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科技成果 育成品种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侯国佐,男,1941年出生,贵州遵义人,研究员。现任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所研究员、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所长。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64年毕业于贵州农学院。

1978年前从事棉花育种及栽培研究工作。

1979年至今从事油菜遗传育种研究。

1991年—2002年历任杂优室主任、所长、贵州油研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从事棉花和油菜的应用研究。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主持省“八五”攻关、省“九五”攻关,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贵州省省长资金等项目。目前,侯国佐还承担着国家863计划和省内最高科技奖励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

科研成果:

在愈花甲之年携近40载科研及推广成果,将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及种子产业化开发推向了贵州省农业科研的前端。他选育的以油研7号为代表的系列油菜杂交品种已在长江流域12个省市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在全国每年1亿亩的油菜播种面积中,采用“侯氏良种”的近15%。而贵州省油科所思南制种基地已经为当地农民带来了6000万元的收入,良种推广产生的社会效益则超过15亿元。侯国佐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作出了贡献。

1.发现并主持转育成功新不育材料117A。

2.育成的“三高两低”杂交油菜品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3.育成的优质杂交油菜品种在长江流域推广9000余万亩,创社会效益累计达139亿元以上。

4.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走育、繁、推、销一体化之路为研究所的改革走出了一条崭新之路。

5.作为项目第一主持人,组织实施贵州省百万亩油菜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程项目,取得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6.培养了一支集科研、成果转化和管理为一体的创新团队。

农业研究与开发工作:

(一)研究与开发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1、主持育成杂交油菜品种24个

侯国佐自1993-2013年主持育成审定了杂交油菜品种24个,通过全国和各省36个片区的35次审定,其中国家级审定品种有12个,通过长江上、中、下游15个片区的13次审定;如以时间计算,2002年以前,育成品种有5个,2003年以后育成品种有19个。在育成品种中, 油研7号是1995年在全国首批育成的四个双低杂交油菜品种之一,该品种在2000年前后在整个长江流域年推广面积达到1000万左右;油研10号是2004年同时通过长江上中下游全国审定品种; 2008年国审品种农华油101产量和产油量分别达204.42KG/亩和94.35KG/亩,两年均居同组第一, 平均增产率分别达16.75%和17.86%,其绝对产量和产油量还位居长江流域审定时前8年区试第一;2013年育成的国审品种油研924产量和产油量比对照增产10.1%和23.68%,含油量高达46.7%--49.2%,种子蛋白含量达31.69%。饼粕蛋白含量高达50.71%。

2、主持自育品种的制种开发研究,完成了双隐性核不育制种的技术体系

在前期完成自育审定品种的基础上,开展了品种制种开发的研究工作,根据油菜双隐性核不育的遗传规律,由侯国佐主持先后完成了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制种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隐性核不育制种拔除母本中可育株时期、方法、质量标准及对质量影响的研究,提高母本结实率研究,并形成了相应配套制种技术体系,并申报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1997年,用成套组装技术体系被应用于234亩连片种植中,收获时平均亩产达63公斤,比大面积增产50%以上;2004年在3772亩的油研10号制种中,平均亩产达62.3公斤,比大面积提高20公斤以上, 其中229.5亩连片平均亩产达88.8公斤,居当时国内同类油菜制种的领先水平。

3、组织全所科技人员和全体职工将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走育、繁、推、销一体化之路。

从1989年起就开始组织全所科技人员和职工将育种成果进行杂交油菜制种开发。通过制种改善了所和当地政府及制种区村民的关系,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同时通过制种增收,增强所自身持续发展的能力座经济实力上增强了科研后劲,研究实力增强,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的探索,为科研所的改革走出一条发展之路。并于2001年在全国首批注册了3000万的贵州油研公司。育成的油研7号、9号、10号、农华油101等十几个品种通过贵州油研和转让国内7家种业制种开发推广,至2009年秋累计制种近20万亩,生产种子860余万公斤,为制种农户增收1.5亿元,为单位创收6000余万元。创收收入大大改善了所和公司的经济环境,科技人员和职工收入有所增加,并用近3000万元资金购地建房将所和公司搬迁至贵阳。

4、作为项目的第一主持人,与省厅、县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一道组织实施贵州省百万亩油菜优质高产工程项目,该项目三年(97—99)总计实施381万亩,其中油研七号推广应用227.万亩平均亩产增产25.8公斤,为农民纯增收1.02亿元。同时通过工程实施还完成了一大批高产攻关的项目。

5、社会效益:育成品种在长江流域十余个省(市)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超亿亩。

侯国佐主持育成的23个品种已在和正在长江全流域推广的品种有3个;单独在上游推广的有3个,中游的有4个,下游有4个;单独在贵州审定推广的有12个,其它省份的有9个。至2009年为止,累计推广1.1亿亩,其中油研7号推广面积有5000余万亩,油研9号2600万亩,油研10号1500万亩,社会效益超百亿元。目前正在推广应用的有17个,其中油研9、10、11号、油研817是油研种业的主推品种,油研9、10号在长江全流域推广,其它11个品种品种分别转让国内其它种业公司,分别在长江上、中、下游和各省推广应用,11个品种经营权或部分品种生产权转让费达578万元。

6、创建油菜双隐性核不育理论及技术体系。

1983年从油菜81008中发现不育株并育成不育株率稳定在50%左右的低芥不育两系材料117A,证明其不育性状受两对具有相同作用重叠隐性基因控制,不育性稳定,不育基因易转育,恢复源广,是一种新型隐性核不育材料,并开展了转育、组合测配、测交、不育株标记等技术研究,建立了双隐性核不育育种及亲本繁殖的理论及技术体系。带动了贵州省此类材料应用,2011年以前全省已审定51个此类杂交种,占全国同类品种的75%。

7、创建油菜高油分高蛋白杂优育种理论及技术体系。

侯国佐在进行黄籽双低高油分育种中,发现油分和蛋白总量的广义遗传力比单一含油率或单一种子蛋白含量强,提出了将高油分(45%)高蛋白(25%)之和70%作为育种目标,经查新国内外未见文献报导,由此育成了二十余个油分蛋白总量69-75.48%隐性核不育系及恢复亲本新材料,建立了“高油分高蛋白”育种的理论及技术体系。从2003年以后育成的14个品种在国家和各省18个片区17次区试审定中评均含油率达44.31%,比其它品种平均含油率高4-5个百分点,相对含油率高10%以上。

8、主持的研究成果获科技奖励十余项、专利与新品种保护多项。

侯国佐从1987—2008年主持申报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四等奖2项,厅科技成果奖2项,参与其他同志报奖2项;2001年本人获贵州省最高科协技术奖。此外本人主持的科技项目还获国家后补助和重大后补助、优秀项目奖、名牌产品、后稷等奖项7项。申报专利4项,已授权2项。申报新品种保护11项,已授权8项。

9、发表的研究论文90余篇;专著3部。

侯国佐自1981年以来,作为第一作者或独著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编著《油菜隐性核不育研究与利用》(42万字.2009年2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主编《贵州油菜》(88万字.2008年12月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主编《油菜遗传育种研究与利用文集》(65万字.2009年1月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

10、获国家及省部级个人荣誉称号和奖励二十余项,其中两次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国务院津贴等表彰三项,人事部、科技部、农业部、中国科协的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7项,贵州省人民政府首届荣誉核心专家、省管专家、省先进工作者和省农业先进工作者等八项。全国30年30人农村人物60人提名者、贵州30年30人等3项。

(二)研究与开发工作中的体会

1、树立坚定的信念 , 有理想才有动力 有动力才能发展.

