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秦仲麒,男,1962年8月出生,湖北省安陆市人。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园艺专业,硕士学位。现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指导老师,武汉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3年9月-1986年6月:湖北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
1998年9月-2001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学士。
2001年9月-2005年6月:华中农业大学,硕士。
1986年7月-至今: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工作。历任果树研究室副主任(1998年12月-2000年8月),所办公室副主任兼科研部主任(2000年9月-2001年2月),所办公室副主任兼果树研究室主任(2001年3月-2005年2月),副所长兼科研与产业管理科科长(2005年3月-2013年4月,2008年2月后不再兼任科研与产业管理科科长),所长(2013年4月-至今)。
1991年9月-1992年1月:全国工商企业出国培训人员外语考试中心(武汉)。
1992年10月-1993年5月:“新西兰皇家园艺和食品研究科学院”(HortResearch),高级访问学者。
1998年4月-5月:赴新西兰科技考察(专家组成员兼随团翻译)。
2001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
2005年9月-11月:湖北省直机关工委党校第17期处级干部进修班。
2006年:晋升研究员。
2008年10月:赴美国奥本大学科技交流与成果转让。
2010年4月:赴台湾参加“2010台湾-湖北(武汉)周”并进行科技交换。
2011年8月-9月:赴日本鸟取大学、日本国立果树研究所,韩国农林振兴厅园艺特作科学院梨研究所访问。
2011年11 月:湖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政治理论培训班。
2012年2月-4月:湖北省第49期省直机关处级干部进修班。
2012年9月:赴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美国AUBURN大学访问并进行科技合作交流。
2014年9月7日-13日:意大利JinGold S.P.A进行猕猴桃科技合作交流。
2015年7月6日-12日:台湾,园艺造景、果树培育等考察交流。
2017年3月1日-4月28日:湖北省委党校2017年春季第1期县处级干部进修二班学习。
2018年4月17日-4月26日:美国、墨西哥、古巴科技合作交流。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梨、猕猴桃、蓝莓、板栗等多种果树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生态区划和栽培模式创新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
1、梨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遗传育种研究。
2、梨树品质育种和抗病育种及其分子生物学。
3、梨树省力化、轻简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机械化栽培模式创新研究。
4、蓝莓遗传育种和栽培模式创新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和参加“国家现代梨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行业计划”、“湖北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引智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70多项。
1、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专项:梨架式栽培与整形修剪研究,主持,350万元,2011-2015。
2、“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早熟优质梨新品种选育研究,主持,44万元,2008-2012。
3、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专项:早熟及耐热品种选育研究,主持,210万元,2008-2010。
4、农业部行业(农业)专项:梨“高改”及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主持,73万元,2007-2010。
5、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主要林果(杨树、柑橘、梨、桃新品种选育),主持,90万元,2006-2008。
6、科技部农转项目:南方早熟梨鄂梨1号、2号区域试验与示范,50万元,2003-2005。
7、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专项:梨树体管理,主持,350万元,2016-2020。
8、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果树栽培模式创新研究基础条件和能力建设,主持,300万元, 2016-2018。
9、国家外专局专项:日本砂梨棚架栽培模式示范推广,参加,40万元,2016-2017。
10、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专项:梨树省力化生态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参加,100万元,2010-2015。
11、湖北省创新平台专项,主持,15万元,2010-2012。
12、湖北省创新平台专项,落叶果树(枣)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建设,2010EGA038,主持, 18万元,2010-2012年。
13、湖北省发改委计划项目,油蟠桃优质高效避雨设施栽培试验示范,主持,10万元,2014年。
14、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不同树形梨树山梨醇运转规律及其应用研究,2014CFA104,主持, 2014-2017年。
15、引智项目,优质梨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模式示范推广,E2013420005,主持, 18万元, 2013-2015年。
16、国家引智专项,果园白蚁有机防治技术引进与示范,20114200018,主持, 6.5万元 ,2011-2015年。
17、湖北省科技厅,优质中熟梨新品种选育研究,2004AA204B05,主持, 2004-2006年,16万元。
18、湖北省科技厅,沙梨无公害高效栽培示范,2006AA201A06,主持, 30万元,2006-2007年。
19、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专项,优质果树新品种选育研究,2007-2010年,主持,192万元。
20、湖北省科技厅重点攻关,优质蓝莓新品种引进、繁育及示范研究,2006AA201B23,主持,25万元, 006-2008年。
21、湖北省组织部创新人才项目,高香大果型优质中熟梨更新换代新品种选育研究,2007-2010年,主持,5万元。
22、大别山科技致富工程科技示范村建设,湖北省科技厅,2006-2007年,主持。
23、国家引智专项,优质蓝莓品种繁育、栽培技术引进及示范研究,20074200017,主持, 3万元,2007-2010年。
24、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蓝莓引种试验,2006AA201B23,主持,15万元,2006-2008年。
2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仁果类主要果树新品种选育研究,主持,48万元,2008-2012年。
26、国家引智专项,优质蓝莓新品种引进、苗木生产及苗圃管理技术研究,主持, 4万元,2009-2010年。
27、国家引智专项,日本砂梨棚架栽培模式示范推广,引智成果示范推广,主持,40万元, 2016-2017年。
28、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果树茶叶科研平台建设专项,主持, 115万元,2016年。
29、蓝莓优良品种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国家引智专项,B201101014,主持,5万元,2011-2015年。
30、湖北省公益性专项,梨重要育种材料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研究,2012DBA15001-210,主持,万元,2012-2014年。
31、国家农转项目,优质鲜食及加工兼用早熟梨玉绿玉香中试与示范,2012GB2D100296,主持,60万元,2012-2014年。
32、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科研仪器设备购置,主持,50万元,2015年。
33、国家高端引智专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果树休眠机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GDJ20124200002,主持,27万元,2012-1013年。
34、果树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2014-2015年,100万元,中央补助地方科技基础条件专项,主持,已验收。
35、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试验基地改造,2013年,15万元,省发改委,主持,已验收。
36、果树栽培模式创新研究基础条件和能力建设,2016-2017年,150万元,中央科技发展专项,主持,已验收。
37、果茶所农业科技“五个一”专项,2017年,40万元,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专项,主持,已验收。
38、果树茶叶科研平台建设,2017年,300万元,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持,已验收。
39、优质梨新品种及其栽培模式示范与推广,E201342005,2013-2014年,国家引智专项,18万元,主持,已验收。
40、湖北果茶资源收集保存与鉴定评价,2014-620-005-002,2014年,30万元,省财政资源专项,主持,已验收。
41、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科研仪器设备购置,2014-620-005-001,2014年,70万元,湖北省财政厅,主持,已验收。
科研成果:
1. 2014年,砂梨种质创新及特色新品种选育与应用,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
2. 2017年,砂梨特色新品种及优质高效安全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排名第2。
3. 2013年,早熟黄肉无毛猕猴桃新品种金农、金阳选育及应用,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4。
4. 2016年,一种新型棚架梨树树形及其整形方法,湖北省专利金奖,排名第2。
5. 2011年,优质(极)早熟梨新品种鄂梨1号、2号产业化应用,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排名第1。
6. 2010年,无公害梨成套标准,湖北标准创新贡献奖,排名第2。
7. 2008年,砂梨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4。
8. 2007年,优质(特)早熟梨鄂梨1号、鄂梨2号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9. 2002年,鄂猕猴桃1号新品种选育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4。
10.1994年,农业部“第二届中国农博会”银奖:鄂猕猴桃1号。
11.1994年,国家科委“后稷金像奖”:鄂猕猴桃1号。
12.1992年,1988年,两获农业部“希望之光奖”第一名:猕猴桃Ⅱ-16-11。
13.1990年,板栗增雌丰产技术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9。
14.农业部“最佳风味奖”:2004.7.23,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证书号:NO.NY2004-03。
15.农业部“优质早熟梨奖”:2004.7.23,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证书号:NO.NY2004-43 。
16.在Genbank首次成功登录梨S基因启动子序列1个:登录号GU192458。
17. 2014年,,砂梨新品种引进筛选与省力化栽培模式研究及示范,湖北省潜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
18. 2013年,早熟黄肉无毛猕猴桃新品种金农、金阳选育及应用,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4。
19. 2016年,优质晚熟猕猴桃新品种金魁推广与产业化,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排名第7。
20. 2013年,砂梨良好农业规范及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应用,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排名第2。
培育新品种:
1、鄂猕猴桃1号:排名第5,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93)。
2、鄂梨1号:排名第1,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2)。
3、鄂梨2号:排名第1,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2)。
4、鄂猕猴桃2号:排名第2,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
5、鄂猕猴桃3号:排名第2,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
6、玉绿梨:排名第1,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9)。
7、金硕猕猴桃:排名第4,湖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2009)。
8、玉香梨:排名第1,湖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2014)。
9、金香梨:排名第1,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2105)。
10、金农猕猴桃:排名第2,国家林业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国S-SV-AC-027-2012 。
11、金阳猕猴桃:排名第2,国家林业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国S-SV-AC-028-2012 。
12、金魁猕猴桃:排名第2 ,国家林业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国S-SV-AC-016-2011 。
制订标准:
1.《无公害食品-鄂梨1号、鄂梨2号》:排名第1(2007年),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无公害食品-鄂梨1号、鄂梨2号生产技术规程》:排名第2(2007年),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3.《无公害食品-砂梨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排名第2(2007年),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4.《鄂猕猴桃2号、鄂猕猴桃3号生产技术规程》:排名第4(2009年),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5.《玉绿梨生产技术规程》:排名第1(2010年),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6.《湖北省梨高接换种技术规程》:排名第1(2011年),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7.《早熟梨-鲜果》:排名第1(2013年),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8.《砂梨生产技术规程》:排名第2(2013年),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9.《砂梨套袋栽培技术规程》:排名第2(2013年),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10.《蓝莓栽培技术规程》:排名第2(2015年),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新品种保护权:
1.新品种保护权:金农猕猴桃,排名第2(2008)。
2.新品种保护权:金阳猕猴桃,排名第2(2008)。
3.新品种保护权:金怡猕猴桃,排名第3(2011)。
4.新品种保护权:玉绿梨,排名第1(2015)。
5.新品种保护权:玉香梨,排名第1(2016.11.01),品种权号:CNA20120615.9。
6.新品种保护权:金水Z56猕猴桃,排名第4(2016.05.01),品种权号:CNA20130015.3。
发明专利:

国外专利:
1.美国专利:金农猕猴桃,专利号PP22,191,排名第2(2011)。
2.美国专利:金阳猕猴桃,专利号PP22,159,排名第2(2011) 。
发明公开:
[1]伍涛, 程寅胜, 秦仲麒, 聂显双, 刘政, 杨立, 李谢雨, 胡蝶飞. 一种棚架梨树夏季拉枝新方法[P]. 湖北省: CN115843603A, 2023-03-28.
