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和玉米应用分子遗传学研究。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九五、十五期间,主持、参加国家、部省级重点科技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农业部“948”项目、“863” 项目等)二十余项。
1、国家863项目“西部玉米育种方法及新品种选育”;
2、国家“863”项目“玉米抗虫、优质、耐旱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聚合育种技术研究”;
3、四川省农业生物技术育种攻关重大项目“玉米抗纹枯病基因克隆”;
4、四川省六大作物育种攻关项目“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玉米杂交种选育”;
5、四川省六大作物育种攻关项目“玉米种质资源收集、鉴定 与优异种质创新研究”;
6、横向合作项目(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杂交水稻、玉米种子真实性和纯度的DNA指纹图谱鉴定”。
科研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持国家、部省级重点科技项目二十余项,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一个豌豆育成品种遗传不稳定性的细胞学机制,对豌豆基因效应研究、稳定性分析、遗传差异研究以及小豆遗传研究均填补了食用豆类国内研究空白;通过玉米形态学、细胞学和生物化学方法,鉴定出一种新型玉米不育胞质——G胞质,并首次提出同工酶不能作为鉴定玉米不育胞质的标准;在玉米分子遗传研究上,完成了我省第一张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获得了产量等重要性状分子标记,初步构建了玉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国内率先应用分子标记技术于玉米品种检测,已在全国玉米试验、品种管理上广泛应用,并主持构建了我省玉米分子标记检测体系;国内首次得到玉米纹枯病抗源——高抗玉米纹枯病且抗性稳定的抗性材料CML270,国内外首次得到玉米纹枯病抗源的SSR分子标记——bnlg1671、 umc1044、phi116,应用上述 SSR分子标记,国内外首次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得到抗玉米纹枯病自交系478C4、C1224和高产玉米品种“渝单24”和安泰5000, 奠定了我国玉米抗纹枯病育种基础。
发表论文、专(译)著等40余篇(本),主持育成豌豆、玉米品种十余个,获国家专利1项、品种权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2项。
1、参与育成豌豆品种“食荚大菜豌1号”豌豆品种1991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主持育成豌豆品种“食荚小菜豌3号”已获国家专利并于1998年四川省审定;
3、主持育成豌豆品种“食荚甜脆豌1号”于1998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4、主持育成豌豆品种“食荚大菜豌2号”和“成豌7号”于1999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5、参与育成玉米品种“成单15”目前已推广十万余亩;
6、参与育成玉米品种“成单24”玉米品种2002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7、主持育成玉米品种“成单28”200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8、参加研究的“六种主要食用豆种优异种质评价和利用”1998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9、参加研究的“玉米新型不育材料的创造、研究与应用”2002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0 突破性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成单30选育与利用 张彪;唐海涛;付洪;陈洁;何文铸;谭君;杨俊品;蔡华;樊小刚;杨麟;叶国成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015
11 西南生态区玉米育种重要目标性状优异种质发掘创新与应用 潘光堂;张彪;杨华;杨俊品;黄玉碧;付凤玲;卢艳丽;兰海;邱正高;陈洁;祁志云;谭君;沈亚欧;胡尔良;吴元奇;荣廷昭;李芦江;高世斌;张素芝;张志明;曹墨菊 四川农业大学 2015
12 高配合力优质多抗耐密玉米自交系698-3选育与应用 张彪;杨俊品;柯永培;吴开均;唐海涛;卢学兰;林勇;陈沧桑;康继伟;叶国成;陈洁;谭君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008
发明专利:
[1]何文铸,陈洁,冷益丰,谭君,杨麟,唐海涛,康继伟,杨俊品,张彪,徐国伦,蔡明鸿,何远远. 一种养分高效利用转基因玉米材料快速鉴定的方法[P]. CN105132546A,2015-12-09.
[2]何文铸,张彪,杨麟,冷益丰,兰海,陈洁,李芦江,谭君,徐国伦,杨俊品,蔡明鸿,康继伟,黄维藻,唐海涛,李政,何远远. 一种玉米灰斑病的接种方法[P]. CN105123175A,2015-12-09.
