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张际平,男,1953年1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东阳。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CBE)学会理事长。我国首个“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工业园区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席专家,也是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讯和信息系统”、“教育技术学”三个硕士生点的硕士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0,6-1973,7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十营,事务长。
1973,8-1977,2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就读。
1977,2-1979,2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就读(1979,2毕业留校)。
1979,2-现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1989,10-1990,5 荷兰特温特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高级访问学者。
1992,5-1996,6 荷兰特温特科技大学攻读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
1992,5 华东师范大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为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
2.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电教中心主任。
3. 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CBE)学会理事长。
4.全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
5.全国高校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大奖赛总裁判长。
6.中国教育技术学会专家委员会成员。
7.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会理事和专家委员会委员。
8.上海市图形图像学会理事。
9.上海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
10.曾任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部主任,教育部高校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教育部基础司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文科基地《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研究所》专职研究员等。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多媒体训练》、《教学模式比较》、《通信系统与网络》、《科技前沿文献选读》、《教育技术学英语科技文献精读》。
培养研究生情况:
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32人,硕士研究生100余人,高校在职和教育硕士50多人,高校访问学者30多名。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网络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化、远程教育、未来课堂、 学习支持系统(LPSS)、课件开发技术、 虚拟现实(虚拟学习环境)。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成人学习的技术支持研究”,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2008-2010,主持人。
2.“新技术、媒体影响力与第三空间教育”,2007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子项目,2007-2010,主持人。
3.“数字化教学平台设计与开发”,教育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5-2009,主持人。
4.“未来课堂”,华东师范大学985子项目,2009-2011年,主持人。
5.“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重点项目,2005-2009年,项目组长。
6.“教师教育与创新网站”,华东师范大学211项目,2004-2005,总体设计。
7.“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2002-2005,专家组长。
8.“学习支持系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6-2008,项目负责人。
9.美国AT&T基金会资助的《通讯与学习》国际合作项目和许多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1.“电脑分析视听型教学系统”1990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2.“电脑分析视听型教学系统”,1990年获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二等奖。
3.“IBM有声接口”1992年获上海电教协会评比一等奖。
4.“视听系统软件设计”1993年获全国电教协会评比二等奖。
5.“远距离教学与应用”论文1997年被全国CBE学会评为一等奖。
6.“通讯与学习项目评价”2000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召开的第十一届大学教与学国际会议评为《教学和技术创新奖》。
7.“网格技术远程教育应用”2006年获河南省政府二等奖。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 《交互电子白板原理及应用》,张际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2. 《计算机与教育:理论、实践、创新》,张际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3. 《教育技术学英语科技文献精读》,张际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
4. 《计算机与教育:应用与创新》,张际平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5
5.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学习应用》,张际平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
6. 《网络课件设计师》,张际平主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2。
