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资源环境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学术成就 论文专著 咨询报告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方创琳,男,1966年9月生,甘肃庆城县人, 汉族,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基地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室主任,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3年考上了西北师范大学。

1987年被保送上了西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2年4月破格晋升为讲师。

1995年5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5年6月考入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与规划。

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到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后,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的研究与教学。

2000年5月通过公开招聘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基地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6月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2005年8月,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才强校计划工程选聘为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学术兼职:

1. 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2.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学术工作者委员会委员。

3.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室主任,所学位委员会委员,所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4.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6.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

7. 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8. 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专家小组成员。

9. 国务院玉树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专家小组成员。

10. 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11.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12. 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规划专家。

13.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空间布局规划专家。

14. 国家科技部国际经济合作项目评估专家。

15. 欧盟区域政策对话项目中方咨询专家。

16. 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管理委员会专家顾问。

17. 《中国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专家组组长。

18.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

19. 北京市人才强校计划首都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20. 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兼郊区城市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1.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专家顾问。

22.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顾问。

23. 北京市海淀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家顾问。

24. 濮阳市人民政府经济顾问。

25. 庆阳市西峰区人民政府科技顾问。

26. 北京中社科城市与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规划师。

27.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28. 北京中关村健翔科技园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29. 北京市海淀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30. 南京市“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

31. 郑州市“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

32. 甘肃省庆城县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

33. 《人文地理》副主编。

34. 《Journal of Arid Land》编委。

35. 《应用生态学报》编委。

36. 《地理研究》编委。

37.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编委。

38. 《城乡规划》编委。

39. 《中国博士后》编委。

40. 《干旱区地理》编委。

41. 《地域研究与开发》编委。

42. 《地理科学进展》编委。

43. 《生态经济学报》编委。

44.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等40多家刊物审稿人。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及规划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城市规划,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高科技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2000年以来,共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国家及地方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20余项。包括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十一五”规划招标项目、国家环保部“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招标项目、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重大项目、欧盟区域政策项目、亚洲开发银行项目、国家开发银行培训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环保局“八五”科研项目、林业部“七五”科研项目以及地方政府委托项目等。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及地方政府委托或招标的重大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市域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城市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不同空间尺度的规划共约60多项,其中武汉城市群总体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核心区总体规划、江苏东海硅产业规划、焦作市城市总体规划等不少规划成果得到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国科学院办公厅采纳,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得到总理、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笔批示。

1,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2006BAJ05A06,小城镇产业布局分析系统开发, 课题组长, 2006-2010

2, 国家973项目2007CB210306, 非并网风电系统的基础研究第6课题 非并网风电系统的运行规律与空间模型研究, 课题组长, 2007-2011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335049, 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过程及生态效应研究 , 项目组长, 2004-2007

4,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06BAJ14B03-01, 城市群空间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 专题组长, 2006-2010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1, 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生态影响机理及紧凑度调控的计算实验系统, 项目组长, 2010-2012

6,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十一五”规划中标项目, 中国区域规划与空间管治重点与模式研究, 项目组长, 2004-2005

7,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项目, 中国区域规划编制办法, 主笔人, 2005-2006

8, 国家环保部十二五规划招标项目,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项目组长, 2010-2011

9, 中国科学院委托项目, 中国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思路与建议研究报告, 项目组长, 2010-2010

10,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KZCX2-YW-307-02), 新疆与中亚邻国水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机理研究, 课题组长, 2007-2009

11,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KZCX2-YW-321-05), 典型都市密集区产业集聚与空间协调发展研究, 课题组长, 2007-2009

12,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KZCX2-SW-318), 汶川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估与恢复重建规划中的“人口与居民点评估”专题, 专题组长, 2008

13,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KZCX2-SW-318), 玉树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估与恢复重建规划中的“城乡居民点与经济条件评估”课题, 课题组长, 2010

14,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2009年度自主部署创新项目, 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 项目组长, 2009-2010

15, 中国-欧盟区域政策对话项目, 中国进城务工人员的本土化问题, 中方高级咨询专家, 2008-2009

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871035, 西北干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项目组长, 1999-2001

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079,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项目副组长, 2004-2006

18, 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重大项目, 三峡库区移民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式研究, 课题组长, 1999-2001

19,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09), 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发展与管理实验示范研究, 专题组长, 2001-2004

20,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引进人才专项基金项目, 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人地系统和谐优化的调控示范研究, 项目组长, 2000-2001

2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区域持续发展规划实施全程交互追踪行为研究, 项目组长, 1998-1999

22, 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委托项目, 《中国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专家组组长, 2001-2002

23, 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911-04--01), 面向21世纪中国环境技术政策研究, 主要参加人, 1997-1999

24, 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912--04--01), 西北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 主要参加人, 1997-1998

25,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重点项目,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区域研究, 主要参加人, 1998-1999

26,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批特别支持项目, 中国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类型及综合研究, 主要参加人, 1998-1999

27,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批特别支持项目, 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主要参加人, 1996-1998

28, 国家环保局“八五”科研项目, 中国沿海地区21世纪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战略, 主要参加人, 1995-1996

29, 林业部“七五”项目,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效应研究1991年11月通过林业部鉴定,林科技鉴字026号, 参加人, 1990-1991

30,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中国甘肃省疏勒河流域移民可行性研究,鉴定证书号为92甘科鉴字045号, 主要参加人, 1991-1992

31, 甘肃省土地管理局项目, 兰州市七里河区土地利用详查报告,鉴定,文件号为92字第12号, 主要参加人, 1992-1993

32,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十一五”规划中标项目, 中国区域规划与空间管治重点与模式研究, 项目组长, 2004-2005

33,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项目, 中国区域规划编制办法, 主笔人, 2005-2006

34, 国家环保部十二五规划招标项目,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项目组长, 2010-2011

35, 中国科学院委托项目, 中国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思路与建议研究报告, 项目组长, 2010-2010

36, 中国科学院与南京市政府合作项目, 南京城市发展定位与未来发展战略研究, 项目组长, 2008-2009

37, 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委托项目,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核心区战略规划, 项目组长, 2008-2009

38, 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委托项目,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核心区总体规划, 项目组长, 2008-2009

39, 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委托项目,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核心区日韩港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项目组长, 2008-2009

40, 郑州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 郑州市建设国家级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项目组长, 2008-2009

41,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中的“人口与居民点评估”)专题, 专题组长, 2008

42, 国家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中的 “城乡居民点与经济条件评估”)专题课题, 专题组长, 2010

43, 湖北省人民政府委托项目,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项目副组长, 2005-2006

44, 广西自治区党委及人民政府重大项目, 北部湾开发合作与广西发展规划, 项目组长, 2006-2007

45, 西部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招标项目, 甘肃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项目组长, 2001-2002

46, 焦作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委托项目, 河南省焦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项目组长, 2005-2008

47, 咸宁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委托项目, 湖北省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项目组长, 2005-2006

48,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 新余市建设国家综合新能源基地战略规划, 项目组长, 2010-2011

