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气候变化条件下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变化预测 魏智; 金会军; 张建明; 于少鹏; 韩旭军; 吉延峻; 何瑞霞; 常晓丽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民族大学土木工程; 甘肃省白银市水电勘测设计院;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室; 甘肃省电力设计院 2011-01-15
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层中地下冰储量估算及评价 赵林; 丁永建; 刘广岳; 王绍令; 金会军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02-15
3 黄河源区冻土特征及退化趋势 金会军; 王绍令; 吕兰芝; 何瑞霞; 常晓丽; 罗栋梁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02-15
4 格尔木-拉萨成品油管道沿线冻土工程和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何瑞霞; 金会军; 吕兰芝; 常晓丽; 王绍令; 杨思忠; 姚志祥; 王安平; 刘伶俐; 高晓飞; 陈友昌; 翟镇远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管道分公司管道科技中心;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2010-02-15
5 国内外冻土区路基地温控制措施 魏智; 金会军; 韩旭军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白银市水电勘测设计院; 西北民族大学 2010-04-20
6 中俄输油管道(漠河-大庆段)主要冻土环境问题探析 杨思忠; 金会军; 于少鹏; 陈友昌; 郝加前; 翟正元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庆油田工程公司 2010-04-15
7 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庆段)地基土融沉稳定性评价研究 吉延峻; 金会军; 王国尚; 张建民 甘肃省电力设计院; 中国科学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04-15
8 寒区对研究设计施工的影响——第14届寒区工程学术会议综述 盛煜; 张建明; 金会军; 张明义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06-15
9 中俄原油管道工程(漠河大庆段)沿线气温、地表和浅层地温年际变化特征 吕兰芝; 金会军; 常晓丽; 罗栋梁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08-15
10 积雪底部温度(BTS)方法在冻土分布调查和模型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常晓丽; 金会军; 孙海滨; 何瑞霞; 罗栋梁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根河市气象局 2010-08-15
11 大兴安岭伊图里河地区的冰楔冰氢、氧同位素记录及其反映的古温度变化 杨思忠; 金会军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12-15
12 青藏高原东北部冬给措纳湖湖区冰缘环境探讨 罗栋梁; 金会军; 杨思忠; Bernd Wünnerman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010-10-15
13 兴安岭多年冻土退化特征 金会军; 王绍令; 吕兰芝; 于少鹏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9-04-15
14 中俄管道(漠河—乌尔其段)多年冻土环境工程地质区划和评价 金会军; 王绍令; 吕兰芝; 吉延峻; 何瑞霞; 常晓丽; 郝加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2009-07-15
15 东北北部冻土退化与寒区生态环境变化 何瑞霞; 金会军; 吕兰芝; 于少鹏; 常晓丽; 杨思忠; 王绍令; 孙广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学院地理系;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09-06-15
16 基于Kriging插值的黑河分水后中游地下水资源变化 魏智; 金会军; 蓝永超; 吴锦奎; 胡兴林; 杨思忠 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南林学院; 白银市水电勘测设计院; 流域水文与应用生态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局 2009-03-15
17 甘肃省公路沿线典型地段含盐量对冻胀盐胀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李国玉; 喻文兵; 马巍; 齐吉琳; 金会军; 盛煜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9-08-10
18 格拉管道环境变化与管道工程问题的防治措施 何瑞霞; 金会军; 常晓丽; 罗栋梁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9-09-25
19 东北北部多年冻土的退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何瑞霞; 金会军; 常晓丽; 吕兰芝; 于少鹏; 杨思忠; 王绍令; 孙广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学院地理系;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09-10-15
20 伊图里河冰楔温度变化与微生物数量的相关性初探 杨思忠; 金会军; 文茜; 罗栋梁; 于少鹏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民族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哈尔滨学院地理系 2009-11-15
21 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古冻土及古环境考察研究新进展 杨思忠; 金会军; 郭东信; 吕兰芝; 常晓丽; 何瑞霞; 于少鹏; 孙广友; 张秋良; 周梅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2-15
