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信息工程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张凡,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任深圳大学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深圳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主任、网络中心主任。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0年进入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软件专业学习。

1984年考入同系的数据库系统方向研究生。

1987年毕业分配至深圳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

1988年调入深圳大学计算中心工作,从事软件开发和网络管理。

社会兼职:

1.中国教育科研网深圳地区网络中心主任。

2.广东教育科研网专家组成员。

3.深圳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专家。

4.深圳市计算机学会秘书长。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从事Internet有关的工作,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1.主持建设了深圳大学基于Internet技术的校园网。

2.主持了一批工程的设计和实施。

科研成果:

协助主持建设了深圳大学基于Internet技术的校园网,并成为首批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大学之一,目前成为全国三十个地区网络中心之一。主持了一批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在软件开发、软件工程、系统分析与设计、网络体系结构、园区网络构造、智能建筑、IC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远程教育等方面有较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经验。

发明专利:

1 一种疲劳报警装置 秦斌; 张凡 深圳大学 2008-01-16

2 防瞌睡眼镜 秦斌; 张凡 深圳大学 2008-05-14

3 一种多媒体教学装置 张凡; 秦斌 深圳大学 2007-05-30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高校数字校园探索与应用系统建设 傅霖; 张凡; 江魁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7-15

2 高校数字校园探索与信息标准化建设 傅霖; 张凡; 江魁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04-10

3 基于MAC平台的校园Podcast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刘东亮; 刘锐; 张凡 现代教育技术 2009-06-15

4 一种基于虚拟机机制的NTP同步协议测试方法 江魁; 罗雪晖; 张凡; 杨文玲 电信科学 2007-02-15

5 基于3D引擎的虚拟实验室开发与教学应用 张凡 ; 吴燕玲; 刘青 电化教育研究 2007-07-01

6 “基因工程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开发 吴凯威; 刘志刚; 刘青; 刘锐; 张凡; 邢苗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05-30

7 基因工程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 刘青; 刘锐; 张凡 现代教育技术 2006-05-01

8 信息化建设与数字校园探索 张凡; 陈思平 现代教育技术 2007-01-01

9 一种基于SNORT的入侵防御系统 潘玲; 黄云森; 张凡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5-06-05

10 实现远程教师继续教育系统的关键技术 张凡; 杨秀波; 徐明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5-10-15

11 基于代理的校园网个性化通知系统 张凡; 潘玲 深圳大学学报 2004-01-30

12 一种低成本的软件测试自动化平台实现方法 秦斌; 张凡; 陶锐 深圳大学学报 2004-10-30

13 基于SNMP分层式网络监控印证系统的研究 张凡; 张巍 深圳大学学报 2005-01-30

14 园区网中的IPv6实现及应用 江魁; 张凡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5-05-05

15 基于代理的校园网计费管理系统 陈锦繁; 张凡; 杨文玲; 邓冠初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12-30

16 校园网用户Internet接入方案的改进 潘玲; 张凡; 黄云森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12-30

17 一个适合于中小型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和连入Internet方案── 深圳大学校园网SZUNET建设技术探讨 张凡; 黄云森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7-06-30

18 企业商品流通信息管理的 INTRANET实现 郭松; 黄云森; 张凡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12-30

19 一种基于能量-过零率比的端点检测方法 尹洪兵; 秦斌; 张凡; 黄云森 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全国第17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 2006-07-01

资料更新中……

荣誉奖励:


1.获得省部级三等奖。

2.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1:


信息化就应走到幕后—访深圳大学张凡

——访深圳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主任张凡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深圳大学把网络拉到学生宿舍,一时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很多揣测纷至沓来: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会不会让他们沉迷网络?顶着重重舆论,年轻的深大大胆果断,做了许多回第一个吃螃蟹的高校。

张凡从1987年到深圳大学网络中心。到今天当时10多个人的网络中心现在变成了拥有50、60位员工的大合一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为2万多在校生、近2万成教生、3千多名教职工提供网络服务。一路走来,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也面临着网络管理与信息化应用的双重挑战。

