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论文:
英文:
1. Xu, C. Y., Chen, L. W. & Lu, X. Y., Large eddy simulation of the compressible flow past a wavy cylinder. J. Fluid Mech. 665: 238-273 (2010).
2. Zhang, J., Liu, N. S. & Lu, X. Y., Locomotion of a passively flapping flat plate. J. Fluid Mech. 659: 43-68 (2010).
3. Chen, L. W., Xu, C. Y. & Lu, X. Y.,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ompressible flow past an aerofoil. J. Fluid Mech. 643: 97-126 (2010).
4. Wang, S. Y., Tian, F. B., Jia, L. B., Lu, X. Y. & Yin, X. Z., Secondary vortex street in the wake of two tandem circular cylinders at low Reynolds number. Phys. Rev. E 81: 036305 (2010).
5. Tian, F. B., Luo, H., Zhu, L. & Lu, X. Y., Interaction between a flexible filament and a downstream rigid body. Phys. Rev. E 82: 026301 (2010).
6. Chen, L. W., Xu, C. Y. & Lu, X. Y., Large-eddy simulation ofopposing-jet-perturbed supersonic flow past a hemispherical nose. Mod. Phys. Lett. B24: 1287-1290 (2010).
7. Zhang, J., Liu, N. S. & Lu, X. Y., Route to chaotic state in flow past an inclined flat plate. Phys. Rev. E 79: 045306(R) (2009).
8. Huang, H. B. & Lu, X. Y., 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study of axisymmetric Lattice Boltzmann models. Phys. Rev. E 80: 016701 (2009).
9. Zhang, J. & Lu, X. Y.,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due to forewing and hindwing interaction in gliding dragonfly flight. Phys. Rev. E 80: 017302 (2009).
10. Huang, H. B. & Lu, X. Y., Relative permeabilities and coupling effects in steady-state gas-liquid flow in porous media: a lattice Boltzmann study. Phys. Fluids 21: 092104 (2009).
11. Liu, Y. J., Liu, N. S. & Lu, X. Y., Numerical study of two-winged insect hovering flight. Adv. Appl. Math. Mech. 1: 481-509 (2009).
12. Liu, N. S., Wang, L. & Lu, X. Y., Turbulent open channel flow with heat transfer subjected to the control of a spanwise traveling wave. Int. J. Heat Mass Transfer 52: 4375-4385 ( 2009).
13. Huang, H. B., Li, Z. T., Liu, S. S. & Lu, X. Y., Shan- and Chen-type multiphase lattice Boltzmann study of viscous coupling effects for two-phase flow in porous media. Int. J. Numer. Methods Fluids 61: 341-354 (2009).
14. Xu, C. Y., Chen, L. W. & Lu, X. Y.,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shock wave and turbulence interaction over a circular cylinder. Mod. Phys. Lett. B 23: 233-236 (2009).
15. Gao, P. & Lu, X. Y., Mechanism of the long-wave inertialess instability of a two-layer film flow. J. Fluid Mech. 608: 379-391 (2008).
16. Gao, P. & Lu, X. Y., Instability of an oscillatory fluid layer with insoluble surfactants. J. Fluid Mech. 595: 461-490 (2008).
17. Gao, T. & Lu, X. Y., Insect normal hovering flight in ground effect. Phys. Fluids 20: 087101 (2008); Selected by Virtu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Physics Research 16 (4), Aug. 15, 2008.
18. Qin, T., Gao, P., Liu, N. S. & Lu, X. Y.,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control via a streamwise traveling wave induced by an external force. Chin. Phys. Lett. 25: 3700-3703 (2008).
19. Gao, P. & Lu, X. Y., Effect of surfactants on the inertialess instability of a two-layer film flow. J. Fluid Mech. 591: 495-507 (2007).
