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应用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方晓义,男,1965年10月22日生,四川省双流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艾滋病与健康行为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3年9至198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

1987年9至1990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硕士。

1990年8月至1992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助教。   

1991年9月至1994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

1992年6月至1996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讲师。

1994年11月至1996年1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少数民族健康研究中心做研究人员。

1996年6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

2001年6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

2002年6月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

1、《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2010年1月至今)。

2、中国心理学会理事(2009年10月至今)。

3、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分会副会长(2009年10月至今)。

4、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理事。(2009年10月至今)。

5、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委员兼副秘书长(2009年6月至今)。

6、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2005年9月至今)。

7、《应用心理学》编委(2005年1月至今)。

8、Pediatric Prevention Research Center,Wayne State University, Detroit,USA 高级顾问(2004年7月至今)。

9、Nebraska Prevention Center for Alcohol and Drug Abuse,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Lincoln,USA顾问(2004年2月至今)。

10、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急干预中心副主任(2003年6月至今)。

11、《心理科学进展》编委(2003年1月至今)。

12、《心理与行为研究》编委(2003年至今)。

13、北京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2002年10月至今)。

14、《心理发展与教育》副主编(2002年1至今)。 

15、心理学会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2001年12月至今第八、九届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资料更新中……

培养学生情况:

共指导33名硕士生,6名博士生。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青少年成瘾行为、婚姻家庭研究与治疗、性病艾滋病预防干预、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等领域的研究。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1、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研究课题。

1、美国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资助项目:中国年轻流动人口饮酒与性病艾滋病预防(Alcohol Use and STD/HIV prevention among young migrants in China)。(Co-PI)2008.11.1-2013.10.30。

2、2008年教育部“高级认知功能与大脑可塑性”创新团队项目。由教育部资助。(supported by Changjiang Scholar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in University)承担其中的“若干社会行为与认知的神经基础”子课题。2008.9.9-2010.12.31 。

3、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资助课题:大学生心理需求与网络成瘾的关系。2008.2.1-2009.8.30 。

4、美国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2007年度资助项目:中国年轻流动人口的文化、行为改变与HIV危险的降低(Culture、behavioral change and HIV-risk reduction among young migrants in China)。(中方项目主持人)2007.9.29-2012.6.30 。

5、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青少年网络成瘾在线心理援助系统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2008.1.1-2010.12.31。

6、2006年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改革项目:高校心理学本科生咨询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主持人:林崇德)2007.1-2010.12。

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度重大项目:流动儿童的社会处境、心理发展状况及需求的研究。2006.1—2008.12。

8、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家庭为基础的艾滋孤儿心理干预。2006.4-2007.2 。

9、艾滋病全球基金:女性性工作者HIV综合性干预模式的研究 2006.1-2006.12。

10、美国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2005年度资助项目:中国艾滋孤儿的心理社会需求:纵向评估(Bereavement and Psychosocial Needs of AIDS orphans: 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中方项目主持人) 2005.9.30-2009.8.31

11、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香烟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2005.1-2007.12 。

12、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烟渴求的脑机制研究。2005.1-2007.12 。

13、2004年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云南省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系统方案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李辉、方晓义;2004.11—2006.10。

14、美国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2003年度资助项目:社会歧视与流动人口心理健康(Social Stigma and Mental Health Symptoms among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中方项目支持人)2003.6.1-2006.5.31。

15、美国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2003年度资助项目:中国年轻高危妇女STD/HIV预防研究(HIV/STD Prevention among High Risk Young Women in China)。(中方项目主持人)2003.2.1-2004.1.30。

16、美国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2001年度资助项目:中国年轻流动人口HIV/STD预防研究(HIV/STD Prevention of Young Migrants in China)。(中方项目主持人)2001.9-30-2004.8.31。

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 2000 年度专项任务项目:中国年青流动人口 STD/HIV 的预防与干预。

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干预研究 1999 。

19、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少年吸烟行为的追踪与干预研究 1999。

20、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社会科学研究:青少年抽烟行为成因及后果的研究 1994。

21、北京市教育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青少年抽烟行为形成模式的研究 1993 。

2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家庭沟通和冲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

2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青少年吸烟与饮酒行为的追踪研究。

24、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家庭和同伴对青少年行为障碍的影响。

科研成果:  

1、2004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市级二等奖:家庭治疗教育与实践领域的开拓与创新。

2、2002年12月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

3、2002年12月26日北京市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父母吸烟行为和态度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

4、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

论文专著:


国内学术期刊文章170余篇,已发表著作10余部。

出版专著:

1、申继亮主编,陈英和,方晓义等编。中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心理发展状况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2、申继亮主编,方晓义,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3、孙莉译,方晓义审校。家庭治疗指导计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

4、张锦涛译,方晓义审校。夫妻治疗指导计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

5、方晓义等译。家庭治疗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

6、申继亮,方晓义主编。《小学生成长导航》(小一——小六,共12册)。北京教育出版社,上册:2003年7月;下册:2004年1月。

7、林崇德主编,方晓义,张日昇副主编,方晓义等著。《咨询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8、申继亮,方晓义主编。《中学生成长导航》(初中上、中、下三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

9、方晓义审校,林丹华等译。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

10、林崇德,申继亮主编,方晓义,白学军著。小学生心理与教育。华艺出版社,1999年12月。

11、易进,方晓义(译)。脑力倍增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5月。

12、易进,方晓义(译)。按天性养育孩子。专利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

13、方晓义,申继亮,陶德清和陈学锋译.怎样做父母.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

14、董奇,方晓义(编译).幼儿心理观察设计与策略.云南少儿出版社,1992年8月。

15、陶德清,方晓义,申继亮.天才儿童的教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1年6月。

16、方晓义 儿童心理发展(第9章). 见叶广俊主编:现代儿少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1月。

17、方晓义 皮亚杰理论的未来:新皮亚杰主义。见杨鑫德主编: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18、方晓义 父母吸烟行为和态度与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关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教育研究优秀论著》,京华出版社,2004年9月。

发表论文:

英文:

(1) Yang H,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 Mao R, Liu H, Chen X. HIV-related risk behaviors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ommercial sex among female migrants in China. 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 in press.

(2) Li X, Stanton B, Chen X, Fang X, Lin D, Mao R, Wang J. Mobility and health outcomes among you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3)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 Social stigmat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 conceptual model and some future research needs.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4) Li X, Barnett D, Fang X, Lin X, Zhao G, Zhao J, Hong Y, Zhang L, Naar-King S, Stanton B. Lifetime Incidences of Traumatic Events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Children Affected by HIV/AIDS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in press)

(5) Li X, Zhang L, Fang X, Stanton B, Xiong Q, Lin D, Mathur A. (2010). Schooling of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a: Perspectives of school teachers. Vulnerable Children and Youth Studies, 5(1):79-87Tu X, Li X, Fang X, Zhao G, Lv Y, Lin X, Hong Y, Zhang L, Stanton B. School performance and school behavior of children affected by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AIDS) in China. Vulnerable Children & Youth Studies, in press.