需要研发级服务

网络管理是大合一的信息中心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张凡表示,校园网的松耦合结构决定校园网的难管理性,因此网络设备也应当是开放的,可以在其上进行许多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改造,这要求厂商的服务有一定弹性。

最初深大一直比较钟情国外厂商的产品,但是国外厂商的设备服务太刚性,不能满足校园网有所伸缩的管理策略。于是从2005年他们开始改变策略,开始关注国内厂商的产品,改变的效果是显然的。“我们在合作在应用中遇到一些问题或者有建议时,他们非常乐意派他们的研发人员,包括他们的总工、高级项目经理和直接研发人员和学校座谈,并对以后的产品加以改进。”

张凡认为,国内厂商所提供的“研发级的服务”很具吸引力,更能满足校园网的需求。此外,从设备的可靠性方面来说,他认为现在国内厂商的设备已经做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而且很多国内厂商的产品线已经非常全,从设备服务上来说,国内厂商所提供的服务是国外厂商所不能比拟的。“所以我总觉得在很多产品线上,国内厂商的产品质量和服务等,完全能代替进口产品。”他认为。

这个观点从最近他们与H3C的合作中就得到了印证。“现在校园网有句话说是迅雷猛于虎,非常形象。用网高峰期,我们发现,网络中由P2P应用产生的流量占到出口带宽的80%以上,而其中的80%流量又是由迅雷产生。”张凡表示。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首先要保护正常的教学以及管理。另外,如果峰值一直下不来,出口设备的压力将会很大,设备很可能因为无法承受的流量导致不能正常运行。“这也是我们选取H3C应用控制网关的初衷。” 限制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先是对用户个人的下行与上行链路进行约束,高峰期限制,非高峰期开放。另外,对网络出口线路中的总体P2P应用进行限制。

张凡表示,通过与H3C的合作,感觉从设备的可靠性、可管性以及性价比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最重要的是他们肯坐下来听学校的意见,做出许多符合学校情况的改进。而这也是校园网所需要的。

“用了一段时间后,P2P流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利用设备之前,深大2G的出口基本上全满,高峰能达到1.6G~1.7G,而且即使加大出口,但是需求无止境,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问题。使用H3C流控设备后,出口的峰值下降到1.2G左右,有更多的带宽分配给教学,管理等应用。“H3C的流控设备能检测Thunder(迅雷)、BitTorrent、eMule(电骡)、等近百种P2P/IM应用,较好地满足现今校园网管理所提倡的细粒度管理的需求。”

了无痕迹见信息化

网络管理只是深大信息中心所负责的庞大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主要来源于信息化。张凡认为,数字化校园是把所有的应用一直往前推,一直推到用户眼前,使之工作、学习、生活的数字化应用唾手可得,但是信息化本身做得是幕后工作。

张凡认为,信息化的工作就应走到幕后。他说,有的同行认为信息化要走向前台,他不赞同。“信息化就是一个服务性的、后台的工作,我们大量的工作是在幕后默默无闻地去做。”

“了无痕迹见英雄”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不知不觉中让用户觉得信息化的水平非常高、信息化的应用非常好、信息化的设施非常便利。信息化的突破点在哪里?他表示,信息化一定要解决本单位工作中的重大难点问题。

而深大的一卡通正是这种境界的极好案例。深圳大学从2006年开始做一卡通项目,开发出了不少新的应用。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选择了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和一个建设伙伴,成立了一支好的队伍。而深圳大学领导强力的支持也解决了很大的难点问题。

