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戴国忠 ,男,1944年9月生人,江苏无锡人,汉族,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人机交互技术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62-196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
1970-1978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78-1982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2-1985 美国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访问学者。
1985-1990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0-1995 北京软件工程研制中心研究员中心副主任。
1991-至今 中国自动化学会计算机图形学和CAD专业委员会主任。
1992-至今 中国计算机学会CAD和计算机图形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1994-至今 国家八六三计划CIMS主题专家组专家。
1995-至今 浙大CAD和计算机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
1995-至今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总工程师。
1995-至今 中科院计算所CAD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
1996-至今 聘为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
1.ACM人机交互学会中国分会主席。
2.中国自动化学会计算机图形学和 CAD 专业委员会主任。
3.中国计算机学会 CAD 和计算机图形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4.国家八六三计划自动化领域专家。
5.浙江大学 CAD 和计算机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
6.全国人类功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159 )副主任委员。
7.全国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体系结构。
8.通信和集成框架分技术委员会(SAC/TC159/SC5 )副主任委员。
9.973计划项目 “计算系统虚拟化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责任专家。
10.中科院计算所CAD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
11.中国系统仿真学会数字娱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用户界面和人机交互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973计划项目:
1.《CAS386微机工作站及微机系统》。
2.《网络分布软件支撑平台及石化应用示范工程》。
3.《751小型多功能电子计算机》。
4.《国际标准图形包PCGKS与通用图形编辑系统》。
5.《核化信息处理显示系统》。
6.《战区情报图形处理系统》。
7.《CAS386微机工作站及微机系统》。
8.《32位工作站CAD研究和开发》。
9.《电脑刺绣打版系统》。
10.《网络分布软件支撑平台及石化应用示范工程》。
科研成果:
1.戴国忠同志在软件工程和图形应用工程领域中有重大创造,成果卓越,是我国计算机用户界面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国家CAD应用工程和八六三/CIMS主题工作中成绩突出,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2.1970-1978年他作为软件负责人组织了DJS-C4数据处理计算机、021工业控制机以及751小型多功能电子计算机的系统软件的研制。四台计算机都在各自的应用单位得到很好的应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作用。
3.1978年,他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图形标准化软件的研制, 先后实现了国际建议图形标准CORE系统、国际图形标准CGI、CGM、GKS和PHIGS,并在总参、机电部等单位得到了应用。他还参与了国家图形标准的制定,推动了我国图形标准化的工作,缩短了在图形标准化方面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他参与了交互式图形装置---高速光笔图形显示装置GTX-A的研制工作,负责软件系统的研制和开发,该装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批量生产用于海军等部门。 他从1982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进修期间就开始从事用户界面的研究和开发,是国内较早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的学者,并一直处在用户界面的研究和开发的领先水平。 1985年他在国内率先组织用户接口管理系统UIMS的研究开发,并于1988年完成了用户接口管理系统Micro-UIDT,该系统受到国际著名用户接口专家Mark Green的多次好评,并在很多应用中得到应用。八五期间他承担了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用户界面的快速原型工具”。1994年他和北京大学,杭州大学的专家一起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通道用户界面的研究工作。
4.1982年-1985年他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进修软件工程,他是项目负责人,组织了图形辅助的软件开发工具(GASDT)等项目的开发。他将CAD的概念和方法引入到软件开发中,提出了计算机辅助的软件开发工具的思想。他的工作得到了著名的美国软件工程专家叶祖尧先生的高度评价。 1985年回国以后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C软件工程环境”的工作,他为软件开发的图形工具所设计的数据结构为国内多个单位采用。1985年-1991 年期间,他围绕着面向图形应用的软件工程环境及工程应用方面进行了开发。参与完成了科学院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目标可移植集成化软件工程环境(MTIPS)”和“CAS386微机工作站及微机系统”,提出了面向图形应用的软件开发模型,图形工具箱的概念和框架,建立了可移植的开放式图形应用环境。同时承担了大量的图形应用工程软件,包括CAD、军队指挥自动化、地理信息系统等十多个应用项目,其应用领域涉及到军队许多兵种、工程设计、公安、 交通等部门, 并形成了GKS、GES、PES等产品,共推销600余套,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从1991年开始,他参与了“全国CAD应用工程”的实施工作。参与了给国务院报告“大力协同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工程”的起草;参加了我国CAD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参加了全国CAD软件的评测工作。他负责完成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CAD支撑系统”,组织具有自主版权的 CAD支撑系统的开发。该系统是一个功能完全的CAD支撑系统,功能包括二维绘图,三维造型,有限元分析,数控以及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在国内数个企业得到应用,其中二维设计绘图系统PICAD是我国第一个进入市场的具有自主版权的二维参数化CAD软件产品,自1992年进入市场以来已在全国销售 5000余套,应用单位覆盖了全国26个省市,机械、化工、电子、汽车、交通等各个部门。PICAD参加全国CAD软件评测,二度获二维CAD软件第一名。他在这方面的工作不仅为我国CAD技术的普及做出了贡献,并为我国软件产品化和产业化创造了很好的经验。
6.1994年他被聘为国家八六三计划CIMS主题专家组成员,是CIMS推广应用专题的责任专家,负责全国的CIMS推广应用工作,这也是国家科委九五重中之重项目《CIMS示范工程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内容。完成了以下工作:组织制定了企业推广应用CIMS的实施办法;组织了全国性的 CIMS宣传和发动;在省市成立省市CIMS推广应用专家组;推广应用企业的过程管理。工作中他依靠国家科委的领导,贯彻主题专家组的意图,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坚持过程管理和技术支持相结合,坚持“效率驱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十六字方针,将企业实施CIMS和企业技改和体制改革相结合,受到了企业的欢迎。现已有十个省市已成立了CIMS推广应用专家组,45个企业正在实施CIMS,三个企业通过了验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CIMS推广应用工作正在健康进行。从今年起,受主题专家组的指派,他作为副总师正在组织“民机CIMS应用工程”的项目实施,该项目通过CIMS技术推动我国民机生产的计划,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发明专利:
1 一种用于触控设备的数字通用笔 田丰;王宏安;戴国忠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17-03-07 2018-09-25
2 一种多通道健康笔系统 田丰;陈毅能;贺悦;戴国忠 ;王宏安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16-03-25 2016-10-12
2 一种协同实物编程方法 王丹力;张铖;王宏安;戴国忠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12-07-19 2012-11-28
3 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三维交互方法及系统 张凤军;程龙;戴志军;王宏安;戴国忠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12-03-23 2012-09-12
4 一种以动作方向变化控制音符播放的方法 田丰;马奇林;吕菲;戴国忠 ;王宏安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11-12-26 2012-07-18
5 一种大尺寸多点触摸系统的标定方法 戴志军;谭国富;张凤军;王宏安;戴国忠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10-07-27 2012-02-01
6 一种接触器开距超程测量装置 尚晓东;戴国忠 上海亿盟电气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专利 2011-01-10 2011-08-24
7 一种实物编程方法和系统 王丹力;张铖;王宏安;戴国忠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11-03-30 2011-07-27
8 一种塑壳断路器的开距超程测量装置 尚晓东;戴国忠 上海亿盟电气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专利 2011-01-10 2011-07-27
9 基于多窗口的目标跟踪方法 安国成;张凤军;王宏安;戴国忠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10-08-20 2010-12-15
11 一种基于用户手部运动与颜色信息的人机交互方法 安国成;张凤军;王宏安;戴国忠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10-06-25 2010-10-27
12 一种单显示多笔交互方法 王丹力;詹志征;王宏安;戴国忠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10-05-18 2010-10-06
13 一种基于草图的视频摘要生成方法 滕东兴;马翠霞;杨海燕;陈佳;王宏安;戴国忠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10-01-08 2010-08-18
14 一种基于草图的超视频构建方法 滕东兴;马翠霞;杨海燕;陈佳;王宏安;戴国忠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10-03-05 2010-06-30
15 一种面向儿童的网络集成创作系统 王丹力;李霞;王宏安;彭芳;戴国忠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09-04-28 2010-06-30
16 一种基于笔尾手势的指令方法 田丰;姜映映;戴国忠 ;王宏安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09-03-25 2009-08-12
17 一种笔式用户界面中基于笔的圆弧绘制方法 田丰;姜映映;陈明炫;戴国忠 ;王宏安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09-03-27 2009-08-12
18 一种面向移动设备的多通道中文输入法 王宏安;姜映映;田丰;戴国忠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08-06-27 2008-12-31
19 一种基于语音的多通道手写中文纠错方法 戴国忠 ;敖翔;田丰;姜映映;王宏安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08-07-11 2008-12-03
20 一种基于笔倾角信息的饼形菜单选择方法 田丰;戴国忠 ;王宏安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08-06-06 2008-10-15
21 一种动态三维光标显示方法 王宏安;田丰;戴国忠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07-07-31 2008-01-23
22 自适应的历史数据压缩方法 王宏安;金宏;王强;戴国忠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02-05-24 2003-12-03
23 基于笔和手势的文稿编辑技术 戴国忠 ;王宏安;粟阳;关志伟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专利 2000-03-13 2000-08-16
备注:按照 专利名称 发明人 申请人 来源数据库 申请日 公开日 排序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笔式用户界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9
发表英文论文:
1.Tian, F., F. Lv, Dai, G.Z. , et al. (2010). "Let's Play Chinese Characters - Mobile Learning Approaches via Culturally Inspired Group Games." Chi2010: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Annual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Vols 1-4: 1603-1612.
2.Ma, C. X., S. F. Qin, Dai, G.Z. , et al. (2010). "MODELING SKETCHING PRIMITIVES TO SUPPORT FREEHAND DRAWING BASED ON CONTEXT AWARENESS." Computing and Informatics 29(4): 585-600.
3.Ren, L., L. Zhang, Dai, G.Z. , et al. (2010). "DOI-Wave: A Focus plus Context Interaction Technique for Networks Based on Attention-Reactive Interface." Visu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85-94.
4.Jiang, Y. Y., F. Tian, Dai, G.Z. , et al. (2010). "Intelligent Understanding of Handwritten Geometry Theorem Proving." Iui 2010: 119-128.
5.Ren, L., F. Tian, Dai, G.Z. , et al. (2010). "Daisy Viz: A Model-based User Interfaces Toolkit for Development of Interactive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Visu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209-229.
6.An, G., F. Zhang, D. Guozhong , et al. (2010). Shape Filling Rate for Silhouette Representation and Recogni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ICPR), 2010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7.Xiongfei, L., W. Hongan, D. Guozhong , et al. (2009). ProcessLine: Visualizing time-series data in process industry. Visual Analy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VAST 2009. IEEE Symposium on.
8.Tian, F., L. S. Xu, Dai, G.Z. , et al. (2008). "Tilt Menu: Using the 3D Orientation Information of Pen Devices to Extend the Selection Capability of Pen-based User Interfaces." Chi 2008: 26th Annual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Vols 1 and 2, Conference Proceedings: 1371-1380.
9.Cuixia, M., W. Hongan, D. Guozhong ,et al. (2008). Interactive Context-Aware Modeling of Concept Sketch and Operation.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08. ICPCA 2008.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10.Xiying, W. and D. Guozhong (2007). A New Invariant Descriptor For Shape Representation And Recogniti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07. CIISP 2007. IEEE Symposium on.
11.Xiying, W. and D. Guozhong (2007). A Novel Method to Recognize Complex Dynamic Gesture by Combining HMM and FNN Models.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07. CIISP 2007. IEEE Symposium on.
12.Cuixia, M., T. Dongxing, D. Guozhong ,et al. (2007). A Sketch-based Interface for Interactive Process Planning Design in Pervasive Computing Environment.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07. ICPCA 2007.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13.Xiwen, Z., S. Jiqiang, D. Guozhong ,et al. (2006). "Extraction of line segments and circular arcs from freehand strokes based on segmental homogeneity features."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 Cyberne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36(2): 300-311.