[2]杨夫臣, 秦仲麒, 朱红艳, 涂俊凡, 李先明, 伍涛, 杨立, 徐爱春, 田瑞. 一种蓝莓的修剪控树方法及其修剪装置[P]. 湖北省: CN113854026A, 2021-12-31.
[3]杨夫臣, 秦仲麒, 朱红艳, 涂俊凡, 李先明, 伍涛, 杨立, 徐爱春, 田瑞. 一种蓝莓简化主干树形的培养方法[P]. 湖北省: CN113854031A, 2021-12-31.
[4]杨夫臣, 朱红艳, 秦仲麒, 李先明, 涂俊凡, 伍涛, 杨立, 刘政. 一种蓝莓果蝇的诱杀方法及其诱杀设备[P]. 湖北省: CN113785802A, 2021-12-14.
[5]刘政, 伍涛, 秦仲麒, 程寅胜, 杨立, 聂显双,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梨PbPRR2和PbPRR3基因及其应用[P]. 湖北省: CN113278631A, 2021-08-20.
[6]刘政, 秦仲麒, 伍涛, 杨立, 程寅胜, 聂显双,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梨PpFKF1基因及其应用[P]. 湖北省: CN113278632A, 2021-08-20.
[7]涂俊凡, 秦仲麒, 李先明, 伍涛, 杨夫臣, 朱红艳, 刘政, 杨立, 程寅胜, 聂显双. 一种砂梨组培苗根诱导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P]. 湖北省: CN111837958A, 2020-10-30.
[8]李先明, 涂俊凡, 秦仲麒, 吴恢, 杨夫臣, 朱红艳, 刘政, 杨立, 伍涛, 程寅胜. 一种提高鄂梨2号坐果率、果实品质及田间产量的方法及其应用[P]. 湖北省: CN111820062A, 2020-10-27.
[9]李先明, 秦仲麒, 吴恢,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郎鹏, 伍涛, 刘政, 杨立, 程寅胜, 刘金平. 一种果树苗木断根的利用方法[P]. 湖北省: CN111802103A, 2020-10-23.
[10]涂俊凡, 秦仲麒, 李先明, 伍涛, 杨夫臣, 朱红艳, 刘政, 杨立, 程寅胜, 聂显双. 一种砂梨组培苗无菌培养方法[P]. 湖北省: CN111758568A, 2020-10-13.
[11]田瑞, 秦仲麒, 黄咏明, 卢素芳, 徐爱春, 戴永红, 郎鹏. 一种杂交构树组培苗立体生根壮苗的方法[P]. 湖北省: CN109964799A, 2019-07-05.
[12]杨夫臣, 秦仲麒, 伍涛, 李先明, 涂俊凡, 朱红艳, 刘政, 杨立. 一种蓝莓的种植方法[P]. 湖北: CN108812024A, 2018-11-16.
[13]李先明, 秦仲麒, 吴恢,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刘政. 一种用于山地柿园休闲观光的生态栽培模式[P]. 湖北: CN108617386A, 2018-10-09.
[14]李先明, 秦仲麒, 吴恢,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刘政. 一种克服柿大小年的方法[P]. 湖北: CN108605635A, 2018-10-02.
[15]刘政, 秦仲麒, 伍涛,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两种树形梨不同树体部位叶组织的荧光定量内参基因及其引物和应用[P]. 湖北: CN108070673A, 2018-05-25.
[16]刘政, 秦仲麒, 伍涛,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两种树形梨不同发育时期叶组织的荧光定量内参基因及其引物和应用[P]. 湖北: CN107988407A, 2018-05-04.
[17]伍涛,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李先明, 刘政, 朱红艳, 戴永红, 章龙, 杨立. 一种增强棚架梨树主枝先端生长势的修剪方法[P]. 湖北: CN107750794A, 2018-03-06.
[18]伍涛, 秦仲麒, 杨夫臣, 涂俊凡, 李先明, 刘政, 朱红艳, 戴永红, 章龙, 杨立. 一种新型棚架梨树主干辅养枝的培养方法[P]. 湖北: CN107593236A, 2018-01-19.
[19]杨立, 秦仲麒, 伍涛,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刘政. 吸头式细菌涂布装置[P]. 湖北: CN107325961A, 2017-11-07.
[20]伍涛,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李先明, 朱红艳, 刘政, 戴永红. 一种梨树拉枝新方法[P]. 湖北: CN106818260A, 2017-06-13.
[21]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刘政. 一种用于砧穗亲和力差的甜柿嫁接方法[P]. 湖北: CN106069221A, 2016-11-09.
[22]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刘政. 一种柿子-水稻立体生态种植方法[P]. 湖北: CN105918033A, 2016-09-07.
[23]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刘政. 一种柿子快速成园方法[P]. 湖北: CN105918053A, 2016-09-07.
[24]朱红艳, 秦仲麒, 张晓旭, 伍涛,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刘政, 朱婷. 一种利用多个标记基因对梨黑斑病菌进行种级分类的方法[P]. 湖北: CN105543407A, 2016-05-04.
[25]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一种富有甜柿中间砧快速育苗方法[P]. 湖北: CN104871895A, 2015-09-02.
[26]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一种甜柿高位嫁接方法[P]. 湖北: CN104823724A, 2015-08-12.
[27]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一种甜柿树篱形整形方法[P]. 湖北: CN104823741A, 2015-08-12.
[28]伍涛, 秦仲麒, 杨夫臣, 涂俊凡, 李先明, 朱红艳. 一种棚架梨树结果枝组的更新方法[P]. 湖北: CN103733940A, 2014-04-23.
[29]涂俊凡, 秦仲麒, 李先明,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一种用于蓝莓组织培养的培养基[P]. 湖北: CN103548697A, 2014-02-05.
[30]伍涛, 秦仲麒, 杨夫臣, 朱红艳, 李先明, 涂俊凡. 一种棚架梨树主枝快速上架法[P]. 湖北: CN103081676A, 2013-05-08.
[31]伍涛, 秦仲麒, 杨夫臣, 朱红艳, 李先明, 涂俊凡. 一种新型棚架梨树树形及其整形方法[P]. 湖北: CN103081770A, 2013-05-08.
[32]伍涛, 秦仲麒, 杨夫臣, 朱红艳, 李先明, 涂俊凡. 一种新型棚架梨树结果枝组及其培养方法[P]. 湖北: CN103053378A, 2013-04-24.
[33]陈庆红, 顾霞, 徐爱春, 张蕾, 秦仲麒, 张有连, 李本松, 盛敏. 一种快速提高猕猴桃育苗出圃率的方法[P]. 湖北: CN102227995A, 2011-11-02.
[34]陈庆红, 徐爱春, 顾霞, 张蕾, 秦仲麒, 张有连, 李本松, 卢素芳, 盛敏, 储琳, 陶德峰. 一种猕猴桃和茶树立体种植方法[P]. 湖北: CN102227996A, 2011-11-02.
[35]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刘先琴, 彭文莉, 施桂萍. 一种梨杂交种子简易快速育苗方法[P]. 湖北: CN102217484A, 2011-10-19.
[36]何华平, 龚林忠, 顾霞, 王富荣, 秦仲麒, 蒋迎春. 葡萄嫁接苗的快速繁殖方法[P]. 湖北: CN101103690, 2008-01-16.
发明授权:
[1]伍涛, 程寅胜, 秦仲麒, 聂显双, 刘政, 杨立, 李谢雨, 胡蝶飞. 一种棚架梨树夏季拉枝新方法[P]. 湖北省: CN115843603B, 2023-06-09.
[2]杨夫臣, 朱红艳, 秦仲麒, 李先明, 涂俊凡, 伍涛, 杨立, 刘政. 一种蓝莓果蝇的诱杀方法及其诱杀设备[P]. 湖北省: CN113785802B, 2023-04-07.
[3]杨夫臣, 秦仲麒, 朱红艳, 涂俊凡, 李先明, 伍涛, 杨立, 徐爱春, 田瑞. 一种蓝莓的修剪控树方法及其修剪装置[P]. 湖北省: CN113854026B, 2023-04-07.
[4]杨夫臣, 秦仲麒, 朱红艳, 涂俊凡, 李先明, 伍涛, 杨立, 徐爱春, 田瑞. 一种蓝莓简化主干树形的培养方法[P]. 湖北省: CN113854031B, 2023-03-31.
[5]李先明, 秦仲麒, 吴恢,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郎鹏, 伍涛, 刘政, 杨立, 程寅胜, 刘金平. 一种果树苗木断根的利用方法[P]. 湖北省: CN111802103B, 2022-04-15.
[6]刘政, 伍涛, 秦仲麒, 程寅胜, 杨立, 聂显双,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梨PbPRR2和PbPRR3基因及其应用[P]. 湖北省: CN113278631B, 2022-03-08.
[7]刘政, 秦仲麒, 伍涛, 杨立, 程寅胜, 聂显双,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梨PpFKF1基因及其应用[P]. 湖北省: CN113278632B, 2022-03-08.
[8]李先明, 涂俊凡, 秦仲麒, 吴恢, 杨夫臣, 朱红艳, 刘政, 杨立, 伍涛, 程寅胜. 提高鄂梨2号坐果率、果实品质及田间产量的方法及应用[P]. 湖北省: CN111820062B, 2021-11-12.
[9]刘政, 秦仲麒, 伍涛,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两种树形梨不同树体部位叶组织的荧光定量内参基因及其引物和应用[P]. 湖北省: CN108070673B, 2021-05-18.
[10]李先明, 秦仲麒, 吴恢,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刘政. 一种克服柿大小年的方法[P]. 湖北省: CN108605635B, 2020-06-16.
