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发表的文章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专家信息:


袁道阳,男,汉族,中共党员。1965年10月出生于四川广安。现任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基地(甘肃省地震局)西部强震预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系。

1991年获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构造地质学硕士学位。

1991年8月~1994年8月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

1994年9月~1997年8月 任助理研究员。

1997年9月~2003年9月 任副研究员。

2003年8月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专业(博士学位)。

2003年9月~现在 任研究员。

2007年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出站。

社会兼职:

1.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

2.甘肃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

3.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4.《西北地震学报》、《世界地震工程》、《高原地震》和《震灾防御技术》编委。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新生代构造、活动构造及其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1.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子专题(95-05-03-05-03)“中卫-景泰重点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1996~2000,负责人)。

2.甘肃省“九五”攻关项目(GK973-2-110A)“兰州地区地震地质环境与地震危险性研究”的地震地质环境专题负责人(1998~2001)。

3.地震科学联合基金(102055)“古浪活动断裂带古地震活动习性的精细研究” (2002~2003,负责人)。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海湖邻近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地演化”(40372086)(2004~2006,负责人)。

5.中国地震局“十五”国家重大建设项。

6.北祁连山活动断裂带东段1∶5万地质填图和特征地震研究。

7.祁连山中东段重点监视防御区孕震活动构造的定量研究与地震危险性评估。

8.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及其应用研究。

9.石窟文物保护中的地震安全性评估与防灾对策研究。

科研成果:

1.在地震地质学方面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十多年来,把探索大陆内部最新构造变动、强震活动及其动力学过程作为其科研的主攻方向和学科领域,把甘肃省及甘宁青所在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作为其科研基地和成长的摇篮,把为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事业多做贡献作为事业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在地震科学研究、防震减灾工作、对外交流与合作,还是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已成为甘肃省地震局地震地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为地震科学的发展和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2.袁道阳同志在地震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出贡献是所负责的“十五”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兰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经项目组多年艰辛的努力,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探测任务,该项目已于2007年8月8日通过了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组织的专家验收,成为全国20个活断层探测城市中第一个率先通过验收的城市。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工程是一项优质工程。工程所取得的成果,为兰州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规划、减轻地震灾害、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为兰州市及其邻近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以及青藏高原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资料。本项工程为其它城市开展活断层探测工作提供了成功范例。

3.通过《兰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的实施,不仅查清了兰州市活断层的分布情况,特别重要的是否定了前人提出的从市区穿过、对兰州市城市规划和建设影响很大的刘家堡断层和深沟桥断层等两条晚第四纪活动断层。其结果对兰州市的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特别是安宁新区和新的市府行政中心建设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兰州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安全保障。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1954年甘肃山丹7(1/4)级地震史料补遗 罗浩; 雷中生; 何文贵; 刘百篪; 曹娜; 袁道阳 震灾防御技术 2010-06-15

2 1785年玉门惠回堡地震的震灾特点与发震构造 何文贵; 雷中生; 袁道阳; 张俊玲; 刘百篪 西北地震学报 2010- 03-30

3 基于模型驱动架构的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数据整合框架 葛伟鹏; 袁道阳; 何文贵; 刘兴旺; 郑文俊 西北地震学报 2010-06-30

4 2003年甘肃民乐——山丹地震隐伏发震构造的浅层地震勘探研究 卢育霞; 袁道阳; 胡明清; 裘国荣; 刘琨; 张莲海; 王伟锋 地震学报 2010-05-15

5 对兰州市刘家堡断层的新认识 何文贵; 袁道阳; 葛伟鹏; 刘兴旺; 梁明剑; 郑文俊 西北地震学报 2009-03-30

6 兰州兴隆山北缘断裂新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陈永明; 袁道阳 ; 何文贵; 代炜 西北地震学报 2009-03-30

7 高分辨折射勘探技术在浅层反射勘探失效地区的应用——兰州市活断层浅层地震探测实例 杨卓欣; 袁道阳; 段永红; 徐朝繁; 嘉世旭; 酆少英 地震地质 2009-03-15

8 断层活动方式与地震地表变形分布特征研究 王爱国; 石玉成; 袁道阳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09-06-15

