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主要著作:
[1]《方略与施治:历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56万字,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获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2]《西南通史》(主编及第一作者),100万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获国家图书提名奖、河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云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3]《南诏大理国兴衰史》,55万字,岳麓书社,2023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
[4]《古代云南变迁史》,60万字,广西师大出版社,2023年。
[5]《边疆民族史探究》,41万字,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2015年再版。
[6]《边疆民族史新探》,47万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
[7]《方铁学术文选》(云南学术名家文丛),34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
[8]《中国西南边疆开发史》(第一作者),30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获云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9]《西南通史·修订本》(第一作者),100万字,社科文献出版社,2023年。
[10]《中国饮食文化史·西南卷》(第一作者),49万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11]《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第二作者),60万字,中国社科出版社,2021年。获云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12]《中国历代边事边政通论》(第二作者),160万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13]《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第二作者),55万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14]《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丛书·地学水利航运卷》,(第二作者),44万字,广西科技出版社,1996年。获国家图书提名奖、中国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5]《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综述》(第二作者),44万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16]《云南大百科全书·历史卷》,(副主编),方铁撰写元明部分15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0年。
主要合著:
[1]《西藏通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15年。
[2]《中国历代边事边政通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
[3]《中国饮食文化史•西南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
[4]《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地学水利航运卷》,广西科技出版社,1996年。
[5]《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6]《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综述》,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7]《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初探》,中国社科出版社,2011年。
[8]《20世纪中国西部开发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主要期刊论文:
[1]方铁. 拓展中国边疆史的研究[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23, 33 (01): 15-18+213.
[2]方铁. 汉晋时期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城镇与商业贸易[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39 (04): 127-135.
[3]方铁. 论南诏的地缘政治观及其应用[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21, 31 (03): 149-159+216.
[4]方铁. 中华文明演进史研究构想[J]. 中国边疆学, 2021, (01): 127-140.
[5]方铁. 论中原王朝治边的底线观[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3 (01): 27-36.
[6]方铁. 明朝对云南地区的统治与经营[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9 (05): 4-9.
[7]方铁. 论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多学科合作[J]. 中国边疆学, 2019, (01): 3-22.
[8]方铁. 远古至唐代的今滇中与滇东地区[J]. 社会科学战线, 2019, (09): 135-142+283.
[9]方铁. 宋元时期今滇中与滇东地区的历史发展[J]. 贵州社会科学, 2019, (04): 65-72.
[10]方铁. 论“屯堡”文化现象存在于特定地域的原因[J]. 贵州民族研究, 2019, 40 (01): 152-160.
[11]方铁. 深化中国边疆史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及价值[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1 (01): 9-17.
[12]方铁, 尤佳. 积沙成塔,跬步前行——方铁教授访谈录[J]. 地域文化研究, 2018, (05): 97-108+155.
[13]方铁. 秦汉至元代的滇东北[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 39 (09): 195-200.
[14]方铁. 研究西藏历史的重大成果——读《西藏通史》[J]. 中国藏学, 2018, (02): 38-40.
[15]方铁. 古代云南发展史三题[J]. 文山学院学报, 2018, 31 (01): 2-7.
[16]方铁; 方悦萌,《普洱茶与滇藏间茶马古道的兴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8-01-10
[17]方铁. 论中原王朝的地缘政治观[J]. 中国边疆学, 2017, (01): 3-19.
[18]方铁. 论诸葛亮治理南中的分类统治策略[J]. 地域文化研究, 2018, (01): 12-19+153.
[19]方铁. 论中原王朝治边的理念、方略与制度安排[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1 (01): 82-91.
[20]方铁, 方悦萌. 普洱茶与滇藏间茶马古道的兴盛[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8, 33 (01): 12-20.
[21]方铁,《西南边疆的形成及历史特点》,地域文化研究, 2017, (01): 21-27+153.
[22]方铁,《魏晋、南朝、隋唐诸朝对岭南大姓豪酋的治策》,文山学院学报, 2017, 30 (02): 17-24.
[23]方铁,《土司制度研究方法述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49 (02): 1-8.
[24]方铁. 异牟寻之后南诏与唐朝的关系[J].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7, (00): 205-219.
[25]方铁,《论中国古代的治边方略》,思想战线, 2017, 43 (01): 41-50.
[26]方铁. 论中国的传统治边方略[J]. 中国边疆学, 2016, (01): 3-23.
[27]方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理论体系[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6, 26 (03): 1-4.
[28]方铁. 主持人语[J]. 文山学院学报, 2016, 29 (04): 1.
[29]方铁. 论中国的历史疆域与边疆[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2 (05): 23-31.
[30]方铁. 试论历代王朝的疆域与边疆[J]. 文山学院学报, 2016, 29 (02): 1-7.
[31]方铁. 论元明清三朝的蛮夷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117-123.
[32]方铁. 简论西南丝绸之路[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7 (03): 114-120.
[33]方铁. 试论云南各民族的人文精神[J]. 文山学院学报, 2015, 28 (04): 35-40+45.
[34]方铁. 论古代边疆演变的内在机制——基于人类学视角的考察[J]. 天府新论, 2015, (02): 132-138.
[35]方铁,《论西南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载《中外关系史研讨会文集》,华侨出版社2015年。
[36]方铁,《论中原王朝的地缘政治观》,载《中国历史地理国际研讨会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
[37]方铁,《古代丝绸之路与国家权力渗透》,载《人类学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
[38]方铁,《清代普洱茶与滇东南多民族社会》,载《明清史论丛》,, 2015, (02): 74-89.中华书局2015年。
[39]方铁,《异牟寻之后南诏与唐朝的关系》,载《白族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15年。
[40]方铁. 处理好边疆发展中的几个关系[A] 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9集)[C]. 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 2015: 9.
[41]方铁,《普洱茶与清代滇南社会》,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02-20
[42]方铁. 处理好边疆发展中的几个关系[A] 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8集)[C]. 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 2014: 9.
[43]方铁. 深化对土司制度的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6 (01): 31-37.
