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海洋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邹景忠,男,l934年10月出生,福建龙岩人。l95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顾问,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丰任、研究员。

社会兼职:

1.中国海洋学会理事。

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

3.中国水环境学会常务理事。

4.中国海洋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5.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委员。

6.联合国政府间海委会(IOC)/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OR)赤潮工作组中国委员会副主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从事海洋生态学和浮游植物学研究。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赤潮重大项目主持人之一。

2.“十五”《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有害赤潮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

3.中国沿海典型增养殖区有害赤潮发生动力学及防治机理研究。

4.改性粘土体系治理有害赤潮的机制研究 2003。

5.国沿海典型增养殖区有害赤潮发生动力学及防治机理研究 2002。

6.近海富营养化评价和赤潮预测技术的研究 1999。

科研成果:

邹景忠研究员参加完成我国首次组织进行的“烟台一威海鲐鱼场综合调查”、1958年开展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全国海洋普查)和60年代初中越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1972年起致力于海洋环境科学和环境生态学研究,是我国该研究主要开拓者之一,开创近海富营养化和赤潮研究新领域,组织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和基金项目,在海洋环境质量退化和环境影响评价、海洋环境生态、富营养化和赤潮研究中,做出了许多开拓性和基础性工作,为推动我国海洋环境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改性粘土治理有害藻华的方法与应用 俞志明;宋秀贤;曹西华;邹景忠;周名江;马锡年;张波;孙晓霞;高咏卉 2007-03-01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海洋环境科学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0

资料更新中......

发表论文:

1 中国近海有害赤潮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周名江; 于仁诚; 邹景忠 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 1999-10-18

2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海洋环境科学 邹景忠; 霍文毅; 宋秀贤 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 1999-10-18

3 微藻油脂含量和组分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孙珊; 郑立; 韩笑天; 田黎; 邹景忠 海洋科学 2009-12-09

4 三株赤潮硅藻5.8S rDNA及转录间隔区(ITS)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张宝玉; 王广策; 吕颂辉; 齐雨藻; 邹景忠; 曾呈奎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01-30

5 陆源输入营养盐对赤潮形成的影响 刘亚林; 刘洁生; 俞志明; 韩笑天; 白洁; 王璐; 邹景忠 海洋科学 2006-06-09

6 胶州湾围隔实验中溶解有机物三维荧光特征 任保卫; 赵卫红; 王江涛; 邹景忠 ; 韩笑天; 王璐; 刘亚林 环境科学 2007-04-15

7 脉冲式营养盐输入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刘亚林; 韩笑天; 白洁; 郑立; 刘洁生; 杨维东; 邹景忠 海洋科学 2008-02-09

8 红色中缢虫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爆发赤潮成因分析 王璐; 韩笑天; 张洪亮; 刘亚林; 白洁; 邹景忠 海洋科学 2008-02-09

9 海洋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应用前景 韩笑天; 郑立; 孙珊; 邹景忠 海洋科学 2008-08-09

10 21世纪中国海洋环境保护科学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邹景忠 甘肃社会科学 2003-05-25

11 一种快速制备甲藻细胞PCR扩增DNA模板的方法 张炎; 韩笑天; 邹景忠; 周名江; 王广策 海洋科学 2005-11-09

12 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发生区基本特征初探 周名江; 颜天; 邹景忠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7-30

13 长江口附近海域春季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 高亚辉; 虞秋波; 齐雨藻; 邹景忠; 陆斗定; 李扬; 陈长平 应用生态学报 2003-07-30

14 东海原甲藻修订及与相关原甲藻的分类学比较 陆斗定; 齐雨藻; Jeanette Goebel; 邹景忠; 高亚辉 应用生态学报 2003-07-30

15 胶州湾赤潮生物种类及其生态分布特征 韩笑天; 邹景忠; 张永山 海洋科学 2004-02-09

16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海洋原甲藻APBM(P.micans APBM)的5.8S rDNA及其转录间隔区(ITS)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张宝玉; 王广策; 张炎; 韩笑天; 吕颂辉; 齐雨藻; 邹景忠; 曾呈奎 海洋与湖沼 2004-05-30

17 强壮前沟藻 (Amphidinium carterae Hulburt)形态特征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韩笑天; 颜天; 邹景忠; 俞志明 海洋与湖沼 2004-05-30