7. 《计算机与教育》,张际平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11。
发表论文:
1 基于门限代理签名的在线答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李凤英; 高志军; 张际平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0-09-25
2 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与对策 姚红玉; 张际平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5-10-15
3 建构主义的澄清与反思 莫永华; 仇雪梅; 张际平 中国电化教育 2010-01-10
4 《教育通信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介评 张际平 电化教育研究 2010-02-01
5 一种社会性标签聚类算法 王萍; 张际平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0- 02-15
6 未来课堂的定位与特性研究 陈卫东; 张际平 电化教育研究 2010-07-01
7 未来课堂设计与应用研究——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陈卫东; 张际平 远程教育杂志 2010-08-01
8 eMM过程模型中的工作流分析 周勇; 张际平 远程教育杂志 2009-01-10
9 浅议量子密钥管理 陈敏; 张际平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9-01-25
10 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研究 谢忠新; 张际平 现代教育技术 2009-04-01
11 语义Web下的智能授导系统 王晓琳; 高丹丹; 张际平 远程教育杂志 2009-04-10
12 系统论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 张际平 中国电化教育 2009-03-10
13 智能授导系统中的学习者本体构建 王晓琳 ; 高丹丹; 张际平 电化教育研究 2009-04-01
14 虚拟手术实验在医学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邱峰; 张际平 ; 高岩 现代教育技术 2009-07-01
15 未来课堂的设计 高丹丹; 陈向东; 张际平 中国电化教育 2009- 11-10
16 三维虚拟手术实验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邱峰; 张际平; 高岩 医学教育探索 2009-12-20
17 基于GBS 的虚拟教室系统设计研究 秦敏; 沈颖; 张际平 现代教育技术 2010-01-01
18 面向多媒体学习型语言实验室的教学软件的设计 赵志明; 张际平 电化教育研究 1997-06-20
19 通讯与学习:远距离网络教学项目的研究 张际平 开放教育研究 1998-06-15
20 计算机辅助有声汉语教学系统 王吉庆; 张际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03-01
21 计算机辅助有声汉语教学系统 王吉庆; 张际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04-01
22 微处理机辅助BASIC自学系统中的声音控制 张际平 电子技术应用 1982-05-01
23 一种简单可靠的模数转换电路 张际平 电子技术 1982-01-31
24 多用户微机教学系统中语声解说的实现 张际平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983-06-30
25 S-100总线兼容PIO接口的设计 张际平 电子技术 1984-09-27
26 IBM-PC有声CAI系统接口 张际平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988-04-30
27 计算机分析视听型教学系统 张际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06-30
28 计算机分析视听型教学系统 张际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10-01
29 Blog的教育功能分析与思考 金慧; 张际平 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 2006-10-01
30 数字化游戏学习的发展及展望 田爱奎; 杨瑛霞; 夏天; 张际平 电化教育研究 2006-01-01
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课程质量模糊评价研究 胡节; 张际平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6-04-20
32 知识进化理论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启发 林启者; 张际平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05-10
33 突破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瓶颈——区域推进行动计划 应国良; 张际平 开放教育研究 2006-06-05
34 突破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之瓶颈——谈谈教育信息化中的“区域推进” 张际平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6-04-30
35 手机游戏在儿童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儿童手机与教学游戏的整合 薛俊彦; 张际平 电化教育研究 2006-08-01
36 学习支持系统问题理解模块的架构 夏天; 杨瑛霞; 田爱奎; 张际平 开放教育研究 2006-08-05
37 从技术哲学看教育技术的内涵与本质 杨瑛霞; 田爱奎; 夏天; 张际平 电化教育研究 2007- 03-01
38 黑客文化及其网络学习模式 张际平; 陈向东 中国电化教育 2006-06-10
39 虚拟仪器技术及其教学应用 朱敏; 张际平; 潘侃凯 中国电化教育 2006-04-10
40 教学设计方法论体系的变革与未来 金慧; 张际平 中国电化教育 2006-10-10
41 Tag和现代教育技术 夏天; 杨瑛霞; 田爱奎; 张际平 中国电化教育 2006-09-10
42 虚拟实验室及其教学应用 朱敏; 张际平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05-30
43 傅立叶变换型红外光谱仪中的双光路技术 朱敏; 张际平; 钟晓霞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06-30
44 信息通信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UNESCO2006亚太教育技术地区研讨会综述 张际平 中国电化教育 2007-01-10
45 社会化批注的研究 蒋红星 ; 张际平; 邱明 现代教育技术 2008-09-01
46 本体在智能授导系统(ITS)著作工具中的应用 王晓琳; 张际平 现代教育技术 2008-10-01
47 云计算与网络学习 王萍; 张际平 现代教育技术 2008-11-01
48 从教育叙事到技术叙事——关于技术叙事的研究 郑颖立; 张际平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25
49 OpenMP技术在教学游戏中的应用 彭成; 张际平 电化教育研究 2008-05-01