22 青藏高原中、东部全新世以来多年冻土演化及寒区环境变化 金会军; 赵林; 王绍令; 郭东信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 兰州 2006-03-30
23 冻土区输油管道工程基础稳定性研究 金会军; 喻文兵; 高晓飞; 陈友昌; 姚志祥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解放军62217部队 2006-02-28
24 对格拉管线一次排堵钻孔意外失火事故分析 姚志祥; 金会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62217部队;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青海格尔木; 甘肃兰州 2006-04-30
25 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退化及其趋势初步评估 金会军; 于少鹏; 吕兰芝; 郭东信; 李英武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哈尔滨学院地理系; 黑龙江哈尔滨; 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铁路分局伊图里河办事处; 内蒙古牙克石 2006-08-30
26 青藏工程走廊冻土环境工程地质区划及评价 金会军; 王绍令; 俞祁浩; 吴青柏; 魏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兰州 2006-11-15
27 阿拉斯加输油管的设计和施工方式方案变更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哲学思想(英文) Max Clifton Brewer; 金会军; 胡万志; 张欣佳; 陈剑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4200 University Drive; 中国石油管道分公司; 甘肃兰州; Anchorage; Alaska99508; 河北廊坊 2006-12-30
28 气候变暖条件下,中(高)亚洲地区不稳定型冻土的巨大挑战和创新解决方案:——来自首届亚洲冻土大会及会后青藏高原考察的总结报告 金会军; 马巍; 赖远明; 吴青柏; 王贵荣; 牛富俊; 沈永平; 赵淑萍; Jerry Brown; Max C.Brewer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International Permafrost Association;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Box7 Woods Hole; MA02543 2006-12-30
29 中德合作三江源区和甜水海地区多年冻土退化过程科学考察和研究进展 俞祁浩; Kurt Roth; 金会军; 潘喜才; Schiwek Philip Martin; 盛煜; 魏智; 吴吉春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hysics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hysics;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甘肃兰州; D-69120 Heidelberg; Germany 2006-12-30
30 中德联合冬给措纳湖地区寒区环境变迁研究进展 杨思忠; 金会军; Bernhard Diekmann; Bernd Wünnemann; Steffen Mischke; 吉延峻; 陈建辉; 杨奇丽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Alfred Wegener Institute for Polar and Marine Research Potsdam; Germany;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Berlin;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甘肃兰州 2006-12-30
31 阿拉斯加原油管道设计原则与特殊施工要点 陈健峰; 胡万志; 金会军; 喻文兵; 童长江; Max C.Brewer 中国石油管道公司; 中国科学院寒旱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旱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Alaska Science Center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2006-12-30
32 青藏公路沿线冻土的地温特征及退化方式 金会军; 赵林; 王绍令; 晋锐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 2006-11-30
33 微生物对冻土生境的适应以及对全球变化和寒区工程扰动的响应:进展与展望 杨思忠; 金会军; 魏智; 吉延峻; 何瑞霞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2007-04-15
34 黑河流域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魏智; 金会军; 蓝永超; 王树洲; 吴锦奎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国家重点实验室; 白银市水电勘测设计院;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国家重点实验室 兰州;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宁夏白银 2007-07-15
35 高温多年冻土区冻土地基预先融化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郝加前; 吉延峻; 何乃武; 魏智; 杨思忠; 何瑞霞; 金会军 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大庆; 甘肃兰州 2007-08-15
36 黑河分水对中下游水环境的影响 魏智; 金会军; 南永超; 杨思中; 吴锦奎; 王树洲 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白银市水电勘测设计院; 白银市水电勘测设计院 兰州;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甘肃白银 2007-10-15
37 冻土区埋地热油管道土壤融化圈特征数值分析 何树生; 金会军; 喻文兵; 张淑娟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8-01-15