[11]李先明, 秦仲麒, 吴恢,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刘政. 一种用于山地柿园休闲观光的生态栽培模式[P]. 湖北省: CN108617386B, 2020-06-16.
[12]伍涛,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李先明, 刘政, 朱红艳, 戴永红, 章龙, 杨立. 一种增强棚架梨树主枝先端生长势的修剪方法[P]. 湖北省: CN107750794B, 2020-01-03.
[13]伍涛,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李先明, 朱红艳, 刘政, 戴永红. 一种梨树拉枝新方法[P]. 湖北省: CN106818260B, 2019-12-10.
[14]伍涛, 秦仲麒, 杨夫臣, 涂俊凡, 李先明, 刘政, 朱红艳, 戴永红, 章龙, 杨立. 一种棚架梨树主干辅养枝的培养方法[P]. 湖北省: CN107593236B, 2019-12-10.
[15]朱红艳, 秦仲麒, 张晓旭, 伍涛,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刘政, 朱婷. 一种利用多个标记基因对梨黑斑病菌进行种级分类的方法[P]. 湖北省: CN105543407B, 2019-08-06.
[16]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刘政. 一种用于砧穗亲和力差的甜柿嫁接方法[P]. 湖北省: CN106069221B, 2019-06-07.
[17]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刘政. 一种柿子-水稻立体生态种植方法[P]. 湖北省: CN105918033B, 2019-06-07.
[18]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刘政. 一种柿子快速成园方法[P]. 湖北省: CN105918053B, 2019-06-04.
[19]刘政, 秦仲麒, 伍涛,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两种树形梨不同发育时期叶组织的荧光定量内参基因及其引物和应用[P]. 湖北省: CN107988407B, 2018-11-06.
[20]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一种甜柿树篱形整形方法[P]. 湖北省: CN104823741B, 2017-11-24.
[21]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一种甜柿高位嫁接方法[P]. 湖北省: CN104823724B, 2017-09-05.
[22]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一种富有甜柿中间砧快速育苗方法[P]. 湖北省: CN104871895B, 2017-09-05.
[23]涂俊凡, 秦仲麒, 李先明,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一种用于蓝莓组织培养的培养基[P]. 湖北省: CN103548697B, 2015-04-08.
[24]伍涛, 秦仲麒, 杨夫臣, 涂俊凡, 李先明, 朱红艳. 一种棚架梨树结果枝组的更新方法[P]. 湖北省: CN103733940B, 2015-04-01.
[25]伍涛, 秦仲麒, 杨夫臣, 朱红艳, 李先明, 涂俊凡. 一种棚架梨树主枝快速上架法[P]. 湖北省: CN103081676B, 2014-04-02.
[26]伍涛, 秦仲麒, 杨夫臣, 朱红艳, 李先明, 涂俊凡. 一种新型棚架梨树结果枝组及其培养方法[P]. 湖北省: CN103053378B, 2014-03-12.
[27]伍涛, 秦仲麒, 杨夫臣, 朱红艳, 李先明, 涂俊凡. 一种新型棚架梨树树形及其整形方法[P]. 湖北省: CN103081770B, 2014-03-12.
[28]陈庆红, 徐爱春, 顾霞, 张蕾, 秦仲麒, 张有连, 李本松, 卢素芳, 盛敏, 储琳, 陶德峰. 一种猕猴桃和茶树立体种植方法[P]. 湖北省: CN102227996B, 2013-01-16.
[29]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刘先琴, 彭文莉, 施桂萍. 一种梨杂交种子简易快速育苗方法[P]. 湖北省: CN102217484B, 2012-12-05.
[30]何华平, 龚林忠, 顾霞, 王富荣, 秦仲麒, 蒋迎春. 葡萄嫁接苗的快速繁殖方法[P]. 湖北省: CN101103690B, 2010-05-19.
实用新型:
[1]李先明, 吴恢, 秦仲麒, 许红霞, 涂俊凡, 刘金平, 杨夫臣, 朱红艳, 刘政, 郎鹏. 一种用于采收果实的工具[P]. 湖北省: CN214015086U, 2021-08-24.
[2]田瑞, 秦仲麒, 黄咏明, 卢素芳, 徐爱春, 戴永红, 郎鹏. 一种杂交构树组培苗立体生根壮苗装置[P]. 湖北省: CN209845910U, 2019-12-27.
[3]伍涛, 秦仲麒, 刘政, 涂俊凡, 杨夫臣, 李先明, 朱红艳, 戴永红. 一种梨树光合产物示踪装置[P]. 湖北: CN207300885U, 2018-05-01.
[4]杨立, 秦仲麒, 伍涛,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刘政. 吸头式细菌涂布装置[P]. 湖北: CN207047237U, 2018-02-27.
[5]伍涛, 秦仲麒, 杨夫臣, 朱红艳, 李先明, 涂俊凡. 一种新型改良梨树平棚架式[P]. 湖北: CN203027840U, 2013-07-03.
[6]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刘先琴, 施桂萍. 一种果树杂交育种人工授粉工具[P]. 湖北: CN202232456U, 2012-05-30.
外观设计:
[1]陈庆红, 张蕾, 顾霞, 秦仲麒. 猕猴桃包装盒[P]. 湖北: CN302871780S, 2014-07-09.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猕猴桃规范化栽培模式》,秦仲麒,湖北科技出版社,1996年12月。
2、《猕猴桃技术100问》,秦仲麒,…,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3、《砂梨病虫》,…,秦仲麒、…,2010年4月。
4、《猕猴桃优质安全高效栽培》,…,秦仲麒,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5、《梨学》,…,秦仲麒,…,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6、《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梨分册)》,…,秦仲麒,…,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年1月,第1版。
7、《柑桔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茶树高效栽培实用技术》,…,秦仲麒,…, 2016年。
发表期刊论文:
[1]杨立, 秦仲麒, 刘政, 李谢雨, 程寅胜, 聂显双, 伍涛. ICP-OES法快速测定梨树叶片12种矿质元素方法研究[J]. 南方园艺, 2023, 34 (06): 24-28.
[2]杨立, 伍涛, 刘政, 程寅胜, 李谢雨, 聂显双, 秦仲麒. 基于正交设计的西洋梨‘Conference’愈伤组织诱导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22, 61 (24): 160-162.
[3]程寅胜, 伍涛, 秦仲麒, 刘政, 杨立, 李谢雨, 杨夫臣, 涂俊凡, 聂显双, 赵希兰. “双臂顺行式”棚架梨树夏季拉枝技术[J]. 中国南方果树, 2022, 51 (06): 238-240.
[4]涂俊凡, 李先明, 伍涛, 秦仲麒, 杨夫臣, 朱红艳, 杨立, 刘政, 程寅胜, 聂显双. 8个砂梨品种在湖北的种植表现[J]. 中国南方果树, 2022, 51 (04): 156-160.
[5]杨夫臣, 秦仲麒, 徐丽荣, 涂俊凡, 李先明, 伍涛, 朱红艳, 杨立, 刘政, 朱保琴. 蓝莓绿枝扦插生根试验[J]. 中国南方果树, 2022, 51 (01): 153-155.
[6]杨立, 程寅胜, 伍涛, 刘政, 聂显双, 秦仲麒. 南方四种砂梨果实营养及抗氧化活性成分比较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60 (24): 120-123.
[7]刘政, 安琳, 伍涛, 秦仲麒, 杨立, 程寅胜. PpPRR5基因在不同光合速率梨品种中的表达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60 (23): 168-171.
[8]程寅胜, 伍涛, 秦仲麒, 涂俊凡, 刘政, 杨立, 聂显双, 赵希兰. “双臂顺行式”棚架梨树辅养枝利用技术[J]. 中国南方果树, 2021, 50 (06): 157-158.
[9]伍涛, 秦仲麒, 聂显双, 涂俊凡, 杨夫臣, 程寅胜, 李先明, 刘政, 杨立, 朱红艳. “双臂顺行式”梨园棚架搭建技术[J]. 南方园艺, 2021, 32 (06): 44-46.
[10]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刘政, 杨立, 程寅胜. 长江流域梨树体管理增效技术规程[J]. 安徽农业科学, 2021, 49 (19): 47-49.
[11]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秦仲麒. 砂梨生产技术规程[J]. 河北农业科学, 2021, 25 (04): 49-54.
[12]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刘政, 杨立, 程寅胜. 湖北省梨高接换种技术规程[J]. 河北农业科学, 2020, 24 (06): 65-68.
[13]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刘政, 杨立, 程寅胜. 甜柿树篱形冠层特征及整形修剪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 48 (22): 44-46.
[14]伍涛, 秦仲麒, 杨夫臣, 程寅胜, 涂俊凡, 刘政, 李先明, 朱红艳, 杨立, 聂显双. 图解梨树“双臂顺行式”新型棚架栽培模式[J]. 果农之友, 2020, (08): 12-14.
[15]伍涛, 秦仲麒, 程寅胜, 杨夫臣, 涂俊凡, 刘政, 李先明, 朱红艳, 杨立, 聂显双, 戴永红. 棚架梨树“三步”上架技术[J]. 中国南方果树, 2020, 49 (04): 162-163+166.
[16]杨夫臣, 伍涛, 朱红艳, 秦仲麒, 李先明, 涂俊凡, 刘政, 杨立. 梨树新型平棚架树形的结构、产量及品质调查[J]. 中国南方果树, 2019, 48 (06): 158-160.
[17]涂俊凡, 秦仲麒, 李先明, 伍涛, 杨夫臣, 朱红艳, 刘政, 杨立, 程寅胜. 鄂梨2号在湖北省枣阳市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J]. 南方园艺, 2019, 30 (06): 25-26.
[18]伍涛, 秦仲麒, 杨立, 杨夫臣, 涂俊凡, 刘政, 朱红艳, 李先明, 程寅胜, 聂显双. 梨树“双臂顺行式”棚架栽培关键技术[J]. 南方园艺, 2019, 30 (06): 27-28.
[19]黄咏明, 卢素芳, 徐爱春, 戴永红, 郎鹏, 秦仲麒, 田瑞. 构树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 58 (21): 5-10.
[20]杨立, 秦仲麒, 伍涛,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我国梨育种技术及其发展[J]. 南方农业, 2019, 13 (29): 11-12.