在诸多一卡通应用中最惹人注目的是招新的应用。 “一卡通使得招新工作从人山人海走向人潮涌动。从前,一个学生报道需要用到4~8个小时,现在,这个时间是5分钟左右。”在过去没有信息化的年代,深大的招新现场总是人山人海,只见人进,不见人出。现在的深大新生还没来报道,就在家里收到了印有学号、照片的校园卡。因为有学号、照片,新生对卡很信任,预存学费的概率达到90%。报道流程被转移到后台,学生只需要排一个队,刷卡之后,所有的服务都解决了。现场人潮涌动,一边不停的进,一边不停的出,过去忙得团团转的相关部门人员足不出户可以随时查阅报道情况,多少人申请绿色通道,多少人交学费,港澳学生报到了多少人一目了然。造成了一些处室在迎新的时候没事可干。

第一年实施时,几个职能处的处长对张凡说校园卡太好了,把他们解放了。“在网络中心10多年,从来没有因为实施一个应用系统让这么多人忍不住表达对它的欢迎。”张凡说。“原来科研、教学等难题问题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得到一个很好的让人满意的答案,这就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思路。”

难在应用系统

但是目前高校信息化进展仍有许多障碍。张凡认为,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最难之处在于应用系统。应用系统有五个基础性的工作。

首先,统一的门户;其次,统一的身份认证,在此方面最好的情况是实现单点登陆;第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这是难中之难。到底采用什么方式?是数据交换还是统一设计?做出选择极其困难。第四,统一的数据标准;最后是统一的权限分配与管理。

他认为,统一门户和统一标准是四大难中相对容易做到的部分,而统一数据共享平台和统一身份认证非常难以做到。“全国2000多所高校,能把这四个标准都实现的,只是个别。”

张凡表示,深圳大学应用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平台老化,二是不能做数据共享,三是数据标准化遇到太大障碍,无法实施。现在深大做了前两步,将门户统一,也实施统一身份认证,但是还在不断完善。2009年深大将侧重放在统一的数据标准。“现在的规划和想法比较清楚了,但是需要投资。”这也是许多校园网无奈的事情。

张凡认为,中国的高校信息化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做数字化校园的应用集成。一些厂商表示可以做到,但实际上实施的程度都比较低,不尽如人意。也就是说产业链方面还需要比较多的完善,做起来太难了。如此类推,国内的校园信息化公司生存下来也比较困难,距离健康的良性的发展尚有时日。

他认为,目前国内信息化做的比较好的高校有两类。一是学校自己开发,有专门的团队对校园信息化进行研究,开发相关的软件。这是少数才可为之的事情,因为成本很高。第二类是学校领导对信息化非常重视,每年都有持续不断的投入,企业与学校的信息化相捆绑。事实上,问题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离这两种模式非常遥远。当校园信息化部门没有持续投资的时候,也不利于产业的发展与持续进步。

此外,中国还处于变革的年代,高校尤其如此。“科研,管理,招生,教学一直在改革中,没有成熟的模式。很多都在变,一个系统刚投入运行没多久,管理层又有了新的想法,从数据共享到权限分配一切从头再来。”

他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全国2000多所高校在做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大环境如此,但还是很积极地去做一些事情。“在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一定要应用先行、应用驱动。我们做的事情都是需求引发应用,这二十年来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用户需要,我们才做这个事情,也容易成功、见成效。”张凡说。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09年1-2月合刊

媒体报道2:

深圳大学张凡信息化经验谈:了无痕迹见英雄

主持人:各位网友好,这里是深圳大学的科技楼,我们今天为网友请到的嘉宾是深圳大学信息中心主任张凡教授,张老师您好,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深圳大学的简况。

张凡:深圳大学是特区大学,成立于1983年,到现在已有25年的历史。现在深圳大学目前在校生是两万八千人,形成了从博士、硕士到本科生的培养体系。目前深圳大学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这对我们信息化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以前在校生在四五千人的时候,没有出现的问题,在扩招以后,到现在两万多名学生的时候出现了新的挑战和问题,这是我们信息化面临的重要工作。

主持人:张老师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高校信息化主要的内容都有哪些?