9 地震活动水平在潜在震源区判定中的应用——以甘肃酒西盆地为例 梁明剑; 袁道阳; 王爱国 西北地震学报 2009-06-30

10 甘肃高台合黎山南缘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 郑文俊; 张培震; 袁道阳; 葛伟鹏; 刘建辉 地震地质 2009-06-15

11 活动走滑断裂上断塞塘沉积特征及其构造含义——以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断塞塘为例 李传友; 张培震; 袁道阳; 王志才; 郑德文 地质学报 2010- 01-15

12 祁连山活动断裂带中东段冷龙岭断裂滑动速率的精确厘定 何文贵; 袁道阳; 葛伟鹏; 罗浩 地震 2010-01-15

13 有关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扩展与隆升的讨论 张培震; 郑德文; 尹功明; 袁道阳; 张广良; 李传友; 王志才 第四纪研究 2006-01-30

14 构造、气候与砾岩——以积石山和临夏盆地为例 郑德文; 张培震; 万景林; 袁道阳; 李大明; 王建平; 尹京武; 李传友; 王志才 第四纪研究 2006-01-30

15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的新生代构造活动——兼论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形成过程的指示意义 王志才; 张培震; 张广良; 李传友; 郑德文; 袁道阳 地学前缘 2006-07-30

16 对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中地震地质数据建模的探讨 葛伟鹏; 袁道阳; 郭华 西北地震学报 2006-06-30

17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曲断裂古地震初步研究 何文贵; 熊振; 袁道阳; 葛伟鹏; 刘兴旺 中国地震 2006-06-30

18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黄香沟段晚第四纪水平位移特征及其微地貌响应 李传友; 张培震; 袁道阳; 王志才; 张剑玺 地震地质 2006-09-30

19 10余年来甘肃省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 袁道阳; 何文贵; 刘小凤; 郑文俊; 葛伟鹏; 刘兴旺 西北地震学报 2006-09-30

20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曲断裂新活动特征及全新世滑动速率研究 何文贵; 袁道阳; 熊振; 葛伟鹏; 刘兴旺 地震 2006-11-30

21 甘肃马衔山北缘断裂西北段几何结构及其新活动 宋方敏; 袁道阳; 陈桂华; 程建武; 张兰凤; 何文贵; 葛伟鹏; 苏鹤军; 陆斌 地震地质 2006-12-30

22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黄香沟段晚第四纪活动表现与滑动速率 李传友; 张培震; 张剑玺; 袁道阳; 王志才 第四纪研究 2007-01-30

23 青藏高原东北缘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过程 袁道阳; 张培震; 方小敏; 王志才; 宋春晖; 郑德文 地学前缘 2007-01-30

24 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郑文俊; 雷中生; 袁道阳 ; 何文贵; 葛伟鹏; 刘兴旺 地震 2007-02-28

25 734年天水7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雷中生; 袁道阳 ; 葛伟鹏; 何文贵; 刘兴旺 地震地质 2007-03-30

26 对143年甘谷西7级地震史料的新见解 袁道阳 ; 雷中生; 葛伟鹏; 刘兴旺; 刘百篪; 张俊玲 西北地震学报 2007-03-30

27 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史料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 郑文俊; 雷中生; 袁道阳; 何文贵; 葛伟鹏; 刘兴旺 中国地震 2007-03-15

28 1590年7月7日甘肃永靖东南地震考证 袁道阳; 雷中生; 张俊玲; 葛伟鹏; 刘兴旺; 刘百篪; 梁明剑 震灾防御技术 2007-06-15

29 1125年兰州7级地震地表破裂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宋方敏; 袁道阳; 陈桂华; 葛伟鹏; 程建武; 苏鹤军; 陆斌; 何文贵 地震地质 2007-12-15

30 公元前186年甘肃武都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 袁道阳; 雷中生; 何文贵; 熊振; 葛伟鹏; 刘兴旺; 刘百篪 地震学报 2007-11-15

31 兰州盆地黄河三级阶地的光释光年龄 王萍; 袁道阳; 刘兴旺; 蒋汉超 核技术 2007-11-10

32 兰州黄河阶地高精度GPS测量与构造变形研究 刘兴旺; 袁道阳; 葛伟鹏 西北地震学报 2007-12-30

33 兰州马衔山北缘断裂地震潜势评估 梁明剑; 袁道阳; 刘百篪; 雷中生 西北地震学报 2008-12-30

34 兰州邻区活断层潜在地震最大震级及其危险性评估 梁明剑; 袁道阳; 刘百篪; 雷中生 中国地震 2008-12-15

35 1219年宁夏固原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 袁道阳; 雷中生; 张俊玲; 刘百篪; 梁明剑 地震学报 2008-11-15

