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经济学家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李宁辉,男,1960年9月17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南县,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业政策研究室主任,宏观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杰出人才。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0年10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零陵分院数学系。

1980年11月至1982年3月,就职于湖南省零陵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教师。

1982年3月至1985年8月,就职于湖南省建华机械厂子弟学校,教师。

1987年7月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西方统计系,经济学硕士。

1987年7月至1996年11月,就职于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统计师。

1996年12月至今,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2002年4月毕业于菲律宾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工作期间出国考察、学习及工作:

1989年7月至10月 马来西亚 WHO与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合作项目。考察及学习营养卫生调查设计、组织实施及监测系统。

1991年11月至12月 香港 FAO与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合作项目。在香港OLIVETTI公司学习小型机操作及管理系统。

1992年1月至2月 美国马里兰州 UNICEF与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合作项目。在美国马里兰州资源发展研究所学习ISSA与儿童情况调查设计及实施。

1992年9月至10月 日本东京 UNICEF与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合作项目。在日本东京亚太经济研修所学习统计分析软件。

1994年6月至7月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与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合作项目。与中大经济学院共同完成《中国西南农村居民生活差异研究》课题。

1995年3月至7月 美国华盛顿 IFPRI与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合作项目。在美国华盛顿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参加《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研究》。

1997年8月 泰国曼谷 FAO,CONSULTANT。《中国农业政策分析和模拟模型系统》之总模型。

1998年10月至11月 泰国曼谷 FAO,CONSULTANT。《中国农业政策分析和模拟模型系统》之福利子模型。

1999年5月至6月 泰国曼谷 FAO,CONSULTANT。中国农业政策分析和模拟模型系统》之贫困子模型。

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 泰国曼谷 FAO,CONSULTANT。《中国粮食预警系统》。

2000年6月至8月 泰国曼谷 FAO,CONSULTANT。贫困模型之价格机制。

2000年8月 美国培都大学 GTAP课程。

2000年12月 荷兰 荷兰农业经济研究所。《21世纪早期中国食物经济及其对欧盟国家的影响》。

2001年3月 印度尼西亚 经济政策模型高级班。

2001年5月至6月 泰国曼谷 FAO,CONSULTANT。收入变异模型。

2001年10月 泰国曼谷 FAO,CONSULTANT。中国食物经济模型。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从事各种调查及经济政策研究工作。

承担的科研情况:

主持或参加了一系列国内外项目和课题研究。

科研成果:

1、1992年至1993年,在小型机UNIX系统下用ORACLE建立了《中国农村住户数据库应用系统》。该系统通过了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组织的有关专家评审,获得一致好评,并于1993年10月在全国统计系统第二次计算机软件评优中荣获三等奖。

2、1992年至1993年,为配合农村住户数据库的推广和应用,完成了《全国农村住户数据库应用系统》课题。该课题于1993年9月经全国统计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定,授予第二届全国统计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3、1993年至1994年,参与完成了《中国农村居民从温饱走向小康的对策研究》课题。该课题是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并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在课题中,参与指标选择和课题设计,并独立承担完成了《地区之间农村小康目标实现程度差异分析》子课题。这一子课题,经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编委员会评审,作为“八五”期间优秀科技成果,编入《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一书。

4、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参与研制并完成了《中国农业政策分析和模拟模型系统》。该模型系统部门均衡模型,旨在充分利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数据并结合政府的各项政策行为对中国农产品的生产、消费、贸易的变动规律和相互影响等进行联立分析。

5、参与研制《中国粮食预警系统》。

6、《廿一世纪早期中国粮食问题及其对欧盟国家的影响》。此为与荷兰农业经济研究所合作之项目,旨在分析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粮食市场与欧盟粮食市场的互动影响,并将《中国农业政策分析和模拟模型系统》与著名世界贸易模型GTAP接轨。

7、1997年至1999年,参与完成《贫困和信贷政策》,第三完成人。

8、2000年至2001年,参与完成FAO项目《贫困政策和模型》,第三完成人。

9、1999年至2002年,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九五”重点项目《粮食与食物保障(安全)及预警系统研究》。

10、1999年12月,参与完成中国农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农产品中长期发展展望》提交给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农业部的研究报告,第二完成人。