张凡:目前高校信息化的内容主要有这样几块:第一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包括网络、无线、光纤系统、网络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第二个内容是网上的应用,包括即时通讯、办公自动化和Web2.0等应用。第三是网上安全管理问题,因为用户众多,网络情况非常复杂,病毒、黑客泛滥。第四个应用主要是网络管理。这么多的用户,人数众多,情况复杂,需要很好的管理,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第五就是网络应用系统的应用,这个是我们数字化校园和高校信息化的核心应用,也是最难的应用。

数据共享是高校信息化最大难题

主持人:您认为高校信息化里面最难的一块是应用系统,那么应用系统这块您觉得未来有什么发展趋势?

张凡:应用系统现在的困难在哪呢?在于它的建设模式。采用什么建设模式能完成高校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是我们所有高校都会遇到的难题。但是从技术上来讲,我认为高校应用系统建设未来会有几个特征:第一个它会逐步打破原来传统应用系统的部门界限,逐步走向数据融合和数据共享的趋势;第二个趋势就会引进Web 2.0的模式。应用系统以前和用户是有距离了,原来我们的用户可能不知道有应用系统的存在,那个应用系统只是工作人员在用,以后工作系统,我认为所有的用户都会参与到应用系统来,为数据库亲身提供数据。

比如我取得了一个新的研究成果,我直接在网上把这个内容报上去,丰富了我们的科研系统库。有的同学自己的联系方式变了,他也可以直接报上去,现在很多高校也做到了这一点,将来这是一个趋势。应用系统的部门界限和系统的严格界限会不会被打破,数据融合是一个趋势;第二,用户会亲身参与到信息系统中来。第三就是信息系统原来从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将来会提供信息推送的方式,如果用户对这个信息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做信息定制,也可以把信息推向给另外一个人,这是将来应用系统的走向。

主持人:您觉得这里面哪块比较难?

张凡:最难的部分还是数据共享,数据共享到底怎么做,现在各个学校都有不同的做法,有比较紧密型的,设计一个统一的数据库系统,也有比较松散型的,做数据库的交换。但是总的来说数据系统的数据共享是高校信息化里面最难的一块。

这中间有很多原因,因为高校目前处于一种发展和变革阶段,数据共享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另外,目前在高校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数据标准化工作做的还不是很好。数据共享也涉及到一些部门界限的打破,触及到了部门利益和很多管理、行政方面的问题,所以数据共享在高校信息化应用是核心的难点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深圳大学目前的信息化进展到哪一步了。

张凡:深圳大学信息化历史比较早,我们在1988年开始建深圳大学的校园网,1989年建成,而且在网上建立几个核心应用,当时的校园网是全国第一个高校的校园网络。早在1990年,深圳就开始使用互联网,因为深圳大学是一个年轻的大学,很多老师是从国外回来的,他们和国外还有很多联系,所以当时我们通过香港做了互联网的链路,老师可以在我们的校园网上发电子邮件,后来我们又做Intranet应用,很早开始做IPTV的应用,还很早开始做网络信息安全的工作,到目前为止我们深圳大学的校园网的建设历程已经经过了整整20年。

目前我们仍然应该有非常非常多的困难和工作需要去进行,但是在目前条件下面,我们还是尽力地、努力地多做了一些应用。

新生报到从排到6小时到三分钟

主持人:我听说深圳大学的校园卡做的非常好,这方面的应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张凡:深圳大学的校园卡从2006年开始做这个项目的,深圳大学的校园卡目前比较成功,开发出了不少新的应用。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选择了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和一个建设伙伴,成立一个好的队伍。而深圳大学领导强力的支持也解决了一些我们学校信息化和管理生活过程中重大的难点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得到了学校从领导层、教师到学生各方面的欢迎和认可。

主持人:主要解决了哪些难点问题呢?