[3]杨俊品,刘莹,吴恕先,湛时霖,李成淑. 一种蔬菜豌豆的选育方法[P]. CN1152390,1997-06-25.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译著等30余篇(本)。
出版专著:
1、《玉米病虫害田间鉴定手册 下册(害虫)》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发表期刊论文:
[1]李永祥,李春辉,杨俊品,杨华,程伟东,汪黎明,李凤艳,李会勇,王延波,李淑华,扈光辉,刘成,黎裕,王天宇.中国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解析[J].中国农业科学,2020,53(20):4113-4126.
[2]何文铸,杨俊品,杨麟,刘应红,陈洁,朱永卉,米色,拉吉泽郎.丹巴县玉米减灾增产应急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20(07):29-30.
[3]李燕,谭君,李红梅,魏明,何立群,赵后娟,杜林,刘可心,邓路长,杨俊品,唐海涛.高赖氨酸玉米F_(2∶3)群体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08):41-42+46.
[4]杨荣志,谭君,杨华勇,吴钢,余康进,杨俊品.川西高原早熟玉米种质资源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J].中国种业,2020(03):47-50.
[5]杨麟,冷益丰,张彪,杨俊品,陈洁,谭君,唐海涛,邓路长,康继伟,李燕,何文铸.玉米地方品种‘沃日黄’与其选系重组改良后代表型性状综合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3):6-12.
[6]邓路长,崔丽娜,杨麟,陈洁,何文铸,李晓,唐海涛,张彪,康继伟,杨俊品,谭君.玉米苯丙氨酸解氨酶家族基因的鉴定与纹枯病的抗病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17(03):891-897.
[7]冷益丰,张彪,徐国伦,杨麟,杨俊品,康继伟,陈洁,唐海涛,谭君,何文铸.不同施肥水平对抽雄吐丝期淹涝胁迫玉米根系、茎秆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02):81-86.
[8]冷益丰,张彪,杨俊品,何巧林,康继伟,杨麟,陈洁,唐海涛,谭君,何文铸.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植株涝害的缓解[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0):12015-12020.
[9]唐海涛,张彪,康继伟,杨俊品,陈洁,谭君,何文铸,李远春.玉米新自交系成689的选育与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3(07):163-164.
[10]何文铸,张彪,王培,杨俊品,冷益丰,康继伟,唐海涛,陈洁,谭君,唐洪刚.利用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动力学参数评价青贮玉米耐旱关键指标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31(03):31-38.
[11]冷益丰,张彪,赵久然,杨俊品,刘亚,康继伟,陈洁,唐海涛,谭君,何文铸.转基因玉米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31(01):177-182.
[12]谭君,张彪,唐海涛,杨俊品.玉米抗纹枯病自交系产量配合力测定[J].玉米科学,2011,19(03):59-62.
[13]何文铸,张彪,唐海涛,陈洁,谭君,康继伟,冷益丰,何明乾,杨俊品.玉米新品种东315丰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优化方案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02):466-470.
[14]谭君,张彪,林勇,杨俊品.杂交玉米新品种鼎玉818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种子,2011,30(02):106-107.
[15]黄明波,谭君,李庐江,杨克诚,杨俊品.抗玉米纹枯病早代材料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初步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0,8(05):873-878.
[16]谭君,张彪,唐海涛,陈洁,何文铸,康继伟,叶国成,杨俊品.利用多重PCR技术鉴定玉米品种的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04):1028-1031.
[17]谭君,杨俊品.玉米种子DNA快速提取及杂交种纯度的快速鉴定[J].分子植物育种,2009,7(04):811-816.
[18]唐海涛,张彪,杨俊品,康继伟.优良玉米自交系698-3的选育与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8(11):189-193.
[19]杨华,杨俊品,荣廷昭,王凤格,谭君,邱正高.利用phi116和umc1044标记选育抗纹枯病玉米品系[J].分子植物育种,2007(03):347-352.
[20]黄明波,谭君,杨俊品,杨克诚.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J].西南农业学报,2007(02):209-213.
[21]杨华,杨俊品,荣廷昭,谭君,邱正高.玉米抗纹枯病QTL分子标记定位[J].科学通报,2005(08):772-776.
[22]杨俊品,唐海涛,杨家秀,李晓,陈德全,张彪,石永刚,黄宜祥.抗玉米纹枯病材料的鉴定及抗性遗传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5(02):174-178.