[44]方铁. 关于边疆史若干问题的思考[J]. 史学集刊, 2014, (01): 45-48+42.
[45]方铁. 论中原王朝的地缘政治观[A] 历史地理学的继承与创新暨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历代治理研究——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4: 12.
[46]方铁. 土司制度与元明清三朝治夷[J]. 贵州民族研究, 2014, 35 (10): 169-175.
[47]方铁. 简论历代王朝对云南地区的开发[J]. 昆明学院学报, 2014, 36 (04): 25-29.
[48]方铁. 马可波罗所见南方丝绸之路的饮食习俗[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 29 (10): 1-6+11.
[49]方铁. 云南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形成原因[J]. 社会科学战线, 2013, (07): 130-136.
[50]方铁, 黄禾雨. 论中原王朝治边的文化软实力[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3, 23 (02): 19-31+147.
[51]方铁. 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云南社会经济与饮食习俗[J]. 文山学院学报, 2013, 26 (02): 13-24.
[52]方铁. 古代云南与周边地区的关系[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02): 130-137.
[53]方铁. 今滇东北古代发展史上的三次高潮(上)[J]. 昭通学院学报, 2013, 35 (01): 6-13.
[54]方铁. 13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的云南社会经济与饮食习俗[J]. 文山学院学报, 2013, 26 (01): 10-18.
[55]方铁. 论北方游牧民族两次南下西南边疆[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33 (01): 60-66.
[56]方铁. 西南边疆汉族的形成与历朝治边[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 22 (04): 77-88+149.
[57]方铁. 历代王朝经营西南边疆的得与失[J]. 社会科学战线, 2012, (07): 93-98.
[58]方铁. 雍正朝改土归流新探[J]. 明清论丛, 2012, (00): 259-268.
[59]方铁. 清雍正朝改土归流的原因、策略与效用[J]. 河北学刊, 2012, 32 (03): 59-65.
[60]方铁. 广西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部力作——《明清时期广西区域开发不平衡研究》评介[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9 (02): 143-144.
[61]方铁, 张昌山, 姚铁军. 方龄贵先生:我的父亲与导师[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 (02): 67-73+112.
[62]方铁. 中长时段视野下的边疆史研究[J]. 文山学院学报, 2012, 25 (01): 39-45+2.
[63]方铁. 云南古代的饮茶与制茶[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7 (01): 61-69.
[64]方铁. 土司制度及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32 (01): 56-61.
[65]方铁,《雍正朝改土归流新探》,载《明清论丛》第十二辑,故宫出版社2012年。
[66]方铁,《历代治边与云南地缘政治关系的变迁》,载《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中华书局2012年。
[67]方铁,《处理好边疆发展中的几个关系》,载《边疆发展中国论坛》发展理念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
[68]方铁. 《隋唐民族关系思想史》评介[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28 (05): 96.
[69]方铁. 历代治边与云南的地缘政治关系[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32 (09): 5-20.
[70]方铁. 论羁縻治策向土官土司制度的演变[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1, 21 (02): 68-80+149.
[71]方铁. 唐宋两朝至中南半岛交通线的变迁[J]. 社会科学战线, 2011, (04): 101-111.
[72]方铁,忽必烈与云南[J]. 文山学院学报, 2011, 24 (01): 34-40.
[73]方铁,《浅议滇菜与饮食文化》,载《中国滇菜论坛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74]方铁,《元朝经营云南的伟大贡献》,《西部蒙古论坛》2011年2期。
[75]方铁,《中长时段方法与边疆史研究》,载《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文集》,中华书局2011年。
[76]方铁,《郑和下西洋所历诸国之饮食习俗》,载《亚洲食学论坛学术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77]方铁,《唐宋两朝至中南半岛交通线的变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1期。
[78]方铁. 清代云南普洱茶考[J]. 清史研究, 2010, (04): 123-128.
[79]方铁. 处理好边疆发展中的几个关系[A] 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2010: 8.
[80]方铁. 论封建王朝治边的历史经验[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2 (02): 34-42.
[81]方铁.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以对外开放为中心”学术讨论会综述[J]. 文山学院学报, 2010, 23 (01): 33-38.
[82]方铁,《历代对云贵高原的经营及其经济开发格局》,载《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83]方铁,《13世纪中至20世纪初的云南社会及其饮食习俗》,载《丽江民族研究》第四辑,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年
[84]方铁,《关于云南饮食文化的几个问题》,载《滇菜论文与红河美食文萃》,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85]方铁,《清代云南普洱茶的兴盛及其原因》,载《明清论丛》第十辑,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86]方铁,《论元朝的土官制度》,载《中国蒙元史学术研讨会暨方龄贵教授90华诞庆祝会文集》,民族出版社2010年。
[87]方铁. 中原王朝的夷夏观及其治边[J]. 社会科学战线, 2009, (11): 149-153.
[88]方铁.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A]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C].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委、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 2009: 18.
[89]方铁. 西南边疆史研究60年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9, 19 (03): 39-49.
[90]方铁. 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J]. 学术探索, 2009, (04): 90-96.
[91]方铁. 论影响云贵高原开发的社会历史因素[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29 (03): 49-56.
[92]《历朝治边与云南交通的变迁》,方铁 (独著),载《民族学报》第7辑,民族出版社2009年 2009-03-25
[93]方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学[J]. 社会科学战线, 2009, (01): 150-153.
[94]方铁(合著),《<肇域志>有关元代云南史料考释》,载《元史论丛》十一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
[95]方铁. 唐宋元明清的治边方略与云南通道变迁[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9, 19 (01): 73-88+149.
[96]方铁. 古代云南的饮茶与制茶[A] 饮食文化研究(2009年下)[C].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 2009: 7.
[97]方铁(独著),《论中原王朝的若干治边思想》,载《丽江民族研究》第三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
[98]方铁(独著),《历代对云贵高原的经营及其经济开发格局》,载《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99]方铁(独著),《谈云南饮食文化》,载《商务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
[100]方铁. 试论中国边疆学的研究方法[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5): 16-22.,《新华文摘》2008年23期全文转载 2008-09-15
[101]方铁. 蒙元统治对中国西南边疆的影响[J]. 西部蒙古论坛, 2008, (01): 24-31+126-127.
