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土木建筑工程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谭忠盛,男,汉族,1963年5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工程地质专业,隧道工程专家,现为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土建学院唯一三次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得者,参加青藏铁路建设获得特等奖。获得2002、2005、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资料更新中……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1.参与完成的“复杂地质条件下特长双线隧道综合施工技术”成果。

2.参与完成的“世界第一高隧——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带风火山隧道施工技术”成果。

3.参与完成的“软硬不均地层及复杂环境隧道复合盾构的研制与掘进技术”成果。

4.完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全部穿越高原多年冻土的“世界第一高隧”的施工项目。

5.完成的“复杂地质条件下特长双线隧道综合施工技术”成果。

科研成果:

通过三年多的系统研究,技术攻关组完成了适应复杂多变软硬不均地层的复合盾构的研制、盾构掘进施工和1.5m宽管片的设计制作等三大配套技术、十二项关键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一系列世界技术难题,不但丰富了我国盾构法的分类,突破了盾构法应用的地质禁区,也推动了盾构法的应用和盾构机的国产化,大大提高了我国盾构法的技术水平。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特长隧道定点安全疏散问题研究 张念; 毛军; 谭忠盛; 郗艳红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0-02-15

2 大跨浅埋黄土隧道中系统锚杆受力机制研究 郭军; 王明年; 谭忠盛; 罗禄森 岩土力学 2010-03-10

3 高速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深浅埋分界深度研究 王明年; 郭军; 罗禄森; 喻渝; 杨建民; 谭忠盛 岩土力学 2010-04-10

4 大断面深浅埋黄土隧道围岩压力试验研究 杨建民; 喻渝; 谭忠盛; 赵辉雄 铁道工程学报 2009-02-15

5 大断面黄土隧道中型钢与格栅适应性的对比试验 谭忠盛; 喻渝; 王明年; 王梦恕 岩土工程学报 2009-04-15

6 沉管隧道基础灌砂模拟试验 郑爱元; 谭忠盛; 李治国 中国工程科学 2009-07-15

7 钻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结构防排水技术研究 王秀英; 谭忠盛; 王梦恕 中国工程科学 2009-07-15

8 暗挖海底隧道渗流量的解析解及其应用 皇甫明; 谭忠盛 ; 王梦恕; 王秀英 中国工程科学 2009-07-15

9 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施工及机械配套技术 马栋; 谭忠盛 中国工程科学 2009-07-15

10 琼州海峡铁路隧道方案初步比选分析 谭忠盛; 王梦恕; 罗时祥 中国工程科学 2009-07-15

11 大断面海底隧道软弱地层施工方法研究 黄明利; 路威; 徐恒国; 谭忠盛 中国工程科学 2009-07-15

12 盾构法修建水下隧道的关键技术问题 孙谋; 谭忠盛 中国工程科学 2009-07-15

13 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修建技术 王梦恕; 孙谋; 谭忠盛 中国工程科学 2009-07-15

14 高速铁路深埋黄土隧道变形模式及锚杆作用机理研究 路军富; 王明年; 郭军; 喻渝; 杨建民; 谭忠盛 隧道建设 2009-08-20

15 高速铁路大断面深埋黄土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王明年; 郭军; 罗禄森; 杨建民; 喻渝; 谭忠盛 中国铁道科学 2009-09-15

16 岩溶隧道衬砌水压力分布规律研究 谭忠盛; 李健; 薛斌; 王秀英 中国工程科学 2009-12-15

17 隧道开挖诱发富水有压溶洞破裂突水过程数值模拟 黄明利 ; 王飞; 路威; 谭忠盛 中国工程科学 2009-12-15

18 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下穿高速公路设计方案研究 杨建民; 喻渝; 谭忠盛; 赵辉雄 现代隧道技术 2009-12-15

19 风火山冻土隧道爆破技术研究 梁为民; 杨小林; 谭忠盛 ; 况成明; 任少强 煤炭学报 2005-08-25

20 热机碎岩钻进中的温度场研究 吴金刚; 谭忠盛; 吴景华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12-10

21 大断面平顶直墙地下方厅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 姚海波; 王梦恕; 谭忠盛 ; 周龙翔 铁道工程学报 2004-09-30