中文:
1 竖直槽道中泡状湍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阙夏; 刘难生; 陆夕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10-12-15
2 热分层湍流直接模拟的高精度算法和数值分析 董宇红; 陆夕云 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期刊】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10-03-15
3 小幅振动旋成体跨音速绕流的数值分析 陆夕云; 夏南; 庄礼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期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1992-12-30
4 振动翼型跨音速绕流的数值模拟 陆夕云; 庄礼贤; 童秉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航空学报 1993-07-30
5 大迎角水平振动翼型绕流的数值模拟 陆夕云; 庄礼贤; 尹协远; 童秉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航空学报 1993-11-27
6 均匀来流中横向振动圆柱近迹涡结构的数值模拟 陆夕云; 童秉纲; 庄礼贤; 尹协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合肥 【期刊】力学学报 1993-10-28
7 涡对与物体的相互作用研究 陆夕云; 尹协远; 庄礼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空气动力学学报 1993-12-31
8 数值研究激波与旋涡的相互作用 陆夕云; 庄礼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力学学报 1993-06-30
9 二维折角管道内超声速流动的多重网格计算 陆夕云; 夏南; 庄礼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期刊】空气动力学学报 1991-04-02
10 大迎角振动翼型绕流的数值模拟 陆夕云; 尹协远; 庄礼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航空学报 1992-11-26
11 圆柱振荡绕流的差分法数值模拟 陆夕云; 夏南; 庄礼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合肥 【期刊】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1992-12-31
12 飞行和游动的生物运动力学和仿生技术研究 陆夕云; 杨基明; 尹协振; 童秉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运动力学实验室 【期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7-10-15
13 可压缩双组分混合层的直接数值模拟研究 孙小波; 范学军; 陆夕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7-10-15
14 细水雾作用下固体池火熄灭时间的实验研究 刘江虹; 廖光煊; 厉培德; 秦俊; 陆夕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合肥 【期刊】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2003-03-20
15 飞行和游动的生物力学与仿生技术——香山科学会议第214次学术讨论会介绍 余永亮; 陆夕云 中国科技大学力学与机械工程系;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力学进展 2003-11-25
16 圆柱振荡绕流的三维不稳定性研究 陆夕云; 凌国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肥;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应用数学和力学 2003-07-15
17 二维波动板流动显示方法研究 杨义红; 尹协振; 陆夕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实验流体力学 2005-06-15
18 肥皂膜水洞实验技术 杨义红; 尹协振; 陆夕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实验流体力学 2005-12-15
19 障碍物后池火与水喷淋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英文) 傅长亮; 刘难生; 陆夕云; 廖光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肥 【期刊】火灾科学 2003-08-25
20 一种修正的隐式NND格式 夏南; 陈培基; 陆夕云; 庄礼贤 上海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 【期刊】计算物理 1996-08-15
21 M_∞=1附近轴对称Euler方程的跨声速计算 夏南; 陈培基; 陆夕云; 庄礼贤 中国科技大学 【期刊】空气动力学学报 1996-03-28
22 关于飞行和游动的生物力学研究 童秉纲; 陆夕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力学进展 2004-02-25
23 一种改进的旋转湍流亚格子尺度模型及其应用 刘难生; 陆夕云; 庄礼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合肥 【期刊】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2004-04-20
24 存在可变残留层的固体可燃材料热解数值模型 邹样辉; 周建军; 陆夕云; 彭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与机械工程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肥 【期刊】燃烧科学与技术 2004-06-25
25 鲫鱼C形起动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敬军; 李晟; 陆夕云; 尹协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实验力学 2004-09-30
26 旋转效应对近壁湍流特性和流场结构的影响 刘难生; 陆夕云; 庄礼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合肥 【期刊】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2005-02-20
27 淮钢转炉烟气净化与回收自动控制系统的实现 韩沺谷; 陆夕云; 张健 上海金自天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程部;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 上海金自天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程部 上海 【期刊】冶金自动化 2005-03-25
28 大攻角下有限振幅俯仰飞行的非线性动稳定性分析 陆夕云; 杨国伟; 庄礼贤; 李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 【期刊】空气动力学学报 1999-06-28
