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张改生,男,1951年8月生,陕西周至人。教授、博士(后)。民盟中央委员,陕西省政协委员。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3年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生毕业,获农学博士。

1993年赴英、法和瑞士考察与学习小麦育种。

1995-1997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社会兼职:

1.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主任。

2.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陵分中心主任。

3.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4.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

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6.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

7.中国遗传资源分会理事。

8.陕西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9.细胞生物学会常务理事。

10.《中国农业科学》常务理事。

11.《作物学报》编委。

12.《麦类作物学报》主编。

1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编委。

14.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

15.宝鸡市政府农业顾问。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一直承担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多门遗传学核心课程的讲授。

培养学生情况:

指导硕士研究生73人(49人已优秀毕业),博士生27人(10人已优秀毕业)。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一直从事小麦雄性不育理论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并专长于本领域的分子细胞遗传和工程育种技术的应用。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1.UNDP杂交小麦育种。

2.国家“六五”-“九五”杂交小麦攻关。

3.863计划。

4.国家科技部杂交小麦快速繁育技术体系重大专项。

5.国家杨凌农业综合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杂交小麦技术分部的组建。

6.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的组建。

7.农业部偏、粘型小麦不育系开发利用重大专项。

8.国家攀登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小麦雄性不育理论与应用以及陕西省杂交小麦攻关、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

9.验室的组建和国际合作进行化杀杂交小麦研究等40多项科学研究。 10.“小麦ven(即偏型)、K型(即粘型)和A型雄性不育系研究”。

11.“偏、粘、易和二角型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建拓”,主持人。

12.合作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西周1号”,参加人。

13.高产优质杂种小麦新组合“西杂一号”及其优化高效制种技术体系受省级验收,“西杂一号”2000年8月通过正式审定,主持人。

科研成果:

1.张改生教授在小麦杂优利用中先后培育出多种不同类型不育系,其中偏(即Ven型)、粘型(即K型)1BL/1RS不育系和A型不育系,其不育性既易保持又易恢复,且种子饱满,较好地克服了国内外长期以来广泛采用的提型不育系一些较难克服的缺点,并都完成优良三系配套,进入筛选强优势组合(超标15%—25%以上)和生产示范及中试试验阶段,使小麦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1988年5月该成果通过部省级鉴定,认为已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尤其偏和A型为国内外首创,为小麦杂优利用开辟了一条崭新途径。该项成果分别被《科技日报》和《陕西日报》评为我国和陕西省1988年十大科技成就和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2.近年,针对偏、粘型1BL/1RS不育系等实际应用后不育系及其F1易产生单倍体和恢复度变异较大等缺点,首次又在普通小麦栽培品种内成功地培育出稳定的偏、粘、易和二角型非1BL/1RS新不育系,不但彻底克服了其1BL/1RS不育系及其F1 产生单倍体的缺点,同时大大提高了其不育系的易恢复性,其恢复度可稳定达到85%—100%,从现在已培育出的强优势组合(超标15%以上)证实,用其选育杂交小麦能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大大减化三系育种的培育程序,同时又能提供出一种优化制种技术,使杂交小麦可在常规育种最新成果基础上,使小麦单产真正能达到“水涨船高”的作用,达到和常规品种可相辅相成,相互不断更替,不断竟相高产、稳产和优质的目的。1997年7月24日该成果通过省级鉴定,专家认为这是在前述工作基础上的又一重大新突破,亦处国际先进水平。除此,在建拓小麦其它新不育系,如单型、S型等,及在创制普通小麦细胞质变异新材料、超级杂交小麦新材料、新品种选育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3.主持选育的“西杂”系列杂交小麦强优势新组合西杂一号,将高产与优质有机融为一体,2000年8月通过陕西省审定,为我国黄淮麦区第一个通过正式审定的杂交小麦新品种,被评为陕西省2000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2001年在宝鸡市歧山县进行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项目及其杂交种生产示范。杂交小麦西杂一号产业化及配套制种技术,被评为“十五”期间陕西省十大农业科技成果。

4.主持选育的杂交小麦新品种西杂五号,2002年8月提前通过陕西省预审,2004年完成全国黄淮冬麦区区域试验,亦已大面积进行生产示范和走向推广应用。

5.主持的“杂交小麦化学杀雄技术与制种技术的研究”,2002年1月12日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专家们认为“该研究成果使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真正从试验研究走向了实用化的生产阶段,是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6.特别是新近主持的“新型杀雄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研究”,2003年3月22日又通过陕西省科技厅主持的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新型杀雄剂SQ-1的研究开发成功,结束了我国小麦杀雄剂长期依赖国外的局面,使我国小麦杀雄剂真正从试验研究走向实际生产应用的新阶段,也为我国小麦育种技术的改良作出了重要贡献。该项研究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杂交小麦的科研与生产,是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7.在博士后研究中开展的小麦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和外源抗病基因向小麦雄性不育载体导入及育性基因定位和育性染色体定向替换研究,亦取得较大进展。

发明专利:

1 小麦化杀组合转为三系组合的方法 张改生; 牛娜; 王军卫; 袁虎林; 杜伟莉; 邵景侠; 张慧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8-10

2 一种提高化杀杂交小麦繁制种效益的方法 马守才; 张改生; 杜伟莉; 牛娜; 邵景侠; 赵惠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3-08