18 不同地理株中肋骨条藻生长特性及RAPD多态性 韩笑天; 王娴; 郑立; 俞志明; 宋秀贤; 刘洁生; 邹景忠 生态学报 2004- 11-25

19 胶州湾女姑山水域夏季赤潮高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张利永; 刘东艳; 孙军; 邹景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1-30

20 一株赤潮甲藻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TS)和5.8S rDNA序列的克隆 张宝玉; 王广策; 张炎; 吕颂辉; 齐雨藻; 邹景忠 ; 曾呈奎 海洋科学 2004-12-09

21 胶州湾中肋骨条藻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霍文毅; 俞志明; 邹景忠 ; 宋秀贤; 郝建华 海洋与湖沼 2001-05-30

22 胶州湾浮动弯角藻赤潮生消动态过程及其成因分析 霍文毅; 俞志明; 邹景忠; 韩笑天 水产学报 2001-06-30

23 香港及珠江口海域有害赤潮发生机制初步探讨 颜天; 周名江; 邹景忠; 钱培元 生态学报 2001-10-25

24 胶州湾浮动弯角藻赤潮生消过程 张永山; 吴玉霖; 邹景忠; 俞志明; 蒲新明 海洋与湖沼 2002-01-30

25 夜光藻的营养动力学 周成旭; 吴玉霖; 邹景忠 海洋与湖沼 1994-04-15

26 中国近海尖刺菱形藻种下分类的初步研究 张诚; 邹景忠 海洋与湖沼 1994-04-15

27 一种提高粘土矿物去除赤潮生物能力的新方法 俞志明; 邹景忠; 马锡年 海洋与湖沼 1994-04-15

28 一种去除赤潮生物更有效的粘土种类 俞志明; 邹景忠; 马锡年 自然灾害学报 1994-05-30

29 粘土矿物去除赤潮生物的动力学研究 俞志明; 邹景忠; 马锡年; 王利峡 海洋与湖沼 1995-02-15

30 细菌在浮游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李福东 ; 张诚; 邹景忠 海洋科学 1996-12-15

31 N,P,Fe-EDTA,Mn对赤潮生物锥状斯氏藻增殖影响的初步研究 秦晓明; 邹景忠 海洋与湖沼 1997-12-15

32 尖刺拟菱形藻氮磷吸收动力学以及氮磷限制下的增殖特征 张诚; 邹景忠 海洋与湖沼 1997-12-15

33 近海富营养化的结果与对策 林荣根; 邹景忠 海洋环境科学 1997-09-10

34 治理赤潮的化学方法 俞志明; 邹景忠; 马锡年; 李全生 海洋与湖沼 1993-06-30

35 一门新兴的学科——海洋环境科学 廖先贵; 邹景忠 海洋科学 1979-12-31

36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研究现状和展望 曾呈奎; 邹景忠 环境科学 1979-10-28

37 海洋环境科学动向——受控海洋生态系统污染实验 曾呈奎; 邹景忠 海洋科学 1980-04-30

38 渤海湾富营养化和赤潮问题的初步探讨 邹景忠; 董丽萍; 秦保平 海洋环境科学 1983-07-02

39 海洋污染生态调查研究现状和发展主要趋向 邹景忠; 张树荣 海洋环境科学 1985-07-02

40 胶州湾赤潮多发区浮游植物的数量波动及其影响因素 霍文毅; 张永山; 邹景忠; 张诚; 韩笑天 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0-11-01

41 我国的赤潮灾害及防御对策 周名江; 邹景忠 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七 2002-06-30

42 再谈我国近海富营养化和有害赤潮研究的若干问题 邹景忠 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4-08-01

43 典型赤潮藻的种间竞争及其化感物质的研究 王璐; 韩笑天; 郑立; 白洁; 邹景忠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7-08-01

44 红色中缢虫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爆发赤潮成因分析 王璐; 韩笑天; 张洪亮; 白洁; 刘亚林; 邹景忠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7-09-01

荣誉奖励:


1.1999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

2.2002年获教育部科技成果奖。

3.2003年获青岛市自然科学奖。

4.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媒体报道:


灾害当前话赤潮——访我国著名赤潮专家邹景忠

近年来,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规模愈来愈大,危害加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最近,渤海和胶州湾赤潮的发生,又向人们敲起了警钟,为此,记者就赤潮灾害的有关问题访问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政府间海委会赤潮工作组中国委员会副主席邹景忠研究员。

