[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 40 (04): 60-69.
[31]刘献君. 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 (03): 18-21.
[32]刘献君. 新时代院校研究的规范发展[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 (01): 93-98.
[33]刘献君. 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与院校研究[J]. 世界教育信息, 2018, 31 (21): 18-19.
[34]刘献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与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 (10): 6-10.
[35]刘献君. 个性化教育的十个观念[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 39 (09): 1-7.
[36]张炜, 袁占亭, 刘献君, 卢晓中, 马陆亭. 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笔谈)[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 (07): 1-6.
[37]刘献君. 创新教育空间[J]. 江苏高教, 2018, (05): 1-6.
[38]刘献君. 论大学课程设计[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 39 (03): 51-57.
[39]刘献君. 认识和发掘大学生的优势潜能[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 (02): 131-138.
[40]刘献君. 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和意义[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1): 15-21.
[41]刘献君. 中国院校研究规范发展的路径[J]. 高校教育管理, 2018, 12 (01): 1-6.
[42]刘献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 (10): 1-3+12.
[43]刘献君. 文化是教育之根[J]. 教育文化论坛, 2017, 9 (05): 139.
[44]刘献君. 院校研究规范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05): 3-7.
[45]刘献君. 文化是教育之根[J]. 中国德育, 2017, (16): 44-48.
[46]刘献君. 论尊重及其教育意蕴[J]. 江苏高教, 2017, (08): 1-4.
[47]刘献君. 在不断研究探索中深化大学素质教育[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 (06): 8-12.
[48]刘献君, 罗家才. 守正出新的大学之道——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发展中的若干节点[J]. 高等教育研究, 2017, 38 (05): 32-42.
[49]“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课题组, 周远清, 瞿振元, 陈浩, 刘献君, 别敦荣, 周光礼, 宣勇.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举要[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 (04): 1-25.
[50]刘献君.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 2017, (02): 19-24.
[51]刘献君.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及面临的主要矛盾[J]. 高等教育研究, 2017, 38 (01): 1-7.
[52]刘献君. 发展院校研究 建立高校决策支持系统[J]. 大学教育科学, 2017, (01): 10-14+123.
[53]周俊杰, 刘献君. 基于“个性化教育”构建金字塔式的潜能培育平台——对文华学院信息类大学生“双创”教育的案例研究[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6, 7 (06): 23-29.
[54]刘献君. 院校研究规范发展中的若干关系[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 (10): 20-23.
[55]刘献君. 论大学学习[J]. 江苏高教, 2016, (05): 1-6.
[56]刘献君. 教学服务型大学在实践探索中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 2016, 37 (07): 1-7.
[57]刘献君, 陈志忠. 论战略管理与大学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 2016, 37 (03): 13-20.
[58]刘献君. 在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中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J]. 江苏高教, 2016, (02): 1-4.
[59]刘献君. 创新教育理念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要的任务[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 (02): 42-45.
[60]刘献君. 在实践中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06): 31-42.
[61]刘献君. 论立志教育[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 (12): 49-53.
[62]刘献君, 刘怡, 余东升, 陈敏, 张俊超, 雷洪德. 在机构转型中深化院校研究——基于对我国本科院校高教研究机构的调查[J]. 高等教育研究, 2015, 36 (11): 42-49.
[63]刘献君. 大学之道:对大学办学的认识及探索历程[J]. 江苏高教, 2015, (05): 9-12.
[64]刘献君. 如何认识高等教育中的若干重大关系[J]. 高等教育研究, 2015, 36 (07): 13-15+12.
[65]刘献君. 自治·共治·善治——大学治理的特征、方式与目标[J]. 探索与争鸣, 2015, (07): 45-47.
[66]刘献君, 魏署光. 院校研究中国化:问题、理论与实践——刘献君教授专访[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3 (01): 74-82.
[67]刘献君. 大学共同治理的意义及其实现方式[J]. 山东高等教育, 2015, 3 (03): 5-13+2.
[68]刘献君. 三十而立——祝贺《中国高教研究》创刊30周年[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 (01): 5-6.
[69]张祥云, 刘献君. 人文教育:超越对象化回归本体性[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 35 (12): 53.
[70]刘献君. 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体系化[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 35 (12): 1-6.
[71]刘献君, 张俊超. 中国院校研究的特点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4, (11): 73-76.