38 主动和被动的冻土地温控制方法和技术 魏智; 金会军; 张建明; 吴锦奎; 杨思中; 吉延峻 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流域水文与应用生态实验室; 甘肃省电力设计院 2008-11-15
39 沼泽湿地与多年冻土的共生模式——以中国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为例 孙广友; 金会军; 于少鹏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学院 2008-12-15
40 中国-俄罗斯原油管道工程(漠河-大庆段)冻土工程地质考察与研究进展 李国玉; 金会军; 盛煜; 张建明; 俞祁浩; 齐吉琳; 温智; 吕兰芝; 童长江; 郭东信; 王绍令; 魏智; 杨思忠; 吉延俊; 于少鹏; 何瑞霞; 常晓丽; 郝加前; 陈友昌; 吴伟; 翟镇远; 赵意民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黑龙江大庆 2008-02-15
41 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多年冻土与寒区环境考察和研究进展 常晓丽; 金会军; 何瑞霞; 杨思忠; 于少鹏; 吕兰芝; 郭东信; 王绍令; 康兴成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2008-02-15
42 黑河分水后下游地下水位和可开采储量的变化 魏智; 金会军; 蓝永超; 吴锦奎; 胡兴林; 吉延军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白银市水电勘测设计院;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甘肃白银; 甘肃兰州 2008-05-15
43 黑河实施分水后中游灌区地下水资源量的变化分析 魏智; 金会军; 蓝永超; 胡兴林; 吴锦奎; 杨思忠; 吉延峻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旱区流域水文与应用生态实验室; 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白银市水电勘测设计院; 甘肃白银; 甘肃兰州 2008-04-15
44 东北多年冻土区埋地输油管道周围温度场特征非线性分析 何树生; 喻文兵; 陈文国; 余志峰; 金会军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河北廊坊; 甘肃兰州 2008-04-15
45 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典型土样冻胀性试验研究 吉延峻; 金会军; 张建明; 何乃武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甘肃兰州; 甘肃省电力设计院; 甘肃兰州 2008-04-15
46 东北地区冻土50年来的气温环境变化 魏智; 金会军; 罗崇旭; 张建明; 吕兰芝; 杨思忠; 吉延军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白银市水电勘测设计院; 甘肃白银; 甘肃兰州 2008-06-28
47 冻土区石油污染物迁移及清除研究进展 杨思忠; 金会军; 吉延峻; 何瑞霞; 魏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2008-06-15
48 应用探地雷达研究中国小兴安岭地区黑河-北安公路沿线岛状多年冻土的分布及其变化 俞祁浩; 白旸; 金会军; 钱进; 潘喜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2008-06-15
49 青藏高原中、东部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双重影响(Ⅰ):植被和雪盖 金会军; 孙立平; 王绍令; 何瑞霞; 吕兰芝; 于少鹏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青海省地方铁路办公室 2008-08-15
50 青藏高原中、东部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双重影响(Ⅱ):砂层和水被 吕兰芝; 金会军; 王绍令; 薛娴; 何瑞霞; 于少鹏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院重点实验室 2008-08-15
51 寒区线性工程沿线冻土区的植被恢复 杨思忠; 金会军; 吉延峻; 魏智; 何瑞霞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8-10-15
52 正在变暖的地球上的多年冻土——2008年第九届国际冻土大会(NICOP)综述 马巍; 金会军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8-10-15
53 冻融作用对冻土区微生物生理和生态的影响 杨思忠; 金会军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8-10-15
54 多年冻土区输油管道工程中的(差异性)融沉和冻胀问题 金会军; 喻文兵; 陈友昌; 高晓飞; 李馥清; 姚志祥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庆油田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公司; 中国石化集团宁波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解放军62217部队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黑龙江大庆; 河北廊坊; 青海格尔木 2005-06-30
55 阿拉斯加北极地区的工程设计和施工经验及教训 金会军; Max C.Brewer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美国地质调查局阿拉斯加分部 甘肃兰州; 阿拉斯加安克雷奇99508 2005-02-28
56 黑河出山径流量年际变化特征和趋势研究 蓝永超; 康尔泗; 金会军; 张生才; 陈明征; 陈学林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甘肃省张掖地区水文水资源局 1999-03-30
57 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出山径流变化趋势对气候变化响应模型 康尔泗; 程国栋; 蓝永超; 金会军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1999-12-30
58 塔里木河流域12kaBP以来沙漠演化与气候变化研究 冯起; 苏志珠; 金会军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9-12-30