[102]方铁. 古代治理边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构想[J]. 社会科学战线, 2008, (02): 130-136.
[103]方铁(独著),《云南地区与邻国间的主要通道》, 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庆祝朱士光教授70华秩暨荣休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
[104]方铁(独著),《论构建中国的饮食文化学》,《饮食文化研究》2008年1期。
[105]方铁(独著),《论元朝的土官制度》,载《中国蒙元史学术研讨会暨方龄贵教授90华诞庆祝会文集》,民族出版社,2010年。
[106]方铁(独著),《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序言》,载《学术序跋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7]方铁(独著),《公元前2世纪至13世纪的云南社会及其饮食习俗》,载《丽江民族研究》第二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
[108]方铁(独著),《秦汉蜀晋南朝的治边方略与云南通道开发》,《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6): 49-54.
[109]方铁.《云南跨境民族的分布、来源及其特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5): 9-14+20.
[110]方铁(独著),《论西南古代区域史的特点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 (09): 10-16.
[111]方铁(独著),《论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7, (02): 1-9+148.
[112]方铁(独著),《论云南饮食文化》,《社会科学战线》, 2007, (03): 160-168.
[113]方铁(独著),《论夜郎国的内外关系》,《文山师专学报》, 2007, (01): 27-32.
[114]方铁(独著),《从南诏与唐朝之关系看唐朝治边及其边疆官吏》,载《法国汉学》第十二辑,中华书局,2007年。
[115]方铁(独著),《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苗族的社会生活》,载《民族学报》第五辑,民族出版社,2007年。
[116]方铁(独著),《云南跨境民族的分布、来源及其特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5期。
[117]方铁(独著),《南诏与唐朝的关系及其表述语》,载《中外关系史论丛》第十二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8]方铁(独著),云南饮食文化与云南历史发展[A] 饮食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C].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 2007: 12.
[119]方铁(独著),《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中云南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几个问题》,载《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
[120]方铁(独著),《古代治理边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构想》,《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2期。
[121]方铁(独著),《云南边疆学的现状与展望》,载《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现状与建设报告》,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2]方铁. 论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A] 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 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 2007: 14.
[123]方铁(独著),《古代“守中治边”、“守在四夷”治边思想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6, (04): 1-8+147.
[124]方铁,《南越国的内外关系及其政策》,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2): 1-7.
[125]方铁(独著),《边吏张虔陀与唐朝、南诏关系之破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03): 46-52.
[126]方铁; 邹建达(合著),《论中国古代治边的重北轻南倾向及其形成原因》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3): 174-181.
[127]方铁(独著),《古代治边观念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特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6, (01): 28-34+146.
[128]方铁(独著),《论两晋、南朝统治宁州及对宁州民族关系的影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1): 85-92.
[129]方铁(独著),《南北方古代民族融合途径及融合方式之比较》,《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1): 79-87.
[130]方铁(独著),《云南特色饮食文化》,载《云南特色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31]方铁,为《云南日报·文史哲》撰写以下15篇文章(1998年与2000年):《沧海桑田话交通》,《石门清溪连滇川》,《抚今忆古话南昆》,《茶马古道源流长》,《影响超前的滇黔普安道》,《滇铜川盐水陆运》,《滇缅路系胞波情》,《滇越通道说今昔》,《临沧古道何处寻》,《古滇江湖水运忙》,《行千里如至邻家》,《山间铃响马帮来》,《版纳驿路何时有》,《汉朝至宋代的澄江》,《元明澄江史迹拾趣》;获《云南日报·文史哲》优秀作者一等奖。
[132]方铁(独著),为(泰国)《星暹日报》撰写以下4篇文章(2003年):《元朝与中南半岛诸国关系考》,《南诏与大理国的文化》,《南诏与邻邦的关系》,《濮越民族的源流与分布》。
[133]方铁(独著),《南越国的内外关系》,载《中国壮学》第一辑,民族出版社,2006年。
[134]方铁(独著),《红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构想》,载《红河流域社会发展国际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5]方铁,《论南诏与唐朝关系的性质》,载《林耀华先生纪念文集》,民族出版社2005年。
[136]方铁,《古代中国至老挝、泰国和柬埔寨的陆路交通》,载《中外关系史论丛》第八辑,(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37]方铁(独著),《西南边疆史地研究》,载《2004—2005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研究前沿报告》,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8]方铁(独著),《论诸葛亮南中治策及其分类统治原则》,载《中国南方民族史研究文集》,群言出版社,2005年。
[139]方铁. 南诏与唐朝的关系及其表述语[A] 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延边大学历史系与东北亚研究院、沈阳东亚研究中心,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 2005: 9.
[140]方铁(独著),《古代南方民族的饮酒习俗》,《民族艺术研究》,2004, (06): 24-30.
[141]方铁(独著),《论南诏不是国家级政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05): 50-56.
[142]方铁(独著),《元代云南行省的农业与农业赋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04): 57-64.
[143]方铁(独著),《史记》、《汉书》失载西南夷若干史实考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4, (03): 65-72.
[144]方铁(独著),《从赛典赤对云南的治策看蒙元的民族统治政策》,《回族研究》, 2004, (02): 35-39.
[145]方铁(独著),《西双版纳古代交通考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01): 108-111.
[146]方铁(独著),《大理国的民族治策和对外政策》,载《白族文化研究》第四辑,民族出版社2004年。
[147]方铁,《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载《亚洲民族论坛》,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8]方铁,《关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开发》,载《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
[149]方铁,《蒙元对贵州、广西与海南地区的统治和经营》,载《蒙古史研究》第七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0]方铁(独著),《〈史记〉、〈汉书〉失载西南夷若干史实考辩》,《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3期。
[151]方铁,《关于清史编撰体例的几点看法》,载《清史编撰体裁体例讨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2]方铁, 张锦鹏. 论西南边疆跨境民族的特点和历史传统[A] 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中国世界民族学会, 中国世界民族学会, 2004: 7.