[23]杨俊品,荣廷昭,向道权,唐海涛,黄烈健,戴景瑞.玉米数量性状基因定位[J].作物学报,2005(02):188-196.
[24]刘世建,荣廷昭,杨俊品,潘光堂.四川地方玉米种质的SSR聚类分析[J].作物学报,2004(03):221-226.
[25]唐海涛,荣延昭,杨俊品.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4(01):93-96+99.
[26]杨俊品,荣廷昭,黄烈健,唐海涛 ,向道权,戴景瑞.玉米分子遗传框架图谱构建[J].作物学报,2004(01):82-87.
[27]杨俊品,周家华,唐海涛.适合中国南方生态区玉米优良群体的创建与改良[J].玉米科学,2003(04):15-18.
[28]谭君,丁仲芳,孙仕贤,林勇,唐海涛,黄玉碧,杨俊品.西南常用玉米自交系SSR指纹图谱构建[J].西南农业学报,2003(02):1-6.
[29]苏顺宗,黄玉碧,杨俊品,丁仲芳,高世斌.利用SSR鉴定水稻杂交种子纯度的研究[J].种子,2003(01):26-28.
[30]黄烈健,向道权,杨俊品,戴景瑞.玉米RFLP连锁图谱构建及大斑病QTL定位[J].遗传学报,2002(12):1100-1104.
[31]向道权,曹海河,曹永国,杨俊品,黄烈健,王守才,戴景瑞.玉米SSR遗传图谱的构建及产量性状基因定位[J].遗传学报,2001(08):778-784.
[32]杨俊品,周家华,黄宜祥,曾松,李远春.热带玉米种质Pop49选系配合力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0(04):114-117.
[33]杨俊品,荣廷昭.玉米数量性状RFLP分子标记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1999(01):3-5.
[34]杨俊品,杨武云.一个豌豆育成品种遗传不稳定性的细胞遗传学机制[J].西南农业学报,1997(01):60-64.
[35]宗绪晓,刘芳玉,郭高球,冯钦华,杨俊品,刘莹.豌豆优异种质筛选及农艺性状综合评价[J].作物品种资源,1997(01):20-23.
[36]杨俊品,刘莹,田守均.川西南小豆地方品种产量性状主成份分析及聚类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1996(S1):124-128.
[37]杨俊品,罗菊枝.中国蚕、豌豆育种进展[J].西南农业学报,1996(S1):142-146.
[38]杨俊品,刘莹.四川小豆地方品种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6(03):375-377+439.
[39]杨俊品,刘莹.豌豆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6(03):378-381.
[40]杨俊品.食尖菜豌豆新品种 无须豆尖1号[J].农技服务,1996(09):23.
[41]宗绪晓,刘芳玉,郭高球,冯钦华,唐代艳,郭英,杨俊品,刘莹.豌豆优异品种产量潜力和生态适应性评价[J].作物品种资源,1996(03):15-16.
[42]杨俊品,刘莹,田守均.川西南豌豆地方品种产量性状遗传差异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6(02):219-222.
[43]杨俊品.四川省食用豆类资源的开发利用[J].四川农业科技,1996(02):16-18.
[44]杨俊品,高之仁,荣廷昭.同核异质、同质异核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同工酶的比较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2(01):162-171.
[45]杨俊品,高之仁,荣廷昭.同核异质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细胞学比较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0(03):238-242.
发表会议论文:
[1]杨华,杨俊品,荣廷昭,谭君,邱正高. 玉米抗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初步研究[C]. 中国农学会、广西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2005植物分子育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农学会、广西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海南省生物工程协会,2005:54-58+71.
[2]杨俊品,唐海涛,杨家秀,李晓,陈德全,张彪,石永刚,黄宜祥. 玉米纹枯病抗源及抗性遗传[C]. 中国作物学会、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作物学会.’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中国作物学会、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作物学会:中国作物学会,2003:238-242.
[3]谭君,杨俊品,黄玉碧,孙仕贤. 利用SSR-DNA指纹的计算机分析鉴定玉米种子[C]. 中国作物学会.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作物学会:中国作物学会,2003:41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