3 一种提高三系杂交小麦繁制种效益的方法 张改生; 马守才; 牛娜; 杜伟莉; 赵惠燕; 梅拥军; 郭艳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17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1BL/1RS小麦的分子和细胞学鉴定及黏类CMS育性恢复区域分布的分析 郭艳萍; 位芳; 张改生; 程海刚; 宋瑜龙; 王青;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中国农业科学 2010-07-23

2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新合成异源四倍体拟南芥 位芳; 张改生 作物学报 2010-07-12

3 一例特异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mtDNA特异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孙瑞; 张改生;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汪奎; 袁正杰; 张龙雨 核农学报 2010-02-20

4 UV-B辐射胁迫下桃蚜差异基因表达的分子生态初步研究 赵惠燕; 都二霞; 郭剑文 ; 张改生; 王春平; 胡祖庆; 胡想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10

5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F_1结实性状的遗传分析 牛娜; 张改生; 梅拥军; 马守才; 李红霞 华北农学报 2010-02-28

6 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tDNA消减文库的构建 胡俊敏; 张龙雨; 袁正杰; 张改生; 韩艳芬; 李亚鑫; 盛英; 位芳; 王俊生;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分子植物育种 2010-03-28

7 强筋小麦磨制方便面粉工艺研究 安成立; 张改生; 胡俊鹏; 陈光斗; 岳秀琴; 李必运; 唐涛; 杨明明 食品科学 2010-05-15

8 小麦多子房性状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的分子标记检测 朱东旭; 马守才; 张改生; 牛娜 麦类作物学报 2010-05-15

9 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抗白粉病基因的定向导入与改良研究初报 刘红占; 张改生; 兰红玉; 张明珠; 李莉; 高春保; 袁蕾; 胡俊敏; 位芳;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麦类作物学报 2010-05-15

10 小麦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药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陈蕊红; 叶景秀; 张改生; 王俊生; 牛娜; 马守才; 赵继新; 朱建楚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9-04-15

11 稻属植物基因组型与分类研究进展 张胜利; 李东方; 马华平; 胡宁; 吴大付; 张改生 吉林农业科学 2009-04-25

12 小麦粘型不育系其恢复系的选择新方法初探 张胜利; 李东方; 周岩; 茹振钢; 张改生 麦类作物学报 2009-05-15

13 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初步研究 王军卫; 王小利; 张改生; 唐辉武; 刘耀光 西北植物学报 2009-05-15

14 异源细胞质对杂种小麦品质的影响 李桂萍; 张改生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6-01

15 小麦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线粒体 DNA变异性的RAPD分析(英文) 李文强; 张改生; 牛娜; 位芳; 汪奎; 潘栋梁 分子植物育种 2009-05-28

16 GAPDH基因表达与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败育的关系 位明明; 王俊生; 张改生; 张龙雨; 袁正杰; 孙瑞; 叶景秀;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分子植物育种 2009-07-28

17 化学杂交剂诱导的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的活性氧代谢 王俊生; 张改生; 原蕾; 张明珠; 牛娜; 马守才; 叶景秀 西北植物学报 2009-07-15

18 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cMDH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张龙雨; 李红霞; 张改生; 王俊生; 韩艳芬; 袁正杰; 牛娜; 马守才 作物学报 2009-09-12

19 杀雄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花药蛋白质组分分析 叶景秀; 陈蕊红; 张改生; 王俊生; 王书平; 李莉;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朱建楚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9-10-15

20 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抗性表现规律的研究 史丽丽; 张改生;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徐开杰 麦类作物学报 2009- 09-15

21 小麦粘类CMS育性恢复基因的SSR分子标记与定位 郭艳萍; 张改生; 程海刚; 朱展望; 张龙雨;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核农学报 2009-10-20

22 杀雄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花粉粒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叶景秀; 张改生; 王书平; 陈蕊红; 王俊生;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朱建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10-20

23 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中能量相关基因的表达 王俊生; 袁蕾; 位明明; 张改生; 张龙雨; 袁正杰; 孙瑞; 叶景秀;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核农学报 2009-12-20

24 粘类小麦CMS恢复基因Rfv1快速定向转育体系的研究 王青; 牛娜; 张改生; 张瑜; 葛峰辉; 马守才; 李红霞 麦类作物学报 2009-11-15

25 内参法在线粒体DNA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袁正杰; 张改生; 孙瑞; 胡俊敏; 位明明; 张龙雨; 李红霞; 陈蕊红; 牛娜; 马守才 麦类作物学报 2009-11-15

26 小麦抗蚜品种(系)或材料的抗性遗传测定及筛选 杜利锋; 赵惠燕; 袁锋; 孙群; 张改生; 姚建秀; 李燕; 刘宏伟; 王军卫 西北植物学报 1999-12-15

27 XZ系列杂种小麦对麦长管蚜抗性机制的研究 赵惠燕; 李东鸿 ; 张改生; 张莉; 胡祖庆; 胡想顺; 韩春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2-25

28 K型和T型小麦雄性不育花粉粒形态与细胞化学定位 姚雅琴;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军卫; 刘红梅 中国农业科学 2002-02-20

29 小麦杂交种西杂1 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张慧成; 袁虎林; 张改生; 刘宏伟; 张俊文 作物杂志 2002-12-15

30 K型小麦花粉粒内壁及ATP酶活性与雄性不育的相关性 姚雅琴;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军卫 西北植物学报 2002-04-30

31 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的研究 邵景侠;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军卫 西北植物学报 2002-10-30

