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生命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社会兼职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吉永华,男,1955年3月生,江苏南京人。现任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二系。

1979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组负责人、博导、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所工会主席,兼管所研究生处和科研计划处工作,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工会副主席。

1986年多次出访日本国立冈崎生理学研究所合作课题研究。

1987年在法国马赛北区医学院生化实验室学习进修。

1994年获日本静冈县立大学药学论文博士学位。

1995年获上海市首届自然科学牡丹奖。

1996年获第3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997年在日本静冈县立大学药学部任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

2002年4月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4年6月任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资料更新中……

培养研究生情况:

自1995年以来已培养科学院博士学位学生13名、硕士学位学生6名、本科学位学生近30名。目前在研博士生8名、硕士生15名。

社会兼职:

1.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2.上海市总工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3.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四届执委。

4.民盟上海市第12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

5.民盟上海市第13届委员会副主任常务委员。

6.民盟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委员会主委。

7.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8.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9.第9届上海市政协委员。

10.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委员。

11.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2.中国科学院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3.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14.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秘书长。

15.“神经元离子通道及其调控”课题组的组长。

16.“脑功能的动态平衡调控”子课题组长。

17.《生理学报》副主编。

18.《生命的化学》编委。

19.《生物物理学报》和《中国神经科学杂志-Chinese Neuroscience Bulletin》编委。

20.《生物物理学报》、《中国神经科学杂志-Chinese Neuroscience Bulletin》学术委员会委员。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从事生物膜离子通道及其相关调制剂、配体的药理与毒理学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先后担任国家“973”项目“脑功能与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1999-2004。

2.自选课题“离子通道及其相关配体/调制剂的研究” ,2001/01-2004/12。

3.承担国家“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973”项目课题任务,1999/01-2003/12。

4.自选课题"新型神经元钠离子通道的基因克隆及其功能鉴定" (30270428),2003/01-2005/12。

5.自选课题"肽类钠通道调制剂抗伤害性传入的行为与功能机制研究"(30370446),(03102) ,2004/01-2006/12。

6.国家科技部973项目“脑功能动态平衡研究”, (G2006CB500800 ),2006.1-2010.12。

7.国家科技部973项目“我国特有产毒动物多肽毒素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G2010CB529806 ),2010.1-2014.12。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Martentoxin 的BK通道新靶点与相应通道-配体相互作用新模式的研究”,2008.1-2010.12。

9.特异性钠通道调制剂/配体的系统性研究。

10.特异性钠通道调制剂的研究。

科研成果:

一.新型钠离子通道位点4调制剂(BmK AS和BmK AS-1)的研究

运用多种生化技术,分离纯化获得了两个新型东亚钳蝎生理活性多肽BmK AS和BmK AS-1。经药理活性鉴定,BmK AS类活性多肽可经间接方式刺激ryanodine与骨骼肌型ryanodine受体的结合; 也可明显刺激大鼠海马脑薄片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的释放,且刺激作用依赖于胞外Ca++的存在,可被钠通道阻断剂TTX (0.3 nM)和N-Ca++通道阻断剂w-conotoxin (0.1 mM)完全/强烈抑制。与日本静冈县立大学药学部生物药品化学实验室合作完成了BmK AS和BmK AS-1各由6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完整化学序列的解析,并确立了其分子内四对二硫键的交叉配对位置。此外,采用常规免疫BALB/C纯系小鼠,制备获得了4个特异性BmK AS-1单克隆抗体,分别检验了各单克隆抗体与抗原以及其它各类蝎神经毒素多肽的免疫交叉反应特性,观察了BmK AS-1与培养的SK系神经瘤细胞和大鼠脑冰冻切片标本组织内受体结合的光学显微形态分布。同时,经单通道膜片钳记录并结合单克隆抗体的运用,发现BmK AS类活性多肽不可逆的部分阻遏NG108-15细胞Na+电流。以上研究成果不仅为蝎神经毒素多肽家族增添了新的钠离子通道调制剂成员,也为深入探索蝎神经毒素多肽结构与功能关系、与靶通道受体相互分子识别结合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模板和依据,以及可能的新途径。

二.独特钠通道调制剂(BmK abT)的研究

经结构和电生理记录分析发现,被纯化的BmK abT是一个独特的全新钠离子通道调制剂,质谱分子量为7212 Da,对哺乳动物和昆虫均有相当程度的毒性效应,经基因分析,它由63个氨基酸组成,C末端残基被酰氨化。序列分析表明, BmK abT相对更接近于一个新大陆产b-毒素Ts VII,相互间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 46.2%,但BmK abT在大鼠DRG神经元细胞的电生理记录却表现出了经典的a-蝎毒素特征,即延长动作电位的失活化相,增强峰钠电流的幅度。另运用BIAcore新技术,细致地研究了BmK abT与大鼠脑突触体膜和棉铃虫神经索钠离子通道靶受体的药理结合及其靶结合位点的特性。以上结果强烈提示,BmK abT是一个全新的介于a-和b-型蝎神经毒素间的过渡性毒素成分。对于这一新成分的发现以及其结构与功能的解析,无疑有助于蝎神经毒素多肽家族的分子进化理论剖析,更有益于深化对有关特异性钠离子通道受体位点3和4调制剂的药理分子机制理解。

三.A?和b-蝎神经毒素与电压门控钠通道受体位点3/4的药理结合特性

搭建了125I同位素标记技术平台并结合运用BIAcore新技术,分别对BmK I、BmK IT2和BmK AS三类蝎神经毒素与大鼠脑突触体膜和昆虫蟑螂神经索标本靶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药理结合及其在靶位点的相互竞争结合特性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发现,a) BmK I可选择性地与蟑螂神经索标本特异结合,且可被黎芦碱上调,但缺乏与大鼠脑突触体膜的结合能力,BmK IT2、BmK AS和BmK abT均可分别有效地抑制BmK I与蟑螂神经索标本特异结合,提示,这些蝎神经毒素可能/或部分共享BmK I在昆虫钠通道的第3受体位点;b) BmK AS和BmK AS-1均可有效地与大鼠脑突触体膜和蟑螂神经索标本相互识别结合,且结合呈电压非依赖性,黎芦碱无协同效应,BmK IT2和BmK abT均可分别有效地抑制BmK AS与哺乳动物和昆虫钠通道的特异结合,但BmK I缺乏竞争能力,提示,BmK AS类活性多肽除共享BmK I在钠通道的第3结合位点外,尚存其他特异结合位点;c) BmK IT2同样缺乏与大鼠脑突触体膜的结合能力,但在蟑螂神经索钠通道却有两个结合位点:一个为高亲和力低容量位点,另一个为低亲和力高容量位点。其结合不依赖于膜电位,也不受黎芦碱调制。BmK AS具有与天然BmK IT2相似的抑制效应,提示两者可能在昆虫钠通道上具有重叠/相邻的结合位点,高浓度的BmK I仅可微弱地部分抑制BmK IT2与昆虫钠通道的结合。电生理记录表明,BmK IT2可部分抑制大鼠 DRG神经元的钠电流。以上这些系列研究结果强烈提示,昆虫神经元钠通道的性质可能类似周边神经元钠通道,但两者有别于中枢神经元钠通道,有力地支持了有关神经元钠通道分型的学说,同时为深刻理解蝎神经毒素与电压门控钠通道位点3和4的相互识别结合结构因素及其药理功能的分子基础提供了少有的信服佐证。

四.钠通道调制剂型致/抗伤害性因子的病理动物模型构建及其细胞与分子机制分析

针对蝎毒蜇伤可诱发剧痛的临床症状以及中医药运用蝎成虫或蝎毒‘以毒攻毒’的临床镇痛疗效,开创性地探讨了长链东亚钳蝎神经毒素对大鼠外周的抗伤害性效应以及它们调制大鼠背根神经元TTX-R和TTX-S钠电流的机制,观察到其中BmK IT2以及BmK AS类多肽成分分别对角叉菜胶致炎大鼠的抗外周伤害性作用显著强于其对正常大鼠的作用,并鉴定其机制是经对背根神经元TTX-S钠通道受体位点4的特异性调制所致。另建立了东亚钳蝎粗毒的自发痛模型,并伴随痛觉过敏和血浆渗出等炎症现象,验证了BmK I是主要的致痛因子,BmK abT也是致痛因子之一,且机制被鉴定是经对背根神经元TTX-R钠通道的受体位点3的特异性调制。 同时, 运用微透析技术,揭示了东亚钳蝎粗毒和BmK I能够诱导脊髓背角的天冬氨酸、谷氨酸增加和g-氨基丁酸的滞后性增加,经免疫组化观察到东亚钳蝎粗毒可使脊髓背角与痛觉传导相关区域的c-fos表达显著性增加。以上这些开创性研究结果对加深疼痛的钠离子通道调控通路与分子机制的理解以及针对性靶药物筛选和设计具有重要的知识拓展性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五.新型天然钾离子通道配体(Martentoxin)的研究