59 青藏高原湿地CH_4排放评估 金会军; 吴杰; 程国栋; 中野智子; 孙广友 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地理系;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 1999-08-23
60 ENSO事件对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中现代δ~(18)O的影响 章新平; 姚檀栋; 金会军 湖南师范大学国土学院;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0-03-30
61 气候变化对中国多年冻土和寒区环境的影响 金会军; 李述训; 王绍令; 赵林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2000-03-23
62 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中现代δ~(18)O记录与ENSO关系的分析 章新平; 中尾正义; 姚檀栋; 金会军 湖南师范大学国土学院地理科学系; 名古屋大学大气水圈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0-12-25
63 南极南设得兰群岛近百年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 韩建康; 金会军; 许晨海; 康建成; 温家洪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极地研究所 1995-09-30
64 南极洲乔治王岛柯林斯冰帽的温度分布 韩建康; 温家洪; 尚新春; 金会军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中国极地研究所; 兰州大学;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1995-03-30
65 青藏高原五道梁冻土活动层表面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 林清; 金会军; 程国栋; 李宁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1996-12-30
66 水合甲烷与全球变化 金会军; 程国栋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7-09-30
67 冻土区甲烷排放研究进展 金会军; 程国栋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7-06-15
68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达坂多年冻土温度监测 金会军; 刘宗香; 曾根敏雄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 日本北海道大学低温科学研究所 1998-02-15
69 时域反射仪在寒区冻融土参数测试中的应用 王国尚; 金会军; 林清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青藏高原综合观测研究站 1998-02-15
70 青藏高原花石峡冻土站高寒湿地CH_4排放研究 金会军; 程国栋; 徐柏青; 中野智子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 环境厅国立环境研究所 1998-05-15
71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与多年冻土的形成 赵林; 邱国庆; 金会军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1993-04-02
72 东天山中段乌鲁木齐河上游冻土热状况研究 金会军; 邱国庆; 赵林; 王淑娟; 曾仲巩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1993-04-02
73 中俄原油管道沿线油温分布特征研究 李国玉; 盛煜; 金会军; 马巍; 温智 2009-10-15
74 中俄输油管道(漠河—乌尔其段)多年冻土及生态环境问题探讨 何瑞霞; 金会军 2009-10-15
75 中俄管道沿线寒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何瑞霞; 金会军; 王绍令; 吕兰芝 2010-05-05
76 青藏高原中、东部多年冻土的演化历史和退化方式 金会军; 赵林; 王绍令 2005-08-01
77 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东北冻土变化 金会军; 王绍令; 吕兰芝 2008-07-01
媒体报道:
专访金会军——冻土退化是一种灾难
核心提示
不久前,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发布了几条惊人的消息:“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多年冻土迅速退化”、“长江源区沼泽湿地保护神——多年冻土层正在大面积消亡”、“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层变薄,冻土面积缩小,融区范围扩大”。
根据观测研究,冻土退化的一个标志是全球多年冻土温度大部分在升高。研究发现,50年来,青藏高原冻土活动层增加了1米左右的范围;西伯利亚高原冻土活动层则增加了20—30厘米。同时,季节冻土的变化更为显著。中国近50年来冻土面积缩小了10%—15%,整个北半球缩小了7%—10%,大约300万—400万平方公里。专家预测,未来7年青藏高原厚度小于10米的多年冻土将消失。
冻土大面积消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两大主要原因。专家比喻说,冻土层就好像是一层防渗堵漏的塑料布,塑料布一旦坏了,那就要漏水。
地球表面上,多年冻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5%
辽宁日报:金老师,我们对“冻土”以及相关的概念不是很了解,首先请您为我们科普一下有关“冻土”的相关概念。
金会军:冻土主要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的各种岩石和土壤。也有学者将非正温(0℃以下)的岩土分为两类:含有冰的称冻土,不含有冰的称为寒土;不含有重力水的称为干寒土,而含有盐水的称为湿寒土。
冻土区指非正温的那部分地壳,包括岩石圈和土壤圈,不论含不含冰和水。按照岩土的冻结状态保持时间,冻土一般可分为瞬时冻土、短时冻土(数小时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多年冻土(1年以上至数万年以上)。在多年冻土区,有些地段受特殊的水热条件,比如大中型河流、湖泊、沙漠和城市“热岛”等影响,而不能发育多年冻土,这些地段称为融区。融区可发育瞬时、短时和季节冻土。
辽宁日报:嗯,听明白了。冻土应该分布在高寒地区,中国的冻土分布情况怎么样?