22 隧道衬砌结构可靠度分析的二次二阶矩法 谭忠盛; 王梦恕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07-15

23 高原多年冻土区隧道暗挖法安全稳定性三维数值分析 姚海波; 王梦恕; 谭忠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4-07-30

24 风火山多年冻土隧道信息化施工 谭忠盛; 任少强; 张弥 土木工程学报 2005- 01-30

25 对施工过程中盾构隧道管片破损的有限元分析 董志明; 谭忠盛; 洪开荣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 2004-11-01

26 大体积混凝土超长结构裂缝控制技术 宋艳彬; 杜彬; 谭忠盛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 2004-11-01

27 深圳地铁隧道爆破开挖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 杨小林; 谭忠盛; 余永强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高层论坛论文集 2004-06-01

28 高水位隧道堵水限排衬砌外水压力计算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王秀英; 王梦恕; 张弥; 谭忠盛; 皇甫明 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5-11-01

29 齐岳山隧道注浆必要性的数值分析与论证 郑鹏武; 谭忠盛; 吴金刚 铁道建筑 2006-01-20

30 规划求解法研究热机碎岩胎体配方 吴金刚; 谭忠盛; 吴景华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6-02-28

31 北京地铁渡线暗挖隧道施工力学分析 刘芳; 谭忠盛; 董志明 铁道建筑 2006-03-20

32 地铁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Logistic模型预测及应用 郑鹏武; 谭忠盛; 朱元生; 董志明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03-30

33 位移联图反分析法在雪峰山隧道的应用 宋艳彬; 谭忠盛; 易振宇; 付立新 中南公路工程 2006-02-20

34 基于自动全站仪的围岩收敛快速量测系统研究 杨松林; 谭忠盛; 田爱军; 张希庆; 彭建国; 唐继民 中南公路工程 2006-02-20

35 地下水封式液化石油气储藏洞库修建技术 谭忠盛; 万姜林; 张振刚 土木工程学报 2006-06-30

36 风火山多年冻土隧道施工爆破技术研究 谭忠盛; 况成明; 杨小林; 王梦恕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05-15

37 软硬不均地层盾构姿态控制及管片防裂损技术 谭忠盛; 洪开荣; 万姜林; 王梦恕 中国工程科学 2006-12-20

38 软硬不均地层复合盾构的研究及掘进技术 谭忠盛; 洪开荣; 万姜林; 王梦恕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12-30

39 地铁车站初期支护结构安全性数值计算 张鹏; 谭忠盛; 张宇川; 金建伟 中国科技信息 2007-09-15

40 龙头山隧道衬砌结构耐久性试验分析 招国忠; 谭忠盛 ; 曾磊; 朋改非 混凝土 2007-09-27

41 大断面公路隧道施工控制爆破技术研究 张少锦; 谢军; 谭忠盛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7-12-15

42 厦门海底隧道结构防排水原则研究 王秀英; 谭忠盛; 王梦恕; 梁巍; 张明德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12-01

43 山岭隧道堵水限排围岩力学特性分析 王秀英; 谭忠盛; 王梦恕; 张弥 岩土力学 2008- 01-10

44 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锚杆作用效果的试验研究 谭忠盛; 喻渝; 王明年; 杨建民 岩土力学 2008-02-10

45 龙头山双洞八车道公路隧道浅埋段施工技术探讨 严宗雪; 张少锦; 谢军; 谭忠盛 施工技术 2008-04-18

46 高水位隧道堵水限排围岩与支护相互作用分析 王秀英; 谭忠盛; 王梦恕; 张弥 岩土力学 2008-06-10

47 大跨公路隧道结构耐久性分析 谭忠盛; 黄成造; 刘恒; 朋改非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8-06-16

48 地铁车站洞桩法施工对地层及邻近桩基的影响规律 杜彬; 谭忠盛; 王梦恕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8-06-15

49 大断面深埋黄土隧道锚杆作用效果的试验研究 谭忠盛; 喻渝; 王明年; 杨建民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08-15

50 浅埋隧道下穿公路引起的路面沉降控制基准 张鹏; 谭忠盛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8-08-15

51 风火山多年冻土隧道综合施工技术 谭忠盛 ; 任少强; 李培安 施工技术 2008-10-18

媒体报道:


谭忠盛:积极投身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技术攻关

他是一个中国隧道界熟知的人:2001年,他来到青藏高原海拔5000米以上的风火山上,与中铁二十局的建设者们,完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全部穿越高原多年冻土的“世界第一高隧”的施工项目;随后,他又来到广州地铁施工一线,与中铁隧道集团的科技工作者们,成功解决了地层纵、横向均呈软硬不均地层及近距离下穿大量建筑物这一盾构隧道施工的世界性难题,将奇迹再次定格在广州地铁。

这个不断参与世界性技术难题攻关的隧道专家就是我校土建学院年仅43岁的谭忠盛教授。他参与完成的“世界第一高隧——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带风火山隧道施工技术”成果及“软硬不均地层及复杂环境隧道复合盾构的研制与掘进技术”成果,先后获得2005、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而早在2002年,他与中铁十六局共同完成的“复杂地质条件下特长双线隧道综合施工技术”成果,就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常人看来,他取得的成绩似乎与年龄不相称。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谭忠盛教授始终瞄准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难题,已经成功地踏上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之路……

走进国家重大工程施工现场搞科研

1999年6月,谭忠盛来到土建学院,从事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工作,师从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著名专家王梦恕院士。在与王梦恕院士学习研究的三年中,他明白: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科技工作者而言,最有价值的科研项目往往来自国家重大工程施工的第一线。

2001年,博士后刚出站的谭忠盛了解到,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将开工。他感到,这是一个挑战世界性难题的机会,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

风火山隧道是世界第一高隧,轨面高程4905米,全长1338米,全部穿越多年冻土,冻土层厚达150多米。 2001年10月18日,风火山隧道打响第一炮。炸出的“弃碴”大部分是晶莹剔透的冰块。这些“弃碴”含土量仅为15%至20%,隧道主要穿越含土冰层,饱冰冻土、富冰冻土、基岩裂隙冰、砂岩、泥岩及泥沙互层。国外专家认为,在这样的地质环境中修隧道“几乎不可能”。更有西方媒体预言:青藏铁路根本过不了风火山。

此时,施工单位中铁二十局由于缺少多年冻土隧道施工经验,正在迫切寻找专业人才。带着一种挑战技术难题的科研热情,谭忠盛主动请缨,加入到这个举世瞩目的工程建设中。

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土和土壤。冻土在冻结的状态下体积膨胀,到了夏季,则会融化体积缩小。在这两种现象的反复作用下,道路或房屋的基底就会出现破裂或者塌陷。而像风火山隧道这样全部穿越多年冻土区、洞口及浅埋段属富冰冻土、洞身段裂隙冰发育的隧道施工,则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技术难度极大。不仅如此,风火山地区严重缺氧,生态极为脆弱,施工的艰巨程度更是前所未有。

为了攻克多年冻土隧道施工的技术难题,谭忠盛有累计将近一年的时间呆在施工现场。利用多年积累的现场施工经验以及成千上万次的施工信息采集和现场施工指导,他所在的课题组最终成功研究出一套以围岩温度、环境温度、冻胀力及渗透压为主的高原多年冻土隧道信息化施工技术,并研究出一套多年冻土隧道洞口及浅埋段施工方法,解决了富冰冻土隧道施工难题,同时还提出了防水、保温复合结构的“无钉法”铺设新工艺。

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在风火山隧道施工中得到了广泛推广,为优质、高效、安全地完成整个工程施工提供了全过程的强大技术支持,不仅保证了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并且标志着我国在多年冻土隧道建设的水平上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当风火山多年冻土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接近尾声时,广州地铁遇到地层纵、横向均呈软硬不均、强度差异大、世界上现有各类盾构均难适应该地层破岩掘进及稳定工作面的重大技术难题,同时还面临着隧道近距离下穿京广铁路和大量建构筑物的施工风险。谭忠盛又与中铁隧道集团组成技术攻关组,积极投入到广州地铁的施工中。通过三年多的系统研究,技术攻关组完成了适应复杂多变软硬不均地层的复合盾构的研制、盾构掘进施工和1.5m宽管片的设计制作等三大配套技术、十二项关键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一系列世界技术难题,不但丰富了我国盾构法的分类,突破了盾构法应用的地质禁区,也推动了盾构法的应用和盾构机的国产化,大大提高了我国盾构法的技术水平。