(6) Lin D, Li X, Wang B, Hong Y, Fang X, Xiong Qin. Stanton B. Discrimination, Perceived Social Inequity,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2009.(通讯作者)

(7) Wang B, Li X, Stanton B, Fang X. (2010)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tigma and discriminatory experience o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71:84-92

(8) Wang B, Li X, Stanton B, Zhang L, Fang X. (2010) Alcohol Use, Unprotected Sex, and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China.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37(12):1-8

(9) Fang X, Li X, Stanton B, Zhao G, Zhao J, Hong Y, Zhang L,Lin X Lin D. Parental HIV/AIDS on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of Rural Chinese Children. Journal of Pediatrics Psychology,2009,34(10):1053-1062(SSCI:DOI: 10.1093/jpepsy/jsp006;IDS号:516WZ) (该文成果被美国NIH网站2010年2月23日Science New栏目摘录刊载http://www.nimh.nih.gov/science-news/2010/children-carry-emotional-burden-of-aids-epidemic-in-china.shtml)

(10) Li X, Fang X, Stanton B, Zhao G, Lin X, Zhao J, Zhang L, Hong Y, Chen X.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Trauma Symptoms Checklist for Children (TSCC) among Children Affected by HIV/AIDS in China. AIDS Care, 2009, 21(3):261-270.(SSCI)

(11) Zhao G, Li X, Kaljee L, Zhang L, Stanton B, Fang X, Zhao J, Lin D, Lin X. Psychosoci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experiencing parental loss due to HIV/AIDS in rural central China. AIDS Care, 2009;21(6):769-774.(SSCI)

(12) Li X, Stanton B, Fang X, Xiong Q, Yu S, Lin D, Hong Y, Zhang L, Chen X, Wang B. Mental health symptoms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 comparison with their urban and rural counterparts. World Health and Population, 2009;11(1):15-29.

(13) Zhao Q, Li X, Fang X, Zhao G, Zhao J, Stanton B, Zhang L. Life improvement, life satisfaction, and care arrangement among AIDS Orphans in Rural Henan, China.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Nurses in AIDS Care, 2009;20(2):122-132.

(14) Zhang J,Li X,Fang X,Xiong Q. Discrimination experience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expectation–reality discrepancy. Qual Life Res, 2009, 18:291–300 (SCI)

(15) Hong Y, Li X, Yang H, Fang X, Zhao R. HIV/AIDS-related risks and migratory status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a rural Chinese county. AIDS Care, 2009, 21(2): 212-220.(SSCI)

(16) Chen X,Stanton B, Li X, Fang X,Lin D, Xiong Q. A Comparison of Health-Risk Behaviors of Rural Migrants With Rural Residents and Urban Residents 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2009(JAN-FEB),33 (1): 15-25(SSCI)

(17) Chen X,Stanton B, Gong J, Fang X,Li X. Personal Social Capital Scale: An Instrument for Health and Behavioral Research.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2009,24(2):306-317

(18) WANG B, LI X, MCGUIRE J, KAMALI V, FANG X, STANTON B.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Condom Use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China.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2009(March), 36(3):1–7

(19) Zhao Q, Li X, Lin X, Fang X, Zhao G, Zhao J. Knowing Kid dying of HIV: A Traumatic events for AIDS Orphan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Nurses in AIDS Care. 2009(July/August), 20(4):275-282

(20) Zhang, J, Zhao G, Li X, Hong Y, Fang X, Barnett D, Lin X, Zhao J, Zhang L. Positive future orientation as a mediator between traumatic events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children affected by HIV/AIDS in rural China. AIDS Care ,2009 (NOV) , 21(12):1508-1516.

(21) Fang X, Li X, Yang H, Hong Y, Stanton B, Zhao R, Dong B, Liu W, Zhou Y, Liang S. Can variation in HIV/STD related risk be explained by individual SES? Findings from female sex workers in Chinese County? 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 2008(Feb),29(3): 1-21

(22) Hong Y, Fang X, Li X, Liu Y, Li M. Environmental Support and HIV Prevention Behaviors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China.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2008(July), 35(7):662–667(SCI,SSCI)

(23) Zhao R,Wang B, Fang X, Li X, Stanton B. Condom Use and self-efficacy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with steady partners in China. AIDS Care, 2008, 20(7):782-790.(SSCI)

(24) Li X, Naar-King S, Barnett D, Fang X, Thurston C. A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Framework of the Psychosocial Needs of Children Orphaned by HIV.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Nurses in AIDS care, 2008(March/April), 19(2): 147-157

(25) Hong Y,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Wang J, Mao R, Yang H. Expressions of HIV-related Stigma among rural-to 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IDS Patient Care and STDs, 2008, 22(10):823-831 (SCI,SSCI)

(26) Chen X, Stanton B, Li X, Fang X, Lin D. Substance Use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 moderation effect o Model Analysis. Substance Use & Misuse, 2008,43:105-124(SSCI)

(27) Fang X, Li X, Yang H, Hong Y, Zhao R, Dong B, Liu W, Zhou Y, Liang S, Stanton B. Profile of female sex workers in a Chinese county: Does it differ by where they came from and where they work? World Health and Population,2007,2,1-19 .

(28) Zhao G,Li X,Fang X,Zhao J,Yang H,Stanton B. Care arrangements, grief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mong children orphaned by AIDS in China. AIDS CARE, 2007(OCT),19 (9): 1075-1082

(29) Wang B,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ang G, Liu H, Lin D,Yang H. Gender Differences in HIV-Related Perceptions, Sexual Risk Behaviors, and History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Among Chinese Migrants Visiting Public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Clinics. AIDS Patient Care and STDs, 2007, 21(1):57-68 (通讯作者)(SCI,SSCI)

(30) Li X, Zhang L, Fang X, Xiong Q, Chen X, Lin D, Mathur A, Stanton B. Stigmatization experienced by rural-to-urban Migrant wokers in China: Findings from a Qualitative Study. World Health & Population, 2007(Dec),9(4):1-15

(31) Hong Y, Li X, Fang X, Zhao R..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condom use with clients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China. Sexual Health. 2007; 4(2 ): 99 -104.

(32) Hong Y, Li X, Fang X, Zhao R.. Correlates of suicidal ideation and attempt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China. 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 2007;28:490-505.

(33) Li X, Zhang L, Stanton B, Fang X, Xiong Q, Lin D. HIV/AIDS-related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potential role of rural-to-urban migration. AIDS Education & Prevention, 2007; 19(5): 396-407. (SSCI)

(34) Wang B, Li X, Stanton B, Fang X, Yang H, Zhao R, Hong Y. Sexual Coercion, HIV-Related Risk,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China. 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 2007;28:745-762.