[72]张俊超, 刘献君. 优秀高校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探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 35 (08): 68-76.
[73]刘献君. 引导青年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健康成长[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 (Z2): 65.
[74]刘献君. 高等学校决策的特点、问题与改进[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 35 (06): 17-24.
[75]刘献君. 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 35 (02): 62-69.
[76]刘献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 (Z1): 62.
[77]刘献君. 在“长善救失”中发展民办高等教育[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14 (01): 1-5+12.
[78]刘献君. 论高等教育研究的规范化[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4 (11): 42-48.
[79]刘献君. 哈军工精神与现代高等教育[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3 (06): 115-118.
[80]吴洪富, 刘献君. 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4 (10): 88.
[81]刘献君. 抓住四个关键问题 加强大学本科课程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 2013, (17): 40-43.
[82]刘献君. 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与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4 (08): 1-9.
[83]刘献君. 努力推进大学的学习服务型机关建设[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04): 136-140+154.
[84]李新月, 刘献君, 陈敏. 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4 (06): 47.
[85]刘献君, 张晓冬, 刘皓. 高校权力运行制约机制:模式、评价与建议[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 (06): 8-13+91.
[86]张金波, 刘献君. 中国独立学院地方化发展战略——基于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理论的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4 (04): 7.
[87]刘献君. 论文化育人[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 34 (02): 1-8.
[88]刘献君. 大师留下的精神财富[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4 (01): 7-8.
[89]胡和平, 马德秀, 范文曜, 刘献君.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笔谈(之一)[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 (01): 1-5.
[90]王建华, 刘献君. 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 33 (12): 25.
[91]刘献君.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 (24): 13-15.
[92]刘献君. 高教理论和院校研究相结合的力作——评《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J]. 现代教育管理, 2012, (12): 1+129.
[93]刘献君. 本科学生个性化教育体系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06): 105-113.
[94]刘献君, 周进. 大学核心理念:意义、内涵与建构[J]. 教育研究, 2012, 33 (11): 50-55.
[95]房保俊, 刘献君. 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 33 (10): 7.
[96]刘献君. 论“以学生为中心”[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 33 (08): 1-6.
[97]刘献君. 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 (Z2): 31-34.
[98]刘献君. 《论语》的个性化教育意蕴[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2 (04): 126-130.
[99]刘献君. 深入探讨高职院校的类特色[J]. 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2, 11 (03): 1-2.
[100]刘献君. 从《论语》中学习教育管理[J]. 现代教育管理, 2012, (05): 1-4.
[101]刘献君. 论大学内部权力的制约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 33 (03): 1-10.
[102]刘献君, 于杨, 张俊超, 魏署光, 丁玲.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成效、问题与改进对策[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02): 54-62.
[103]熊志翔, 刘献君. 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 33 (02): 29.
[104]刘献君. 论大学办学特色的创建[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 33 (01): 51-56.
[105]刘献君.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若干关系[J]. 大学(学术版), 2012, (01): 41-46.
[106]刘献君.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哲学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 (10): 7-11.
[107]李友清, 刘献君. 教学型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11, 32 (09): 84.
[108]刘献君. 教育研究中的四个基本要素[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05): 54-58.
[109]刘献君, 张晓冬. “少年班”与“精英学院”:绩效诉求抑或制度合法化——基于组织理论的新制度主义分析[J]. 现代大学教育, 2011, (05): 8-15+111.
[110]刘献君.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的理性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8): 14-16.
[111]刘献君. 中国院校研究将从初步形成走向规范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 2011, 32 (07): 1-8.
[112]刘叶, 刘献君. 建立创业型大学:管理上转型的路径[J]. 高等教育研究, 2011, 32 (07): 31.
[113]刘献君. 国际论坛增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国际意识和地方意识[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 (07): 2-3.
[114]刘献君. 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 2011, 32 (03): 1-9.
[115]李晓华, 刘献君. 专业化视野下高校管理人员培训体系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11, 32 (03): 91.
[116]刘献君. 适应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国家教育理念创新[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1 (02): 57-62.
[117]刘献君. 《高等教育研究》要更加重视基础性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1 (11): 19-20.
[118]刘献君. 适应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J]. 中国高教研究, 2010, (11): 4-11.
[119]刘献君. 院校研究与大学规划[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5): 49-52.
[120]刘献君. 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发展的战略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1 (05): 60-64.