50 Mashup聚合技术与网络学习 王萍; 张际平 电化教育研究 2008-03-01
51 一种改进的eMM 周勇; 张际平 电化教育研究 2008- 06-01
52 技术给学习带来什么——从e-Learning到u-Learning 高丹丹; 张际平 电化教育研究 2008-07-01
53 基于课程的在线学习共同体研究 高丹丹; 陈向东; 张际平 远程教育杂志 2008-08-25
54 西部师范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 潘伟民; 张际平; 彭成 电化教育研究 2008-09-01
55 博客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 陈向东; 王兴辉; 高丹丹 ; 张际平 电化教育研究 2003-03-30
56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层面实质分析研究 张际平 ; 高丹丹 电化教育研究 2003-07-30
57 基于网格的远程教学研究 高宏卿; 王晓东; 张际平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5-30
58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不同层面分析 张际平; 高丹丹 中国远程教育 2003-12-01
59 构建学习技术学科的探讨 马宪春; 张际平 电化教育研究 2004-03-30
60 网络远程教育的主要特点分析 张际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06-20
61 基于Ontology疑难问题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王晓东 ; 高宏卿; 张际平 电化教育研究 2004-09-30
62 学习技术系统研究 马宪春; 张际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7-15
63 未来校园的主干网——万兆以太网 高坚栋; 张际平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30
64 试论学习型社会中的自我导向学习及策略 王兴辉; 张际平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4-30
65 基于自导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初探 王兴辉; 陈向东; 张际平 中国电化教育 2003-10-10
66 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模板的设计 陈向东; 张际平 中国电化教育 2004-03-10
67 Blog在跨学科知识共享中的应用 陈向东; 高丹丹; 张际平 中国电化教育 2004-08-10
68 学习支持系统(LPSS) 高丹丹; 张际平 中国电化教育 2004-10-10
69 教育技术应用发展的热点和趋势 张际平 电化教育研究 1999- 10-30
70 通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李杰; 张际平 包头钢铁学院学报 1999-03-30
71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张际平 电化教育研究 2001-05-28
72 基于中间件的开发研究 王晓东; 彭兵; 张际平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1-08-28
73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张际平 中国电化教育 2002-01-18
74 软件工程的管理思想对多媒体课程开发的启示 李文莉; 张际平 中国电化教育 2002- 05-18
荣誉奖励:
1. 2010年获宝钢奖。
2. 2010年获上海市精品课程。
3. 2010年获上海市全英语示范课程。
4. 2006年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5. 2006年.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6. 2001年获全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7. 2000年获美国第十一届大学教与学《教学和技术创新奖》。
8. 1995年获上海市育才奖。
9. 1993年获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一等奖。
10. 1993获上海市首届软件评比二等奖。
11. 1992年获上海电教协会评比一等奖。
12. 1991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一等奖。
13. 1991年获全国电教协会评比一等奖。
14. 1990年被评为上海市首届高校优秀青年教师。
15. 1990获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二等奖。
16. 1990年获国家教委(现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媒体报道:
博导张际平访谈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
记: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迅速,并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之一。请问,这主要是哪几方面原因促成的?
张:促使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迅速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上讲,它不仅与国家政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国际的大环境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是直接相关的。从我国教育本身的角度讲,是为了真正落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总结他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包括印度和我国的台湾省等前几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与信息产业有关。去年刚刚在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上,徐匡迪市长曾指出目前上海的发展与世界发达地区和城市相比的主要差距还是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领域。
记: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您认为,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有哪些热点?
张: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热点是较多的。例如,在课件开发方面、多媒体教育应用方面、网络教育应用方面、“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以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等。这些热点也都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和学校领导所关心的。
记:就课件开发方面的发展趋势,您是如何看待的?