36 兰州市地震活断层探测新进展 袁道阳; 王兰民; 何文贵; 刘百篪; 葛伟鹏; 刘兴旺; 梁明剑; 郑文俊 地震地质 2008-03-15

37 青藏高原北部活动地块内部的活断层定量资料 刘百篪; 曹娟娟; 袁道阳; 何文贵 地震地质 2008-03-15

38 兰州黄河Ⅱ和Ⅲ级阶地的地层结构、年龄及环境意义 王萍; 蒋汉朝; 袁道阳; 刘兴旺 第四纪研究 2008-07-15

39 兰州市金城关断层的活动特征 何文贵; 袁道阳; 葛伟鹏; 刘兴旺; 梁明剑; 郑文俊 中国地震 2008-09-15

40 兰州盆地最大潜在地震变形数值模拟 王爱国; 袁道阳; 梁明剑 西北地震学报 2008-09-30

41 黄河中上游阶地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第四纪构造活动的反映 刘百篪; 刘小凤; 袁道阳; 郑文俊; 郭华; 曹娟娟 地震地质 2003-03-30

42 青海热水-日月山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 袁道阳; 刘小龙; 张培震; 刘百篪 地震地质 2003-03-30

43 青海乌兰盆地东缘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 袁道阳; 刘小龙; 张培震; 刘百篪; 郑文俊; 郭华; 曹娟娟 地震研究 2003-07-23

44 2001年7 月11日甘肃省肃南县祁青5.3级地震的基本特征 袁道阳; 刘小龙; 马尔曼; 肖丽珠; 陈文彬; 高晓明 西北地震学报 2003- 03-30

45 兰州及邻近地区河流阶地变形特征 刘小凤; 袁道阳; 刘百篪 西北地震学报 2003-06-30

46 青海热水—日月山断裂带古地震的初步研究 袁道阳; 刘小龙; 刘百篪; 张培震 西北地震学报 2003-06-30

47 兰州马衔山-兴隆山活动断裂系的构造变形特征和机制 袁道阳; 刘小凤; 郑文俊; 刘小龙; 刘百篪 中国地震 2003-06-25

48 皇城—双塔断裂冬青顶段古地震活动规律的初步研究 郑文俊; 袁道阳; 何文贵 地震研究 2004-01-23

49 138年金城-陇西6(3/4)级地震的史料考证与发震构造背景探讨 袁道阳; 雷中生; 刘小凤; 刘百篪; 才树华; 郑文俊 地震地质 2004-03-30

50 青海鄂拉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及其所反映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变形机制 袁道阳; 张培震; 刘小龙; 刘百篪; 郑文俊; 何文贵 地学前缘 2004-12-30

; 51 西秦岭北缘中生代构造活动的~(40)Ar/~(39)Ar、FT热年代学证据 郑德文; 张培震 ; 万景林; 李大明; 王非; 袁道阳; 张广良 岩石学报 2004-06-15

52 祁连山中东段强震复发概率模型及未来强震地点预测 郑文俊; 袁道阳; 何文贵 西北地震学报 2004-09-30

53 祁连山东段天桥沟-黄羊川断裂古地震活动习性研究 郑文俊 ; 袁道阳; 何文贵 地震地质 2004-12-30

54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活动构造的几何图像与构造转换 袁道阳; 张培震; 刘百篪; 甘卫军; 毛凤英; 王志才; 郑文俊; 郭华 地质学报 2004-04-15

55 兰州地区活动构造格架与变形特征 袁道阳; 刘小凤; 郑文俊; 刘小龙; 刘百篪 地质学报 2004-10-15

56 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破裂习性及破裂机制的数值模拟 郑文俊; 袁道阳; 张冬丽; 何文贵; 郭华; 刘百篪 中国地震 2004-12-25

57 青海德令哈巴音郭勒河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 刘小龙; 袁道阳 西北地震学报 2004-12-30

58 六盘山盆地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郑德文; 张培震; 万景林; 袁道阳; 张广良; 李传友 地球物理学报 2005-01-17