[121]刘献君.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校研究十年回顾[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1 (09): 41-48.
[122]刘献君, 吴洪富. 非线性视域下的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05): 77-87.
[123]刘献君. 对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1 (08): 1-8.
[124]刘献君. 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0 (04): 6-11.
[125]刘献君. 湖南建设高教强省之我见[J]. 大学教育科学, 2010, (03): 39-44.
[126]刘献君. 论高等学校制度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1 (03): 32-39.
[127]刘献君, 张俊超, 吴洪富. 大学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调查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02): 35-42.
[128]刘献君. 《文学与人生》序[J]. 武陵学刊, 2010, 35 (02): 142.
[129]刘献君, 张俊超. 高校学科建设规划的制订——HS大学案例分析[J]. 大学(学术版), 2009, (12): 64-75.
[130]刘献君. 《质的研究及其设计》:院校研究应读的一本好书[J]. 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0 (11): 41-44.
[131]刘献君, 周进.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六十年的理念变迁及其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 (05): 52-61.
[132]刘献君, 房保俊.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迁及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 2009, (09): 12-18.
[133]刘献君, 吴洪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 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2): 10-13.
[134]刘献君. 论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十个关系[J]. 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0 (04): 1-10.
[135]张俊超, 刘献君.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大学理念的转变[J]. 江苏高教, 2009, (02): 9-12.
[136]刘献君. 论院校研究中的若干关系[J]. 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0 (02): 42-48.
[137]刘献君. 创新教育理念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 2009, (01): 18-20.
[138]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 刘献君, 彭安臣. 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的有效管理——多案例实证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06): 82-88.
[139]刘献君. 高校教师聘任的制度设计——基于学术职业管理的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0): 34-38.
[140]赵立莹, 刘献君. 本科教学评估:理性反思与现实选择[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0): 17-20.
[141]刘献君. 关于建设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若干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 (07): 1-5.
[142]刘献君, 孙华. 论大学生先进文化教育的意义与方法[J]. 高校理论战线, 2008, (07): 46-50.
[143]刘献君.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学校发展——学习十七大精神的几点体会[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2): 1-6.
[144]刘献君. 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 2008, (09): 18-20.
[145]刘献君. 三十而立——祝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建院三十周年[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 (04): 17-18.
[146]刘献君. 高校教师聘任制中的若干关系[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 (03): 33-38.
[147]刘献君, 张晓明, 贾永堂. 发达国家杰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01): 71-80.
[148]刘献君. 强化组长角色意识 推进和谐评估[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 (23): 42-44.
[149]刘献君. 论独立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1): 57-60.
[150]刘献君. 开展院校研究 推进现代大学管理[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 (22): 26-28.
[151]刘献君. 努力将中国院校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J]. 高等教育研究, 2007, (09): 25-28.
[152]刘献君. 以质量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构建——兼论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J]. 高等教育研究, 2007, (07): 37-43.
[153]张奕, 刘献君. 从斋舍到宿舍——中国近代大学生住宿形态考察[J]. 现代大学教育, 2007, (04): 26-29+111.
[154]刘献君. 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J]. 教育研究, 2007, (07): 31-35.
[155]郭丽君, 刘献君. 以学术为本:教师聘任制制度建设的根基[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02): 230-233.
[156]刘献君. 从社会需求和科技创新着眼改革研究生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 (06): 25-27.
[157]刘献君. “哈军工”办学战略思想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07, (02): 61-67.
[158]陈鹏, 刘献君. 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与完善[J]. 教育研究, 2006, (12): 45-50.
[159]刘献君. 高等教育质量:本科教学评估的落脚点——对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的几点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 (09): 16-21.
[160]刘献君. 院校研究论略[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05): 27-34.
[161]周光礼, 刘献君. 政府、市场与学校:中国教育法律关系的变革[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05): 131-136.
[162]刘献君. 站在战略高度总结和创建办学特色[J]. 中国高等教育, 2006, (Z2): 33-34+32.
[163]刘献君. 大学校长与战略——我国大学战略管理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 (06): 1-7.
[164]郭丽君, 刘献君. 论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中的科学管理[J]. 煤炭高等教育, 2006, (03): 41-43.
[165]刘献君. 论高校战略管理[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 (02): 1-7.
[166]张万明, 邓德明, 刘献君. 医学高职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05): 10+18.