(35) Wang B,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 Mao R.. HIV-related Risk Behaviors and History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among Male Migrants Who Patronize Commercial Sex in China.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2006;334(7):1-8.(SCI,SSCI)

(36) Li X, Wang B, Fang X, Zhao R, Stanton B, Hong Y, Dong B, Liu W, Zhou Y, Liang Sh, and Yang H. SHORT-TERM EFFECT OF A CULTURAL ADAPTATION OF 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CHINA: A QUASI–EXPERIMENTAL TRIAL. 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2006, 18(5): 406–419 (通讯作者)(SSCI)

(37) Li X, Fang X, Mao R, Sun Z. Research on HIV prevention education among Chinese young migrants. Summit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6,3:309-331.(查不到)

(38) Hong Y,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 Naar-King S. HIV-related Knowledge, Stigma, and willingness to Disclose: A mediation analysis. AIDS Care, 2006(10), 18(7):717-724(SSCI)

(39)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 Social Stigma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future research needs. World Health & population, 2006, 6: 1-18

(40) Hong Y, Stanton B, Li X, Yang H, Lin D, Fang X, Wang J, Mao R. Rural-to-urban migrants and the HIV epidemic in China. AIDS and Behavior, 2006; 10(4):421-430.(SSCI)

(41) Hong Y, Li X, Stanton B, Yang H, Lin D, Fang X, Chen X, Liu H. Too Costly to be ill: Access to Health Care and Health Seeking Behaviors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World Health & Population, 2006,4:19-37

(42) Li X, Stanton B, Chen X, Fang X, Lin D, Mao R, Wang J. Health indicators and geographic mobility and health outcomes among you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Journal of World Health and Population, 2006(April), 2-18

(43) Chen X, Fang X, Li X, Stanton B, and Lin D. Stay Away from Tobacco: A pilot trial of a school-based adolescent smoking prevention in Beijing, China. Nicotine & Tobacco Research, 2006(April),8(2):227-237

(44) Chen X, Stanton B, Fang X, Li X, Lin D, Zhang J, Liu H, Yang H. Perceived norms, socieoenvironmental factors, personal attitudes and adolescent smoking in China: a mediation analysis with longitudinal data.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06,38: 359-368(通讯作者)(SCI,SSCI)

(45) Liu H, Li X, Stanton B, Fang X, Mao R, Chen X, and Yang H. Relation of sexual risks and prevention practices with individuals' stigmatizing beliefs towards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An exploratory study. Sex Transmitted Infection,2005,81: 511-516

(46) Lin D, Li X, Yang H, Fang X, Stanton B, Chen X, Abbey A, Liu H. Alcohol intoxication and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2005,79:103-112(SCI,SSCI)

(47) Wang B, Li X, Stanton B, Yang H, Fang X, Zhao R, Dong B, Zhou Y, Liu W, Liang S. Vaginal douching, condom use, and STD infection among Chinese female sex workers.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2005(Nov.)32(11):696-702. (SCI,SSCI)

(48) Yang H, Li X, Stanton B, Fang X,Zhao R,Dong B, Liang Sh, Zhou Y, Hong Yan. Condom Use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China: Role of Gatekeepers.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2005(September), 32(9):572-580. (SCI,SSCI)

(49) Yang H,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 Mao R, Liu H, Chen X & Severson R. Workplace and HIV-related sexual behaviours and perceptions among female migrant workers. AIDS Care, 2005(October), 17(7):819-833 (SSCI)

(50) Yang H, Li X, Stanton B, Liu H, Wang N, Fang X, Lin D, Chen X.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Behavioral Studie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2005(May),32(5): 270-280.(SCI,SSCI)

(51) Yang H,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 Mao R, Liu H, Chen X. HIV-relate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ommercial sex among female migrants in China. 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 2005;26:134-148.

(52) Chen X,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 Cole M, Liu H, Yang H.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Beijing, China. Preventive Medicine, 2004; 39:666-673.(SCI)

(53) Li X, Fang X, Lin D, Mao R, Wang J, Cottrell L, Harris C, Stanton B. HIV/STD risk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2004;16(6):538-556.(SSCI)

(54) Yang H,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 Mao R, Chen X, Liu H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HIV/STD prevention activities among Chinese rural-to-urban migrant. 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2004;16(6):557-570.(SSCI)

(55) Li X, Lin C, Gao Z, Stanton B, Fang X, Yin Q, Wu Y. HIV/STD knowledg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geographic, gender and age differences.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2004,19(3):345-356.(SSCI)

(56) Fang X, Li X, Stanton B, Dong Q. Social Network positions and smoking experimenta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2003, 27(3):257-267.(SSCI)

(57) Li X, Fang X, Stanton B, Su L, Wu Y. Parental monitoring among adolescents in Beijing, China.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3,Aug,33(2):130-132. (SCI,SSCI)

(58) Li X, Fang X ,Stanton B.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schoolboys in Beijing, China. 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9,22:621-625. (SCI,SSCI)

(59) Pilgrim C, Luo Q, Urberg K, Fang X. Influence of Peers, Parents,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n Adolescent Drug Use in Two Culture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1999,45(1):85-107. (SSCI)

(60) Fang X, Stanton B, Li X, Feigelman S, Baldwin R. Similarities in Sexual Activity and Condom Use among Friends within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a Risk-Reduction Intervention. Youth and Society, 1998, 29(4): 431-450.(SSCI)

(61) Stanton B, Fang X, Li X, Black MM, Feigelman S, Galbraith J, Ricardo I. Evolution of risk behaviors over two years among a cohort of urban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Archives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 1997, 151:398-406.

(62) Albright L, Malloy T, Dong Q, Kenny D, Fang X, Winquist L, Yu D. Cross-cultural Consensus in Personality Judg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72(3):558-569.(SSCI)

(63) Fang X, Stanton B, Li X, Romer D, Galbraith J, Feigelman S. Similarity of risk and protective behaviors among African American early adolescent members of naturally-occurring friendship groups. Bulletin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Medicine: A Journal of Urban Health, 1996, 73:285-300.

(64) Li X, Fang X, Stanton B, Feigelman S, Dong Q. The Rate and Pattern of Alcohol Consump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1996,19: 353-361.(SCI, SSCI)

(65) Li X, Fang X, Stanton B.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Social Activities, and Problem Behaviors. Substance Use & Misuse, 1996,31(5):545~563.(SSCI)

(66) Guoxiang Zhao, Xiaoming Li, Xiaoyi Fang, Liying Zhang, Yan Hong, Xiuyun Lin, Junfeng Zhao, Yunfei Lv, Bonita Stanton. Knowing kids dying of AIDS: its association with traumatic symptoms among AIDS orphans. XVII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Mexico City, Mexico,3-8 August 2008

(67) Junfeng Zhao, Xiaoming Li, Xiaoyi Fang, Guoxiang Zhao, Yan Hong, Xinguang Chen, Bonita Stanton. Trauma Symptoms Measures for Chinese Children Affected by AIDS: A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APS 20th Annual Convention, Chicago, IL, May 22-25, 2008.

(68) Zhang, L., Fang, X., Lin, X., Zhao, G., Zhao, J. and Li, X. (2008). Life Experiences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hinese Children with Parental HIV/AIDS. 2008 SRA Biennial Meeting, Chicago, IL, March 6-9, 2008.

(69) Deng L,Fang X, Nelson K and Liu Y. Impairment of disgust processing in the brain implicated in second-hand smoking. FAMRI annual meeting at Miami, May 10 -12, 2007

(70) Hong Y, Li X, Yang H, Fang X, Zhao R, Lin D. HIV sexual risks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a rural Chinese county: Role of migratory status. 135th APHA Annual Meeting & Exposition, Washington DC, November 3-7, 2007.

(71) Hong Y, Li X, Fang X, Xiong Q. Stressful life events, self-esteem, and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three comparative samples of Chinese population. 135th APHA Annual Meeting & Exposition, Washington DC, November 3-7, 2007.