59 青海拉脊山断裂带新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袁道阳; 张培震; 雷中生; 刘百篪; 刘小龙 中国地震 2005-03-25

60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晚第四纪水系沉积物年代标尺的初步研究 袁道阳; 石玉成; 刘百篪 地震地质 1999-03-30

61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位移累积滑动亏损特征及其破裂分段性研究 袁道阳; 杨明 地震研究 1999-10-03

62 武威-天祝-庄浪河NNW向断裂分段及变形特征 候康明; 袁道阳; 李绍业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9-08-30

63 兰州马衔山北缘断裂带古地震初步研究 袁道阳; 贾亚会; 才树华; 刘百篪; 刘小龙; 王永成 西北地震学报 2002-03-30

64 兰州1125年7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袁道阳; 雷中生; 刘百篪; 才树华; 刘小凤; 王永成 中国地震 2002-03-25

65 遥感影像信息在活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 郑文俊; 郭华; 袁道阳; 梁志录 高原地震 2002-06-15

66 兰州地区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 戴聚昌; 袁道阳 高原地震 2002-09-15

67 敦煌莫高窟地区断裂新活动特征及其对石窟的影响 袁道阳; 石玉成; 王旭东 敦煌研究 2000-03-25

68 冷龙岭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研究 何文贵; 刘百篪; 袁道阳 ; 杨明 西北地震学报 2000-03-30

69 断层摩擦系数及其演化定量研究的新途径 郑文卿; 陈瑶; 袁道阳 西北地震学报 2000-06-30

70 祁连山活动地块东北部活动构造的定量研究与大地震危险性分析 刘百篪; 李清河; 刘小凤; 何文贵; 吕太乙; 袁道阳; 王永成 西北地震学报 2000-06-30

71 兰州秦王川盆地形成和演化特征的初步研究 袁道阳; 杨斌; 周俊喜; 姚增; 张向红 西北地震学报 2000-09-30

72 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和第四纪研究的进展及问题讨论 袁道阳; 张培震 西北地震学报 2001-06-30

73 甘肃省肃南县祁青乡5.3级地震的震害与发震构造 刘小龙; 傅梁均; 袁道阳 高原地震 2001-12-15

74 兰州马衔山北缘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 袁道阳; 刘百篪; 才树华; 刘小凤; 王永成 地震地质 2002-09-30

75 兰州庄浪河断裂带的新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 袁道阳; 刘百篪; 张培震; 刘小凤; 才树华; 刘小龙 地震学报 2002-08-15

76 甘青地区未来强震危险区的综合判定 袁道阳; 刘百篪 高原地震 1998-09-30

77 走滑活动断裂的障碍体与地震破裂的关系 袁道阳; 刘小凤; 刘百篪 华南地震 1998-11-15

78 走滑活动断裂的障碍体与地震破裂的关系 袁道阳; 刘小凤; 刘百篪 湖南地质 1998-12-20

79 北祁连山东段活动断裂带的分段性研究 袁道阳; 刘百篪; 吕太乙; 何文贵; 刘小凤; 甘卫军 西北地震学报 1998-12-30

80 138年金城-陇西 6(3/4)级地震的初步研究 袁道阳; 刘百篪; 才树华; 雷中生; 刘小凤; 王永成 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0-06-30

81 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郑德文; 万景林; 张培震; 袁道阳; 李大明 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5-09-01

82 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郑德文; 万景林; 张培震; 袁道阳 ; 李大明 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资料集 2005-10-01

83 构造、气候与砾岩——以积石山和临夏盆地为例 郑德文; 张培震; 万景林; 袁道阳; 李大明 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6-01-01

84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晚第四纪水系沉积物年代标尺的研究 袁道阳; 石玉成; 刘百篪 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1998-10-01

85 冷龙岭活断裂的古地震特征与1540年甘肃中部强震 刘百篪; 袁道阳; 何文贵; 杨明 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1998-10-01

86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时空演化 袁道阳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3-08-01

资料更新中……

荣誉奖励:


1.获中国地震局1997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2.获中国地震局2001年度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

3.获中国地震局2002年度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

4.获中国地震局2002年度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

5.2003年入选“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人才百人计划”第一批人选。

6.2003年被评为全国地震系统优秀青年。

7.2004年入选甘肃省“555”人才第二层次人选。

8.2005年被人事部和中国地震局授予“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9.2006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