从研究棉花的科研所突然转向研究油菜,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没有经验,没有专业知识。过去的技术人员都是搞棉花的,但在油菜面前都是一张白纸,是一个小学生。同时更没有油菜方面的种植资源,有关专业方面的科研条件设备无从说起。

在这些困难面前,我们首先是走出去向国内同行专家学习,不耻下问,甘当小学生。国内油菜方面很多知名的老专家给了我们很多帮助,给我们耐心的传授经验,给我们很多的资源材料;同时请了部份专家来所实地指导。我们十分感谢老一代的油菜专家对我们的真诚的帮助。

60、70年代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加上当时本所地处偏僻,交通信息不灵,所底子薄,实力差,在省内起的作用很小,也被别人看不起。在这种情况下,又改所重新研究油菜,一部份人更是冷眼相看:改所当初,对我们印象最深、刺激最大的有两件事:一件是从1979年起领导在当时的情况确定我从事杂交油菜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当时,杂交油菜育种在省内有关的研究单位正处于下马的时候。1981年省农业厅科教处的个别同志来所检查工作时,认为我们完全没有能力搞杂交油菜育种方面的研究,要我们停止此研究项目。另一件是1982年贵州省科委组织油菜“六五”攻关,我们的老所长杨石泉同志出席了攻关任务落实会议。会上在讨论承担有关攻关任务的时候,与会的有关同志认为我们所基础差,没有能力承担攻关。经过老所长的奋力争取,最后确定我们所只能承担低芥酸油菜大面积栽培及推广任务,不能作油菜育种工作,更不能进行有关的基础研究,认为这些是高等学府的事。不仅如此,就是给我们的大面积栽培研究也是由厅牵头(当时我们所直属农业厅),也就是说,当时出面承担研究有关研究任务是农科院、农学院、农业厅三家,我们的任务由农业厅作保,我们没有水平与农科院、农学院同起同坐。这两年事深深的剌痛了我们研究人员的自尊心。

毛主席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这种被人瞧不起时候,我们心灵的阵痛激发了我们一点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不甘落后,不为人辱的精神,认输不服输的精神,我们要不顾一切的发奋图强,毛主席又说“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别人能办到的事,我们也能办到;在杂交油菜育种研究领域,我们承认我们落后,但我们不甘落后,在农业研究及开发领域也要和同行一样,做出我们的成绩,同时也在此运作中发展自己。带着这样的理想时时刻刻鼓励自己去为实现理想而拚搏。

贵州省油菜研究所改所后的三十多年来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一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光辉思想指引的大好时机。在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省、厅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油科所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在所党委的带领下,靠的就是在自己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艰苦奋斗,勤奋拚搏,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终于从一个无名的被人瞧不起的地方站了起来,有了自己的地位。

2、在困难面前艰苦奋斗、勤奋拚搏

面对改所带来的重重困难,面对70年代家底薄,经费十分困难,交通十分闭塞的科研所,在油菜研究领域里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该怎么办。只有一条路,就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也正如党章所要求的那样,所党委一班人“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只要思想不落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60-70年代,当时全所得到国家所拨的事业经费只有几万元,例如68年前后,每年的事业经费(含工资)只有6万元左右,70年代80年代也只有十余万元,除此以外,没有其它科研项目的专项补助费。研究所的人员工资和正常运转还要靠加上所的生产部份组织收入才能正常维持,科研只能在研究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艰苦进行。下面是以些事例:

---“六五”攻关我又被分配搞低芥酸油菜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省里拨的五年6万元经费当时所里每年只给我2000元,杂交油菜育种项目根本无经费,也就没有零工费,只有靠工人干部自己完成,例如79-88年的油菜杂交工作全部是工人和干部自己完成的,每年做杂交的时间,都在一个月左右。也经常发生因请临工而不能报销科研人员自已付款的事。

——没有经费购制仪器设备,必须的科研消耗物资由所统一计划购制,登记领用。本人印象最深的是搞栽培研究考种需要一把菜刀(用来砍根颈)都是用自己家里面的,后经写专题报告经所领导审批才每个课题组购置一把(单价:5元)。

——1987年本人一个研究项目“低芥酸油菜繁育生产中芥酸变化及保纯技术研究”请国内十位知名专家(有刘厚利、傅廷栋等)进行信函鉴定,每人20元共200元的鉴定费所里不于报销,后经农业厅周厅长知此事后由厅科教处拨还了这200元经费。

从七五(1986)攻关起,油菜参加省攻关,但每年只有0.4万元,89年起省农业厅开始拨出科研专项经费,由各所立项申请,经费条件得到逐渐改善,但每年也不过几万元。本着发展的需要,购置了油菜品质分析的初级设置,其它方面的支出仍十分节约,田间试验仍以自己为主,科技干部和专职工人坚持自己亲自动手。制种生产和开发把关更严,直到1996年以前,制种辅导员来所开会,都由当时负责此项工作的几个人在家接待,未花所和科室的开支。

3、对研究工作应十分的专注与投入

农业科研周期长,为了抓住机遇,少出差错,要求我们对研究工作十分的专注与投入,有时还要求我们不惜一切的忘我工的去拚搏去战斗。十多年来,我们为了加速育种进程,采取了各种争时间,抡速度的方式和方法,如异地穿梭育种,一年两代加速育种进程:加大选择基数,扩大低代材料数量;边选育、边试验、边示范、边制种、边推广;科研——开发——推广三位一体抓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同一时间里极大程度增加了工作量。为完成这些工作量,我们工作没有分下班上班,占用了绝大多数星期天,当年杂优室全室全年出勤最少的也在330天以上,最多的达357天;全体研究人员既是研究工作者,又是田间试验制种生产的实干家;科技工人既是生产、制种的能手,也能进行大面积生产和制种的技术指导,以致于承担有关的课题研究。承担制种的人员腊月28-29日才从制种点上回来,正月初二所领导又带领更多自告奋勇参加田间去杂的同志下到制种生产的第一线;早春阴雨寒意浓,工作在又冷又湿的科研和制种地里,感冒成了职业病,买感冒药成为下乡下田首先必备的物品;在满山片野的田间工作检查,晚上回到家,衣湿没有火烤,老南瓜、酸菜汤有时还不够填饱肚子,但因为极度劳累觉还睡得很香;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农村还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检查指导制种工作的同志翻山越岭全靠步行;为开展新组合制种,包括坐班车只用了3天时间从思南塘头连夜连晚去威宁(800公里)将田间的繁殖亲本亲手收回,这60个小时当中仅仅睡了8小时的觉。

研究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就像人在走路一样,路程等于速度乗以时间,路程就是你取得的成绩,它的大小首先就看你投入的时间,投入的时间越多,你取得的成绩就越大;速度就相当于你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是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投入的时间越多,在工作中善于不断总结经验,你的经验就会不断的丰富,你的工作效率就越高。投入时间多了,工作效率也高了,你所取得的成绩自然就多了。

4、面向农业生产实际选题

我们是基层的农业研究所,离农业生产最近,最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但研究综合实力又比国家较大的研究单位相差甚远。因此我们的研究选题只能是面向生产的实际需要选择直接能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选题,才具有其研究实力能完成任务,又能具有实用价值,才能在研究与开发中求发展。

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的前身原贵州棉花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36年,在农业科研单位中算一个老所,老一代科技人员曾为当时的棉花的需要作过很多贡献。进入60-70年代,省内棉花生产日渐衰落,很少适宜种棉花的县其棉花面积都逐渐萎缩下来,棉花所的科研成果在省内已没有服务对象!

