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地球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专家信息:


潘保田,男,1964年3月生,中共党员。现任兰州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科学研究处处长。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9.9-1983.6兰州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学生。   

1983.7-1985.8兰州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助教。   

1985.9-1988.8兰州大学地理系在职硕士生。   

1988.9-1991.12兰州大学地理系在职博士生。   

1992.1-1992.9兰州大学地理系讲师。   

1992.10-1993.4英国伦敦大学皇家Holloway学院地理系访问学者。   

1993.5-1994.11兰州大学地理系讲师。   

1994.12-1997.11兰州大学地理系副教授。   

1997.12-1998.11兰州大学地理系教授。  

1998.12-2001.1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系教授、博导。   

2001.11-2002.11美国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地壳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2002.12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系教授、博导。

社会兼职:

1.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   

2.中国地理学会地貌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3.甘肃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自然地理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任。   

4.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理事。   

5.《冰川冻土》副主编。   

6.《地理科学》编委。   

7.兰州大学职称聘任委员会委员。   

8.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9.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观测研究站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10.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11.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专题负责人。

教学情况:

培养学生情况:

培养研究生7名。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地貌演化、巨水系发育、青藏高原隆升及环境效应。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黄河发育与青藏高原隆起研究(49101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92.1-1994.12 主持人 完成。

2.祁连山东段第四纪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49471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95.1-1997.12 主持人 完成。

3.青藏高原夷平面研究(49771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98.1-2000.12 主持人 完成。

4.兰州地区河流阶地发育模式研究(40171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1.1-2003.12 主持人 进行中。

5.石羊河下游古河道与地下水分布研究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 1996.1-1997.12 主持人 完成。

6.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KJ85-07-02-03) 国家八五攀登计划项目 1993.1-1997.7 参加人 完成。

7.青藏高原北缘天然剖面与高原夷平面研究(KZ951-AL-204-02) 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项目 1996.1-2000.12 第二主持人 完成。

8.河西地区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49731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 1998.1-2001.12 子课题主持人 完成。

9.青藏高原各圈层相互作用关键问题研究G199804081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1998.5-2003.10 第二课题负责人 完成。

10.祁连山北麓新生代沉积磁性地层与青藏高原隆升(教外司留959号) 教育部国际合作 1998.1-2000.12 主持人 完成。

11.祁连山北麓层状地貌发育与青藏高原隆起研究 教育部重点项目 1999.1-2001.12 主持人 完成。

12.石羊河流域晚更新世以来流域地貌对构造/气候事件的不同响应及其反馈作用 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 2004.1-3007.12 主持人。

人才基金项目:

1.祁连山东段黄土气候记录研究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 1999.1-2001.12 主持人 完成。   

2.黄河与石羊河水系发育关系及阶地阶地形成对比(教技函1999-2)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 2000.1-2002.12 主持人 完成。   

3.青藏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隆升研究(教技司2000-65)教育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2000.1-2002.12 主持人 完成。   

4.层状地貌发育与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教人司2000-26)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 2000.1-2004.12 主持人。

科研成果:

1.黄河形成发育研究。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km,流域面积达75.24万平方公里,以多沙、多淤、善徙、善决而著称于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我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已在黄河中上游建起了龙羊峡、刘家峡等许多座大型水利工程。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由于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中游水库和下游河床严重淤积,对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和下游有2.7亿亩耕地、1亿多人口的华北沿黄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自7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时间不断延长,95年断流时间长达122天,断流里程683km,对工农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黄河的整治与开发始终是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治理与开发黄河的基本是认识黄河的性质与特点,深入研究黄河形成发育历史就是这类基础研究之一。河流地貌是地貌学研究的中心之一,探讨像黄河这样巨型水系的形成发育规律可以丰富和发展地貌学的理论。因此黄河形成发育研究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基于以上原因,根据较精确的测年资料,在李吉均院士指导下在国内较系统地研究了黄河全程的形成历史。指出黄河形成是通过袭夺、串联内流水系进行的,先后经历1.7MaBP前的水系孕育,1.7~1.1MaBP的水系形成,1.1-0.08MaBP的水系发展和0.08~0.01MaBP水系定型等五个阶段。该研究第一次定量给出了黄河的形成年代,澄清了部分段落黄河发育研究的混乱问题,填补了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最上游发育研究的不足,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有关研究成果完成后,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重视。黄河水利委员会编撰的《黄河志》卷四——"黄河勘测志"和卷五——"黄河科学研究志"将该研究成果收入并重点引用介绍。