在膜离子通道蛋白组学中,钾离子通道家族呈现出相对与众不同的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及复杂性,由于缺乏特异的配体/调制剂,对某些钾离子通道类型的组织和细胞分布及其功能调控特征至今知之甚少,因而寻找特异的天然配体或调制剂具有突出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在本项目执行期间,课题组幸运地筛分并鉴定了一个新型的天然钾离子通道配体Martentoxin,系统地研究了它与大鼠脑突触体膜靶受体通道的BIAcore药理结合特性,解读了它的化学和基因序列结构和基因组框架特征,记录了它对大鼠嗜咯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和大鼠背根神经元电压门控钾通道电流的电生理阻遏效应,发现Martentoxin的选择性以及与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的结合解离速率远优于已被国际试剂商品市场化的另一小分子蝎毒素多肽Charbodotoxin, 强烈表明Martentoxin更具科研市场开发的实用前景。

六.特异钾通道配体BmP02的功能及其高级结构研究辅导

运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鉴定了BmK粗毒及其小分子层析组份对九种K+或Cl-通道的电生理效应,验证小分子层析组份对其中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短暂外向K+电流具有明显的可逆阻遏作用,对NG108-15细胞K+电流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对其余7种K+或Cl-通道则无效, 提示BmK粗毒中含有选择性作用于短暂外向K+通道的有效成分。经生化分离于纯化,获得了两个短链活性多肽, 并测定了它们分别均由28肽组成的完整化学序列,发现它们均为已知的BmPO2和BmPO3单体成分, 但其药理功能特征不明。于是,经电生理记录验证,BmPO2和BmPO3均可以机械阻塞的方式,并呈浓度依赖性地阻遏大鼠心肌短暂外向K+电流 (Ito). 与此同时,与中国科技大学施蕴瑜院士合作,运用NMR, 解析了BmPO2的空间溶液构像图谱。该项研究成果提示,BmPO2类小分子活性多肽有望成为研究Ito通道的潜在稀有配体/分子模板,同时,也为我国生物大分子结构生物学 的发展增添了一个亮点。

七.全新神经元钠通道的基因克隆及其功能活性的分子基础研究

构建了一个全新蝎神经纤维表达的钠通道(BmNa)克隆基因,解析了共由1871个残基组成的完整基因序列图谱;深度分析了相关毒素结合靶点的分子敏感机制。序列分析表明,BmNa与大多已知钠离子通道间共享高度的蛋白序列同源性,其形成TTX结合位点的关键性残基是保守的;在IVS3-S4结构域中邻近Asp残基旁一个带正电荷残基Lys的存在,以及在IIS3-S4结构域中两个额外残基的插入很可能是导致位点3和位点4毒素失敏的主要分子根因。BmNa的建立,另延伸出两个重要的分子进化推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在早期蛛型纲分化成各种属前已经形成了对位点3毒素不敏感的结构特征;作用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肽类毒素很可能与古老的海葵毒素间发生过基因平行转移。显然 BmNa 的建立不仅为研究钠离子通道蛋白家族位点3和位点4毒素的选择性作用增添了一个难得的分子模板,也为理解通道药理与毒理学、毒素组学、膜通道蛋白组学以及新药设计等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八.其他

a) 观察了同位素标记的BmK I和BmK IT两类长链蝎神经毒素多肽在小鼠体内的分别与代谢。结论,在正常生理条件下,长链蝎神经毒素多肽不能穿越血脑屏障,为准确理解蝎神经毒素多肽的整体药理活性及其药物研发的可能性积累必要的依据。

b) 根据类 a-蝎毒素的保守片段,设计合成引物,克隆了两个新的a-抗哺乳动物蝎神经毒素基因:BmK a1和BmK a2. 丰富了国产资源东亚钳蝎神经毒素的知识。

c) 发现BmK I, 类a-蝎毒素可剂量依赖地增强大鼠心肌收缩力,触发心动过速及复杂的心律失常等电活动,并分析了BmK I对心肌型钠通道的细胞调制机制。有益于全面理解特异性钠通道调制剂及其通道分型的药理活性功能特征。

发明专利:

1 钠通道调制剂BmK I在建立诱导疼痛模型中的应用 吉永华; 姜峰; 周智磊; 杨宏天; 程酩 上海大学 【中国专利】上海大学 2010-02-17

2 钠通道调制剂BmKαⅣ基因及其克隆、重组蛋白表达方法 吉永华 ; 柴志芳; 白占涛 上海大学 【中国专利】上海大学 2007-01-17

3 蜘蛛电压门控钠通道基因、编码蛋白及其克隆方法 吉永华; 左小潘; 刘志睿; 贺明 上海大学 【中国专利】上海大学 2007-04- 25

4 蝎子电压门控钠通道基因、编码蛋白及其克隆方法 吉永华; 左小潘; 贺明; 刘志睿 上海大学 【中国专利】上海大学 2007-04-25

5 特异性钠通道调制剂BmK IT2的新应用 吉永华; 杨隽; 赵荣; 翁春春; 程慧雯 上海大学 【中国专利】上海大学 2009-01-28

6 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 Karsch)毒素 Martentoxin的应用 吉永华; 施健; 陈莺; 段燕红 上海大学 【中国专利】上海大学 2009-10- 28

7 电压门控钠通道基因、编码蛋白及其克隆方法 吉永华; 左小潘; 周智磊; 杨宏天; 姜峰 上海大学 【中国专利】上海大学 2010-02-24

论文专著:


发表英文论文:

[1] Zhao Y.J., Zhang S.X. & Ji Y.H. (1980) Isolation and recombination of ATPase complex F1X from the mitochondria of swine heart, Prog.Biochem.Biophys., 3:61-64 (In Chinese)

[2] Ji Y.H et al. (1983)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cardiotoxic and neurotoxic components from venom of Bungarus fasciatus Schneider, Acta Herpetologica Sinica, 2(2):69-74 (In Chinese)

[3] Ji Y.H & Hsu K. (1983)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mammal neurotoxins from the venom of the scorpion Buthus martensi Karsch, Acta Biochem.Biophys.Sinica, 15(6): 517-521 (In Chinese)

[4] Ji Y.H, Hsu K. & Gu Z.W. Partial amino acid sequence of mammalian neurotoxin I from the venom of the scorpion Buthus martensi Karsch, Kexue Tongbao, 1984, 29(19):1200-1202 (In Chinese), Chinese Sci. Bull., 1985, 30(6):813-816 (English version)

[5] Ji Y.H & Hsu K. (1986) Biochemical study on scorpion anti-mammal neurotoxins, Prog.Physiol.Sci., 17(3):234-239 (In Chinese)

[6] Shin Y.L., Ji Y.H & Wang W.P. (1987) Effects of the extract from the centipede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 on heart and uterus contraction and on blood glueose level, Zoological Res., 8(1):68,76 (In Chinese)

[7] Ji Y.H, Shin Y.L. & Hsu K. (1988) Scorpion venoms and scorpion neurotoxins,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Natural Toxins, Science Press, Beijing, China, pp. 145- 158 (In Chinese)

[8] Ji Y.H, Kimura Y., Hsu K. & Terakawa S. (1988) Purification and the partial amino acid sequence of an insect neurotoxin from the venom of scorpion Buthus martensi Karsch, Comp.Biochem.Physiol., 90C (1):237- 240

[9] Kimura Y., Terakawa S., Hsu K. & Ji Y.H. (1988) Ionic composition of the haemolymph of a Chinese scorpion Buthus martensi Karsch, Comp.Biochem.Physiol., 91A (2):323-325

[10] Terakawa S., Kimura Y., Hsu K. & Ji Y.H. (1989) Lack of effect of a neurotoxin from the scorpion Buthus martensi Karsch on nerve fibers of this scorpion, Toxicon, 27(5):569-578

[11] Zhang Y., Liu W.Y., Ji Y.H & Hsu K. (1989) Study on phosphomonoesterase, RNase and Dnase in spider (Lycosa singoriensis) venom, Zoological Res., 10(2):139-142 (In Chinese)

[12] Hsu K., Ji Y.H & Qu X.M. (1989) Identific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an antibacterial polypeptide from the venom of spider Lycosa singoriensis, Acta Zoological Sinica, 35(3):300-305 (In Chinese)