(72) B. Wang, X. Li, B. Stanton, X. Fang, D. Lin, R. Mao. HIV-related risk behaviors and history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among male migrants who patronize commercial sex in China. XVI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Toronto Canada, 13~18, August, 2006.

(73) H. Yang, X. Li, B. Wang, Y. Hong, X. Fang, R. Zhao, B. Stanton. Utilities of condom use measures in predicting STDs: findings from female sex workers in China. XVI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Toronto Canada, 13~18, August, 2006.

(74) X. Fang, X. Li, R. Zhao. Factors influencing condom use intention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China. XVI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Toronto Canada, 13~18, August, 2006.

(75) X. Li, B. Wang, X. Fang, R. Zhao, B. Stanton, Y. Hong, B. Dong, W. Liu, Y. Zhou, S. Liang, H. Yang. Short term effect of a cultural adaptation of 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China: a quasi-experimental trial. XVI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Toronto Canada, 13~18, August, 2006.

(76) Y. Hong, X. Li, X. Fang, R. Zhao, D. Lin. Relationship of depression and condom use with clients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China. XVI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Toronto Canada, 13~18, August, 2006.

(77) X. Li, X. Fang, Y. Hong, R. Zhao, H. Yang, B. Stanton. Can variation of HIV/STD-related risk be explained by individual SES: findings from female sex workers in a rural Chinese county? XVI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Toronto Canada, 13~18, August, 2006.

(78) D. Lin, X. Li, X. Fang, B. Stanton, R. Zhao, B. Wang, Y. Hong, B. Dong, Y. Zhou, S. Liang. Substance use and HIV-related sexual risk behavior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Guangxi, China. XVI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Toronto Canada, 13~18, August, 2006.

(79) X. Fang, X. Li, D. Lin, B. Wang, B. Stanton, R. Mao. HIV-related perceptions, sexual risk, and history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among Chinese migrants attending STD clinics: are there any gender differences? XVI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Toronto Canada, 13~18, August, 2006.

(80) R. Zhao, X. Fang, x. Li. Famele sex workers with steady partners in China: condom-use and affecting factors. XVI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Toronto Canada, 13~18, August, 2006.

(81) Shell D F, Newman I M, Fang X, Foley B P. Effects of Alcohol Expectancies, Self –Efficacy, and Cultural Orientation on Drinking Pattern. Presented on December 12 at the 133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in Philadelphia.

(82) Chen X, Stanton B, Fang X, Mao R. Li X. Substance Use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 Moderation Effect Model Analysis.Joint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Epidemiologic Research and Canadian Society for Epidemiology and Biostatistics, Toronto, Canada June 27-30, 2005

(83) Yang H.,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 Chen X, Liu H. Acceptance of HIV/STD prevention activities among Chinese migrants. [Poster No. II-160] APS (America Psychological Society) Annual Convention, Chicago, IL, May 28-30, 2004.

(84) Lin D, Fang X, Li X.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Environment risk, Adolescent Smoking Perception and Smoking Behavior. 18th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ISSBD), Ghent, Belgium, July 11 - 15, 2004.

(85) Liu H,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 Mao R, Wang J, Chen X, Yang H. The relationship of HIV-related stigma with HIV risk behaviors and preventive practices among Chinese rural-to-urban migrants.[Abstract# WePeE6881] XV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Bangkok, Thailand, July 11-16, 2004.

(86) Yang H,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 Mao R, Chen X, Liu H. HIV-related risk behaviors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related to commercial sex among female migrants in China. [Abstract# WePeC6203] XV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Bangkok, Thailand, July 11-16, 2004.

(87) Lin D, Li X, Fang X, Wang J, Mao R, Yang H, Liu H, Stanton B.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you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bstract # TuPeC4778] XV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Bangkok, Thailand, July 11-16, 2004.

(88) Li X, Fang X, Lin D, Mao R, Wang J, Yang H, Liu H,Stanton B. Mobility and HIV/STD risk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bstract# C10463]. XV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Bangkok, Thailand, July 11-16, 2004.

(89) Hong Y, Li X, Stanton B, Lin D, Fang X, Wang J, Mao R, Yang H, Liu H. Misperception, Fear and Discrimination: A Qualitative Study of AIDS-related Stigma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Abstract# D12145]. XV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Bangkok, Thailand, July 11-16, 2004

(90) Fang X, Yang, H, Li X, Stanton B, Lin D, Mao R, Chen X, Liu H.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HIV/STD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ctivities among Chinese rural-to-urban migrants.[Abstract# TuPeC4806]. XV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Bangkok, Thailand, July 11-16, 2004

(91) Wang J, Yang, H,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Mao R, Chen X, Liu H. Venue patterns of HIV-related sexual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among female migrant workers. [Abstract# MoPeD3679] XV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Bangkok, Thailand, July 11-16, 2004

(92) Liu H, Li X, Stanton B, Liu H, Fang X, Lin D. Risk factors for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HIV/STD prevention among the vulnerable population. [Abstract # 81337] 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APHA) 132nd Annual Meeting, Washington, DC. November 6-10, 2004.

(93) Yang H, Li X, Stanton B, Fang X, Lin D, Liu H, Chen X. Venue pattern of HIV-related sexual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among female migrant workers. [Abstract # 89376] APHA 132nd Annual Meeting,Washington, DC. November 6-10, 2004.

(94) Newman, I. M., Xue, J., Fang, X. Western cultural influence on adolescent drinking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31st Annual Meeting of APHA, November 15-19, 2003, San Francisco, CA.,USA.

(95) Fang,X.,Lin, 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Conflicts and Adolescents’ Social Adjustment. Paper presented at XVII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tudy of Behavior Development,August,2002,Uottawa,Canada.

(96) Lin, D., Fang X.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 personality, best friend’s smoking behavior and adolescent smoking behavior. Paper presented at XVII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tudy of Behavior Development,August,2002,Uottawa,Canada.

(97) Fang,X., Li, X., Stanton, B.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Adolescents Residing in Beijing,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XVI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tudy of Behavior Development,July 11~14,2000,Beijing,China.

(98) Zheng, Y., Fang, X., Lin, D.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Network and Smoking Behavior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Paper presented at XVI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tudy of Behavior Development,July 11~14,2000,Beijing,China.

(99) Lin, D. Fang, X., Zheng, 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Modal and Smoking Behavior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Paper presented at XVI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tudy of Behavior Development,July 11~14,2000,Beijing,China.

(100) Dong,Q.,Fang,XY.,Xia,Y.,Pang,L.,Wang,Y.,& Lin,L.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Chinese Child-Rearing Practices:Preliminary Data on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Paper presented at XIV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tudy of Behavior Development,August 12~16,1996,Quebec City,Canada.

(101) Fang,XY.,Xiang, K.,Li,X.The Prevalence and Pattern of Alcohol Consump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lcohol and Drug Dependence,August 20~25,1995,San Diego,California,USA.在会上宣读论文。

(102) Li,X.,Fang,XY.,Stanton,B.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Social Activities,and Problem Behaviors.Paper presented at The 3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lcohol and Drug Dependence,August 20 ~25,1995,San Diego,California,USA. 在会上宣读论文。

(103) Liu,H.,Fang,XY.,Li,X.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al Factors and Alcohol Use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lcohol and Drug Dependence,August 20 ~25,1995,San Diego,California,USA.