张凡:我们在信息化封面做了大概十几项比较新的应用。我举几个例子:比如在体育场馆应用方面,大学生扩招以后,几乎所有高校的体育场馆都面临一个资源不够以及一个公平性的问题。我们学校领导决定采用一种新的模式,在我们所有的校园卡帐号里面,给老师和学校打上一笔专门用于体育场馆的运动经费,学生每人每年有200元。这笔钱专款、专用,每个学生都可以凭学生卡里的运动经费去体育场馆预订。这样的话基本解决了运动公平性的问题。因为以前所有的运动设施都是免费的,但存在给谁用、不给谁用的问题。现在有了经费以后,大家在经济面前人人平等,你花钱就可以去用。第二个好处是运动经费也起到了鼓励学生去运动的问题。因为这笔经费在我们学校里每年到了12月31号都是要清零的。清零之前,学生都会考虑尽量把这笔经费用好、用足。总之,这个系统的应用给我们体育场馆的日常管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既没有增加学生和老师的经济负担(因为运动经费这笔钱实际上是一笔虚拟的钱),又鼓励了运动消费,解决了公平性问题和管理中的难题,所以这个应用效果比较好。

主持人:学校对运动员有没有特殊的政策?

张凡:有。运动员可以在各个运动俱乐部里有优惠政策。我们学校和一般的高校不一样,我们所有的学生不采用上体育课的方式,而都以参加运动队和俱乐部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羽毛球,他就可以参加羽毛球俱乐部,有的学生对跆拳道感兴趣,就可以参加跆拳道俱乐部。对于俱乐部里的运动员会有特殊的便利性政策。

主持人:我知道深圳大学在招生方面的信息化应用也做的非常好,能不能介绍一下?

张凡:深圳大学在招生过程中,原来传统的招生方式遇到过很多问题。比如说,我们原来一年新招的学生大概一千人,新生报到的工作比较容易。而现在我们一年要招六七千人,在两天之内这些学生必须报到完毕,这从工作量和报到秩序而言对我们教务处的老师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生通常要排四到六队,排队要花四个小时甚至六个小时。现场人山人海。后来我们用了校园卡,以信息化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流程:在学生报道之前,我们就把学生的校园卡制作完毕,它和学生的录取通知书一起寄到学生手上。我们的校园卡是真正二合一的校园卡。学生拿到卡以后,上面有他本人的照片、姓名。我们也在录取通知书里面说明,希望学生尽量把学费预先存在校园卡上的银行帐户里。这样学生的报道流程就非常简便,来了以后只要到学校的窗口一刷卡,几秒钟的时间就完成了整个报到过程。

我们现在的迎新现场人也非常多、人流量非常大,但是没有什么排队现象,学生排队也就两三分钟就解决了问题。这种系统的应用,我觉得是一种典型的用信息化手段解决高校管理、教学、科研和生活等重大问题的一个典型应用,把原来需要排队4~6小时的繁杂、拥挤的过程,变成一个非常简便的过程,得到学生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欢迎,这对我们学校的管理工作影响非常大,非常有效。

硬件限流解决P2P难题

主持人:网络基础设施是校园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知道现在类似P2P的应用非常多,比如讯雷,但是他也会很容易造成学校网络的拥挤,您在这方面是怎么应对的?