[13] Luo G.X., Zhang L.Q., Gu Z.W., Ji Y.H & Hsu K. (1989) Partial sequence of toxin II of Buthus martensi Karsch active on mammals, Prog.Biochem. Biophys., 16(1):46-47 (In Chinese)

[14] Ji Y.H & Lu L.F. (1990)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scorpion neurotoxins, Chemistry of life, 10(1):1-3 (In Chinese)

[15] Ji Y.H. (1990) Biochemical study on scorpion anti-insect neurotoxins, Prog.Biochem. Biophys., 17(2):100-105 (In Chinese)

[16] Ji Y.H & Hsu K. (1991) Surveying on heat resistance and polymeric property of antibacterial substances in the venom of spider Lycosa singoriensis, Acta Zoological Sinica, 37:258-262 (In Chinese)

[17] Zhao W.Q., Ji Y.H, Hsu K., Chen Z.G., Sha H.F. & Bao G.L. (1991) Cytopathic action of spider (Lycosa singoriensis) venom and it’s fractions on the cultured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s (SPA-A1), Zoological Res., 12(1):67-71 (In Chinese)

[18] Zhu D.Y. & Ji,Y.H.* (1992) Classification of alpha type scorpion neurotoxins on the basis of their structure features, Chin. J Pharm. Toxicol., 6(2):91-96 (English version)

[19] Ji Y.H,* Mansuelle P., Hsu K., Granier C., Kopeyan C., Terakawa S. & Rochat H., Amino acid sequence of an excitatory insect-selective toxin (BmK IT) from venom of the scorpion Buthus martensi Karsch, Sci. China, 1993, 23(1):46-52 (In Chinese); 1994, 37(1):42-49 (English version)

[20] Ji Y.H,* Lu L.F., Zhu D.Y., Hsu K., Kajiura H. & Terakawa S. HPLC purification and partial amino acid sequence of an alpha type anti-insect neurotoxin from venom of scorpion Buthus martensi Karsch, Chin. Sci. Bull., 1993, 38(5):465-467 (In Chinese); 1993, 38(14):1211-1215 (English version)

[21] Ji Y.H,* Hattore H., Ksu K. & Terakawa S.,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new depressant insect neurotoxins purified from venom of Buthus martensi Karsch by HPLC, Sci. China, 1993, 23(9):923-930 (In Chinese); 1994, 37(8):954-963 (English version)

[22] Marchot P., Khelif A., Ji Y.H, Mansuelle P. & Bougis P.E. (1993) Binding of 125I-Fasciculin to rat brain acetylcholinesterase: The complx still binds diisopropyl fluorophosphate, J. Biol. Chem., 268 (17): 12458-12467

[23] Ji Y.H.,* Lu L.F., Hsu K., Hattori H. & Terakawa S. Purification and partial amino acid sequence of a novel presynaptic toxin and a cytotoxin from venom of the pit veper Agkistrodon blomhoffii brevicadus, Sci. China, 1993, 23(12):1259-1266 (In Chinese); 1995, 38(2):169-178 (In English)

[24] Ji Y.H.,* Terakawa S. & Hsu K. (1994) Primary structure of a depressant insect-selective toxin from venom of scorpion Buthus martensi Karsch, Chin. Sci. Bull., 39(3):269-272 (In Chinese); 39(11): 945-949 (English version)

[25] Hsu K. & Ji Y.H. (1994) b2 -agkistrodotoxin: an presynaptic toxin purified from the venom of the pit veper, Chin. J. Snakology, 3(1):26-29, (In Chinese)

[26] Ji Y.H.* & Liu Y. (1995) Potassium channel-blocking peptides from scorpion, Chin. Bull. Life Sci. 7(5): 1-5,10 (In Chinese)

[27] Liu Y. & Ji Y.H,* (1996) Research advance on molecular biology of scorpion neurotoxins, Chin. Bull. Life Sci., 8(2): 34-37 (In Chinese).

[28] Ji Y.H.,* Terakawa S. & Hsu K. (1994) Primary structure of a depressant insect-selective toxin from venom of scorpion Buthus martensi Karsch, Chin. Sci. Bull., 39(3):269- 272 (In Chinese); 39(11): 945- 949 (English version)

[29] Ji Y.H.,* Mansuelle P., Terakawa S., Kopeyan C., Yanaihara N., Xu K. & Rochat H. (1996) Two neurotoxins (BmK I and BmK II) from the venom of scorpion Buthus martensi Karsch: purification, amino acid sequences and assessment of specific activity, Toxicon, 34(9):987-1001

[30] Ji Y.H.,* Xu K., Kawano S., Hirayama Y., Hiraroka M., Kuniyasu A. & Nakayama H. An new scorpion polypeptide enhances the binding of radiolabeled-ryanodine on ryanodine-receptor in sarcoplasmic reticulum of rabbit skeletal-muscle, Chin. Sci. Bull., 1996,22:2077-2080 (In Chinese); 1997, 42(2):147-150 (English version)

[31] Liu Y., Ren H.M., Ji Y.H.,* Ohishi T., Hoshino M., Mochizuki T. & Yanaihara N. (1996) Purification and the partial amino acid sequence of an new activator homologue of ryanodine receptor on skeletal muscle, Biomedical Res., 17(6): 451-455

[32] Ji Y.H.* & Zhao J. (1996) Scorpion toxins could be used as a “scaffold” to build new peptide drug molecules. Chemistry of Life, 16(4):32-34

[33] Ji Y.H.* & Zhao J. (1996) How far the virus containning the gene(s) of insect-selective neurotoxic peptide(s) from scorpion venom to reach to bio pesticide ? Chin.Bull.Life Sci.8(3):37-39 (In Chinese)

[34] Ji Y.H,* Liu Y., Xu K., Ohishi T., Hoshino M., Mochizuki T. & Yanaihara N. (1997) Amino acid sequence of BmK AS, an novel polypeptide activator of ryanodine receptor on skeletal muscle, Chin. Sci. Bull., 9:976-980 (In Chinese); 11:952-956 (English version)

[35] Ren H.M. & Ji Y.H.* (1997) Observation of polymerism and isomerism of b-agkistrodotoxin. Prog.Biochem. Biophys., 6:521-525 (In Chinese)

[36]Wu H.M., Huang X.L., Ji Y.H. & Wang D.C. (1997) Two-dimensional 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tudy on neurotoxin BmK I----Sequential resonance assignments and secondary structure, Prog. Natu Sci. 6:741-747 (In Chinese); 3:366-370 (English version)

[37] Ji Y.H.,* Huang H.Y., Zhou C.W., Liu Y., Hoshino M., Mochizuki T. & Yanaihara N. (1997) BmK AS, an active scorpion polypeptide, enhances [3H]noradrenal release from rat hippocampal slices. Biomedical Res. 3:257-260

[38] Liu Y., Zhao Q., Ji Y.H.*, Oiki S., Hazama A., Morishima S., Sabirov R., Zhou S.S., Hayashi S., Tsumura T., Ito T., Furuya K & Okada Y (1997) The venom of Scorpion B.martensi Selectively Inhibits Transient Outward K+ Currents in Neonatal Rat Ventricular Cells and Kv+ Channel currents in NG108-15 Cells. Biomedical Res. 5:383-388

[39] Ohishi T., Iguchi K., Mochizuki T., Hoshino M., Ji Y.H. & Yanaihara N (1997)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uropeptide Y from the brain of a Chinese snake, Dinodon rufozonatus. Biomedical Res. 18:87-93

[40] Ohishi T., Nakajima H., Iguchi K., Mochizuki T., Hoshino M., Ji Y.H. & Yanaihara N. (1997) Isolation and sequence determination of snake (Dinodon rufozonatus Cantor) and yellow fin tuna (Thunnus albacares) NPYs. Peptide Chemistry 1996, pp. 153-156

[41] Ji Y.H.,* Li Y.J., Song B.L., Yamaki T., Mochizuki T., Hoshino M & Yanaihara N (1997) Covalent structures of BmK AS and BmK AS-1, two novel neurotoxic polypeptides purified from Chinese scorpion Buthus martensi karsch. Advances in Comparative Endocrinology, Tome 1: 629-633

[42] Ji Y.H.,* (1998) A reform on :Brain Research” occuring in Japan . World Sci-Tech R & D., 20(1):59-60 (In Chinese)

[43] Ji Y.H.*, Li Y.J., Zhang J.W., Song B.L., Yamaki T., Mochizuki T., Hoshino M., Yanaihara N. (1999) Covalent structures of BmK AS and BmK AS-1, two novel bioactive polypeptides purified from Chinese scorpion Buthus martensi Karsch. Toxicon 37:519-536 [IF=1.248]