29 可压缩涡环和平面激波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 毛小海; 陆夕云; 庄礼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期刊】空气动力学学报 1999-06-28
30 超声速气流中氢气燃料喷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刘难生; 陆夕云; 庄礼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期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1999-10-30
31 旋转同心圆筒间Couette-Taylor流动的数值模拟 刘难生; 董宇红; 陆夕云; 庄礼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2-02-28
32 皮肤表层微循环氧输运的数值研究 陈伟; 陆夕云; 庄礼贤; 王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医学工程系 合肥 【期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02-12-30
33 烟气输运的大涡模拟研究(英文) 刘晋; 陆夕云; 廖光煊; 范维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肥 【期刊】火灾科学 2002-02-25
34 烟气输运和水喷淋相互作用的大涡模拟研究(英文) 刘晋; 陆夕云; 廖光煊; 范维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肥 【期刊】火灾科学 2002-02-25
35 水喷淋控制烟气输运的大涡模拟研究(英文) 王岸; 陆夕云; 廖光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肥 【期刊】火灾科学 2002-11-25
36 均匀来流中振动圆柱尾迹涡结构的数值研究 陆夕云; 童秉纲; 庄礼贤; 尹协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合肥 【期刊】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1995-02-15
37 分层剪切湍流大涡模拟的一种动力学亚格子尺度模型 刘宁宇; 陆夕云; 庄礼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期刊】中国科学(A辑) 2000-02-20
38 无限翼展后掠翼大迎角绕流和涡控制的数值模拟 舒桃; 陆夕云; 杨国伟; 庄礼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期刊】空气动力学学报 2000-09-28
39 火箭水下发射复杂流场的近似数值模拟 仲峰泉; 陆夕云; 庄礼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期刊】宇航学报 2000-04-30
40 二维翼大迎角绕流湍流模型及涡控制的数值研究 稹⑸缁岜U匣稹⒈O展镜取8没鹂梢怨⑿姓?,向公众、机构投资者、企业、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等进一步筹措资金 ,也可通过担保基金担保向银行贷款。总之 舒桃; 余永亮; 陆夕云; 庄礼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期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0-08-30
41 均匀来流中旋转圆柱黏性绕流的数值研究 陆夕云; 庄礼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期刊】力学学报 1994-03-19
42 一种改进的分层剪切湍流亚格子尺度模型及其应用 刘难生; 仲峰泉; 陆夕云; 庄礼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合肥 【期刊】中国科学(A辑) 2002-02-20
43 三维机翼大迎角低速绕流及其涡控制的数值模拟 舒桃; 杨国伟; 陆夕云; 庄礼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空气动力学学报 2002-03-28
44 旋转圆管湍流的大涡模拟数值研究 刘难生; 仲峰泉; 陆夕云; 庄礼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合肥 【期刊】力学学报 2002-11-19
45 对称TVD差分格式的构造及其应用 陆夕云; 庄礼贤; 童秉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期刊】计算物理 1994-02-15
46 绕振动旋成体的跨声速流数值分析 陆夕云; 夏南; 庄礼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期刊】空气动力学学报 1994-03-28
47 旋转圆管内湍流流动的大涡模拟研究 刘难生; 陆夕云; 庄礼贤 【会议】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 2002-09-01
48 具有温度振荡的槽道热分层剪切湍流的大涡模拟 董宇红; 陆夕云 【会议】2003’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论文集 2003-11-01
49 皮肤微循环单元氧输运的数值分析 陈伟; 陆夕云; 庄礼贤; 王文 【会议】第四届《海峡两岸计算流体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08-01
50 关于生物运动力学的研究 童秉纲; 陆夕云; 杨基明; 尹协振 【会议】2003空气动力学前沿研究论文集 2003-06-30
51 昆虫悬停飞行的气动性能分析 金永亮; 童秉纲; 马晖扬; 陆夕云 【会议】2003空气动力学前沿研究论文集 2003-06-30
52 剪切湍流热传导的大涡模拟和直接模拟 陆夕云 【会议】第二届全国传递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08-01
53 波状摆动推进的数值模拟 董根金; 陆夕云 【会议】第十届全国分离流、旋涡和流动控制会议论文集 2004-10-01
54 一个统一的空气动力与力矩的导数矩理论 吴介之; 陆夕云; 庄礼贤 【会议】近代空气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5-06-30
55 鱼类C形起动中尾鳍动作的实验研究 敬军; 赵亮; 尹协振; 陆夕云 【会议】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 2005-08-01
56 分层湍流和旋转湍流的大涡模拟研究 陆夕云 【会议】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 2005-08-01
57 高Prandtl数下剪切湍流传热问题的数值研究 董宇红; 陆夕云 【会议】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 2005-08-01
58 游动生物运动力学和仿生技术研究 陆夕云; 尹协振; 童秉纲 【会议】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 2007-08-01
59 飞行和游动的生物运动力学研究 陆夕云; 余永亮; 尹协振 【会议】非定常空气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选集 2007-04-01