49, 江苏省滨海县人民政府项目, 江苏省滨海港城总体规划(2010-2030), 项目组长, 2010-2011

50, 北京市西城区功能街区管委会招标项目, 北京市西城区阜景文化街发展规划, 项目组长, 2008-2009

51, 天津团泊新城开发管理委员会招标项目, 天津团泊新城生态新区概念规划, 项目组长, 2007-2008

52, 江苏省盐城市人民政府国际招标项目, 江苏省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 项目组长, 2006-2007

53, 山东省菏泽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 山东省菏泽市市域总体规划, 项目组长, 2004-2005

54,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 焦作市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2006-2020), 项目组长, 2006-2007

55, 深圳市龙岗大工业区管委会委托项目, 深圳硅峰生态软件园总体规划, 项目组长, 2001-2002

56, 深圳市龙岗大工业区管委会委托项目, 深圳硅峰生态软件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项目组长, 2001-2002

57, 江苏省东海县人民政府招标项目, 江苏省东海硅产业发展规划, 项目组长, 2007-2008

58, 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 新疆克拉玛依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项目组长, 2005-2006

59, 江苏省滨海县人民政府项目, 江苏省滨海港区域总体规划(2006-2020), 项目组长, 2006-2007

60, 江苏省滨海县人民政府项目, 江苏省滨海节点总体规划(2010-2030), 项目组长, 2010-2011

61, 焦作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委托项目, 河南省焦作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 项目副组长, 2006-2007

62, 焦作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委托项目, 河南省焦作市市域总体规划, 项目组长, 2003-2004

63, 河南省清丰县人民政府, 河南省清丰县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项目组长, 2009-2010

64, 河南省清丰县人民政府, 河南省清丰县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项目组长, 2009-2010

65, 北京市海淀区发改委项目, 北京市海淀区土地集约利用与转变增长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项目组长, 2006-2007

66, 湖南省古丈县人民政府委托项目, 湖南省古丈猛洞河生态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 项目组长, 2002-2003

67, 湖南省古丈县人民政府委托项目, 湖南省古丈猛洞河生态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项目组长, 2002-2003

68, 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委托项目,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区域管治专题), 专题组长, 2002-2003

69, 东营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委托项目, 东营港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项目组长, 2003

70, 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委托项目, 中国绿色生态旅游文化博览圆总体规划, 项目组长, 2002-2003

71, 长白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委托项目, 长白山二道白河生态旅游城总体规划, 项目组长, 2002-2003

72, 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 新疆克拉玛依市“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项目组长, 2010-2011

73, 庆城县人民政府委托项目, 庆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项目组长, 2010-2011

74, 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委托项目, 珲春市边境经济合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项目组长, 2010-2011

75, 赫章县人民政府委托项目, 赫章县夜郎城发展战略研究, 项目组长, 2010-2011

76,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委托项目, 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研究(城市专题), 专题组长, 2002-2003

77, 厦门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 厦门市东部片区发展规划, 项目副组长, 2003-2004

78, 厦门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 厦门市杏林片区发展规划, 项目副组长, 2003-2004

79, 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委托项目, 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可持续发展规划, 项目副组长, 2003-2004

80, 中国科学院横向协作项目, 广东河源市高埔岗温泉度假区详细规划, 项目组长, 2001-2002

81, 中国科学院横向协作项目, 云南省沾益县新世纪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项目组长, 2000-2001

82, 中国科学院横向协作项目, 河南辉县市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 副组长, 1999-2000

8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协作项目, 石家庄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主要参加人, 2003

84,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项目, 天津滨海新区临港新城发展规划, 主要参加人, 2006-2007

85, 中国科学院横向协作项目, 唐山市跨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主要参加人, 1998-1999

86, 中国科学院横向协作项目, 淮海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主要参加人, 1996-1997

87, 中国科学院协作项目, 河南省新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主要参加人, 1996-1997

科研成果:

1 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 方创琳;毛汉英;黄金川;班茂盛;鲍超;张蔷;蔺雪芹;李铭;王炜;祁巍峰;刘海燕;刘晓丽;乔标;宋吉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7

2 焦作市工业集聚区(西部)总体规划 方创琳;蔺雪芹;黄金川;毛汉英;张蔷;王炜;祁巍锋;李铭;刘晓丽;班茂盛;刘海燕;郜吉灵;李秀丽;周敏;胡文生;刘伟;叶得富;焦青松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7

3 湖北省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 方创琳;柯雄斌;黄金川;毛汉英;张蔷;黄心炜;饶浩宇;蔡光辉;鲍超;班茂盛;乔标;李铭;刘海燕;何谦;陈健;姜蕾;张伟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7

4 北部湾开发合作框架与广西发展研究 方创琳;毛汉英;黄金川;张蔷;班茂盛;鲍超;乔标;刘海燕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6

5 云南省沾益县新世纪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方创琳;毛汉英;王留和;张豪禧;杜立华;高群;史笃;童应庭;付金龙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0

6 深圳硅峰生态软件园规划 方创琳;毛汉英;吕斌;王育民;刘立军;黄金川;李军;石培华;陈耀华;刘晓明;南凌;王崇烈;王海军;袁凌;赵彩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1

资料更新中……

学术成就:


1, 方创琳, 中国城镇主导产业优选系统V1.0, 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8SR14226, 2008年6月

2, 方创琳,蔺雪芹, 中国城镇产业布局空间优化分析系统V1.0, 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8SR23451, 2008年10月

3, 方创琳,邱灵, 中国城镇产业结构合理化诊断系统V1.0, 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9SR040009, 2009年9月

4, 方创琳,王德利, 中国城镇产业链合路径选择系统V1.0, 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9SR040020, 2009年9月

5, 方创琳,李茂勋, 基于GIS的中国风电产业数据库系统V1.0, 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9SR026770, 2009年4月

6, 方创琳,李茂勋, 中国城镇产业布局决策支持系统V1.0, 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0SR005002, 2010年1月

7, 方创琳,李茂勋,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仿真模拟系统V1.0, 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0SR056704, 2010年10月

8, 方创琳,宋吉涛, 中国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生态功能区划系统V1.0, 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0SR056706, 2010年10月

9, 方创琳,李茂勋, 中国城市群空间扩展的计算实验系统V1.0, 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0SR059419, 2010年11月

10, 黄金川,方创琳, 中国城镇产业集聚过程情景模拟系统V1.0, 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9SR051523, 2009年9月

11, 黄金川,方创琳, 中国城镇化研究数据库系统V1.0, 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9SR054134, 2009年10月

12, 杜鸿儒,方创琳, 新疆鄯善城镇产业布局决策支持系统V1.0, 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0SR000820, 2010年1月

论文专著:


先后主编出版学术著作12部,副主编7部,参编出版11部,在《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Ecological Economics》、《Cites》、《地理学报》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约210篇,其中SCI/SSCI收录15余篇, EI收录20余篇。

出版专著:

1, 专著, 《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 科学出版社, 2011年3月

2, 专著, 《中国城镇产业布局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科学出版社, 2011年4月

3, 专著,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 2010年4月

4, 专著,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资源环境保障报告》, 科学出版社, 2009年2月

5, 专著, 《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效应》, 科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6, 专著, 《东海城镇硅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年6月