[167]刘献君. 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05): 19-23.
[168]刘献君. 准确理解教育内涵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09): 54-58.
[169]刘献君. 论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办学特色[J]. 高等教育研究, 2005, (06): 40-43.
[170]刘献君. 大学教育研究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院校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05, (04): 4-6.
[171]刘献君. 把握方向 实现教师聘任制预期目标[J]. 中国高等教育, 2005, (07): 27-28.
[172]刘献君. 实践研究 相互推进——华中科技大学十年文化素质教育回顾[J]. 高等教育研究, 2005, (03): 1-6.
[173]刘献君. 大力加强院校研究 推进现代大学管理[J]. 高等教育研究, 2005, (01): 35-39.
[174]刘献君,刘继文. 校园文化与一流大学创建——兼论华中科大的校园文化建设[J]. 煤炭高等教育, 2004, (06): 1-7.
[175]刘献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高校人才工作[J]. 现代大学教育, 2004, (05): 41-44.
[176]朱华 ,李政云 ,刘献君. 可持续发展理论: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学依据[J]. 职教论坛, 2004, (26): 15.
[177]刘献君.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 2004, (05): 1-5.
[178]吴鹏,刘献君. 大学教师聘任制度:基于“角色”概念的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04, (05): 24.
[179]赵敏,刘献君. 学校领导行为探论[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4): 113-116+159-160.
[180]李政云 ,朱华 ,刘献君. 高校教育科研的层次分析[J]. 职教论坛, 2004, (18): 16-17.
[181]涂又光,刘献君,刘亚敏,王俊,于海琴,鞠平凡,朱新卓,李文兵.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涂又光先生授课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J]. 高等教育研究, 2004, (03): 64-69.
[182]刘献君. 关于院校研究的几个问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 (02): 25-28.
[183]刘献君.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努力推进教育创新[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4, (01): 6-8.
[184]刘献君. 德育研究要回到基本问题[J]. 现代大学教育, 2004, (01): 62-63.
[185]朱华, 刘献君, 李政云. 论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J]. 西北医学教育, 2003, 11 (04): 247-250.
[186]刘献君. 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发展[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6): 4-8.
[187]刘献君. 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 医学教育探索, 2003, (03): 14-16.
[188]刘献君,吴鹏,周光礼,郭卉. 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的探索与有效性审查[J]. 高等教育研究, 2003, (05): 39-51.
[189]刘献君. 关于师资建设和管理的几个问题[J]. 高等教育研究, 2003, (04): 45-49.
[190]罗云 ,刘献君. 论我国重点大学的学科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 2003, (04): 54.
[191]周光礼,刘献君,余东升. 当代大学理念冲突的表现形式及其实质[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3, (02): 1-5.
[192]刘献君. 油气微生物勘探的特点及发展趋向[J]. 国外油田工程, 2003, (06): 18-19.
[193]刘献君. 院校研究的基本范式:定性模式与定量模式[J]. 现代大学教育, 2003, (03): 7-11.
[194]赵敏,刘献君. 我国大学校长与政府关系的历史考察[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3, (02): 243-244.
[195]彭志越,刘献君. 组织承诺:一个高校学生社团的视角[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2): 95-98.
[196]刘献君. 论高等学校定位[J]. 高等教育研究, 2003, (01): 24-28.
[197]刘献君. 理论创新要有大视野、大智慧、大手笔[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06): 16-17.
[198]刘献君. 在专业教学中促进科学与人文相融[J]. 中国高等教育, 2002, (22): 5-8.
[199]刘献君. 科学与人文相融——论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 (05): 1-6.
[200]罗云,刘献君. 国际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2, (02): 3-7.
[201]唐勇,刘献君. 新时期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2, (11): 17-19.
[202]刘献君. 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刻论述——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一点体会[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2, (01): 19-22.
[203]刘献君,赵炬明,陈敏. 加强院校研究: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 (02): 54-58.
[204]刘献君,赵炬明,陈敏. 发展院校研究 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关于高教所应如何为高校服务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02, (03): 37-38.
[205]刘献君. 努力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2, (Z1): 10-11.
[206]刘献君. 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J]. 求是, 2002, (03): 54-55.
[207]彭志越,刘献君.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百年回顾[J]. 现代教育科学, 2002, (01): 39-41.