面临研究成果无处可用的形势,上世纪70年代在棉科所科技人员长期酝酿着改变研究方面的问题,从70年代初起,先后有部份人员开始了小麦(从麦棉两熟栽培研究演化而来)、水稻(所内生产需要)引种和育种方面的研究,同时通过较长时间的酝酿讨论,结合学习了党的“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并走访了省内农业届的知名专家(包刮卢培凡院长),认为油菜是贵州冬季农业的一大作物,且当时省内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研究所,因此棉科所应改向研究油菜,因此于1978年调整人员开始进行油菜的资源引进和育种工作,并上报省编委申请改所,于1980年省编委批准改名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

我是1978年秋开始从棉花育种研究改研究油菜的,当时我们的老所长杨石泉安排3人改为从事油菜研究工作,其中有2人分配搞常规育种,我一个人从事杂交油菜育种。应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所选择的改所与选题对原贵州棉花研究所的新生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作用,棉花所的老一代领导与科技人员对我们所的发展是有功劳的。

油菜杂优育种就是改所30余年来始终坚持一贯的选题,围绕着育种工作的一些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如我们开展的双隐性核不育的遗传及应用技术研究、高油分高蛋白选育技术研究、双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制种技术研究都是为育种及其开发服务的。

面向生产实际选题又应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以油菜研究为例:解放前后我省当时种植的是白菜型、芥菜型,到推广胜利油菜,油菜研究则转以甘蓝型为主;油菜育种在几十年中经历了引种、常规育种、杂交育种、品质育种、杂优育种、优质与杂优相结合育种,这些经历的过程都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而变化的。又以油菜栽培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省在油菜生产上推广育苗移栽,我们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在推动生产发展上起了相对大的作用,但到现在,农村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劳动力逐步的向城市转移,育苗移栽这种费工单位效益低的种植模式已不适合当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应研究出少投入多产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模化种植模式。

因此可以看出,研究中结合生产实际选题也是随着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条件、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研究选题各有不同。

5、 课题研究应同时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可行性是主要矛盾

研究课题的选择应同时具有先进性与可行性,但可行性是主要矛盾。

先进性的核心是要创新,就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以育种为例:从常规育种到品质育种,再到杂种优势育种,再到杂种优势与品质相结合的育种,再到今天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所有这些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育成品种要求比对照即现有的推广种增产5%以上,这也是要求有不断的创新,立项研究不能重复走老路,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可行性是要实现研究目标的必要条件。离开了当时当地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可行性,研究课题就可能完不成。我们的油菜杂优育种课题就是结合当时当地实际情况下进行的。从先进性来看:当时70年代末国内与国外还没有育成的杂交油菜品种,国内油菜育种家已将优质油菜列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有不少单位也开始油菜杂优育种工作;贵州当时曾有单位从事过杂交与种研究,但却因难度大均已纷纷下马,我们在此情况下选择了将油菜杂优育种与优质育种相结合,育制目标是能应用于生产的优质杂交油菜品种。它的先进性在于产量高,商品性强;但在采取育种路线的时我们密切结合当时我们所的实际,较长期采用经典育种表型选择的技术,这种技术是脱离不了当时的具体情况的,因为当时只有这样才能可行。随着条件的改善,现在的设备和人员在不断增加,研究的手段得到不断改进,育种技术路线也可进一步改进。

研究中要考虑可行性的例子很多:我们开始搞油菜杂优育种对不育系的应用研究包含有细胞质不育三系、显性细胞核不育两系、显性细胞核不育三系、自交不亲和系等等,通过一段研究实践,结合贵州生态与气候逐步淘汰了细胞质不育三系、自交不亲和系,又因显性细胞核不育两系、显性细胞核不育三系的恢复源少逐步放弃了研究。上述材料的研究并不是没有研究价值,而是难度相对要比隐性核不育材料要大些,结合当时本所的具体条件隐性核不育材料研究的可行性则相对要成熟些。

1988年前后,我们从农科院油料所育成的常规油菜品种82-11中发现了不育材料其组配的一个组和配合力相当好,在品种比较试验产量居第一位,比当时同组试验的杂03(后参加贵州省区试审定为油研三号)产量还高,但该不育系属相嵌型不育,同株材料中不同花朵、不同分枝间不育性不稳定,虽然此材料不育性为隐性,虽然所配组合产量比其它高,但仍放弃此组合,因为在当时此材料利用难度大。

研究项目的可行性是研究成功的基础。而可行性又是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研究项目的可行性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和具体条件。

6 在既定研究方向上不断开拓,不断攀登新的台阶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科学的分枝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细,大到整个科学领域,小到每一学科、每一个作物的诸方面和每个生产环节。作为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其研究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从横的方向上,一个人不能有精力同时在多个领域取得研究成果;从纵的方向上,一个人也不利于不断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样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其所得的研究成果不大或取不到成绩。应该沿着自己在既定研究方向上不断开拓,不断攀登新的创新台阶。因为一个人长期坚持在一个方向上不断深入研究,能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的积累材料,不断的在研究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从而不断攀登新的台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成绩。

以本人油菜杂优育种为例:1979年开始从事杂交油菜育种,当时胞质不育、胞核不育、自交不亲和都在研究,结果到1992年才开始审定自交不亲和杂交品种一个;1983年以后主要进行隐性核不育优质杂优油菜育种,1993年审定隐性核不育低芥酸品种一个,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审定22个隐性核不育杂交种;1988年以后主要从事隐性核不育优质高油分油菜育种,1995-1999年审定双低品种两个,高油分品种一个,到2003-2009年审定高油分高蛋白品种达13个。从品种的含油率来看,在各级区试中1992年育成品种含油率在38%左右;1993年育成品种含油率在40%左右;1995-1998年育成品种含油率在42%左右;1999-2007年育成品种含油率在44%左右;2008-2009年育成品种含油率在45-46%左右,今年完成的国审品种含油率分别达46.64%。

2001年以后,本人在原双隐性两系育种的基础上,开始了隐性核不育三系的基础研究工作,目的是在保持隐性核不育不育性彻底和恢复源广的基础上,解决两系要拔一半可育株的问题。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目前已育成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临保系和纯合不育系各有30余个,配置了相应的全不育材料和组合参加各级区试,有20多个全不育材料已无偿提供省内外同行测配组合应用。并申报了三个相应的专利目前已授权和即将授权有两个。

7、对研究工作应勤于实践,勤于观察,勤于思考

农业科学的对象是自然,自然科学靠的是勤于实践,勤于观察,靠不断观察才能将田间作物所表现的丰富而又多变的信息转化成我们头脑中的抽象的概念,由此去不断的思考分析,去判断,从而总结提高成理性的东西,形成新的思路方法,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去进一步观察,在此实践、认识、实践的往返循环中不断提高。举两个例子:

1983年油菜开花期,我们在油菜生产试验田中作调查,从20余亩油菜群体中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株,其特征是:花瓣不象胞质不育材料那样互相分离,而是成复瓦状排列,花瓣比正常花瓣偏小,花粉败育极为彻底,有点像当时已有的油菜显性核不育类型。于是作了几个测交组合将其保持下来,再用进一步研究。第二年将其测交组合种下开花后,没有不育株出现,表明不属于显性核不育类型,因为显性核不育类型一般测交组合不能恢复可育。因此所发现的不育株到底是生理上的不育还是受基因控制能否遗传的不育当时无法搞清楚,于是将植株套袋自交,并进行F2代种植,F2代植株开花期重新出现了不育株,表明其不育性是受基因控制并能遗传的不育材料。后来,又经过6年的转育测交并进行了其遗传规律的研究,进一步研究证明此类材料是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的一种原来没有的一种新型不育材料,并首先在中国油料上报导发表,后来多个单位研究证明此种发现和遗传规律的正确性。此种材料的发现和其遗传规律的研究成功为杂交油菜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989年,遵义县种公司引进陕西农垦科教中心的秦油二号亲本在本县三岔制种180亩,其种子未经鉴定在89年秋推广种植14万余亩,到90年春开花时发现该种子80%以上的都是不育株。其杂种纯度平均只有16%,群众反映很大震动了全省。我们所内领导同志参加了当时省政府组织的该问题的考查,对问题发生的原因众说纷纭,大部份同志认为陕西提供的亲本不纯,而本人则认为是在制种中气候因素所造成。因为在此以前,本人在对胞质不育材料中研究发现此类材料在开花的前一阶段不育系本身花朵有不同程度的微粉量花粉发生,开花中后期同株材料微粉消失,不育性度变好,因此可能是气温变化所造成。接着在本人的主持下,开展了质不育材料微粉发生规律的观察,摸清了微粉发生与日均温变化的关系,为这类材料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思路。。