[21]田瑞, 黄咏明, 卢素芳, 徐爱春, 戴永红, 龚艳, 秦仲麒. 杂交构树茎段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 58 (09): 120-123.
[22]李先明, 朱红艳, 李梦歌, 杨夫臣, 涂俊凡, 伍涛, 刘政, 杨立, 程寅胜, 秦仲麒. 湖北地区砂梨有害生物发生及防治现状[J]. 果树学报, 2018, 35 (S1): 46-54.
[23]伍涛, 秦仲麒, 刘政, 朱红艳, 杨夫臣, 涂俊凡, 李先明, 聂显双. “双臂顺行式”棚架梨树流程化修剪技术[J]. 中国南方果树, 2018, 47 (06): 141-142+145.
[24]伍涛, 秦仲麒, 刘政, 涂俊凡, 朱红艳, 杨夫臣, 李先明, 程寅胜, 聂显双. “双臂顺行式”棚架梨树单轴长放结果枝组培养技术[J]. 南方园艺, 2018, 29 (06): 26-27.
[25]杨夫臣, 秦仲麒, 李先明, 伍涛, 涂俊凡, 朱红艳, 刘政, 杨立. 南高丛蓝莓‘莱格西’在湖北武汉的引种表现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 中国果树, 2018, (06): 83-85.
[26]李先明, 秦仲麒. 早熟梨新品种——玉香[J]. 中国果业信息, 2018, 35 (09): 60-61.
[27]朱红艳, 李先明, 伍涛, 涂俊凡, 杨夫臣, 刘政, 杨立, 秦仲麒. 湖北地区梨黑斑病菌株的分离鉴定[J]. 中国南方果树, 2018, 47 (S1): 108-111.
[28]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刘政, 杨立, 赵林祥. 早熟梨新品种“玉香”的选育[J]. 中国南方果树, 2018, 47 (S1): 1-4.
[29]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刘政, 杨立, 刘金平. 梨新品种“金香”的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J]. 中国南方果树, 2018, 47 (S1): 5-8.
[30]涂俊凡, 秦仲麒, 李先明, 伍涛, 杨夫臣, 朱红艳, 刘政, 杨立. 不同基因型沙梨带芽茎段无菌培养体系建立研究[J]. 中国南方果树, 2018, 47 (S1): 50-53.
[31]刘政, 安莉园, 林世华, 彭蕾蕾, 秦仲麒, 伍涛,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杨立. 树形对梨叶片和果实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 中国南方果树, 2018, 47 (S1): 72-78.
[32]杨立, 秦仲麒, 伍涛,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刘政. 外源生长素对“湘南”梨石细胞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J]. 中国南方果树, 2018, 47 (S1): 79-81.
[33]伍涛, 秦仲麒, 李先明, 杨夫臣, 涂俊凡, 朱红艳, 戴永红, 刘政, 杨立. 我国棚架梨产业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J]. 中国南方果树, 2018, 47 (S1): 122-124.
[34]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刘政, 杨立, 赵林祥. 西北地区梨主要树形冠层结构调查分析[J]. 中国南方果树, 2018, 47 (S1): 67-71.
[35]刘政, 安莉园, 林世华, 秦仲麒, 伍涛,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杨立. 梨树山梨醇代谢及其调控因子研究进展[J]. 中国南方果树, 2018, 47 (04): 165-168.
[36]朱红艳, 伍涛,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刘政, 秦仲麒. 棚架梨园主要虫害危害特点及绿色防治技术应用[J]. 现代园艺, 2018, (06): 43-44.
[37]刘政, 林世华, 安莉园, 秦仲麒, 伍涛,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杨立. 梨树PyS6PDH2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不同树形条件下的表达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 56 (24): 4902-4906.
[38]杨立, 秦仲麒, 伍涛,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刘政. 不同发育时期的梨果肉组织石蜡切片制备[J]. 农业科技通讯, 2017, (12): 213-215.
[39]涂俊凡, 秦仲麒, 李先明, 伍涛, 杨夫臣, 朱红艳, 刘政, 杨立. 鄂梨2号叶片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 56 (23): 4613-4615.
[40]伍涛,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李先明, 朱红艳, 刘政, 章龙. 棚架梨树冬季“划伤压转”拉枝技术[J]. 中国南方果树, 2017, 46 (06): 161+164.
[41]杨夫臣, 秦仲麒, 李先明, 伍涛, 涂俊凡, 朱红艳, 刘政. 早熟蓝莓“奥尼尔”在湖北孝感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J]. 中国南方果树, 2017, 46 (06): 145-147.
[42]伍涛,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李先明, 朱红艳, 章龙. 棚架梨树结果枝组原位更新技术[J]. 南方园艺, 2017, 28 (06): 25-26.
[43]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刘政, 杨立. 我国柿树形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 45 (22): 36-37+87.
[44]秦仲麒. 梨优良新品种‘金香’[J]. 北方果树, 2017, (01): 23.
[45]朱红艳, 蒋小芬, 李先明, 伍涛, 杨夫臣, 涂俊凡, 刘政, 秦仲麒. 梨黑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6, 55 (24): 6448-6450.
[46]刘政, 秦仲麒, 伍涛,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杨立. 梨树光合作用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16, 55 (24): 6327-6330.
[47]秦仲麒. 梨优良新品种——金香[J]. 中国果业信息, 2016, 33 (12): 59.
[48]杨夫臣, 秦仲麒, 涂俊凡, 李先明, 朱红艳, 伍涛, 刘政. 南高丛蓝莓“密斯蒂”在湖北的引种试验[J]. 中国南方果树, 2016, 45 (06): 131-132.
[49]秦仲麒,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刘政. 梨优良新品种‘金香’[J]. 园艺学报, 2016, 43 (11): 2277-2278.
[50]涂俊凡, 秦仲麒, 李先明, 伍涛, 杨夫臣, 朱红艳, 刘政. 沙梨种子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 中国南方果树, 2016, 45 (05): 121-123.
[51]伍涛, 秦仲麒, 杨夫臣, 涂俊凡, 李先明, 朱红艳, 戴永红, 聂右堂. 棚架梨树整形修剪伤口保护剂试验初报[J]. 南方园艺, 2016, 27 (05): 23-25.
[52]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邓海洲. 梨果实若干外观性状及童期的遗传学调查[J]. 江西农业学报, 2016, 28 (07): 22-26.
[53]伍涛,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李先明, 朱红艳, 田中茂. “划伤扭压”拉枝法在梨树夏剪中的应用[J]. 中国南方果树, 2015, 44 (06): 150-151.
[54]伍涛, 秦仲麒, 杨夫臣, 涂俊凡, 李先明, 朱红艳. “双臂顺行式”新型棚架梨树整形修剪技术[J]. 中国南方果树, 2015, 44 (05): 133-134.
[55]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甜柿开心形冠层结构特征及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15, 27 (09): 17-20.
[56]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湖北省柿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 (26): 47-50.
[57]涂俊凡, 秦仲麒, 李先明,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湖北省适栽蓝莓品种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5, (08): 245-247.
[58]杨夫臣, 秦仲麒, 李先明, 涂俊凡, 朱红艳, 伍涛. 培养基组分及pH值对高丛越橘花粉萌发的影响[J]. 经济林研究, 2015, 33 (03): 122-125.
[59]朱红艳, 李先明, 杨夫臣, 涂俊凡, 伍涛, 秦仲麒. 砂梨抗枝干轮纹病鉴定方法及群体抗性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 (20): 162-163.
[60]杨夫臣, 秦仲麒, 李先明, 涂俊凡, 朱红艳, 伍涛. 高丛蓝莓和兔眼蓝莓在湖北的引种试验[J]. 中国南方果树, 2015, 44 (01): 59-62.
[61]伍涛, 秦仲麒, 李先明, 杨夫臣, 涂俊凡, 朱红艳. 日本梨产业科研发展的借鉴[J]. 现代园艺, 2014, (24): 27.
[62]涂俊凡, 秦仲麒, 李先明,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都克蓝莓组织培养育苗技术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4, 53 (24): 6134-6136.
[63]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梨果实若干经济性状遗传倾向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14, 23 (11): 85-91.
[64]伍涛, 秦仲麒, 杨夫臣, 李先明, 涂俊凡, 朱红艳. 南方棚架梨树冬季修剪技术[J]. 南方园艺, 2014, 25 (06): 49-50.
[65]涂俊凡, 秦仲麒, 李先明, 杨夫臣, 伍涛, 朱红艳. 砂梨新品系68-3-2新梢与果实生长发育动态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 (21): 6963-6964+7177.
[66]杨夫臣, 涂俊凡, 秦仲麒, 李先明, 朱红艳, 伍涛. 湖北省砂梨主产区梨园土壤营养状况评价[J]. 农业科技通讯, 2014, (06): 97-100.
[67]秦仲麒, 涂俊凡, 李先明, 杨夫臣, 伍涛, 朱红艳. 不同蓝莓品种茎段初代培养及增殖能力比较[J]. 农业科技通讯, 2014, (04): 140-142.
[68]秦仲麒,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刘先琴. 早熟梨新品种‘玉香’[J]. 园艺学报, 2013, 40 (12): 2527-2528.
[69]涂俊凡, 秦仲麒, 李先明,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刘先琴. 梨新品种(系)授粉品种选配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 (19): 4675-4678.
[70]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梨品种需冷量评价模式[J]. 西北农业学报, 2013, 22 (05): 68-71.
[71]李先明, 程维新, 秦仲麒. 韩国梨产业发展模式[J]. 世界农业, 2013, (05): 120-124.
[72]陈庆红, 顾霞, 张蕾, 秦仲麒, 盛敏. 早熟猕猴桃新品种‘金怡’[J]. 果农之友, 2013, (02): 7.
[73]陈庆红, 顾霞, 张蕾, 秦仲麒, 盛敏. 早熟猕猴桃新品种‘金怡’[J]. 园艺学报, 2012, 39 (11): 2315-2316.
[74]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不同类型纸袋套袋处理对梨果实品质的影响[J]. 浙江农业学报, 2012, 24 (06): 998-1003.
[75]涂俊凡, 秦仲麒, 李先明,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兔眼蓝莓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28): 13725-13728.