2.青藏高原隆起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分布纬度最低、面积最大、高度最高、形成时代最新的巨型地貌单元,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形成隆起不仅深刻揭示了地壳的演化规律、成矿机理和大陆动力学机制,而且对最近40Ma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对亚洲季风环流和干旱区的形成,自然资源分布有重大影响。多种研究表明:如果没有青藏高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是干旱的荒漠环境。因此不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就很难对我国环境的形成演变规律和合理利用有深入的认识,对未来环境和气候的变化趋势难以给出准确的预报。鉴于此等重要的研究意义,青藏高原隆起及其环境效应问题是当今国际地球科学界的研究热点问题,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取得重大学术突破和形成有国际影响学术理论的研究领域。根据夷平面、河流阶地等资料,结合其他地区的研究成果,与李吉均院士、崔之久教授和方小敏教授等一起,较系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第三纪高度变化历史和第四纪强烈隆起主要事件发生的年代。指出青藏高原在第三纪经历了两次抬升和两次夷平;导致青藏高原达到现代高度的强烈隆起开始于3.6Ma前,至少经历了发生在2.5、1.7、1.3、1.1、 0.8、0.6、0.14、0.05、0.01MaBP的九次强烈构造上升。3.6MaBP高原主夷平面解体前其海拔高度不超过1000m, 2.5MaBP时青藏高原的高度超过2000m,0.6MaBP时超过3000m,0.1MaBP以后超过4000m。青藏高原隆起不仅改变了它本身的自然环境,而且对它周围乃至全球的自然环境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青藏高原隆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青藏高原是晚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和"放大器"。这些观点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3.河流阶地发育模式研究。

河流阶地长期以来一直是河流地貌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研究对象,关于河流阶地的形成模式经典的西方地貌学认为侵蚀基准面和气候的变化主要原因,后来又提出河流系统对外界因素变化的复杂响应也可以形成阶地;我国的河流阶地到底是什么原因控制的?这对通过河流阶地研究构造抬升、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环境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对黄河上游和祁连山等地区河流阶地的研究,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我国西部高山高原地区河流阶地的形成原因,指出大河流的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受构造抬升控制;小河流的阶地在抬升背景下还受气候的影响,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决定何时下切,构造的影响表现为控制河流下切幅度。

4.东亚季风演变研究。

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控制的国家,季风的变化对国民经济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成为当今我国乃至世界地学界十分重视的科学问题。   

(1)第四纪东亚季风演化:根据多种指标在国内较早提出,第四纪期间东亚季风经历了五个演化阶段,2.4~1.7MaBP.的夏季风阶段、1.7~1.1MaBP.的冬夏季风初始阶段、1.1~0.6MaBP.的冬夏季风增强阶段、0.6~0.1MaBP.的冬夏季风鼎盛阶段和最近0.1Ma的冬季风阶段。并将季风的每个演化阶段与与青藏高原隆起事件进行了对比,论述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2)最近15万年东亚季风演化:根据兰州附近的黄土气候记录,揭示了末次冰期中季风环流的不稳定性以及其Heinrich事件和Bond周期的关系。   

(3)高原东部季风黄土记录研究:根据川西甘孜地区晚更新世黄土研究了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部的环境和季风变化,指出甘孜地区黄土记录的气候变化与黄土高原地区存在差异,它与印度洋季风记录的对比较之与全球冰量曲线的对比更为接近,可能反映了青藏高原与印度洋季风在成因上存在内在联系或二者具有共同的驱动机制。

5.青藏高原冰冻圈和西北沙漠变化研究。

青藏高原是地球中低纬度地区唯一大面积进入冰冻圈的地区,青藏高原冰冻圈及其变化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区域的气候变化,因此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研究广受重视。根据青海东南部地区的冰缘遗迹,通过较精确的年代测定,首次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甘青地区最近15万年青藏高原东北部多年冻土的变化历史,恢复了起下界变化过程;根据气候意义比较明确的冰楔价型和沙楔,提出青藏高原冰期是气温下降幅度要大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根据冰碛、冰水阶地与黄土沉积的关系,较精确地确定了祁连山冷龙岭地区第四纪冰期的年代。根据河西走廊东段的黄土粗颗粒记录研究了西北内陆沙漠最近80万年的扩展与收缩过程,通过冰川、沙漠、气候和高原隆升记录对比,研究的构造-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祁连山地区能量平衡特征的模拟分析研究 王澄海; 黄波; 潘保田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0-02-15