从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回过来再指导实践,再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又充实理论……这样一直往返循环无穷,是推动事物乃至社会发展动力。而从实践到理论需要我们去总结,去分析,总结、分析的过程是质的飞跃的过程,也是我们动脑去思考的过程。科学研究过程还需要我们在勤于实践、勤于观察的基础上勤于思考。这样你就能在研究的道路上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得到不断提高。

8、开发中的几点体会

(1) 贵州省油菜研究所研究与开发应用相结合的改革起步较早

1985年前后,在我们刚开始进入油菜研究的阶段,结合当时低芥酸油菜81008推广需要,作81008的品种隔离繁殖工作,供大面积生产需要,开始研究与开发应用相结合;1989年所在实行大田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并组织完善了科研课题承包责任制,对研究课题实行了定任务、定指标、定时间、定奖惩的实施方案,鼓励科技人员向国家和省申请项目立题研究,鼓励科技人员用自己的研究或引进的科技成果组织开发推广应用于生产,并配套制定的相应的奖励措施;为有利于研究和开发相结合,从研究室的组织机构上也进行了调整,将遗传育种、品质分析、栽培制种和推广结合在一起,成立了杂优育种栽培研究室、常规油菜育种栽培研究室、花生育种栽培研究室和生产科等,使其研究与应用相结合,促进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这些措施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科研所的机构设置中还是比较新颖的,它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少科研人员既是研究者,又是生产和推广人员,促使了研究和生产很快很好的结合。这对我所在成果开发应用领域走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关科研单位的前列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2)组织好研究与开发的团队

1989年到1996年,我们杂优课题组从8人发展到17人,当时课题组从研究到生产和推广应用一起抓,大部分科技人员既搞研究,又抓生产和推广,它的好处是能很好了解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在研究中结合解决问题,这在当时规模较小的情况下是适合的;随着规模的扩大,1997年我们成立了优质杂交油菜产业研究中心,下设研究室、制种科、推广科,满足生产日益发展的需要;到2001年国家种子法颁布,我们又在农业部注册了3000万的油研种业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和2002年相继申请批准成立了贵州省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油菜品种改良中心贵州分中心,其人员和设备都得到很大的加强。

开发的团队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是组织培训制种中的农民辅导员。我们从1989年制种开始就开始作这一工作,从开始的一两个到2000年前后的80余个。目前我们的制种除由个别科技人员总体负责外,其余全部都由农民辅导员具体承担相应的任务。

(3)建立好制种基地

我们从1989年开始就在贵州省思南县的三星开始杂交油菜的制种工作,当年制种只有200余亩,采用的方式是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指导农民进行制种生产。以后制种面积逐步发展,2000年面积发展到30000余亩,范围扩大到思南和石迁的8-9个乡镇。建立好制种基地我们的体会是除选好隔离条件外,重要的是要取得当地政府和干部群众的支持,同时也要让他们在制种生产中得到效益。

(4)把握好机遇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第一个杂交油菜秦油2号开始推广应用,进入九十年代,秦油2号及其它胞质不育类型杂交油菜陆续因微粉而产生的质量问题,而我们油研系列的品种在长江流域各省示范中其质量却表现稳定,各省引种示范单位纷纷到我所引种推广应用,从1995-2000年前后,年年我所生产的种子都供不应求。在此形势下,又得到省、厅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全所从党委到全体科技人员以及全所职工抓住这一大好形势,把握好机遇,以制种生产为中心,年年生产都上新台阶,1999年生产种子120万斤,2000年达到300万斤,当年创效益达1300万元。

所获科技成果奖及证书:


科技成果奖:

项 目 内 容 奖励名称 等级 获奖年份 个人排名
油菜隐性核不育材料及双低杂交油菜品种油研七号选育研究与推广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2002 1
双低杂交油菜油研七号选育种业开发与推广应用 贵州省科技进步奖 2001 1
甘蓝型新型核不育材料的选育与遗传研究 贵州省科技进步奖 1992 1
低芥酸杂交油菜油研五号选育与推广应用 贵州省科技进步奖 1995 1
甘蓝型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制种高产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贵州省科技进步奖 1998 1
贵州省百万亩油菜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贵州省科技进步奖 2000 1
高油分高蛋白系列优质杂交品种选育及相应技术研究与应用 贵州省科技进步奖 2000 1
杂交油菜油研三号的选育 贵州省科技进步奖 1992 1
油菜质不育材料的微粉观察与制种技术研究 贵州省科技进步奖 1994 1
低芥酸油菜繁育过程中芥酸变化保纯技术研究 贵州省科技进步奖 1987 1
低芥酸油菜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贵州省农业厅科技成果奖 1992 1
自生油菜发生及防止技术研究 贵州省农业厅科技成果奖 1991 1
贵州省不同海拔地区油菜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贵州省科技进步奖 1994 2
贵州省地方标准油菜栽培技术规范实施 贵州省科技进步奖 1995 4

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首届 2003年:

专利与新品种保护:

专利: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系制种方法

新品种保护:油研9号

新品种保护:油研10号

新品种保护:德新油18

 

新品种保护:中农油9号

新品种保护:农华油101

新品种保护:盛油15

育成品种:


侯国佐主持育成的品种、审定时间、参与育种人员

审定区域 品种名称 审定时间 参与育种人员
  国审品种 油研7号 (长江上、中游) 2002 侯国佐 张瑞茂 杜才富 侯燕
油研10号 (长江上、中、下游) 2004 侯国佐 杜才富 侯燕 秦信容
油研1707 (长江中游) 2008 侯国佐 侯燕 何惠平 侯剑
先油杂2号 (长江上游) 2008 侯国佐 侯燕 曽章义 侯剑
农华油101 (长江下、中游) 2008,2010 侯国佐 侯燕 何惠平 侯剑
中农油9号 (长江下游) 2008 侯国佐 侯燕 侯剑
德新油18 (长江上游) 2008 侯国佐 侯燕 侯剑
盛湘油9号 (长江中游) 2009 侯国佐 侯燕 侯剑 何惠平
德新油27 (长江下游) 2009 侯国佐 侯燕 侯剑 何惠平
油研817 (长江上游) 2010 侯国佐 侯燕 侯剑 何惠平
盛油664 (长江下游) 2010 侯国佐 侯燕 侯剑 何惠平
油研924 2013 侯国佐 侯燕 何惠平 侯剑 王仙屏
  贵州省 油研3号 1992 侯国佐 张瑞茂
油研5号 1993 侯国佐 张瑞茂 杜才富
油研7号 1995 侯国佐 张瑞茂 杜才富 侯燕
油研8号 1998 侯国佐 杜才富 张瑞茂 侯燕
油研9号 1999 侯国佐 杜才富 侯燕 张瑞茂
油研10号 2003 侯国佐 杜才富 侯燕
油研11号 2006 侯国佐 侯燕
油研1220 2007 侯国佐 侯燕 何惠平 曽章义 侯剑
先油杂2号 2007 侯国佐 侯燕 曽章义 侯剑
盛油15 2008 侯国佐 侯燕 侯剑
油研早18 2014  
H0915 2010 侯国佐 侯燕 侯剑 何惠平
其他省 四川 油研7号 2001 侯国佐 张瑞茂 杜才富 侯燕
油研1707 2006 侯国佐 侯燕 何惠平 侯剑
江西 油研7号 1999 侯国佐 张瑞茂 杜才富 侯燕
油研9号 2003 侯国佐 杜才富 侯燕 张瑞茂
DH0815 2006 侯国佐 侯燕 韩宏仕 何惠平
安徽 油研7号 2001 侯国佐 张瑞茂 杜才富 侯燕
油研9号 2004 侯国佐 杜才富 侯燕 张瑞茂
江苏 油研8号(南通地区) 2001 侯国佐 杜才富 张瑞茂 侯燕
浙江 油研817 2009 侯国佐 侯燕 侯剑 何惠平
湖南 盛杂油10号 2012 侯国佐 侯燕 何惠平 侯剑
金香油9号11号 2013 侯国佐 侯燕 何惠平 侯剑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油菜隐性核不育研究与利用》,主编:侯国佐,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2月 (点击查看