[153]方铁(独著),《南诏、吐蕃与唐朝三者间的关系》,《中国藏学》, 2003, (03): 41-48+56.
[154]方铁(独著),《论南诏的民族政策》,《思想战线》, 2003, (03): 35-39.
[155]方铁,张维,《论中国古代治边思想的特点、演变和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3, (01): 13-20+116.
[156]方铁(独著),《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整理实践》,《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01): 38-43.
[157]方铁(独著),《秦汉至隋代封建统治者眼中的西南边疆》,载《中国边疆史地论集续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158]方铁(独著),《跨境民族与文化圈》,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三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9]方铁(独著),《关于西南历史地理研究的几点建议》,载《面向21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展望》,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年。
[160]方铁(独著),《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载《亚洲民族论坛》,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1]方铁(独著),《关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开发》,载《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
[162]方铁(独著),《蒙元对贵州、广西与海南地区的统治和经营》,载《蒙古史研究》第七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00): 92-124.
[163]方铁(独著),《郑和下西洋所历诸国饮食文化考》,《中国饮食文化》2003年1期。
[164]方铁. 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传承[A] 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 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处, 2003: 11.
[165]方铁. 蒙元对贵州、广西与海南地区的统治和经营[A] 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 中国蒙古史学会, 2003: 33.
[166]方铁. 在云龙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A] 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2003: 3.
[167]方铁,《中国古代史研究21世纪展望——"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学术讨论会"中国古代史组讨论纪实》 方铁 思想战线, 2002, (06): 100-103.
[168]方铁,《蒙元经营西南边疆的统治思想及治策》,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2, (01): 17-25+117.
[169]方铁(独著),《论南诏与唐朝关系的性质》,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二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0]方铁(独著),《面向21世纪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思想战线》2002年6期。
[171]方铁(独著),《西南疆域史研究综述》(1989-1998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1, (04): 85-98.
[172]方铁(独著),《宋朝经营广西地区述论》,《广西民族研究》, 2001, (02): 90-98.
[173]方铁,《论唐朝统治者的治边思想及对西南边疆的治策》,《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02): 51-54.
[174]方铁(独著),《应重视研究古代治理与开发边疆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1, (01): 18-20.
[175]方铁(独著),《清朝治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思想及举措》,《思想战线》, 2001, (01): 53-57.
[176]方铁(独著),《明代以前广西地区的交通》,载《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
[177]方铁(独著),《蜀汉南中治策新论》,载《秦汉史论丛》第八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8]方铁(独著),《明朝统治者眼中的西南边疆》,载《史学论丛》第八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9]方铁. 古代中国至今老挝、泰国和柬埔寨的陆路交通[A] 三条丝绸之路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1: 16.
[180]方铁(独著),《论宋朝以大理国为外藩的原因及其“守内虚外”治策》,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0, (06): 47-51.
[181]方铁(独著),《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婚育习俗》,《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1期。
[182]方铁(独著),《先秦时期濮越的民族关系》,载《中国西南文化研究》第三辑,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183]方铁(独著),《大理国里堠碑三通道考》,载《中国民族史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184]方铁(独著),《大理国时期云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3期。
[185]方铁(独著),《我国西南古代居民的婚姻生育习俗》,载《传统文化与生育健康》,中国社科出版社1997年。
[186]方铁(独著),《元明时期云南的农业水利技术》,载《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
[187]方铁(独著),《明代云南地区的水利工程》,《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4期。
[188]方铁(独著),《巴蜀、西南夷地区大姓的异同及其形成的原因》,载《尤中教授从事学术活动40周年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189]方铁(独著),《对中国人生育健康观变迁的历史考察》,载《以妇女为中心的生育健康》,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
[190]方铁(独著),《先秦时期蜀、巴的民族关系》,云南社会科学, 1994, (06): 62-67.
[191]方铁(独著),《辽、西夏、金三王朝的水利》,载《史学论丛》第五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192]方铁(独著),《百越在西南地区分布新议》,《思想战线》1993年6期。
[193]方铁(独著),《汉唐王朝的纳质制度》,《思想战线》1991年2期。