张凡:现在随着网络应用的花样翻新,新的应用不断产生,网上出现很多新的应用,对我们工作造成了一些挑战。这个应用主要是集中在P2P应用方面,比如说迅雷、电驴等软件,它们占用了大量的网络资源和网络带宽,对我们造成了很多困扰,对我们教学和科研造成了一些影响。目前我们主要采取了两类办法:一类办法在用户端做一定的带宽限制,比如在繁忙时间,我们把用户的带宽缩短一点;在非繁忙时间,我们把用户端的带宽扩大一些,做一个弹性的带宽管理,这样可以让整个网络的流量做到第一可用,第二不慢,第三大家都不会死。如果不出这样的限制,就有可能造成个别人占用大量的资源,大多数人在那里干瞪眼,用不成。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在校园网的出口处用了一些新的设备,比如像华三的ACG这样产品。当初为什么选这样产品呢?因为它是一个电信级的产品,像我们校园网1000M出口,这样的大流量出口,只能选用电信级的产品才能解决问题。第二,这种产品是一种基于硬件平台的产品,它的线速特别好,能解决大流量的问题。我们在出口限制方面一直不愿意用软件的解决方案,现在有很多基于软件平台的流控设备功能也非常强大,但是我们不愿意在出口处用,因为基于软件平台的产品,加上去一定会对我们校园网出口处的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当时采用基于硬件平台的电信级的产品。现在我们可以对整个校园网的出口做一个宏观的流量控制,比如说我们现在的策略是整个校园网出口处的30%可以用在P2P的应用,70%要保我们的正常应用,如http应用、Email和我们的一些视频应用等。所以我们对P2P在客户端和出口处采取两方面的措施,既不会杜绝这种应用,因为这种应用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地产生,也属于正常应用的范围,但我们也不会让这种应用影响我们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国内厂商在服务上有优势

主持人:现在学校的网络设备主要是哪些厂商的产品?

张凡:我们校园网主要采用了三个厂商的设备,大多数设备是华三的产品设备,现在用的效果还不错,我们的老师、网管还有学生都觉得华三的设备比较符合我们的要求,整个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也不错。另外我们也用到了一些进口的设备,其中包括北电和思科的设备,思科的比例比较小,我们主要的设备还是选华三的。

主持人:您觉得国内厂商的产品和国外进口的产品相比,有什么优势?

张凡:我们从2005年开始考虑采用国内厂商的设备来构建我们的校园网,当时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我们认为现在国内厂商的设备已经做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第二,我们认为很多国内厂商的产品线已经非常全,我们也希望厂商能提供一个全的产品线和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第三个就是国内厂商在提供产品后服务比较好,这是国外厂商所不能比拟的。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希望得到厂商准确、及时地反馈,并希望厂商可以给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比较强烈的姿态,但是国外厂商通常隔着比较远,服务起来比较困难,基本上不能做到面对面的服务。这一点国内厂商比较好,我们能得到“研发级的服务”。我们碰到多次发生的问题时,可以请国内厂商的研发团队直接到现场和我们一起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我们在应用中遇到一些问题和一些建议,他们也非常乐意派他们的研发人员,包括他们的总工、高级项目经理和直接研发人员和我们座谈。我们在中间遇到的问题和建议,他们可以坐下来听,并对以后的产品加以改进,这一点是国内厂商的巨大优势。所以我总觉得在很多产品线上,国内厂商的产品质量和服务等,完全能代替进口产品。

主持人:在其它的产品线上,像服务器这方面的产品是什么样的状况?

张凡:目前在服务器产品方面,还是以进口产品为主,我们经常采用业界最好的产品。比如

说我们在存储、负载均衡等产品都会找业界最有名的厂商去做。

主持人:应用软件是不是以自己开发为主?

张凡:自主开发应用软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深圳大学目前的应用系统都是自己开发的,但是自己开发面临一个系统老化的问题,系统平台老化,开发工具老化;第二个面临的问题是,当时的应用系统都是分离开发的,现在面临着数据标准化的问题;第三面临着数据共享的问题,这是今后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认为信息化工作最难的问题。

主持人: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规划。

张凡:我们是做了一些规划,我们自己认为这个规划都比较先进。刚才我说的信息系统几个大方面,包括刚才说的平台方面,包括数据共享方面,数据标准化方面,信息推送方面,包括Web 2.0应用方面,我们都做了一些设计,但是我们会根据投资的力度来考虑如何推进,目前我们估计在今后的两年之中,会重点解决应用系统的问题。

主持人:主要看投资。

张凡:看投资,看我们工作的步骤。

主持人:我现在看国际的经济环境不是很好,国内现在在扩大内需,里面有一些策略也包括在教育、科技方面较大投入,这方面会不会对深圳大学的教育,包括信息化方面的投资,会不会有一些正面的应用?