(104) Li,X.,Fang XY. Relation between Peer Group Social Position and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7th American Psychology Society Annual Convention, June 29 ~July 2,1995, New York,USA.

(105) Yang,B.,Fang,XY.,Dong,Q.,Li,X.Consistencies of Attitude and Behaviors between Parents toward Chinese Adolescents' Smoking and Drinking Behavio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Behavior Therapy 29th Annual Convention,November 16~19,1995, Washington,DC,USA.

(106) Luo,Q.,Fang,XY.,Rao, P. Selection of Best Friend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March. 30~April 2,1995,Indianapolis,Indiana,USA.

(107) Fang, XY., Lin, Ch., Dong, Q. Parental Monitor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Adolescents’ Smoking and Drinking. Paper presented at ISSBD Beijing Workshop, June 17-21, 1994, Bejing, China. 在会上宣读论文。

(108) Fang, XY., Lin Ch., Dong, Q. The Development of 3-9 Year-old Children’s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Behavior. Paper presented at ISSBD Beijing Workshop, June 17-21,1994, Beijing, China.

(109) Wang, Y., Fang, XY., Zeng, Q., Lu, Y., Tao, Sh., Wu, P. Parenting Difficulty: Its Struc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Paper presented at ISSBD Beijing Workshop, June 17-21, 1994,Bejing, China.

(110) Pang , L., Yi, J., Li, L., Fang, XY., Zhou, Y. Parenting Beliefs: Structu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Paper presented at ISSBD Beijing Workshop, June 17-21, 1994, Beijing, China.

中文:

1 夫妻依恋风格、婚姻归因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侯娟; 蔡蓉;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期刊】应用心理学 2010-03-15

2 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认识的质性研究 刘朝莹; 方晓义;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应用心理学 2010-06-15

3 中学心理咨询工作核心能力研究 方晓义; 王锦; 赵晨; 兰菁;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25

4 中国夫妻的完美主义及其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 袁晓娇; 蔡蓉;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12-25

5 城市新婚夫妻自我情绪调节困难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张耀方;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12-25

6 阳光家园与艾滋孤儿的救助政策 赵群; 李晓铭; 方晓义; 赵国祥; 赵峻峰 美国韦恩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河南大学心理学系 【期刊】公共管理高层论坛 2008-06-15

7 北京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社交焦虑及对孤独感的影响 胡宁; 方晓义; 蔺秀云; 刘杨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 【期刊】应用心理学 2009-06-15

8 夫妻生活事件、归因方式及其与婚姻冲突的关系 杨阿丽; 方晓义 沈阳体育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科学 2010-01-20

9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PTSD表现和影响因素分析 蔺秀云; 方晓义; 赵俊峰; 兰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期刊】心理科学 2009-11-20

10 大学生网络使用利弊权衡问卷的编制 刘勤学; 苏文亮; 方晓义; 罗喆慧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03-15

11 走出沉迷: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自我改变方法研究 苏文亮; 方晓义 福州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应用心理学系;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中国青年研究 2010-02-05

12 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问题行为比较 范兴华;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04-25

13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袁晓娇; 方晓义; 刘杨; 蔺秀云; 邓林园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教育研究 2010-03-15

14 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问卷的编制 万晶晶; 张锦涛; 刘勤学; 邓林园; 方晓义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期刊】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0-06-20

15 自我控制、同伴吸毒行为与态度与工读学校学生毒品使用行为的关系 林丹华; 范兴华; 方晓义; 谭卓智; 何立群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 【期刊】心理科学 2010-05-20

16 大学生网络使用改变策略探讨:问卷编制及特点分析 刘勤学; 苏文亮;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心理科学 2010-09-20

17 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特定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罗喆慧; 万晶晶; 刘勤学;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华中科技大学政教系;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11-15

18 婚姻冲突、应对策略及其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 杨阿丽; 方晓义 沈阳体育星星点点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学探新 2009-02-01

19 夫妻沟通模式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张锦涛; 方晓义; 戴丽琼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澳门基督教青年会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04-15

20 大学生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房超; 方晓义; 李辉; 蔺秀云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期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03-10

21 少数民族小学生师生关系状况调查分析——以云南为例 胡金连; 李辉; 方晓义; 蔺秀云 云南大学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 【期刊】云南电大学报 2009-06-25

22 夫妻关系标准及发展趋势 刘勤学; 方晓义; 池培莲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系 【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08-25

23 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对农村家庭及其子女的影响 赵群; 李晓铭; 方晓义; 赵国祥; 赵峻峰 美国韦恩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河南大学心理系 【期刊】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9-09-20

24 视觉线索诱发的香烟渴求感研究 邓林园; 方晓义; 吴杨; 张耀方; 刘一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Departments of Psychiatry&Neuro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UF) 【期刊】心理科学 2009-07-20

25 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 袁晓娇; 方晓义; 刘杨; 李芷若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 【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9-25

26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 范兴华; 方晓义; 刘勤学; 刘杨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 【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9-25

27 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 胡宁; 邓林园; 张锦涛; 方晓义; 陈蕾; 梅海燕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10-15

28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 蔺秀云; 方晓义; 刘杨; 兰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 【期刊】心理学报 2009-10-15

29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歧视知觉在歧视经历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分析 蔺秀云; 张锦涛; 方晓义; 赵俊峰; 兰菁; 李晓铭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School of Medicine; Wayne State University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01-15

30 不同类别和安置方式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蔺秀云; 方晓义; 赵俊峰; 兰菁; 李晓铭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School of Medicine; Wayne State University 【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12-25

31 抚养困难: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夏勇; 方晓义; 王艳萍; 林磊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03-20

32 同伴常规压力、直接压力与青少年抽烟、饮酒行为的关系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学报 1994-07-30

33 母亲依恋、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5-09-20

34 不同年级青少年的友伴网络结构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学报 1995-10-30

35 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6-06-20

36 婴幼儿消极行为特征与影响母亲抚养困难的因素 董奇; 夏勇; 王耘;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学报 1996-07-30

37 青少年吸烟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方晓义; 李晓铭; 董奇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美国马里兰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6-03-10

38 友伴对青少年吸烟和饮酒行为的影响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12-20

39 青少年最亲密同性友伴的相似性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学报 1997-07-30

40 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 方晓义; 郑宇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12-20

41 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 方晓义; 董奇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科学 1998-04-15

42 青少年的吸烟行为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学动态 1998-10-30

43 《皮亚杰理论的发展:新皮亚杰学派》一书简介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8-07-01

44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及其在教育安置方式与城市适应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袁晓娇; 方晓义; 蔺秀云; 刘杨 【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9-11-05

45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歧视感知对其学校适应状况的影响研究 兰菁; 方晓义; 蔺秀云 【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9-11-05

46 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特定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罗喆慧; 方晓义; 万晶晶 【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9-11-05

47 完美主义、婚姻归因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蔡蓉; 方晓义 【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9-11-05

48 流动儿童歧视、城市文化应对策略与城市适应的关系 刘杨; 方晓义 【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9-11-05

49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追踪研究 侯舒艨; 方晓义 【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9-11-05

50 关于自闭症儿童完成非言语错误信念任务的实验研究 周楠; 方晓义 【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9-11-05