[194]方铁(独著),《40年来我国西南民族史研究情况综述(下)》,《民族研究动态》1990年4期。
[195]方铁(独著),《40年来我国西南民族史研究情况综述(上)》,《民族研究动态》1990年3期。
[196]方铁(独著),《从考古遗存看远古时代西南地区人们共同体的分布》,《思想战线》1989年增刊。
[197]方铁(独著),《试论元代云南驿传的特点及其作用》 , 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 1988-06-29
[198]方铁(独著),《元代云南站赤设置考》,载《史学论丛》第三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199]方铁(独著),《元代云南驿传的特点及作用试探》,《思想战线》1988年1期。
[200]方铁(独著),《赛典赤治滇评述》,载《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
[201]方铁(独著),《元代云南至中南半岛北部的通道和驿站》,《思想战线》1987年3期。
[202]方铁(独著),《论赛典赤治滇》,《宁夏社会科学》1984年3期。
媒体报道一:
方铁: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处
“书香”熏陶下成长
1949年生于昆明的方铁说,我们这一代人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童年时期,我们聆听革命歌曲;青年时代,我们经历动荡的岁月;成年之时,我们喜逢改革开放。所有这些感受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我们与祖国共命运。
方铁是以共和国同龄人的姿态在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
因为有过金色的童年,经历过上山下乡的沧桑,遭受过“文革”带来的挫折,方铁有了自己的人生经验:严格要求自己。他常对弟子们说的格言是:不怕慢,只怕站。他要让学生们都明白,每天有进步,日积月累总会有回报的。
再回首,方铁说走上今天的治学道路,成为知名的历史学家与教育家,是二十年前怎么也没有想到的。这与从小在“书香”熏陶下成长离不开。方教授说,小时候家里到处都是书,父亲方龄贵是著名的蒙古史专家与教育家,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母亲董发英是昆明市第七中学高级教师,父母都十分喜爱读书,家有藏书6000余册。父母对知识的尊重,重视学习,确实对方铁自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家里有很多书架,那时有的是时间读书,方铁就翻来覆去地看书,他读中外名著读各类专著读父母订阅的各类书刊,最终他真正被中国历史文化吸引住了。中国古今优秀知识分子高风亮节的品格深深地影响着方铁和他的姐弟,养成了他们在任何恶劣环境下都不愿放弃学习的习惯。他把不断地学习知识看成人生大事。方铁说从1969年至今,无论是在农村的三年,还是在工厂的七年,在任何岗位上只要一空闲下来便坚持手不释卷地学习。1978年才有机会在工厂200名知青中成为10名敢于参加高考的工人之一,并以楚雄州文科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留校,开始了长期从事民族史、边疆史和少数民族问题的教学、研究的历程。同样,姐姐方慧、弟弟方钢也有过当农民、工人的经历,但都通过不断的努力,上了大学,并成长为云南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的教授。
泡沫学术的反对者
带着当过农民、工人的人生烙印,方铁在工作实践中并没有钻进象牙塔便不闻窗外事,他所从事的社会科学研究,关注较多的是现实方面的问题。在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研究中,他多选择专业性和应用性较强的问题,选题通常都具有现实意义。如他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史上封建王朝统治西南边疆的思想和政策》,专业性很强,难度也大。同时,他也承担一些历史和现实结合的项目,如与清华大学合作的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即为现实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
方铁说,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学术研究选择,与老一代知识分子有所不同。老一辈学者的研究通常较专,而他这一代学者则更多地关注学术与现实结合的问题。这一代学者处于中国学术传统传承的关键时期。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这一代学者也处在中国学术传承的“瓶颈”阶段。或者说,这一代学者的学术根底可能不如前辈,但学术的敏锐性和创造性较为突出,他们还承担着与世界学术接轨的重任。当前,学术界研究失范和泡沫学术泛滥的现象较普遍,反对泡沫学术,坚持正确的学术规范,是共和国同龄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方铁教授在学术上既坚持专业的研究方向,同时积极关注现实问题。他所主持的研究中心获准的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有:西南边疆地区跨境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对边疆稳定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现状及保护措施研究;西南边疆地区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热点问题研究;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研究等。
同时,他所领导的研究中心不满足现有领域,不断开拓新的研究视野。2003年,研究中心成功地承办了中国民族学会与云南大学组织的“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国内外19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就如何正确看待民族文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有效维护各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正确利用和开发文化资源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体现了学者们关心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研究中心还加强与地州的合作,先后在通海县和云龙县召开了“中国蒙古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中西部山区民族原生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研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使研究成果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
方铁教授说,组织这样的学术活动虽然辛苦,但十分值得,苦中有乐。
亲近历史
比喝鸡汤更有滋味
方铁教授记得父亲说过:“进入历史殿堂,比喝鸡汤更有滋味。”这些年他不断在史学和民族学研究中游弋,觉得历史具有无穷的魅力。研究中会不断有新的发现,一个问题获得解释,有更新的问题等着你。只有不断鞭策自己,才能继续前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想定了,就要赶快做。”
方铁教授说,提到云南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对赛典赤•赡思丁的印象最深,记得上大学时第一篇获奖文章的题目就是《赛典赤•赡思丁治滇功绩》。这与小时常在赛典赤•赡思丁治理过的滇池、松花坝游玩不无关系。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方铁教授认为,历史上云南主要的经济部门是矿产和动植物资源开发,粮食并不是上缴中央政府赋税的大头。此外,交通业在云南历史发展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云南众多的民族决定了云南的文化是多元的。当前云南省政府提出绿色经济强省,建设通往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以及建立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发展思路,反映了对云南历史特点的正确认识。