14.Feng, T., W. Hongan, D. Guozhong ,et al. (2006). Co-CreativePen Toolkit: A Pen-based 3D Toolkit for Children Cooperatly Designing Virtual Environment.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in Design, 2006. CSCWD '06.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15.Cuixia, M., D. Guozhong , et al. (2006). Capturing Invisible Design: Modeling Multi-modal Interaction in Pervasive Computing.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2006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16.Dongxing, T., W. Hongan, D. Guozhong , et al. (2005). A collaborative editing environment for 3D shape object.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in Design, 2005.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 ICOMDT:一个面向动态任务的交互计算模型 李念龙; 黄进; 田丰; 戴国忠 ; 王宏安 软件学报 2019-04-30
2 人机交互与人工智能:从交替浮沉到协同共进 范向民; 范俊君; 田丰; 戴国忠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9-03-20
3 现代交互技术下的Story-Telling方法综述 李翔; 黄进; 田丰; 刘杰;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9-03-15
4 编者按 戴国忠 ; 刘正捷; 史元春; 华庆一; 田丰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8-04-20
5 智能时代人机交互的一些思考 范俊君; 田丰; 杜一; 刘正捷; 戴国忠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8-04-20
6 NEM:基于真实感框架的自然用户界面评估方法 吕菲; 田丰; 杜一; 陈凯翔; 侯文军; 任磊;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7-11-15
7 云端融合的神经系统疾病多通道辅助诊断研究 李洋; 黄进; 田丰; 韩冬奇; 范俊君; 陈辉; 彭晓兰; 戴国忠 ; 王宏安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7-09-20
8 面向儿童的实物交互工具及其在讲故事中的应用 张澜; 孙芳; 王丹力;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7-03-15
9 虚拟现实的人机交互综述 张凤军; 戴国忠 ; 彭晓兰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6-12-20
10 连续交互空间下的混合手势交互模型 刘杰; 黄进; 田丰; 胡伟平; 戴国忠 ; 王宏安 软件学报 2016-10-12
11 模板匹配的三维手势识别算法 刘杰; 黄进; 韩冬奇; 田丰; 戴国忠 ; 王宏安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6-08-15
12 混合现实中的人机交互综述 黄进; 韩冬奇; 陈毅能; 田丰;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6-06-15
13 一种模型驱动的可视化生成系统 杜一; 郭旦怀; 陈昕; 任磊;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16-05-15
14 PhysiolComp Toolkit:一个生理计算交互工具箱的分析与设计 陈毅能; 路璐; 胡伟平; 田丰; 戴国忠 ; 王宏安 计算机学报 2015-12-15
15 面向信息可视化的语义Focus+Context人机交互技术 任磊; 魏永长; 杜一; 张小龙; 戴国忠 计算机学报 2015-12-15
16 E-UIDL用户界面描述语言下的开发方法 杜一; 田丰;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15-07-15
17 大数据可视分析综述 任磊; 杜一; 马帅; 张小龙;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14-09-15
18 多触点交互桌面左右手区分方法 刘佳升; 张凤军; 张镇嵩; 陈辉; 戴国忠 ; 王宏安 软件学报 2014-05-15
19 融合触、听、视觉的多通道认知和交互模型 路璐; 田丰; 戴国忠 ; 王宏安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4-04-15
20 一种尺度自适应的Mean Shift跟踪算法 张凤军; 赵岭; 安国成;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4-01-15
21 基于多尺度描述方法的移动用户界面生成框架 杜一; 田丰; 马翠霞; 戴国忠 ; 王宏安 计算机学报 2013-11-15
22 基于小样本学习的3D动态视觉手势个性化交互方法 武汇岳; 王建民; 戴国忠 电子学报 2013-11-15
23 基于草图交互的视频摘要方法及认知分析 马翠霞; 刘永进; 付秋芳; 刘烨; 傅小兰; 戴国忠 ; 王宏安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3-08-20
24 一种基于草图注释的视频浏览技术 詹启; 马翠霞; 倪美娟; 张艳秋;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3-06-15
25 一种可扩展的用户界面描述语言 杜一; 邓昌智; 田丰; 任磊;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13-05-15
26 面向儿童的图形化编程语言和工具 王婷婷; 王丹力; 路璐; 何亮;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3-04-15
27 一种面向关系型数据的可视质量分析方法 滕东兴; 曾志荣; 杨海燕; 王宏安;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13-04-15
28 信息可视化和可视分析:挑战与机遇——北戴河信息可视化战略研讨会总结报告 戴国忠 ; 陈为; 洪文学; 刘世霞; 屈华民; 袁晓如; 张加万; 张康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3-01-20
29 基于智能手机的三维交互技术研究 张凤军; 程龙; 刘佳升; 戴国忠 ; 王宏安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3-01-15
30 一种模型驱动的笔式表单界面软件开发方法 樊银亭; 滕东兴; 马翠霞; 杨海燕; 戴国忠 ; 王宏安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2-12-15
31 在线同步输入纸质与电子表单的方法 熊金泉; 樊银亭; 滕东兴; 马翠霞; 戴国忠 ; 王宏安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2-09-15
32 基于经验感知的自适应用户界面模型 樊银亭; 滕东兴; 杨海燕; 马翠霞; 戴国忠 ; 王宏安 计算机学报 2011-11-15
33 多窗口目标跟踪算法 安国成; 张凤军;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1-11-15
34 多颜色空间融合的人体检测算法研究 张欢; 安国成; 张凤军; 王宏安; 戴国忠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1-10-16
35 EUDTPFA:一个面向终端用户的笔式表单应用开发工具 樊银亭; 滕东兴; 马翠霞;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1-10-15
36 MTBuilder:一个多触点交互桌面界面工具 刘佳升; 张凤军; 谭国富; 戴志军; 戴国忠 ; 王宏安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1-10-15
37 改进权值计算的均值移动目标跟踪 安国成; 陈建军; 张凤军; 戴国忠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1-07-16
38 儿童交互式智能讲故事系统 王丹力; 詹志征;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1-07-15
39 基于视觉的互动游戏手势界面工具箱 武汇岳; 张凤军; 刘玉进; 胡银焕;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11-05-15
40 一种面向个人信息管理的Post-WIMP用户界面模型 陈明炫; 任磊; 田丰; 邓昌智;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11-05-15
41 MDE-VR:面向虚拟现实的多显示环境 郭蕾; 张凤军; 武汇岳;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1-04-16
42 虚拟家居定制系统中的自适应用户界面实现机制 樊银亭; 滕东兴; 汪恭正; 杨海燕;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1-04-15
43 云制造环境下的普适人机交互技术 马翠霞; 任磊; 滕东兴;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1-03-15
44 基于交互式可视组件的分析决策环境研究 滕东兴; 王子璐; 杨海燕;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学报 2011-03-15
45 一种基于模型驱动的笔式界面开发框架研究 陈明炫; 邓昌智; 任磊; 田丰; 戴国忠 电子学报 2011-02-15
46 基于草图的超视频构造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 杨海燕; 陈佳; 马翠霞; 何利力; 滕东兴; 戴国忠 ; 王宏安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1-02-15
47 面向网状信息的Radial+Focus可视化 汪恭正; 滕东兴; 王子璐;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0-10-15
48 Ruby:一个基于移动设备的个人信息管理系统 陈明炫; 姜映映; 田丰;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0-09-15
49 实物界面下的虚拟装配 喻晓宇; 张凤军; 戴国忠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0-08-16
50 一种Post-WIMP界面:PGIS的实现 石磊; 邓昌智; 戴国忠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0-07-16
51 笔式界面软件快速开发工具 华超; 邓昌智; 戴国忠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0-07-16
52 自然人机交互技术 王宏安; 戴国忠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0-07-16
53 形状填充率的物体识别算法 安国成; 张凤军;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0-06-15
54 在线双向适应的笔手势界面框架研究 徐礼爽; 田丰; 吕菲; 戴国忠 ; 王宏安 计算机学报 2010-06-15
55 面向知识工作者的个人信息管理模型 陈明炫; 周明骏; 田丰; 戴国忠 工程图学学报 2010-06-15
56 一种肤色干扰下的变形手势跟踪方法 刘玉进; 蔡勇; 武汇岳; 张凤军;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9-12-11
57 基于视觉的手势界面关键技术研究 武汇岳; 张凤军; 刘玉进; 戴国忠 计算机学报 2009-10-15
58 笔式几何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孟珊; 姜映映; 田丰;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9-08-28
59 基于草图界面的设计方案复用研究 杨海燕; 马翠霞; 金鹏; 滕东兴; 戴国忠 ; 王宏安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9-07-15
60 基于场景方法的笔式界面软件设计工具 刘健; 邓昌智;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9-04-28
61 基于语音和笔的手写数学公式纠错方法 姜映映; 敖翔; 田丰; 王绪刚; 戴国忠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9-04-15
62 笔式针织服装工艺设计系统研究与实现 刘媛媛; 滕东兴; 马翠霞; 杨海燕;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 2009-04-05
63 一种连续手写中文的演化分割方法 付永刚; 张习文;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9-03-01
64 桌面环境下的笔式三维交互框架 付永刚; 安维华;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9-02-21
65 基于模板匹配和SVM的草图符号自适应识别方法 姜映映; 田丰; 王绪刚; 戴国忠 计算机学报 2009-02-15
66 基于TUI的场景规划系统中的交互技术 吕春花; 张凤军; 武汇岳;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9-01-15
67 虚拟城市规划中的多通道整合 王亮; 张博; 张凤军;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8-12-15
68 海量层次信息的Focus+Context交互式可视化技术 任磊; 王威信; 滕东兴; 马翠霞; 戴国忠 ; 王宏安 软件学报 2008-11-15
69 一种草图动画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吴广煜; 王丹力; 戴国忠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8-11-15
70 基于笔的儿童故事角色建模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李洁; 王丹力; 戴国忠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8-11-15
71 基于LDA模型的文本分割 石晶; 胡明; 石鑫; 戴国忠 计算机学报 2008-10-15
72 自适应笔式用户界面开发的概念框架 徐礼爽; 周明骏; 邓昌智; 田丰; 刘媛媛;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08-10-15
73 协作笔式用户界面开发工具研究 周明骏; 徐礼爽; 田丰;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08-10-15
74 基于知网的词汇集聚分析 石晶; 戴国忠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8-09-25
75 基于HMM-FNN模型的复杂动态手势识别 王西颖; 戴国忠 ; 张习文; 张凤军 软件学报 2008-09-15
76 基于草图界面的应用系统框架研究与实现 杨海燕; 马翠霞; 滕东兴; 任磊; 戴国忠 ; 王宏安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8-09-15
77 一种模型驱动的交互式信息可视化开发方法 任磊; 王威信; 周明骏; 滕东兴; 马翠霞; 戴国忠 ; 王宏安 软件学报 2008-08-
78 以活动为中心的个人信息管理 邓昌智; 敖翔; 周明骏; 徐礼爽; 田丰;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08-06-15
79 UIDT:一种基于摄像头的用户界面模型 武汇岳; 张凤军;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8-06-15
80 基于笔的电子表单设计工具 王斌; 孙静; 滕东兴;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8-03-16
81 面向海量层次信息可视化的嵌套圆鱼眼视图 任磊; 王威信; 滕东兴; 马翠霞; 戴国忠 ; 王宏安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8-03-15
82 命题规则知识库更新的一种代数方法 栾尚敏; 戴国忠 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 2008-02-15
83 笔式三维草图绘制中的轮廓线技术研究 崔德华; 王丹力; 戴国忠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7-12-15
84 面向协作交互任务的资源模型 周明骏; 敖翔; 邓昌智; 田丰;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7-10-15
85 面向虚拟现实的层次化交互手势建模与理解方法 王西颖;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7-10-15
86 一种面向实时交互的变形手势跟踪方法 王西颖; 张习文;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07-10-15
87 基于Venn图的层次信息可视化 王威信; 明春英;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学报 2007-09-15
88 基于多通道融合的连续手写识别纠错方法 敖翔; 王绪刚; 戴国忠 ; 王宏安 软件学报 2007-09-15
89 基于几何约束求解的完备方法 林强; 高小山; 刘媛媛; 陈颖;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7-07-15
90 笔式界面软件资源管理模型及其实现 鹿保军; 邓昌智; 戴国忠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7-06-15
91 基于笔交互的表格制作 王晓春; 田丰;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7-05-15
92 基于小世界模型的中文文本主题分析 石晶; 胡明; 戴国忠 中文信息学报 2007-05-15
93 基于PLSA模型的文本分割 石晶; 戴国忠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7-02-28
94 基于感知的多方向在线手写笔迹文本行提取 敖翔; 戴国忠 ; 王宏安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7-01-30
95 基于手绘草图的概念设计工具研究与设计 张超; 滕东兴; 戴国忠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7-01-01
96 基于结构理解的笔迹智能编辑 苏蕊; 张习文; 梁永全; 戴国忠 系统仿真学报 2006-12-30
97 笔式用户界面的eGOMS模型研究(英文) 王晖; 戴国忠 系统仿真学报 2006-12-30
98 基于结构分析的手势识别 朱继玉; 王西颖; 王威信; 戴国忠 计算机学报 2006-12-30
99 基于拓展LIMD算法的智能动态几何软件设计 林强; 任磊; 陈颖; 范科峰; 戴国忠 计算机学报 2006-12-30
100 桌面虚拟现实环境下的双手交互技术 张凤军; 张弛; 王亮; 纪连恩; 付永刚;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6-11-30
101 一种高效的数字笔迹多维数据编码算法 李俊峰;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06-09-30
102 UPIM:以用户为中心的笔式交互系统设计 王晓春; 田丰; 秦严严; 戴国忠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6-08-30
103 基于场景语义的3D交互体系结构 纪连恩; 张凤军; 王亮;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6-08-30
104 基于约束语义的双手交互场景布局系统 王亮; 付永刚; 纪连恩; 张凤军;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6-08-30
105 基于场景树的笔式用户界面设计 王丹力;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6-08-30
106 一种基于模糊集合论的手势分割算法 朱继玉; 王西颖; 王威信;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6-08-11
107 基于组块及记忆的词性自动标注 石晶; 戴国忠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6-07-30
108 虚拟环境下基于语义的三维交互技术 纪连恩; 张凤军; 付永刚;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06-07-30
109 基于场景的笔式界面设计工具的设计和实现 韩双焕; 田丰; 戴国忠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6-06-01
110 动态调度系统中自适应用户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吕遐慧; 王宏安; 戴国忠 ; 孙明鹏 计算机仿真 2006-04-30
111 以交互为中心的Post-WIMP界面模型 秦严严; 田丰; 王晓春;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06-04-30
112 基于笔输入的三维造型系统的体系结构 战微; 巩应奎; 梅中义; 范玉青; 戴国忠 航空制造技术 2006-04-10
113 MST在手写汉字切分中的应用 韩勇; 须德;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06-03-30
114 一种笔式用户界面软件领域模型及其应用 秦严严; 田丰; 王晓春;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06-01-30
115 基于知网的文本推理 石晶; 戴国忠 中文信息学报 2006-01-30
116 基于Petri网的Web服务流程建模方法研究 童蕾;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仿真 2006-01-30
117 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的eGOMS模型研究 王晖; 戴国忠 ; 禤宇明; 张凤军; 王丹力; 傅小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2-30
118 使用概率规则文法评估人机界面可用性 王常青; 王绪刚; 马翠霞; 邓昌智;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5-12-20
119 具有实时反馈的草图交互识别方法 李俊峰; 张习文; 敖翔;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5-11-20
120 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扩展资源模型 王常青; 邓昌智; 马翠霞; 华庆一;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05-10-30
121 虚拟家居设计系统的笔式交互应用研究 邢双秋; 董兴辉; 滕东兴; 戴国忠 ; 王征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5-10-28
122 虚拟家居设计系统中基于约束的三维布局 王征; 孙明鹏; 戴国忠 ; 邢双秋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10-21
123 知识库更新的一种可编程实现的方法 栾尚敏; 戴国忠 ; 李未 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 2005-08-20
124 基于手势输入构造三维概念模型的研究进展 巩应奎; 梅中义; 范玉青; 马翠霞;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5-07-20
125 CoPenML:基于XML的笔式用户界面构件体系结构 李杰; 秦严严; 田丰; 戴国忠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5-07-16
126 PIBG Toolkit:一个笔式界面工具箱的分析与设计 田丰; 秦严严; 王晓春; 敖翔;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学报 2005-06-12
127 以用户为中心的场景设计方法研究 王丹力; 华庆一; 戴国忠 计算机学报 2005-06-12
128 项目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研究 张金强; 戴国忠 ; 谢延东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5-05-28
129 基于手势和草图的概念设计协同交互的研究 马翠霞; 王宏安; 戴国忠 ; 陈由迪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5-05-16
130 利用结构信息的故障诊断方法 栾尚敏; 戴国忠 计算机学报 2005-05-12
131 双手交互界面研究进展 付永刚; 张凤军; 戴国忠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5-04-16
132 一种新的笔式交互范式的可用性评估 吴刚; 田丰; 李杰; 牟书;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5-03-28
133 家居设计系统中基于辅助射线的房间搜索算法 周明骏; 滕东兴; 戴国忠 ; 骆国程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03-21
134 结合飞行的快速步行导航技术 纪连恩; 张凤军; 付永刚; 戴国忠 系统仿真学报 2005-03-20
135 概念设计中基于笔式手势的交互计算研究(英文) 马翠霞; 戴国忠 ; 滕东兴; 陈由迪 软件学报 2005-02-28
136 笔式用户界面交互信息模型研究 李杰; 田丰;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05-01-30
137 一种面向混合实时事务调度的并发控制协议 王强; 王宏安; 金宏; 付勇; 戴国忠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5-01-16
138 信念修正的实现方法 栾尚敏; 戴国忠 计算机科学 2004-12-25
139 一种分布式转发基站测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李慧; 王丹力; 戴国忠 计算机仿真 2004-11-30
140 使用Gantt图建立EPC工作流模型的研究 仰飞; 谢延东;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4-11-01
141 针对特定几何语言的句法语义一体化分析方法 苏菲; 马翠霞;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4-10-28
142 软件多进程结构改造为多线程结构的方法研究 李慧; 王丹力; 戴国忠 计算机仿真 2004-09-30
143 自然交互研究——笔式简谱编辑器的设计与实现 耿瑾; 单宏浩; 高秀娟;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4-09-01