[44] Kuniyasu A., Kawano S., Hirayama Y., Ji Y.H., Xu K., Ohkura M., Furukawa K., Ohizumi Y., Hiraoka M., Nakayama H (1999) A new scorpion toxin (BmK-PL) stimulates Ca2+-release channel activity of the skeletal-muscle ryanodine receptor by an indirect mechanism. Biochem J. 339: 343-350 [IF=4.35]

[45] Tong Q.C., Zhang Y., Zhou Z.N. & Ji Y.H.* (1999)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blocking effects on Ito of rat ventricular myocyte of new minipeptides from Buthus martensi Karsch.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31(3): 347-349 (In Chinese) [IF=0.153]

[46] Li Y.J., Liu Y. & Ji Y.H. * (1999) Characteristics of BmK AS binding to rat brain and cockroach nervecord synaptosomes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31(5): 604-606 [IF=0.153]

[47] Ji Y.H.* (1999) Scorpion neurotoxic polypeptides and their ion channel targets. Fudan Lectures in Neurobiology, XV:91- 104 (in Chinese)

[48] Jia L.Y. & Ji Y.H.* (1999) Subtypes and functions of voltage-gated Na+ channel, Prog.Physiol.Sci., 30(2):107-112 (In Chinese)

[49]Tan Z.Y. & Ji Y.H.* (1999) Voltage-gated Na+ channel in nociceptive afferents of DRG neurons. Prog.Physiol.Sci., 30(3):198-202 (In Chinese)

[50] Li Y.J. & Ji Y.H.* (1999) Channelopathy of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Prog.Physiol.Sci., 30(4):297-302 (In Chinese)

[51] Tong Q.C. & Ji Y.H.* (1999) A new type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defensin. Chin. Bull. Life Sci. 11(3):117- 120 (In Chinese)

[52] Li Y.J. & Ji Y.H.* (1999) A new investigation of toxicological mechanism of mercury and arsenic.Shanghai J. Traditional Chin. Medicine, 3:40-42 (In Chinese)

[53] Jia L.Y., Zhang J.W. & Ji Y.H.* (1999) Biosensor binding assay of BmK AS-1, a novel Na+ channel-blocking scorpion ligand on rat brain synaptosomes Neuroreport 10(16): 3359-3362 [IF=2.682]

[54] Jia L.Y., Xie H.F. & Ji Y.H.* (2000) Characterization of four distinct monoclonal antibodies specific to BmK As-1, a novel scorpion bioactive polypeptide. Toxicon 38: 605-617 [IF=1.445]

[55] Li Y.J., Jia L.Y. & Ji Y.H.* (2000) Kinetic distributioin of long-chain scorpion neurotoxins in mice. Chin J Pharm. Toxic 14(2): 116-120 (English version)

[56] Huang X.L., Xiao H., Tang Y., Yu X.Y., Liu X.J., Ji Y.H. & Wang H.L. (2000) Effects of the polypeptide of scorpion venom: BmK VII, BmK XIII on spontaneous active potential of the central nerve of periplaneta americana, 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Nanjing, 20 (3):181-185 (In Chinese)

[57] Ji Y.H.* & Tong Q.C. (2000) Advances on the study of several kinds of K+ channels. Chin. Bull. Life Sci.,12(2):63-67 (In Chinese)

[58] Tong Q.C., Zhang Y., Zhou Z.N. & Ji Y.H.* (2000) BmP02, one short-chain scorpion peptide selectively blocks transient outward K+ channel of adult rat ventricular myocyte. Regulatory Peptides 9(1-3): 85-92 [IF=2.634]

[59] Li Y.J., Liu Y. & Ji Y.H.* (2000) A new scorpion neurotoxin BmK AS binds to distinct receptor sites of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on rat brain and insect synaptosomes. J Neurosci Res. 61(5): 541-548 [IF=3.207]

[60] Ye J.G., Tan Z.Y., Li Y.J., Yan Y.P., Li C., Chen J. & Ji Y.H.* (2000) Purification, cDNA cloning and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BmK abT, a novel type neurotoxin from the scorpion species in the old world. FEBS Letters 479(3): 136-140 [IF=3.44]

[61] Xiao H., Mao X., Tan Z.Y., Shi Y., Zhang J.W., Chen J., Zhao Z.Q. & Ji Y.H. (2000) Effect of BmK AS-1, polypeptide purified from Chinese Buthus martensi Karsch (BmK) toxin, on rat cutaneous nociception. Chin. J. Pharm. Toxicol., 14(4):283-286 (In Chinese)

[62] Li Y.J. & Ji Y.H.* (2000) The binding of BmK I, an a-like scorpion toxin on rat brain and cockroach nerve cord synaptosomes, J Peptide Res. 2000, 56(4):195-200 [IF=1.439]

[63] Li Y.J., & Ji Y.H* (2000) The binding of BmK IT2, a depressant insect-selective scorpion toxin on the rat brain and cockroach nerve cord synaptosomes, Neurosci. Res., 38(3):257-264 [IF=1.807]

[64] Wang C.Y., Tan Z.Y., Zhao Z.Q. & Ji Y.H.* (2000) Antihyperalgesia effect of BmKIT2, a depressant insect-selective scorpion toxin in rat by peripheral administration, Brain Res. Bull., 53:335-338 [IF=1.758]

[65] Xu Y.Q., Wu J.H., Pei J.M., Shi Y.Y., Ji Y.H. & Tong,Q.C. (2000) Solution structure of BmP02, a new potassium channel blocker from the venom of Chinese scorpion Buthus martensi Karsch. Biochemistry 39(45):13669-13675 [IF=4.221]

[66] Tan Z.Y., Xiao H., Mao X., Wang C.Y., Zhao Z.Q. & Ji Y.H.* (2001)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BmK IT2, a scorpion neurotoxin on rat nociceptive flexion reflex and possible mechanism of modulating voltage-gated Na+ channels, Neuropharmacology 40(3):352-357 [IF=3.854]

[67] Tan Z.Y., Mao X., Xiao H., Zhao Z.Q. & Ji Y.H.* (2001) Buthus martensi Karsch agonist of skeletal-muscle RyR-1, a acorpion active polypeptide: antinociceptive effect on rat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and spinal cord, and inhibition of voltage-gated Na+ currents in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Neurosci. Lett. 297(2):65-68 [IF=2.021]

[68] Ye J.G., Chen J., Zuo X.P. & Ji Y.H.* (2001)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DNA sequences encoding two novel toxin precursors from the venom of Chinese scorpion Buthus martensi Karsch. Toxicon 39:1191-1194 [IF=1.575]

[69] Wu Y., Ji Y.H. & Shi Y.L.,* (2001)Sodium current in NG108-15 cell inhibited by scorpion BmK AS-1 and restored by its specific monocolonal antibodies. J. Natural Toxins 10: 193~198 [IF=0.894]

[70] Chen B., Wang C.Y. & Ji Y.H.* (2001) Scorpion BmK venom induces nociceptive response of rat by plantar injection. Neurotoxicol. Teratol. 23:675-679 [IF=2.288]

[71] Chen B. & Ji Y.H.* (2001) Structural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short-chain scorpion toxic peptides. Prog. Biochem. Biophys., 28(1):44-48 (in Chinese)

[72] Chen,B., Zuo,X.P., Wang,C.Y., Ji,Y.H.* (2002) Scorpion BmK venom induces plasma extravasation of rats by intraplantar injection. Toxicon 5:527-533 [IF=2.003]

[73] Zhang,X.Y.,Zhang,J.W.,Chen,B.,Bai,Z.T.,Shen,J., Ji,Y.H.* (2002) Dynamic determination and possible mechanism of amino acid transmitter release from rat spinal dorsal horn induced by the venom and a neurotoxin (BmK I) of scorpion Buthus martensi Karsch, Brain Res. Bull. 58(1):27-31 [IF=2.283]

[74] Chen,B. & Ji,Y.H.* (2002) Antihyperalgesia effect of BmK AS , a scorpion toxin, in rat by intraplantar injection, Brain Res. 952(2):322-326 [IF=2.409]

[75] Ji,Y.H.* Wang,W.X., Wang,Q., Huang,Y.P. (2002) Biosensor binding of BmK abT, a unique neurotoxic polypeptide on mammal brain and insect sodium channels, Eur.J.Pharmacol. 454(1):25-30 [IF=2.342]

[76] Bai,Z.T.,Chen,B.,Zhang,X.Y., Fan,G.L., Ji,Y.H.* (2002) c-Fos expression in rat spinal cord induced by scorpion BmK venom via plantar subcutaneous injection, Neurosci. Res. 44:447-454 [IF=1.812]

[77] Sun H.Y. & Ji Y.H.* (2002)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of molecular inter-recognition between scorpion neurotoxins and insect sodium channel. Prog Nat Sci. 12(11) :9-11 (In Chinese)