方铁教授说,过去,历史学家多是从内地看边疆,现在应换个角度,多从边疆来看内地。云南的学者应参加全国主流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同时注意突出自己的特色。
方铁教授与其姊方慧教授合作撰写了《中国西南边疆开发史》,还主编了《西南通史》等著作。他应《云南日报》文史哲栏目的邀请,撰写《云南开发史话》系列文章,其中《沧海桑田话交通》、《抚今忆古侃南昆》、《茶马古道源流长》、《滇铜川盐水陆运》、《古滇江湖水运忙》等10余篇文章,体现出独特的视角和睿智的思想,引起读者很大的兴趣。后来因为工作繁忙,方教授停了笔。一些读者因此向编辑部寻问停笔的原由,希望方教授继续写下去。方铁教授深受感动,计划将来再写下去,并把这些文章综合为《云南开发史话》。
作为老师,从1982年毕业留校至今,方铁教授教过的本科生达上千人,学生们十分喜欢听他的课。同时,培养硕士生、博士生20多人。学生们尊敬他、喜爱他,不仅是由于他讲授的课程,也是因为他知识渊博、思想敏锐,同时平易近人。同学们说,与方老师交谈,如沐春风。
方铁教授说,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享受物质文明无可厚非,但也应多读些书,注意充实自己,哲人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方铁教授是个著作等身的学者,日常生活中却是富有生活情趣的普通人。逢休息日,有时可见他出没古董摊文化城,专心致志地淘着古钱币、奇石树根。逢出差开会,他经常带着相机拍摄下各种美丽的照片;在樱花盛开银杏飘黄的季节,更是他抓拍的好时机,每每拍到一张得意之作,他高兴得像一个孩子……
方铁,一个进入历史而又站在现实高处的真学者。
来源:《云南日报网》2004年
媒体报道二:
云南知青:我们要上学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专题 本刊记者 蒯乐昊
1977年方铁参加高考时的全家福
这是一张珍藏多年的全家福:后排左起第一位,方铁:胸佩云南大学校徽;左起第二位,方钢:佩昆明师范学院校徽;右起第一位,方敏,佩云南师范大学校徽。第二排左一,常洪,胸前别昆明医学院校徽,右一,方慧,佩昆明师范学院校徽……就像在财富匮乏的年代,人们拍照要穿上顶考究的衣服,亮出明晃晃的手表一样,在知识珍稀的年代,点缀在胸口的一枚大学校徽,比首饰更加罕有和高贵。
现在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几乎10个人里有8个是大学生,而大学生里头,又几乎10个有8个根本不戴校徽。那会儿可不是这样。这批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曾经的共同身份是知青。所谓“知识青年”,其实是被剥夺了求知权利的青年,或者起码是知识之路被中断了的青年。
父亲口中的大学如此迷人
方家姐弟4人,有3位是知青,远放云南边陲的时候,方铁刚升上高一,小弟方钢上到初三,大姐方慧最为委屈,已经上到高三,离大学门槛一步之遥,“我大姐是班里的学习尖子,上大学肯定不成问题的,当时连志愿都想好了,要学外语。”
外语没有学成,倒被迫学起了傣语,方铁姐弟3人去往的知青点,都在中缅边境的瑞丽地区,是傣族聚居地,那里人少田多,知青的到来为当地输入了大量青壮劳力。“每个人发一头牛,一架犁,就开始犁田。犁田、扒田、挑秧、插秧……劳动一天的收入是1毛4分钱,可换两盒火柴。”知青闲了经常教寨子里的傣族人学说汉语,也跟老乡学会了不少傣话。方铁和姐姐后来成为研究西南民族史的教授专家,他们的傣语基础就是那时打下的。
方铁的父亲方龄贵,著名历史学家。老先生是西南联大毕业生,因有二分之一蒙古血统,逐渐对蒙元历史发生兴趣,师从姚从吾和邵循正,专攻蒙元史。1946年在北京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史学部获硕士学位后,返昆明母校任教。
因此,方家儿女几乎从小就是在大学的氛围下成长的,他们时常听父亲讲起求学时接触到的许多教授、名家,无限神往:
——邵循正先生在西南联大作学术讲演,《元遗山与耶律楚材》,吸引了很多人来听,时间在晚上,教室里坐满了人。老师中姚从吾、罗常培、毛子水、吴宓都来了。不料开讲不久就电停灯熄。邵先生离开手拟的提纲,摸着黑继续讲下去,旁征博引,有声有色,黑暗之中听者鸦雀无声。讲演快结束时,电灯亮了,全场掌声雷动。
……
父亲口中的大学如此迷人。但是下乡以后,这一切已经遥不可及。“压根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上大学。毛主席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说的是理工科大学。我们对理工科不感兴趣,这辈子就不可能上大学了。”
东拼西凑的油印复习资料
但是自学的习惯还保留着,方铁每天看书到12点,找到什么看什么。“文革”中批《水浒》、批孔老二,某种意义上还普及了一些经典读物,《水浒传》、《三字经》、《千字文》作为批判对象发下来给大家看。方铁至今认为,他对历史学最原始最朴素的兴趣,始于《水浒传》。后来专攻西南民族史,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最直观最切身的感受,则来自与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知青生涯。
事实证明,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抓住机会的知青,恰恰是那些求学之梦尚未彻底死灭的人。
“总觉得‘文革’只是一个过程,这个国家总有一天要走向正规、正常。但我们自己是个问号,我们的命运是什么?一辈子就在这里吗?那时的社会充斥着各种口号,但口号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从知青来讲,总觉得不能沉沦,不能堕落。”瑞丽知青方铁、盈江知青魏罗罗、腾冲知青李巨涛,一致认为后来的伤痕文学把知青写得太灰暗:“特别是那个描写云南知青的电视剧《孽债》,我们看了就觉得很不真实。这样的个案不是没有,但是知青中积极上进的大有人在!”
李巨涛是印度归侨子女,在“文革”中串联,每到一个小县城,都要到当地新华书店,把造反派还没有来得及清除的书籍买下,打包寄回省城。这些书,在省城早就绝迹了。图书馆里的书被集中起来,由造反派统一管理,等“文革”到了中后期,到处武斗,造反派管不了那么多,这些“毒草”又慢慢流传出来,李巨涛就是那时集中阅读了《简•爱》等一大批名著,并在恢复高考后决定从文。
跟李巨涛同属“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日本归侨知青魏罗罗,下乡劳动时年龄极小,刚上初一,且家境优越,根本没做过粗活。“父亲刚回国时是高干,13级干部,家里可以吃小灶的。到了知青点,我跟我姐姐连饭都不会做。生火要用吹火筒吹,吹出一脸的烟锅巴,饭也煮不熟。”因为有海外关系,魏罗罗姐妹在知青点备受歧视,其他知青甚至不愿意跟她们同桌吃饭,“别说红卫兵,就连红战友我都当不上。”这种环境下,“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在劳动中必须比别人更加卖力才会获得认可。魏罗罗年纪虽小,但性格特别要强,不甘落人后,到恢复高考时也是如此。因为只读了初一上半学期,知识结构单薄,而高考中她所面对的竞争者,不但有一直在学校就读的应届毕业生,还有像方铁的姐姐方慧这样下乡前已经读到高三的“老三届”。
方铁的父亲方龄贵老教授出身较好,是农民,在惟“成分论”的“文革”中没有受到很大冲击,惟一遇到的麻烦就是因为兼任图书馆馆长,古书、外文书买得比较多,被扣上一顶宣传“封、资、修”的帽子。
老爷子的藏书成为方铁姐弟几人的财富,学校武斗闹得凶时,他们就躲回家中看书,方老爷子有几千本藏书,虽然慑于“文革”,烧毁了其中比较“招眼”的一部分,但留下来的宝贝还是不少。到了恢复高考时,又全靠父母帮孩子们多方寻觅书籍与资料。“那时根本找不到教科书,也没有铅印的辅导材料,只有一些民间油印材料,都是像我母亲这样在中学教书、有点基础的家长,东抄西抄,自己编写出来的。”
“完全不知道要考什么,怎么考,政治课当时的重点肯定是刚召开的三中全会,语文我想肯定是考一篇作文了,没什么好复习的,拿到卷子一看,还考汉语拼音、纠正错别字。拼音就考砸了。”两个多月时间,半盲目的复习准备,方铁硬是叩开了高校的大门。
请愿:我们要上学!