144 改进的最小空闲时间优先调度算法 金宏; 王宏安; 王强;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04-08-30
145 用双向收敛蚁群算法解作业车间调度问题 王常青; 操云甫; 戴国忠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4-07-25
146 Post-WIMP环境下笔式交互范式的研究 田丰; 牟书; 戴国忠 ; 王宏安 计算机学报 2004-07-12
147 基于路径共同顺序的TSP遗传算法 张金强; 操云甫; 王常青; 戴国忠 ; 杨富春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4-07-11
148 语音用户界面研究进展 韩勇; 须德; 戴国忠 计算机科学 2004-06-15
149 基于标记的规则统计模型与未登录词识别算法 苏菲; 王丹力;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4-05-21
150 支持概念设计的特征手势建模 马翠霞; 张凤军; 陈由迪;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4-04-20
151 建筑平面图理解中对墙体符号的识别方法 贾哲明; 付永刚;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4-04-01
152 基于优先级表的实时调度算法及其实现 王永炎; 王强; 王宏安; 金宏;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04-03-30
153 实时系统中的非定期任务调度算法综述 王强; 王宏安; 金宏; 戴国忠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4-03-16
154 基于动态抢占阈值的实时调度 金宏; 王强;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4-03-16
155 一种新的基于优先级表的实时调度算法 王强; 徐俊刚; 王宏安; 戴国忠 电子学报 2004-02-25
156 生产调度理论和方法研究综述 徐俊刚; 戴国忠 ; 王宏安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4-02-16
157 建筑平面图纸理解中关于符号识别的新方法 贾哲明; 付永刚;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4-02-11
158 敏捷供应链管理的综合集成研讨厅 张景涛; 王丹力; 王宏安; 戴国忠 系统工程学报 2003-12-25
159 基于手势的手写公式编辑系统 冯海波; 李昭阳;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12-11
160 交互技术在手写公式编辑中的应用 冯海波; 田丰; 栾尚敏;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3-11-20
161 基于曲线拟合的笔迹存储和绘制方法的研究 胡云飞; 秦严严;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3-10-30
162 家装CAD中基于几何约束的交互语义分析算法 关承恩; 戴国忠 ; 滕东兴; 张凤军 工程图学学报 2003-09-30
163 基于笔交互的几何教学系统 胡云飞; 马翠霞;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08-11
164 有限信念集上修正的一种方法 栾尚敏;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03-05-23
165 基于Rete算法的多Agent的实时协同推理 冯梅; 王宏安; 金宏; 刘海龙; 戴国忠 计算机科学 2003-04-15
166 虚拟家居系统的局部调整式墙体建模算法 关承恩; 戴国忠 ; 滕东兴 工程图学学报 2003-03-30
167 一种任务优先级的综合设计方法 金宏; 王宏安; 王强;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03-03-23
168 笔式用户界面开发工具研究 栗阳; 关志伟;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03-03-23
169 机载SAR实时成像系统中的数据可视化研究 王堃; 章立生; 王宏安; 王贞松; 韩承德; 戴国忠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3-01-30
170 一种实时异构系统的集成动态调度算法 乔颖; 邹冰; 方亭; 王宏安;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02-12-23
171 总线型多工作流引擎接口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张旭; 邹冰; 伊晓强;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12-01
172 三维交互任务的描述和结构设计 田丰; 戴国忠 ; 陈由迪; 程成 软件学报 2002-11-23
173 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研究 王丹力; 王宏安; 戴国忠 系统仿真学报 2002-11-20
174 一类基于IPO的工作流过程建模语言规范分析 邹冰; 张旭; 伊晓强;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11-01
175 典型的多通道整合方法之比较 栾尚敏; 戴国忠 ; 陈由迪; 关志伟 计算机科学 2002-10-15
176 三维场景间相似性计算初探 滕东兴; 戴国忠 ; 程成; 童秉枢 工程图学学报 2002-09-30
177 面向儿童的多通道交互系统 李杰; 田丰; 王维信;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02-09-23
178 支持笔输入的虚拟家居设计系统 付永刚; 戴国忠 ; 蒋成高; 滕东兴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2-09-20
179 基于逻辑的一种诊断方法 栾尚敏; 戴国忠 ; 陈由迪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8-25
180 从复杂性的角度分析供应链管理问题 蒋白桦; 王丹力;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08-01
181 基于PLIB标准的零件库信息模型及其表达 操云甫; 李峰; 韩永生;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2-06-20
182 实时异构系统的动态调度算法研究 王 堃; 乔 颖; 王宏安; 方 亭; 邹 冰; 戴国忠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2-06-15
183 面向大规模定制的软件开发模式 操云甫; 赵俊文; 韩永生; 戴国忠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2-05-15
184 面向车牌识别的区域分割技术 张 旭;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 2002-04-20
185 支持向量机中引入后验概率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张文生; 王珏; 戴国忠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2-04-15
186 基于DNA的分布式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单宏浩; 李玉国; 程成;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04-15
187 面向虚拟装配的三维交互平台 田丰; 程成; 陈由迪;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2-03-20
188 下颌髁突运动中心轨迹测量分析系统 侯振刚; 聂志明; 冯海兰; 戴国忠 ; 李国珍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2-01-25
189 一种新的实时多处理器系统的动态调度算法 乔颖; 王宏安;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02-01-23
190 基于模型的企业业务持续改善的研究 叶志宝; 戴国忠 信息与控制 2001-12-30
191 零件库资源共享的公共语义模型 操云甫; 丛春玲; 韩永生; 戴国忠 中国机械工程 2001-12-30
192 构建现代企业问题求解环境 戴国忠 ; 叶志宝; 王宏安; 张景涛 中国管理科学 2001-12-30
193 基于XML的企业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及应用 章峰; 王军;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1-12-15
194 实时系统开发方法研究 乔颖;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科学 2001-08-15
195 流程工业CIMS中的实时数据库技术 杨庆 ; 戴国忠 ; 叶志宝 ; 王宏安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1-07-15
196 企业级工控实时数据库研究与实现 杨庆; 王堃; 王宏安; 戴国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1-07-01
197 基于混合自动机的Post-WIMP界面的建模(英文) 栗阳; 关志伟; 戴国忠 软件学报 2001-05-23
198 三维交互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实现 雷超; 戴国忠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1-05-15
199 基于GIS组件MapX的机载辅助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李玉国;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1-05-01
200 基于笔的人机界面和人机交互发展方向 任向实; 关志伟; 张高; 戴国忠 ; 守屋慎次 计算机科学 2001-04-15
201 基于手势的人机交互的研究 栗阳; 关志伟; 陈由迪; 戴国忠 系统仿真学报 2000-10-20
202 基于场景的虚拟环境用户界面研究及实现 程成; 陈由迪; 戴国忠 系统仿真学报 2000-10-20
203 基于PDM框架的集成产品建模环境 操云甫; 戴国忠 ; 韩永生; 丛春玲; 王正良 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 2000-06-28
204 面向零件族的零件库信息传输接口 操云甫; 丛春玲; 韩永生; 戴国忠 工程图学学报 2000-03-30
205 过程系统管理与技术的综合集成 王成恩; 戴国忠 ; 张宇; 罗焕佐 中国管理科学 2000-03-30
206 一种基于角色访问控制(RBAC)的新模型及其实现机制 乔颖; 须德; 戴国忠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0-01-15
207 交互式用户界面的形式化描述与性质验证 朱军; 张高; 华庆一; 戴国忠 软件学报 1999-11-05
208 面向21世纪的CIMS总体技术发展战略 祁国宁; 戴国忠 ; 熊光楞; 顾新建 机电工程 1999-09-30
209 火力发电厂企业集成体系结构的研究 王颖; 陈俊; 戴国忠 中国管理科学 1999-09-30
210 CAD中三维交互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齐建昌; 戴国忠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999-09-15
211 自然的3D交互技术 雷超; 戴国忠 中国计算机用户 1999-08-25
212 以复形为基础的非流形造型与基于物理的造型相结合的物体表示 武仲科; 齐建昌; 戴国忠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1998-12-25
213 计算机辅助口腔下颌运动的显示与处理系统 武仲科; 冯海兰; 戴国忠 ; 侯振刚; 李平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1998-11-25
214 随机应变“推理”高手——实时智能技术及其应用 王宏安; 禹农; 戴国忠 中国计算机用户 1998-09-30
215 一种线段和圆弧的逼近方法及其在工程图纸矢量化中的应用 武仲科; 焦海星;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1998-08-25
216 人机沟通有方——多通道用户界面的发展 董士海; 戴国忠 ; 王坚 中国计算机用户 1998-07-22
217 非流形模型的几何造型与应用 齐建昌; 武仲科;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1998-07-15
218 用户界面评估系统UIEV_Pro的设计与实现 周建武; 戴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1998-04-25
219 多通道界面软件结构模型及整合算法 李茂贞; 戴国忠 ; 董士海 计算机学报 1998-02-15
220 非流形几何模型的拓扑表示——粘合边结构 武仲科; 戴国忠 航空学报 1997-07-25
221 多通道界面模型与关键技术 李茂贞; 戴国忠 ; 董士海 计算机科学 1997-01-15
222 工程图自动识别的假设验证矢量化方法 钟鸣; 戴国忠 ; 刘晓霞; 焦海星 计算机系统应用 1996-10-15
发表中文会议论文:
p>1 一种支持超视频创建与可视呈现的草图界面技术 杜一; 吕菲; 田丰; 马翠霞; 侯文君;
戴国忠 第八届全国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2 中国会议 2012-11-23
2 Uniform Mobile User Model:一种移动环境下的用户模型 杜一; 田丰; 戴国忠 ; 王宏安 第七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1)、第20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11)、第7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11)、第7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11) 中国会议 2011-09-17
3 UEMM:面向新一代用户界面的评估框架和方法 吕菲; 罗文灿; 田丰; 王宏安; 戴国忠 第六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0)、第19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10)、第6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10)、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10) 中国会议 2010-10-24
4 基于在线修正的复杂姿态人脸跟踪算法 胡银焕; 安国成; 张风军; 戴国忠 第18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09)、第5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09)、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09) 中国会议 2009-10-29
5 基于多笔划的草图绘制工具 尹婷婷; 王丹力; 戴国忠 第18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09)、第5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09)、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09) 中国会议 2009-10-29
6 基于交互历史在线跟踪机制的可视分析系统 汪恭正; 滕东兴; 熊金泉; 王宏安; 戴国忠 第18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09)、第5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09)、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09) 中国会议 2009-10-29
7 笔式电子表单最终用户开发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王晓春; 戴国忠 ; 史元春 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8-10-01
8 FisheyeLines:一种时序数据的可视化技术 罗雄飞; 王宏安; 田丰; 戴国忠 ; 滕东兴 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8-10-01
9 基于TUI的场景规划系统中的交互技术 吕春花; 张凤军; 武汇岳; 戴国忠 第七届中国计算机图形学大会 中国会议 2008-09-01
10 在线双向适应的笔手势界面框架研究 徐礼爽; 田丰; 吕菲; 戴国忠 ; 王宏安 第七届中国计算机图形学大会 中国会议 2008-09-01
11 面向知识工作者的个人信息管理模型 陈明炫; 周明骏; 田丰; 戴国忠 第七届中国计算机图形学大会 中国会议 2008-09-01
12 基于草图界面的应用系统框架研究与实现 杨海燕; 马翠霞; 滕东兴; 任磊; 戴国忠 ; 王宏安 第七届中国计算机图形学大会 中国会议 2008-09-01
13 PIP:基于多通道交互技术的自然交互界面 王亮; 张博; 张凤军; 戴国忠 第三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7) 中国会议 2007-10-01
14 基于视频手势的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武汇岳; 王西颖; 张风军; 戴国忠 第三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7) 中国会议 2007-10-01
15 一种层次结构信息可视优化方法 任磊; 王威信; 滕东兴; 马翠霞; 戴国忠 第三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7) 中国会议 2007-10-01
16 基于几何约束求解的AGDG方法 林强; 高小山; 刘媛媛; 陈颖; 戴国忠 第三届全国几何设计与计算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7-07-15
17 信息技术是教育的一种工具 戴国忠 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之七 中国会议 2007-05-26
18 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 戴国忠 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之七 中国会议 2007-05-26
19 基于草图的工艺图板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武汇岳; 滕东兴; 马翠霞; 戴国忠 第二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6)——第2届中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06) 中国会议 2006-10-01
20 基于界面场景的儿童讲故事系统可用性评估 王丹力; 李洁; 孙志霞; 张婕; 崔德华; 戴国忠 第二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6)——第2届中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06) 中国会议 2006-10-01
21 手写化学公式的在线切分识别 姜映映; 王绪刚; 敖翔; 戴国忠 第二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6)——第2届中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06) 中国会议 2006-10-01
22 轮廓线技术在笔式三维草图绘制中的应用 崔德华; 王丹力; 戴国忠 第二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6)——第2届中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06) 中国会议 2006-10-01
23 面向儿童的交互式讲故事系统 张婕; 孙志霞; 王丹力; 戴国忠 第二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6)——第2届中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06) 中国会议 2006-10-01
24 基于分布式认知的用户界面模型研究及应用 任磊; 林强; 刘媛媛; 杨海燕; 戴国忠 第二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6)——第2届中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06) 中国会议 2006-10-01
25 GesManager:一种笔手势管理工具设计与实现 陈明炫; 戴国忠 第二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6)——第2届中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06) 中国会议 2006-10-01
26 笔手势设计原则与记忆实验评估 程铁刚; 田丰; 戴国忠 第二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6)——第2届中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06) 中国会议 2006-10-01
27 计算机辅助的儿童识字系统 戴国忠 ; 王丹力 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 国际会议 2006-04-01
28 实时数据库系统及在电力行业的应用 戴国忠 05'中国自动化产业高峰会议暨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 中国会议 2005-06-01
29 一个面向智能建筑的问题求解环境 徐俊刚; 王军; 王宏安; 戴国忠 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 中国会议 2001-08-01
30 人机界面中知识库维护的高效算法 栾尚敏; 戴国忠 ; 程成; 陈由迪 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第十届全国图像图形学术会议(CIG’2001)和第一届全国虚拟现实技术研讨会(CVR’2001) 中国会议 2001-05-01
31 虚拟环境人机交互模型描述 程成; 单宏浩; 戴国忠 ; 栾尚敏; 田丰; 陈由迪 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第十届全国图像图形学术会议(CIG’2001)和第一届全国虚拟现实技术研讨会(CVR’2001) 中国会议 2001-05-01
荣誉奖励:
1. 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 1993年获得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
3. 1990年 CAS386微机工作站及微机系统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 2003年 网络分布软件支撑平台及石化应用示范工程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 1980年 751小型多功能电子计算机 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6. 1987年 国际标准图形包PCGKS与通用图形编辑系统 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7. 1989年 核化信息处理显示系统 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8. 1990年 战区情报图形处理系统 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9. 1990年 CAS386微机工作站及微机系统 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0. 1992年 32位工作站CAD研究和开发 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1. 1992年 电脑刺绣打版系统 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12. 2003年 网络分布软件支撑平台及石化应用示范工程 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媒体报道一:
中科院软件所总工戴国忠:创造未来的主流应用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总工程师戴国忠先生是我的老朋友。我国软件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项目,如北京软件工程实验室的创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开发和全国CAD应用示范工程以及全国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应用示范工程,他都是参与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戴总是我国软件发展史的见证人。
近年来,戴总专注于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开发,他主持的中科院软件所人机交互技术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在人机交互技术、认知模型以及多通道用户界面开发环境等方面拥有近10年的研究开发经历,取得了大量成绩,处于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他主持的实验室承担并完成了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目前正在承担国家973项目“虚拟现实的基础理论、算法及其实现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项目“自然、高效和主流的多通道用户界面的研究”。
8月6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日中CG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为期14天的“中国国际电脑科技艺术展”暨“2004中日韩CG文化交流活动”在中国科技馆隆重开幕。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人机交互技术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研发的基于笔式界面的益智软件“儿童娱乐城”在电脑科技艺术展上亮相,引起了参展孩子们的极大兴趣,成为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从CAD、 CIMS到少儿益智软件,戴总走过的道路发人深省。为了探究这种转向所蕴藏的深层意义,我再次拜访戴总,有了下面一番对话。
记者: 自从上次采访您到今天,又是两年过去了。这两年里,世界软件业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从美国到中国,软件外包都被媒体看作是一大热点。在国内,很多原来不赞同软件外包的人士也一致认为这是国内软件业的发展方向。不过,迄今为止,我国的软件外包订单主要来自日本,这与印度软件业还是有本质的不同。在这种形势下,您对国内软件业的发展方向怎么看?