2 兰州市尘暴过程中降尘粒度特征探析 管清玉; 潘保田; 李琼; 帕提古丽•依明; 潘俊斌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0-06-15

3 1972-2007年祁连山东段冷龙岭现代冰川变化研究 曹泊; 潘保田; 高红山; 姜少飞; 温煜华; 上官冬辉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10-04-15

4 渭河陇西段第七级阶地年代的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刘小丰; 刘洪春; 高红山; 潘保田; 李保雄; 范兵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0-06-30

5 基于遥感和GPS的贡嘎山地区1966—2008年现代冰川变化研究 张国梁; 潘保田; 王杰; 上官冬辉; 郭万钦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06-15

6 渭河陇西段河流对构造-气候变化的响应 刘小丰; 李明永; 刘洪春; 高红山; 潘保田; 李保雄; 范兵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0-11-15

7 河道陡峭指数所反映的祁连山北翼抬升速率的东西差异 胡小飞; 潘保田 ; KIRBY Eirc; 李清洋; 耿豪鹏; 陈吉峰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Park 2010-08-15

8 腾格里沙漠南部(河西走廊东段)沙尘暴代用指标初探 管清玉; 潘保田; 徐树建; 邬光剑; 李娜; 赵明; 徐先英; 潘俊斌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临沂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与过程实验室; 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09-01-15

9 兰州盆地黄河800ka B.P.阶地的发现及其古地磁年代 胡春生; 潘保田 ; 苏怀; 李吉均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 兰州大学地理系;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系 2009-04-15

10 基于RS与GIS的1:100万数字地貌制图方法— —以兰州幅(J-48)为例 李琼; 潘保田; 程维明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9-10-15

11 基于GIS与USLE的榆中县土壤侵蚀 耿豪鹏; 潘保田; 王超; 黄波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9-12-15

12 末次冰期旋回风成沉积物图解法与矩值法粒度参数的对比 徐树建; 潘保田; 张慧; 李琼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山东临沂; 甘肃兰州 2005-04-30

13 河南扣马黄河最高级阶地古地磁年代及其对黄河贯通时代的指示 潘保田; 王均平; 高红山; 管清玉; 王勇; 苏怀; 李炳元; 李吉均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系 兰州 2005-02-15

14 从三门峡黄河阶地的年代看黄河何时东流入海 潘保田; 王均平; 高红山; 陈莹莹; 李吉均; 刘小丰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系 兰州 2005-06-25

15 陇西盆地晚更新世风成堆积物粒度参数的对比 徐树建; 潘保田; 陈莹莹; 胡春生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 临沂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2005-08-30

16 三门峡王官与武威沙沟黄土记录中的末次间冰期向末次冰期转换期的暖性回返事件 管清玉; 潘保田; 高红山; 王均平; 苏怀; 李琼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甘肃 兰州; 甘肃 兰州 2005-08-28

17 豫西黄土中砂粒含量及其环境意义 王均平; 潘保田; 高红山; 王勇; 苏怀; 管清玉; 刘小丰; 李吉均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 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 2005-09-25

18 祁连山东段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与机制探讨 高红山; 潘保田; 邬光剑; 李吉均; 李炳元; Douglas Burbank; 业渝光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地理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甘肃 兰州; 甘肃 兰州;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93106; 山东 青岛 2005-04-28

19 河西走廊近50年来地表水资源时间序列的小波分析 孙然好; 潘保田; 牛最荣; 刘志刚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甘肃 兰州;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河南 郑州 2005-08-30

20 祁连山东段冲积扇的发育时代及其成因 高红山; 潘保田 ; 邬光剑; 李吉均; 李炳元; 业渝光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山东青岛 2005-10-28

21 定西地区城镇体系空间分形研究 张慧; 潘保田; 赵延德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临沂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2005-12-20

22 陇西盆地末次冰期黄土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徐树建; 潘保田; 李琼; 高红山; 王均平; 胡春生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 临沂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临沂 2005-12-30

23 阳涉线加筋土挡墙试验研究 尹亚雄; 潘保田; 王生新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 2003-12-30

24 青藏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隆升 潘保田; 高红山; 李炳元; 李吉均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系 兰州 2004-01-28

25 祁连山北缘老君庙背斜晚新生代磁性地层与高原北部隆升 方小敏; 赵志军; 李吉均; 颜茂都; 潘保田; 宋春晖; 戴霜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资源环境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资源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4-02-20

26 祁连山东段剥蚀面与青藏高原隆升 高红山; 潘保田; 邬光剑; 李吉均; 管清玉; 王均平; 业渝光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山东青岛 2004-10-30