32 多子房性状应用于杂种小麦的研究Ⅱ.多子房小麦的杂种优势与利用 马守才;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军卫 西北植物学报 2002-12-30

33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研究进展 杜伟莉;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军卫; 王小利 陕西农业科学 2002-04-25

34 小麦孤雌生殖研究进展 刘洪梅;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军卫 陕西农业科学 2002-10-25

35 杂种小麦“西杂一号”高效制种技术的研究Ⅰ.行比播幅的配置 周维; 张改生; 刘宏伟; 袁虎林; 张慧成; 亢桂丽; 王军卫; 王小利 西北农业学报 2002-03-22

36 化学杂交剂BAU940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及与小麦不同品种互作效应的研究 袁虎林; 刘宏伟; 张改生; 张慧成; 张羽; 王军卫; 王小利; 王道全; 陈万义; 张爱民 西北农业学报 2002-09-22

37 我国杂种小麦研究进展与展望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军卫 今日科苑 2002-07-15

38 多子房性状应用于杂种小麦的研究Ⅰ.多子房性状基因和细胞质效应 马守才; 张改生 ; 刘宏伟; 王军卫; 王小利 西北植物学报 2000-12-15

39 多种小麦蛋白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研究 马守才;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军卫 麦类作物学报 2000-11-30

40 杂种小麦西杂1号产量特征及高产栽培技术 袁虎林; 刘宏伟; 张改生; 张慧成; 王军卫 中国农学通报 2000-10-25

41 小麦花药发育过程超微结构和酶细胞化学研究 姚雅琴; 张改生 电子显微学报 2001-06-25

42 几类异质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乔利仙; 张改生 ; 王小利; 刘宏伟; 王军卫 遗传学报 2001-07-10

43 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进展 魏亦勤; 张改生 ; 刘旺清; 李国庆; 李红霞; 张双喜; 龚月娟; 裘敏; 王平 种子 2001-08-30

44 粘、易、偏和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籽粒品质的研究 乔利仙;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军卫; 王小利 中国农业科学 2001-12-20

45 小麦花药药壁表皮细胞结构与功能研究 姚雅琴; 张改生 西北植物学报 2001-04-30

46 杂种小麦繁制种研究和实践 刘宏伟; 张改生 ; 王军卫; 王小利 西北植物学报 2001-04-30

47 粘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减数分裂特征及育性恢复研究 王小利; 张改生 ; 刘宏伟; 王军卫; 牛娜 西北植物学报 2001-10-30

48 Ven、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春性 F_1 杂种的优势表现及与叶绿素含量和同工酶谱的关系 魏亦勤; 张改生; 李树华; 李国庆; 刘旺清; 李红霞; 张双喜; 龚月娟; 裘敏; 王平 西北植物学报 2001-12-30

49 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活性窗口研究 王军卫;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小利; 李桂萍; 黄寅玲 麦类作物学报 2001-08-30

50 分子标记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王军卫;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小利; 宋亚珍; 海江波 陕西农业科学(自然科学版) 2001-01-25

51 1B/1R易位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孤雌生殖性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王小利;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军卫 西北农业学报 2001-06-22

52 杨陵地区麦二叉蚜在小麦品种Amigo上的抗性鉴定 赵惠燕; 袁锋; 刘宏伟; 张改生; 刘小凤; 王军卫; 刘军虎 西北农业学报 2001-09-22

53 Ven、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春性F1杂种的优势表现及与叶绿素含量和同工酶谱的关系 魏亦勤 ; 张改生; 李树华; 李国庆; 刘旺清; 李红霞; 张双喜; 龚月娟; 裘敏; 王平 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2001-05-01

54 小麦F_1籽粒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的数量表现特征 高翔; 董剑; 张改生; 仝胜利; 雷玲 中国作物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10-01

55 三个小麦抗白粉病新种质创制及其抗性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分子标记 王长有; 吉万全 ; 张改生; 王秋英; 刘素兰 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 2008-10-01

56 不同生态环境对强筋小麦品质的影响 安成立; 张改生; 高翔; 陈光斗; 戴开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01-30

57 小麦品系多Ⅱ多子房性状的遗传分析 马守才; 张改生; 李红茹; 赵常胜 麦类作物学报 2006-01-15

58 海岛棉杂种一代产量与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胡守林; 张改生; 杨涛; 梅拥军; 刘塔河; 万素梅 西北农业学报 2006-01-16

59 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Glu-3)亚基及高分子量醇溶蛋白(Gli-1)的分离图谱辨读方法 王瑞; 张改生; 王宏 西北农业学报 2006- 01-16

60 普通小麦—Elymus rectisetus异附加系的特征特性研究 王长有; 吉万全; 张改生; 范宏军; 王秋英; 任志龙; 张宏; 蔡东明; 薛秀庄 中国农学通报 2006-03-05

61 利用分子标记解析小麦新种质YW243的抗锈病基因 刘燕; 张增艳; 辛志勇; 林志珊; 杜丽璞; 徐惠君; 刘丽; 陈孝; 张改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06-02-10

62 氮肥对杂交小麦果聚糖积累与转运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 赵万春; 董剑; 高翔; 张改生 作物学报 2006-04-12