戴总: 我还是初衷不改,在历史上我们曾经有机会通过软件外包发展我国软件产业,但是我们错过了。现在我国计算机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计算机应用有了很大的普及,我仍然认为开发软件产品、发展面向世界的软件产品供应商应当是我国软件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记者: 我有同感。过去有人反对做软件外包,我认为软件外包应当是我国软件业发展的一个方向。现在大家都在炒软件外包,我倒觉得应当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尤其像中科院软件所,作为国内最高水平的软件研究机构,必须考虑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这一点没有问题,问题是做什么?
戴总: 谈到这个问题,我还是介绍一下我这两年做的一些事。
(戴总打开电脑,用一支笔在新颖的电子触摸屏上圈圈点点,启动“儿童娱乐城”软件。)
你看,这就是我们开发的一套笔式界面少儿益智软件,这是七巧板,儿童可以通过这样的游戏培养几何的概念;再比如这个架子鼓系统,用电子笔点击,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孩子们可以用电子笔敲击屏幕上的鼓进行演奏。
我们开发的这套软件实际上是一个笔式界面的益智平台,这个平台应用了自然人机交互、虚拟现实、三维动画等技术,第三方开发商可以利用我们提供的开发工具开发更多的益智游戏以及益智应用,开发不同风格和不同内容的儿童娱乐软件,这将形成硬件、软件供应商、资源供应商和资源运营方构成的庞大IT产业链。
记者: 您是怎么想到开发这个少儿益智平台的?换句话说,开发决策的依据是什么?
戴总: 毫无疑问,开发软件产品要取得成功,前提是正确的决策。而决策的依据在我看来有三点,一是选择时代的主流应用,二是采用换代技术,三是结合国情。
第一,主流应用软件就是使用人数最多、对社会影响最大的应用软件,在主机时代的主流应用为计算,PC时代的主流应用为正式的字处理和表格处理软件,现在进入普适计算时代,自由的文字信息处理将是主流应用之一;
第二,计算机硬件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正在走向大众,但我们的软件技术并没有在本质上发生变化,从基础软件到应用软件正在期待着技术的换代;
第三,我国国情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不能用民族主义概念来看待我国国情。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随着计算机技术走向大众,由于中国庞大的用户群,中国正在走向世界IT的中心,未来的中国市场就代表着世界主流市场。
从这三点看,今后的主流应用软件必须是中国广大用户易学易用的,这就是我们开发少儿益智软件的出发点。
记者: 前两年我曾经报道您主持开发的笔式界面普教教学软件,您提出了笔式人机界面“回归自然、回归汉字文明、回归大众”的理念。可是回头看您的经历,如果说您从开发CAD软件转向CIMS,顺理成章,很好理解;然而从CIMS转向面向普教以及少儿的益智软件,似乎跨度很大,常人不易理解。
戴总: 要解释这一点就说来话长了,我只能长话短说。回顾计算机应用的历史,人机交互技术一直是推动计算机应用的一种原动力。当今世界上,尤其是中国,影响计算机更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是用户界面。企业信息化是我国投入最大的领域,可是企业用户普遍认为效果不理想。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用户界面。我们可以把企业信息化看比一个人,人必须有大脑、身躯和手脚,多少年来我们在信息化的大脑(以管理软件为代表)和身躯(计算机、网络为代表)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却很少在“手脚”上下功夫,造成信息化好看不好用。要知道我国有一千多万个中小企业,我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以人为本的计算应是我国计算机应用的主要模式。所以我相当长时间以来一直专注于人机交互界面的研究,提出了新一代用户界面范式,开发了笔式交互技术和笔式用户界面,人们用纸笔书写符号时代的人类文明,我们将用数字纸笔重写新的人类文明。
在我看来,我国企业信息化走的是见物不见人的路,由于先入为主的影响,我们试图改变这一现状却很难成功。所以我们想从信息化刚起步的用户着手,先选择了中小学教师,开发了笔式教学软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我们开发面向少儿的益智软件,是基于比较深入的思考。首先,软件必须有用户,我们在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只有落实到软件产品才能最终产生价值。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他说过“科教兴国要从娃娃抓起,学好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随着家庭计算机的普及,孩子们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电脑,随着宽带上网条件的逐渐成熟,孩子们不仅在家里可以通过上网了解世界,将学校、同学、小朋友间的距离拉近,而且可以在网上玩游戏。计算机、宽带网有了,可是适合孩子们看的、玩的、能引起孩子们兴趣的优秀软件太少,在这样的背景下,提供一个健康向上、有利于孩子们成长的、并适合儿童特点的软件环境,是政府、社会各界、信息技术工作者应考虑的头等大事。
记者: 现在少儿软件普遍都是基于传统的鼠标、键盘界面,您主持开发的这套益智软件是笔式界面,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戴总: 还是那三个回归:回归自然、回归汉字文明、回归大众。
记者: 我想我们的读者需要更深入的解释。比如什么是回归自然?
戴总: 自计算机出现,人们就梦想能以自然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由于历史的局限人们不得不使用键盘和鼠标。回归自然有几层涵义。首先是生理上的回归自然。人类用笔的历史悠久,从生理角度看,用笔远比键盘鼠标要自然而且有益健康,不会引发诸如颈椎病一类的疾患。而计算机进入家庭以后,由于少年儿童大量使用计算机,颈椎病出现低龄化趋势,这就是所谓重复性运动综合症。
回归自然的第二层涵义是文化上的回归自然。实际上不论哪国文字的发展,从历史上看都是与笔的使用紧密相连,用键盘鼠标输入数字化文字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这种输入方式的后果之一是提笔忘字,许多在键盘鼠标伴随下长大的青少年甚至写自己的名字都歪歪倒倒。这种现象是软硬件技术的局限性造成的。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笔输入已经没有技术上的障碍。所以从文化层面看,笔式界面也是回归自然。
再从使用的环境角度看,键盘是不宜随身携带的,笔的携带几乎没有任何限制,随时随地可用。现在的移动终端如手机、PDA,笔输入比键盘输入要方便很多,就是这个道理。
记者: 回归汉字文明怎么理解?
戴总: 美国埃森哲(Accenture)公司有一句广告语:2007年,中文将成为网上最成熟的语言。如何使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汉语人群使用计算机?键盘鼠标源自西方。中西文化是有差异的。例如,中文为空间语言,思维方式西方为是/ 否思考,中方为辨证思考(中庸)等等。汉字与笔的联系相对西方文化而言更为紧密。现在的汉字输入都是基于西方的键盘,无论是按形输入还是按音输入都不自然,那是由于技术限制,没有办法之下的办法。习惯键盘输入的用户,正在经历着对汉字的冷漠、思维方式改变、思考习惯退化、不愿提笔、产生失写病、习惯于电子文档中拼凑、使脑力工作成为文档制作等后果,最后会导致汉字文明的嬗变。原先使用汉字的日本和韩国已经发生这种蜕变。难道我们能让它在汉字文明的发源地重演吗?所以,用笔输入是回归汉字文明的唯一选择。
记者: 回归大众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会用笔的人数还是要比用键盘鼠标人口多得多。但是推广笔式界面软件有什么障碍?有人认为,已经习惯使用键盘鼠标的青少年不会再用笔输入。
戴总: 这种意见有一定道理。不过就是对于习惯使用键盘鼠标的人群,用笔在某些场合还是比较方便,例如在键盘无法携带的情况下用笔就是一个最好的替代方案。其实人们习惯于键盘输入后,带来的好处只是文字输入和排版效率的提高。而对写作、阅读、学习、讲课等需要思考和创造性的工作,键盘输入远不如笔输入。近年来出现大量的笔输入硬件,手机、PDA 、平板电脑、手写屏、电子纸、数码纸等,这必将提供回归笔文化的物质基础。现在需要大力发展相应的软件技术,我们称之为数字纸张技术。
数字纸张技术将是下一代主流应用的最重要的使能技术,但现在相关硬件的价格还是比较贵。数字纸张软件技术有待开发,数字纸张的典型应用亟须突破。考虑到不同用户群的行为方式,技术的限制等因素,我们认为开发面向儿童的笔式界面软件适逢其时。因为儿童成长是和使用笔同步完成的,儿童要学习用笔写字,用笔画画,笔式界面能够满足这种需求。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实现笔式交互的硬件成本将会不断下降,技术上的限制最终会被突破。
记者: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思路。问题是市场是否确有这方面的需求?
戴总: 这次参加“中国国际电脑科技艺术展”暨“2004中日韩CG文化交流活动”就是一种市场调查。我们的产品在展览中受到孩子们的广泛欢迎,展台经常被围得水泄不通,台前的椅子上坐满了孩子,周围的空地上站满了家长,人们兴致勃勃地观看,并不时啧啧称好。最兴奋的要数孩子们,许多是头一次接触这种软件,密密匝匝地围在每一台电脑前睁大双眼不愿移步,甚至有时为了多玩一会儿而发生些小小争执。这次展览的火爆场面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不仅孩子们喜欢益智游戏软件,很多家长也纷纷咨询价格,希望购买。有不少家长甚至对展览现场不卖软件颇感失望。有的孩子留言说,“在这里终于发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我非常喜欢益智游戏”;许多家长也对儿童娱乐城的游戏内容给予肯定,他们表示,这是真正适合孩子的健康软件,对孩子们使用这样的软件感到放心。
记者: 看起来这套软件还真是能博得孩子们的欢心。不过,现在所做的益智游戏软件,从研究角度看,会不会显得层次太低?