11、参与完成农业部《淘汰甲基溴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评估》项目,负责“淘汰甲基溴对中国农业的经济影响评估”和“淘汰甲基溴的替代方案分析”两部分的研究。

12、参与完成农业部主持的撰写中国政府1996年实施《罗马宣言及行动计划》以来《中国粮食安全状况报告》。

13、参与完成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课题《中国绿豆研究的经济分析》。

14、参与完成FAO课题《The Impact of China’s Public Investments in Rural Area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Poverty Reduction》。

15、参与完成农经所与韩国农业经济研究院合作课题《中国的大米供需现况与前景》。

16、主持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面上项目《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监测》。

17、第二主持科技部重点项目《中国农业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18、2002、2003、2004年参与编写科技部主编的《中国农村科技发展报告》。

19、第一主持科技部中欧合作项目《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定量评估》。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出版著作多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出版专著:

1、《CENTS 4制表软件包》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2、《食物统计及农业政策分析》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1

3、《联合国住户调查手册》 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2

4、《中国农村居民从温饱走向小康的对策研究》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

5、《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动态监测》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6、《黑龙江水稻生产与风险经营》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 2007

发表论文:

1 我国木薯生产加工现状及前景展望 詹玲; 李宁辉; 冯献 农业展望 2010-06-28

2 消费者对使用中草药添加剂羊肉的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丽原; 李宁辉; 中本和夫 中国饲料 2010-03-05

3 木薯生物燃料产业化研究述评 冯献; 徐明冉; 詹玲; 李宁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10-05-20

4 我国木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 李宁辉; 詹玲; 冯献 农业展望 2010-05-28

5 大豆疫霉根腐病子叶接种法抗病性鉴定 于安亮; 徐鹏飞; 陈晨; 王金生; 吴俊江; 李宁辉; 李文滨; 马凤鸣; 邱丽娟; 常汝镇; 陈维元; 张淑珍 大豆科学 2009-10-25

6 “非典”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李宁辉 农业经济问题 2003-06-23

7 淘汰甲基溴 保护生态环境 李宁辉 农业技术经济 2003-05-23

8 如何看待“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李宁辉 统计研究 2003-03-15

9 结构调整与区域比较优势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增长的影响 罗良国; 李宁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30

10 新一轮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贫困和环境 黄季焜; 徐志刚; 李宁辉; 罗思高 中国科学基金 2005-06-23

11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的农业、贫困和公平 黄季焜; 徐志刚; 李宁辉; Scott Rozelle 农业经济问题 2005-07-23

12 粮食主产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行为的计量分析 李小军; 李宁辉 统计研究 2005-07-15

13 不同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农户效益分析 钱贵霞; 李宁辉 农业技术经济 2005-07-23

14 我国绿豆国际贸易基本保持净出口格局 张蕙杰; 李宁辉 调研世界 2003-02-10

15 中国农业政策分析和预测模型——CAPSiM 黄季焜; 李宁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20

16 我国绿豆生产走势分析 张蕙杰; 李宁辉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3-01-28

17 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 李小军; 李宁辉 农业经济问题 2004-08-23

18 粮食主产区农户最优生产经营规模分析 钱贵霞; 李宁辉 统计研究 2004-10-15

19 农户借贷行为及其福利效果分析 李锐; 李宁辉 经济研究 2004-12-20

20 中国粮食供求状况分析 罗良国; 李宁辉; 杨建仓 农业经济问题 2005-02-23

21 如何让资金高效流入新农村 宋乃公; 王大用; 国鲁来; 李宁辉; 张林秀 人民论坛 2006-05-01

22 粮食生产经营规模与粮农收入的研究 钱贵霞; 李宁辉 农业经济问题 2006-06-23

23 我国农村农业投资问题分析 李宁辉; 孙继伟 统计研究 2006-06-15

24 外来生物入侵经济损失评估的研究进展 高国伟; 李宁辉; 喻闻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7-06-16

25 伊犁地区野果林恢复的非市场价值评估 喻闻; 李宁辉 农业经济问题 2007-12-15

26 稻米产销链条成本收益分配与问题调查 李宁辉; 赵一夫; 李丽原; 钟钰 农业展望 2008-06-28

27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是挑战还是机遇 黄季焜; 李宁辉; 陈春来 农业经济问题 1999-08-23