张:对课件的开发,新的发展趋势可主要归纳在对以下四种类型的研究: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电子作业支持系统、群件和积件。
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是指运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或策略于课件之中。其中包括课堂教学和个别化学习课件。这一趋势要求课件的设计和开发者必须从新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课件的开发,避免出现“书本或黑板”搬家现象。可主要考虑以下几个策略的运用:教学模式选择策略、教学内容展开策略、学习信息呈献策略、学习过程控制策略、人机交互策略以及反馈评价策略等。
电子作业支持系统是指一种具有“及时学习”或“即求即应”学习功能的课件类型。它的特点是将学习置于工作过程之中,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随时提供所需的知识。这种学习形式既有利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类课件主要由知识库、交互学习/训练支持、专家系统、在线帮助以及用户界面等部分组成,要求课件开发者更加重视对知识结构组成的理解和充分发挥计算机交互学习的特点。
群件是指能支持群体或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课件类型。基于网络,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的学习已不局限于个别化或课堂的方式,完全可以以群体或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目前我国的许多中小学,已经建设了校园网和联网的计算机教室,具备了开展群体合作学习的硬件环境条件,但群件方面的开发和实际应用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在技术方法上,群件的结构和形式的重点是要放在对小组学习过程的控制、管理、学生之间的通讯以及友好学习界面的设计等主要方面。
积件是指基于多媒体的教学素材元素或知识单元。利用某个著作工具,教师只需简单地将部分素材元素进行一定的组合,很快就可形成一个自己所需的教学课件。近几年,我国大多数教师越来越不喜欢直接采用他人已开发完整的教学课件,而是希望能按自己的教学思路和风格来组装成课件。这就为积件的需求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此外,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也为积件的需求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记: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能为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改变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那么,目前它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张:目前,多媒体教育技术主要的研究趋势和热点可以归纳以下三个方面:虚拟现实、电子出版物和超媒体技术。这里简要介绍一下:
虚拟现实是指通过特殊的输入设备和一些能实现三维图形和三维音效的特殊输出设备来模拟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技术。它目前发展的热点包括虚拟学校、虚拟学习环境、虚拟现实系统、基于虚拟现实系统的教学软件开发及出版, 以及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系统等。在教育领域中,虚拟现实技术可很好地应用到虚拟学习环境的建立,使学生似乎处于真实环境之中。
电子出版物是指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各类电子读物。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已成为个人计算机的标准设备,所以大大促进了电子出版物的增长。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子出版物的功能,目前许多电子出版物尤其是电子教科书,采用了超文本和超媒体等一些新的软件技术。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数字化,基于多媒体的电子出版物将会在教育中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
超媒体技术是超文本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它是一种非线性的多媒体信息网络结构和信息管理技术。超媒体是以超文本的非顺序结构为基础,对各类教学信息,如图片、声音、图像以及动画等, 可以进行有效的处理和管理。尽管超媒体技术已比较成熟,但随着今后教育信息量的越来越多和教育信息网络化的趋势,必定会对超媒体技术的研究提出新的要求。
记:在我国,网络教育应用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上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那么它的发展趋势和热点又有何特点呢?
张: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和热点主要有:远距离教学、网上学校、校园网和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下面主要谈一下校园网。
校园网是一种基于局域网技术构建起来的小型校园网络系统,它是将分布在一所学校内的所有计算机和相关设备互联至校内的一个网络中心,实现共享学校的各类教学资源和学校有效管理等主要目的。在概念上,校园网与网上学校是完全不同的。校园网主要功能的应用重点是在校内,如资源共享、学校管理和教学应用等。而网上学校的功能是面向校外。当然,校园网的建设是创办一所网上学校的基础。
目前,校园网的建设在硬件技术方面应该说已相当成熟。它的重点应放在教育教学功能的实现,尤其是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功能、网上的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最大限度的教育资源共享功能、高速方便的对外对内通讯交流功能等。每所学校应按照自身的条件和办学规模来确定校园网的建设。为加快和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教育部近期也提出了“校校通”工程的目标,也明确指出“校校通”并非是“校校网”的概念,各地都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实施这项工程。
网络远距离教学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局域网实现全球范围或区域范围的课程传送和教学,这种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必须体现双向性、实时性和交互性。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网络远距离教学应用的研究重点应该是放在:网上课件开发平台的研究、友好学习界面的设计、课程的设置、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和学习质量的评估方式以及通讯交互方式等主要方面。
网上学校是指将一所学校所具有的全部功能搬上网络,而不是仅有几门网上课程和部分教学资源。作为一所真正的网上学校,学生除可以在网上直接了解该校的全部信息,更主要的是能使学生在网上实现学习的全过程,包括进行入学报名和注册、付费、学习和实践、查阅资料、考试、获学分和学位等。目前在我国,包括世界范围内,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学校可以说还没有,但它却有很快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是指基于网络来进行群体或小组形式的学习。对这一学习形式的研究趋势和热点是如何进行群件的开发。它包括群件结构、通讯交流方式和学习的管理等主要方面。
记:信息技术对广大的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来说,还是很新的领域,在实践中人们自然会碰到和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那么能否给我们描述一下目前国际上所关注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主要问题,以便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索和研究?