记者:赤潮是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灾害。目前,人们对赤潮的说法不一。有的认为赤潮是人为因素导致的海水富营养化引起的,有的说不是人类活动引起的;还有的说赤潮与厄尔尼诺有关,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所致。请问,应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邹景忠:有害赤潮是由于海洋环境条件的改变,使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或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它是当今海洋的一大灾害。赤潮的发生确实不是受唯一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即使在同一海域,每次发生赤潮有情况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我国东海以南发生的束毛藻赤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风与海流造成的。因为,漂浮在海水表面的束毛藻,遇到旋转风就会聚集起来形成赤潮;在近海有上升流的海域上会发生赤潮。海里的上升流,会把海底的高营养盐带到表层水中,给赤朝生物繁殖提供条件。这两种赤潮都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我们称它为自然赤潮。所以,有人说赤潮不是人类活动引起的,赤潮有上千年的历史记载,虽然缺乏监测和记录,但它确是客观存在的。另一种赤潮,是人为因素导致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也是当今形成赤潮灾害的主流。这种赤潮大部分发生在内湾、港口和养殖区。这是由于内陆的排污、陆源的生活污水、大气污染和尘降、养殖区的自身污染和养殖区的污水排放形成海水富营养化,使某些适于在富营养水中生活的微藻,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和聚集,引起海水变色,我们通常称它为“人为赤潮”。

记者:面对赤潮灾害人们的心态不同。一种认为赤潮只是一刹那或短时间就消退的事,不以为然;一种则因宣传不当,造成众多养殖户的恐惧心理。应该怎么对待这一灾害。

邹景忠:这要看形成赤潮的性质,国际上一般根据赤潮有无毒性,把赤潮分为三大类。由有毒赤潮生物引起的赤潮,危害性很大。虽然这种有毒亦潮生物的种类不多,在全球已知的4000多种浮游植物中,赤潮生物有300多种,有毒的赤潮生物约78种,只占1.9%。但是,它能造成海洋生物死亡。同时,藻毒素被贝类吸收积累在体内,人吃了贝就有可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还有一种是无毒的赤潮,也叫做高生物量赤潮。无毒的赤潮生物迅速繁殖,其死亡后尸体分解时消耗水中大量氧气,引起海水缺氧,危及养殖生物。这种无毒赤潮,在我国最为常见,如夜光藻赤潮、骨条藻赤潮和束毛藻赤潮等。第三种是对人体无毒,但对海洋动物有害的赤潮,引发这种赤潮的生物没有毒,但它能堵塞或损害鱼鳃,使其窒息,如角刺藻赤潮。因此,当发现赤潮并对其进行监测时,要同时进行赤潮种类鉴别,

随时通报是什么性质的赤潮,以便采取正确的对策。目前,我国的监测系统不够完善,还达不到定期定点监测,特别是监测和研究缺乏有机的结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打破条条框框和部门界限,建立国家级和区域的统一指挥的监测系统,根据不同海区赤潮发生的时间(如南海的赤潮一般以4-5月份,东海以5-8月份,而渤海则以7-9月份为多发期),做到定期定点监测。并把监测重点放在渔业区和养殖区,对有毒赤潮生物的数量、分布及贝毒进行监测。

记者:为了建立赤潮预测、预报模型,降低赤潮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对人体的伤害,您认为今后应着重哪些方面的研究。

邹景忠:依靠科技进步是解决赤潮问题的关键。尽管国家对赤潮的研究非常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国家海洋局、国家环保局、农业部及有关沿海省市支持了一些研究项目,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因赤潮灾害的成因复杂,每种赤潮发生的规律和形成机理各异。所以,我们在“十五”期间或未来15年内,应把赤潮灾害研究作为优先研究领域,迫切需要通过管理和调控措施,建立起消除有害赤潮的有效手段,建议参照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去年10月在丹麦制定的“全球有害赤潮生态学、海洋学研究规划(GEOHAS)”,针对我国实际,着重对重要有毒有害赤潮生物种群动力学关键特征及其形成赤潮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包括赤潮生物种间关系、赤潮与富营养化过程关系和赤潮与物理过程关系的研究,年度和10年间的气候变化对赤潮发生的影响研究,强化有毒有害赤潮的环境、生态、资源综合效应和损害评估,以及赤潮藻产毒、致毒机理和管理措施的研究。积极开展营养盐的环境容量及容量总量控制方案研究,完善对有害赤潮的监测、预报和治理系统,以达到防治赤潮灾害的目的。

来源:《科学时报》1999-9-6 第二版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