“现场试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谭忠盛经常来回奔波于全国重大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协助解决施工难题,“结合现场施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更加真实,更加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产学研技术创新理念下的团队合作

谭忠盛积极投身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技术攻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走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之路。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家科技大会上发表讲话,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而多年的科研经历使谭忠盛深切感受到,制约我国走自主创新之路的,正是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问题,“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国家竞争力,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而真正的核心技术也是买不来的。目前,我国企业整体上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研发机构少,许多重要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甚至对国外的技术很依赖。而大学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其应用研究和开发无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中央提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要从制度上突破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把自主创新战略真正落到实处”,走进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搞科研,正是谭忠盛进行产学研技术创新的积极探索。无论是“世界第一高隧——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带风火山隧道施工技术”成果,还是“软硬不均地层及复杂环境隧道复合盾构的研制与掘进技术”成果,都是谭忠盛主动找到施工单位、深入施工现场、依托企业立项研究完成的。

然而,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之路,并不是企业立项、科研人员主动进现场这么简单。谭忠盛认为,关键的是要有“大团队”合作精神,“每个重大工程项目都蕴含着多个科研课题。科研工作者不但要与企业积极配合,更要与其他研究团队合作。这样才能形成‘大团队’的科研力量。”在施工现场,他总是不计得失,给予施工单位最大限度的技术支持,还积极配合其他科研团队进行技术攻关。

正是本着一种积极协作的精神,谭忠盛无论走到哪里,总是迅速融入到施工建设中,与其他科研团体共同形成攻克技术难关的中坚力量。他觉得,学会“大团队”合作,是科技工作者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推动国家自主技术创新的“基本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曾经说,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应对世界科技发展和竞争态势的战略选择,是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当务之急。我希望通过与其他科研团队及施工企业的‘大团队’合作,能够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做出新的成绩……”

淡泊名利 吃苦奉献

在施工现场,谭忠盛和一名普通施工人员一样,从没要求过任何特殊待遇。他亲临现场,配合并指导施工,亲自进行现场试验……当来到青藏高原施工一线时,他所面临的考验更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年平均气温零下7摄氏度,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严寒和缺氧首先给谭忠盛来了个“下马威”——开始时,他每走一步,都觉得头晕脑涨、脚下软绵绵的。进入冬天后,青藏高原白天气温只有零下20几度,风火山就更冷了。此时,青藏铁路其他工程施工人员都下山休整,而风火山隧道却还要坚持施工更长一段时间。在一公里多长的隧道内,施工过程要遇到饱冰冻土、富冰冻土、少冰冻土和含土冰层,如果温度过高,就可能出现通天大塌方。

由于试验测点埋设与施工进度保持一致,无论环境多么恶劣,谭忠盛都要加班加点确保现场试验的正常进行。为了布设试验元件,他在隧道里搭起八米高的架子,自己爬上爬下,甚至摘掉手套,用冻得僵硬的双手缓慢安装好每一个元件。夜幕降临后,风火山更冷了,他的双手很快就冻得没有知觉。他不得不时常跑到洞口临时架设的几组暖气片处取暖,但是即使摘掉手套在暖气片上烤,也只能感到微弱的热量。在这样的情况下,谭忠盛一干就是一个通宵。施工单位派来三班人马轮番上阵,协助他工作,他却怎么也不肯休息一会儿。“现在想起来,真有些后怕”,和他一起深入施工现场的博士生张德华回忆道,“严寒缺氧使人的抵抗力急剧下降,而谭老师一夜没合眼,又一直在八米高的架子上作业,实在是太危险了!”

类似危险的经历,对于长期深入施工一线的谭忠盛来说,已经司空见惯。“ 进了施工现场,我只想着怎么做试验。况且看到其他施工人员长期在这种条件下工作,我也不觉得苦了。”

如今,接二连三的荣誉似乎对他的付出给予了回报,但是谭忠盛却心素如简,“在这些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我只是在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我从没想过获得什么荣誉,只想做一些对学科发展和国家建设有益的事情……”

来源:北京交通大学校园新闻网 2007-4-1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