51 不同网络成瘾类型的心理需求及其满足机制 刘勤学; 方晓义; 万晶晶 【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9-11-05

52 父母婚姻、自我分化与市城夫妻婚姻质量、稳定的关系 张锦涛; 方晓义 【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9-11-05

53 北京市中小学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李芷若; 刘杨; 方晓义 【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9-11-05

54 大学生网络成瘾在线专家系统的开发与试用 苏文亮; 方晓义 【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9-11-05

55 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其满足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方晓义; 邓林园; 万晶晶; 刘勤学 【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9-11-05

56 友伴团体与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关系:社会网络分析 方晓义; 郑宇; 林丹华 【会议】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 2001-11-01

57 父母冲突、儿童的认知评价和应对风格及其与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 杨阿丽; 方晓义 【会议】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5-10-01

58 亲子沟通内容及其特点 戴丽琼; 方晓义; 房超 【会议】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5-10-01

59 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徐洁; 方晓义; 张日昇 【会议】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5-10-01

60 心理社会因素对暗娼安全套使用意图的影响效果研究 赵然; 方晓义; 李晓铭 【会议】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5-10-01

61 自我效能感及性伴类型对暗娼安全套使用行为的影响研究 赵然; 方晓义; 李晓铭 【会议】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5-10-01

62 父母监控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 方晓义; 万晶晶; 邓林园; 李一飞 【会议】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5-10-01

63 性格匹配、性格喜欢与青少年期母子关系 万晶晶; 方晓义; 黄丽娜; 夏翠翠 【会议】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5-10-01

64 家庭环境在亲子冲突与青少年抑郁关系中的中介模型 涂翠平; 方晓义; 刘召 【会议】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5-10-01

65 夫妻冲突的解决与妻子感知到的婚姻质量的关系 涂翠平; 方晓义; 杨阿丽 【会议】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5-10-01

66 青少年父母监控特点的研究 池培莲; 方晓义; 李一飞 【会议】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5-10-01

67 同伴、个体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发生的关系 林丹华; 方晓义 【会议】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5-10-01

68 青少年亲子冲突和冲突解决方式的关系 夏翠翠; 方晓义; 黄丽娜; 万晶晶 【会议】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5-10-01

69 青少年父母监控特点的研究 池培莲; 方晓义; 李一飞 【会议】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5-10-01

70 不同来源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及其满意度差异 邓林园; 方晓义; 程虹娟; 高晶 【会议】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5-10-01

71 大学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的关系 王园园; 方晓义; 程虹娟 【会议】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5-10-01

72 大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以云南为例 李辉; 刘倩倩; 方晓义 【会议】国际心理治疗与危机干预学术会议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 2006-05-01

73 文化适应的标准、过程及影响因素 刘杨; 方晓义 【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11-01

74 夫妻虐待与抑郁的关系 王锦; 喻莉; 方晓义 【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11-01

75 生物反馈技术在香烟渴求研究中的应用 吴杨; 邓林园; 方晓义 【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11-01

76 香烟线索诱发的心理渴求感及相关情绪反应研究 邓林园; 方晓义; 吴杨; 张耀方; 刘一军 【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11-01

77 网络成瘾心理干预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苏文亮; 方晓义 【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11-01

78 生活事件、归因与夫妻冲突的关系研究 赵晨; 扬阿丽; 方晓义 【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11-01

79 夫妻关系标准及相似性与婚姻满意感的关系 池培莲; 方晓义 【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11-01

80 夫妻冲突、应对策略及其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 杨阿丽; 方晓义 【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11-01

81 夫妻关系标准及相似性的特点研究 刘勤学; 方晓义; 池培莲 【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11-01

82 夫妻虐待的现状与特点 喻莉; 方晓义 【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11-01

83 流动人口主观生存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蔡蓉; 方晓义 【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11-01

84 流动人口歧视意识的影响因素 张耀方; 方晓义; 熊青; 李晓铭 【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11-01

85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力系统——心理需求补偿机制 万晶晶; 方晓义 【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11-01

86 青少年父母监控现状研究 邓林园; 方晓义; 万晶晶; 李一飞 【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11-01

87 家庭功能过程、家庭功能结果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影响 张锦涛; 徐洁; 方晓义 【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11-01

88 同伴压力对青少年抽烟、饮酒行为的影响 方晓义 【会议】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 1993-08-01

89 系统家庭动力量表在大学生中的验证性分析 李辉; 焦卉; 方晓义; 许秀峰 【会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7-01-01

90 青少年期母子性格与家庭亲密度的关系:性格喜好的作用 万晶晶; 方晓义; 邓林园; 黄丽娜 【会议】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6-01-01

91 国外儿童虐待研究的回顾和前瞻 张耀方; 方晓义 【会议】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6-01-01

92 青少年吸烟者的吸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Pediatric Prevention Research Center Wayne State University 【期刊】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03-25

93 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特点 吴波; 方晓义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重庆 【期刊】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03-20

94 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方晓义; 戴丽琼; 房超; 邓林园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咨询中心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07-15

95 教师和家长关于儿童入学准备观念的调查研究 杨阿丽; 方晓义; 涂翠平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06-20

96 心理社会因素对女性性工作者安全套使用行为的影响 赵然; 方晓义; 李晓铭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Wayne Stat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北京 【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08-25

97 心理社会因素对暗娼安全套使用意图的影响 赵然; 方晓义; 李晓铭; 董柏青; 刘伟; 周月娇; 梁绍伶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Wayne Stat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Detroit USA;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央财经大学 【期刊】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6-08-26

98 北京市农村流动人口的HIV/STD高危性行为和知识分析 蔺秀云; 方晓义; 林丹华; 李晓铭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Wayne Stat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USA 【期刊】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6-10-26

99 云南省学生亲社会倾向发展趋势及对学校适应的预测 蔺秀云; 方晓义; 李辉; 刘朝莹; 杨志稳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 北京; 云南保山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10-15

100 农村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与其STD/HIV高危性行为的关系 蔺秀云; 方晓义; 林丹华; 李晓铭; 苏文亮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Wayne Stat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Detroit USA 48201;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心理科学 2006-09-20

序号 题名 作者 作者单位 文献来源 发表时间

101 保护动机对农村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预测 方晓义; 蔺秀云; 林丹华; 李晓铭; 邓林园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Wayne Stat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USA 48201 【期刊】心理学报 2006-11-30

102 女性流动人口的流动性、抑郁情绪与烟酒使用行为的关系 林丹华; 方晓义; 蔺秀云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12-25

103 父母消极抚养方式与父母冲突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杨阿丽;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沈阳体育学院 【期刊】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12-20

104 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 邓林园; 方晓义; 李一飞; 万晶晶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应用心理学 2006-12-15

105 云南省大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行为与自尊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刘倩倩; 李辉; 方晓义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与管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中国昆明市; 中国昆明市 【期刊】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01-15

106 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条件及其满意度对心身健康的影响 方晓义; 蔺秀云; 林丹华; 刘杨; 李晓铭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School of Medicine Wayne State University 北京; USA48201 【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02-25

107 云南省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预测 杨阿丽; 方晓义; 李辉; 蔺秀云; 刘倩倩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北京; 沈阳体育学院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04-15