7, 专著, 《区域规划与空间管治论》, 商务印书馆, 2007年1月

8, 专著, 《区域发展规划论》, 科学出版社, 2000年1月

9, 专著, 《区域发展战略论》, 科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10, 专著, 《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 商务印书馆, 2004年4月

11, 主编, 《深圳硅峰生态软件园规划设计研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年3月

12, 主编, 《珠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年3月

13, 主编, 《甘肃乡土地理》,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4年7月

14, 主编, 《彭家坪乡志》,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5年12月

15, 副主编,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地理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4月

16, 副主编,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17, 第二副主编, 《中国可持续发展新论》,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

18, 副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8月

19, 副主编, 《遥感分析方法与GIS技术》, 甘肃科技出版社, 1995年9月

20, 第三副主编, 《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气象出版社, 1998年3月

21, 第四著者, 《中国沿海地区21世纪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战略》, 科学出版社, 1996年9月

22, 参 编, 《中国环境技术政策设计》,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年1月

23, 参 编,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年7月

24, 参 编, 《中国区域持续发展研究》, 气象出版社, 1997年9月

25, 参 编, 《21世纪初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年6月

26, 参 编,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27, 参 编, 《中国中西部地区开发年鉴》,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年8月

28, 参 编, 《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3年8月

29, 参 编, 《中国西部开发》(英文),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4年6月

30, 参 编,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气象出版社, 2005年7月

31, 参 编, 《中国地理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科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

32, 参 编,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年3月

33, 参 编, 《“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

34, 参 编,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科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

35, 参 编, 《2050年中国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 科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

36, 参 编, 《2050年中国的区域发展》, 科学出版社, 2009年11月

37, 参 编,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焦作山水园林城市建设,《走向世界的焦作旅游---焦作现象国际论坛论文集》,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年,94-106

发表论文:

1, C.L.Fang,Y. Xi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Water-constrained Western China: A Case Study along the Mid-Section of Silk Road – He-Xi Corridor,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SCI), 2010,74:140-148

2, Fang Chuang-lin, Bao Chao, Huang Jin-chuan,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to water resources constraint force on socio-economic system in rapid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Hexi Corridor, NW China.,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SCI), 2007,21:1613-1633

3, Fang Chuang-lin, Xie Yichun, Planning and designing hi-tech parks: Chinese practices in the reform er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SSCI), 2008,35:100-112

4, FANG Chuanglin,LIU Xiaoli, Temporal change of regional disparity and imbalance of urbanization level in China1950-2006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CI), 2009.19:643-659

5, FANG Chuanglin, LIN Xueqin, The Eco-environmental Guarantee for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CI), 2009.19:95-106

6, FANG Chuanglin, SONG Jitao, SONG Dunjiang, Stability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Based on Central Place Theory,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I), 2007,17(3): 193–202

7, Fangchaunglin,Huangjinchuan,Liuyansui, Thoughts on Constructing the demonstrating areas of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Hexi regio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I), 2002,12(2): 14–22

8, FANG Chuanglin,LIU Xiaoli, 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 of carrying degree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clusters located in central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I), 2010,20(3): 281–288

9, FANG Chuanglin, WU Fenglin, LI Maoxun,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and Settlements Spatial Allocation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CI), 2011.21(3):000-000

10, Jiawen Yang,Chuanglin Fang,Catherine Ross, Assessing China’s Megaregion Mobility in a Comparative Context,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SCI), 2010年12月接受待发

11, WANG Deli, FANG Chuanglin(通讯作者),GAO Boyang, Measurement an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Quality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I), 2011,21(2):000–000

12, Wang zhenbo,Xu jiangang,FANG Chuanglin, The study on county accessibility in China: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on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CI), 2011,21(1): 18–34

13, Gao Yanchun, Fang Chuang-lin,Heqing Huang, Impacts of Groundwater Over-exploitation on Vulnerable Ecosystems: Lessons from the Drying-up of Minqin Oasis ,Arid Area of Nor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SCI), 2009,已修改:

14, Qiweifen,FANG Chuanglin , Measureme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dustrial Compactness in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I), 2008,18(4):291-299

15, Bao Chao, Fang Chuang-lin, Water resources constraint force on urbanization in water deficient reg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Hexi Corridor, arid area of NW China., Ecological Economics.(SCI), 2007,62:508-517

16, BAO Chao, FANG Chuanglin,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of water resources constraint intensity on urbanization in arid are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CI), 2009.19:1-15

17, Yichun Xie, Chuanglin Fang, George C.S. Lin, Hongmian Gong and Biao Qiao, Tempo-Spatial Patterns of Land Use Changes and Urban,Development in Globalizing China: A Study of Beijing, sensors(SCI), 2007, 7:2881-2907

18, Xie Yichun, FANG Chuanglin, Robert Ward, and Biao Qiao, The urban system in West China: A case study along the mid-section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 He-Xi Corridor, Cities(通讯作者).(SSCI), 2007,24(1):60-73

19, Wei YD, FANG Chuanglin., Geographical and structural constraint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 A study of Gansu Province, ISSUES & STUDIES(SSCI), 2006, 42 (2): 131-170

20, Chuang-Lin FANG, Biao QIAO, Study on the Urban Expansion and Urban Land Changes in Beijing, China ,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 (EI), 2006, 3093-3098

21, FANG Chuanglin, Practical Proble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Wind Power Industry to be solved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2009. 46-50

22, FANG Chuanglin Deli WANG, Predictive Analysis and Basic Judgment of Development Targets in China's Wind Power Industry,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2009. 91-94

23, Chuanglin Fang, Chao Bao, Weifeng Qi, The Construction Goals and Spatial Layout Project of the Offshore Three Green Gorge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 2009. 412-415

24, Qiao Biao, FANG Chuanglin,Ban Maosheng.,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Intimidating 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in Arid Area Based on Grey System Theory, China Univ. of Mining & Tech. (EI)), 2006,16(4):452-456

25, Limaoxun,FANG Chuanglin,, A Study on the Design of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in Town , WCSE 2009(2009年国际软件工程会议 )IEEE (EI), 2009,157-162

26, LIN Xue-qin,Fang Chuang-lin, Study on the Non-coal High-energy-consumption Chlor-alkali Industry Layout in China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Industry ,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2009. 501-506

27, WU Feng-lin,Fang Chuang-lin, The Estimation of Wind Power Resource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 2009. 231-234

28, Li Maoxun,FANG Chuanglin, Information System of On-Grid an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Industry based on SuperMap,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 2009. 364-368

29, WU Feng-lin,Fang Chuang-lin, The researc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s in Bohai-Rim Region based on GIS。,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2009. 58-61

30, LIU Hai-yan,Fang Chuang-lin,Kuai Yan-li,LI Mao-xun, Wind Energy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Large-scale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Industrial Bases Construction in China Northwest Territories。,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 2009. 24-29

31, Liu Xiaoli,FANG Chuanglin, Study on Link Distribution of Large-Scale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Industry and Lower Carbon Colored Metallurgy Industry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2009. .497-500

32, Bao Chao,FANG Chuanglin, Development of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Industry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 2009. 37-41

