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应用科学 > 文章正文

他是一个神秘人物,曾经“隐身”长达30年之久。9月18日,在“表彰 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第一个被江泽民授予由550克黄金铸就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科学家发言。

他就是于敏,私下里被称作中国的“氢弹之父”、“中子弹之父”,尽管他本人一再反对这种称呼。

由于保密的原因,他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业外知名度也不高,连他的妻子 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而他的贡献仍有蛛丝马迹可寻 ——

在他被解密的1988年,新华社《了望》周刊发表了关于他的人物通讯, 标题是《设计中国氢弹的人》;

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张劲夫在《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 “两弹一星”的回忆》中提到,“研制氢弹工作主要是于敏他们做的,方案是于敏提的,也得过大奖”;

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于敏”的条目下写着,“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六次突破~~~~

经过多方申请,9月22日,记者终于采访到于敏。此前在9月7日,《纽 约时报》以3个版面的巨幅,刊出中国是凭本事还是靠间谍来突破核武发展的特稿,我们的采访便从这篇报道开始。

于敏指着报道中的一句话——“不用进行间谍活动,北京可能已经自力更生实现了自己弹头的小型化”,对记者说:“这句话说对了,重要的字是‘自力更 生’,我国在核武器研制方面一开始定的方针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他话锋一转;“但我们不是‘可能’,而是‘已经’实现了小型化。”

他说:“我国的核武器是靠自己的力量持续不断发展的,一共有6次重大突破。”

首先的两次突破举世震惊。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原 子弹试验,1966年12月28日又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于敏在表彰大会上发言时说:“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我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6个月,我国的 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人民大会堂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于敏透露:“氢弹突破以后,我国就开展了中子弹和‘小型化’的研制工作, 文革结束后加快了进度,又有4次重大突破,一次是在七八十年代突破了中子弹,另外3次是掌握了高比威力、小型化核武器的设计技术,其中包含很多环节,最 后成功是在八九十年代。”

他说:“经过这4次重大突破,当前我国核武器的设计水平与国际水平处于同一档次。可以做成武器。武器是硬邦邦的,真能实战、应用埃”

45次与1054次核试验~~~~~~~~~~~~

迄今为止,美国进行了1000多次核试验,我国仅为45次,只占核大国 试验总次数的2%,现已被证明造谣惑众的《考克斯报告》以此为由,诬陷中国窃取了美国的核机密。

于敏告诉记者:“我国为什么只用很少的试验,就能够达到这样高的技术水平?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他分析,首先,我国的国防战略是积极防御战略,中央制定发展核武器的方 针是立足有限目标、先进技术,即用先进技术打破核垄断,因此我们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并不追求核武器的多样化。

他说:“而美国采取进攻性战略,需要各式各样的核武器来满足,研制了70多种型号。”

于敏介绍说,第二,每次核试验要耗资数以亿元计,而我国还比较穷,因此 选择既有发展前途,又踏实稳妥的途径,大多时间是在计算机上做模拟试验,集思广益,保证了技术路线几乎没有走过弯路。

第三,45次核试验几乎次次成功,周恩来很早就指示了16字方针“严肃认真,稳妥可靠,周到细致,万无一失”,我们基本做到了。

和平主义者和武器~~~~~~~~

于敏的身分是核物理学家,直到80年代中期,都是核武器理论研究的主要 负责人。与此同时,他又是一名和平主义者,坚定地反对核武器。二者是否矛盾呢?9月22日,在于敏家中,记者进行了下面一段采访(分别简称“记”、“ 于”)。

记:有人不理解您的事业,认为是制造杀人武器,对此您怎么看?

于:实际上不是杀人,而是人家要杀我,我不能不准备自卫。我们从来不想 杀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都是受外族侵略,不要说近150年,就是在汉唐盛世侵略过谁呀?中华民族从来就是非常坚强、同时又非常爱好和平,这是中国人 民的传统。

记:您是和平主义者吗?

于:我当然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我当然不愿意打仗,我打心眼儿里赞成核武 器最好都彻底销毁。完全禁止,但是美国人他们不同意呀——逼的,没办法。

在50年代,核大国几次威胁要使用核武器来打我们,举一个例子,抗美援 朝的时候,美军统帅麦克阿瑟就曾建议用核武器袭击中国。它真正进行核讹诈、核威慑了,不是报纸上说说玩儿的,是它的高级将领、他们的中央决策机构有这 种考虑呀。

所以毛主席讲,你要不受人家欺负的话,就不能没有原子弹。所以中央在那 么困难的情况下,决定研制“两弹一星”,打破核垄断。

但是我国的核战略属于战略防御性质,所以一有原子弹就立刻发表声明,我 们完全是为了自卫,我们承担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义务,不对无核国家或地区使用核武器,也不会用核武器进行威胁。

记:据报道,“1996年3月,我军在台湾海峡举行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演习,显示我军完全有决心、有办法和有能力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主权 和领土完整。1999年9月,在浙东、粤南沿海举行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渡海 登陆作战实战演习,表明我军现代化建设水平和联合作战能力又有新的提高。” “有能力维护祖国统一”是否指“两弹一星”的实战能力?