108 母子性格匹配、对性格的喜欢程度与青少年期母子沟通 万晶晶; 方晓义; 邓林园; 黄丽娜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华中科技大学政教系 武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成都外国语学校 【期刊】心理学报 2007-03-30

109 青少年期母子性格与家庭亲密度的关系:性格喜好的作用 万晶晶; 方晓义; 邓林园; 黄丽娜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成都外国语学校 北京; 华中科技大学政教系 【期刊】心理学探新 2007-06-01

110 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社会适应比较 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蔺秀云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School of Medicine Wayne State University; Detroit 【期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06-10

111 父母冲突、青少年的认知评价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杨阿丽; 方晓义; 涂翠平; 李红菊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沈阳体育学院 沈阳;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7-06-20

112 云南省大学生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 李辉; 刘倩倩; 方晓义; 蔺秀云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与管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昆明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07-15

113 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适应阶段探析 李慧; 陈英和; 王园园; 方晓义; 齐琳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期刊】中国教育学刊 2007-06-25

114 高中生饮酒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 薛建平; Ian M.Newman; Duane Shell; 方晓义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酒精和药物滥用预防与控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 (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 【期刊】中国卫生统计 2007-08-25

115 “中国青年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教育研究”问卷调查报告 李晓铭; 方晓义; 冒荣; 孙志凤 美国维恩州立大学医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研究所;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期刊】公共管理高层论坛 2006-11-15

116 青少年父母监控现状研究 邓林园; 方晓义; 李一飞; 夏培方; 万晶晶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华中科技大学政治教育系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10-15

117 某乡镇暗娼艾滋病知识、态度、安全套使用与STD感染调查分析 周月姣; 刘伟; 董柏青; 梁绍伶; 李晓铭; 方晓义; 赵然; 黄冬梅; 陆伟江; 陈锦华; 郭宁贞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Wayne State University;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西南宁; 广西南宁; Michigan 48201-2196 【期刊】疾病控制杂志 2007-10-10

118 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质性研究 苏文亮; 刘勤学; 方晓义; 房超; 万晶晶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政治教育系 邮编: 【期刊】青年研究 2007-10-15

119 主观客观父母监控与中学生同伴交往的关系 万晶晶; 方晓义; 李一飞; 池培莲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01-10

120 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 涂翠平; 夏翠翠;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期刊】心理科学进展 2008-01-15

121 压力情境下考试焦虑的生物反馈干预成效研究 袁晓娇; 张毓彬; 卓然; 苏文亮;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期刊】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02-15

122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上网诱惑情境研究 苏文亮;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03-20

123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作用机制 徐洁; 方晓义; 张锦涛; 林丹华; 孙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大学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 北京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04-15

124 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 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Pediatric Prevention Research Center Wayne State University 【期刊】心理科学 2008-03-20

125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 刘杨; 方晓义; 蔡蓉; 吴杨; 张耀方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25

126 父母和同伴因素对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 林丹华; 方晓义; 冒荣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 北京; 江苏南京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07-15

127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标准的研究 刘杨; 方晓义; 张耀方; 蔡蓉; 吴杨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应用心理学 2008-03-15

128 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 方晓义; 范兴华; 刘杨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10-15

129 年轻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歧视及影响因素分析 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蔺秀云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Wayne Stat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10-25

130 家庭环境类型与青少年亲子冲突解决的关系 涂翠平; 方晓义; 刘钊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 【期刊】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8-09-15

131 青少年个性特征、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 林丹华;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03-20

132 青少年自主研究综述 吴波; 方晓义; 李一飞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03-20

133 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特点 方晓义; 张锦涛; 刘钊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中国中医药大学学生处 北京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09-20

134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方晓义; 林丹华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心理学报 2003-05-30

135 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 房超;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心理科学进展 2003-01-30

136 不同干预者在青少年吸烟行为预防干预活动中的作用 林丹华;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心理科学 2005-05-20

137 家庭与儿童发展: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研究领域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心理科学进展 2005-05-30

138 护士工作压力、A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赵然;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05-20

139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 方晓义; 沃建中; 蔺秀云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06-30

140 母子性格、性格匹配与青少年期母子冲突的关系 方晓义; 夏翠翠; 林丹华; 黄丽娜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成都外国语学校 北京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09-30

141 尼古丁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邓林园;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心理科学进展 2005-07-30

14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 程虹娟; 方晓义; 蔺秀云 成都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四川成都 【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08-20

143 文化定位与高中生饮酒行为之间的关系 薛建平; Ian M Newman; Duane F Shell; 方晓义 美国内不拉斯加大学教育和人类科学学院教育心理系;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68588-0345美国内不拉斯加州林肯市; 68588-0345美国内不拉斯加州林肯市 【期刊】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11-20

144 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赵然;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 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 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09-15

145 云南省大学生自尊现状研究 李辉; 焦卉; 方晓义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云南昆明; 云南昆明 【期刊】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5-11-30

146 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方晓义; 张锦涛; 孙莉; 刘钊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中国中医药大学学生处 北京 【期刊】应用心理学 2003-12-30

147 友伴网络结构与中学生的吸烟行为 方晓义; 郑宇; 林丹华; 张锦涛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11-15

148 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方晓义; 林丹华; 孙莉; 房超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学咨询中心 北京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03-30

149 青少年和母亲知觉的差异及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 方晓义; 张锦涛; 徐洁; 杨阿丽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 【期刊】心理科学 2004-01-20

150 大学生友伴选择标准及其友伴关系 范兴华; 方晓义; 林丹华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湖南湘潭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06-30

151 女大学生情感现状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 赵然; 方晓义; 金玛丽; 双赫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浙江温岭师范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北京; 中国北京; 浙江温岭 【期刊】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5-25

152 大学生友谊质量量表中文版信度与效度的初步研究 范兴华; 方晓义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系;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湖南湘潭 【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05-20

153 湖南某大学学生的抑郁情绪与其友伴关系探讨 范兴华 ; 方晓义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期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07-15

154 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方晓义; 徐洁; 孙莉; 张锦涛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心理科学进展 2004-07-30

155 年轻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 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苏立增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School of Medicine; Wayne State University; Detroit;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  1 0 0 875; 北京  1 0 0 875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12-30

156 北京市高中生饮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Ian M.Newman; 薛建平; 方晓义 美国内不拉斯加州酒精和药物滥用预防与控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林肯市; 68588-0345 【期刊】中国学校卫生 2004-08-25

157 友伴的社会支持与大学生自尊的关系 范兴华; 方晓义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湘潭 【期刊】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09-25

158 社会环境危险性与青少年的吸烟行为 方晓义; 林丹华; LI Xiao-ming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Pediatric Prevention Research Center; Wayne State University; USA 北京 【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25

159 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 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徐洁; 刘惠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Wayne State University;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 【期刊】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5-04-26

160 父母吸烟行为和态度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 方晓义; 郑宇; 林晓红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 泉州师范学院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09-20

161 父母冲突、青少年应对策略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杨阿丽; 方晓义; 林丹华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辽宁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03-20

162 友伴关系与中学生的吸烟行为 方晓义; 郑宇; 林丹华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06-20

163 内田克莱佩林心理测验简介 方晓义; 郑晓齐; 玉井宽; 大野裕美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 日本精神技术研究所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06-20