33, QI Wei-Feng,Fang Chuang-lin, Researches on construction of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electricity industrial bases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2009. 54-57

34, QIU Ling, FANG Chuangli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Urban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EI), 2010,

35, GUAN X L, FANG C L, DONG C W. , Application of Fuzzy Comprehensive Clustering in Urban Land Gradation Based on Data Field., Youth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Comput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s, (EI), 2010

36, Fang Chuang-lin, LIN Xueqin, Orientation of Nanjing Metropoli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Nanjing-Hefei Metropolitan Area,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in Transitional China and the 3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 Conference(ISTP),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2009, 50-66

37, Lin Xueqin,,FANG Chuanglin, Coupling Measure and Law Discrimination between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Eco-environment in Wuhan City Group,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in Transitional China and the 3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 Conference(ISTP),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2009, 169-184

38, BAO Chao,Fang Chuang-lin, Geographical Integrated View to the Compilation of Regional Planning in the New Period in China,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in Transitional China and the 3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 Conference(ISTP),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2009, 16-22

39, FANG Chuanglin, Huang Jinchuan, Zhang Qiang, Lin Xueqin, Liu Xiaoli,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trategy of the Wind Power Industry in China,《PROCEEDINGS OF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SYSTEMS》, The American Scholars Press,(ISTP), 2007,12. 170-181

40, LIN Xue-qin, , Fang Chuang-lin,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s of Wind Power Industry in the Bohai-Rim Region,PROCEEDINGS OF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SYSTEMS》, The American Scholars Press,(ISTP), 2007,12. 217-231

41, Liu Xiaoli,FANG Chuanglin, Wind Energy Resources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of Wind Power Industry in China,《PROCEEDINGS OF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SYSTEMS》, The American Scholars Press,(ISTP), 2007,12. 182-191

42, Fang Chuang-lin, Bao Chao, The Coupling Model of Water-Ecology-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2(2):272-282 Science Press, Science Press USA Inc.

43, Bao Chao, Fang Chuang-lin, Mutual optimization of water utilization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arid inland river basins of northwest, China.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6,(1):87-98.

44, Chuang-Lin FANG, Yichun XIE, Jinchuan HUANG, Urban System Evolution in Water-resource Constrained West China: A Case Study along the Ancient Silk Road。CUPUM Coference Landon,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Management》, 2005-06-28

45, Fang Chuang-lin, Liu Hai-yan, The Eco-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demonstrating district construction in Sanjiangyuan.. ,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6,24(6): 745-761.

46, FANG Chuanglin, Theoretical Methods And Practi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New Times, 《29th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ee》, 2000,08,13

47, 方创琳,宋吉涛等, 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 《地理学报》, 2005,60(5),827-840

48, 方创琳,宋吉涛,宋敦江, 基于DEA模型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 《地理学报》, 2007年第2期

49, 方创琳, 祁巍锋,宋吉涛, 中国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及空间分异分析, 《地理学报》, 2008,63 (10):1011-1021

50, 宋吉涛,方创琳,宋敦江,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 《地理学报》, 2006,61 (12):1311-1326

51, 方创琳,刘海燕, 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剥夺行为与协控路径, 《地理学报》, 2007,62 (8):849-860

52, 班茂盛,方创琳, 刘晓丽,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区土地利用绩效综合评价, 《地理学报》, 2008,63 (2):175-184

53, 鲍超,方创琳, 干旱区水资源对城市化约束强度的时空变化分析, 《地理学报》, 2008,63 (11):1140-1150

54, 方创琳、毛汉英, 区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探讨, 《地理学报》, 1999年第5期

55, 方创琳,黄金川, 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生态调控, 《地理学报》, 2003年第4期

56, 方创琳,鲍超, 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耦合模型及应用 , 《地理学报》, 2004,59(5):781-790

57, 方创琳、毛汉英, 兖滕两淮地区采煤塌陷地的动态演变规律与综合整治, 《地理学报》, 1998年第1期

58, 方创琳,魏烨华, 河西地区可持续能力评价与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学报》, 2001年第5期

59, 方创琳, 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 《地理学报》, 2004,59(人文地理专刊):21-29

60, 毛汉英、方创琳, 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与完善途径, 《地理学报》, 1997年第1期

61, 班茂盛,方创琳,刘晓丽等,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区土地利用绩效综合评价, 《地理学报》, 2008,63(2),175-184

62, 方创琳,乔标, 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阈值, 《生态学报》, 2005,25(9),2413-2423

63, 方创琳、余丹林,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SD规划模型及实验调控------以柴达木盆地为例, 《生态学报》, 1999年第6期

64, 方创琳,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系统的动态模拟研究, 《生态学报》, 1996年第4期

65, 方创琳,张小雷, 90年代以来干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国际进展, 《生态学报》, 2001年第7期

66, 方创琳, 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分异协调规律与耦合发展模式, 《生态学报》, 2002年第5期

67, 方创琳,鲍 超,张传国, 干旱地区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变化情势与演变情景分析 , 《生态学报》, 2003年第9期

68, 毛汉英、方创琳, 兖滕两淮地区采煤塌陷地的类型与综合开发生态模式, 《生态学报》, 1998年第4期

69, 方创琳,步伟娜,鲍超, 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方案及用水效益, 《生态学报》, 2004,24(8):1701-1709

70, 徐建华,方创琳等, 基于GIS的城市生态景观镶嵌结构分异特征分析 , 《生态学报》, 2003年第1期

71, 乔标,方创琳,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 《生态学报》, 2005,25(11),3003-3010

72, 乔标,方创琳, 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规律性及其验证, 《生态学报》, 2006, 26(7):2183-2190

73, 蔺雪芹,方创琳, 基于生态导向的城市空间优化与功能组织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临海新城为例, 《生态学报》, 2008,28(11):1105-1112

74, 方创琳, 甘肃省金昌市矿产资源综合开发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1994年第1期

75, 方创琳, 中国垃圾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学报》, 1996年第4期

76, 方创琳,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1年第4期

77, 方创琳,黄金川, 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2年第4期

78, 张传国、方创琳, 干旱区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相互作用的驱动机制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2年第2期

79, 方创琳,冯仁国等, 三峡库区不同类型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3年第2期

80, 方创琳、鲍超、申玉铭, 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城市扩张特征与变动趋势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4,19(2):248-257

81, 鲍超,方创琳, 河西走廊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关系的量化研究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2):301-310

82, 鲍超,方创琳, 水资源约束力的内涵、研究意义与战略框架,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5) :844-852

83, 鲍超,方创琳, 我国矿业城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战略思路与模式.,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6):900-909

84, 刘彦随、方创琳, 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胁迫转换与优化配置, 《自然资源学报》, 2001年第4期

85, 步伟娜,方创琳, 黄河三角洲二元结构与可持续发展初探, 《自然资源学报》, 2005,20(2):242-250

86, 王炜,方创琳,李宏伟, 资源型城市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5,20(1):78-85

87, 吴丰林,方创琳, 中国风能资源价值评估与开发阶段划分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9,24(8),1412-1421

88, 鲍超,方创琳,柳文华, 生态环境约束下的干旱区城乡用水联动模式——以河西走廊张掖市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10,25(11):1-11

89, 关兴良,方创琳,鲁莎莎., 中国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动态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0,25(11),344-353.