2、《油菜遗传育种及应用研究文集》,作者(主编):侯国佐,出版社: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2月 (点击查看

3、《贵州油菜》,主编: 侯国佐,出版社: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点击查看

4、《贵州农业实用全书“农作物生产”—油菜》,作者(编委):侯国佐,出版社: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1997年年3月 (点击查看

发表论文目录:(独著或第一作者)

(一)遗传与育种

1. 侯国佐,王华,张瑞茂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不育材料117A的遗传(中国油料.1990年2期)

2. 侯国佐,王华,张瑞茂 .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不育材料117A的选育研究*(油菜遗传育种及应用研究文集2009年版8-11)

3. 侯国佐,甘蓝型隐性核不育材料及遗传规律在油菜杂优育种上的应用前景分析(油菜遗传育种及应用研究文集2009年版12-16)

4. 侯国佐,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可育、不育型初花前后特性的观察(种子.1991年5期)

5. 侯国佐,117A及其转育的隐性核不育材料所测交组合的恢复性及配合力研究.(油菜遗传育种及应用研究文集2009年版21-23)

6. 侯国佐,甘蓝型油菜细胞核不育材料117A在大面积繁殖和制种中育性稳定性调查(油菜遗传育种及应用研究文集2009年版24-25)

7. 侯国佐,胡光灿,赵伟飞。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杂种一代优势的研究(贵州农业科学.1981年5期)

8. 侯国佐,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杂种F1代恢复与保持性研究*(油菜遗传育种及应用研究文集2009年版21-23)

9. 侯国佐,杜才富。应用核不育遗传规律尽快选育与稳定了新发现甘蓝型核不育材料207A*(油菜遗传育种及应用研究文集2009年版36-38)

10. 侯国佐,杜才富.双低杂交油菜油研七号选育研究:Ⅰ双低杂交油菜油研七号的选育(种子.1997年2期)

11. 侯国佐,杜才富,侯燕,何惠平,潘文生等。双低杂交油菜油研七号选育研究:Ⅱ系列品种“早熟型油研七号”的选育(种子.2000年2期)

12. 侯国佐,杜才富,双低杂交油菜油研七号选育研究:Ⅲ亲本资源的选择及其杂种适应性分析(贵州农业科学,2000年3期)

13. 侯国佐,双低杂交油菜油研七号选育研究:Ⅳ隐性核不育系从低芥向双低转育技术研究(贵州农业科学,2000年3期)

14. 侯国佐,自交不亲系杂交油菜新组合油研 3号选育研究*(油菜遗传育种及应用研究文集2009年版62-67)

15. 侯国佐,低芥酸杂交油菜油研5号选育研究*(油菜遗传育种及应用研究文集2009年版68-73)

16. 侯国佐,杜才富,侯燕,张瑞茂。“三高两低”杂交油菜油研9号的选育与推广应用(贵州农业科学 2009年2期)

17.“侯国佐,杜才富,侯燕,秦信容。三高两低”杂交油菜油研10号的选育研究(种子 2003年6期)

18. 侯国佐,侯燕。双低杂交油菜品种油研究11号及高含油量的选育技术(贵州农业科学 2006年增刊)

19. 侯国佐,侯燕,韩宏仕,侯剑,何会平等双低高油分杂交油菜品种DH0815的选育(贵州农业科学 2007年第5期)

20. 侯国佐,侯燕,何会平,侯剑,曾章丽。三高两低杂交油菜油1220的选育技术研究(贵州农业科学 2008年第1期)

21. 侯国佐,侯燕,何会平,侯剑等双低杂交油菜油研1707的选育(贵州农业科学 2008年第1期)

22. 侯国佐,侯燕,余显权,侯剑等双低杂交油菜先油杂2号的选育(贵州农业科学 2008年第1期)

23. 侯国佐,侯燕,何会平,侯剑等双低杂交油菜农华油101的选育(油菜遗传育种及应用研究文集2009年版145-149)

24. 侯国佐,侯燕,侯剑等双低杂交油菜中农油9号号的选育(油菜遗传育种及应用研究文集2009年版150-155)

25. 侯国佐,侯燕。双低杂交油菜德新油18号的选育(油菜遗传育种及应用研究文集2009年版156-159)

26. 侯国佐,侯燕,侯剑 .双低杂交油菜盛油15的选育(油菜遗传育种及应用研究文集2009年版160-166)

27. 侯国佐。油研系列杂交品种含油量的表现及高含油量高蛋白选育技术研究Ⅰ 油研系列在全国和贵州区试中的表现(贵州农业科学 2007年第5期)

28. 侯国佐,侯剑,侯燕.油研系列杂交品种含油量的表现及高含油量高蛋白选育技术研究 Ⅱ 油分蛋白质含量的的遗传及选择(贵州农业科学 2008年第1期)

29. 侯国佐,侯燕,侯剑.油研系列杂交品种含油量的表现及高含油量高蛋白选育技术研究 Ⅲ 高油分高蛋白的转育技术(贵州农业科学 2008年第2期)

30. 侯国佐,侯燕,侯剑.油研系列杂交品种含油量的表现及高含油量高蛋白选育技术研究 Ⅳ 育成品种油分蛋白含量与其亲本之间的关系(贵州农业科学 2008年第3期)

31. 侯国佐,侯燕,侯剑.油研系列杂交品种含油量的表现及高含油量高蛋白选育技术研究 Ⅴ 育成品种高油分高蛋白含量的表现及年度间的变化(贵州农业科学 2008年第4期)

32. 侯国佐,强势油菜品种农华油101在国家区试中的产量及含油量表现(贵州农业科学 2010年10期)

33. 侯国佐,贵州育成油菜品种在长江下游的材料及适应性(贵州农业科学 2012年4期)

34. 我国不同冬油菜区种植油菜品种含油率的变换(贵州农业科学 2013年9期)

(二)栽培生理

35. 侯国佐,油菜花粉和柱头寿命的研究(贵州农业科学,1988年5期)

36. 侯国佐,油菜花后角果和种子形成与充实过程研究(贵州农业科学.1989年5期)

37. 侯国佐,胡光灿,潘文生. 甘蓝型杂交油菜F1开花结实与气温关系的研究(中国油料.1982年3期)

38. 侯国佐,不同熟期油菜春化阶段发育的温度条件(贵州农业科学.1987年3期)

39. 侯国佐,油菜种子在土壤内寿命的研究(中国油料.1986年3期)

40. 侯国佐. 油菜种子后熟现象的观察(中国油料.1988年1期)

41. 侯国佐,张瑞茂.NaCI溶液克服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不亲和性的研究(种子.1989年6期)

42. 侯国佐,高芥酸和低芥酸油菜籽发育中脂肪酸成份的变化(贵州农业科学.1985年4期)