164 社会榜样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 林丹华; 方晓义; 郑宇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09-20

165 同伴与青少年吸烟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郑宇;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科学 2000-11-20

166 青少年吸烟行为研究中同伴团体界定方法的发展 郑宇;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学动态 2000-01-30

167 心理活动的动态特性研究及应用 吴平东; 马树元; 陈之龙; 方晓义; 郑晓齐; 玉井宽; 程艺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一体化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日本精神技术研究所 【期刊】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1-08-30

168 感知的和实际的友伴吸烟行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 方晓义; 林丹华; 房超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06-20

169 同伴、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认识、吸烟行为的相对影响力 林丹华;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12-20

170 青少年饮酒行为的研究 方晓义; 董奇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期刊】心理科学 2001-07-20

171 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 方晓义; 郑宇; 林丹华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心理学报 2001-06-10

172 北京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咨询内容分析报告 方晓义; 李一飞; 聂振伟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期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11-10

173 中小学教师师德观的内隐研究 方晓义; 陈浩莺; 王永丽;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1-25

荣誉奖励:


1. 2006年12月14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心理学二等奖。

2.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3. 2004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市级二等奖。

4. 2002年12月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 2002年12月26日获北京市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6. 2002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8. 199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学金。

9. 199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论文比赛一等奖。

10. 199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优秀论文比赛一等奖。

11. 获得第37届酒精和药物依赖国际会议全奖(Full Scholarship。

媒体报道:


心理和谐 双流和谐——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兴隆人方晓义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镌刻在北京师范大学南门入口处50米开外一座石碑上的话,与石碑平行矗立的是北师大的心理学院基础教学大楼——英东楼,因霍英东投资修建而得名。方晓义的办公地点就在这座楼里的205室,当记者按照约定时间到达时,方教授正在旁边一间不足10平米的教室里指导学生做心理咨询,见记者到来,他随手将“正在咨询,请勿打扰”的牌子挂到门外,轻掩房门。

采访中,方教授对自己的工作谈得很多,其中有10多年心理学研究的心得体会,有让他记忆犹新的心理咨询案例,还有更多的是对我国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突出现象的思虑,其中就包括农民工的问题。方教授就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剖析,作了专业而有深度的解答,并为我县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所涉及的这一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他说:“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而且是十分迫切的现实任务。必须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促进人们心理和谐的方式方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关注农民工心理健康

记者:随着双流城乡一体化进城的加快,不论是外出务工人员还是外来务工人员正越来越多,流动性人口的举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比如说讨薪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医疗问题等等都受到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但却很少有人关注流动人口的心理问题,比如说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对此,方教授有什么看法?

方晓义:农民工的生活居住环境,流动人口多,社区档次较低,生活在其中的人所受正规教育少,自控能力往往很差,人性容易往不好的方向发展。属社会边缘群体,因条件限制,这群人很难进入主流社会。这些人虽然在城市生活、工作,但基本上从事着非正规化职业,没职业保障,没职业发展前景,生活方式被孤岛化、边缘化。

但农民工是正常人,他们也有享受现代文化生活的渴望,只是物质基础使他们四处碰壁,连很多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很少的工钱还要寄回家里,最后可供自己消费的钱很少,更谈不上进行其他的文化消费,所以肯定要产生这样那样的过激行为。

记者:近年来城市外来人口的犯罪率居高不下,从政府控制的角度看,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方晓义:在社会城市化过程中,都会产生一些底层人群。一般有两种模式解决他们的问题。一种是将底层人群分散化,比如欧洲就是这种模式。在规划商品房时,就会有意识地将高、中、低三个档次混合在一起,使得底层不容易聚拢,但这对政府的管理要求很高。第二种模式是将底层聚集在一起,类似美国的贫民窟。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为流动人口进城降低门槛,一方面容易形成混乱的环境。

还有,社会应该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加大力度,给流动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目前中国的低保还没有覆盖流动人口。其次是法律援助,让法律援助在保护流动人口发挥作用。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贫穷是农民工犯罪高发的根本原因。

要关注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加强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比如在社区里多建免费的图书室、影视室等,让他们有休闲娱乐的去处。另外,要转变对农民工社区的文化管理观念,要积极疏导,给他们提供更多娱乐的选择。政府还可以采取拨款的形式,让民间团体组织农民工社区里的文艺体育活动。妇联、青年团、工会的作用也应该覆盖到农民工群体。

关注民工子女心理健康

记者:那些随父母进程的农民工子女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其根源是什么?有什么后果?

方晓义:我曾经给一个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做过心理治疗,他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靠父亲打零工勉强糊口,在从乡下转入城里学校后一直表现蛮横,谁不小心碰了他,没准就会被揍得青一块紫一块。学校的饮水机,别的同学都自觉拿杯子接水,只有他把嘴凑上去,拧开笼头就喝。一次班主任说了他几句,他提起书包就往外冲,边走边喊:“你们都瞧不起我,嫌我脏,我不读书了,我自杀去!”闻讯赶来的几个老师拉都拉不住。

农民工子女进城后,如何让他们在全新的环境里适应城乡差距、如何帮助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是摆在教育面前最大的难题。

从农村到城市,对于小孩来说,从行为方式到内心都要经历一个起落的过程。不少刚在城市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在日常行为等各方面确实有待教育去纠正。比如由于缺乏文明卫生的意识,产生随地吐痰、丢垃圾的现象。往往一个不友善的眼神、一句无意的呵责,都可能使他们脆弱、不稳定的心灵受到伤害,容易形成性格障碍。

城乡物质条件的差距,很可能对刚进城的孩子形成较大的心理冲击。未成年人需要借助外力才能获得自我肯定,在本能地与外界、同龄人的比较中容易陷入心理落差的困扰中。有的学生为了缩小差距,竭力从外表上改变自己,染头发、穿奇装异服,甚至自暴自弃,在打架、玩电子游戏等事情上显示“另类”能力。

不安全感、对环境的不适应、爱的缺失造成他们情感的匮乏。如果缺乏及时疏导和治疗,可能造成他们成年后生活中的痛苦,重则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反社会行为。农民工的孩子也是未来的城市公民,忽略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但耽误他们的成长、前途,甚至也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前段时间,我曾到广州、深圳、汕头、佛山等10个市、20多个县区做过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未成年犯中有51.8%是外省的未成年人,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些未成年犯大多数从广东省外流入,或从广东欠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他们几乎都是农家子弟,且都只具有初中一二年级以下的文化程度。

记者:那怎样改善?政府和社会又能做些什么?

方晓义: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和歧视应尽快消除。社会各方都应自觉注意言行,避免不经意的言谈举止伤害到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灵。我们应该付出更多努力,付出更多爱心去关心他们,耐心教育他们,充满信心地帮助他们。

学校教育对农民工子女的帮助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在课堂上,老师更多地关注农村孩子的眼神。孩子们不善掩饰,他们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时,眼神里流露出很强的表现欲望。所以,老师应该把课堂回答问题的机会,更多地留给农村孩子,帮他们树立自信心,拉近同学们之间的距离。

不过,要消除农民工子女内心的不安,仅依靠学校教育的力量远远不够,还要发动家庭教育、社会的力量。

(本刊赴北京采访组 记者 林云平)

来源:成都市双流县人民政府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