戴总: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其实越是面向大众的软件,往往越有技术瓶颈。首先,软件必须有用户,技术水平再高的软件如果没有用户,在市场上站不住也不行。这样的案例在软件发展史上比比皆是。其次,从研究角度看,我们开发的益智游戏软件融合了中科院软件所的多项研究成果,这是一套技术上先进的软件。第三,我可以提供一系列数字。据中国游戏工作委员会(CGPA)与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C)联合进行的“2003 年度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网络游戏用户已达到1380万,占到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数正在以每年超过10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 2007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将达到4180万,将占到互联网用户的29.5%%。国内可查到的游戏网站近百个,提供国内和国外的游戏产品。但是无论从产品或网站来讲,真正面向儿童、孩子的益智游戏太少,从我国一个完全面向儿童的《奇奇玩儿童软件》网站中所列的目录中也可以看出,290个儿童软件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我们开发儿童益智软件以及相关技术,正符合市场的这一需求。
记者: 您谈的这一点很重要。国内提到软件开发,往往就是老三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环境),就是Office(办公软件)。我曾经参加永中Office的一次研讨,谈到国产Office的市场前景,我直截了当地表达我的观点:如果只是面向国内市场,指望政府采购,那么国产Office永远长不大。因为Office软件的主流市场在美国、欧洲,真正的创新成果必须拿到主流市场去检验。而在儿童益智游戏软件领域,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们不能让国外游戏软件占领国内市场。国内游戏软件存在的一大问题是技术水平低,软件所在这一领域的开拓性工作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
戴总: 如果同国外同类软件相比,我们的这套软件在技术上也有特点。第一是笔式界面,这一界面的意义我已经说过了。第二是支持三维实体和虚拟环境,国外同类产品绝大多数都只支持两维的实体和场景。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支持三维实体和虚拟环境的产品无疑更贴切于孩子们本身的想法,表现形式和交互方式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三维表现形式具有直观性、新颖性等优势;三维交互具有自然性、高效性优势;三维界面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然、和谐、有趣的环境,从而使儿童在相对熟悉的环境中与日常生活产生联想达到一种融洽的交互状态,使得他们在虚拟生活环境游乐中学到一些知识和经验,达到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这套系统,从形式上到内容上都包含大量创新。
记者: 说到游戏,我又想起一个案例。当年微软公司以 Windows3.0打天下的时候,一个扫雷游戏在吸引用户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个简单的游戏抓住了广大用户不会用鼠标的市场机遇,在很刺激的游戏氛围中提供鼠标使用培训,从而让用户上瘾。当年的电脑高手都有玩扫雷的经历。今后的市场机遇不会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软件所在人机交互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少儿益智软件领域的应用是非常有价值的。不过如何在市场上推广,还是一个课题。
戴总: 初步的市场调查已经让我们看到曙光。少儿益智软件的进一步开发、完善以及最终在市场上广泛推广,还需要政府、相关企业的支持。不管怎么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业,只要坚持下去,我们会成功的。
数字技术与纸张
戴国忠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所面临的问题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汉语人群在使用计算机,而且计算机的应用从娃娃时代就开始抓起。计算机的普及带来纸张用量的迅速增加,比如电子政务中的两张皮(电子和纸张)。特别是中国的PC人均占有率低,信息化仅仅是冰山一角。纸张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1800年以前,蔡伦发明了纸张。纸张的出现谱写了人类的文明,纸张主要用于书写、印刷、阅读,也是人类社会的交流工具:在政治、经济方面主要用于社会组织、运行、记载;文化方面是印刷、出版、社会的符号知识库;而个人生活和工作方面是用于写作、工作、交流、阅读等。总之,纸张实现了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利用,给社会的运行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纸张的应用产生了很大影响,诸如字处理机、复印机、传真机、因特网……还有如:书面文字输入与编辑— ——告别剪刀加浆糊;书面文字排版与打印———告别铅和火;书面文字存贮与查询———实现了大量和快速;书面文字通信与交流———远距离和大量。于是, “实现纸张电子化———无纸化工作”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数字书面语言的生产、存贮和交流,80%以上的计算机使用字处理软件,80% 以上的纸张是数字书面语言,书面语言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一位名为阿西摩尔的作家138个月的时间里出版了141本书。尽管如此,纸张电子化也给我们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比如写作、通信方面动脑少了,从而使得文学修养、书写技能、思维能力降低。在日益严重的紧张工作中,很多人患上了提笔忘字或重复性运动综合症。
计算机主要是以键盘输入为主,长期使用,会出现文学修养、书写技能下降,对汉字文化的淡漠。使得工作远离了自然,只是在桌面前工作;对汉字文明的生疏,因为长时间的使用打印机;同时也远离了大众。而且,纸张电子化的应用也有局限。为什么人们喜欢用纸和笔呢?因为它便于携带,在写作的时候,使得手眼协调。在草图的使用时也方便,同时思维连续性都能得到很好体现。这也是人们偏好纸笔的原因。
以往我们对纸张数字技术———无纸化存在误区,从物理纸张的使用特性来讲,它主要是质量轻、方便携带、质感好、成本低,而物理特性则是版面一致性、不可篡改性和不可分割性,同时从心理、生理特性来分析,白纸黑字利于阅读、无源及反射光;电子纸张只是存储、传送和编辑。在文字信息的生命期及不同人群来说,对有纸和无纸的要求也不同。在无纸化的技术可行性、应用无限性、效果积极性来看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尽管有许多不如意,但数字纸张最终将回归汉字文明。美国埃森哲公司有一句广告语:“2007年,中文将成为网上最成熟的语言,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汉语人群使用计算机,计算机从娃娃抓起。”数字纸张可以脱离桌面进行操作,实现人机融合,也能消除数字的鸿沟,并拥有纸张的物理特性。
现在数字纸张技术无处不在,具有传统纸张物理特性的版面记录格式,像AdobePDF和书生公司的SEP。随着技术的发展,具有书写和阅读功能的电子显示屏也出现了。电子纸的品种也很丰富,而且在特性方面与传统纸张差不多,如显示型电子纸(代表为美国的E-Ink、Philips、Sony的eBook)、打印型电子纸(代表公司为日本理光)、光复型电子纸(代表公司为日本富士施乐)。根据对数字纸张产业的分析,主要使用人群是专业人员和大众,它将覆盖文字信息处理的全生命期。主流的应用包括全过程的办公软件,自由办公软件和个人信息管理系统。
我们通过对比,在文字信息交流的时代,数字纸张技术和物理纸将共同续写人类的文明,解决数字鸿沟,实现人机融合,纸笔的界面是中国人的主流界面。在数字纸张和纸笔界面的今天,希望中国IT技术腾飞,中国软件产业走向辉煌。
来源:《科技日报》
媒体报道二:
人机交互: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领域
[科学时报 计红梅报道] (2009-11-19 A3 技术 产业)
鼠标、键盘、浏览器、触摸式屏幕…… 在许多人还对“人机交互”一词备感陌生的时候,这些人机交互技术的标志性产物早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现在,随着物联网、信息物理系统(CPS)等新概念、新技术的出现,人机交互技术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真实物理世界和虚拟信息空间融合为一的过程中,如何设计出不用学习就可以方便大众使用的人机交互界面已成为中外科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2009年10月到2010年6月,中国计算机学会、微软亚洲研究院和中科院软件所等一起联合举办中国人机交互杰出学者系列讲座,希望由此带动中国人机交互走向世界。
围绕我国人机交互的发展现状,国际前沿技术的最新进展等话题,《科学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胡事民,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戴国忠,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等多位专家。
与国际前沿的差距
和北京大学教授董士海一样,戴国忠是我国最早开展人机交互的学者之一。
戴国忠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人机交互是最接近大众的信息技术。普通大众真正认识计算机就是从人机交互开始的。以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基本跟随国外的技术路线而行,与国际前沿研究水平有一定差距。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研究队伍规模较小。
究其原因,胡事民告诉《科学时报》记者,主要是因为人机交互学科本身的特点所致。
“我国人机交互在前辈带领下,经过近30年的研究,得益于许多国家研究计划的支持,已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胡事民说,不过,因为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同时还涉及到人体工效学、社会学、生理学、医学、语言学、哲学等诸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对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很高。
“许多学者不具备从事人机交互研究的知识背景,同时也不愿投入大量精力去学习,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人机交互研究队伍规模不大,人员不多。”胡事民说。
近年来,人机交互成了一个被忽视的领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许多老专家退休后,年轻学者由于知识结构或其他原因逐渐放弃了这一领域,这是人才凋落的又一原因。
不过,谈及我国人机交互研究的现状时,胡事民表示:“目前国内仍有多个科研院所、著名大学都将人机交互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研方向,并且越来越重视。”例如中科院软件所、中科院心理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等。
其中,中科院软件所是最早开始人机交互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单位之一。在戴国忠的领导下,该所在笔交互方面作出了很多卓有特色的研究。此外,北京大学的多通道交互、清华大学的多媒体与交互技术集成、北京理工大学的触摸式交互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备了较为深厚的研究基础和条件。
然而,“作为计算机领域最重要的新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服务大众的关键,我国投入人机交互研究的队伍规模与成果显示度跟这个学科的重要性是不相匹配的。”胡事民说,一个学科如果要有创新,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互相促进,才能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产生有价值的创新成果。他希望,能够借助中国人机交互杰出学者系列讲座这样的活动,推动更多的中国学者关注人机交互,并投身其中。
未来方向:自然用户界面
10月26日,“中国人机交互杰出学者系列讲座”第一场报告会在中科院软件所举行。会前,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James Landay、微软美国研究院可视化及互动领域研究员Desney Tan及戴国忠所领导的团队都分别向媒体演示了其最新成果。当晚,微软美国研究院首席研究员Jonathan Grudin和Desney Tan还向数百名关心该领域发展的中国师生介绍了其研发的国际最前沿的人机交互成果,并发表了他们对该领域的看法。
《科学时报》记者近距离接触了由戴国忠等人研发的思维显示器(IdeaNote):拿着一支手写笔,在平板电脑上像用普通笔一样写写画画,就可以完成全部的思维编辑工作,并将最终的文档以正规格式保存到计算机里。
戴国忠告诉记者,移动办公是未来人机交互的主流应用之一。人有四大主要活动:思维采集、交流、创造以及以工作的方式作贡献。现有软件技术很难支持思维采集,也很难支持创造性思维的表达,所以他们研发了这个软件,希望能够支持四大活动中最主要思维的采集活动,解决传统办公软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与戴国忠不同,James Landay将研究重心放在了人机交互对大众日常活动的影响上。他所介绍的Ubigreen应用,通过行动推断技术,将机主所采用的交通方式信息显示在手机屏幕上,随时提醒机主每周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及二氧化碳减排量。如果机主的交通方式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采用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该软件就会在手机上给予积极的反馈:手机屏幕中的大树会长叶开花,结出红红的大苹果。
Desney Tan是一位新加坡出生、美国长大的年轻学者。据他介绍,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上,人机界面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最初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由指示灯和机械开关组成的操纵界面,转变成六七十年代由终端和键盘组成的字符界面,再到80年代以来的图形用户界面(GUI)。他认为未来的人机交互是自然用户界面,不用通过任何学习,人就能和计算机非常自然的交互,就像人跟人交互一样。
中国的机遇
“随着CPS、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如果克服了人机交互这一技术瓶颈,中国将获得比欧美国家更多机遇。”洪小文告诉《科学时报》记者。
据他介绍,从1975年成立至今,人机交互在微软的历史上始终是最重要的项目之一。“互联网从1969年起就存在了,之所以能这么普及,其实也是因为人机界面突破的关系。”洪小文认为。在互联网普及以前,无论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还是各种数据库,其实都已存在,只是用的人很少,直到有了浏览器,这些应用才得以真正广泛使用。这是人机界面给人类带来的类似工业革命的巨大变革。
据了解,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有200余名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在从事研究工作,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教育背景,如研究计算技术、心理学、工业设计,编程、做硬件的,甚至做美术设计及设备的。洪小文认为,人机交互是所有学科里最需要跨学科参与的研究之一。
为此,他举例说,做人机交互需要一些核心技术,如语音、视觉、触摸式,通过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做出优秀的人机界面。
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进步有目共睹,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制造业、IT业、汽车行业等都需要设计。而且这些设计不仅要好看,还要好用。现在,人不但要跟机器打交道,还要跟物品打交道,跟汽车打交道,这些都需要人机界面。“因此,现在很多人都开始研究人机界面,这是各种创新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触及了创新的最核心。”洪小文说。
媒体报道三:
戴国忠:平民信息化 解决信息化“两效”问题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杂志 记者 张艳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在历经多年发展,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技术和应用积累,即将跨入“十二五”的关键时期,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下一步该往哪走?如何走下去?同时,信息化能够为处于危机中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提供哪些支撑?一道道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摒弃跟踪仿制 抓住机遇向信息化强国迈进
著名信息化专家、中科院软件所戴国忠曾说过,IT发展到今天,已经由原来的生产力支撑工具发展到创造力支撑工具。面对经济危机下的中国制造信息化,戴国忠向本刊记者阐述了自己对信息化未来的独到认识和深刻理解。
他认为,现在是我国IT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最好时机,新的IT革命将在中国发生,也就是说新的主流的应用软件将在中国诞生。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对信息技术的庞大需求,进而产生了信息化第一大国。在当今这个时代,中国企业的需求是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特点的。因此,我国必将成为未来IT应用需求最大的国家,但只有在符合我国国情的IT产业形成的时候,才是我国信息化最终完成的时候。
在计算机发展的历程中,每一次计算机革命都是由应用驱动的。从大型计算机的产生到PC机的出现,应用都是最主要的驱动力量。然而,如今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普适计算时代,“在这个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工具,不是少数人,也不是一部分专业人员,而是大众的工具,因此,这个时代应该有新的应用需求来驱动。”戴国忠坦言,在信息化建设中,现有的主流软件包括基础软件和主流的应用软件多数是西方软件,由于文化、历史等诸多原因,从本质上来讲这些软件还不太适合我国国情,无论是ERP,还是办公软件,他们的技术都是一二十年以前的技术,虽然此后不断有功能的扩充,但在管理思想、管理文化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然而,我们并不是信息化强国。
回顾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尽管我们已经经历了五个五年计划,也得到了国家的足够重视和巨额投入,在技术、人才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现在还没有进入到一个发展阶段,还处在学习阶段。衡量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现状,戴国忠总结为四个字:跟踪仿制。
例如ERP作为最大的应用软件,这二十几年来我国也开发出了一批ERP软件,这些ERP软件都是跟踪了国外的主流ERP软件来做的,但由于国外ERP软件是建筑在完全定量的基础之上,适合于大规模生产,随着市场供需发生变化,这种基于定量的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如今,市场已经变为买方市场,为了满足用户需求,一些模糊的、不确定的、非精确的状况越来越多,这种完全基于定量的管理理念显然不能满足要求。虽然后来许多国外ERP在这方面做了些弥补,增加了一些功能,但是从根本上讲国外的ERP都是从MRP、MRPII发展而来,其核心依然是基于定量的。更重要的,中国企业的组织架构、管理理念等诸多方面与国外不同,用纯定量的方式来管理是不现实的。因此ERP不能完全按照国外的方式来做,也因此,必须要摒弃这种跟踪仿制的技术路线,寻求自主创新。
两效问题成顽疾 制造业信息化要走“亲民”路线
全球化带来的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融合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也正因如此,此次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受到了影响。其实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经济决策上的失误外,戴国忠认为制造业信息化本身也存在问题,金融危机一旦袭来,现有的信息技术很难支持企业抵御危机。
他介绍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一直以来存在“两效”问题。一个是效率,一个效益。企业实施信息化,短则三年,长则五年,效益的显现就更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其实信息化做完之后确实对企业管理带来很多益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的强度、规范了管理,但是根据我国企业的现实状况来看,信息化是不可能对企业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当时在做CIMS项目时,我询问过一些企业老总,CIMS做完之后,哪一点对你而言是提高效益的?一般都说不出来。”一个企业花了少则几十万、几百万,多则上千万的投入来做信息化,做完以后企业一把手居然还不清楚它给企业带来了什么?