43. 侯国佐,朱永生. 低芥酸油菜生育规律和栽培特性研究(耕作与栽培,1987年4期)

44. 侯国佐,张瑞茂,朱永生,何瑞云.低芥酸油菜生育模式及控制技术研究(耕作与栽培,1986年5期)

45. 侯国佐,高维洁,程国平.油菜籽含油量与油菜生育和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贵州科技信息,1985年2期)

36. 侯国佐,.甘蓝型油菜不完全双列杂交种优势及配合力的分析(贵州农业科学.1982年6期)

47. 侯国佐,王华.油菜几项栽培措施的数学模型和优化方案的研究(贵州农业科学.1987年6期)

48. 侯国佐,张瑞茂,赵继献,程尚明.油菜单产200-250kg/667m2的生育模式及控制控技术研究(耕作与栽培,2000年增刊)

49. 侯国佐,油菜单产250kg/667m2冬前调控技术的研究(耕作与栽培,2000年增刊)

50. 侯国佐,氮、磷、钾营养元素与油菜芥酸含量关系的研究(中国油料.1985年1期)

51. 侯国佐,低芥酸油菜优质丰产的技术措施(贵州科技信息,1986年3期)

52. 侯国佐,提高油菜苗床出苗率研究(耕作栽培.2000年增刊)

53. 侯国佐,撒播油菜亩产150公斤以上的配套技术示范(安顺科技 2007年度5期)

54. 侯国佐,侯燕,侯剑,伍贻春,路大祥。油菜撒播轻型栽培技术研究 Ⅰ油菜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贵州农业科学 2008年2期)

55. 侯国佐,侯剑,侯燕,伍贻春,路大祥。油菜撒播轻型栽培技术研究 Ⅲ 低肥水平下撒播油菜播种量与播种时机的研究(贵州农业科学 2008年2期)

56. 侯国佐,侯剑,侯燕,伍贻春,路大祥。油菜撒播轻型栽培技术研究 Ⅳ 撒播油菜单产160—220㎏/667m2的群体产量结构及相应的栽培措施分析(贵州农业科学 2008年2期)

57. 侯国佐,侯剑,侯燕,伍贻春,路大祥。油菜撒播轻型栽培技术研究 Ⅵ 油菜撒播轻型栽培技术的大面积示范(贵州农业科学 2008年2期)

58. 侯国佐,油菜撒播轻型栽培技术研究 Ⅶ 撒播油菜亩产150公斤以上的配套栽培技术((贵州农业科学 2008年2期)

59. 侯国佐,低芥酸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比较及其经济效益分析*(油菜遗传育种及应用研究文集2009年版288-294)

(三)制种与良种繁殖

60. 侯国佐,油菜自生植株的发生及减少和消除其影响的调查研究(中国油料.1984年1期)

61. 侯国佐,确保低芥酸油菜品质的研究(贵州农业科学.1986年5期)

62. 侯国佐,低芥酸油菜原种不同隔离防治方法效果比较(中国油料.1989年2期)

63. 侯国佐,低芥酸油菜保纯技术研究(种子.1985年3期)

64. 侯国佐,低芥酸油菜繁育推广过程中确保其品质的技术规范(贵州农业科学.1986年2期)

65. 侯国佐, 低芥酸油菜芥酸变化及保纯技术(农业科技通讯,1988年1期)

66. 侯国佐,代传学.甘蓝型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制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Ⅰ父本不同播期的比较(种子.1998年增刊)

67. 侯国佐, 甘蓝型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制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Ⅱ母本不同播期的比较(种子.1998年增刊)

68. 侯国佐,代传学.甘蓝型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制种配套栽培技术 Ⅳ不同施氮量及施用比例比较试验(种子.1998年增刊)

69. 侯国佐,甘蓝型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制种拔可育株技术研究 Ⅰ母本同苗床不同大小苗移栽的不育株率比较(种子,1998年增刊)

70. 侯国佐,甘蓝型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制种拔可育株技术研究 Ⅱ拔出可育株的质量与杂种F1代亲本株率的关系分析(种子,1998年增刊)

71. 侯国佐,肖思平 甘蓝型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制种提高母本结实率的研究 Ⅱ母本结实情况与田间温、湿度关系的研究分析(种子,1998年增刊)

72. 侯国佐,侯燕,唐胜利,胡腾文.甘蓝型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高产制种技术研究 Ⅰ 高产的生育模式及控制技术(种子,1998年增刊)

73. 侯国佐,代传学.甘蓝型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高产制种技术研究 Ⅲ 15.6公顷连片制种公顷单产949.5kg的技术总结(种子,1998年增刊)

74. 侯国佐,代传学.甘蓝型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高产制种技术研究 Ⅳ 制种单产115.5kg/667m2的高产总结(种子,1998年增刊)

75. 侯国佐, 甘蓝型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制种综合配套技术措施(方案) (种子,1998年增刊)

76. 侯国佐,潘文生.甘蓝型三系杂交油菜春播制种技术研究(中国油料.1992年3期)

77. 侯国佐,朱永生.潘文生.甘蓝型三系杂交油菜春播制种技术研究 Ⅰ 微粉发生规律的观察 (贵州农业科学.1991年2期)

78. 侯国佐,潘文生.甘蓝型三系杂交油菜春播制种技术研究 Ⅱ 适宜播种期的研究(贵州农业科学.1993年1期)

79. 侯国佐,潘文生.甘蓝型三系杂交油菜春播制种技术研究 Ⅳ 适宜行比与密度研究(贵州农业科学.1993年5期)

80. 侯国佐,潘文生.甘蓝型三系杂交油菜春播制种技术研究 Ⅴ 不同施氮量与不同时期施用比例研究(贵州农业科学.1991年2期)

81. 侯国佐,高维洁,何会平,侯燕. 甘蓝型三系杂交油菜秋播制种技术研究 Ⅰ 母本适宜播期的研究(贵州农业科学.1997年3期)

82. 侯国佐,何会平,高维洁.甘蓝型三系杂交油菜秋播制种技术研究 Ⅲ 母本晚秋直播下父母本的适宜行比(贵州农业科学.1991年2期)

83. 侯国佐,油菜春播制种两上临界温度的研究(铜仁农业科学,1997年2期)

84. 侯国佐,两系杂交油菜油研究10号大面积制种单产62—88㎏/667m2的产量组成结构及技术分析(种子 2008年6期)

(四)种子产业化

85. 侯国佐,对我省油菜产业化问题的思(山地农业科学生物学报,1998年增刊)

86. 侯国佐,搞好种子产业化促进贵州优质油菜生产的发展(种子.2000年增刊)

87. 侯国佐,科技融入油菜生产攻关,工程硕果累累“贵州省百万亩油菜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总结(种子.2000年增刊)

88. 侯国佐,育繁推销一体化 加速种子产业进程(贵州农业科学.2000年2期)

89. 侯国佐,贵州省油菜科学研究所油菜育种及推广应用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科技攻关动态.1999年

90. 侯国佐,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直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中外科扶息.1998年9期)

91. 侯国佐,油研七号在贵州省百万亩油菜优质高产工程中的应用(种子.2000年增刊)

92. 侯国佐,积极探索种子产业化途径促进长江流域双代油菜发展(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产业化开发工作会议材料汇编)

(五) 译文

93. 侯国佐译,魏相校.野生一年向日葵种子油分和脂肪酸含量育环境因素的关系(向日葵 1988年第1期, 译自Fild Grops Resarch)

荣誉奖励:


1、1995、2000年两届全国先进工作者。

2、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3、1994年获人事部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4、199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科研贡献奖。

5、1996年获国家科委振华科技扶贫服务奖。

6、2000年获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1987-2000年全国科技扶贫先进个人。

7、2000年获北京大北农科技促进奖。

  