[78] Zuo X.P. & Ji Y.H* (2002) Molecular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 and its modulators, Chin J Neurosci. 18(4): 736-739 (In Chinese)

[79] Ji Y.H.* Ye J.G., Wang W.X.,He L.L., Li Y.J.,Yan Y.P.,Tan Z.Y.,Chen J.,Zhou Z. (2003) Martentoxin, a distinct K+ channel-blocking ligand: purification, genomic organization,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biosensor binding characteristics. J. Neurochem. 84:325-335 [IF=4.969]

[80]Tan Z.Y.,Chen J.,Shun H.Y.,Ji Y.H.* (2003) Modulation of BmK AS, a Scorpion Neurotoxic Polypep-tide on Voltage-Gated Na+ Channels in B104 Neuronal Cell Line. Neurosci. Lett. 340:123-126 [IF=2.1]

[81] Sun H.Y., Zhu H.F., Ji Y.H.* (2003) BmK I, an a-Like scorpion neurotoxin, specifically modulates isolated rat cardiac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activity, Acta Physiological Sinica 55(5):530-534

[82] Bai Z.T., Zhang X.Y., Ji Y.H.* (2003) Fos expression in rat spinal cord induced by peripheral injecton of BmK I, a a-like scorpion neurotoxin. Toxicol. Appl. Pharm. 192:78-85 [IF=2.851]

[83] Zhang X.Y., Bai Z.T., Zhang J.W., Liu Y., Ji Y.H.* (2003) The suppression of BmK IT2 on nociceptive behavior and c-Fos expression in spinal cord induced by formalin. J. Neurosci. Res. 74:167-173 [IF=3.374]

[84] Chai Z.F. & Ji Y.H* (2003) The protein engineering of using scorpion toxin’s scaffold, Chin Bull Life Sci. 15(5):317-320 (In Chinese)

[85] Tan M. & Ji Y.H.* (2003) The allosteric modulating of neurotoxins on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 Chin J Neurosci. 19(4):264-267 (In Chinese)

[86]Tan Z.Y., Chen J., Feng X.H., Terakawa S., Ji Y.H.* (2004) Modulation of intracellular free Na+ con-centration by BmK AS, a scorpion toxin, in B104 neuronal cell line. Neuroreport, 15:13-16 [IF=2.503]

[87] Li Z.P., Zhang X.Y., Lu X., Ji Y.H.* (2004) Dynamic release of amino acid transmitter induced by valproate in PTZ-kindled epileptic rat hippocampus, Neurochem. Int., 44:263-270 [IF=3.261]

[88] Li Z.P, Zhang X.Y, Zhong M.K, Shi X.J, Ji Y.H* (2004) The Neuropharmacokinetics of valproate in pentylenetetrazol-kindled conscious epileptic rat hippocampus, Biomedical Res.25(3):119-123 [IF=0.412]

[89] Qiao P., Zuo X.P., Chai Z.F. and JI Y.H.* (2004) The cDNA and Genomic DNA Organization of a Novel Toxin SHT-I from Spider Ornithoctonus huwena, Acta Bioch et Bioph Sin. 36(10):656-660 [IF=0.524]

[90] Zuo X.P., Ji Y.H* (2004) Molecular mechanism of scorpion neurotoxins acting on sodium channels: insight into their diverse selectivity, Mol Neurobiology. 30(3):265-278 [IF=4.516]

[91] Ji Y.H.* & Sun H.Y. (2004) Cardiac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Mediated by Ca2+. Acta Bio Exper Sin. 37(1):78-83 (In Chinese)

[92] Bai Z.T., Zhang X.Y., Ji Y.H.* (2004) Modulation and cellular/molecular mechanism of sodium channel-specific modulators on nociception /antinociception, Prog Chin Neurosci (三),pp.266-272 (In Chinese)

[93] He H.Q., Zou X.P., Ji Y.H.* (2004)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involved in clinic malady, Chin J Pharm. Clinic., 4(3):165-172 (In Chinese)

[94] Sun H.Y., Zhou Z.N., Ji Y.H.* (2005) The performance of voltage-gated Na+ channels in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of rat ventricular myocytes determined by BmK I, an a-like scorpion neurotoxin, Toxicology in vitro, 19(2):183-190 [IF=1.642]

[95] Wang W.X., Ji Y.H.* (2005) Scorpion venom induces glioma cell apoptosis in vitro and inhibits glioma tumor growth in vivo, J Neuro-Oncology. 73:1-7 [IF=1.568]

[96] Chen J., Tan Z.Y., Zhao R., Feng X.H., Shi J., Ji Y.H*. (2005) The modulation effects of BmK I, an a-like scorpion neurotoxin, on voltage-gated Na+ currents in rat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Neurosci. Lett. 390:66-71 [IF=2.019]

[97] Zhao R.,Bai Z.T.,Chen J.,Liu T.,Tan Z.Y.,Chen B.,Zhang X.Y. Wang C. Y.,Ji Y.H.* (2005) The nociceptive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scorpion BmK toxins by specifically modulating sodium channels.Toxins et douleur, 139-148.

[98] Zhang X.Y., Zhao R., Ji Y.H.* (2005) Relationship between ion channelopathies and epilepsy, Chin J Neurmedicine, 4(1):86-91 (In Chinese)

[99] Bai Z.T., Zhao R., Zhang X.Y., Chen J., Liu T., Ji Y.H*. (2006) The epileptic seizures induced by BmK I, a modulator of sodium channels. Exp Neurol. 197(1):167-176. [IF=3.369]

[100] Chai Z.F., Bai Z.T., Liu T., Pang X.Y., Ji Y.H*. (2006) The binding of BmK IT2 on mammal and insect sodium channels by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assay. Pharmacol. Res.(accepted), [IF=1.48]

[101] Chen J., Feng X.H., Shi J., Tan Z.Y., Bai Z.T., Liu T., Ji Y.H.* (2006) The anti-nociceptive effect of BmK AS, a scorpion active polypeptide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n specifically modulating voltage-gated Na+ currents in primary afferent neurons. Peptides, (in revision) [IF=2.511]

[102] Chen Y.N., Li K.C., Shang G.W., Liu D.N., Lu Z.M.m Zhang J.W., Ji Y.H., Gao G.D., Chen J.* (2006) Effects of Bee venom peptidergic components on rat pain-related behaviors and inflammation, Neurosci., (accepted) [IF=3.456]

[103] Bai Z.T., Liu T., Chai Z.F., Pang X.Y., Ji Y.H.* (2006) Pain responses induced by experimental scorpion BmK sting, Neurosci., (in revision) [IF=3.456]

发表中文论文:

1 罗哌卡因对脑型和心肌型电压门控钠通道亚型失活的选择性调制(英文) 程慧雯; 杨宏天; 周京晶; 吉永华; 朱红艳 上海大学神经药理与毒理实验室 【期刊】Neuroscience Bulletin 2010-08-01

2 龙血素B诱导大鼠初级感觉神经元胞内Ca~(2+)浓度缓慢上调(英文) 杨一宁; 陈珏旭; 庞雪雁; 寺川进; 陈旭; 吉永华; 雍克岚 上海大学神经药理毒理实验室; 滨松医科大学光量子研究中心 【期刊】生理学报 2009-04-25

3 光学成像技术在膜离子通道研究中的应用 陈谨; 陈珏旭; 吉永华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博士 【期刊】自然杂志 2006-12-30

4 自主创新根植于求真务实 吉永华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上海 【期刊】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02-15

5 自主创新根植于求真务实 吉永华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院 第一副院长、教授 【期刊】群言 2006-11-07

6 凝视曾经沧海的碧波——记冯德培先生等开启“Enterogastrones”先河的奠基性贡献 吉永华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上海 【期刊】生理学报 2007-12-25

7 去糖基化改变rNav1.3门控性质:糖基化/去糖基化的动态平衡可能使电压门控钠通道的调控功能更具复杂性(英文) 徐清; 程慧雯; 何慧琼 ; 刘志睿; 贺明; 杨宏天; 周智磊; 吉永华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期刊】 Neuroscience Bulletin 2008-10-01

8 在体微透析技术应用于神经药动学研究进展 李智平; 施孝金; 李中东; 吉永华; 钟明康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上海 【期刊】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3-06-28

9 新时代的重大科学前沿探索——国家“973”计划项目“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结题验收 吉永华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上海 【期刊】生命科学 2005-06-15

10 神经毒素对电压门控钠通道受体靶点的变构调制 谭淼;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所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所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 【期刊】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2003-08-20

11 利用蝎毒素分子骨架的蛋白质工程 柴志芳;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 【期刊】生命科学 2003-10-15