90, Fang Chuanglin,Bao chao, A Study On Water Resources Optim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ornment Protection Of Qidam Basin In China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1,11(2): 99-109

91, Fang Chuang-lin, Liu Hai-yan, The Eco-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demonstrating district construction in Sanjiangyuan.. ,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6(6): 745-761

92, Yehua dennis wei,FANG Chuanglin, Urban Expansion And Land Use Restructuring In Hangzhou China, Asian geographer, 2003,22(1-2):61-75

93, Qiao Biao, FANG Chuanglin, The Dynamic Coupling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 Hexi Corridor,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5,4

94, Li Ming,Fang Chuang-lin, Research on Jiuquan-Jiayuguan-Yumen Region's Dynamic evolvement of Urbaniz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3

95, Bao Chao, Fang Chuang-lin, Mutual optimization of water utilization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arid inland river basins of northwest China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2006,(1):87-98

96, Qiao Biao, FANG Chuanglin, The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 Water-resource Constrained West China: A Case Study on Hexi Corridor,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ry Land Development, 2006-2-26

97, FANG Chuanglin.Dong suochen, An Primary Approach to China's Industrial System,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996,3

98, Mao Hanying, FANG Chuangl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ing in the new Period, Mak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ustainable, UNCRD Proceeding serieseno:38,Japan,1998

99, Bao Chao, Fang Chuang-lin, . Who is in the Lower Reaches, Who Suffers Disasters?——Take Minqin County, a Disappearing Oasis as a Case., ,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 4(3):74-79.

100, 步伟娜,方创琳, 西北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测度方法及应用 , 《生态经济学报》, 2005年第1期

101, 方创琳,蔺雪芹, 武汉城市群产业集聚与空间合理化组织, 《地理研究》, 2008,27(2):397-408.

102, 方创琳,张小雷, 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城市发展方向与产业分工 , 《地理研究》, 2003年第3期

103, 方创琳, 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过程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 《地理研究》, 2005年第5期

104, 方创琳,杨洁, 区域发展规划的风险生成与经营理论及应用, 《地理研究》, 2002年第1期

105, 方创琳、董锁成, 沿海地区矿产资源态势与21世纪发展战略, 《地理研究》, 1997年第1期

106, 方创琳, 国外区域发展规划的全新审视及对中国的借鉴, 《地理研究》, 1999年第1期

107, 方创琳,李铭, 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城市化发展模式, 《地理研究》, 2004,23(6):825-833

108, 黄金川,方创琳,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机制与规律性分析, 《地理研究》, 2003年第2期

109, 毛汉英,方创琳, 编制新一轮国土规划的构想, 《地理研究》, 2002年第3期

110, 李铭,方创琳, 基于自组织模型的酒嘉玉地区城市化动态演变研究, 《地理研究》, 2006, 25(3):551-559

111, 刘晓丽,方创琳, 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组合特征与整合模式, 《地理研究》, 2008,27(2):409-420

112, 王德利,方创琳., 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特征, 地理研究, 2010,29(8): 1392-1406

113, 蔺雪芹,方创琳, 城市群工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地理研究, 2010,29(12): 2233-2243

114, 邱灵,方创琳 ,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纵向测度与横向诊断模型及应用——以北京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10,29(2):327-337

115, 方创琳, 中国工业战略产业系统发展研究, 《地理科学》, 1995年第2期

116, 方创琳,步伟娜, 水资源约束下河西走廊的城市竞争能力与扩张幅度研究, 《地理科学》, 2004,24(5):513-522

117, 方创琳, 我国新世纪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发展趋向, 《地理科学》, 2000年第1期

118, 方创琳, 中国区域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病理分析及根治途径, 《地理科学》, 2001年第2期

119, 王德利,方创琳,杨青山, 基于城市化质量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判定分析, 地理科学, 2010,30(4): 000-000

120, 李晓文,方创琳等, 西北干旱区城市土地扩展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河西走廊地区为例, 《第四纪研究》, 2003年第3期

121, 方创琳, 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能源工业发展基本思路, 《资源科学》, 1997年第6期

122, 方创琳,孙心亮, 河西走廊水资源变化与城市化过程的耦合效应分析 , 《资源科学》, 2005,27(2),2-8

123, 方创琳,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风能资源开发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空间布局模式, 《资源科学》, 2008,30(11),1601-1611

124, 蔺雪芹,方创琳, 中国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与无碳型高耗能氯碱化工产业基地布局研究, 《资源科学》, 2008,30(11),1612-1622

125, 吴丰林,方创琳,蔺雪芹, 环渤海地区风能资源开发与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建设, 《资源科学》, 2008,30(11),1640-1648

126, 鲍 超,方创琳,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并网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建设, 《资源科学》, 2008,30(11),1658-1667

127, 刘海燕,方创琳,蔺雪芹, 西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与大规模并网及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建设, 《资源科学》, 2008,30(11),1667-1676

128, 宋吉涛,方创琳,班茂盛, 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与转变增长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资源科学》, 2007,29(4):170-178

129, 方创琳、余丹林, 柴达木盆地经济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性思考, 《资源科学》, 2000年第1期

130, 张传国、方创琳, 干旱区绿洲承载力研究的全新审视与展望, 《资源科学》, 2002年第2 期

131, 方创琳, 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区域发展的基本模式与思路, 《北京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

132, 方创琳, 区域发展规划决策支持系统集成扩展模式与功能初探,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1999年第3期

133, 刘彦随,方创琳, 陕西秦巴山地生态格局与农业资源持续利用模式研究,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1年第1期

134, 方创琳, 区域持续圈与发展圈相互作用理论,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9年第2期

135, 方创琳,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目标分析与展望, 《中国能源》, 2007,29(12),30-34

136, 方创琳, 区域发展规划系统集成方法论, 《中国软科学》, 1999年第4期

137, 方创琳,高群, 珠江流域经济带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山地学报》, 2002年第2期

138, 方创琳,李茂勋,吴丰林, 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化与进城务工人员的空间分异及流向分析, 山地学报, 2009,17(4):39-45

139, 方创琳,蔺雪芹, 武汉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生态状况诊断,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19(10):1211-1218

140, 黄金川,方创琳,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型的定量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年第3期

141, 班茂盛 方创琳, 长三角大都市带人口容量与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建设,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17(1):501-505

142, 方创琳,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战略决策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 2000年第6期

143, 方创琳,刘彦随, 河西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 2001年第2期

144, 方创琳, 论区域与城市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一体化 , 《城市规划》, 2002年第4期

145, 方创琳,祁巍锋, 紧凑城市理念与测度研究进展与思考, 《城市规划学刊》, 2007,169(4):65-73

146, 方创琳, 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研究进展与基本判断, 《城市规划学刊》, 2009,171(3):1-5

147, 方创琳, 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与对策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9,24(5):468-474

148, 班茂盛 方创琳,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 《城市规划学刊》, 2007,169(3):51-54

149, 方创琳,吴丰林,李茂勋,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人口与居民点配置适宜性研究,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0,3(1):63-78

150, 班茂盛,方创琳,宋吉涛, 国内外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经验及启示, 《世界地理研究》, 2007,16(3):45-50

151, 鲍超,方创琳, 城市化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互动机理及调控模式, 城市发展研究, 2010,9:1-6

152, 方创琳, 唐山市新世纪发展定位与经济发展战略优势机遇, 《经济地理》, 1999年第6期

153, 方创琳, 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 《经济地理》, 1999年第4期

154, 方创琳,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 《经济地理》, 2009,29(1):19-26

155, 刘海燕,方创琳, 北京市海淀高科技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价, 《经济地理》, 2008,28(2):291-296

156, 鲍超,方创琳, 从地理学的综合视角看新时期区域规划的编制, 《经济地理》, 2006, (2):177-180

157, 邱灵,方创琳,申玉铭,任旺兵., 城市经济转型期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供需特征与功能区建设., 经济地理,, 2010,30(2):256-262.