63 小麦资源胚乳蛋白Glu-1、Glu-3、Gli-1基因位点变异特点 王瑞; 张改生; F J Zeller; S L K Hsam 作物学报 2006-04-12

64 二角型非1B/1R小麦CMS不育恢复体系的建立 王小利 ; 张改生; 赵继新; 李秀芳 西北植物学报 2006-05-30

65 外源脱水应答转录因子DREB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的诱导型表达与抗干旱生理效果研究(英文) 王军卫; 杨凤萍; 陈绪清; 梁荣奇; 张立全; 耿东梅; 张晓东; 宋亚珍; 张改生 遗传学报 2006-05-30

66 AtSTP3启动子控制的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水稻中的特异表达研究 卢碧霞; 马守才; 张改生; 夏勉; 辛莉 西北植物学报 2006-06-30

67 不同山羊草属细胞质对小麦淀粉粘度参数的影响 潘建刚; 张改生; 牛娜; 马守才 麦类作物学报 2006-05-15

68 不同海岛棉品种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 胡守林; 张改生; 梅拥军; 黄学东; 邓成贵 水土保持研究 2006-06-30

69 小麦根尖细胞同步化诱导和DNA纤维的制备 王晓娜; 杜伟莉; 张改生; 牛娜 西北植物学报 2006-07-30

70 小麦杀雄剂SQ-1反复施用与人工多次模拟降雨对其药效及植株结实率的影响 徐仲阳; 张改生; 牛娜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09-15

71 三种分析方法对小麦新品种的综合评判 王春平; 张伟; 张改生; 苗艳芳; 刘素云 麦类作物学报 2006-09-15

72 18个优质小麦品种(系)Glu-1、Glu-3和Gli-1位点的基因变异特点 王瑞; 张改生; 任志龙; F J Zeller; S L K Hsam; 王宏 麦类作物学报 2006-09-15

73 不同耕作方式玉米地下部生长发育及土壤水分状况的研究 胡守林; 张改生; 郑德明; 黄学东; 邓成贵; 万素梅 水土保持研究 2006-08-30

74 小麦花粉萌发孔与雄性不育关系初探 姚雅琴; 唐群; 张英利; 张改生 电子显微学报 2006-10-30

75 普通小麦与Elymus rectisetus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王长有; 吉万全; 张改生; 王秋英; 薛秀庄 作物学报 2006-12-12

76 施氮对杂交小麦不同器官氮素积累与转运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 赵万春 ; 董剑; 高翔; 张改生 作物学报 2007-01-12

77 小麦种质N9134抗白粉病基因的SSR标记和染色体初步定位(英文) 王长有; 吉万全; 张改生; 王秋英; 蔡东明; 薛秀庄 作物学报 2007-01-12

78 一些小麦1B/1R易位系品质基因多样性分析 王瑞; 张改生; 王宏; F J Zeller; S L KHsam 西北农业学报 2007-01-16

79 水稻rbcS启动子的克隆及其在转基因水稻中的特异性表达 卢碧霞; 张改生; 夏勉; 马守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25

80 籼稻 ‘93-11’一段基因组序列的完善及分析 张胜利; 张改生; 李东方; 王军卫; 牛娜 西北植物学报 2007-01-30

81 麦醇溶蛋白电泳技术在杂交小麦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赵伟; 邵景侠; 张改生 麦类作物学报 2007-03-15

82 小麦花粉的离体萌发研究 朱展望; 张改生; 牛娜 麦类作物学报 2007-01-15

83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雌雄不育配子传递率研究 姬俊华; 张改生; 孟超敏; 牛娜 麦类作物学报 2007-05-15

84 几类异质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的染色体行为研究 位芳; 张改生; 牛娜; 李文强; 曹栎 麦类作物学报 2007-05-15

85 化学杂交剂SQ-1诱导雄性不育小麦开颖特性的研究 刘永生 ; 张改生; 牛娜 麦类作物学报 2007-05-15

86 杂交小麦‘西杂一号’种子纯度鉴定的研究 邵景侠; 张改生 ; 赵伟; 牛娜; 马守才 西北植物学报 2007-06-15

87 胚龄、NAA浓度、基因型对杂交小麦及其亲本幼胚培养的影响 栗现芳; 马守才 ; 张改生; 牛娜 河南农业科学 2007-06-15

88 几类异质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微效恢复基因累加效应的研究 张胜利 ; 张改生; 李东方; 牛娜; 王军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25

89 小麦线粒体DNA的高效提取方法 李文强; 张改生; 汪奎; 牛娜; 潘栋梁 遗传 2007-06-15

90 小麦高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研究进展 潘建刚; 张改生 陕西农业科学 2007-07-25

91 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基因的地区分布 郭艳萍; 张改生 ; 牛娜 西北植物学报 2007-08-15

92 30余年来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产量改良遗传进展 周阳; 何中虎; 陈新民; 王德森; 张勇; 张改生 作物学报 2007-09-12

93 农业院校细胞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王小利; 张改生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6-04-28

94 植物细胞遗传学实验课染色体标本建设 王小利; 张改生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6- 10-28

95 遗传型与生理型雄性不育小麦花药和旗叶蛋白质的比较研究 王永军; 张改生; 孙苏阳; 李海军 麦类作物学报 2007-11-15

96 小麦F_1籽粒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遗传表现 高翔; 董剑; 张改生; 仝胜利; 雷玲; 魏建军 麦类作物学报 2007-11-15