张:目前国际上所关注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主要问题大致有这样五个:
第一个问题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需采用何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要求教学的模式和策略也必须相应变化,以便教师和学习者更好的教与学。目前,真正能适应现代技术支持环境下并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接受和认同的新模式和新策略很少。
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要求人们必须要有理论上的依据,同时也要经过反复教与学的实践来验证。
第二个问题是:技术对改善学校的哪些工作所起的作用最显著?
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如何将有限的资金投到对学校工作最有效的方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技术资金的有效使用决策方面提供依据,而且也有助于真正达到提高和改善学校实际工作效率的目的。多年来,由于这一问题还没有很好的研究成果,所以目前无论是在我国或世界上,技术资金在学校和教育方面的投入往往比较盲目,许多经费的投入仅仅成为一种“摆设”,同时也容易造成学校之间的相互攀比之风。
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围绕学校工作的几个主要方面开展,例如:学校的管理,包括校长的决策支持、教务和总务管理、教师和学生档案管理等;教学方面的应用,包括教师的教学工作支持、课堂的辅助教学、学生的学习与课外辅导、图书资料的电子化等方面;校园网络的建设,包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网校的建设、网络的教学应用、通讯和对外交流等方面。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找出技术对学校上述工作的哪个方面效果是最显著。
第三个问题是:技术对哪类学科和对象更为有效?
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基于现代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对不同的学科和学习对象所起的效果将是完全不同的假设。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起到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有重点地选择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有非常积极的引导作用,避免技术资金投入的浪费,甚至导致与人们预期相反的教与学效果。例如,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最先进的网络技术来开展教育的,但这一技术并不是对所有学科和对象都会同样有效,特别是涉及到人文类或培养人情感方面的有关学科,以及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学科等。就学习对象而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知识基础甚至不同的性别等,技术的应用对各自产生的学习效果和作用也同样会是完全不同的。
开展这一问题的研究,研究者既可以从学科的角度并结合学习对象一起研究,也可以围绕其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例如,技术更有助于提高哪类智力水平的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技术对哪个年龄段的学习者更有效?哪些学科更适合于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方式?
第四个问题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有效应用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这一问题提出的依据是多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实际效果与其它领域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为了找出主要的制约因素,从而可以为所有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真正开展好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实际上,这一问题的提出也反映了教育的特殊性和搞好技术在教育上有效应用的多因素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我们不仅要考虑领导重视和资金因素,而且可能更重要地要从其它多个方面去寻找主要因素,例如:教师素质、学生方面、社会或家庭方面、教育政策包括升学率因素等。
这一问题的研究要求研究者选择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学校,通过实地考察和比较,包括充分的社会调查研究才能获得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第五个问题是:成本效益如何?
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基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上应用是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和办学的多元化使得必须考虑成本效益。目前对技术在教育上投入的成本效益问题还没有实际的研究成果。围绕这一问题,人们可以重点从技术投入以后教育质量的提高程度、教学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学生培养数量的增加和培养时间的减少等方面去综合研究。也可以从比较微观或具体的某一方面去研究,例如,针对学校的管理或对某一个学科的教学效果提高研究。由于教育的成本效益计算是一个很难具体量化的过程,所以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可从较宏观或间接效益的角度去开展,比如说: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是否由于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从间接的效益角度,是否由于教育技术的应用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方面教育和应用而推动了信息技术产业市场的更大发展,促使更多的教育部门和家庭购买计算机、网络、软件等相关技术产品,或者说是间接地形成和拉动了一个新的“市场内需”。
这一问题的研究要求研究者选择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学校,通过实地考察和比较,包括充分的社会调查研究才能获得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来源:信息技术教研网 2006-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