60 可压缩湍流边界层拟序结构的数值研究 汪利; 陆夕云 【会议】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 2010-08-20
61 高超声速激波-激波干扰的数值模拟 褚佑彪; 王国蕾; 陈立为; 陆夕云 【会议】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 2010-07-14
62 拍动推进和波状摆动推进的数值模拟研究 陆夕云 【会议】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 2007-08-20
63 超声速来流中横向射流的DES研究 王国蕾; 陈立为; 许常悦; 陆夕云 【会议】第二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 2009-11-02
64 超声速来流下钝头体反向喷流的大涡模拟研究 陈立为; 许常悦; 陆夕云 【会议】第二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 2009-11-02
65 智能可变形飞行器促进相关基础科学研究要有创新性的思路 陆夕云 【会议】智能可变形飞行器发展前景及我们的选择——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2) 2009-06-25
66 热分层剪切湍流大涡模拟动力学亚格子尺度模型 陆夕云; 庄礼贤 【会议】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论文集 2001-09-01
媒体报道:
加强工程科学与高新技术融合,创建世界一流工程科学学院
——访工程科学学院执行院长陆夕云教授(院长、执行院长)
中国科大工程科学学院成立于1998年,由当时的力学和机械工程系(现恢复为近代力学系)、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组成。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学院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培养体系和学科体系,确立了工程科学系科鲜明的办学特色。近日,学院执行院长陆夕云教授接受新闻中心记者采访,介绍了工程科学学院的发展历程和目标。
理念源自钱学森先生
“从学院的名称‘工程科学’就可以知道,学校在1998年组建工程科学学院的根本理念源自于钱学森先生1958年创建力学系的思想。”关于工程科学学院的定位,陆夕云认为,“工程科学”也可称为“技术科学”,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科大建校时诸多系科定位于工程科学,这些系科与传统的工学院的相关系科是不同的,深刻体现了科大先进的办学思想之一,就是“理工结合”,也即“科学与技术相结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工程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向工程科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工程科学学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组合相关的系科而成立的。”陆夕云说:“成立学院的目的就是要整合有限的资源,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尤其是促进工程科学与高新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
基础厚实、成果丰硕
学院成立以来,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学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分别为力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仪器科学与技术,其中力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博士点有8个,其中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工程热物理、精密仪器及机械是省重点学科。学院还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分别为力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工程科学学院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不断发展,已积累了雄厚的基础,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以来,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余项(包括重点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973等高科技项目40余项,国家大科学工程(Lamost的焦面光纤定位部分)1项,其它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工程科学学院所属各系的相关学科自1978年以来先后获得3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奖,40余项中科院及省部委级科研成果奖。
在中国一代工程科学宗师和著名科学家的关怀和培养下,在科大优良校风的熏陶下,科大工程科学学科的师资队伍迅速成长,有不少已成为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教育界的著名专家。近十余年来又吸收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师资岗位(包括从国外引进),从而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目前工程科学学院有教授39名,其中两院院士4名,长江学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名,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者9名。另外,工程科学学院还有一支以技术人员为基础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队伍。
创建世界一流的工程科学学院
在谈到工程科学学院未来发展时,陆夕云说:“学院的使命是致力于工程科学新知识的发现和应用,培养学术领军人才及产业领袖;学院的目标是使学院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基础性、战略性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发明的先进技术被产业广泛应用,培养的专门人才得到社会广泛欢迎,创建世界一流的工程科学学院;学院的发展战略是依托科大综合学科优势及广泛的国际影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需求,聚焦未来尖端新技术的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实现学科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考虑,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部署,学院高度重视发展规划的制订,针对学院的发展规划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和多层次的讨论。目前学院有4个一级学科,按学科分析对比国内外标杆学科,聚焦学科发展前沿,注重学科交叉和学科新生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制订了学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学院将以“985工程”建设为契机,在提升学科总体水平上下功夫,着力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创建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和谐的人文环境。