[76]秦仲麒, 刘先琴,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伍涛. 梨新品系“68-3-2”的选育[J]. 农业科技通讯, 2012, (09): 233.
[77]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刘先琴. 六个中晚熟梨品种叶面积回归方程的建立[J]. 湖北农业科学, 2012, 51 (12): 2487-2492.
[78]秦仲麒. 优质早熟砂梨新品种——玉绿[J]. 中国果业信息, 2012, 29 (05): 67-68.
[79]李先明, 秦仲麒, 刘先琴,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不同梨品种光合作用差异性的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12, 24 (03): 7-10.
[80]秦仲麒, 刘先琴, 李先明. 梨新品种——玉绿[J]. 农家参谋, 2012, (03): 7.
[81]秦仲麒, 李先明, 刘先琴,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优质早熟砂梨新品种——玉绿[J]. 果农之友, 2011, (10): 8.
[82]秦仲麒, 李先明, 刘先琴,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优质早熟砂梨新品种——玉绿的选育[J]. 果树学报, 2011, 28 (05): 928-929+740.
[83]涂俊凡, 秦仲麒, 李先明, 刘先琴, 杨夫臣, 朱红艳. 砂梨和库尔勒香梨果实香气物质的GC-MS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 (15): 3186-3190.
[84]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刘先琴. 不同梨品种需冷量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 (07): 126-129.
[85]李先明, 秦仲麒,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刘先琴. 7个早熟梨品种叶面积回归方程的建立[J]. 江西农业学报, 2011, 23 (05): 36-39.
[86]陈庆红, 张有连, 李本松, 顾霞, 徐爱春, 张蕾, 秦仲麒. 猕猴桃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及思考[J]. 农业科技通讯, 2011, (04): 221-224.
[87]杨夫臣, 涂俊凡, 秦仲麒, 刘先琴, 李先明, 朱红艳. 湖北省蓝莓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1, 40 (01): 75-78.
[88]杨谷良, 秦仲麒, 陈娟. 蔗糖和聚乙二醇对黄金梨花粉离体萌发生长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 (02): 294-295+308.
[89]杨谷良, 秦仲麒. 不同梨品种的AFLP分子鉴别[J]. 北方园艺, 2010, (23): 123-125.
[90]李先明, 秦仲麒, 刘先琴,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伊华林. 套袋对梨果实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J]. 天津农业科学, 2010, 16 (05): 97-99.
[91]秦仲麒. 梨新品种‘玉绿’[J]. 落叶果树, 2010, 42 (05): 66.
[92]刘先琴,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秦仲麒. 砂梨病虫害安全防控策略[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 (08): 204-207.
[93]杨谷良, 秦仲麒, 陈娟.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黄金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J]. 种子, 2010, 29 (07): 39-41.
[94]李先明, 秦仲麒, 刘先琴,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玉绿梨生产技术规程[J]. 河北农业科学, 2010, 14 (07): 23-25+28.
[95]陈庆红, 顾霞, 徐爱春, 秦仲麒. 大果猕猴桃新品种‘金硕’[J]. 园艺学报, 2010, 37 (06): 1023-1024.
[96]陈庆红, 顾霞, 徐爱春, 秦仲麒, 李新华, 宋关臣, 杨清平. 湖北省猕猴桃状况及发展应解决的主要问题[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 (06): 16-17.
[97]秦仲麒. 梨新品种“玉绿”[J]. 中国果业信息, 2010, 27 (04): 56-57.
[98]秦仲麒, 刘先琴,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梨新品种‘玉绿’[J]. 果农之友, 2010, (03): 7.
[99]秦仲麒, 刘先琴,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梨新品种‘玉绿’[J]. 园艺学报, 2010, 37 (01): 151-152.
[100]李先明, 秦仲麒, 刘先琴, 涂俊凡, 杨夫臣. 生草对梨园微域生态环境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0, (01): 92-95.
[101]李先明, 刘先琴, 涂俊凡, 杨夫臣, 秦仲麒. 梨不同树形的结构特征、产量分布及果实品质差异[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23): 323-326.
[102]刘先琴, 秦仲麒,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关金菊. 砂梨病虫种群动态及其无公害防控技术[J]. 湖北农业科学, 2009, 48 (11): 2756-2758+2782.
[103]李先明, 秦仲麒, 刘先琴, 涂俊凡, 杨夫臣. 湖北省砂梨产业现状 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 河北农业科学, 2009, 13 (08): 100-104.
[104]秦仲麒. 梨中熟新品系29-1的选育[J]. 中国果业信息, 2009, 26 (06): 57.
[105]刘先琴, 秦仲麒,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敌敌畏乳油防治梨瘿蚊效果好[J]. 农家顾问, 2009, (06): 45.
[106]陈庆红, 顾霞, 徐爱春, 秦仲麒. 猕猴桃大果新品系金硕的选育[J]. 中国果树, 2009, (03): 8-10+77.
[107]陈启亮, 陈庆红, 顾霞, 施桂萍, 徐爱春, 秦仲麒, 王三明. 中国猕猴桃新品种选育成就与展望[J]. 中国南方果树, 2009, 38 (02): 70-76.
[108]李先明, 伊华林, 秦仲麒, 刘先琴, 施桂萍. 不同时期套袋对鄂梨2号果实品质的影响[J]. 果树学报, 2008, (06): 924-927.
[109]秦仲麒, 刘先琴,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关金菊. 梨中熟新品系29-1的选育[J]. 中国果树, 2008, (05): 12-13+36+81.
[110]刘先琴, 秦仲麒,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关金菊. 砂梨病虫害发生源头防控技术试验示范[J]. 湖北农业科学, 2008, (09): 1041-1043.
[111]李先明, 秦仲麒, 刘先琴, 涂俊凡, 施桂萍, 杨夫臣. 鄂梨1号和鄂梨2号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J]. 河北农业科学, 2008, (08): 18-20+42.
[112]涂俊凡, 秦仲麒, 刘先琴, 李先明. 梨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山西果树, 2008, (04): 40-41.
[113]涂俊凡, 秦仲麒, 刘先琴, 李先明, 杨夫臣. 影响兔眼越桔无菌培养体系建立的因素分析[J]. 中国南方果树, 2008, (03): 71-73.
[114]涂俊凡, 秦仲麒, 刘先琴, 李先明, 杨夫臣. 梨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现代园艺, 2008, (04): 4-5+26.
[115]刘先琴, 秦仲麒,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砂梨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J]. 湖北农业科学, 2007, (06): 923-925.
[116]刘先琴, 秦仲麒,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湖北省砂梨主要病虫害发生演替与防治对策[J]. 中国果树, 2007, (06): 51-53.
[117]秦仲麒, 刘先琴, 李先明, 涂俊凡, 王晴芳, 顾霞, 施桂萍. 湖北省地方标准 无公害食品 鄂梨1号、鄂梨2号[J]. 中国果业信息, 2007, (10): 29-31.
[118]陈庆红, 顾霞, 秦仲麒, 蒋迎春. 猕猴桃早熟黄肉新品种鄂猕猴桃3号的选育[J]. 中国果树, 2007, (05): 3-5+75.
[119]刘先琴, 秦仲麒, 李先明, 涂俊凡. 梨园捕食性天敌种群消长动态及影响因子[J]. 湖北农业科学, 2007, (04): 565-567.
[120]刘先琴, 秦仲麒, 李先明, 涂俊凡. 武汉江夏梨园天敌种群及主要捕食天敌的生活习性[J]. 中国南方果树, 2007, (03): 91-93.
[121]秦仲麒. 四个越桔优良品种[J]. 农家顾问, 2007, (03): 79+73.
[122]秦仲麒, 刘先琴, 涂俊凡, 李先明. 越桔栽培技术[J]. 农家顾问, 2007, (03): 35-36.
[123]李先明, 秦仲麒, 刘先琴, 涂俊凡. 应城金水梨协会铸就果农致富金桥[J]. 中国果业信息, 2006, (11): 20-21.
[124]陈庆红, 顾霞, 秦仲麒. 黄肉无毛猕猴桃新品种——鄂猕猴桃3号[J]. 果农之友, 2006, (10): 13.
[125]刘先琴, 秦仲麒, 李先明, 涂俊凡. 武汉地区梨轮纹病发生重的原因与防治技术[J]. 湖北农业科学, 2006, (05): 606-607.
[126]陈庆红, 顾霞, 秦仲麒. 黄肉无毛猕猴桃新品种‘鄂猕猴桃3号’[J]. 园艺学报, 2006, (04): 927.
[127]秦仲麒, 刘先琴, 李先明, 涂俊凡. 兔眼越桔引种研究[J]. 中国南方果树, 2006, (04): 49-51.
[128]陈庆红, 顾霞, 秦仲麒. 猕猴桃黄肉无毛新品种鄂猕猴桃2号的选育[J]. 中国果树, 2005, (05): 11-12+63.
[129]秦仲麒,刘先琴,占树华,李先明,王汉臣,李育民,周巧生. 早熟梨新品种“鄂梨2号”选育研究[J]. 中国南方果树, 2004, (06): 71-74.
[130]刘先琴,秦仲麒,李先明. 杀菌剂防治柿角斑病的药效试验[J]. 湖北农业科学, 2004, (05): 61-62.
[131]秦仲麒. 早熟梨新品种鄂梨2号[J]. 中国果树, 2003, (03): 59.
[132]秦仲麒,刘先琴,李先明,占树华,王汉臣,李育民,周巧生. 早熟梨新品种‘鄂梨2号’[J]. 园艺学报, 2003, (01): 116-128.
[133]刘先琴,秦仲麒,李先明. 湖北早熟梨主要病虫种群及危害特点与防治对策[J]. 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 2003, (04): 44-45.
[134]秦仲麒. 猕猴桃整形修剪技术[J]. 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 2003, (02): 36-37.
[135]秦仲麒. 三个美国良种李[J]. 农家顾问, 2003, (01): 24-25.
[136]刘先琴,秦仲麒,李先明. 柑桔褐圆蚧的发生及防治[J]. 中国南方果树, 2002, (06): 34.
[137]秦仲麒. 甜柿的发展前景及品种选择[J]. 农家顾问, 2002, (11): 34.
[138]秦仲麒,刘先琴,李先明,占树华,王汉臣,李育民,周巧生. 早熟梨新品种‘鄂梨1号’[J]. 园艺学报, 2002, (03): 290-301.