媒体报道: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业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只有走科技发展的道路,只有依靠科技,只有科技才能兴农、富民。”李宁辉如此强调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

李宁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依靠科技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三农”工作始终是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2003年以来,粮食6年丰收,连续两年超过一万亿斤的历史最高水平。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这是中央重视“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惠民政策的结果,这也是科技强农,科技惠农的结果。

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十二五”计划即将开局,中国2020年新增粮食500亿公斤的计划要逐步落实。粮食安全,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的建设,农业发展支撑能力的建设,农业如何可持续发展?科技兴农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落实?现代农业技术如何更好地为粮食增产做出贡献?这些问题都是要急需解决的。

对此,李宁辉说:“多年来,国家对农业科技非常重视,一系列科技成果在国际上都是有地位、有影响的。比如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原创性的品种的推广应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采用多种育种技术,在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获得了高产品种,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都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具体体现。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外的先进技术、新品种不断涌入,对中国种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更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粮食的增产增收主要在于种业的技术、品种的推广、应用。”

如何抓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的建设?李宁辉认为,农业技术的推广,首先要政府大力支持,在农村,基层的推广是较弱的,适应不了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农村的科技人员少,经费少,是技术推广困难的主要瓶颈,另外,产、学、研是脱节的,机制是不健全的。科研机构负责研发成果,新的成果出来后,没有落实到实际应用当中去,农民接受新种品、新技术相对滞后。在中国,只有经济发达的地区,比如试验区、高新区,在技术推广方面就做的比较好,农民也得到了实惠。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技术推广方面就比较弱了。因此,只有把科研力量组织好,推广渠道畅通,从基础科研到应用一定要有始有终,真正有效的推广应用,还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达到效益化,目前大的环境比较好,城镇化发展加快,劳动力的转移,这些都为科技推广提供了一个好的基础。

发展壮大中国的种子产业

中国人口众多,基数庞大,人口增长、粮食需求总量增加趋势和人均耕地等资源缺乏的矛盾一时难以改变。是今后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长期发展中的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仍然是如何满足庞大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以保证中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种子产业在中国经历了50年左右的变迁,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正在经历向育、繁、销大型综合产业化方向演进的过程。

李宁辉认为,50年来,种子产业发展带来了良种占有率提高,对中国粮食增产增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生产了24%的粮食,养活了22%的人口,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与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密不可分。

据科学估算,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在粮食生产各个因素中作用最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到了48%,国家对搞好种子产业发展一直很支持,十几年来,国家支持了一大批种子产业化工程项目,对现代化育种及优良品种推广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奖励。近几年为进一步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国家连续拿出几百亿元的资金,对种粮农民实行良种补贴,这对提高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种子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种子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将种子产业体系内各环节由相互脱节相互分离,重新整合为一个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从而形成科研育种,种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现代种子产业体系,以利于种子产业的整体运行和微观组织效率的提高。由于中国种子产业化的历史较短,资本集中度较低,种子企业的综合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西方发达国家种子产业发展的经验证明,种子产业只有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才能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因素。

国外发达国家种子产业化现状,以美国杜邦、孟山都为首的现代化种业巨头,它经历了百年左右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它们自身还是其国内整个农业的资本集中度、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都很高。这些种业巨头从科研育种、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及企业管理各环节先进合理,人才完备、管理模式先进高效、各种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积淀深厚,形成企业标准化程度高、市场占有率高。

如美国的190多家种子公司做杂交玉米,前10家销量占全美国的80%,而中先锋占到了43%。泰国正大集团的品种销量占全国的50%以上。加之根据地方特点,地域土壤气候的差异,以及特殊要求应运而生的中小型种业公司作为辅助,这些国家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程度高,所以其良种覆盖率接近100 %。它们的良种利用效率也高出许多,整个种子产业的资本、人才、技术集成度高,种子产品附加值高,优良品种利用效率高,产业链条各环节都在高效率、低损耗的模式下运作。

李宁辉认为,搞好种子产业化,种业企业要加强与科研育种单位的合作。种子产业化经营是指种子企业将科研育种、引种、种子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种子产业链条各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进行经营管理的现代种子企业模式。由于种子企业所经营的品种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载体,品种的表现如何至关重要,所以种子企业在与科研育种单位的合作中寻求好品种是经营活动的首要任务。

