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海洋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魏泽勋,男,1970年11月出生,物理海洋学博士。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9年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1997年12月-1998年5月底,2000年6月—8月底,应邀在韩国成均馆大学进行大洋环流合作研究。

社会兼职:

1.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与海平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海洋环流和潮汐潮流的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海与外海水交换及其与ENSO的关系”。

2.国家863计划青年基金项目“厄尔尼诺事件的多源资料同化技术研究。

3.十五攻关子课题“海温和海流结构数值预报模式研制”和“中国近海海上溢油数值预测及决策支持系统”等。

4.“中国近海潮汐潮流的分析、模拟和动力学研究”。

5.“热带海洋变率及其气候效应”。

科研成果:

1.魏泽勋同志在潮汐潮流的数值模拟中引入引潮力自吸-负荷和海洋层化效应,获得了更准确参数。发展了潮流快速预报方法,使中国近海潮汐潮流预报准确度较之前的成果有显著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贡献。

2.长期致力于海上石油开发的水文气象条件研究和溢油等污染物漂移扩散的数值预测研究。研制了包括渤海、东海和南海在内的四套海上溢油漂移数值预测模式和软件系统,在海洋石油开发部门得到良好使用。所研制的渤海海域环流及油漂移轨迹预报系统在国务院高度关注的2006年3月渤海油污染事件的预测和溯源方面得到了良好应用。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评价这一成果“为油污染事件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为提高我国海上突发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管理以及海洋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发明专利:

1 面向浅水区抗拖网海床基 魏泽勋; 纪育强; 范斌; 于凯本; 孙强; 丁忠军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2009-12-30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基于卫星高度计的全球大洋潮汐模式的准确度评估 汪一航; 方国洪; 魏泽勋; 王永刚; 王新怡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04-10

2 中国近海环流数值模拟研究综述 连展; 魏泽勋; 王永刚; 方国洪; 王新怡 海洋科学进展 2009-04-15

3 实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办法计算海湾纳潮量 乔贯宇; 高大鲁; 华锋; 魏泽勋 港工技术 2009-08-15

4 南海海面温度与Nio/DMI指数年际变异的相关性分析 陈海英; 方国洪; 乔方利; 王永刚; 魏泽勋; 王新怡 海洋科学进展 2007- 01-30

5 胶州湾多分潮漫滩数值模拟研究 高大鲁; 魏泽勋; 华锋 海洋科学进展 2007-04-15

6 我国潮汐潮流区域预报的发展 方国洪; 魏泽勋; 王永刚 地球科学进展 2008-04-10

7 夏季海洋上混合层深度分布研究——Argo资料与Levitus资料的比较 芦静; 乔方利; 魏泽勋; 滕涌; 夏长水 海洋科学进展 2008-04-15

8 胶州湾湾口垂直断面余流分析初探 卢燕; 华锋; 魏泽勋; 范斌 海洋科学进展 2008-07-15

9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年际变化:一个全球变网格海洋模式的初步模拟结果 王永刚; 方国洪; 魏泽勋; 陈海英; 王新怡 海洋科学进展 2005-04-15

10 渤海夏季环流和渤海海峡水体输运的数值诊断研究 魏泽勋; 李春雁; 方国洪; 王新怡 海洋科学进展 2003-10-15

11 全球大洋环流诊断模式研究——流场及流函数 魏泽勋; 乔方利; 方国洪; 崔秉昊; 方越; 王新怡 海洋科学进展 2004-01-15

12 渤、黄、东海潮汐的一种验潮站资料同化数值模式 王永刚; 方国洪; 曹德明; 魏泽勋; 乔方利 海洋科学进展 2004-07-15

13 南海海面高度和输运流函数:全球变网格模式结果 魏泽勋; 方国洪; 何宜军; 崔秉昊; 方越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12-20

14 海洋湍流的测量及相关分析 李文娟; 冷秀华; 魏泽勋; 沈宁; 方国洪 海洋科学 1996-10-15

15 卫星高度计时代潮汐学的发展 方国洪; 魏泽勋; 王永刚 “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9- 04-29

16 MITgcm模式在渤海M2分潮模拟中的应用 王永刚; 魏泽勋; 连展; 方国洪; 王新怡 “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 ”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9-04-29

17 印尼海潮汐数值模拟研究 魏泽勋; 方国洪; 王永刚; 王新怡 “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9-04-29

18 中国近海14个验潮站多年潮汐分析 于玲; 方国洪; 魏泽勋 “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9-04-29

19 南海输运流函数和海面高度——嵌套于全球模式中的高分辨率中国近海环流模式结果 魏泽勋; 方国洪; 崔秉昊; 方越; 何宜军 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 2001-07-01

20 近10年南海平均海面的线性趋势与年际变化 方国洪; 陈海英; 魏泽勋; 王永刚; 王新怡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5-06-01

21 渤、黄、东海潮汐的一种验潮站资料同化数值模式 王永刚; 方国洪; 曹德明; 魏泽勋 ; 乔方利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5-06-01

22 中国近海与邻近大洋负荷潮和海潮关系的分析 王永刚; 方国洪; 魏泽勋; 王新怡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7-08-01

23 中国近海与邻近大洋卫星高度计资料的潮汐分析 方国洪; 王永刚 ; 魏泽勋; 汪一航; 王新怡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7-08-01

24 中国近海与邻近大洋潮汐的一种同化模式 魏泽勋; 方国洪; 王永刚; 王新怡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7-08-01

25 中国近海与邻近大洋卫星高度计资料的潮汐分析 方国洪; 王永刚; 魏泽勋; 汪一航; 王新怡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7-09-01

