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基础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章晓辉,男,1972年出生于浙江。现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0年至1994年就读于杭州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

1994年至1999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所,获博士学位。

1999-2003年期间,分别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亚哥分校(UC San Diego)生物系和柏克莱分校(UC Berkeley)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3年1月回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所开展研究工作。

2004年应聘担任神经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6年起担任神经科学所神经可塑性实验室联合课题组长。

2008年1月至今,神经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在神经环路水平上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研究。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多项。

科研成果:

1 突触可塑性的最新研究发现 章晓辉 2009-10-01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数篇。

发表论文:

1 Zhang, X.H., and Poo, M.M. (2002) Localized synaptic potentiation by BDNF requires local protein synthesis in the developing axon. Neuron 36 (4), Nov. 14.

2 Cheng, X.Y., Chen, K.Y., Zhang, X.H., and Zhu, P.H. (2002) Effect of Zinc Ions on Caffeine-Induced Contracture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and Skeletal Muscle of Rat. Cell Physiol. Biochem.12 (3):119-126.

3 Xia, R.Y., Chen, X.Y., Wang, H., Chen, X.Y., Wei, Q.Q., Zhang, X.H., and Zhu, P.H. (2000) Biphasic modulation of ryanodine binding to sarcoplasmic reticulum vesicles of skeletal muscle by zinc ions. Biochem. J., 345:279-286.

4 学习和记忆的突触模型:长时程突触可塑性 徐春; 章晓辉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国家神经科学实验室; 神经元信号处理和可塑性实验室 2009-06-15

5 去细胞外钙对培养鸡胚肌管磷脂酰肌醇水解的影响(英文) 吴迪; 章晓辉; 朱培闳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1999-08-25

6 环化二磷酸腺苷核糖及其钙动员的功能 章晓辉; 朱培闳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1996-04-25

7 Ryanodine受体结构和药理学性质 章晓辉; 朱培闳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所 1997-07-30

8 在暴露于蛋白激酶C激动剂的蛙骨骼肌纤维中不存在去横小管(英文) 章晓辉; 朱培闳; server.shcnc.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E-mail:PHZhu 1998-04-15

媒体报道:


章晓辉:不由自主的大脑“拍子”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已经流传了千年,不过最近,中国科学家们的一个新发现似乎对这一现象给出了解释。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章晓辉和同事们发现,大脑神经整体节律活动会跟随外界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打“拍子”,发出与外界声音相同节律的脑电波;当外界声音消失后,大脑自发节律活动仍然可以将这个“旋律”延续几十秒。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新近一期的国际学术期刊《神经科学杂志》上。

《北京科技报》:您为什么会想要关注这个现象?

章晓辉:我们为何常常会被有节奏的声音所吸引?我们想要了解其中的奥秘,于是展开了研究。

事实上,大脑神经就像是一位聪明且敏感的“音乐家”,掌握着自己的节奏和律动。如果将脑电波比作旋律的话,当大脑“演奏”不同的“旋律”,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状态。例如,在清醒工作状态下,大脑的“旋律”大多频率较高,如30~120 赫兹的伽马波;而在睡眠状态下,频率大多较低,例如小于1赫兹的慢波。

《北京科技报》:实验是如何进行的?

章晓辉:我们用豚鼠进行实验,因为豚鼠的听觉系统比较发达,而且与人类的非常接近。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大脑不仅善于“倾听”外界的声音,甚至会随着外界声音“打拍子”。当我们用时间间隔为3~10秒的节律声音刺激豚鼠时,它们的丘脑自发“慢波旋律”居然跟随外界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打起了“拍子”,大脑发出了与外界声音相同节律、频率的慢波振荡活动;当我们把外界声音撤掉时,大脑仍然将这个“旋律”“演奏”了几十秒。

《北京科技报》:这个有趣的现象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章晓辉:它给了我们两个提示:一是大脑的神经网络活动可作为感知外界时间节奏的载体,另一个是大脑可通过保持网络活动的节律来短期记忆一些特定时间信息,如音乐节奏等。

《北京科技报》:这一成果可能应用于哪些方面?

章晓辉: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外界声音的节律刺激,特别是音乐,可以调制大脑神经网络的基本活动,使其更加同步于外界声音刺激节律。这一成果的应用前景目前尚不明朗,但它作为认识大脑如何工作的基础研究,为我们破解大脑感知和记忆节奏“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

专家介绍:中国科学院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北京科技报》2009年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