张凡:实际上我们的投资和国际经济环境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是一个政府行为,按照我们政府投资的力度和步骤,我们申报项目,一个个进行,目前学校对这方面非常重视,准备加大力度,加强深圳大学信息化建设,建成一个先进的数字化校园。我们校长要求把深圳大学建设成一个国内一流的数字化校园,我们也希望深圳能建成国际先进的数字化校园环境。我们有很多想法,但要一步一步的来。目前我们的规划已经有了几稿,我们做了一稿、两稿,现在我们在做第三稿规划,正在往下推进。

明年IPTV用户有望达到1.5万

主持人:现在深圳大学的网络出口带宽是多少?

张凡:出口一千一百兆的带宽,双向两千两百兆。

主持人:现在在这个上面的应用主要有哪些?

张凡:现在各方面的应用都有一些。

主持人:就是占的资源比较大的一些应用。

张凡:比如说我们有许多管理信息系统、学生的即时通信应用、邮件、Web 2.0、办公自动化、教学应用、教学平台、IPTV、多媒体、视频点播等等。

主持人:IPTV现在应用到什么程度了?

张凡:我们现在在网上提供15套电视节目,我们做IPTV的时间比较早,我们从1996年就开始IPTV的应用,当时我们在网上提供4套电视节目,到目前是15套电视节目,主要是新闻类、科普类、知识类、体育类和财经类的电视节目提供给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主持人:是不是学校里有IPTV的话,不需要普通的电视了。

张凡:我们学校不会再铺大规模的有线电视网了,但是我们有一些部门如果有需求的话,我们还是会帮他们申请和安排有线电视。目前我们现在学校大部分师生和员工看电视,都是通过校园网来看,甚至我们一些重大的活动,他的电视转播,都是用我们IPTV来进行的,包括今年的奥运会。

主持人:IPTV占用的资源会不会很大?

张凡:目前来看IPTV占用的资源并不大,现在我们一套电视节目的视频流占用的带宽是三百多Kbps,我们希望把它提高到500Kbps,目前网上总的压力不大。

主持人:最多的时候有多少用户同一时间看。

张凡:我们这套系统能支持的用户点播量是在5000人左右,我们希望在明年能提高到1.5万人,我们可能要把架构重新组织一下,将来我们可能采用一部分主播的方式来做。我们以前采用过主播的方式,但发现主播方式不是特别稳定,校园网的环境比较复杂,用户的行为也比较复杂,将来我们可能再用一部分主播方式来解决问题。

了无痕迹见英雄

主持人:我听说张主任在深圳大学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张凡:对,我1987年到这工作。

主持人:您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多年来从事信息化工作的心得和体会?

张凡:可以说酸甜苦辣都有。信息化呢,首先我认为中国的土话说得好,叫“一把手工程”。学校的领导层一定要非常的重视,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信息化要领导先行。第二,我认为信息化的工作是一个后台性的工作。有的同行说,信息化要走向前台,我不太赞同这个观点,信息化就是一个服务性的、后台的工作,我们大量的工作是在幕后默默无闻地去做。我认为信息化到了高水平的时候,应该是“了无痕迹见英雄”,在不知不觉中让人家觉得信息化的水平非常高、信息化的应用非常好、信息化的设施非常便利。第三,我觉得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如果做的不好,容易产生泡沫。大量的投资产生的效益可能只有一点点,这是许多学校信息化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我们经常发现重复建设和超水平建设的情况。

我另外一个体会是在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一定要应用先行、应用驱动。我们做的事情都是应用需要做这件事情,这二十年来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应用需要了,我们才做这个事情,也容易成功、见成效。第四,我们就觉得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需要把握做一些“大事”,大事就是指我们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信息化一定要能为领导们解决一些工作中遇到难点问题,让信息化投资物有所值。

来源:中国软件网 2009-12-4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