在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寻找学科发展新的生长点上,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陆夕云说,力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其发展始终受到国家需求的驱动。从加州理工等国际最高水平力学学科的学术动态看,一个主要的发展趋势是与国防、材料、能源、健康等领域密切结合。
陆夕云认为,目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质能以及节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国家的新能源战略紧密相关,这也为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生长点。仪器仪表工业是世界发达国家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仪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与其他多个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是跨学科的复合技术,这些都为学院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泛领域和新的生长点。学院已形成一些优势学科和领域,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聚焦学科前沿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和发展学科新的生长点,从而促进学科整体实力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要引进“大牛”,更要关注“孺子牛”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陆夕云说,最近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为了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学院一直高度关注“第一资源”的争夺。从目前的状况看,由于工程技术学科的高端人才有更多、更好的就职机会,与其他学科相比,这给我们引进高端人才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人才库和日常沟通机制,采用各种方式去积极、主动、用心地吸引德才兼备的人才。
“经过很多老师的共同努力,今年学院引进和择优的‘百人计划’有3人。”陆夕云说,当然,在我们大张旗鼓地引进人才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如何去稳定和培养在校的人才,如何去激励辛勤工作的老师。我们需要放眼世界引进“大牛”,更需要关注科大校园的这群“孺子牛”,这样我们的各项事业将会“牛上加牛”。
“所系结合”创办英才班
说到学院培养的人才,陆夕云很欣慰。他说,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研究型工程师和科技英才。长期以来,学院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社会认可和欢迎,他们中的一些人已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其中有7名毕业生当选为“两院”院士。目前,学院创办了“钱学森力学英才班”和“王大珩光机电科技英才班”,这是我校创造性地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方针,通过科教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培养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层次拔尖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培养方面,英才班采取本硕博贯通、长周期培养和“两段式”培养新模式。我们希望通过英才班的建设,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有效地加强“所系结合”,达到“所系双赢”的效果。
陆夕云说,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方面,学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研究生院的关心指导下,学院组织老师认真评选、检查、指导和总结。通过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提升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营造了研究生的创新氛围,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吸引校内外优秀生源。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学院在科研方面体现了工程和科学结合的特色,取得了不少成绩。”陆夕云介绍说,在大科学工程LAMOST研制方面,学院的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了分区并行可控式光纤定位方案,并圆满完成了LAMOST光纤定位装置的研制,为LAMOST工程的顺利完成立下了“汗马功劳”。最近,以中科院太阳能行动计划为契机,在校领导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学院筹建了“中科院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研究示范中心”,成为中科院太阳能行动计划中布局的五个太阳能研究中心之一。研究中心建成后,将充分利用现有学科的积累,开展与光热电相关的科技研发,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太阳能光热研究平台,引领国家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
与此同时,学院还积极参与航空航天、石油开采和高速铁路等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学院积极争取参与“合芜蚌综改区”建设,以“学术优先”为根本,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关键科技问题。
“我们需要进一步根据工程技术学科的特点,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带动科学研究更有效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区域经济服务。”陆夕云说。
文章来源:《中国科大学新闻网》201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