[208]周光礼,刘献君. 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的整合认同——大学定位的再思考[J]. 江苏高教, 2002, (01): 42-44+55.
[209]彭志越,刘献君. 高校学生社团评价的心理机制研究[J]. 江苏高教, 2001, (04): 70-73.
[210]张万明,刘献君,钟茜. 论高等学校发展战略[J]. 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1, (03): 1-3.
[211]刘献君. 华中科技大学文科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 2001, (05): 35-40.
[212]刘献君. 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树立的四个观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1, (Z3): 27-29.
[213]刘献君.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文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 2001, (03): 16-19.
[214]刘献君,张应强,沈红,别敦荣. 新世纪的高校发展战略规划[J]. 高等教育研究, 2001, (03): 39-47.
[215]刘献君.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快学校发展[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1, (09): 14-15.
[216]刘献君. 顺应时代潮流 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J]. 高等教育研究, 2001, (02): 74-78.
[217]刘献君. 迎难而上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J]. 中国高等教育, 2001, (Z1): 36-37.
[218]陈伏琴,刘献君. 论我国教育机会均等[J].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2000, (05): 28-32.
[219]刘献君. 论高校学科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 2000, (05): 16-20.
[220]周光礼,刘献君. 从“西学东渐”到“以俄为师”——百年对外学习的哲学反思[J].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3): 29-32.
[221]陈伏琴,刘献君. 论我国教育机会均等[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 (02): 48-53.
[222]刘献君,陈伏琴. 高等教育评估中的道德问题研究[J].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0, (03): 74-75.
[223]刘献君.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走向[J]. 高等教育研究, 2000, (02): 1-4.
[224]刘献君. 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系[J]. 高等教育研究, 1999, (06): 32-36.
[225]刘献君. 建国五十年大学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高等教育研究, 1999, (04): 32-42.
[226]刘献君. 知识经济呼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 高等教育研究, 1999, (02): 15-19.
[227]刘献君. 着力加强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999, (03): 12-13.
[228]刘献君. 努力加强高校思想品德课程建设[J]. 理论月刊, 1999, (Z1): 86-88.
[229]刘献君. 采取超常规措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 1998, (03): 73-76.
[230]刘献君. 高教改革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998, (03): 24-25.
[231]杨叔子,刘献君,李光玉,姚国华,程红. 在理工科大学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8, (01): 1-5.
[232]刘献君. 着眼于工科生的全面发展[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998, (01): 45.
[233]刘献君. 努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J]. 教学与教材研究, 1997, (04): 8+7+9-10.
[234]刘献君.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 1997, (04): 89-96.
[235]刘献君.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几点体会[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997, (02): 21-23.
[236]刘献君. 提高认识研究难点推进文化素质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 1997, (01): 21-23.
[237]李光玉,刘献君,周长城,洪明,张晓玲,毛羽. 华中理工大学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调查报告[J]. 高等教育研究, 1997, (01): 64-71.
[238]刘献君. 论人文教育与大学德育[J]. 高等教育研究, 1996, (04): 52-56.
[239]刘献君. 论人文教育与大学德育[J]. 思想教育研究, 1996, (02): 8-9.
[240]刘献君. 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J]. 群言, 1995, (12): 14-15.
[241]刘献君. 论加强高校德育的有效性[J]. 高等教育研究, 1995, (04): 56-60.
[242]余双好,刘献君,霍继周. 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观念的调查与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1995, (02): 50-54+81.
[243]刘献君. 要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学习《邓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J]. 高等教育研究, 1994, (02): 49-52.
[244]刘献君.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导向[J]. 高等教育研究, 1993, (02): 56-59.
[245]刘献君. 环境中的偶然因素影响与教育对策[J]. 学校思想教育, 1993, (02): 2-4.
[246]刘献君.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J].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 (01): 40-44.
[247]刘献君. 转型时期的 新呼唤[J]. 学校思想教育, 1992, (06): 2-3.
[248]刘献君. 德育系统工程浅议[J]. 高等教育研究, 1992, (03): 31-33+30.
[249]刘献君. 德育系统工程浅议[J]. 学校思想教育, 1992, (04): 18-20.
[250]刘献君. 论德育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J]. 高等教育研究, 1991, (02): 27-30+40.
[251]刘献君. 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实质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J].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 (02): 7-8.
[252]刘献君. 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J]. 湖北社会科学, 1991, (06): 40-42.