[139]刘先琴,秦仲麒,李先明. 梨园几种土壤越冬害虫严重发生情况与防治技术[J]. 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1, (11): 32+35.
[140]秦仲麒,刘先琴,李先明. 湖北梨果业,路向何方?[J]. 农家顾问, 2001, (11): 21-23.
[141]秦仲麒. 优质早熟梨新品系121-13-85的选育[J]. 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 2001, (07): 19.
[142]秦仲麒. 猕猴桃缺素症及其矫治[J]. 中国南方果树, 2001, (03): 62-63.
[143]秦仲麒,刘先琴,李先明,詹树华. 优质早熟梨新品系121—13—85的选育[J]. 落叶果树, 2001, (03): 18-19.
[144]秦仲麒. 甜柿的发展前景及应注意的问题[J]. 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 2001, (03): 6.
[145]秦仲麒,占树华,刘先琴,李先明. 极早熟梨新品系——115-3-1[J]. 落叶果树, 2001, (01): 21.
[146]秦仲麒. 梨芽苗栽培技术[J]. 农家顾问, 2000, (11): 26.
[147]李先明,秦仲麒,刘先琴. 黄花梨果实套袋的综合效应[J]. 中国农学通报, 2000, (03): 29-30.
[148]秦仲麒. 梨芽苗栽培管理技术[J]. 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00, (06): 20-21.
[149]李先明,秦仲麒,刘先琴. 金水2号梨套袋试验[J]. 中国南方果树, 2000, (02): 45.
[150]李先明,秦仲麒,刘先琴. 金水2号梨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 林业科技通讯, 2000, (03): 36-37.
[151]李先明,秦仲麒,刘先琴. 梨接芽苗栽植技术[J]. 落叶果树, 2000, (01): 52.
[152]李先明,秦仲麒,刘先琴. 特优高抗早熟梨121-13-85[J]. 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 2000, (01): 26.
[153]李先明,秦仲麒,刘先琴,姚凤君. 梨双层开心形整形修剪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00, (01): 22.
[154]李先明,秦仲麒,刘先琴. 中日优质梨栽培技术研讨会后的思考[J]. 广西园艺, 1999, (04): 13-14.
[155]李先明,秦仲麒,刘先琴,施桂萍. 棠梨幼苗缺铁症及其矫治试验[J]. 北方果树, 1999, (05): 5-6.
[156]秦仲麒,刘先琴,李先明. 七个优良砂梨品种(系)[J]. 农业科技通讯, 1999, (05): 35-36.
[157]刘殊,秦仲麒,阎新国. 猕猴桃果实畸形初探[J]. 中国南方果树, 1998, (02): 45.
[158]秦仲麒. 地膜覆盖对新栽猕猴桃幼树的综合效应[J]. 中国农学通报, 1998, (01): 51.
[159]秦仲麒. 用回归方程法测定猕猴桃叶面积[J]. 北方果树, 1998, (01): 8-9.
[160]秦仲麒. 猕猴桃花芽分化时间研究[J]. 北方园艺, 1997, (06): 64-66.
[161]李国元,秦仲麒. 梨瘿蚊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J]. 中国南方果树, 1997, (06): 44.
[162]李国元,秦仲麒. 苹果桑天牛和星天牛的发生及防治[J]. 植物医生, 1997, (05): 12-13.
[163]P.L.Brookfield,秦仲麒,李先明. 布瑞本(Braeburn)苹果中种子数与钙浓度的关系[J]. 北方果树, 1997, (03): 49-50.
[164]秦仲麒. 夏剪和遮荫对“海沃德”猕猴桃产量和品质影响[J]. 北方园艺, 1997, (05): 55-56.
[165]G.S.Smith,余武安,秦仲麒. 猕猴桃生育期果实中的脱落酸浓度、果面水分散失和果实水分含量的变化[J]. 四川果树, 1997, (03): 46.
[166]秦仲麒. CPPU对美味猕猴桃果实碳水化合物累积和代谢的影响[J]. 上海农业科技, 1997, (03): 35-37+14.
[167]秦仲麒. 猕猴桃的整形与修剪[J]. 农家顾问, 1997, (05): 24-25.
[168]秦仲麒. 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猕猴桃上的应用效果[J]. 湖北农业科学, 1997, (02): 40-42.
[169]秦仲麒. 猕猴桃的整形修剪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1997, (03): 17-18.
[170]华光安,周修刚,秦仲麒. 伤流期修剪对猕猴桃当年生长与结果影响的探讨[J]. 孝感师专学报, 1997, (01): 59-61.
[171]秦仲麒. 猕猴桃的修剪技术[J]. 中国农村科技, 1997, (02): 11-12.
[172]秦仲麒. 冬季低温对美味猕猴桃萌芽和开花的影响[J]. 落叶果树, 1996, (S1): 62-64.
[173]余武安,秦仲麒. 猕猴桃果实冷贮期间果肉组织的变化[J]. 落叶果树, 1996, (04): 46.
[174]秦仲麒. 防风林对附近猕猴桃开花和产量的影响[J]. 北方园艺, 1996, (04): 39-42.
[175]陈庆红,张忠慧,秦仲麒,蒋迎春. 金魁猕猴桃的雄株选配及其花粉直感研究[J]. 中国果树, 1996, (02): 23-24.
[176]秦仲麒,张力田,何伟玲. 新西兰的猕猴桃业[J]. 中国果树, 1995, (02): 53-55.
[177]秦仲麒. 活桩在猕猴桃栽培中的应用效果[J]. 湖北农业科学, 1995, (01): 43-45.
[178]陈庆宏,张力田,张忠慧,黄宏文,秦仲麒,蒋迎春,龚俊杰. 猕猴桃优良新品种及其主要栽培技术[J]. 湖北农业科学, 1993, (11): 29-30.
[179]张力田,黄宏文,密小平,秦仲麒. 柑橘过钼缺硫叶片黄化症的防治研究初报[J]. 湖北农业科学, 1990, (01): 23-24.
[180]黄宏文,张田力,龚俊杰,秦仲麒. 中华猕猴桃优良品系“金阳1号”“金农1号”选育研究报告[J]. 果树科学, 1989, (01): 52-56.
报纸文章:
1 鄂猕猴桃3号 陈庆红; 顾霞; 秦仲麒; 蒋迎春 江苏农业科技报 2007-12-01
2 制定崇阳县果树产业发展规划 施桂萍; 秦仲麒 湖北科技报 2007-03-06
会议论文:
1 梨抗黑斑病SNP标记及候选基因筛选 朱红艳;李先明;伍涛;杨夫臣;涂俊凡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5-07-21
2 梨树“双臂顺行式”棚架整形修剪技术研究初报 伍涛;秦仲麒;杨夫臣;李先明;涂俊凡 “现代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暨果树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交流会 中国会议 2014-09-20
3 猕猴桃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及发展 陈庆红; 顾霞; 徐爱春; 张蕾; 秦仲麒 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第四届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10-10-26
4 套袋对砂梨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的效应研究 李先明; 秦仲麒; 刘先琴; 施桂萍 湖北省植物生理学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7-05
5 湖北省梨科研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秦仲麒; 李先明; 刘先琴 湖北省农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 中国会议 2004-03
6 发挥优势提高南方早熟优质梨档次 周绂; 徐宏汉; 秦仲麒; 肖春桥 中国园艺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暨学术讨论会 中国会议 1999
荣誉奖励:

1、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0)。
2、“科学中国人”(2010)年度人物。
3、湖北省农业科技杰出人物(2013)。
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专家。
学术兼职:
1、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
2、全国梨遗传育种协作组技术专家组成员。
3、中国园艺学会梨分会常务理事。
4、湖北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兼果树专业委员会主任。
5、湖北省科技成果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
6、湖北省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
7、“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理事。
8、“中国农技推广协会果树专业委员会”委员。
9、《中国南方果树》编委。
10、《科技创新导报》特约编委。
11、河北省科技成果奖励评审专家。
12、农业部神农奖评审专家。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14、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15、湖北省综合招标投标中心招标评标专家。
16、湖北省计划项目评审专家。
17、湖北省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18、湖北省果业协会常务理事。
19、湖北省专家学者科普服务团特聘专家。
20、湖北省帼国科技致富专家服务团特聘专家。
21、湖北省专业技术职务水平能力测试命题专家。
22、中国农学会会员。
23、中国园艺学会终身会员。
24、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会员。
25、湖北省核学会会员。
26、湖北省钟祥、广水、汉川、荆门、松滋、江夏等县市区高级农业(技术、经济)顾问。
27、《南方园艺》编委。
28、《农业科技通讯》编委。
29、《湖北林业经济》编委。
30、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副理事长。
31、中国南方蓝莓科技协作组副组长。
32、湖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
33、湖北省林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34、全国梨产业协作组副组长。
媒体报道一:

甜蜜的事业 无悔的追求
——记著名果树专家秦仲麒研究员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位于长江之滨的武汉市南湖大道,那里果树葱茏,茶香四溢。自1950年成立以来,该所一直致力于果树茶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新品种选育、生态区划、栽培模式、生物技术、优质安全高效技术体系、加工工艺、良种繁育体系等研究;承担国家、省有关果树、茶叶的重大科研任务,研究解决果树、茶叶产业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六十多年来,培育出梨、猕猴桃、柑橘、桃、板栗和茶树等大批果树茶树优良品种,不少品种蜚声中外。能够做到这些,研究所的众多专家功不可没,该所所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秦仲麒研究员,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金”闪耀,垄断打破
安陆市是“李白故里”,也是秦仲麒的故乡。秦仲麒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年少时,秦仲麒的理想是做一名医学家,但命运却安排他进了农学院,在“鲤鱼跳龙门”的世俗传统中,走上了不被人们看好的“农门”之路。而且在这条道路上,他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子,蜕变成一位著名的园艺学家。 1986年毕业后,秦仲麒一直从事猕猴桃、板栗等果树科研工作。1992年,公派出国留学,赴新西兰皇家园艺和食品研究科学院研究猕猴桃。回国后,继续从事果树科研工作。28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40余项,获科技奖励10项次,其中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奖励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培育果树品种12个,其中鄂梨2号多次获农业部“优质早熟梨奖”,并获全国唯一“最佳风味奖”;金魁猕猴桃两获农业部“希望之光奖”第一名,并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后稷金像奖”,农业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制订湖北省标准10部,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和专利18项…… 。同时,他还是国家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10),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在众多的成果中,“三金”闪烁的光芒尤其耀眼。“三金”(金魁猕猴桃、金农猕猴桃和金阳猕猴桃),是秦仲麒和他的同事们培育成功的中华猕猴桃优良品种,果肉颜色有金黄和绿色两种,风味浓郁,是猕猴桃中的珍品,已走出国门,跻身国际市场。“三金”的育成,打破了新西兰猕猴桃品种长期垄断国际猕猴桃市场的格局,并引领和加速了国际猕猴桃育种目标的战略性调整。