金会军: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冷,曾发生多次冰期,形成了大面积巨厚冻土。随全新世以来气候变暖,冻土经过多次消长,总体上处于退化趋势。地球表面上,多年冻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5%。俄罗斯、加拿大国土面积的50%、美国阿拉斯加州的75%和中国的22%为多年冻土所盘踞。季节冻土则遍布于美国各大州和中国大部分国土,尤其是北方地区。
在中国,冻土有广泛分布,其中多年冻土区面积占1/5强,面积约215万平方公里,季节冻土则遍布大部分国土。在三大气候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均有冻土分布。在进一步划分的12个气候带中,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寒温带、中温带北部和高原寒带、高原温带。在南亚热带北部仍然存在季节冻土。比如,贺兰山至哀牢山一线以东以西的广大地区,以及秦岭——淮河以北地区都有季节性冻土;短时冻土分布在秦淮线与南岭之间。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大小兴安岭、松嫩平原北部、西部的高山区,以及零星分布在季节冻土区的一些高山上,如五台山、秦岭、长白山、贺兰山等。
辽宁日报:嗯,我们东北地区是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共存,冻土资源丰富。
金会军: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第二大多年冻土分布区,面积达39万平方公里,也是我国唯一的高纬多年冻土区;主要位于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中、西、北部和吉林的长白山,介于北纬46°30′至53°30′之间,海拔几百米至2029米。季节冻土几乎遍布全境,自然景观包括大兴安岭中、北部的针叶林区、小兴安岭的针阔混交林、松嫩平原森林草原区和蒙古高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区北部。气候上属于我国最寒冷的寒温带和中温带北部。
人类移居外星须住冻土中
辽宁日报:这么多的冻土,对地球来说有哪些作用和意义?
金会军:首先,冻土是一种寒区环境地质载体。地球表面和诸多行星、卫星上都在发生着广泛的冻结、融化作用。因此,冻土的存在在宇宙中具有普遍性。人类和其他动植物、微生物、真菌等都必须适应这一环境。在寒区环境中的水文、生态和工程环境,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中,都须加以考虑。比如,南北极、亚北极和北方、高原区,有多年冻土分布,大部分建筑必须考虑与多年冻土和谐共存。在我国的三江源区,多年冻土的水文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流域或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屏障的安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冻土是一种特殊工程材料和寒区工程环境要素。与常温的岩土工程材料不同,因为冻土的强度随温度发生显著变化。例如,含土冰层或饱冰冻土融化后基本上没什么承载力。此外,冻土一般都含有冰,而随温度和承载力变化可产生塑性变形。即使所受荷载不发生变化,其强度也会变小,冻土会发生缓慢变形。冻土和冰在冻结时会发生膨胀,融化时会沉降。由于反复冻结融化作用,往往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水分向冻结区迁移,而在局部形成很高的含冰量。而且,这种变形并不均匀,在不同部位可形成差异性变形。因此,这种冻胀和融沉变形有时很大,若不采用适当的处理措施,会严重威胁建筑物基础的安全可靠性或使用寿命。
再者,对于探索自然环境和宇宙空间等我们未来的生存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冻土区有很多的资源,如天然气水合物和很多古老的细菌、病毒、真菌或保存完好的第四纪化石生物等,人类需要不断探索。
假如人类迁移到地外空间,由于强烈的紫外线和恶劣的气候环境,人类可能需要住在深度冻结的多年冻土中。在地球上实验研究冻土和寒区环境,是迈向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宁日报:嗯,我看过国外专家对于我们移居火星的设想,就是钻进地洞里。我国极地科考专家在极地打洞,估计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吧。同时,冻土也是环境变化的一个参照物。
金会军:在多年冻土中,完好保存着很多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信息,因此很多方面可作为古气候和环境重建的替代指标。如地温反演、地下冰氢氧同位素温度记录、冻土中的植物孢粉、动物化石和微生物记录等等,可提供从数百年、上千年乃至数以百万年计的第四纪时期的气候和环境状况。因为多年冻土长期的地温和冻结状态,这些记录比温暖地区的要保存完好得多。如在俄罗斯、北美和我国的东北地区都发现了大量的猛犸象、披毛犀、剑齿虎等动物化石和考古学证据,冻土对这些研究的意义极其重大。正是由于这些记录,我们才能窥测和比较详细地了解很久以前的地质历史。
辽宁日报:既然如此,这些冻土区能不能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存在?