26 中国近海与邻近大洋负荷潮和海潮关系的分析 王永刚; 方国洪; 魏泽勋; 王新怡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7-09-01

27 中国近海与邻近大洋潮汐的一种同化模式 魏泽勋; 方国洪; 王永刚; 王新怡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7-09-01

荣誉奖励:


1.获青岛市青年科技奖。

2.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3.获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优秀研究生。

4.获海洋湖沼青年学者讨论会优秀论文奖。

5.获首届中国海洋学会期刊优秀论文奖。

6.2001年度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7.获2006年度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

8.获200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媒体报道:


在海洋环境数值模拟技术上默默耕耘——记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魏泽勋博士

魏泽勋,男,1970年11月出生,物理海洋学博士。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与海平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获得青岛市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优秀研究生、海洋湖沼青年学者讨论会优秀论文奖、首届中国海洋学会期刊优秀论文奖等。

魏泽勋长期从事海洋环流和潮汐潮流的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工作。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魏泽勋同志始终坚持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努力工作,刻苦攻关,和课题组成员一起不断创新,在全球及中国近海海洋环流和潮汐潮流研究以及海洋环境数值模拟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他于2000年建立了西北太平洋为高分辨率的变网格全球大洋环流数值模式。该模式既可保证在西北太平洋和中国近海具有高分辨率,同时又能与全球环流同步计算,因而具有模拟全球海洋和大气环流变化对中国近海环流变异影响的能力。在国内同类模式中分辨率是最高的,对西北太平洋而言在国际上亦属于最高分辨率的全球模式之一。在气候平均状态下,所得中国近海环流合理,黑潮流量与实测一致,所得中国沿岸平均海面高程与大地水准测量符合。南海海面高度距平与卫星高度计观测符合良好。后又不断改进完善该模式,得到了较好的系列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杂志发表系列文章。基于该模式,他又进一步建立了全球大洋环流资料同化模式,并完成了 1980年以来的同化计算,得到了同化产品,为中国近海海洋环流变异研究提供了一宗再分析资料。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西北太平洋主要断面的水、热输运。分析了南海环流、东海黑潮和印尼贯穿流等的年际变化,特别是在厄尔尼诺期间的变异。

他根据模拟结果和观测事实,和方国洪院士合作提出了南海是太平洋—印度洋热输运的重要通道并进而是全球热盐大传送带重要通道之一的科学观点。这一观点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反响,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南海环流和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研究热点。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和一些观测事实提出了吕宋海峡纬向流的四层结构(即表层随季风流动的Ekman层,次表层—中层以西向流为主,深层以东向流为主、底层以西向流为主的基本结构),并分析了其动力机制,指出垂向混合是主要原因。研究了南海、东海和日本海之间及其与外海的水、热、盐通量和热平衡,进一步论述了中国近海在全球大气—海洋系统热输运和平衡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方国洪院士的指导下,魏泽勋同志在潮汐潮流的数值模拟中引入引潮力自吸-负荷和海洋层化效应,获得了更准确参数。发展了潮流快速预报方法,使中国近海潮汐潮流预报准确度较之前的成果有显著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贡献。2004年12 月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的冰上卸货工作急需中山站和长城站潮汐预报,紧急向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求助。魏泽勋同志获悉后主动承担这一艰巨任务,面对缺乏第一手观测资料的困难,和课题组同事一起加班加点,收集资料,连夜完成了预报工作,及时提供给考察队,为考察队“安全开展冰上卸货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参考依据”,“预报基本上是准确的”(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传真电报)。

魏泽勋同志在潜心于科学创新研究的同时,坚持科学技术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基本要求,长期致力于海上石油开发的水文气象条件研究和溢油等污染物漂移扩散的数值预测研究。研制了包括渤海、东海和南海在内的四套海上溢油漂移数值预测模式和软件系统,在海洋石油开发部门得到良好使用。所研制的渤海海域环流及油漂移轨迹预报系统在国务院高度关注的2006年3月渤海油污染事件的预测和溯源方面得到了良好应用。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评价这一成果“为油污染事件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为提高我国海上突发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管理以及海洋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魏泽勋同志近年来共发表论文33篇,其中 SCI收录10篇,EI收录4篇。有16篇被SCI论文引用37次,有3篇被CSCD论文引用18次。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20余次,其中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次。负责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海与外海水交换及其与ENSO的关系”、国家863计划青年基金项目“厄尔尼诺事件的多源资料同化技术研究、十五攻关子课题“海温和海流结构数值预报模式研制”和“中国近海海上溢油数值预测及决策支持系统”等。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中国近海潮汐潮流的分析、模拟和动力学研究》获2006年度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热带海洋变率及其气候效应》获200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长期以来,魏泽勋同志坚持在科研第一线辛勤工作,特别重视第一手观测资料的获取。海洋学研究离不开海上现场调查,而海上调查是一项艰苦甚至危险的工作。2007年11月,他参加中国-印尼-美国合作的卡里马塔海峡海流观测任务,当时风大浪急,所使用的印尼考察船又出现发动机故障,没有动力的船只在风浪中随波逐流,十分危险。魏泽勋同志临危不乱,积极与印尼方和美方协调,克服重重困难,组织好调查工作,保证了人员和设备安全并较好完成了调查任务。

魏泽勋同志注重加强个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他为人诚实,治学严谨。他团结同志,待人诚恳,谦虚谨慎,与同事关系非常融洽,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和科研组织能力。

来源: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 2010年4月18日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