目前中国农业生产总体较分散,种业企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企业育种队伍不够成熟完善,新品种尤其是产量水平高、综合抗性强、适应性广的,划时代的大品种较难培育,育种工作的主角仍然由国家级、省市级农业科研育种单位担纲,在中国一个好品种(尤其是划时代的大品种)可以造就一个或几个种业大公司,比如德农、金博士等。

“科研育种单位往往也有育出的品种存在区域性和局限性的问题,对更广泛区域、地域的需求,在育种实践中涉及不足,一个育种单位若长期培育不出较好的、适合生产需求的优良品种,不但经济上紧张,队伍也会难以维继,同时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育种单位与种业公司的沟通合作,既能够及时广泛地了解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与需求,不同区域的土壤、气候特点、农民的种植习惯,乃至粮食种子的市场动向,又能解决大量育种基础工作所需的资金转向问题。两者的结合会使育种工作有血有肉,生机勃勃。所以合作既对种子产业两个最重要的主体健康发展有利,也有益于中国种子产业化发展,是一个双赢多赢重要举措。”李宁辉说。

李宁辉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为种业企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种子企业与科研育种单位的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平台,也使得近年来中国造就了几个较大型的种业企业,种子企业与科研育种单位的合作也日渐活跃,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

首先是品种权转让,品种权人将一定区域的品种生产经营权或含品种权,以一定代价转让给种子企业,企业对该品种的经营效果负责。品种权人对转让品种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该方式简单明了,便于操作,属于浅原理合作。

其次是目标育种合作。科研育种单位发挥人才技术优势,种子企业提供必要资金,加大育种投入,实现了出品种,出好品种。合作双方互利互赢,这是建立在双方优势互补性明显,了解互信度高的深原理的合作。

三是企业与育种单位合并。当企业的整体实力较强、经营理念务实超前、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被广泛接受,经过与科研育种单位长期合作建立了高度互信和了解,双方为了共同的事业,走到一起,形成一个拳头,以更强的实力形象打拼种业市场,必定会产生最大的生产力。这是目前大中型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能优势互补,迅速做强的有效合作模式。

促进贫困地区致富

李宁辉表示,农业的发展要平衡,经济发达的地区,农业发展势头好,农民富得快,欠发达地区,就不一样了,尤其是贫困地区,受自然资源资源的约束,环境落后,生产力、劳动力素质低,扶贫难度大。国家虽然在贫困地区给予了大力支持,成效也有,从“输血型”到“ 造血型”,从科技扶贫,智力扶贫等出台了一些列政策,但总体来讲,要贫困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尤其是在金融、保险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转变观念。

目前的金融机构都是商业化,进入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有很大的风险,越是贫困地区越是要金融服务与支持,同时政府在人员素质、劳动力技能方面的培训要加强,抗风险和把握市场的能力方面多给予支持。培训自身的科技能力。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金融机构的政策也应该向贫困地区倾斜。

雌蛙,要大力加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的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抗灾能力;高标准农田、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的建设,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信息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同时,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国家非常重视。这么多年来,国家对粮食的扶持力度加大,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如何保证粮食的安全?李宁辉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非粮食产品的需求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养殖、畜牧、饲料加工业相应提高,同时对食用油原材料的需求增长也非常快。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从农民自身的利益处罚,农民生产的粮食与政府的需求有差异,农民追求的是高效,利益最大化。鼓励农民增加粮食产品,除了价格因素外,很多政策的出台一定要有时效性,落实的主体一定要有针对性,很明显的一个例子,现在国内的一些食用油企业都是被外企主导,这种状况一定要改变。像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能落实到生产者的头上,但大豆等油料作物就比较难了。

粮食不是一般的商品,整个产业链条,不同的形状都含有公共产品的成分,国家必须掌控。关键是能努力培育、扶持自己的企业。要把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链做好,让企业自己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努力去做。当然,政府也要大力支持。这样才能为粮食的安全提供保证。

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

纵观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发达国家提出了作为现代农业的生态农业概念,这种农业模式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发挥了传统农业的优势,同时利用了现代生物、物理技术、3S技术等新技术,成为新型农业。这种作为节约能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系统,强调农业的生态本质,是一种集约型、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的特点。具体来说,生态农业是保障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是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的农业,是从生产到消费环环相扣的标准化农业,是推进生态和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农业。