如何解决两效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信息系统的使用对象。对制造企业而言,要搞清楚使用对象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普通的操作人员,而不是计算机专家和专门的IT人员,从高层领导到底层操作人员,他们各自都有自己主要的工作任务,不可能全部时间用来操作计算机。
其次,要解决主体的问题。要弄清楚谁是实施信息化的主体。制造业信息化实施中,过去一直是以IT人员为主导,这在信息化实施前期是需要的,因为这些学校、研究所的老师们接受和学习新东西比较快,可以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带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去,但是他们不懂企业的管理和业务,这就造成了信息化和业务、信息化和管理的两张皮现象。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以前制造业信息化的状况,就是‘贵族信息化’,”戴国忠说,“现在我们要强调‘平民信息化’。”戴国忠早在几年前就提出了平民信息化的概念,他认为平民信息化是解决两效问题的一剂良药。
平民信息化首先解决信息采集的问题。现在的信息采集方式还很不方便,录入就是最先要解决的难题。例如要向计算机中录入中文,就要先学习五笔字型,但是学完以后如果几个月不用就又忘掉了。因此,需要一个方便的信息采集的方法来解决使用效率的问题;其次是对海量信息的处理问题。计算机计算以后会产生大量的信息,我们称之为海量信息,面对海量信息通常不能有效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是解决效益的问题。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就要寻求解决的办法。戴国忠提出了平民信息化的模型,包括两个方面:轻度信息化和深度信息化。轻度信息化能够解决信息方便的获取和充分的利用问题。戴国忠提倡自然用户界面,包括用手写,用嘴说;为了充分利用信息,利用互动可视化技术,能够将数字化的信息转化成符号化的信息,并且能够互动,方面人们对信息的利用。“很多东西变成数字化以后,虽然计算机处理起来很方便,但是人们看起来却很不方便。人们更适合于符号化的世界,而不是数字化的世界。”
深度信息化倡导将海量信息转化成人能够理解、能够使用的语义信息,需要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现在所谓的企业智能BI,或者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就是解决如何将海量信息变成有益的知识。”
“平民信息化就是要在前端实现方便的信息采集,方便的使用,方便的后端信息加工。”戴国忠说。
三个“回归”支持创新
面对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制造业亟待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谈到信息化能够为自主创新提供哪些支撑,戴国忠语重心长地说,近几年关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讨论愈演愈烈,这句话说起来好听,做起来却很难,需要从观念上转变,并有新的IT技术支持。
他认为首先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要转变跟踪仿制的技术路线。“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跟踪仿制,在跟踪仿制这条路上我们的学费交得太多了,基于西方文化的传统的应用软件,例如ERP、办公软件、数据库等是否一定要再做?”他强调,我们要做的是跨越时空的主流应用软件,要结合当下网络化时代的特点,结合国情进行主流应用软件开发,这样做出来的软件终有一天能实现赶超。第二,要改变企业软件的主体行为。要改成以工业企业为主体。我们虽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态度过于流于形式,比如我们搞企业流动站等,但大都还是以学校、研究所为主导;第三,要改变技术驱动模式,改成应用驱动模式,实现以人为本的计算,即人本计算。
其次,要分析未来信息化用户的特点,那就是平民化。在平民信息化时代,信息化要支持创新,必须做到三个回归。一是回归大众。计算机的发展呈倒金字塔模式,最早是少部分人的专利,逐渐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现在慢慢地走向大众。但是我们这么多年信息化的路子是违背了面向大众的原则的。在我国不但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通过强化培训学习才能掌握,而且信息技术跟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业务是分离的。“比如我要用计算机,必须学会敲键盘,用鼠标,对于专业人士来讲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对于大量的一线工人,上层管理人员来说,是不现实的。”二是回归自然。信息化之所会出现两张皮,就是因为很多时候,在企业中,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按照数字化这条线来操作,符号化(纸张)这条线还要存在。这就涉及到符号世界跟数字化世界的融合。计算机出现以前,我们是符号世界,由纸张来完成工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信息化以后我们提倡不要这些东西(纸张),实际上我们还是需要的。第三,回归汉字文化。中国企业的创新肯定是要建筑在汉字文化上的,信息化应适应汉字文化,而不是使汉字文化嬗变。
要实现平民信息化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戴国忠告诉记者,第一是使能技术,包括方便信息采集的新型传感器、自然人机交互技术、智能用户界面、互动可视化技术等,解决普通人都能使用计算机的问题;第二是平民化设计技术,提供设计草图的技术,为概念设计提供技术支持;第三是平民化的企业管理技术,包括能够适应我国国情的新的ERP软件等;第四是业务流程管理BPM,包括业务流程的模型定义,业务流程的分析,业务流程的开发,业务流程咨询等。
这次采访是一次难得的经历,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戴国忠老师对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深刻理解和深厚情感,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谈话中戴国忠多次强调,只有在符合我国国情的IT产业形成的时候,才是我国信息化完成的时候,而IT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一定要摒弃原来的跟踪仿制的技术路线,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基于我国企业的现实需求,以创新的思维和理念,真正实现我国信息化强国之梦。
采访中记者发现,戴国忠所讲的“跟踪仿制”观点和安世亚太田锋副总裁所提出的真正的软件企业“自主研发”其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田锋认为,编写能从国外买得来的软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因为国外企业最有价值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所以真正的自主研发,是去开发那些买不来的、即使开发出来了我们也不愿意卖出去的核心技术。为此,安世亚太放开软件开发这件事情本身,退回到用户的最原始需求,和用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方法学出发考虑问题,提出了精益研发方法学,并在此方法学的指导下开发出了精益研发平台PERA。可以说目前“精益研发”在业界的讨论声此起彼伏,而精益研发的提出似乎也贴合了戴国忠老师认为的最新的应用软件应该产生在中国,是结合中国企业实际需求产生的国人自己的软件。
那么戴国忠对精益研发的理解是怎样的?精益研发又能否成为当下引领中国IT产业的新的应用软件?记者针对这些问题再次采访了他。
媒体报道四:
笔式交互技术和软件产业机遇——访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戴国忠
笔者采访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戴国忠老师,已经是第三次了。三次采访,时间跨度三年有余。每一次采访,都有不同的感受。
11月18日,在鸿合科技集团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戴老师作了题为“手写技术和信息未来”的演讲,受到与会者的好评。作为听众之一的我,发现三大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用户参与。与会者中有笔式教学软件的用户。笔式界面中科和谐教学系统是戴老师领导的中科院软件所人机交互技术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研发的产品,这一软件已经与鸿合科技集团开发的笔圣书写屏、投影仪等设备集成一体构成数字化讲台,进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数百所学校,取代了传统的粉笔黑板。
第二个变化,是企业支持。戴老师的研究得到了鸿合科技集团等新兴高科技企业的大力支持。鸿合科技集团的主要产品是数字媒体教学演示系统、智能电子会议系统等,中科院软件所开发的多种笔式界面应用软件及开发平台,能够为鸿合科技的用户提供更多的应用。鸿合科技与软件所双方的合作实现了互补双赢。
第三个变化,是戴老师的研究又有了新进展。戴老师认为,信息技术正从个人电脑时代转向普适计算时代,人机界面将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由于用户众多,中国将成为世界主流信息技术市场之一,我国软件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研发普适计算时代的人机交互技术,是抓住机遇的关键所在。
于是,这三大变化就成了笔者与戴老师第三次对话的主要话题。
记者:这次听您演讲,感觉您的研究更上一层楼。世界软件业的发展似乎碰到了一些问题,您认为中国软件业的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戴老师:我们先从世界主要软件厂商如微软公司、Oracle公司面临的问题谈起。应当承认,这些世界一流的软件企业有很强的实力,它们有充足的资金以及人力开发市场需要的新一代软件。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些企业实际背着很重的包袱,因为它们要不断提高营收额,确保利润最大化,所以在决定未来开发方向时必然犹豫不决,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大家都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主机时代和PC(个人电脑)时代,正在进入普适计算时代。在个人电脑时代,企业的两大主流应用软件是Office和ERP,Office软件的核心功能是字处理和表处理,ERP则是对企业资源进行定量管理。现在看来,这两大主流软件对提高企业效益所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因为现代企业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你曾经采访过的叶祖尧先生前两年出了一本书“TheArtofBusiness”(中文译名“商道”),把孙子兵法的5个字“道、天、地、将、法”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他的观点引起许多世界级大企业高管的重视。所以,普适计算时代的主流企业应用软件不会停留在现在Office、ERP的水平,必须解决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关键问题。
从我国的情况看,我国软件业虽然实力不强,但是也没有沉重的负担;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政府的组织能力比较强。如果我们能够在发达国家主要软件厂商迷失方向的历史关头,抓住历史机遇,研发普适计算时代的主流应用软件,就可能一举摆脱软件业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记者:1997年我采访叶祖尧,他讲的一句话记忆犹新:开发软件一定要看5年以后市场上会流行什么。您刚才说的与叶先生所言是一致的。可是我们如何才能抓住历史机遇呢?
戴老师:我认为,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的研发,是开发下一代主流应用的关键所在。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从主机时代到PC时代,先后经历了批处理、命令行、图形界面三个阶段。在计算机从大型机到PC机的进化过程中,以图形化界面、直接操作、鼠标为代表的人机交互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对PC机的进化起到了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图形用户界面仍然是占统治地位的一类界面。这种基于桌面隐喻、使用视窗、图标、菜单、指针(英文缩写WIMP)范式的界面之所以能够成为近二十年中占统治地位的界面,是因为它具有对象可视化,语法极小化和快速语义反馈等非常明显的优点。
但是,随着数字终端设备多样化,如手机、PDA(掌上电脑)等等终端设备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迅速普及,表明普适计算时代已经来临。WIMP界面范式的缺点已经暴露无遗。从技术层面看,WIMP界面以“桌面”为隐喻,制约了人机交互;计算机的输入/输出带宽不平衡;WIMP界面采用顺序的对话模式,仅支持精确和离散的输入,不能处理同步操作,不能利用人的听觉和触觉;WIMP界面无法适应普适计算。从用户角度看,用笔操作手机、PDA一类的终端设备能够手眼一致,远比用键盘鼠标方便,所以国内白领率先用笔操作手机、PDA,这就是回归自然。
正因如此,国外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提出了非WIMP界面及后WIMP界面。在我国,中科院软件所在人机交互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计算机和认知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提出了eGOMS模型。该模型模拟用户在新的环境中整合多通道信息、通过系列操作完成期望目标的过程,指出交互是否有效主要体现在交互的自然性、直接性和操作速度上。在笔式用户界面及其应用方面,遵循回归汉字文明和回归自然,进行新界面软件研究和开发,提出了由物理对象、图标、按钮、手势(英文缩写PIBG)构成的笔式用户界面范式,其中P、IB、G分别与WIMP范式的W、IM、P相对应。PIBG范式以纸笔为隐喻,并没有在各个方面完全替代WIMP范式,它保留了图标、按钮等直接操纵组件,但从信息呈现和交互方式两个最为主要的方面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记者:您的归纳很精练。我相信我们的读者能理解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的重要性。但是您强调笔式界面,这是为什么?新一代人机界面是否也可以是语音界面?
戴老师:这个问题很重要。这实际上涉及我们如何认识纸笔,换一句话说我们应当如何认识计算机。
人类使用纸笔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人们用笔在纸上写文章,画画,也可以做各种计算,从这个角度看,笔是数据输入设备,纸是显示及数据存储、处理及输出设备。
反过来问:计算机到底是什么?实际上现在计算机做的许多事情与过去人们用纸笔做的是一样的,只是与纸笔比较,基于计算机的数字技术处理数据具有占用空间小、处理时间短,有利于信息安全,能实现不失真的复制、远距离传输,便于检索和导航(超链接)等等优点。所以我们说,纸是符号社会的窗口,而计算机显示屏是信息社会的窗口。
我们应当看到一个事实,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并没有减少纸张的使用。所谓无纸化办公实际只是神话。电子邮件的使用导致纸张消耗量增加40%。世界资源研究所公布的数字表明,加拿大人均年消耗纸张250公斤,美国人均每年消耗纸张333公斤,即7万张纸,每天接近200张。国际货币组织发表的内部情况是,人人拥有数字设备,但85%%的工作用纸张完成。
另一个事实是,迄今为止,基于纸张、电影胶片及录像带的模拟数据数量高达30万PB(1PB=100万GB,GB即千兆字节),远高于数字化数据的数量(约2万PB)。
所以人类要通过信息技术普及实现无纸化是不可能的。我们再来看笔。虽然我们已经用计算机写文章,但是笔的应用仍然无处不在。开会时我们用笔记录,或是用笔在白板(或是黑板、电子白板)书写;移动时用笔操作手机、PDA;思考时用笔书写、勾画;更不用说用笔写字作画,进行艺术创作。如果说无纸化是神话,那么人类更不可能摆脱笔。
再反过来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计算机就不能具备纸笔的优点呢?从普通纸笔到计算机,再发展到纸笔计算机,就是具备信息输入、存储、计算、输出功能的新型数字化纸笔,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机界面回归自然,回归大众,回归汉字文明的过程。这样的产品实际上已经有了,例如微软公司推出的TabletPC,瑞典一家公司推出的Anoto智能笔。
语音界面在技术上还存在障碍。人机语音交互大约要到2040年以后才能真正实现。
记者:您提到的这两种产品TabletPC、Anoto智能笔在市场上并不成功。
戴老师:是的。不过我们更应当分析这两种产品为什么在市场不成功。以TabletPC为例,实际上微软公司没有能重复Windows的成功经验。当年Windows3.0是靠Office的字处理、表处理应用获得市场成功,而TabletPC没有主流应用,当然无法取得市场成功。键盘鼠标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微软公司的研发人员大多是使用键盘鼠标的,要他们开发笔式界面主流应用当然勉为其难。
在中国情况就不同。我国个人电脑人均占有率还很低,手机的普及速度却非常快。进入普适计算时代,数字终端设备的多样化、小型化是必然趋势,计算机从柜台内走向柜台外也是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数字终端设备用户数量的迅速增加,中国将成为世界信息技术主流市场之一。中国人用纸笔的历史悠久,笔式人机界面回归自然,回归大众,回归汉字文明,能够大大提高人机操作效率,必将受到用户欢迎。我预言,10年以后,中国将有50%%的用户用笔操作计算机。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开发笔式界面主流应用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我们身上。
记者:开发笔式界面主流软件应用需要哪些关键技术?软件所目前的研究达到什么水平?