[253]刘献君. 九十年代高校德育的战略思考[J]. 学校思想教育, 1991, (03): 27+26.
[254]刘献君, 屈高波. 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 学校思想教育, 1990, (06): 12-15.
[255]刘献君,屈高波. 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 1990, (03): 71-75.
[256]刘献君. 试论青年社会化的特征[J].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 3 (01): 67-70.
[257]刘献君. 怎样深化社会主义道路专题教育[J]. 学校思想教育, 1990, (01): 15-17.
[258]刘献君. 高校德育目标与人的发展规律[J]. 高等教育研究, 1989, (03): 55-57.
[259]刘献君, 姜丽华. 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J]. 学校思想教育, 1989, (04): 32-33.
[260]刘献君. 试论青年社会化的特征[J]. 青年研究, 1989, (10): 1-4.
[261]张平, 刘献君, 熊保春, 杨兴国. 深化高校党校教育的几点思考[J]. 学校思想教育, 1989, (03): 59-60.
[262]姚启和,陈秉公,霍绍周,刘献君,张锡生,骆郁廷,龚贻洲. 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高校思想教育理论研究沙龙》座谈侧记[J]. 高等教育研究, 1989, (01): 65-69+73.
[263]刘献君,张晓明,杨兴国,张国安. 大学生“第一个过渡”主要矛盾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1988, (03): 37-41.
[264]刘献君. 学校思想教育和人的发展[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88, (03): 19-23.
[265]周进, 姜丽华, 刘献君. 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体会[J]. 学校思想教育, 1988, (04): 21-22.
[266]刘献君, 张平, 陶仲兵. 宏观考察 总体设计——从我院毕业生追踪调查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J]. 学校思想教育, 1988, (02): 25-27.
[267]刘献君 ,张晓明 ,张平 ,李少白. 大学生党员思想发展过程的调查与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1987, (04): 54-58.
[268]刘献君. 学习新宪法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J].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987, (03): 9-10.
[269]刘献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的变革[J]. 高等教育研究, 1987, (01): 45-47.
[270]刘献君.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的变革[J]. 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1986, (04): 76-79.
[271]刘献君. 大学德育和社会大系统[J]. 高等教育研究, 1986, (03): 34-39.
[272]罗雄辉,刘献君. 必须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 1986, (02): 102-105.
[273]刘献君. 试论学校德育和社会大系统[J]. 高校德育研究, 1986, (03): 34-37.
[274]霍绍周, 冯向东, 刘献君. 大学生的竞争与理想教育[J]. 高校德育研究, 1986, (01): 5-8.
[275]罗雄辉, 刘献君. 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J]. 高校德育研究, 1986, (01): 9-12.
[276]冯向东, 刘献君, 王福霖, 霍绍周. 如何克服高校思想教育和业务教学“两张皮”的现象[J]. 高校德育研究, 1985, (03): 45-48.
[277]刘献君. 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之我见[J]. 高校德育研究, 1985, (02): 69-70.
[278]刘献君. 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 1983, (02): 64-69+63.
[279]刘献君. 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J]. 青年研究, 1982, (16): 2-7.
[280]刘献君. 大学德育过程初探[J]. 高等教育研究, 1981, (03): 77-82.
[281]刘献君.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方法[J]. 高等教育研究, 1981, (01): 22-29.
[282]刘献君. 开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树立革命的道德风尚[J]. 高等教育研究, 1980, (01): 14-16.
发表会议论文:
[1]刘献君. (2016).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 (eds.) 学生·教师·课堂:高等教育现代化——2016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pp.29).
[2]刘献君. (2013). “哈军工”精神与现代高等教育. (eds.) 改革 质量 责任:高等教育现代化——201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pp.103-107).
[3]刘献君. (2012). 构建大学核心理念: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理性诉求. (eds.) 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pp.40-42).
[4]刘献君. (2011).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的理性思考. (eds.) 质量提升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pp.73-77).
[5]刘献君. (2010). 国际论坛增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国际意识和地方意识. (eds.) 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pp.174).
[6]刘献君. (2010). 论适应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 (eds.) 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pp.84-92).
[7]刘献君 & 周进. (2009).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六十年的理念变迁及其启示. (eds.)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pp.81-91).
[8]刘献君. (2000). 21世纪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走向. (eds.) 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 (pp.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