金会军:冻土区有很多有特色的旅游景观和文化遗产,如第四纪冰川、冻土和古人类活动遗迹,遗迹化石动植物群,是难得的旅游资源。美国阿拉斯加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淘金热开挖的巷洞里,发现了大规模的多层不活动冰楔群,是研究古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自然博物馆。 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军寒区工程实验室将其进行开挖和修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年冻土隧洞,每年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工程师、学生和旅游者来领略冰雪世界的风采,探索冰期气候环境。据悉,在黑龙江漠河附近的古莲河煤矿露天和洞巷采掘过程中,也发现了巨厚的地下冰体,其成因目前还没有定论。大兴安岭行署和古莲河煤矿、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将联合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建成地下冰博物馆,创立一条冻土区煤矿和景观旅游结合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另外,我国的三江源区所进行的环境整治也已经初见成效,秀美的姊妹湖区和可可西里、青藏线等冰川草原和雪域天路,已成为广大旅游爱好者神往的摆脱城市喧嚣和解压的去处。
辽宁日报:那些季节冻土,又会带来哪些作用?
金会军:季节性冻结和融化作用发生在地表数米以内的活动层。特别是在多年冻土区,活动层是寒区生态、水文和其他生物、工程等活动的场所,因此是最为活跃和至关重要的部位。下伏的多年冻土层由于长期处于冻结温度以下,基本是不透水层。一般情况下,植物根系无法穿透。活动层是寒区生命的成长和生活空间,也是它们的水热和养分来源地,以及大部分陆地水文过程发生处。活动层也是一个地——气之间水热和气体交换的边界层。随着气候变暖,融化加深,地表沉降可能加剧,所导致的水分的重分布和迁移,可对热平衡和化学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速率、生物量和生产率、有机质分解、主要温室气体的生成和吸收、排放等等。
冻土渐退,最终引爆人类灾难
辽宁日报:前几天,你们团队发表科研报告,称目前我国冻土退化严重。目前来看,冻土退化严重到什么程度,现状什么样?
金会军:冻土退化主要指的是多年冻土随着气候变化和受人类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地温升高、变薄、面积连续性减小,甚至消失的一个过程。当然,季节或短期冻土也存在退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冻结期缩短、延迟、冻结强度变小,融化期加长、提早和加速,以及所产生的季节冻结层变薄、温度升高、土壤产生冻结作用的区域缩减等。由于多年冻土是第四纪冰期的产物,随全新世以来气候变暖,冻土退化实际上早已开始,这一趋势也可能将因为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干预而长期持续。
目前,全球大部分地区都监测到了多年冻土退化的现象,特别是北极苔原、北方地区和高山区,如西伯利亚、青藏高原,大、小和外兴安岭等地区。但是,有局部地区冻土比较稳定,如西伯利亚的雅库茨克和加拿大西部的一些山间盆地。就我国而言,青藏高原地区的冻土退化比较显著,特别是活动层加深、工程活动区变化剧烈等。东北地区则主要表现在人类活动对冻土退化影响显著,因为这是全球人类活动最频繁和深入的多年冻土区。由于150年来东北地区大规模资源开发,多年冻土南界可能已经北缩大约50-140公里。
最可怕的是在三江源区,冻土退化可能导致了大面积草场退化、甚至沙漠化。这归结于冻土不断变薄、稀疏,使冻结层上水、层下水和层间水的水力联系发生了变化;地表水和土壤水可能转而补给地下水。冻土中地下冰融化后,水分也可能不足以产生径流或直接下渗到深层土壤。就季节冻土而言,大部分气象台站的监测都表明,季节冻土正处于快速退化过程中,我国也不例外。
辽宁日报:您认为,人类活动是冻土退化的主要原因吗?