12 类α-蝎神经毒素BmKⅠ对离体大鼠心脏收缩力及电活动的特异调控(英文) 孙海英; 朱海峰;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上海 【期刊】生理学报 2003-10-25

13 若干临床疾病与电压门控钠通道的特异调控 何慧琼; 左小潘;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所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所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期刊】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4-03-30

14 心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的钙调控 吉永华; 孙海英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原生理所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原生理所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 【期刊】实验生物学报 2004-02-15

15 离子通道变异与癫痫病 张旭英; 赵荣;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理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理所 【期刊】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01-30

16 加快体制创新 促进科技进步 王光谦; 吉永华; 吴中如; 陆健健; 施平; 章鲁; 潘文石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 河海大学水电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 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副主任、教授; 所长、研究员 【期刊】群言 2004-06-07

17 新型东亚钳蝎小分子成分的生化性质及其对大鼠心室肌细胞Ito的作用 童青春; 张翼; 周兆年;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所;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期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99-05-25

18 BmK AS在大鼠脑和蟑螂神经索突触体上的药理结合特性 李亚军; 刘艳;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期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99-09-25

19 汞与砷毒理机制的新探索 李亚军;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神经毒素与受体研究组 【期刊】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9-03-15

20 电压门控Na~+通道亚型及其功能 ——新的研究热点 贾凌云;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所 【期刊】生理科学进展 1999-04- 30

21 电压门控钠通道与背根神经元伤害性传入 谭智勇;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期刊】生理科学进展 1999-07-30

22 电压门控钠通道的变异与机体疾患 李亚军;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期刊】生理科学进展 1999-10-30

23 马氏钳蝎毒素中一个α型昆虫毒素——分离纯化和氨基酸序列测定 吴宫; 何发虎; 江绍开; 吴厚铭;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上海 【期刊】自然科学进展 1999-06-15

24 蝎神经毒素与昆虫电压门控钠通道相互分子识别的结构因素研究——设计环保型生物杀虫剂的序章 孙海英; 濮宋涛;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上海 【期刊】自然科学进展 2002-11-25

25 电压门控钠通道与相关调制剂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左小潘;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 【期刊】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2002-12-25

26 一类新型的抗菌活性肽──生物防御素(Defensin) 童青春;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期刊】生命科学 1999-06- 15

27 东亚钳蝎毒素多肽对蜚蠊神经索动作电位的作用 黄晓莉; 肖杭; 汤莹; 余向阳; 刘贤进; 吉永华; 王皓蕾 南京医科大学应用毒理学研究所;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南京医科大学应 【期刊】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0-05-30

28 东亚钳蝎毒素多肽纯化组份BmK AS-1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通道电流的作用 毛霞; 肖杭; 谭智勇; 石云; 赵志奇; 吉永华 南京医科大学应用毒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期刊】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0-07-30

29 长链蝎神经毒素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英文) 李亚军; 贾凌云;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生命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生命研究中心 【期刊】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00-04-25

30 东亚钳蝎毒素多肽BmK AS-1对大鼠皮肤痛觉的影响 肖杭 ; 毛霞; 谭智勇; 石云; 张建伟; 程健; 赵志奇; 吉永华 南京医科大学毒理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 【期刊】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00-08-25

31 浅述几类K~+通道的研究新进展 吉永华; 童青春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期刊】生命科学 2000-04-15

32 短肽蝎毒素的结构分类与功能特征 陈冰;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期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1-02-25

33 Modulation of BmKAS-1 and BmK1-3-2 to sodium channel in rat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肖杭; 毛霞; 石云; 谭智勇; 赵志奇; 吉永华 南京医科大学应用毒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期刊】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1-03-20

34 东亚钳蝎毒中一个软瘫型抗昆虫神经毒素(BmK IT2)的初级结构研究 吉永华; 徐科; 寺川进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日本冈崎国立生理学研究所 上海; 冈崎444 【期刊】科学通报 1994-02-08

35 一类新型的作用于钾离子通道的蝎毒素多肽 吉永华; 刘艳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期刊】生命科学 1995-10-15

36 一个新的增强Ryanodine与其在兔骨骼肌肌浆网受体结合的蝎毒素多肽 吉永华; 徐科; 川野城子; 平山悦之; 平冈昌和; 国安明彦; 中山仁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东京医科齿科大学难治疾患研究所; 日本北海道大学药学部; 熊本大学药学部 【期刊】科学通报 1996-11-23

37 蝎毒素可被用作构建肽类新药分子的“骨架” 吉永华; 赵菁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 【期刊】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 1996-08-15

38 蝎神经毒素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若干进展 刘艳;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期刊】生命科学 1996-04-15

39 蝎抗昆虫毒素基因病毒距生物杀虫剂“任重道远” 吉永华; 赵菁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期刊】生命科学 1996-06-15

40 BmK AS,一种新型骨骼肌 Ryanodine受体激动肽的氨基酸序列 吉永华; 刘艳; 徐科; 大石崇秀; 望月澈; 星野捻; 矢内原升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日本静冈县立大学药学部; 日本矢内原研究所、富士宫; 日本418 【期刊】科学通报 1997-05-08

41 β-Agkistrodotoxin的聚合与异构体观察 任惠民;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期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997-12-25

42 马氏钳蝎神经毒素BmKⅠ的二维 NMR研究——序列共振归属和二级结构 吴厚铭; 黄晓琳; 吉永华; 王大成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上海 【期刊】自然科学进展 1997-12-15

43 正悄然发生在邻国日本的一场围绕“脑内革命”的革命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上海 【期刊】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8-02-10

44 东亚钳蝎昆虫毒素BmK IT的初级结构研究 吉永华; P. Mansuelle; 徐科; C.Granier; C.Kopeyan; S. Terakawa; H. Rochat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Laboratorie de Biochime CNRS URA 1455 INSERM U 172 Faculte de Medecine Secteur Nord Bd Pierre Dramard 13326 Marseille Cedex 15 France;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日本冈崎国立生理学研究所; Laboratorie de Biochime CNRS URA 1455 INSERM U 172 Faculte de Medecine Secteur Nord Bd Pierre Dramard 13326 Marseille Cedex 15 France 上海; 冈崎 444 【期刊】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3-01-31

45 东亚钳蝎4个软瘫型抗昆虫神经毒素的纯化及其分子特征 吉永华; 服部; 宏之; 徐科; 寺川进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日本冈崎国立生理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日本冈崎国立生理学研究所 上海; 冈崎 444 【期刊】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3-09-28

46 短尾蝮新突触前毒素和细胞毒素的纯化及部分序列 吉永华; 陆丽芳; 徐科; 服部宏之; 寺川进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日本冈崎国立生理学研究所; 日本冈崎国立生理学研究所 上海; 冈崎 444 【期刊】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3-12-27

47 东亚钳蝎毒中Alpha型昆虫神经霉素的HPLC纯化及其部分氨基酸顺序 吉永华; 陆丽芳; 朱东亚; 徐科; 梶浦; 弘子; 寺川; 进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日本冈崎国立生理学研究所; 日本冈崎国立生理学研究所 上海; 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研究中心; 冈崎444 【期刊】科学通报 1993-03-17

48 马氏钳蝎的哺乳动物神经毒素的分离和纯化 吉永华; 徐科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期刊】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1983-12-27

49 马氏钳蝎哺乳动物神经毒素Ⅰ的部分氨基酸顺序 吉永华; 徐科; 顾梓伟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期刊】科学通报 1984-10-12

50 蝎毒中的哺乳动物神经毒素的生化研究 吉永华 ; 徐科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期刊】生理科学进展 1986-10-01

51 少棘巨蜈蚣毒囊提取物的一些药理作用 施玉樑; 吉永华; 王文萍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87-04-02

52 穴居狼蛛毒中磷酸单酯酶和核酸酶的研究 张雁; 刘望夷; 吉永华 ; 徐科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89-07-02

53 穴居狼蛛毒中一个抗菌活性多肽的鉴定和纯化 徐科; 吉永华; 屈贤铭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报 1989-10-01

54 马氏钳蝎哺乳动物神经毒素Ⅱ的部分氨基酸顺序 罗广祥; 张丽青; 顾梓伟; 吉永华; 徐科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期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989-03-02

55 蝎毒中的昆虫神经毒素的生化研究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期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990-05-01

56 蝎神经毒素的分子结构与药理作用 吉永华; 陆丽芳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期刊】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 1990-02-15

57 穴居狼蛛毒的某些组分对培养的人肺腺癌细胞(SPC-A_1)的致伤作用 赵维勤; 吉永华; 徐科; 陈振国; 沙慧芳; 包国良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上海胸科医院肿瘤研究室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91-04-02