“鄂梨”飘香,填补空白
1997年,正在秦仲麒潜心研究猕猴桃的时候,单位领导忽然征求秦仲麒的意见,希望由他来负责梨育种团队。要一下子放弃自己研究了十余年,既有感情又熟悉的猕猴桃事业,转战自己既陌生,又不知其前途是“光明”还是“渺茫”的梨树育种领域,这令秦仲麒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不免有些犯难和犹豫。当时的现状是:从事梨研究的一批老专家相继退休,年轻一点的,有的调离,有的出国。在这关键时刻,如果没有人接上来,梨育种事业恐怕就会功亏一篑。秦仲麒来不及深思,毅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和同事的盛情相邀,克服了没有项目、没有经费、缺少人员和仪器设备等诸多困难,挑起了梨育种团队“掌门人”的重担。 天道酬勤,梨育种团队在秦仲麒的带领下,克服了种内杂交遗传变异狭窄的弊端,创造出了具有超亲性状的优异种质,利用远缘杂交育成的梨优良品种鄂梨1号、鄂梨2号,实现了新品种和优异种质的创新和突破,填补了湖北省没有优质早熟梨的空白。从一名猕猴桃研究专家转变为一名梨研究专家,秦仲麒研究员仅用了短短4年的时间。看到自己培育的梨树果实挂满枝头,秦仲麒感到由衷的欣慰。
“玩命”专家,无怨无悔
28年来,秦仲麒研究的树种有梨、猕猴桃、板栗、蓝莓等多种果树,研究的领域涵盖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生态区划和栽培模式等多个方面。他的足迹遍及全国27个省市区。 在试验示范园,他细心观察每一株果树的生长发育,搞调查、做观察、做记录……;到基层县市,他指导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在乡间果园,他深入田间地头,悉心指导农民规划果园、整形修剪、绿色栽培…… “他是个工作狂,工作起来就不要命”,同事们评价说。在他研究猕猴桃的年份,正值猕猴桃“野转家”研究的早期阶段,需要调查记录的基础数据很多。为此,秦仲麒经常在栽培棚架下一呆一整天;身材高大的他,在低矮的棚架下根本无法站直,又不能坐在地上,于是只能猫着腰或者蹲在地上调查记录;为了获得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考种数据,成熟季节,他经常连续几个星期呆在实验室里,尝果子、品风味、做记录、拍照片……,为了知道果子的风味,每一种果子总要亲口尝一尝,不管“酸甜苦辣”;由于经常加班加点,他总是错过食堂开饭时间,便只好吃饼干充饥。 一路走来,秦仲麒挥洒着汗水,付出了青春,累坏了身体,疏忽了家庭。然而每当置身于果园中,闻着花果的芬芳,憧憬着硕果累累的美景,秦仲麒研究员的脸上总会荡漾着无怨无悔的笑容。
团结一心,服务“三农”
湖北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省,在全省的农业经济中,果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撑点。因此,果树科学研究工作的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作为果树茶叶研究所的所长,秦仲麒深知责任重大,他表率众人,吃苦在先;作为团队核心,他凝聚众心,共迎挑战。他的团队:项目、论文、成果……一直名列前茅。 面对荣誉和成绩,他总是非常谦虚地说“这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是几代人艰苦积累、无私奉献的结果”。“我不喜欢表扬人,平时对同事、对职工批评得比较多,要求也很严格,甚至太苛刻,我们从事的是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果树和茶叶两大学科的研究、是管吃管喝的“甜蜜事业”,我是希望果树茶叶学科发展得更快一些,团队发展得更快一些,大家的进步更快一些,人才出得更多一些,取得的成就更大一些。”。“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这是秦仲麒为自己,也是为研究所提出的奋斗目标。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如今,秦仲麒研究员及其团队依然一心一意专注于果树遗传育种研究和栽培模式创新,目标是培育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新品种,研究出轻简化、省力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的具有创新性的栽培模式。
来源:《农业科技通讯》2014年第11期
媒体报道二:

秦仲麒和他的甜蜜事业
2014-06-30
“那年秋天,江夏金水闸基地藤蔓上挂满猕猴桃。待成熟后,我们采了一大筐运回实验室,逐一品尝。呃,好甜啊。课题负责人喜出望外,将这棵猕猴桃进行繁殖、观察,一个新品种—‘金魁’诞生了。”
28年前的情景历历在目,8日,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所长秦仲麒研究员回忆。“金是指金水闸,魁是‘第一。”“金魁”不负众望,多次被评为全国第一名,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神农架为中心的西部山区是“水果之王”猕猴桃的故乡。110多年前,新西兰的伊丽莎白·费蕾泽小姐将一小把猕猴桃种子从宜昌带到新西兰,这个南半球国家培育出新品种,垄断了全球市场。新西兰猕猴桃产业品种、技术,以及商业化、产业化运作的成熟经验都遥遥领先。作为原产地的中国,却落后垫底。秦仲麒深感痛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有所作为。
1992年,秦仲麒被派往“新西兰皇家园艺和食品研究科学院”,合作研究猕猴桃,师从著名的植物营养专家史密斯博士。
回国后,年复一年的努力,秦仲麒和队友们终于将梦想变为现实,继金魁后,相继培育出金农、金阳、金怡、金硕等多个优良品种。如今与武汉植物园共建的“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挂牌该所,收集保存的品种、品系及雄性材料达300多份。该所培育的猕猴桃品种作为科技成果走出国门,转让到欧洲和美国,打破了新西兰的垄断。
1998年,单位领导决定由他担纲砂梨育种。他毅然离开熟悉的猕猴桃领域,转战陌生战场。
天道酬勤。4年后,他率领团队利用远缘有性杂交技术,育成了鄂梨1号、2号,克服了种内杂交遗传变异狭窄的弊端,创造出了具有超亲性状的优异种质,综合性状国内领先,多次获农业部“优质早熟梨奖”,并获全国唯一“最佳风味奖”,填补了我省没有早熟梨的空白。
如今,该所砂梨研究已从品种创新拓展到栽培模式创新,实现了由“无架”向“有架”的跨越,发明的梨树“双壁顺行式”新型棚架栽培模式获得专利4项,在省内外推广示范2万亩以上。
“如今农村劳力老化,这一轻简化栽培模式发明,一经推广即展示了光明的前景,日本专家多次来鄂考察。”作为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秦仲麒如数家珍。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 记者 刘自贤 通讯员 丁自立
媒体报道三:

“双金”闪耀 “鄂梨”飘香
——记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秦仲麒研究员

秦仲麒,研究员,湖北省安陆市人,1962年9月生,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园艺专业,硕士学位。1986年7月分配到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并参加工作,现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全国梨遗传育种协作组技术专家组成员,武汉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生导师。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园艺学会梨分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兼果树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理事,“中国农技推广协会果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南方果树》和《南方园艺》编委,《科技创新导报》特约编委,湖北省和河北省科技成果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神农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湖北省综合招标投标中心招标评标专家,湖北省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湖北省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果业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专家学者科普服务团特聘专家,湖北省帼国科技致富专家服务团特聘专家,湖北省专业技术职务水平能力测试命题专家,中国农学会会员,中国园艺学会终身会员,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会员,湖北省核学会会员。湖北省钟祥、广水、汉川、荆门、松滋、江夏等县市区高级农业(技术、经济)顾问。
主持和参加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和“引智”项目40多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主持制订并颁布湖北省地方标准5部,主持和参与育成果树品种10个,专利4项。在Genbank首次成功登录梨S基因启动子序列1个。农业部奖励4项,科技部奖励1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奖论文6篇。发表译文9篇。
荆楚大地,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江汉平原,携长江之险、汉水之势,淤积成千里沃野。优越的地理气候,丰富的生物资源,使这里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坐落着一所湖北省人民政府直属的省级果树茶叶研究专业机构“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它位于长江之滨的武汉市南郊,那里果树葱茏,茶香四溢。自1950年成立以来,研究所就一直致力于果树茶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新品种选育,生态区划,栽培模式,生物技术,优质安全高效技术体系,加工工艺,良种繁育体系等研究;承担国家、省有关果树、茶叶的重大科研任务,研究解决果树、茶叶产业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六十年来,培育出梨、猕猴桃、柑橘、桃、板栗和茶树等大批果树茶树优良品种,不少品种蜚声中外。
能够做到这些,研究所的众多专家功不可没。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秦仲麒研究员,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双金”闪耀,垄断打破
物华天宝郧子国,人文荟萃礼仪乡。素有“银杏之乡”美誉的湖北省安陆市,位于美丽富饶的鄂中腹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曾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如李白、韩愈、杜牧、刘长卿、欧阳修、曾巩、秦观等驻足安陆,流连忘返。安陆是“李白故里”,也是秦仲麒研究员的故乡。在这个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酒隐十年”,留下了十八处遗址和一百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及无数美丽动人传说的地方,秦仲麒研究员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故乡的旖旎风光,家乡的淳朴恬淡,在秦仲麒研究员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改革开放之初,沉寂多年的教育事业重新焕发生机,许多农村的年轻人终于挣脱了世代为农的“束缚”,在工学或文学之中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和归宿。年少时,秦仲麒研究员的理想是做一名医学家,但是命运安排他进了农学院,在“鲤鱼跳龙门”的世俗传统中,走上了不被人们看好的通向“农门”之路。而且在这条道路上,他一直坚持走到了今天,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子,蜕变成一位著名的园艺学家。