158, 方创琳,徐建华 , 西北干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与理论基础, 《地理科学进展》, 2001年第1期

159, 乔标,方创琳,李铭, 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过程研究进展及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5,24(6):31-41

160, 刘晓丽,方创琳,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8,26(5):1-7

161, 鲍超,方创琳, 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8,26(6):38-46

162, 蔺雪芹,方创琳, 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8,26(6):110-118

163, 王德利,方创琳,高璇, 基于投入产出的中日美产业关联结构演进比较., 地理科学进展, 2010,29(5): 609-618.

164, 吴丰林,方创琳,赵雅萍, 城市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进展综述与研究思路., 地理科学进展., 2010,29(10),1201-1208

165, 方创琳、石培华等,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发展规划, 《地理科学进展》, 1997年第3期

166, 方创琳, 西北干旱区生态-生产-生活三重贫困的根源与调控优化手段, 〈技术跨越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1月

167, 方创琳,刘彦随, 河西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示范园区建设, 《中国可持续发展》(香港), 2001年第1期

168, 方创琳, 西北干旱区生态安全系统结构与功能监控思路研究, 《中国沙漠》, 2000年第3期

169, 方创琳, 河西地区新世纪人地系统优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重点, 《中国沙漠》, 2002年第1期

170, 方创琳, 河西走廊:绿洲支撑着城市化!, 《中国沙漠》, 2003年第1期

171, 方创琳,曹光中, 庆阳市新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沙漠》, 2004年第1期

172, 方创琳,孙心亮, 基于水资源约束的西北干旱区城镇体系形成机制及空间组织――以河西走廊为例, 《中国沙漠》, 2006,26(5):860-867

173, 鲍超,方创琳, 内陆河流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双向优化仿真模型 , 《中国沙漠》, 2006年第5期

174, 鲍超,方创琳,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约束城市化进程的定量辨识, 《中国沙漠》, 2007,27(4),45-48

175, 方创琳,张文忠,鲍超, 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竞争等级的选择,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3年第4期

176, 方创琳, 区域人地系统优化调控与可持续发展, 《地学前缘》, 2003年第4期

177, 方创琳, 区域发展规划的人地系统动力学基础, 《地学前缘》, 2000年专辑

178, 方创琳, 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地位与基本职能,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9年第3期

179, 方创琳, 区域发展规划的公效兼容行为分析, 《人文地理》, 1999年第4期

180, 方创琳, 城市亚健康之忧, 人民论坛, 2010,6,7-8

181, 方创琳, 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内涵与类型体系, 《规划师》, 1998年第3期

182, 董锁成,张文忠,方创琳, 资源环境与经济作用机制和规律研究, 《资源科学》, 1999年第5期

183, 毛汉英、贾绍风、方创琳等, 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8年第4期

184, 蔺雪芹,方创琳, 水资源硬约束下的武威城市化过程与节水型城市建设,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23(1):118-124

185, 方创琳、毛汉英, 跨省毗邻经济协作区联合协作发展重点与对策建议, 《国土与区域经济》, 1998年第4期

186, 方创琳, 采煤塌陷地综合开发与工农业的协调发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7年第2期

187, 鲍超,方创琳, 长江流域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调控途径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年第4期

188, Qiu Ling, FANG Chuanglin ,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Promotion Policy of Producer Services’ Competitiveness in Beijing City:A Comparative Analysis among Beijing, Tianjin, Shanghai, Guangzhou and Shenzhen ,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2010,8(2):

189, Wu Fenglin,FANG Chuanglin, Discussion on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China’s Wind Power,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2010,8(4):37-40

190, 方创琳, 西北地区跨世纪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测绘出版社,1996年11月

191, 方创琳, 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群形成发育现状与建设重点, 《干旱区地理》, 2010,33(5):667-675

192, 方创琳、申玉铭,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前景和承载能力的分析与生态对策, 《干旱区地理》, 1997年第1期

193, 方创琳,黄金川,步伟娜,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约束下城市化过程及生态效应研究的理论探讨, 《干旱区地理》, 2004,27(1):1-7

194, 方创琳,步伟娜, 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综合开发的战略转变, 《干旱区地理》, 2004,27(4):455-465

195, 方创琳,杨玉梅,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基本定律, 《干旱区地理》, 2006,29(1):1-8

196, 鲍超,方创琳, 基于物元模型的西北干旱区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干旱区地理》, 2005,28(5):2-6

197, 孙心亮,方创琳, 干旱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及应用, 《干旱区地理》, 2006,29(5):668-674

198, 方创琳,刘晓丽, 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地域分异规律分析, 《干旱区地理》, 2008,31(4):512-523

199, 谢强,方创琳, 河西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情势分析, 《干旱区地理》, 2001年第1期

200, 石培华、方创琳等, 中国粮食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对策,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8年第2期

201, 方创琳, 淮海经济区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 《经济地理》, 1996年第2期

202, 方创琳, 淮海经济区金融业发展形势与发展思路, 《开发研究》, 1997年第3期

203, 方创琳, 河南辉县市新世纪发展经济发展定位与发展环境分析, 《经济地理》, 2002年第1期

204, 方创琳, 淮海经济区房地产业开发投资现状与对策, 《地理译报》, 1996年第4期

205, 方创琳, 淮海经济区商业发展与市场建设布局研究, 《淮海经济开发》, 1998年第5期

206, 毛汉英、方创琳, 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与完善途径, 《国土与区域经济》, 1996年第2期

207, 方创琳, 国外区域发展规划的全新审视及对中国的借鉴, 《国土与区域经济》, 1997年第4期

208, 武伟、方创琳等, 京九铁路沿线地区工业结构的调整, 《香港与京九铁路沿线开放与区域发展》, 科学出版社,1997/10月

209, 方创琳, 全球变化与地理学, 《地理译报》, 1996年第3期

210, 申玉铭、方创琳, 区域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6年第4期

211, 张志良、张勃、方创琳, 甘肃疏勒河流域移民安置与社区布局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1997年第5期

212, 方创琳, 垃圾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经济成分及分异, 《中国地理》, 1996年第2期