58 穴居狼蛛毒中抗菌活性物质的耐热及缔合性质 吉永华; 徐科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报 1991-10-01

59 α-蝎神经毒素的结构特征分类 朱东亚; 吉永华 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 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研究中心 【期刊】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992-07-01

60 BmK AS类新型蝎毒素多肽的分子结构特征及其药理功能的研究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科研计划处 【会议】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 1999-10- 18

会议论文:

61 三十年神经毒素的探究光阴-向后看,左右看,低头看,往前看 吉永华 上海大学神经药理与毒理学实验室 【会议】第九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 2009-11-25

62 东亚钳蝎活性多肽BmKAS-1对I_(Na)的抑制作用 吴颖; 贾凌云; 吉永华; 施玉樑 中科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会议】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 1999-11-01

63 一个新型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阻断剂Martentoxin的纯化及其生化、药理结合与电生理特征 吉永华; 叶建国; 王维玺; 何琳琳; 李亚军; 颜艳萍; 李晨; 谭智勇; 周专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所;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 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毒素专业组第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 2001-09-01

64 一个新型钙激活钾通道阻断剂Ma rtentoxin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产物的药理活性检测 柴志芳; 张建伟; 叶建国; 梁爱华; 吉永华 山西大学生物工程开放实验室;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所;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所 【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毒素专业组第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 2001-09-01

65 BmP02,一个短暂外向钾通道阻断剂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产物的生理功能鉴定 柴志芳; 张建伟; 叶建国; 谢红; 梁爱华; 吉永华 山西大学生物工程开放实验室;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所;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所 【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毒素专业组第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 2001-09-01

66 BmK AS,一个新型蝎活性多肽对B104细胞电压门控钠通道的调制作用 谭智勇; 陈谨; 吉永华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所 【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毒素专业组第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 2001-09-01

67 BmK AS调制骨骼肌型胞内钙释放通道(RyR1)的细胞与分子机制探讨 谭智勇; 高磊; 吉永华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所;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所 【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毒素专业组第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 2001-09-01

68 一个新型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阻断剂Martentoxin的纯化及其生化、药理结合与电生理特征 吉永华; 叶建国; 王维玺; 何琳琳; 李亚军; 颜艳萍; 李晨; 谭智勇; 周专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 神经科学研究所 【会议】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1-09-01

69 BmK abT,一个全新的旧大陆蝎毒素的分离纯化、基因克隆和功能鉴定 叶建国; 汪丛莹; 李亚军; 谭智勇; 严艳萍; 李晨; 陈瑾; 吉永华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 【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 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毒素专业组第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 2001-09-01

70 两个新型东亚钳蝎类α型毒素的cDNA克隆和鉴定 叶建国; 陈瑾; 左小潘; 吉永华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所;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所 【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毒素专业组第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 2001-09- 01

71 类α型东亚钳蝎神经毒素BmK I对三种电压门控钠电流的分化作用鉴定 谭智勇; 陈谨; 吉永华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所 【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毒素专业组第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 2001-09-01

72 蝎粗毒与毒素诱导大鼠脊髓背角氨基酸递质释放的动态检测及其机制分析 张旭英; 张建伟; 陈冰; 吉永华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理所;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理所;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所 【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毒素专业组第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 2001-09-01

73 东亚钳蝎粗毒诱导大鼠血浆渗出和痛觉过敏 陈冰 ; 汪从莹; 左小潘; 吉永华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研究所 【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毒素专业组第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 2001-09- 01

74 东亚钳蝎粗毒诱导自发痛反应的动物模型建立 陈冰; 吉永华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研究所 【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毒素专业组第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 2001-09-01

75 运用BIAcore探讨天然神经毒素多肽与相关靶离子通道的相互识别和作用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会议】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2-05-01

76 电压门控钠通道及其调制剂与疼痛 吉永华; 张旭英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会议】2003’离子通道、受体与信号转导专题研讨会专辑 2003-08-01

77 肽类钠通道调制剂对伤害性感受的调制作用及其细胞与分子机制 白占涛; 张旭英;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所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理所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会议】神经科学进展(三)论文集 2004-06-30

78 Two novel arachnid sodium channels: insight into the diverse selectivity of scorpion neurotoxins 左小潘;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5-10-01

79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sistent spontaneous pain and hyperalgesia of rats induced by experimental scorpion BmK sting 白占涛;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会议】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5-10-01

80 The anti-epileptic effect of BmK IT2 on rat seizures induced by pentylenetetrazol 赵荣;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5-10-01

81 BmK I, an α-like scorpion toxin, enhances persistent current of rat Brain Sodium Channel Type Ⅱ expressed in Xenopus oocytes 谭淼; 朱茫茫;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5-10-01

82 蝎毒素BmKⅠ诱导克隆rNav1.2钠通道重复自动开放 朱芒芒; 吉永华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命中心;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命中心 【会议】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6-05-01

83 类alpha蝎毒素BmKⅠ延缓小脑浦肯野细胞上钠电流失活 冯兴华; 陈珏旭; 陈谨;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会议】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6-05-01

84 东亚钳蝎蝎毒组分martentoxin作为α+β4型BK通道配体的研究 施健; 何慧琼; 陈谨; 陈莺;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会议】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6-05-01

85 大鼠外周应用抑制性抗昆虫蝎毒素BmK IT2产生的抗痛觉过敏作用 汪丛莹; 谭智勇; 赵志奇; 吉永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所 【会议】第四届东西方国际疼痛会议、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第三届年会暨麻醉学组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0-04-01

荣誉奖励:


1.1995年获上海市首届自然科学牡丹奖。

2.1995年被授予“牡丹优秀科学家”荣誉称号。

3.1996年获第3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4.1996年被评为首批“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5.1998首届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

6.2004年获上海联合-利华科研发展基金。

7.2008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8.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

9.上海市科技精英正式候选人。

媒体报道(一):


科学无国界 心中有祖国 ——访中科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吉永华研究员

“不用采访我,你们去采访一下吉永华研究员吧。”电话的那头传来了中科院一位老专家的话语,“他政治上要求进步,为人正直,扎根祖国,艰苦创业,有很强的事业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老专家郑重而诚恳地推荐者中科院上海分院生理研究所的吉永华研究员。

“你好,吉老师!”中午12点30分,笔者如约准时走进坐落于岳阳路上的生理研究所吉永华研究员的办公室。只见他一边用肩膀夹着电话筒和人通话,一边在办公桌上的大堆资料里找着什么,还不时地要看看计算机屏幕里的变化。待他搁下话筒,一问,方知他还没吃午饭。

他,就这么忙!忙得相约采访都只能够放在中午休息时间;忙得连吃饭时间都经常被挤去或占用。“不碍事,我们谈吧。”笔者带着一份感动和饿着肚皮的吉永华研究员谈了起来。

吉永华是1978年由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科院上海生理所得。历时二十年,除出国讲学、合作搞科研、用半年的时间获得日本的药学博士学位外,他没有离开过生理所。从实习研究员做起,一直到研究员,吉永华现任生理所神经毒素与受体研究组组长,兼任计划处处长、研究生部负责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第九届政协委员,1995年加入民盟。

吉永华研究员在神经生物学的领域里,主要研究蛇毒、蝎毒、蜘蛛毒,前后二十余年,长期追踪研究,没有离开过这个领域。从1980年开始,他曾与有关同志一道五次赴河南、山东,四次深入新疆荒野隔壁采集有毒动物标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住窑洞、冒风险,经历了无数的艰辛。1980年夏天,他在河南禹县,白天在40摄氏度高温下抓毒蝎,晚上睡在没灯没蚊帐的窑洞里,没地方洗澡,一身汗臭,还得时刻提防毒蝎从顶上掉下来反咬一口。从1983年到1986年,每逢秋天和冬天,他都到新疆伊犁采集毒蜘蛛,能够要死人和马、牛,是一项很危险的研究工作。一年国庆节,荒无人烟的草原上不知何人唱起了《我爱你,塞北的雪》,令他想起了家中的妻子和牙牙学语的儿子,不由得热泪涟涟。要知道,他已经接连几年春节和国庆节没能与家人团聚了。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他只能把对家庭和妻儿的爱恋深埋于心中。

长期的辛勤耕耘,换来了出色的科研成果。吉永华第一个在无脊椎动物穴居狼蛛毒中发现了抗菌肽。关于国产东亚钳蝎神经毒素的系统研究,在国际上也属罕见。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社、蝎、蜘蛛毒物神经毒素的分子结构与功能,致力于发明专治咬伤的药,研制消灭虫害但对人体、农作物无害的新型生物杀虫剂。在这一研究领域,吉永华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