97 杂交小麦品质改良技术体系的建立 栗现芳; 马守才; 张改生; 牛娜 西北植物学报 2007-09-15

98 小麦多子房性状近等基因系的选育及遗传背景的检测 马守才; 张改生; 牛娜 核农学报 2007-12-20

99 陕北黄芥黄色种皮的遗传研究 徐爱遐; 肖恩时; 田广文; 马长珍; 张改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7-12-15

100 小麦多子房性状外显率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 张国慧; 张改生; 葛锋辉; 牛娜; 马守才; 潘栋梁; 汪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8- 12-16

101 杂交小麦F_1与F_2品质组配规律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规律的研究初报 潘栋梁; 张改生; 牛娜; 马守才; 张国慧; 汪奎 麦类作物学报 2008-11-15

102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导入的研究 曹栎; 张改生; 牛娜; 张瑜; 位芳 麦类作物学报 2008-01-15

103 脱水应答转录因子CBF1的克隆与转基因小麦的分子检测 王军卫; 张改生; 张晓东 西北植物学报 2008-02-15

104 小麦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鉴定 王长有; 王耀勇; 张改生; 王秋英; 吉万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10

105 粘类小麦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及SSR分子标记 李红霞; 张改生 ; 张龙雨; 牛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10

106 中国西部芥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研究 徐爱遐; 马朝芝 ; 肖恩时; 权景春; 马长珍; 田广文; 涂金星; 傅廷栋; 张改生 作物学报 2008-05-12

107 应用三种分析方法综合评判小麦新品种 王春平; 张伟; 张改生; 苗艳芳; 刘素云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8-04-20

108 黏类小麦育性相关基因SSH文库的构建 李红霞; 张龙雨; 张改生; 牛娜; 朱展望 作物学报 2008-06-12

109 应用软件Fgenesh预测水稻基因 张胜利 ; 李东方; 张改生; 王军卫; 牛娜 中国农业科学 2008-06-10

110 粘类非1BL/1RS小麦CMS基因定向选择及其育性特性的研究 牛娜; 张改生; 张瑜; 王青; 马守才; 曹栎 西北植物学报 2008-06-15

111 小麦籽粒中戊聚糖研究进展 潘建刚 ; 马利兵; 张改生 陕西农业科学 2008-07-25

112 小麦遗传型与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 刘卫; 陈蕊红; 张改生; 牛娜 遗传 2008-08-15

113 小麦花药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优化 陈蕊红; 张改生 ; 刘卫; 叶景秀; 牛娜 核农学报 2008-08-20

114 粘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间育性基因的累加和互作效应研究 朱展望; 张改生; 高春保; 牛娜 麦类作物学报 2008-07-15

115 杂交小麦西杂5号及其亲本mtDNAs的RAPD分析 汪奎; 张改生; 袁正杰; 孙瑞; 位明明; 史丽丽; 牛娜 麦类作物学报 2008-07-15

116 山羊草属不同细胞质对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的影响 潘建刚; 张改生; 牛娜; 马利兵 麦类作物学报 2008-09-15

117 49份小麦种质资源中Glu-1,Glu-3,Gli-1位点基因组成分析 王瑞; 张改生; 王宏; F J ZELLER; S L K HSAM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08-15

118 油菜数量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 王俊生; 董育红; 张改生; 李殿荣; 王灏; 田建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11-10

119 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与幼穗中乙烯含量的关系 刘宏伟; 张改生; 王军卫; 王小利; 方振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6-25

120 3种新型化学杂交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效果比较 王振华; 刘宏伟; 张改生; 王军卫; 马守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6-25

121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 王小利;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军卫; 陈新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8-25

122 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及与不同小麦品种互作效应的研究 刘宏伟; 张改生; 王军卫; 王小利; 方振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8-25

123 用微卫星标记鉴定中国小麦品种中Rht8矮秆基因的分布 周阳; 何中虎; 张改生; 夏兰琴; 陈新民; 张立平; 陈锋 作物学报 2003-11-20

124 APAGE技术在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中的应用研究 王小利; 张改生; 陈新宏; 刘宏伟; 王军卫 遗传学报 2003-05-10

125 兰州拉面添加剂对面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孟宪刚; 尚勋武; 张改生; 高翔 中国粮油学报 2003-10-20

126 高产、优质、多抗杂种小麦新品种 西杂一号、五号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军卫 农业新技术 2003-02-20

127 粘、易、偏型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研究 杜伟莉;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军卫; 王小利; 赵卓军 西北植物学报 2003-01-30

128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相关分析 李桂萍; 刘宏伟; 张改生; 王军卫; 王小利 西北植物学报 2003-01-30

129 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性遗传规律的研究 牛娜;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军卫; 李红霞 西北植物学报 2003-04-30

130 偏型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诱导单性孤雌生殖机理的研究初报 刘洪梅;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军卫; 姚雅琴 西北植物学报 2003-10-30

131 甘蓝型油菜CMS 212A花药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刘燕; 董振生; 张改生; 董军刚; 刘创社; 刘绚霞; 李宏兵 西北农业学报 2005-04-15

132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及亚基组成与品质性状关系的研究 高翔; 董健; 张改生; 雷玲; 仝胜利 中国农学通报 2005-05-30

133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位点与品质性状的数量分析 高翔; 董剑; 张改生; 雷玲; 仝胜利 中国农学通报 2005-06-30