李宁辉认为,中国的生态农业经20多年的试验、推广和检验,己成为有最具多样性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农业传统经验,又吸取了现代科学成就,符合中国国情并对未来的农业发展有指导意义。

国务院有关领导也指出:“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中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实践证明,粗放型、掠夺型的农业增长方式,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耗竭资源的重要源头,将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中国实现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业资源数量与质量不断下降、工业“三废”造成的农业环境污染正在蔓延、农业生态恶化对农产品的污染加剧。生态农业作为全新的农业发展方式,要求建立“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级转换、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这种农业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够缓解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捕捞,能够控制农业污染、农产品消费带来的污染,能够降低农业生产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性,能够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中国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具体表现为良好的传统农业基础和独特的资源优势。

规模经营,循序渐进

在规模经营方面,要探索循序渐进的可持续发展途径。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和农村经营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农业规模经营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弊端也日益显现,这些弊端包括产业规模难以形成、种植水平难以提高、生产资料难以共享、市场变化难以应对等。农业规模经营是与分散经营相对立的一种经营模式,是指对土地、劳动力、资本、管理四大要素进行科学配置,形成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力、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一种农业经营形式。通过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使单位农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和收益增加,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与各方面的利益最佳协调。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

从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完善和创新土地经营制度,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势成必然,并将展现中国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飞跃。

李宁辉认为,以往的的低规模化农业发展模式,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桎梏,制约着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新型生产方式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生产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持续提高。规模化是破解中国农业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这个最主要、最根本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农村经营管理模式的积极变化,都为农业规模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业规模经营是一种适度的发展模式,其规模是相对的、动态的,要保持在所允许的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农业经营者之间,同一农业经验者在不同时期,适度规模经营所表现的“度”往往也会有所不同。农业规模经营需要配套服务设施,包括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全面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土地收益及保护农民权益、健全农业生产保障制度。

农业保护,不可或缺

对农业的保护,是不可或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农业是百业之母,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所在。李宁辉认为,发展经济学理论表明,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食物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等作用。这不仅从衣食之源说明了农业的基础性,而且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说明了农业的基础支撑作用,并且这种基础作用已为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所证明。

农业保护是一种政策行为,旨在促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或增加农业部门福利,世界各国都有一套详细的政策与计划用来管理和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以在保护农业生产者和兼顾粮食消费者利益的同时,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世界各国大都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价格保护和农业保险等政策与措施来保护农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农业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为实现工业化支付费用的阶段。但是中国较早地从前苏联的经验中汲取了教训,努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并注意在推动农业改革的同时努力提高生活水平。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经历了从“以工业化为主”到“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工农并举,再发展为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转变充分说明了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和农业保护的迫切需要。

“中国农业保护的途径主要包括推行农业产业化、完善市场定价机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农业保险、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补贴效率、调整农业支持保护结构。另外,从农业保护的制度角度出发,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农业信贷政策、外贸政策、科技政策、收入支持和补贴政策、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政策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切实保护中国农业发展。”李宁辉说。

农业、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关注的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战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研究符合自己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出发,具体研究生态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保护等发展战略,以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个人简介

李宁辉,1960年9月17日生,湖南省衡南县人。1980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零陵分院数学系。1987年7月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西方统计系,经济学硕士。2002年4月毕业于菲律宾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业政策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杰出人才。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了一系列国内外项目和课题研究。出版著作多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前的金融机构都是商业化,进入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有很大的风险,越是贫困地区越是要金融服务与支持,同时政府在人员素质、劳动力技能方面的培训要加强,抗风险和把握市场的能力方面多给予支持。

李宁辉认为,中国的生态农业经20多年的试验、推广和检验,己成为有最具多样性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农业传统经验,又吸取了现代科学成就,符合中国国情并对未来的农业发展有指导意义。

从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完善和创新土地经营制度,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势成必然,并将展现中国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飞跃。

李宁辉认为,发展经济学理论表明,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食物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等作用。这不仅从衣食之源说明了农业的基础性,而且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说明了农业的基础支撑作用,并且这种基础作用已为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所证明。

来源:《科技中国》2010年第01期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