“学农未为鄙,亲友勿笑余”,白居易流传千年的诗句,在秦仲麒研究员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1986年毕业后,秦仲麒一直从事猕猴桃、板栗等果树科研工作。1992年,他顺利通过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考试,赴“新西兰皇家园艺和食品研究科学院”合作研究猕猴桃。回国后,继续从事果树科研工作,一直干到现在。那沉甸甸的科研成果与厚重的奖励证书,那金色的荣誉,闪烁着熠熠的光芒:25年来,主持和参加农业部、科技部、湖北省和国务院“引智办”下达的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引智项目40余项,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并获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和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证书;主持育成梨树新品种4个,其中“鄂梨2号”多次获农业部“优质早熟梨奖”,并获全国唯一“最佳风味奖”;参与育成猕猴桃品种5个,其中“金魁猕猴桃”两获农业部“希望之光奖”第一名,并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后稷金像奖”,农业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参与育成板栗品种1个,制订湖北省标准5部,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和专利4项……
在众多的成果中,“双金”(“金农猕猴桃”和“金阳猕猴桃”)闪烁的光芒尤其耀眼。“双金”,是秦仲麒研究员和他的同事们培育成功的中华猕猴桃优良品种,四五月开花,八九月成熟,肉色金黄,风味浓郁,是早熟品种中的珍品。而曾经垄断国际猕猴桃市场的新西兰品种“Hayward”(海沃德),五月开花,十月成熟,果肉绿色,风味偏淡。“早成熟”意味着早上市,可以抢尽市场之先机;肉色金黄,风味浓郁,意味着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味道更加鲜美,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2008年10月10日,“双金”迎来了其更加闪耀的一天,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和美国奥本大学在美国正式签订“双金”繁殖权的转让协议,秦仲麒研究员作为这两个猕猴桃品种的培育者,和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冯祖强一起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这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第一次昂首走出国门,跻身国际市场。品种的竞争,就是市场的竞争,更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秦仲麒研究员相信,“双金”的成功“出国”,将打破新西兰猕猴桃品种长期垄断国际猕猴桃市场的格局,并加速了国际猕猴桃品种研究目标的战略性调整。
“鄂梨”飘香,填补空白
在科学的道路上,总是一座山峰刚过,又迎来另一座高峰,新的挑战接踵而至。1997年,秦仲麒研究员正在继续潜心研究猕猴桃的时候。单位领导突然登门造访,征求秦仲麒研究员的意见,希望由他来负责梨育种团队,把梨遗传育种研究发扬光大。突如其来的变故,要一下子放弃自己研究了十余年,既有感情又熟悉的猕猴桃事业,转战自己既陌生,又不知其前途是“光明”还是“渺茫”的梨树育种领域,这令一向敢闯敢干的秦仲麒研究员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不免有些犯难和犹豫。
当时的现状是:从事梨研究的一批老专家相继退休,年轻一点的同志,有的调离,有的出国。在这关键时刻,如果没有人接上来,梨育种事业恐怕就会功亏一篑,现有的基础和做大做强的期盼将会化为乌有。在这“两难之选”的时刻,秦仲麒研究员来不及深思,毅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和同事的盛情相邀。为了不辜负领导和同事们的重托和希望,秦仲麒研究员努力克服没有项目,没有经费,没有人员,没有仪器设备等诸多困难,带领研究团队,再创辉煌。
天道酬勤,利用远缘有性杂交技术育成的梨优良品种“鄂梨1号”、“鄂梨2号”,克服了种内杂交遗传变异狭窄的弊端,创造出了具有超亲性状的优异种质,综合性状居国内领先水平,多次获农业部“优质早熟梨奖”,并获全国唯一“最佳风味奖”,实现了新品种和优异种质的创新和突破,填补了湖北省没有早熟梨的空白,为梨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品种保障。由于成绩突出,2001年,秦仲麒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2002年,鄂梨1号和鄂梨2号同时获得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由于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迅速被引种和推广到10多个省(市、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07年,秦仲麒研究员及其团队凭借在早熟梨新品种选育方面作出的贡献,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从一名猕猴桃研究专家转变为一名梨研究专家,秦仲麒研究员仅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看到自己培育的梨树果实挂满枝头,秦仲麒研究员感到由衷的欣慰。
此外,秦仲麒研究员还有多项成果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主持制订了多项砂梨无公害系列标准,为优质、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使砂梨实现无公害生产成为可能。
“玩命”专家,无怨无悔
二十五年来,秦仲麒研究员研究的树种有梨、猕猴桃、板栗、蓝莓等多种果树,研究的领域涵盖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生态区划和栽培模式等多个方面。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六个省市区。 果树育种是一项枯燥而艰辛的工作。一个新品种的育成,平均需要15-20年的时间。在农业科学研究的漫漫道路上,秦仲麒研究员跨过了一道又一道坎,翻越了一座又一座技术高峰。燃烧青春、绽放激情,成了他工作的最美写照。
“他是个工作狂,工作起来就不要命。”这是他留给同事们的深刻映像。
在试验示范园,他细心观察每一株果树的生长发育,搞调查、做记录、做记载……;到基层县市,他指导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在乡间果园,他深入田间地头,悉心指导农民规划果园、整形修剪、无公害栽培……
在他研究猕猴桃的年份,正值猕猴桃“野转家”研究的早期阶段,需要调查记录的基础数据很多。为此,秦仲麒研究员经常在栽培棚架下一呆一整天;身材高大的他,在低矮的棚架下根本无法站直,又不能坐在地上,于是只能弯着腰或者蹲在地上调查记录;为了获得第一手考种数据,成熟季节,他经常几个星期呆在实验室里,尝果子、品风味、拍照片……不管“酸甜苦辣”,为了知道其风味,总要亲口尝一尝,经常尝到嘴唇腐烂;由于经常加班加点,他总是没能赶在食堂关门之前吃饭,便只好吃饼干充饥。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秦仲麒研究员,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甚至自己的身体。1989年,他为了陪同美国专家深入大别山区考察板栗,曾撇下刚刚出生几天的儿子和初为人母的妻子;1992年,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迅速提升我国猕猴桃产业的发展水平,他曾远离家人,只身赴“新西兰皇家园艺和食品研究科学院”进修和合作研究猕猴桃;2001年,为了不影响项目的鉴定和成果奖励申报的大局,他曾不知疲倦,连续几个季度挑灯夜战,撰写了数十万字的研究总结、鉴定报告和报奖材料;2009年,为了不耽误国家现代梨产业技术体系工作,作为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的他曾不听医生的劝告,带病到全国各地调研考察、安排试验示范……
秦仲麒研究员对自己的身体一直非常自信。为了带领团队取得更大的突破,他总是一马当先。然而,岁月经年,二十余载栉风沐雨,长期忘我工作和劳累,秦仲麒研究员的身体也在悄然发生改变。2009年,当他拖着病情较重的身子,坚持到各个省市调研时,终于病倒在旅途中。加之长期用眼过度,导致难以治愈的眼疾,留下眼睛易红肿出血的后遗症,需要长期靠药物来控制……
“对工作,我可以尽职尽责、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但是对家人我是问心有愧,我没有尽到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说起自己的家庭,秦仲麒研究员总是一脸的愧疚,不胜唏嘘。
然而,秦仲麒研究员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我很热爱我的事业。我在家庭上已经愧对家人了,在事业上就绝不能再丢脸。国家投入了那么多资金搞科研,我们要问心无愧,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一路走来,秦仲麒研究员付出了汗水,付出了青春,累坏了身体,疏忽了家庭。然而每当置身于果园中,闻着花果的芬芳,憧憬着硕果累累的美景,秦仲麒研究员的脸上总会荡漾着无怨无悔的笑容。当乡间的风尘在身上留下岁月的痕迹,当岁月的沧桑爬上额头、鬓角溢出白发,秦仲麒研究员总是用简简单单“不后悔”三个字来表达自己对浩瀚无比的园艺科学研究的挚爱,以及对广阔无垠的农村的眷恋。
团结一心,服务“三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农民组成的“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一大挚肘。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主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表达了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三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以创新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营造农业发展新局面、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而代表着湖北农业科技创新最高水平的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无疑将成为“科技兴农”的先锋和主力军。
湖北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全省的农业经济中,果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撑点。因此,果树科学研究工作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秦仲麒研究员深知责任重大,作为果树茶叶研究所的副所长,他表率众人,吃苦在先;作为团队核心,他凝聚众心,共迎挑战。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大家都很羡慕秦仲麒研究员所在的团队:申请到的科研项目、发表的科研论文、取得的科研成果……一直名列前茅。
“这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是几代人艰苦积累、无私奉献的结果。”秦仲麒研究员非常谦虚地说。“我不喜欢表扬人,平时对同事、对职工批评得比较多,要求也很严格,甚至太苛刻,我是希望团队发展得更快一些,大家的进步更快一些,人才出得更多一些,取得的成就更大一些。”“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跟踪世界”,这是秦仲麒研究员为自己,也是为研究所提出的奋斗目标。
在研究所的发展建设方面,秦仲麒研究员深知,要实现研究所的长远发展,既要有高瞻远瞩的长远规划,更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作风。秦仲麒领导团队的最佳方式,便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在秦仲麒研究员的感召下,他所在的团队成员一个个干劲十足,累并快乐着。“我们的研究还是积累阶段,最缺的是好的创新人才和创新思路,”秦仲麒研究员说,“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要靠农业来带动,我们的研究就是要从农业入手,就是要为农村经济、为‘三农’的发展提供品种保障和技术支撑。”
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秦仲麒研究员及其团队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这令秦仲麒研究员倍感欣慰。“研究一定要跟产业结合,跟‘三农’结合,真正做到科技为生产服务。”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如今,秦仲麒研究员及其团队依然一心一意专注于果树遗传育种研究,他们的目标是要培育出具有世界范围竞争力的品种,努力创造和研究新的高效、无公害、低成本的栽培模式。更长远的计划和目标是借助生物技术,从分子水平入手,通过基因调控来解决品种质量、抗性等诸多重大问题,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形骸为异物,委顺心犹足。幸得且归农,安知不为福?况吾行欲老,瞥若风前烛。孰能俄顷间,将心系荣辱?”,园艺专家秦仲麒研究员,一如乐天安命的诗人白居易,正在他平淡而特殊的岗位上,自得其乐。
来源:《科学中国人》2011年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