戴老师:关于笔式用户界面的研究大体有两条道路。第一条路是利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将笔作为文字输入的手段,或将笔作为鼠标的一种替代品。对于笔的应用还停留在鼠标的层次上,界面形态还停留在传统的WIMP形式上。因此这些研究成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大众使用计算机的难题。
我们的研究走的是第二条路。就是上升到笔式界面软件的高度,在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层次进行研究,形成笔式界面软件开发的理论基础、开发方法和支撑环境,并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进行笔式界面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将自然、和谐和高效的笔式交流方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人机环境中汉字文明的回归和飞跃。
具体工作分成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研究笔式界面软件的开发方法,第二阶段研究笔式界面软件的开发环境,第三阶段研究笔式界面软件中的核心算法,第四阶段构造笔式个人信息管理系统和笔式自由办公平台套件。
说到关键技术,我着重介绍相关核心算法及PIBG界面范式。
笔式界面软件中的核心算法主要有Ink(数字墨水)理解算法,手势识别算法,数学公式识别算法等。这里以Ink理解算法为例,这一算法包括呈现、处理、信息单元提取,整理和识别等。能够生成铅笔、钢笔和毛笔三种笔锋风格。实现笔迹的除噪和光顺。实现信息单元的图文分离,文字笔迹的字、行的提取。实现图形笔迹的分类、拟合等。顺便提一句,如果我们自主知识产权中央处理器(CPU)能够在指令集中集成Ink指令,就能进一步提高笔式界面软件的效率。
PIBG范式采用纸笔隐喻,模拟人们数千年来形成并熟悉的纸笔交互环境来构造界面的呈现方式。在WIMP界面范式下,鼠标是一种手眼分离的设备,用户必须在注视屏幕上光标运动的同时判断处于视线范围之外的鼠标运动。这种视线和动作的分离造成用户需要更多注意力去协调两者的关系。而在笔的交互方式下,用户手眼一致,大大地减轻了认知负担。从运动形式上来说,操作鼠标主要运用小臂和腕部肌肉,运动幅度较大,而且鼠标重量大,稳定性好,因此做直线运动快速准确,适合菜单的选择和点击。笔的操作主要靠手指和手腕运动,运动幅度一般较小,并且由于笔轻巧,适合小范围的曲线运动,因此用笔可以轻易地进行勾画,完成各种手势动作。对于鼠标来说,这些勾画动作都是不可想象的。PIBG范式正是利用了笔的这种优势,设计出一种不同于菜单模式、基于手势的交互方式。
我们对PIBG范式的自然性及易用性进行了评估。一方面,我们对系统的操作步骤进行分解,据此来考察在PIBG范式下的操作步骤是否更简单。另一方面,我们组织了多名使用者对笔式电子教学系统进行操作,通过观察他们完成任务的情况,来评估PIBG系统的效率。我们从界面呈现方式、手势的效率、用户满意度三个方面对PIBG模式的自然性进行评价。从结果得出,在这些任务的界面呈现中,PIBG通过强调图标和按钮,摒弃菜单的层次操作模式,从而减少了用户的操作步骤,提高了任务操作效率。从用户实际使用的情况来看,PIBG模式下所需要的时间也远远少于菜单模式。对于删除、移动、复制三种任务,不管是在对框的操作还是对文字的操作,手势所用时间都小于菜单方式。83.3%的用户更偏好使用PIBG范式。我们分别询问用户对各种操作方式的偏好,发现在PIBG与WIMP效率接近的任务中,用户也偏好使用PIBG范式。这是由于PIBG范式更符合以往在纸笔环境下形成的交互习惯,因此即使在完成效率上PIBG与WIMP方式一样,用户也会觉得PIBG使用起来更为自然。
记者:从我上次采访您到现在,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您领导开发的笔式界面教学软件已经有用户群了。用户反馈怎么样?
戴老师:从中科和谐教学系统的应用情况看,中年以上的教师用得很好,因为笔式界面有利于他们开发个性化的教学课件。
中科和谐教学系统的应用是软件所与鸿合科技集团合作的结果,这一软件的推广应用也得到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个人非常看重软件所与企业的合作。这是笔式界面软件推广的必由之路。
记者:其实笔式界面有许多应用可以开发。例如书法练习软件,可以让孩子们学写字的过程变得更有趣,效率也大大提高。
戴老师:这件事我们已经在做。很快就会有相关产品问世。
实际上,我们构造了笔式界面软件开发平台:PIBGToolkit(PIBG工具包)。它是一个基于PIBG交互范式思想的笔式应用开发平台。开发者可以利用PIBGToolkit来轻松地构造笔式应用,也可以方便地构造各种笔式交互系统。同时,我们构造了笔式界面软件的设计和生成工具,该工具支持设计者通过可视化的界面设计和生成方式来实现笔式界面软件,进一步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
采访临近结束,戴老师仍是那么兴奋。我能理解他的兴奋。年逾花甲的戴老师是中国软件业发展的见证人。他的兴奋蕴含着对未来软件发展主脉的理解,对我国软件产业前景的期盼,面临中国软件产业机遇急盼大干一番的激情以及对中国新一代软件人的信心。
媒体报道五:
工业软件一次认识的革命——访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总工程师戴国忠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记者 于巧稚
工业软件,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总工程师戴国明认为这将会是我国软件的另一个发展方向。目前,工业软件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起草的工业软件指导性的报告中提出来,部分市机械行业协会也在积极倡导施行,其他方面还没有听到热烈的呼声。
认识错误 夭折政策
记者:提出工业软件的历史背景或环境背景有哪些?
戴国忠:背景应该分别从工业和软件两个角度来考虑。从工业上看:首先,很多人都认为工业软件就是工业应用中所使用的主流软件。主流软件大致包含三部分:管理、制造以及生产控制三部分,影响工业部门的所有行业。
其次,随着信息化的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工业应用的软件对工业发展的作用,应该提升到工业部门的基础设施来看待。也就是如何使我国企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的重要事实。
最后,如果按照刚性来划分,工业中使用的软件将占到软件产量的一半,数目非常惊人。
从软件本身来看:现在,越来越要求软件回归到理性:把软件放在支撑的位置上而不是指导地位。不能软件有哪些功能,工业才能用哪些功能,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不能再跟着软件走,位置应该倒过来。现在,对软件的需求已经成为工业部门的自我要求。
前几年,我国抓软件发展,有一定作用,但是夸大了软件的作用,导致软件与使用企业的脱节,如果软件与应用单位脱离了是没有作用的。
记者:国家也提出了一些类似的口号,虽然有一定的成果,但是效果不明显。这次提出工业软件的口号我们需要做哪些改变呢?
戴国忠:我认为要改变一些传统的认识,尤其是对软件及软件产业的理解,要回归到本质上来,不能过于夸大软件的作用。我国在进行软件产业计算时,加入了很多非软件的东西,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因此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软件,什么是软件产业。
在实行工业软件过程中,要转变技术驱动的认识。从我国施行“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以来,我国软件发展基本上都是技术先行,现在我们要由技术驱动向应用驱动转变。
我国工业软件的提法不同于国外,要改变以往在技术路线上跟踪仿制国外的认识。
记者:您如何看待这样的举措呢?
戴国忠:发展工业软件如果能改变工业软件的社会角色、本质定义以及各方面的主体等认识,工业软件就能按照健康的方向走下去。
发展工业软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召集人们把各方面的软件借过来用。首先改变以往对软件的认识,这样才可能改变以前劳而无功的做法,使工业软件能真正的发生作用。
假如这一次 端正了认识
记者:发展工业软件,您预测将出现哪些困难?
戴国忠:我觉着最大困难仍然是认识层面的问题。
人们对软件、工业软件以及工业软件角色的认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走向中国创造需要一些软件设备支撑,人们如何看待软件的重要性以及软件的主体地位?
这些认识上的问题是我最大的担心。之前我们提出的很多口号在时间过程中主体地位转变了,认识没有统一,在最后应用中没做到底。
我认为,认识解决了,其他问题都可以解决。
记者:我看到现在已经有软件打出工业软件的旗号了,这些软件能否达到工业要求?
戴国忠:我最怕这样的事情出现。这件事就相当于我们前几年提出的SOA,刚提出来,所有软件就打着SOA的旗号。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这是很大的问题,这也是认识上的问题。做研究,做学问的人应该进一步学习科学发展观,这听起来有点讽刺,但是实际就是这样的。
从“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实践经验来看,这些事情确实起到一些了普及推动软件的作用,也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是,还不够,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提出工业软件的原因。
工业软件的定位需要定位在工业范畴内,而不是定位在软件研究实验室内。工业软件将是一个立体的定义,应用只是工业软件的基本条件之一。
软件究竟好不好,需要实践进行检验。我国的软件发展整体是好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路线有些偏颇,以往都在强调以技术为驱动,发展中却忽视了应用对象的需求。
认识分工 谋定融合
记者:在构建工业软件体系中,各方应该如何进行合理分工呢?
戴国忠:基本认识问题解决后,做到合理分工是十分重要的。政府部门、企业、研究单位三者之间的关系要研究清楚。
首先,一定要以工业部门为龙头,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研究单位要清楚工业部门有哪些需求。
其次,要清楚工业界与软件界的分工。工业软件是由工业和软件两个词构成,工业在前、软件在后。
工业软件并不是单纯的软件,而是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支持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因此,工业软件更应该体现在工业范围内的特点,同时它也是软件,需要从软件技术支持它的发展。这些条件要求工业软件在发展时,工业界与软件界必须进行合理分工。
最后,我认为政府管理也需要进行合理分工。从实践来看,我国管理有些倒位,最大倒位就是工信部和科技部。管理部门一定要进行正确合理的分工。 这三个环节分别从需求、管理层的工具、实施进行良性循环。首先需求部门提的需求,通过软件等形式实现,最后实现实施。
之前,这些都由科技部组织进行,各地方科委实现推广,这是不对的。现在我们一直在讲两化融合,我们管理层首先做没做到融合?
记者手记:
两化融合为什么这么难?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先后两次采访了中国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戴国忠,希望能站在科学的角度上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令人振奋的是,我国由上至下都在倡导两化融合,人人都认识到两化融合是非常重要的,是关系到我国命脉前景的政策。
但是,工业如何通过信息化得到支撑发展?通过我国20多年的摸索,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是工业大国,还不是工业强国。
令人担心的是,我国工业信息化的发展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不是政策、资金、人才等问题,最大的问题来源于人的认识,这才是根源问题。
认识的矛盾:
软件对于工业来说究竟是什么?是高科技产品还是辅助工业的基础设施? 究竟是软件有什么功能,工业部门才能使用什么功能?还是工业有什么需求,软件来满足工业的需求?
发展工业软件究竟是技术驱动还是应用驱动?
工业软件究竟应该定位在哪里,是定位在工业范畴里?还是定位在软件研究所里? 工业软件,是一次认识上的革命。革命带来哪里的痛,哪里就有改进的机会,而这一次,直指我们的认识。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面只能说真话的镜子。对于结果,谁都不能含糊,因为工业发展关系到一国的命脉。
媒体报道六:
笔式操作平台与新计算技术:四访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戴国忠
本报记者胡永生
去年笔者采访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戴国忠老师,报道了戴老师主持研发项目的三大变化。一年过去了,戴老师的研发工作又有什么新进展?
2006年12月15日,我第四次采访了戴老师。
“今年我们的工作在应用方面又有新进展。我们开发的笔式交互软件成功地在国家体育总局得到应用。我们开发的体育训练软件继成功应用于国家和地方跳水队的日常训练以后,现正在推广到水球和羽毛球队的训练;笔式界面教学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应用于幼儿教学和聋儿复聪教育的笔式界面教学软件已经开发成功。”这是第一项新进展。
第二项新进展是用户群进一步扩大,合作伙伴不断增加。 “新增的合作伙伴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山西省教育厅、金色摇篮幼儿园及红缨幼儿园等等。我们对笔式用户界面的研究得到了国际上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关注;近期有多篇文章被国际一流学术会议录用,其中包括人机交互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CHI2007,我本人被邀参加微软近期组织的两个主题活动等。”
第三项新进展,是戴老师的笔式交互技术研究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科院软件所对笔式交互技术的研究已经提高到笔式操作平台的层次。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笔式交互技术属于新计算技术。新计算技术是美国著名学者施奈德曼提出的概念。旧计算技术关注计算机能做什么,而新计算技术关注的是用户能做什么。这与笔式交互技术基于的理念是一致的。根据英国DTC公司的市场研究,2007年,基于笔式交互技术的交互白板在世界各国的销售将有爆炸性增长。因此,笔式交互应用软件以及笔式操作平台正面临历史性突破的契机。”
这可是一条重要新闻。我与戴老师的对话就从这条新闻开始。
教室里最大规模的技术革命
记者英国DTC公司的市场调研报告的主要结论是什么?
戴老师 :这份报告认为,交互白板在教学领域的普及,是教室里最大规模的技术革命。你看这份图表,按照已经安装的交互白板数量统计,世界上有3个国家遥遥领先,占世界已安装交互白板总量的85%%。第一是英国,到今年年底,英国交互白板的普及率达到每两个教室有一块交互白板,英国的教师们还在要求配备更多、更大的交互白板,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看起来交互白板在英国的普及与英国教育事业的发达程度是正相关;位居第二的是墨西哥,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对交互白板在教育事业中的应用非常重视;第三位是美国,不过从第三季度交互白板销售量来看,美国创历史新高。
从这份图表可以看出,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交互白板在教学领域的普及程度就差得很远。但是报告认为,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交互白板在教育事业中的应用,交互白板市场正面临一个新的爆发点。
2007年这一市场很可能会发生爆发性增长,所以报告说2007年是交互白板年。
记者 :交互白板在我国的应用情况怎么样?