8、2001年获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

9、1992年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10、1995年获贵州省先进工作者。

11、1994、1997年获贵州省科技兴农人才奖。 

12、1999年获贵州省省管专家。

13、2001年获 贵州省农业先进工作者特等奖。

14、2002年 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15、2006年 第三届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

16、2007年 贵州省荣誉核心专家。

17、2008年 获全国30年30人农村人物60人提名。

18、2008年 贵州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人物等。

19、2005年  贵州省农业科研特别贡献奖。

20、1992-1994年获贵州省科技兴农人才奖。

21、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媒体报道:


思南县油菜育种专家:侯国佐

平凡的脚步

——记思南县油菜育种专家侯国佐

序:2003年1月6日,贵州高原春寒料峭,省政协大礼堂却热气腾腾。中共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代表省委、省政府把印有“贵州省首届最高科技奖”的烫金证书和50万元奖金分别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化所研究员涂光炽、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位于思南县塘头镇)所长候国佐两人。

当年,从大学走向田间地头的时候,他相信自己跨进了广阔的天地;而今,面对他收获的累累成果,不少人才发现,从田间地头也能步向辉煌。 他,就是油莱育种专家侯国佐。

一株神奇的变异油菜

那是1983年春天的一个早晨。 侯国佐和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胡乱地往肚里填一点东西就往地里跑。 时值油菜花开,漫山遍野一片金黄,煞是好看。虽然他跑到地里也是看花,却不是那种富有诗情画意的休闲观赏,而是去进行探索发现的科学观察,以致每株油菜他都要看上七八回。这样不厌其烦地“看花”,自他从研究棉花育种转为油菜育种以来,已是第五个年头了。 菜籽油,俗称菜油,是我国、也是世界主要的食用油之一。 传统的油菜品种有两大不足:一方面,其油脂中不易被人体吸收的芥酸含量过高,而具有保健功能的亚油酸却过少;另一方面,由于硫代葡萄糖苷含量过高对牲畜有害,菜籽饼富含蛋白质却不能作饲料,只有白白扔掉。因此,国内外的油菜育种专家,多年来都在致力于发现和培育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苷的“双低”油菜,并将“双低”油菜与杂种优势育种相结合,力求培育出品质好、产量高的优质杂交品种。

侯国佐,便是这些探索者中的一个。

侯国佐在试验田里来回走着,一行行地察看着一株株盛开的油菜花。突然,他眼前一亮:繁茂的油菜花中,有一株菜花非常特别!

仔细观察,这是一株雄蕊败育的不育株。

对育种专业人员而言,只有发现并培养出遗传性能稳定的不育系植株,才能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优良的杂交品种。当时,国内杂交油菜育种不育材料存在着不育性不稳定、恢复源窄等缺点。这株新不育株的发现,着实让他心头一阵欣喜;欣喜之余,他心里又没底,因为在这之前,他也发现过一些新的不育株,后经多次杂交试验,结果都不甚理想。这一株变异油菜的不育性能究竟如何呢?

“尽管一时还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株油菜变异,但职业的敏感要求我把它保持下来。”侯国佐回忆道。

他用四个不同品种的油菜花粉,在这株变异油菜上分枝进行杂交,并且分别用套保护起来,以免染上其它花粉。尔后,他一天要去查看几次,生怕发生什么意外,对其关爱有加。

第二年,这四个杂交品种都变成了正常植株,由不育恢复了可育。这株不育的变异油菜植株能保持下来吗?

“我感到茫然。”侯国佐顿了一下,“科学实验总是失败远远多于成功。下一步怎么办?我想,即使以后失败,也得按科学规律办事。如果是油菜变异,那么它将在后期世代中分离表现出来。” 他坚持试验,又对那变异株的第二代一株株套袋,仍旧悉心照料。第三年,果然这四个品种的油菜花里都出现了不育株。

侯国佐更有信心了。他将可育株的花粉指定授给其中的不育株,分别检测杂交,为其找“父母”,再次套袋、精心照料。

第四年,这四个测交的油菜材料中,分别出现了一半的不育株和一半的全可育株。

“其中,1/2不育的植株最好,可制种。”侯国佐一脸高兴。

再次经过测交、分离和保持,到第五年,侯国佐用“两系配套”的方式,终于选育出一种稳定出现一半不育系的油菜育种材料,并弄清了它的遗传规律。他将其命名为“117A”。

这个新培育出的不育材料,与以往发现的不育材料相比,具有三大显著优点:一是不育性彻底,不受环境影响,其他质不育材料在摄氏15度气温下就自产花粉结实而不能杂交;二是隐性不育,其不育性受两对具有相同作用的重叠隐性基因控制,恢复源广,所有油菜品种与其杂交后种植的植株都恢复可育,而其他的不育材料只有少数可杂交;三是不育材料的不育基因易转育,从而育成更多新的不育系。

尤其是第一点,不仅是个效益问题,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稳定。以前,由于制种材料不育性的不彻底,曾导致某省油菜种植农户上亿元的损失,群众上访不断。因此,以“不育性彻底”为其特点的117A的诞生,以及侯国佐在国内首先揭示隐性核不育规律论文的发表,使贵州油料科学研究所这个地处偏僻山区的小所在全国同行中名声大振。

侯国佐发现的隐性核不育材料及其隐性核不育规律,丰富了杂优育种的基因库和理论依据,为油菜优育开辟了新途径。

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了《甘蓝型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制种高产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课题,将大面积制种产量从亩产37公斤提高到63公斤,现已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上报国家专利,并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他利用117A这个新型隐性核不育材料,创造性地将油菜的优质育种与杂种优势育种结合起来,先后育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双低”油菜油研七号、八号、九号。其中,油研七号、八号分别获国家“九五”攻关一等、二等和重大后补助;油研七号作为国家“九五”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在全国油莱产区(12个省、市、自治区)种植,1999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油研九号含油量与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加拿大优质油菜品种不分伯仲,且蛋白含量高于其它品种,已成为新世纪初国家重点推广的项目。2001年,他主持的《双低油菜油研七号选育种业开发与推广应用 》项目,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本人也先后二十余次得到国家级和省级的表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先进工作者、贵州省农业系统优秀党员等称号。现在,他主持的两个国家“八六三”计划项目,已基本完成。

更为壮观的是,在 1992年以后的八年中,那株变异油菜的重子重孙们——侯国佐开发的油研系列杂交油菜,先后在贵州及长江流域各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种植了5700万亩;仅就新增菜籽产量和产油量的价值而言,社会效益达13亿元以上。

深受其惠的农户送给侯国佐一个绰号:油菜大王。

“转化”开辟新天地

在另一个方面,敦厚朴实、貌不惊人的侯国佐,也大步走在了别人前头。

资料显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徘徊在25%以下。在 贵州,这个数字就更低了,以致不少优秀成果通过省级、甚至国家级鉴定之后,便被束之高阁,直至蒙尘退世。由于研究者只管研究,许多成果未形成生产力、不能财富化,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研究者或心灰意懒,或财力不继,致使科研能力下降、新

成果难现,科研工作难免陷入怪圈。

身在怪圈之中的侯国佐,在培育油菜新品种的同时,也在思寻跳出怪圈。突破口在哪里呢?侯国佐研发的杂交油菜品种,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常规油莱芥酸含量高达45%,硫代葡萄糖苷更高达110微摩尔以上;而油研七号、八号、九号的芥酸均低于1%,硫代葡萄糖苷低于27%微摩尔,这两项指标都低于食用油5%、30微摩尔的指标,且含油量在40%以上,其中九号高达45%以上。