27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环境变化 高红山; 潘保田; 李吉均; 隋玉柱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山东青岛 2004-12-30

28 祁连山东段金塔河流域层状地貌时代与成因探讨 高红山; 潘保田; 李吉均; 邬光剑; 李炳元; 业渝光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地理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甘肃兰州73000; 甘肃兰州73000; 山东青岛 2005- 04-28

29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 施雅风; 李吉均; 李炳元; 姚檀栋; 王苏民; 李世杰; 崔之久; 王富保; 潘保田 ; 方小敏; 张青松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系;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系 1999-01-23

30 夷平面的三维显示与定量分析方法初探 刘勇; 王义祥; 潘保田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1999-12-25

31 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部季风演化的黄土沉积记录 潘保田; 王建民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1999-07-30

32 兰州约60ka以来夏季风千年尺度不稳定性研究 方小敏; 潘保田; 管东红; 李吉均; 小野有五; 福泽仁之; 大井圭一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日本北海道大学大学院地球环境科学研究科; 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地理系 1999-02-23

33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与100ka周期研究 邬光剑; 潘保田 ; 管清玉; 高红山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地理系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地理系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地理系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兰州大学地理系;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甘肃兰 2002-08-15

34 夷平面数字地形模型的生成、显示与分析初探——以美武高原为例 王义祥; 刘勇; 潘保田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1999-03-30

35 代表我国冰冻圈地貌与沉积研究跃上新台阶的一部力作──《中天山冰冻圈地貌过程与沉积特征》评介 潘保田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2000-03-30

36 祁连山东段全新世与现代水热组合特征研究 邬光剑; 潘保田; 管清玉; 刘志刚; 王义祥 兰州大学地理系; 兰州大学地理系 2000-04-30

37 祁连山东段沙沟河阶地的年代与成因 潘保田 ; 邬光剑; 王义祥; 刘志刚; 管清玉 兰州大学地理系;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兰州大学地理系 2000-12-30

38 青藏高原地面抬升证据讨论 潘保田; 李吉均; 李炳元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2000- 08-30

39 末次间冰期以来中国西北部沙漠边缘区夏季风变化初步研究 刘志刚; 潘保田; 邬光剑; 管清玉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2000-12-30

40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李吉均; 方小敏; 潘保田; 赵志军; 宋友桂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兰州 2001- 09-30

41 酒泉砾石层的古地磁年代与青藏高原隆升 赵志军; 方小敏; 潘保田; 史正涛; 颜茂都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兰州;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001-07-30

42 黄河水质的二维模拟研究 梁收运; 潘保田 ; 谌文武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2001-12-30

43 祁连山东段0.83Ma以来的构造-气候事件 邬光剑; 潘保田; 李吉均; 管清玉; 刘志刚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地理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 2001-12-30

44 中更新世全球最大冰期与中国沙漠扩张 邬光剑; 潘保田; 管清玉; 高红山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甘肃兰州;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西部环境教育 2002- 11-30

45 关于夷平面的科学问题——兼论青藏高原夷平面 潘保田; 高红山; 李吉均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2002-12-28

46 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 李炳元; 潘保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兰州大学 北京 2002-02-25

47 可可西里东部地区的夷平面与火山年代 李炳元; 潘保田; 高红山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北京 2002-09-30

48 黄河源区更新世冰盖初步研究 周尚哲; 李吉均; 潘保田; 张叶春 兰州大学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中心 1994-01-23

49 贵德盆地地貌演化与黄河上游发育研究 潘保田 兰州大学地理系 1994- 08-15

50 黄河中游的地貌与地文期问题 潘保田; 李吉均; 曹继秀 兰州大学地理系 1994-03-22

51 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Ⅰ 新生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潘保田; 李吉均; 陈发虎 兰州大学地理系 1995- 09-22

52 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Ⅱ.青藏高原隆起的基本过程 潘保田; 李吉均; 朱俊杰; 曹继秀 兰州大学地理系 1995-12-22

53 河西经济带建设在大西北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潘保田; 石生仁; 朱俊杰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1996-02-15

54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 李吉均; 方小敏; 马海洲; 朱俊杰; 潘保田; 陈怀录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兰州 1996-08-15

55 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藏高原隆升 崔之久; 高全洲; 刘耕年; 潘保田; 陈怀录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北京 1996-08-15

56 青藏高原夷平面与岩溶时代及其起始高度 崔之久; 高全洲; 刘耕年; 潘保田; 陈怀录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北京 1996-08-08