戴老师 :交互白板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应用只是刚刚起步。交互白板实际上是笔式交互技术的一个应用平台。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方式是老师写黑板,学生抄黑板,大量的教学时间浪费在写与抄上。应用交互白板及笔式教学软件以后,老师只要写一次,就可以实现数字化存储形成课件,学生可以下载相关内容,还可以通过宽带网络实现远程教学。原来用在写与抄上的大量时间可以用来思考与讨论,这样教学效率就大大提高了。这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英国DTC公司称:交互白板进入教室是教室里最大规模的技术革命。
我们国内沿海城市的中、小学校的教室电化程度已经很高,典型的情况是:前面有一台大电视,后面有一台大背投,头上是一个投影仪;但其应用情况和应用效果确令人担忧。因为,目前人们普遍重视的只是计算机能干什么,而作为教育信息化主体的教师和学生能干什么,却往往被忽视。如果未来交互白板加上笔式操作平台进入教室,这将会调动老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一定能够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突破。
旧计算技术与新计算技术
记者 :您一开始提到了笔式交互技术与新计算技术的关系。我们的读者对这一话题肯定有兴趣。
戴老师 :旧计算技术与新计算技术是美国著名学者施奈德曼提出的概念。施奈德曼是美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特别兴趣组(ACMSIGCHI)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现任美国马里兰大学人机交互中心主任。他写过一本书,书名是《达•芬奇的便携式电脑》,这本书深入阐述了旧计算技术与新计算技术的区别。简而言之,旧计算技术最早为军用以及工程工业项目服务,旧计算技术关注计算机能做什么,比如更快的处理器、更大的数据库等等;而新计算技术由旧计算技术发展而来,新计算技术关注用户能做什么,就是用户如何利用计算技术更好地完成工作,获得用户所需要的服务,而不是代替用户完成工作。
记者 :这个话题非常有意思。从现在终端设备的多元化也可以看到这两种计算技术的影子:PDA、智能手机强调计算的复杂化,集多功能于一体;而数码相机、DV、苹果公司的i鄄POD播放器,则是功能单一,尤其是iPOD播放器,与网络服务结合,是典型的代表新计算技术的终端设备,在世界市场火得不得了。
戴老师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旧计算技术的支持者强调替代论,他们试图开发具有人工智能(AI)的计算机,这种计算机像人一样能听会说,具有视觉,能够自学习,就像一些科幻电影里无所不能的机器人一样,能替代人工作。但是正如施奈德曼在《达•芬奇的便携式电脑》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对模拟人类能力的追求具有误导性,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计算机不是人,人也不是计算机。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就吃过替代论的亏,例如我国曾经开发过各种医疗专家系统,实际上根本没有用户。而新计算技术的倡导者强调工具论,新计算技术从关注人工智能转移到关注用户界面(UI),能够帮助用户体验安全感、控制感与成就感,这正是用户所需要的。
记者 :关于笔式交互技术与新计算技术的关系,请您再深入阐述一下。
戴老师 :好的。首先还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笔式交互技术主张回归自然、回归大众、回归汉字文明,新计算技术关注用户能做什么,关注用户界面,两者的内涵是一致的。
从旧计算技术转向新计算技术的技术途径大致有四个方面,第一就是关注优质的用户界面,第二是强调面向大众的普遍可用性,第三是面向用户的设计方法,第四是新的思想,创新的框架。笔式用户界面是鼠标、键盘以外最为流行的用户界面,现在已经在PDA、手机等多种终端设备上普遍使用。人类用笔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笔与汉字文化更是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所以,笔式交互技术属于新计算技术的范畴,有辉煌的应用前景。
笔式操作平台与信息技术产业
记者 :笔式操作平台的应用背景是什么?
戴老师 :今年是PC25周年,明年是人机交互25周年。 25年来,PC机给人们的世界带来了诸多方便,也同时给人们带来了莫大困惑,最大的问题就出在人机交互上。计算机应用正在实现三个普及:从专业人员普及到大众,从贵族普及到平民,从办公室普及到家庭。离开桌面、融入生活、走向大众和回归自然是计算机应用的发展方向。计算机的四个主要功能部件是:交互、计算、存贮和通讯。由于摩尔定理的作用,后三部件发展都已超出普通用户的正常需求,唯有“交互”严重阻碍了计算机的应用。解决PC困惑,实现PC应用的突破,唯一的技术途径是发展离开桌面的自然操作平台。综合主流应用对技术的需求和技术成熟程度,笔式操作平台是未来操作平台之首选。
记者 :笔式操作平台的技术瓶颈在哪里,我们有什么优势?
戴老师 :目前,遵循WIMP范式的用户界面虽然仍处于主导地位,但其固有的缺陷已经慢慢成为限制用户生产力、阻碍计算技术发展的瓶颈。人们在日常工作和在运用计算机工作时需要在纸笔和键盘鼠标交互方式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形成数字化鸿沟。人们不得不放弃长期形成的纸笔工作习惯,为实现信息数字化而被迫接受键盘鼠标,从而承受着由认知和交互带来的沉重负担;正是这一鸿沟,严重地阻碍了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和发展。基于纸笔的工作方式是人们数千年来进行信息捕捉和思想表达的有效途径,纸笔所具有的各种独一无二的特性以及人们长期使用所形成的使用习惯和社会影响更使得笔式操作平台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笔式操作平台是我们实验室在笔式界面软件领域,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层次研究成果的凝练。笔式操作平台包括一套笔式界面软件的开发方法,笔式界面软件框架、笔式界面软件平台,笔式界面软件设计工具,笔核心算法库,笔手势库,笔式个人信息管理系统等。笔式操作平台作为一套笔式界面软件的整体开发环境,有助于笔式应用快速、高效地开发完成。在此基础上,我们面向体育、教育等重点领域,开发了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和社会影响的笔式界面软件,力求将自然、和谐和高效的笔式交互方式融入到人机交互中。
记者 :笔式操作平台在我国IT产业处于什么位置?
戴老师 :普适计算、家用计算是未来的主流应用,包括移动办公软件、协同工作软件、家用软件等,笔式操作平台由于易学易用、符合人们自然习惯,将成为支持未来主流应用的操作平台;我国是汉字文化的国家,笔式工作是汉字工作最好的工作形式,笔式操作平台将克服旧的信息技术对汉字文化的冲击,我国发展笔式操作技术具有特有的文化优势。
笔式操作平台将会形成一个相关的产业链,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平台、主流应用软件以及相关的服务。
硬件设备有:桌面手写设备、移动手写设备、数码手写设备以及大屏幕手写设备。
软件平台包括界面设计指南、界面设计工具、界面运行平台、应用构件库。笔式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涉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办公自动化、教育、医疗和家庭等多个领域。
从“十五”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发展信息技术产业,而国内在办公自动化(OA)、企业应用、教育等诸领域都迫切需要通过信息技术革命来促进、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我们国内发展笔式操作平台的有利基础和条件。笔式操作平台的发展,必将会带动一批硬件开发商、软件提供商和主流应用软件开发商的发展,他们之间定会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拉动,不断推动我国电子行业和软件产业的持续创新;并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推动我国IT产业的繁荣。
媒体报道七:
从落后到先进 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与未来
北京时间04月16日消息,中国触摸屏网讯,还记得《阿凡达》吗?电影里,人类一按启动键,一幅全息立体的操作界面即呈现在眼前,随手一点,程序就打开了,随手一划,数据就按意愿移动……公众何时能够拥有这样的计算机?这一问题,也在日前在京举行的2010年中国人机交互研讨会上引发热议。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戴国忠教授认为,2020年,人和计算机的生理界限将渐渐消除。
人机交互是什么?
人机交互,简单来说,就是人类与计算机交流互动。两者之间有这样一个传导链:通过人机接口技术,使人能够与计算机发生联系;而计算机则通过一种界面,使人能了解联系后的效果。
想必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还记得,为了使用计算机,学习DOS命令的辛苦阶段吧?没错,这就是人机交互的早期阶段。人们只有熟练掌握大量命令语言后,才能高效地操纵计算机。
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接口技术不断改进:从早期的穿孔纸带、面板开关和显示灯等交互装置,发展到今天的动作追踪、语音识别、感觉反馈等具有多种感知能力的交互装置。
用户界面的发展也历经了批处理、命令行、图形界面三个阶段。自图形界面问世以来,使不懂计算机的普通用户也可以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开始走向大众。于是,用户的需求被空前激发,变得越来越“懒惰”,希望不再通过键盘、鼠标而是通过双手、语言等直接对计算机下“命令”。
“人类自然形成的与自然界沟通的认知习惯和形式必定是人机交互的发展方向。”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如是说。因此,研究者们也正在努力让未来的计算机能听、能看、能说、能感觉。“过去,一直都是人类去适应计算机,学习计算机语言。”戴国忠说,“未来计算机将朝着适应人类的方向发展,计算机要理解人类的语言和动作。”从计算机发展来看,戴国忠认为有四大趋势,即移动化、平板化、智能化、3D化。
现实离理想还有多远?
未来,人类只要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输入,机器就知道该做什么,这就是人机交互的理想状态。但问题是这样的“人机交互”离我们还有多远?
实际上,许多改进的人机交互技术已在我们生活中得到应用。触屏技术被视作通往理想人机交互途中的一个节点。以苹果iPhone手机为代表,触屏技术为我们带来了新奇的、简单易用的人机接口,也带来了梦幻般的操控体验。其实,1971年,触摸屏技术已经问世,但是这项技术真正进入百姓生活,却是上世纪90年代。
目前普遍采用的触屏主要有电阻式、表面电容式、投射电容式、表面声波式和红外线式等5种类型,iPhone用的就是透射电容式触屏。在2007年以前,投射电容式触屏的影响力并不大,正是iPhone以及LG普拉达手机的风靡让这项技术走俏。
语音成为未来最被看好的人机交互方式。语音识别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Audry系统,此后研究者们逐步突破了大词汇量、连续语音和非特定人这三大障碍。20世纪90年代前期,许多著名的大公司如IBM、苹果等都对语音识别系统的实用化研究投以巨资。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现了一些商业化的产品,比如语音识别在身份确认上的应用,准确率已经达到99%,一句“芝麻开门”打开房门已经不是传说。
而体感技术的突破,让我们看到离开键盘、鼠标的希望。玩网球、钓鱼这些游戏时,游戏者要像真打网球那样挥舞手柄。这就是2006年日本任天堂公司推出的家用游戏主机Wii。通过加速度感知与光学定位,Wii遥控器可以准确掌握玩家手持控制器的一举一动。
还有更厉害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博士说,微软研究出一个叫做Natal的系统,不需要拿任何东西,就可以实现和机器的互动。据介绍,这个系统还可以辨识人脸,让玩家自动连上游戏。另外,它还能辨认声音和接受声控命令。比尔?盖茨坚信这项技术将从游戏领域走入办公领域。以上种种应用于屏幕上的操控,可以看做未来应用的基础。
中国技术何去何从?
目前人机交互应用技术大部分是国外的,那么中国技术力量如何呢?据了解,国内对这项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人机交互技术及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是最早开始多模态人机交互研究和开发的单位之一。并且,该所和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杭州大学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合作承担“多通道用户界面研究”,在我国首次对智能人机界面中多通道交互方式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我们要告别跟踪、仿制的发展之路。”戴国忠说,“IT企业不要跟着国外大企业的思维,只有按照中国人需要的去做,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才会有突破。”在洪小文的眼里,人机交互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其研究需要计算机专家,需要心理学家,需要社会学家,需要研究行为科学的,还需要设计。中国的机会在于各行各业都有很多人才。”洪小文说,“微软亚洲研究院90%-95%的员工是中国的。我们在中国的创新,真的就是中国创新。”同时,他建议,人机交互的发展应该跟中国的生产链结合在一起。
媒体报道八:
“人本计算”孕育信息技术新一轮突破
[科学时报 陆琦报道]
本报北京2007年12月31日讯(记者陆琦)2007年12月28日,作为中国最为专业的人机交互组织,ACM人机交互学会中国分会与中国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在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共同举办了人与信息社会大学巡讲,这是继广东、山东后的第三次巡讲活动。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戴国忠、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政策规划组处长单立坡、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王坚、清华大学教授徐光祐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戴国忠在演讲中表示,我们已进入信息社会,为了实现信息社会的和谐,信息技术将从旧的计算技术走向新的计算技术。旧的计算技术关注计算机能干什么,新的计算技术关注人能干什么。计算机应该以人类的需要和能力为中心,而不是强迫人类屈服于计算机的错综复杂、难以理解和机械呆板的细节,这种新的计算技术就是“以人为中心的计算”,简称“人本计算”。
单立坡非常赞同信息社会要以人为本的观点,他认为:“不是让人去适应复杂多变的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从人本身的需求出发来考虑技术的发展和演替。”
单立坡说,从政策制定层面看,一方面,信息技术是一种通用目的技术,如同铁路、电力,影响广泛、扩散速度快、规模广,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了重大变革。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从技术革命到产业革命到社会演进,信息技术引起组织结构、思想观念、文化传播、社会发展路径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方兴未艾,正在孕育新一轮的突破和重大创新。”
单立坡介绍了我国信息技术创新的进展,指出半导体技术是我国信息技术的软肋。单立坡说:“我国半导体技术严重依赖进口,产业结构不合理。2007年上半年,中国芯片产业销售总额约607.22亿元,但是其中大部分是国外厂商在中国设立的大量下游生产线贡献的产值。”
在谈到我国信息技术创新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时,单立坡表示,我国的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仍处于起步阶段,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竞争力不强;一些关键领域存在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还主要依靠进口;人才结构不合理,优秀拔尖人才还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单立坡认为,我国信息产业总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低,企业利润低;市场竞争秩序失范,低价恶性竞争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由于存在暴利行业,高技术产品投入的相对风险大,回报利润少,阻碍了资本向高技术行业的投入,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不足,对科研的支持还是以“撒胡椒面”的方式为主,面大点多,支持机制不完善,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单立坡最后指出了我国信息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他说:“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不仅重视面向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急需,还很重视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的发展。”
据单立坡介绍,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专项包括: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前沿技术包括:智能感知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基础研究包括:新算法与软件基础理论、虚拟计算环境的机理、海量信息处理及指示挖掘、人机交互等。
单立坡说,信息产业部、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信息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其中,创新型文化有两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鼓励创新,更宽容失败;二是在科技界提倡戒骄戒躁、踏踏实实的学术氛围,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科技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定要大量的专家学者以及各方面的参与者一点一滴地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