于:我们的目标是针对李登辉跟他的一小撮追随者,因为他要把台湾从祖国 分裂出去,台湾广大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核武器怎么能够用到台湾海峡呢?我想,我们会尽量避免使用武力,尽可能实现和平统一,但如果台湾宣布独立, 我想绝对不能允许,那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如果封锁台湾,我们的导弹、现代化 武器有足够的能力。

核武器是威慑力量,主要防备他国干预我国内政。我想,美国要考虑中国的 国力,考虑到中国的核武器,一旦侵略我们,那就看中央决策了,反正我们有打击美国的能力,有远程导弹、洲际导弹、核武器。美国应该遵守国际法,台湾是 中国的一部分,美国不能干涉。

记:销毁核武器岂不是销毁了您的毕生心血?

于:这有什么关系,一个人,十二亿分之一,从历史上看不晓得多么微校再 说,这种事怎么能从个人角度考虑,这是事关民族、国家、人类的大事,其它都无所谓。

记:您预计自己能看到这一天吗?

于:我看不到了,我想几十年之内不会的,因为他们的战略非常清楚,美国 始终不肯承担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义务,它拥有那么强的常规力量,已经是“天 下无敌”,但它还是不肯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

法国称,他的核武器是保证国家安全的最重要支柱。

在前苏联的时代,本来宣称承担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义务,但到了俄罗斯, 这一条明确宣布取消。

他们肯彻底销毁吗?不可能的。我没有几年了,看不到那一天,我想到你七 八十岁(即50年后)能看到就不错了。

记:有朝一日,核武器会毁灭地球吗?

于:我想不会。撒切尔夫人讲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苏冷战很厉 害,局部战争不断,但始终没有打起世界大战,核武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谁也不敢打。

核武器有其严格的保险系统,误发或者被窃取的可能性极小,美俄都是最高 首脑随身带着,有总统的命令才能使用,而且得几个人共同完成启动,非常保险。

我想,核武器最终会被销毁。这要看整个政治形势,必须全球战略是多极化 的,霸权主义没有施展余地,和平与发展真正成为现实。

“土专家一号”~~~~~~~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他 是解放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一个日本代表团访华时,称他为“土专家一号”。

对此,于敏有自己的见解,他语重心长:“‘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 开放,应该交流、互相启发,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在大的学术气 氛中,才能利于成长,现在的环境有很好的条件。”

于敏1926年出生于河北,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 过的。在高中,他以门门功课第一闻名全校。毕业前夕,其父失业,在同学父亲的资助下,于敏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条件是毕业后到资助者的公司就职。上 大二的时候,西南联合大学的北大迁回北京,有关方面发给每个学生每月一袋面 粉,凭着这一袋面粉和对物理的兴趣,于敏辞谢了资助,转到科学院物理系,每天吃窝头就咸菜。

于敏研究生毕业后,到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当时,国内没有人会原子能理论, 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完全靠自己探索,并达到了当时这一学科相当高的水平,钱三强称他“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60年代初,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一同于敏接触,就说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我国正在研制第一枚原子弹时,有关部门作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 行一步。1960年底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于敏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安排。

他的一位老同事对记者说,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 而言,是很大的损失,违背了他的爱好。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比较自由,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任务性重,集体性强,意味着放弃光明的学术 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

于敏说:“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 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西方习惯将理论突破中起重大作用的人称为“××之父”,于敏认为“×× 之父”的称呼不科学,说:“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 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了一定的作 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三次休克~~~~

1969年搬迁“三线”,于敏一家随单位搬到四川,由于当地没有工作条件,科研人员又返回北京,但因妻子是行政人员,妻儿仍留在四川,夫妻两地分 居长达2年多。

在这期间,于敏三次休克。一次是1969年在新疆的试验现场,于敏爬上 山坡观察火球,一上山顶就倒下了,浑身冷汗淋漓。

另外两次休克是在北京。一次妻子探亲时,带孩子从公园回家,发现于敏休 克,急忙叫邻居帮忙抬到医院,捡了条命。于敏十分庆幸:“如果她不在我旁边, 那次就完蛋了。”

还有一次是1973年,他抱病去青海基地出差,回京途中在火车上便血, 到合同医院输液时休克。

几次发生休克的原因主要是过于疲劳。一方面工作非常繁重,此外,精神压 力很大,稍有不慎就变成反革命,他形容当时心情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夫妻团圆后,一家三代5口住在两居室,晚上于敏只好在厨房工作,他说, 这比过去挤在一间屋好多了。1980年他们搬入现在住的三居室,对此,他表示十分感谢组织的照顾。

今年73岁的于敏仍保持着从小养成的两大爱好:看京戏和古典文学。六七 十年代,他常和邓稼先到戏院门前等退票。古典文学中他最喜欢《红楼梦》。

于敏家的客厅里悬挂着谙葛亮《诫子书》中的一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于敏最欣赏的诗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评价诸葛 亮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了理想奋斗终生,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道德楷模,最可贵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记者称他为诸葛亮式的人物,于敏说:“我比诸葛亮差远了,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我只是萤火之光,怎能与皓月争辉。”

〖原载《南方周未》〗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