57 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Ⅲ.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潘保田; 李吉均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1996-03-22

58 化隆盆地地貌演化与黄河发育研究 潘保田; 李吉均; 曹继秀; 陈发虎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1996-08-28

59 青藏高原东北部15万年来的多年冻土演化 潘保田; 陈发虎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1997-06-30

60 青藏高原东北部最近两次冰期降温幅度的初步估算 潘保田; 邬光剑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1997-05-15

61 青藏高原东部黄土沉积的基本特征及其环境 王建民 ; 潘保田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1997-12-30

62 祁连山东段北麓近10 ka来的气候变化初步研究 邬光剑; 潘保田; 管清玉; 王建民; 赵志军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1998-09-30

63 晚新生代金沙江形成时代与过程研究 张叶春 ; 李吉均; 朱俊杰; 陈晔; 潘保田; 况明生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1998-12-30

64 青藏高原倒数第二次冰期冰楔的发现及其意义 潘保田; 李吉均; 周尚哲 兰州大学地理系; 兰州大学地理系; 兰州大学地理系 兰州 1992-09-12

65 中国东部末次冰期多年冻土带的界线问题 徐叔鹰 ; 徐德馥 ; 潘保田 兰州大学 研究生 1986-12-31

66 陇西黄土高原农业发展方向初探 潘保田 兰州大学地理系 1988-07-01

67 太湖平原苏州渡村第四纪沉积及其形成环境 徐叔鹰; 孙绳宗 ; 潘保田; 徐齐治; 汪世兰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 1988-12-31

68 青海高原东部晚第四纪自然环境演化探讨 潘保田; 徐叔鹰 兰州大学地理系;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地理系 1989-04-16

69 青海高原东部三万年来自然环境变迁的序列与幅度探讨 潘保田; 徐叔鹰; 陈发虎; 曹继秀; 张宇田 兰州大学地理系;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 兰州大学地理系 1989-07-02

70 兰州地区晚更新世古风成砂的发现及环境变化 陈发虎; 潘保田; 陈国荣; 旺世兰; 王乃昂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 1990-07-02

71 末次冰期旋迴兰州黄土剖面与南极东方站冰岩芯的对比 李吉均; 朱俊杰; 康建成; 陈发虎; 方小敏; 穆德芬 ; 曹继秀; 唐领余; 张宇田; 潘保田 兰州大学地理系; 兰州大学地理系;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兰州大学地理系 兰州 1990-10-28

72 青藏高原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 李吉均; 周尚哲; 潘保田 兰州大学地理系; 兰州大学地理系 1991- 10-01

73 青海湖南岸全新世黄土剖面、气候信息及湖面升降探讨 陈发虎; 汪世兰; 张维信; 潘保田 兰州大学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中心 1991-04-01

74 祁连山地区能量平衡特征的模拟分析研究 王澄海; 黄波; 潘保田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分会场论文集 2010-10-21

75 祁连山东段金塔河阶地发育时代与模式初探 潘保田; 高红山; 李吉均; 李炳元 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 2004-02-01

76 渭河上游陇西段河流阶地发育和地貌演化 高红山; 刘小丰; 潘保田; 李吉均 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6-08-01

77 磷灰石(U-Th)/He热年代学方法及其在地表演化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胡小飞; 潘保田 第九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08-01

78 西北干旱区黄土-古土壤磁化率变化特征初探 王勇; 潘保田; 管清玉; 王建力 中国地理学会 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7-11-01

79 祁连山北麓地貌信息熵与山体演化阶段分析 孙然好; 潘保田; 王义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2006-02-28

80 香山北麓末次冰期风成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化研究 徐树建; 潘保田 ; 胡春生; 高红山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 临沂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山东临沂 2006-04-30

81 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黄土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及意义 徐树建; 潘保田; 高红山; 王均平; 管清玉; 胡春生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 临沂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山东临沂 2006-04-30

82 1.2~0.6 MaBP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地表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王勇; 潘保田; 崔明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甘肃兰州;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6-06-28

83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张慧; 赵延德; 潘保田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临沂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山东临沂; 甘肃兰州 2006-08-30

84 腾格里沙漠南缘末次冰盛期以来沙漠演化与气候变化 李琼; 潘保田; 高红山; 徐树建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2006-11-30

85 最近150ka河西地区河流阶地的成因分析 胡春生; 潘保田; 高红山; 徐树建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 兰州大学地理系; 兰州大学地理系; 临沂师范学院地理系 安徽芜湖; 甘肃兰州; 山东临沂 2006-10-30