金会军:冻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和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冻土退化。由于自全新世以来,气候总的趋势是在变暖,冻土退化必然成为主要和广泛的趋势。特别是小冰期以来的变暖又与工业革命叠加。在很多地方,导致了冻土的广泛、快速退化。
辽宁日报:的确是这样,近些年来出现大面积的人进冻土退的现象。那么,冻土退化会带来哪些灾难或危害?
金会军:直接危害就是环境变化,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稳定性和人类社会环境的快速巨变,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后果。例如,在东北很多地方,作为隔水层的薄层冻土一旦融透,其上发育的湿地生态系统可能会消亡。因为生态环境演替具有渐变的特点,很多物种对于环境巨变和突变一时难以适应,而导致寒区物种灭绝或北方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形成链式反应,最终会作用到人类身上。而湿地消亡,地球上二氧化碳吸收会减少,增加温室效应。
辽宁日报: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冻土退化?
金会军:首先是启动或加强相关冻土退化的监测和预报等方面的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搞清冻土退化的制约因子和环境管护方法体系,科学应对冻土退化问题。其次,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需要高度关注冻土退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和区域社会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采取各种恰当的生态环境管护措施和政策来保护冻土与寒区环境,提高我国对冻土退化的应对能力。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辽宁日报:您说的有点程式化。一句话,我们现在有没有办法不让其退化?
金会军:气候变暖条件下,冻土退化是一种自然趋势,因此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大规模尺度上,经济合理地使其保持不退化。因为自然环境变化对于冻土退化的促进作用要远比人类活动的作用来得强烈和迅速。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兴安岭—贝加尔型多年冻土,强烈依赖于有利的局地条件,如浓密的植被、充足的水分和厚层泥炭、有机土覆盖等。一旦这些条件被铲除,多年冻土将在数年、数十年间退化殆尽。当然,在局部范围,比如工程活动区内,保护多年冻土在一定时间尺度上保持稳定是可能的。青藏铁路就是一例,采用了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可以减缓冻土退化。
辽宁日报:那么那些工程设施的安全可靠性如何来保证?
金会军:由于许多寒区已建工程设施是在保护冻土的原则下修建和施工、运行的,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导致的冻土退化超过了已有预期,因此,其安全可靠性大打折扣。而要整治则代价十分昂贵。在建的项目又受到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保护冻土原则一时难以解决问题。虽然冻土退化广泛,但不可能在数年内消退,完全采用破坏冻土的原则也十分困难。因此,当务之急是需要监测、研究、评价已建、再建和拟建设施在冻土退化条件下的安全可靠性与经济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创新地提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合理技术方案。
辽宁日报:嗯,就是说,人类目前还没有能力来兼顾冻土和那些建设设施。
金会军:我们毕竟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还要结合二者的矛盾来看问题。冻土退化将释放巨量碳,并使北方和北极生态系统从碳汇(吸收碳)向碳源(释放碳)转变,从而对气候变暖形成正反馈。冻土退化本身比较缓慢,其上的生态和水文环境变化较快。而工程环境对冻土环境变化需要不断适应。但是,渐变往往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一点,正是我们人类急需解决的。
专家档案
金会军 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研究员。2004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曾担任中科院方向性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石油技术开发项目“中俄原油管道工程冻土研究”项目经理等。正承担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国家碳专项课题和973项目课题的冻土和气候变化研究。最近主要在东北地区从事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是我国东北冻土的主要研究者。 1993年以来,发表冻土学相关论著150余篇,其中与东北冻土研究相关的30余篇,SCI/EI论文16篇。主要科研成果体现在中俄原油管道工程冻害问题及工程措施、冻土工程地质、冻土退化与环境变化、湿地——森林与冻土共生等。关于气候变化与冻土退化、第四纪冻土与古环境、管道工程和工程地质等论文,获得国内外好评。
注:来源:辽宁日报 记者/周仲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