213, 方创琳, 自然资源与垃圾资源消长转换论, 《中国地理》, 1997年第1期

214, 方创琳, 垃圾灾害发生的特点及发展灾情分析, 《灾害学》, 1995年第3期

215, 方创琳, 城市中的垃圾困扰症与城市美容问题, 《城市问题》, 1996年第1期

216, 方创琳, 兰州城市垃圾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若干问题,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7年第1期

217, 方创琳, 垃圾灾害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7年第3期

218, 方创琳、杨玉梅, 兰州城市垃圾资源综合开发整治研究, 《兰州学刊》, 1996年第6期

219, 方创琳, 资源垃圾化—技术进步—垃圾资源化, 《环境导报》, 1996年第6期

220, 方创琳, 中国垃圾资源的基本特征, 《环境导报》, 1997年第1期

221, 方创琳, 构筑海上中国—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思路, 《中国国情国力》, 1997年第9期

222, 方创琳, 警惕洋垃圾入境, 《中国进出境动植检》, 1996年第3期

223, 方创琳, 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及退化监控系统, 《生态学杂志》, 1994年第5期

224, 方创琳, 垃圾资源化—世界垃圾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整治对策, 《科技导报》, 1993年第4期

225, 方创琳, 全球垃圾资源地域分异规律研究, 《科技导报》, 1994年第8期

226, 方创琳, 论生态教育, 《中国教育学刊》, 1993年第5期

227, 方创琳, 黑河中游绿洲空间结构多目标方案决策的密切值分析研究, 《干旱区地理》, 1992年第3期

228, 方创琳, 耗散结构理论与地理系统论, 《干旱区地理》, 1989年第6期

229, 方创琳, 黑河中游绿洲空间结构的演替, 《干旱区地理》,, 1990年第3期

230, 方创琳, 甘肃绿洲型城镇体系形成机制研究, 《干旱区地理》, 1991年第4期

231, 方创琳, 黑河中游绿洲用水系统与空间结构调整建议, 《干旱区研究》, 1990年第3期

232, 方创琳, 黑河中游绿洲空间结构的系统分析, 《青年地理学家》, 1991年第1期

233, 方创琳, 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经济地理》, 1990年第4期

234, 方创琳、刘妍森, 黄土高原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对策研究, 《经济地理》, 第12卷学术论文集,1993年5月

235, 方创琳,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初步研究, 《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4月

236, 方创琳, 干旱地区绿洲生态农业的节水研究, 《地理学与农业持续发展》, 气象出版社,1994年11月

237, 方创琳, 河西绿洲空间结构浅析, 《开发研究》, 1990年第1期

238, 方创琳, 中国绿洲开发与第二亚欧大陆桥协调发展研究, 《开发研究》, 1994年第6期

239, 方创琳, 自然资源垃圾化与垃圾资源化初论,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4年第2期

240, 方创琳, 垃圾资源类别分析研究,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4年4期

241, 方创琳, 区域产业结构最优协调比例的量化研究, 《西北师大学报》, 1991年第3期

242, 方创琳, 甘肃工业主导产业优选指标体系与发展研究, 《西北师大学报》, 1994年第4期

243, 方创琳, 黑河中游绿洲空间结构系统优化经济计量模型, 《西北师大学报》, 1992年第1期

244, 方创琳、张勃, 甘肃绿洲型城镇体系发展与布局研究, 《西北师大学报》, 1993年第1期

245, 方创琳、薛彦嵘, 中国工业绿洲刍论, 《西北师大学报》, 1995年第3期

246, 方创琳、吴玉鸣, 干旱地区社区经济发展的推拉效应与对策,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4年第2期

247, 方创琳、王宏, 兰州城市空间结构与国土经济开发, 《西北史地》, 1991年第3期

248, 方创琳, 全球垃圾资源综述, 《甘肃环境研究监测》, 1994年第2期

249, 方创琳, 垃圾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甘肃环境研究监测》, 1995年第2期

250, 乔标,方创琳, 河西地区城市竞争力分析, 《甘肃社会科学》, 2003年第6期

251, 方创琳, 旅游垃圾的资源化开发利用, 《甘肃旅游》, 1994年第2期

252, 方创琳, 兰州在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优位功能, 《中国地理》, 1989年6期

253, 方创琳、杨玉梅, 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国土开发整治, 《科学经济社会》, 1989年第6期

咨询报告:


2003年以来,先后向国务院提交20份被采用的重要咨询报告或重大规划,其中13篇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笔批示。

1, 方创琳主笔,编写专家组组长,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国务院常委会议批准(国务院2003年第3号文件), 国务院常委会, 2003年1月14日

2, 方创琳, 红崖山水库首次干涸及甘肃民勤严重缺水应急解决方案, 总理批示,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办公厅2004(151)采纳, 2004年8月9日

3, 方创琳, 关于整合发展连云港市(东海)硅产业,提升硅产业国家竞争力的建议, 总理批示,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专报信息》2007(117)采纳, 2007年10月27日

4, 方创琳, 关于整合湖南省湘西州酉水河两岸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建议, 总理批示,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国家信访局2003第124期采纳, 2004年1月18日

5, 陆大道,方创琳, 中科院专家关于警惕借各类“新区”建设规划之名实施大规模“造城”的建议, 总书记、总理、副总理批示, 中共中央办公厅《专报》、国务院办公厅《送阅》、《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专报信息》2009年第148期采纳, 2009年8月28日

6, 毛汉英,方创琳, 三峡库区发展天然气化工必须慎之有慎, 副总理批示,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专报信息2002(76采纳), 2002年5月14日

7, 方创琳, 甘肃陇东油田开发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副总理批示,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一局2003(144)、中国科学院办公厅采纳, 2003年4月17日

8, 方创琳,毛汉英,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流经焦作市区段的若干建议, 副总理批示,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办公厅2004(192)采纳, 2004年9月9日

9, 方创琳, 以流域为主线进行中国经济区域划分及规划的建议, 副总理批示, 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专报信息》2004(132)采纳, 2004年8月6日

10, 方创琳, 北部湾开发合作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与建议, 国务委员批示, 国务院办公厅《专报信息》、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专报信息》2007(15)中国科学院办公厅《领导参阅材料》采纳, 2007年3月4日

11, 方创琳, 中科院专家关于“十二五”期间国家应特别关注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的建议, 国务委员批示, 中共中央办公厅《专报》、国务院办公厅《送阅》、《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专报信息》2009年第150期采用, 2009年9月1日

12,方创琳参与, 中科院专家关于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副总理批示, 国务院办公厅《专报信息》、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专报信息》2010(75)采用, 2010年4月26日

13, 方创琳、蔡建明、刘盛和等, 中科院专家关于我国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理性思考与科学建议, 国家领导人批示, 2010年12月15日

14, 方创琳, “十一五”期间加大我国三类空间规划协调力度的建议,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专报信息》、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专报信息》2005(177)采用, 2005年12月12日

15, 方创琳, 汶川地震重灾区外出打工人员核算及就地安家落户的建议, 国家发改委, 汶川地震《简报》, 2008年7月26日

16, 方创琳, 关于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调整我国风电发展目标的建议,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每日汇报》、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专报信息》2008(292)期采用, 2008年9月18日