从 1980年至今,吉永华在中外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了极有价值的学术论文30余篇、学术综述文章10多篇、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摘要50多篇。1995 年以来,吉永华受邀到日本、香港、亚太大会、国际比较内分泌学术交流大会上作专题学术演讲,并数十次地受邀于国内相关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演讲。他在天然神经毒素方面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神经生物学和神经毒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为我国参与国际学术舞台竞争,奠定了难得的优势基础。他七次出国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合作研究或学术交流,都能准时或提前回国。世界蝎毒权威、法国的诺沙特对他的学术造诣赞扬有加,并聘吉永华为“法国国立科研中心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在挽留不住吉永华分别的时候,诺沙特队吉永华说:一个法国科学工作者,要用两年的时间,做一个毒素多肽分子结构,而你在法国一年就做了四个这样的分子结构,实在了不起。诺沙特还将实验室正在运作的价值近百万法郎的以太蛋白质顺序仪送给了吉永华,对他回国创业表示了由衷的赞赏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这台仪器在当时是禁止向共产党国家输出的。吉永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弄到了祖国。回国不久,诺沙特写信给吉永华说:“你在我的实验室里获得的结果,在国际毒理学领域里是很有价值的。”吉永华曾六次去日本进行科研合作的活动,他与日本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寺川进教授、国际著名内分泌学学者矢内原升先生都有过良好的合作关系。矢内原升先生在几十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曾指导培养过60多位博士生和300多位硕士生,在他众多的弟子中,他尤其重视吉永华的科研发展前景。他在1995年出版的《多肽研究三十年的道路》专著中,对吉永华的博士论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今,矢内原升先生不仅本人仍与吉永华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还一再敦促他的接班弟子要加强与吉永华的双边课题合作。现任国际毒理学会主席本赛克还专程来上海与吉永华商谈双边合作的可能性。

吉永华的人品、学识与能力得到了曾与他共事过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他每次出国都有机会留下来,并且每次都是高薪聘留。但是,每次他都执意按时回国。吉永华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心中应有自己的祖国,这是我的信念,也是我经常教育学生的一句话。”

1995年,吉永华荣获了首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同时被上海市科委授予“牡丹优秀科学家”荣誉称号;1996年被评为首批“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同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1998年又获“生命科学奖”。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吉永华正以高度的责任感,不但稳妥并卓有成效地推进着各项兼职政务工作,满怀信心地领导着领导着研究组锐意进取,向着学科研究的更高水平以及实用化的方向阔步前进。

来源:上海政协

媒体报道(二):


吉永华委员:食品安全说到底是一个问责制的问题

我国新的《食品安全法》将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两会 ”召开之前,人民网进行了“两会热点调查”,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网友留言中关注最多的是:食品药品安全由“垂直管理”改为“地方分管 ”这一改变。网友认为,这一改变会助长地方保护主义,安全更难以获得保障。

为此,记者采访了民盟上海市副主委,上海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吉永华委员。吉永华表示,对于立法问题确实是存在争议的,而且这些争议大抵集中在“分段管”还是“统筹管”这个点上。

他表示,其实“统筹管理”还是我国社会现阶段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难题,所有的事情都有个解不开的疙瘩:存在“似乎每家都在管,每家都不管”这样一个问题。

对于网友留言中呼声很高的“恢复垂直管理”的建议,吉永华说:“我认为哪个方案都有问题,就是垂直管理还有三聚氰胺呢。”他表示,“我并不认为哪个是绝对的好、绝对的不好”,这个问题还在摸索当中,事实上我国过去在管理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总体来看漏洞还是很多。食品安全说到底还是一个问责制的问题,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力度还不够。

吉永华委员也希望老百姓能获得更多畅通的渠道参与食品安全监督。他对媒体更是寄予厚望。他肯定了媒体在“华南虎照”等重大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呼吁媒体更应该在食品安全的监督中尽一份责。

来源:人民网 2009年03月03日

媒体报道(三):


内涵建设需要实事求是

——吉永华教授谈学科建设

日前,记者走访了生命学院科研副院长吉永华教授,对于我校的学科建设,谈了他的想法。

我校已顺利地完成了“211”工程一二期建设,现即将进入三期建设,这是学校发展的难得机遇。学校及时召开了学科建设会议,常务副校长周哲玮在报告中对我校的工作作了梳理,既让大家知道家底,又让大家看到我们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目标任务,要求大家不失时机,抓住机遇搞好我校的学科建设。

当今社会的发展正处于空前的科技知识爆炸时代,这对大家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机遇稍纵即逝。同时,国内高校正在快速发展,对我们的压力是巨大的。我们要生存要发展已没有退路选择,唯有朝前走,敢于在夹缝中拼搏,搞好我校的学科建设。

吉永华教授指出,这次学科建设会议提出了抓学科内涵建设,什么是内涵?内涵的理解应该实事求是,强调内涵的目的是增强底气,提升竞争实力,将过去在学科建设中所出现的粗放型、粗鲁型转化到冷静型、理智型、智慧型和灵巧型。内涵建设要回归务实,搞好内涵建设,提升学校各类学科的优势发展,以及参与国际学术的竞争实力。

吉永华教授谈到,内涵的另一层重要含义,就是学风建设。我们只有发扬继承严谨的学风,就有可能达到创新的空间。创新必须要有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其健康的学风是根本。学风浮躁是学科建设中华而不实、急功近利的腐败表现形式,与理智、沉稳、严谨、求实的学风格格不入,虽然能获得一时的快感,但对我们学科建设的伤害和毒化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应鄙视学科建设中的虚夸风气,在学科内涵建设上狠抓学风建设。

吉永华教授最后强调,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上下沟通,这样才能拧成一股绳,同心同德,拼搏奋进。对于学校学科建设的科学正确决策,沟通了解是非常必要的。建议学校充分发挥各级学术委员会的参谋作用,加强校各级学术委员会间的充分交流,切实发挥他们的作用。

来源:上海大学学科建设会议专题网站 2006/11/29

媒体报道(四):


全国政协委员吉永华:克隆人只是技术可行的梦

克隆人只是一个技术可行的梦

— —访全国政协委员吉永华

克隆人是一个梦想,梦终归是梦,在这一技术的突破上,中国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早了技术不过关,是空话;晚了与世界的差距就拉大了。如果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医疗、科研领域,值得提倡,而单纯的克隆人,时机并不成熟。这主要因为目前在克隆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上还不完善,人类克隆人的梦想应该继续保持在梦想阶段。

上月初传出的中国科学家已成功获得人类体细胞克隆胚胎的新闻,成为科技界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吉永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克隆人在技术层面上完全可行,但考虑到安全性和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这仍是一个梦想。

吉永华委员介绍,目前生命科学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阶段,从技术层面上讲,克隆人并非没有可能性,这在国际上也已经不是什么顶尖的技术。

中国的生命科学也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水平,一个国家的崛起往往是依仗着在新技术上的突破,“德国的崛起依仗的是在化学、钢铁工业上的领先,美国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与在汽车、IT等产业上的技术革命有关,而现在最受关注的技术集中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几乎与世界同步,这主要仰仗当时一大批在外留学、从事分子生物学的技术精英人才将先进的生物技术带回中国。”克隆人是一个梦想,梦终归是梦,在这一技术的突破上,中国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早了技术不过关,是空话;晚了与世界的差距就拉大了。如果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医疗、科研领域,值得提倡,而单纯的克隆人,时机并不成熟。这主要因为目前在克隆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上还不完善。

吉永华委员透露,此前有很多业界人士呼吁对克隆立法,主要就是针对上述两点顾虑。安全性方面,人造物种的出现会带来很多问题,现在的技术还没有十足的把握保证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我们连SARS的成因、预防都还没搞明白,又怎么能保证克隆技术是安全的呢?”

另外,吉永华委员认为从寒武纪出现低等生物开始,生物进化的规律与伦理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演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和谐的,假如出现人造的生物、特别是人造人,这种伦理就会被破坏。另外,人类是情感动物,只有低等动物才进行的无性繁殖假设使用到了人身上,无异于进化的倒退。

吉永华委员告诉记者,如今在国际上,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已经提高到了很高的层面,奥巴马上任伊始便将干细胞研究提上日程,另外发生在韩国的黄禹锡干细胞造假事件其实在技术上没有问题,只是在论证过程中不能成立。

因此,吉永华委员认为,人类克隆人的梦想应该继续保持在梦想阶段,应该将更多的研究集中在神经科学上,真正地研究清楚人类的大脑,制造出高度智能化的人造大脑,而单纯地炒作克隆人概念,并没有太大意义。

来源:人民政协报进入论坛 2009-03-05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