1977年恢复高考时方铁所在的知青连队
高考消息传来时,方铁正在楚雄地区一家国防工厂当工人,这家700多人的生产炸药和导火线的“兵工厂”,有200多名工人是知青,大多是厂里的技术骨干。1977年厂领导得知恢复高考时,还特意对本厂知青封锁消息。
“那地方非常闭塞,山沟沟里头,离县城还有20公里,上午要到10点才看得到太阳,下午3点太阳就下山了,人称‘夹皮沟’,高考恢复的时候我们完全不知情,等知道消息的时候,高考已经过了。我姐姐方慧当时已经调到昆钢(昆明钢铁厂),她得到消息比较早,1977年就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后来又成为建国后云南培养的第一个女博士。”
云南盈江县弄璋乡下岗相寨知青魏罗罗至今记得那张决定了她后半生命运的试卷——“当时的作文题,好像是《攻书莫畏难》和《青松赞》。”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魏罗罗就读于昆明师范大学历史系,恰好与方铁的姐姐方慧同班。魏罗罗亦是下岗相寨知青点中惟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同一知青点的其他知青在返城后,不少进了工厂,在新一轮的人才组合中,由于学历和知识的限制,绝大多数现在已经如他们下放的寨子名那样——“下岗相”了,这种同途殊归的命运感常让魏罗罗唏嘘不已。
从高考消息披露到进入考场,大部分考生只有两个多月时间应付考试,除去文化考试,他们还需要应付严格的身体检查、政治审核和地市初选。报纸公开刊登的报考条件包括:“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革命纪律,决定为革命学习……”
“当时我们白天在工厂上班,电力紧张,晚上总要停电,就买了一大包蜡烛,每天看书复习到两点。”跟方铁同在国防工厂复习迎考的知青约有20名,工厂舍不得这批技术骨干,不让他们参加高考。当时正值邓小平全面整顿工厂,国防工办派了个工作组到厂里整顿。20个青年人一商议,派出几个代表,专门面见国防工办工作组的成员,“有点半请愿的性质了——我们要上学,希望成全我们!工作组的这些同志政策水平比较高,也比较开明,明确表示支持:只要你们考上,工厂肯定放人!”
为了妹妹返城,永远留在乡下
虽然遇到过阻力,但方铁们是幸运的,毕竟能够顺利走进高考考场的知青,只是少数。
跟魏罗罗同在盈江县弄璋乡的知青姚德兴,是现在还留在知青落户地的惟一一位知青,其他一些没能返城的知青,绝大多数也调进了县城,只有他,还守着镇上的小学、中学,在他下乡的地方娶妻生女,教书度日。
一条泥泞的小路走到头,就是姚老师的家,小镇上人人认识他家。“姚老师嘛,昆明的知青馓!你们是他昆明来的亲戚嗦?”穿筒裙的傣家妇人,操一口带地方口音的汉话,笑盈盈指路。1969年来到盈江县弄璋乡的姚德兴,在当地生活了38年,已经快要步入老年,但在当地人眼里,身份依然是外来的“知青”。
他家自筑的小院,格局与陈设跟当地民居并无二致。中堂悬挂的“天地君亲师”挂匾和祖先牌位,透露出一点文化气息。小餐桌上按当地的习俗点着白蜡烛,用来驱苍蝇蚊虫的,就连摆放的菜肴:牛干巴、玉米豆腐、金波菌,也是一律的傣家口味。
姚德兴生父早亡,母亲携他改嫁,在他上面,有继父带过来的一个姐姐,在他之下,是同母异父的弟弟、妹妹。姚家兄弟姐妹从小在一处长大,感情很好。为了能让小妹子回城,23岁的哥哥跟当地签了“卖身契”:留在弄璋,不再返城。
“当时我跟我妹子在一个地方,都是知青,推荐回城,她没能推荐上。妹子才18岁,年纪太小,我要是回去了,留妹子一个人在这里,不放心馓。所以我说让她走,我留下。”1970年12月签的约,1971年,地方上就把姚德兴调入了寨子里的小学校,当地需要知青人才,像姚德兴这样下乡前读到初三的文化人,在小学成了万能的多面手,教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学校开什么课就教什么课,缺什么老师就当什么老师。
到了27岁,回城无望的姚老师经人介绍,跟寨子里一位傣族姑娘结了婚。不明就里的知青同学都说,连城都不要回,肯定是在当地找下了漂亮老婆。“婚礼当天,全部要来看新娘子到底有多漂亮,一看:哎哟,不怎么样嘛!”姚德兴至今说不来傣话,也说不来标准的昆明话了,他是昆明话夹着盈江腔。
以前傣家姑娘不愿意嫁汉人小伙,知青来了以后,情况慢慢改变。汉族知青有文化,对老婆好,生活也比较文明。周围几家大院中,姚德兴家是惟一一家装有太阳能热水器和卫星电视接收器的。到镇中学任教后,他爱人也被调到中学食堂当炊事员。学校校舍不够住,姚德兴家的厢房一度还免费留宿过30名学生。“这个房子是分几次盖起来的,刚开始是竹子的草屋,后来改成土基的瓦房,到93年才改成砖房。”
当时兴高采烈回城去的小妹子,许多年后对他说,“哥,我对不起你。”
妹妹、弟弟回城以后,因工作需要,都进大学深造过。回城后没考大学的知青,有不少收入还不如姚德兴,有学历有知识的,现状大多比较优越,“我弟弟的别墅靠近昆明世博园,下面一层,上面一层,还有车库。以前我回昆明一趟,好多地方不通车,坐一段车,下来走一段,要四五天才能到,现在他们都买了私家车了,开车来接我。”昆明,每年回去一次,住不满10天,就要走,怕妹子内疚。每次他都故意说,在昆明呆不惯。
高考?这里太闭塞了!姚德兴得到恢复高考消息时是1980年,那时他已经34岁,而且高考从1979年开始就设定年龄限制了。得到高考消息的同一年,他去省政府咨询,可不可以把一个娃娃的户口调回昆明。省政府工作人员答,北京、上海来的知青可以,你是昆明人,到盈江还是在云南省,不算支边,政策不许可。“以前老做梦,梦见调回昆明喽,户口也转回去喽,醒来人还是在这里。这几年,连这个梦都不做,这颗心已经彻底死掉了。”
当地升学率不高,回昆明的弟弟妹妹,孩子都上了大学,姚德兴的3个女娃娃,学历最高的读到中专,在乡里的中学教书。娃娃的名字都是姚老师起的,老大,叫春燕,春是春城昆明的意思。老二,叫昆妹,老三,叫昆盈。直到老三出生,姚德兴才猛然醒悟,这辈子是回不去了,孩子的名字里有了盈江的位置。