134 海岛棉零式果枝与长果枝品种间杂交F_1和 F_2代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梅拥军; 张改生; 叶子弘; 郭伟锋 中国农业科学 2005-06-10

135 山羊草属不同细胞质对小麦籽粒蛋白含量及组分的影响研究 宿振起; 张改生; 牛娜 西北植物学报 2005-06-30

136 小麦遗传型与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王永军; 张改生; 王军卫; 牛娜 麦类作物学报 2005-07-15

137 小麦粘类雄性不育系生化标记及小孢子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研究 杨靖; 张改生; 牛娜; 王军卫; 唐群; 宿振起; 王勇军 西北植物学报 2005- 08-30

138 陕西关中地区杂种小麦强优势组合优势型研究 刘宏伟; 刘秉华; 张改生; 王振华 西北植物学报 2005- 08-30

139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估小麦新品种 王春平; 张改生; 张伟; 刘素云; 苗艳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08-25

140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及RAPD标记 李红霞; 张改生; 牛娜 西北植物学报 2005-09-30

141 RAPD分子标记与小麦杂种优势相关性研究 刘宏伟; 刘秉华; 张改生; 王振华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11-15

142 小麦线粒体DNA快速提取体系的建立 唐群; 姚雅琴; 张改生; 牛娜; 杨靖; 鲁絮; 余欣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11-15

143 小麦显性多子房基因的RAPD标记 王军卫; 张改生; 刘宏伟; 宋亚珍; 牛娜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5-10-30

144 细胞骨架与小麦雄性不育关系研究初报 姚雅琴; 李蓓; 张英利; 牛娜; 张改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2-25

145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效应的比较研究 高翔; 雷玲; 董剑; 张改生 西北植物学报 2005-12-30

146 普通小麦与Elymus rectisetus衍生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和形态学研究 王长有; 李小忠; 吉万全; 张改生; 王秋英; 薛秀庄 麦类作物学报 2003-11-30

147 杂种小麦“西杂一号”高效制种技术的研究 Ⅱ.外源激素NAA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 袁虎林; 刘宏伟; 周维; 张慧成; 张改生; 王军卫; 刘明慧; 刘鸿章 西北农业学报 2003-12-22

148 种子贮藏蛋白凝胶电泳在小麦外源染色体鉴定中的应用 王小利; 张改生; 陈新宏; 赵继新; 刘宏伟; 王军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1-25

149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选育优良杂种小麦品种 王军卫;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小利; 王永军; 孙小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1-25

150 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F_1产生单倍体频率初探 邵景侠;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小利; 王军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1-25

151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刘燕; 董振生; 张改生; 周维 西北农业学报 2004-03-10

152 兰州拉面对淀粉糊化特性的要求 孟宪刚; 尚勋武; 张改生 中国粮油学报 2004-04-30

153 两类二角山羊草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的细胞学研究 王小利; 张改生; 陈新宏; 赵继新; 刘宏伟; 王军卫 西北植物学报 2004-05-30

154 1BL/1RS易位系在我国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周阳; 何中虎; 张改生; 夏兰琴; 陈新民; 高永超; 井赵斌; 于广军 作物学报 2004-06-25

155 普通小麦×大麦杂交后代中间材料的GISH及PAGE鉴定 陈新宏; 王小利; 刘淑会; 赵继新; 武军; 李璋; 闫正禄; 张改生 遗传学报 2004-07-10

156 染色体工程技术在小麦雄性不育研究和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 牛娜;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军卫 麦类作物学报 2004-01-15

157 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Y的花粉育性及自交结实性研究 姬俊华 ; 茹振钢; 张改生; 薛香; 欧行奇 麦类作物学报 2004-04-15

158 杀雄嗪酸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程春生; 陆英飞 ; 张改生; 张宗俭; 李鹏; 张宝砚 农药 2004-07-01

159 海岛棉不同果枝品种间杂交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及F_1和F_2群体优势分析 梅拥军; 张改生; 叶子弘; 曹新川; 张文英 作物学报 2004-08-25

160 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与面团流变学特性关系的研究 孟宪刚; 尚勋武; 张改生; 路建龙; 尚立平 西北植物学报 2004-06-30

161 二角山羊草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特异性分析 王小利; 张改生; 陈新宏; 赵继新; 刘宏伟; 王军卫 西北植物学报 2004-06-30

162 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性与花药组织呼吸关系的初步研究 方正武; 姚亚琴;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军卫 西北植物学报 2004-06-30

163 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姜奇彦; 张改生; 王军卫; 王小利; 刘宏伟; 牛娜 西北植物学报 2004-06-30

164 小麦种子活力性状的遗传变异和相关研究(英文) 马守才; 张改生; 王军卫; 卢碧霞; 李宏茹 西北植物学报 2004-09-30

165 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分析 王军卫;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小利; 王永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4-09-10

166 N95175抗条锈病的RAPD分析 郭伟锋; 张改生; 王军卫; 张胜利; 王长有; 李占伟; 王力军 麦类作物学报 2004-10-15

167 小麦显性多子房基因RAPD反应体系的研究 王军卫; 刘宏伟; 王小利; 张改生 麦类作物学报 2004-10-15

168 化学药剂双重处理法诱导矮败小麦孤雌生殖的研究 张胜利; 李东方; 张改生; 郭伟锋; 郝金生 西北农业学报 2004-09-10

169 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张传福; 景蕊莲; 张改生; 高宁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4-09-30