17, 方创琳, 中科院专家关于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手臂联动战略与建议, 中共中央办公厅, 中共中央办公厅《专报》、《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专报信息》2009年第38期采用, 2009年3月9日

18, 方创琳,张小雷、朱光辉, 中科院专家关于建设出疆进藏战略通道的建议, 中共中央办公厅, 中共中央办公厅《专报》、《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专报信息》2010年第123期采用, 2010年5月27日

19, 方创琳参与,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国务院,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专家组成员, 2008年8月12日

20, 方创琳参与, 四川青川与甘肃陇南行政中心迁建报告, 国务院,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专家组成员, 2008年11月15日

21, 方创琳参与,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国务院,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专家组成员, 2008年4月15日

22, 方创琳任规划组长, 焦作市城市总体规划, 国家建设部, , 2008年11月14日

荣誉奖励:


先后获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中国城乡发展进步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中国科学院朱利月华优秀教师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国家环保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及多项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

1, 中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第一, 中国地理学会, 1999年。

2, 国家环保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四, 国家环保总局, 1997年。

3, 第29届国际地理大会优秀青年科技奖, 第一, 国际地理联合会, 2000年。

4, 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最高奖二等奖, 第一, 甘肃省委省政府, 1995年。

5, 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第一, 中国科学院, 1998年。

6, 甘肃省高等学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第一, 甘肃省教育委员会, 1996年。

7, 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第一, 中国科学院, 2008年。

8, 全国首届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 第一, 中国地理学会, 2009年。

9, 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 第一, 中国科学院, 2009年。

10 中国城乡发展进步奖, 第一, 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 2009年。

11,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奖), 第七, 中国科学院, 2009年。

12,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编撰重要贡献奖, 第一, 中国中央组织部,国家新闻出版署, 2009年。

13, 世界华人重大学术成果奖, 第一, 国际经济评价香港中心, 1999年。

14, 《经济地理》创刊20周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第一, 中国地理学会, 2000年。

15,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一等所长奖学金, 第一,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 1996年。

16, 优秀教师, 第一, 西北师范大学, 1995年。

17, 首届享受特殊津贴的优秀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 第一, 西北师范大学, 1993年。

18, 第二届享受特殊津贴的优秀中青年教学科研双骨干, 第一, 西北师范大学, 1995年。

19, 第三届享受特殊津贴的优秀中青年教学科研双骨干, 第一, 西北师范大学, 1997年。

20, 教学新秀、讲课比赛二等奖, , 西北师范大学, 1994年。

21,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第一,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1990年。

22, 实现甘肃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征文获优秀论文奖, 第一, 甘肃省委省政府, 1990年。

23, 优秀共产党员, , 北京大学城市环境学系, 2000年。

24, 《西北大开发-甘肃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二等奖, 第一, 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 2001年。

25, 《西北大开发-甘肃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三等奖, 第一, 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 2001年。

26, 《西北大开发-甘肃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优秀奖, 第一, 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 2001年。

27, 全国水利水电科技成果一等奖(2004-08-1024/Y-1.3), 第一, 全国水利水电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 2004年。

28, 中国科学院先进个人人, 第一,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2005年。

29, 吴传钧人文地理优秀论文一等奖, 第一, 中国地理学会, 2008年。

30,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汶川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 第一,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党委会, 2008年。

31, 青海玉树抗震科技救灾优秀共产党员, 第一,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党委会, 2010年。

媒体报道:


简历被《科学骄子》、《祖国》、《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第四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8月)、《中国当代名家大词典》、《中华当代学者大词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12月)、《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世界学术文库出版社,1999年10月)、《中国人才世纪献辞》(改革出版社)等入编,国家人事部主办的《跨世纪人才》杂志1999年第10期报道,科学时报2009年6月24日、科技日报2009年7月29日(方创琳:用知识改变城市命运)、有关学术报告和科研活动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甘肃电视台、云南电视台、山西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吉林电视台、福建电视台、广西电视台、深圳电视台、香港卫视、庆阳电视台、绍兴电视台、晋江电视台、盐城电视台、焦作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人民论坛以及多家报纸等报道。

找准定位 放手发展

——访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方创琳

2000年5月,通过了公开招聘成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基地研究院、教授的方创琳,1966年出生在庆城县驿马镇。1983年考上了西北师范大学,1987年被保送上了西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995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到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后,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的研究与教学,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发展规划、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曾获国际地理联合会优秀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地理科技奖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在学业上获得巨大成绩的方创琳,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献计献策。2000年,在他热心组织下,中科院一些科学家到庆城县进行考察,并为庆城县制定了区域发展规划。对于庆阳市,方创琳也作了全盘分析,日前记者在北京采访他时,它毫不保留地谈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在与我国中东部地区、我省河西地区相比较之后,方创琳说,我市经济落后的原因可归纳为五点。一是自然条件不足,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地方经济优势。我市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地带,靠天吃饭;自然资源总体上归纳为“一黑(石油天然气资源)一绿(农副产品资源)”,但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源加工能力低下,滚动增值效益不高,并为因富得福。二是区位条件后天不优,交通相对闭塞。整体上处在贫困落后地区的夹缝之中,得不到周围地区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交通瓶颈严重的制约着老区经济的发展。三是经济发展尚处工业化初期阶段。农业经济比重大,地方工业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亏损面大,产品技术含量低,第三产业相对萧条。因此,全市迄今为止,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成为典型的农业大区、工业小区、财政穷区。四是产业结构是一种资源密集型的投入漏出型产业结构。这种结构导致老区价值得双重流失。五是观念陈旧,市场经济意识淡漠。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面临着输有输不出,金由进不来的“两难”局面。

面对如此现状,方创琳说,目前我市要求的发展,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要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放手发展市场经济。要按照“农业稳区、工业强区、商贸治区、科教兴区”的发展思路,找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新亮点,最终把庆阳市建设成为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优质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石油天然气化工及服务基地和绿色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基地。二是练好内功,主动挂靠,甘当配角,借鸡下蛋,大力发展配角经济。鉴于目前我市的现状,只能主动出击,挂靠名牌企业,甘当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生产的“配套车间”,要树立“你发财,我发展”、“你高级,我升级”的联合协作发展意识。三是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多轮驱动,体制创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四是转变观念,借助外脑,不求所有,但求所为,建立内外联动的人才流动新机制。

在采访中,方创琳深情地说,盼着我们工作在外的庆阳籍专家时时都在密切关注着家乡的变化,年年都在期盼着家乡兴旺发达,寻找各种机会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尽微薄之力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为此他呼吁:一是建议成立“陇东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会”,吸收全国各地的庆阳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领导共同参加,每年召开年会,共商家乡发展大计,用情、用心、用知识、用关系、用技术服务家乡,建设家乡。二是建议编制《庆阳市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论证,最终形成一份建议报告,上报国家有关部委。三是建议给工作在外的每位庆阳人订阅或者赠阅《陇东报》,使庆阳人能及时了解家乡经济建设动态和变化。

来源:《陇东报》2008年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