路灯下夜读的“文革”后第一届
撇开姚德兴这样与高考彻底绝缘的案例不谈,570万这个数字仍不足以囊括1977那一年知青们喷薄而出的报考激情。几个月后的1978年7月,又有610万人进入考场,方铁就在这一批考生之中。此时,他的妻子常洪、弟弟方钢均已作为保送的工农兵大学生,先他一步跨进大学校门。姐姐方慧虽然率先参加了第一批的高考,但因为冗长复杂的招生手续,到弟弟准备第二年考试的时候录取名单还未张榜公布。1978年的春天和秋天,方慧和方铁先后被昆明师范大学和云南大学的历史系录取,77和78两级学生在同一年走进大学课堂,这恐怕是中国高考史上的特例。
方铁的父亲曾经的最大遗憾就是作为大学教授,自己的4个子女却与大学无缘。谁知,1977、1978两年之间,4个孩子竟然齐刷刷地佩上了大学校徽——姐姐和弟弟同级,哥哥和妹妹同级,这让老爷子无限欣慰。
方铁当年是楚雄州文科考生中的第二名。还没放榜,厂领导就因为招生办来调档预先知道了消息。“厂领导找到我:小方啊,你能不能不要走啊?当时我就知道我一定考上了,我说如果考上我一定要走。”
方铁所在的国防工厂,现在是全国最大的导火索厂,但厂子里的技术基础,却是当年那一批知识青年奠定下的。方铁在厂里负责的产品,曾得到过中央军委嘉奖,直到现在,生产相关产品,还使用着方铁当年写的技术文件。多年以后,这一批从厂子里走进大学的知青在各行各业有了作为,工厂里依然“与有荣焉”,报纸上登载了方铁家“一门八教授”的故事,厂领导马上买下几十份报纸,到处散发。
“‘文革’停办大学10年,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人才都出现了严重的知识断层,弥补这个断层,就靠这批后来考上大学的知青,包括小知青,迅速地顶上来。这批人现在承上启下,挑着大梁。设想一下,如果当时不恢复高考,没有这批人,我们国家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如果文化的断代再长个一到两年,后果将更加严重。”
进入云南大学就读的方铁发现,这座曾作为西南联大校园的大学,已经不复是父亲记忆中大师云集的高等学府了。
“当时的大学,刚刚教授完工农兵学员,教学质量非常差,但是我们很尊重老师,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看我们自己的。毕竟,上大学的机会太难得了。”方铁上大学的时候已经29岁,全班70位同学,只有4个应届毕业生,其余的都是知青,其中50位是已经工作了5年以上的带薪学生,携带家眷、拖儿带女的“老龄大学生”相当普遍。
“知青有个很大的特点,自学能力相当强。当时有个说法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我们的理解就是,虽然很少机会,一切服从国家分配,但是主观上必须做好各种知识储备,机会来临的时候就能够稳稳地抓住。”1978年的大一新生李巨涛,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
魏罗罗所在的昆明师范大学实行灯火管制,图书馆10点半关门,宿舍12点熄灯,她就买来煤油灯夜读,常常熏得两个鼻孔黑黑的。路灯下面的,打着电筒的,看书背单词的,都是这些如饥似渴的大龄学生。
可怕的两届半
方铁中学学的是俄语,到了大学改成了英语,许多大学生跟他一样,连26个字母都不认得,于是从头开始。老知青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让魏罗罗羡慕不已。“他们的自学方法非常棒,我们都跟他们学,怎么找材料,怎么归纳,怎么做索引、做卡片,怎么讨论……可以说,我们这几届以后的大学生,无论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根本赶不上我们。”魏罗罗就读的师范大学中,仅以她所在的班级为例,40名学生中许多后来成了大学老师,去地市中学教书的也大多当上了校长,在“文革”以后的人才教育传输和填补文化断层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再说方铁教授,虽然他上的并非师范大学,但他跟他的妻子、姐妹、兄弟一样,选择了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在他170平米的寓所里,藏书多达几万册,颇有乃父之风。
知青大学生在中国当代史上是一个特殊群体,国外曾有专门学术论文研究中国的知青大学生,并把这一代大学生叫做“中国可怕的两届半”,指的是77、78级,79级算半届,因为79级就开始限制年龄了。专门研究这两届半的知青大学生:他们的走向、他们的贡献、他们的地位。说这两届半“可怕”,是指他们力量巨大,从学术的角度来说,他们的入学,直接促成了中国高校体系的学科梳理和完整化,成为文化接力棒的重要传递人;从社会影响来说,他们身份特殊,受过多年马列主义教育,通过亲身经历对中国建国以来的道路有过深刻的感受与反思,能适应最正统的思想,也有叛逆精神,渴望除旧布新,所以能够上接毛主席政治路线,下接邓小平改革开放,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能量与活力,对中国当代历史的影响显著而深远。
正如方铁教授所说,“我是搞历史的,我深深了解,一桩历史事件的影响、意义与价值,有些当时就能体现出来,还有些则要过上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个时代,才能看得明白。”
方铁,云南大学教授、博导,曾任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所所长、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