在杂交油菜新品种推广应用中,他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任何优秀的油菜品种,都只有被最广大的种植户栽种后,才能底改变科研与推广应用脱节的现状,瞄准市场,走集科研、开发、推广、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1989年,时任主管业务副所长的侯国佐,在老所长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借国家科研体制改革、鼓励科研人员及其科研成果走向社会的东风,推出了集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于一体的科技工作承包责任制。其中规定,科研成果转化收入的40%为个人奖励。尽管最初几年只是面向市场的蹒跚学步,承包者个人收入还少得可怜,但这一规定中关键的“转化”二字,却实实在在地使科研人员看见了前所未见的良辰美景,并以此为跳板,使自己、最终使整个油研所跳进了一片新天地。

侯国佐同样身先士卒。他结合油菜新品种的研究和培育,极带领科研人员开展市场调查,尝试杂交油菜新品种的制种产业化开发,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逐步扩大油菜新品种的示范种植和推广工作。为避免制种油菜花粉受其他花粉的污染,制种点的油菜地远离油研所所在地平坦的万亩大坝,几乎都在交通不便的高山上。

“这些制种点是他亲自选的。”制种科的戴传学说,“他常常一天走五六十里山路,亲自查土壤、看油菜,和大家同吃同住在农家。晚上,别人休息了,他不是忙着找乡镇领导做制种的组织协调工作,就是找村组的农技人员了解情况,帮助农户制种。”

1993年,侯国佐任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所长后,总结前期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相结合的经验,实施了一系列面向市场加快制种产业化步伐的措施,制种规模迅速扩大。1995 年,全所产业化收入跨过百万元大关;2000年达1000余万元,人均创收4万元;若按杂交油菜研究开发体系计算,人均创产值80万元。这是一个令全国同行刮目相看的数字。同期,油研所以科技扶贫的形式,在思南、石阡两县开发的8万亩制种杂交油菜,累计已使制种区农户增收5000多万元。

经过多年艰苦的探索,随着对隐性核不育材料研究的深入和杂交油莱制种产业化的发展,特别是他任所长后,杂交油菜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已成为该所的强项,一支新型的集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为一体的科研产业化队伍也不断扩大:1987年,所领导委派张瑞茂和王华做他的助手,三年后杜财富、唐胜利加入了这个行列;又过两年,他的研究室扩充到了18人;1996年,杂交油菜研究室一分为三,扩展为育种室、制种科、推广科,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遗传育种、品质分析、配套制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制种生产、示范推广的完整研发体系。“到所半年后我就跟着侯老师”,现年三十多岁的新任所长杜财富深有感触地说,“从栽培技术到对科研的认识,从求实严谨的作风到专注忘我的敬业精神,他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所里的年轻人都感到与他共事获益匪浅。”

侯国佐的另一个助手张瑞茂,也走上了副所长领导岗位。这位享受国家津贴的专家,主持着省里的油菜“十五”攻关项目。

领导决策如同下棋,一步走对,满盘皆活。侯国佐抓住科技成果转化这个关键环节,面向市场大步推进制种产业化,开辟了一条科研单位改革发展的新路,为杂交油菜事业,为油研所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宁静以致远

如今回顾侯国佐走过的路,那株变异油菜的偶然发现,是非常关键的转折点。

历史往往惊人地相似,在科学发展史上更是如此。比如苹果落地之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然而,潜藏在这偶然表象后面的,却是由科学家超乎常人的潜心思考、专注探索建构的必然性。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何牛顿之前的人们看见苹果落地却没有砸出个万有引力定律来。

侯国佐研究杂交油菜成功的经历,与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偶然发现野稗破题更为相似。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优势很强的天然杂交水稻,便设想利用水稻的雄性不育性,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来生产杂交稻种,为此他带着助手们四处搜寻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1970年的一天,袁隆平在海南的一个小池塘边,偶然发现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野稗,据此于次年培育成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1973年育成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产量比传统稻种高20%左右。

1978年侯国佐转为研究杂交油莱时,由于杂交油菜育种研究困难大、不易出成果,省内先行从事油莱研究的同行不是已转向了,就是正准备转向;他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依据前述有关遗传科学方面的理论,他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孜孜不倦地潜心探索,终于从那株偶然发现的变异油菜,打开了杂交油莱研究的突破口。正是: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这个“准备”,可非一日之功。

侯国佐自幼好学。童年时代,他跟着读过私塾的父亲背得了不少诗书,到1952年都快满12岁了才背上书包跨进小学校门,但半学期后就从四年级跳进五年级,继而高中提前毕业考进大学。

他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跟着父亲背诗书时常常打破沙锅问到底,上学后遇到难题非要解开了才睡觉,所以从小学到大学、从小考到大考,他从来不用熬更守夜、死记硬背,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64年以优异成绩从贵州农学院毕业。跨进研究所后,特别是在别人退“市”他入“市”的背景下领衔杂交油菜研究后,他这种喜欢思考不迷信、勇于探索不服输的个性特点,在研究工作中充分体现出来了。

要知道,侯国佐转行研究杂交油菜时,已38岁,无异于半路出家。侯国佐就是侯国佐,没人听见他叫一声难,只见他不是下田观察思考,就是扎在资料堆中奋笔疾书。二十多年了,他没有睡过一天早觉,习惯躺在床上左思右想,猛然间茅塞顿开,便掀被下床扭亮台灯写个不停,还常把老伴当成大秘书从梦中叫醒,帮他到所里摆弄微机或者搞复印。有时,他还会急不可待地拿着手电,只身跑到黑漆漆的地里田间查看植株。老伴呢,已习惯了不睡安稳觉;所里门岗,也对他家时常半夜里灯亮灯灭、甚至通宵不灭见怪不惊了。

“家务事他从来不管,我不做饭他就没得吃。”老伴肖思萍微笑的责备中,透出几十年相濡以沫的深情。“他对工作很投入,不是在田里,就是在书房。出差回来,行李往地上一放,就下地去了,挂在心上的是菜籽。”

就在笔者采访他的前一天,他和老伴带着几个年轻人,到山上制种基地挑选性状好的油菜一株一株地套袋,干了十二个小时。晚上顶着星星下山后,他感到身体不大舒服,也没在意,因为以往只要不是起不了床的病,他都是自己找两片药吞下又下地去了。这次可不同,次日清晨五点左右,他感到下腹部一阵一阵地剧痛难忍,家人才手忙脚乱地把他送到镇上医院。经医护人员急诊处理,他觉得好受了一点,七点半就出了医院。

“可能是昨天太累了。油菜地全在山坡上,山路很不好走,有的地方要他上去了拖我、我上去了拖他,他和年轻人一样趴下攀上,要不然不会这样痛。”老伴红着眼圈说。

侯国佐的爱好就是往地里跑,不管晴天雨天都要跑,跑出去总会有收获。看着自己倾心栽培的那些禾苗一天一个样向着预期的方向变化为成熟的品种,他说是一种高尚的享受。

“昨天跑了几十里山路,是有些累,但是不断有收获。”他高兴地说,“搞科研要执著,要有事业追求感。否则,何以谈报国。”

省油研所党委书记李正强说:“由于受季节的制约,农业科研出成果的周期很长,很可能要十年八年,而且还不一定有成果,一个人要是耐不住寂寞就完了。侯老师40年如一日在这小镇坚持下来,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那是不可能的。”

说到这里,人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他之前国内某大学发现了同样的油菜变异株却没能破其遗传之秘;而华中农大、上海农科院获得同他一样的结果时虽然晚了三四年,却验证了他的那句话:“坚持不懈地去追求,就会有发现。”

这就是一个科学工作者朴素的信念。

这个信念,支撑着他眼见别人难耐清贫跳槽寻富心不慌,支撑着他默默地在这山区小镇艰苦探索,支撑着他在那凸凹不平的山路上一步一步地履行自己科技报国的宏图大志。

循着这平凡的脚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忘我的精神境界。

来源:思南县人民政府网 2006-10-25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