170 海岛棉不同果枝品种间杂交产量性状的遗传及F_1和F_2群体优势分析 梅拥军; 张改生; 叶子弘; 曹新川; 张文英 作物学报 2004-10-25

171 海岛棉零式果枝与长果枝品种间杂交F1目标产量性状的决策分析 梅拥军; 张改生; 叶子弘; 曹新川 作物学报 2004-11-25

172 化学杂交剂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刘宏伟 ; 张改生; 刘秉华 西北植物学报 2004-12-30

173 几类异源细胞质1B/1R、非1B/1R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的比较研究 乔利仙; 张改生; 孙世孟; 王小利 西北植物学报 2004-12-30

174 海岛棉零式果枝与长果枝品种间杂交熟期性状的遗传和F_1、F_2杂种优势分析 梅拥军; 张改生; 张利莉; 郭伟锋; 胡守林; 王有武 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 2004-12-30

175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姬俊华; 张改生; 王晓娜; 牛娜 西北农业学报 2004-12-10

176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及其遗传学研究进展 仝胜利; 高翔; 张改生 西北农业学报 2004-12-10

177 150个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与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关系的研究 高翔; 仝胜利; 张改生 西北植物学报 2005-02-28

178 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基因型再研究 王军卫; 张改生; 刘宏伟 麦类作物学报 2005-01-15

179 普通小麦品种间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谊寒; 张改生; 马守才; 王军卫; 牛娜 西北植物学报 2005-04-30

180 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RAPD分析 王小利;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军卫 西北植物学报 2005-04-30

181 强筋小麦陕优225系谱及性状遗传分析 安成立 ; 张改生; 李硕碧; 孙耀峰; 戴开军; 王宏 麦类作物学报 2005-05-15

182 条中32号生理小种对小麦成株期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郭伟锋; 张改生; 王军卫; 牛娜; 王长有; 陈新宏; 陆和平 麦类作物学报 2005-05-15

183 兰州拉面专用粉对小麦品质的要求 Ⅰ.拉面食用评价与小麦粉常规品质的关系 孟宪刚; 尚勋武; 张改生; 柴守玺 作物学报 2005-04-25

资料更新中……

荣誉奖励:


1.1989年获陕西省农牧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2.1990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3.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4.1994年获西安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5.1995年被评为首届陕西省科技新星和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6.1995、1997年先后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

7.1999年获杨凌示范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8.2000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9.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0.2002年1月被评为2001年度杨凌十杰人物。

11.2002年6月该成果获杨凌示范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12.200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

13.2003年10月该成果获杨凌示范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14.2003年3月获陕西省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

15.2005年被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拔尖人才。

16.2006年被评为首届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17.2006年11月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8.获宝鸡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媒体报道:


《科技日报》张改生:一生倾情小麦育种

  

人物档案  

张改生,一九五一年八月生,陕西周至人。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平台首席,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小麦育种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陵分中心主任。先后被评为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陕西省科技新星,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等。

初识张改生,笔者有些诧异。

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有些谢顶,一件褪色的宽大T恤套在身上,看起来更加清瘦。他解释说,干他们这行,热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好衣裳也穿不着。平时下地都是带草帽,穿胶鞋,跟农民没什么两样。当地老百姓于是调侃:“远看像个土农民,是个扛锨种地的,近看原来是个搞科学研究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学者,历尽30多年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杂交小麦育种研究的辉煌历史,初步解决了杂交小麦育种研究这一世界性科学难题。

伴随着“西杂一号”的正式审定,“西杂五号”区域试验的进一步成功,张改生连同他的杂交小麦日益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一段童年往事,使他毅然放弃“金饭碗”

张改生的家乡,位于离西安杨凌不远的周至县,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张改生一样也逃脱不了那个年代的集体命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作为回乡青年转回家乡务农,后又在老家当过一段时间的电信话务员。1972年5月,他收到陕西中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在旁人看来,这算是捧上了“金饭碗”,然而,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我当时一门心思想学农。小时候,经常吃不饱,树皮,草根都吃过。挨饿那会儿,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家乡人做点事,让他们吃饱饭。当时想法特别简单,觉得学农毕业后可以回农村当个技术员,能给家乡人干点事,挺好!”

于是,张改生找到咸阳市教育局,要求将录取院校改成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以下简称“西农”),负责招生的老师为此大惑不解:你这娃儿是不是有毛病,放着好好的金饭碗不要,却想换成个土饭碗?

终究还是经不起他的软磨硬泡,招生老师照他的意思改了录取院校,张改生成为西北农学院当年录取的最后一名学生。没想到,在西农,这一呆就是30多年。

一堂课,让他立志攻克世界性科学难题

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到一位杂交小麦育种专家,张改生说这一转折始于李正德老师的一堂课。

刚到西农,第一件事就是到小麦田里去杂。什么叫去杂?为什么要去杂?当时张改生没什么概念,只知道是拔掉不要的小麦杂株。“别提当时多灰心了,怎么在农学院上学就是这样?”张改生请教身边一位农民模样的大人,才知去杂是为了提纯良种,而身边劳动的大人不是农民,而是当时听起来很陌生的教授:李正德。