86 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张慧; 赵延德; 潘保田 临沂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临沂;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临沂 2006-12-20

87 兰州地区1.0Ma黄河阶地的发现和0.8Ma阶地形成时代的重新厘定 潘保田; 苏怀; 胡春生; 胡小飞; 周天; 李吉均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系 兰州 2006-11-30

88 汾渭盆地250 kaBP以来黄土粒度记录的环境信息 王小莉 ; 潘保田; 王均平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 兰州; 甘肃 兰州 2006-12-28

89 高分辨率黄土剖面记录的末次间冰期东亚季风的不稳定性特征 管清玉; 潘保田; 高红山; 李炳元; 王均平; 苏怀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 2007-01-20

90 两高分辨率黄土剖面末次冰消期气候事件的差异探讨 管清玉; 潘保田; 高红山; 李琼; 李炳元; 王均平; 苏怀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甘肃兰州; 甘肃北京 2007-03-30

91 末次间冰期以来渭河上游气候演化的黄土记录研究 张慧; 潘保田; 徐树建; 管清玉; 苏怀; 刘小锋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2007-03-30

92 兰州东盆地最近1.2Ma的黄河阶地序列与形成原因 潘保田; 苏怀; 刘小丰; 胡小飞; 周天; 胡春生; 李吉均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理科学系; 地理科学系 2007-03-30

93 渭河L9时期(0.87~0.94Ma) 古洪水事件的特征研究 刘小丰; 潘保田; 高红山; 王勇; 王均平; 张慧; 胡春生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室 甘肃兰州73000; 甘肃兰州73000 2007-03-30

94 天水黄土沉积特征与环境变化 刘小丰; 潘保田; 高红山; 王勇; 王均平; 张慧; 胡春生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2007-05-15

95 末次冰期东亚季风快速波动的模式与成因 管清玉; 潘保田; 邬光剑; 高红山; 李琼; 苏怀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与过程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 2007-06-15

96 渭河河流沉积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刘小丰; 潘保田; 高红山; 王勇; 张慧; 王均平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73000; 兰州73000 2007-05-15

97 祁连山东北缘黄土磁组构记录的古风向重建 王勇; 潘保田; 高红山; 管清玉; 陈莹莹; 王均平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007-07-15

98 渭河上游陇西段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及其成因 潘保田; 刘小丰; 高红山; 王勇; 李吉均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 2007-08-15

99 宛川河阶地的年代与下切机制 胡小飞 ; 潘保田; 苏怀; 安春雷; 周天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2007-12-15

100 汾渭盆地黄土剖面0.9Ma前后的粒度突变及其环境意义 褚娜娜; 潘保田; 王均平; 胡振波; 苏怀; 周天; 胡小飞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2008-01-15

101 鄂尔多斯地区倒数第二次冰期冰楔假型的发现以及中国倒数第二次冰期多年冻土边界重建 周天; 潘保田; 刘秀菊; 苏怀; 胡振波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系;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系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2008-02-15

102 西北干旱区黄土-古土壤磁化率变化特征 王勇; 潘保田; 管清玉; 王建力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8-02-28

103 以科技创新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兰州大学科研实践的思考 潘保田; 李万里; 徐鹏彬 兰州大学科学研究处; 兰州大学科学研究处; 兰州大学科学研究处 兰州 2008-04-15

104 黄河三门峡至扣马段的阶地序列及成因 苏怀; 王均平; 潘保田; 明庆忠; 史正涛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昆明 2008-07-15

105 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及其划分指标探讨 李炳元; 潘保田; 韩嘉福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系 2008-07-15

106 磷灰石(U-Th)/He热年代学方法及其在地貌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胡小飞 ; 潘保田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8-07-20

107 兰州地区黄河第五级小沙沟阶地古地磁年代研究 刘锋; 潘保田; 苏怀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2008- 09-15

荣誉奖励:


1.1991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1995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术进步奖一等奖。 

3.1996年获甘肃省优秀教师“园丁奖”,“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

4.第二届甘肃省优秀青年科技奖。

5.第二届青藏高原优秀青年科技奖。

6.1994年获“甘肃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7.1997年入选国家千百万人才计划第一、二层人才人选。

8.1998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9.1998年获“青藏高原优秀青年科技奖”。

10.1998年获“甘肃省优秀青年科技奖”。

11.1998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2.1999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

13.2000年获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4.2000年“霍英东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类三等奖”。

15.2000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