那时李正德教授与赵洪璋教授一起负责西农遗传育种组,同时还给本科生与研究生上遗传课。李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有一堂课张改生至今印象深刻。那堂课,李老师讲作物杂种优势利用。20世纪40年代起,杂交玉米,杂交高粱,杂交甜菜相继培育成功,并投入大田生产,特别是70—80年代杂交水稻和杂交油菜的问世,给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带来了曙光。然而,小麦因为其自身遗传特性远比其他作物更加复杂的原因,杂种优势利用更难,尽管世界各国科学家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目前依然是一项悬而未决的世界科学难题。

李老师给同学们算了一笔账:杂交水稻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足以养活6000万人口,而我国有4亿亩小麦种植区,如果50%的面积能推广种植杂交小麦,按每亩增产100斤计,每斤售价0.8元(那时商品小麦可以卖到 0.80—0.85元/斤),每年可增收小麦200亿斤,160亿元人民币。“杂交小麦研究既是一座难以攻克的堡垒,又是一座蕴藏丰富的金矿。”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当时特别激动,发誓一定要解决这一科学难题。”回忆当年,张改生是满脸的兴奋。

这之后,张改生的大学生活忙碌而充实。1974年,他以门门主课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同年,留校任教。1975年,开始专门搞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解决杂交小麦难题真正成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

一个信念,支撑他谱写出杂交小麦育种研究辉煌史

1976年,第一届杂交小麦会议召开。时任国家主席的华国锋同志指出“杂交水稻已经突破,杂交小麦也要尽快突破。 ”

要想攻克这一世界科学难题又是谈何容易?然而,倔强的张改生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坚持下去。最初几年,育种条件异常艰苦,每年4、5、6月份,他常常天不亮就赶到试验田,观察,记载,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从每年的小麦播种、杂交、选种到收获、考种、晾晒,一个细节的疏忽,就可能导致整个试验的报废,数年的心血付之东流。那时候晾晒小麦没有凉棚,晚上不敢睡得太死,一听到雨声他就得叫上爱人与孩子一起收麦种,常常收完了天也大亮了。

“不觉得苦吗?”笔者好奇,“农村出来的孩子,从小苦惯了,这点苦不算什么,何况自己心里清楚干的事很有意义,吃再多的苦也值得。”他爽朗地笑了。

就是这一信念,支撑他谱写了杂交小麦育种研究的辉煌史。1975年至1995年,他先后培育出多种小麦新类型不育系,较好地克服了国内外长期以来广泛采用的T型不育系诸多缺点,使小麦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1988年5月通过部省级鉴定,尤其偏型和A型为国内外首创。该项成果获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随后,他又首次在普通小麦栽培品种内成功地培育出稳定的偏、粘、易和二角型非1BL/1RS新不育系,用其选育的杂交小麦能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大大减化了三系育种的培育程序,同时又能提供出一种优化制种技术,使小麦单产真正能达到“水涨船高”的作用。1997年7月,该成果通过省级鉴定,2000年获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8月,张改生课题组培育的杂交小麦新品种“西杂一号”,通过了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这是我国黄淮冬麦区第一个通过审定的杂交小麦新品种,它标志着我国杂交小麦正式开始投入生产。

随后,一批新的后备杂交新组合也已崭露头角,如“西杂五号”2002年提前通过陕西省预审,2004年完成国家黄淮冬麦区区域试验,增产显著,现已大面积进行生产示范并走向推广应用。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初步解决了杂交小麦育种研究这一世界性科学难题,使杂交小麦真正从实验室开始走向了大田生产。”张改生自豪地说。

一句嘱托,他决心为国家粮食安全奋斗到底

2004年4月11日,张改生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胡锦涛总书记亲临西农视察。在与部分专家座谈时,张改生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最重要的途径是优良品种培育,特别是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的建议。总书记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说:“刚才改生同志提出的建议很好,我们首先要抓良种培育,良种如果有了突破,那我们单位面积产量就可以有所突破。我们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农业发展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说到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离不开农业科技进步。”临别时,总书记紧紧握着张改生的手,亲切地询问了他搞杂交小麦研究的有关情况,并嘱咐他一定要搞好杂交小麦的产业化发展,为国家的粮食增产做出贡献。

“当时,我心情无比激动,更感到了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重大。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研究搞得更好,把杂交小麦的研究成果尽快大面积产业化,实实在在地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张改生动情地说。

胡总书记的嘱托给了张改生无穷的力量。两年来,他的杂交小麦研究又取得了长足发展。通过产业平台,将已通过鉴定并具有知识产权的小麦杀雄剂SQ-1、高效制种技术和已审定的杂交小麦新品种融为一体,加快了杂交小麦的产业化开发。2002年1月,该成果又通过省级鉴定,2003年3月获陕西省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

目前,杂交小麦育种无论是种子生产还是杂交种推广都稳步大面积走向了生产,中试与生产示范点已经涉及到了黄淮海地区,2005年杂交小麦制种夏收面积达到2004年的6倍,完全进入到规模化生产阶段。

张改生说他的下一步主攻目标是完成专用型、高产型杂交小麦新品种到超级杂交麦的选育,力争使高产型杂交小麦亩产量稳定达到650—750公斤,同时,加紧专用型杂交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使品质达到国颁小麦优质一级标准,亩产量稳定达到600公斤。

“我注定要跟小麦育种打一辈子交道了。”张改生如是说。

来源:《科技日报》 2006-08-24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