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 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 王开锋(副主编)张红星(编委)候玉宝(编委)
2 陕西摩天岭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张红星(编者)
发表期刊论文:
[1]张晗,邓捷,赵虎,马红英,王启军,车万宽,张红星,孔飞.大鲵寄生虫性疾病研究进展[J].河北渔业,2021(02):37-38+46.
[2]邓捷,卫小燕,张晗,马红英,王启军,赵虎,张红星,姜维.大鲵MC1R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与表达研究[J].河北渔业,2020(10):24-29+34+63.
[3]马红英,张晗,邓捷,郝霆,王小岗,齐喜荣,张红星,姜维.黄颡鱼亲鱼培育技术研究总结[J].河南水产,2020(05):8-9.
[4]邓捷,董滇红,张红星,姜维,赵虎,孔飞,许涛清,王启军.雅鲁藏布江多雄藏布流域鱼类资源调查与多样性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20,39(08):3468-3474.
[5]张晗,邓捷,郝霆,张平录,齐喜荣,张红星,姜维.全雄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及养殖密度研究总结[J].河南水产,2020(04):8-9+14.
[6]张晗,邓捷,赵虎,孔飞,马红英,姜维,张红星,王启军.大鲵病毒性疾病最新研究进展[J].河北渔业,2020(04):49-52.
[7]张晗,邓捷,赵虎,孔飞,马红英,姜维,张红星,王启军.大鲵细菌性疾病研究进展[J].河北渔业,2020(03):50-56+62.
[8]邓捷,王启军,姜维,赵虎,孔飞,张红星.大鲵MHCⅡB基因SNP位点筛选及与抗虹彩病毒性状关联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20,39(03):1047-1053.
[9]赵虎,王启军,孔飞,姜维,邓捷,张晗,张红星.工程建设对大鲵养殖影响的分析[J].河北渔业,2019(11):42-43+52.
[10]赵虎,孔飞,邓捷,武加正,董龙,张红星.陕西洛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区划调整可行性研究[J].河北渔业,2019(07):25-29.
[11]王启军,郑娟,邓捷,赵虎,孔飞,姜维,张红星.陕西汉中三河口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分析[J].河北渔业,2019(04):40-44.
[12]姜维,邓捷,王启军,赵虎,孔飞,张红星.大鲵Agouti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多态性分析[J].四川动物,2019,38(02):121-129.
[13]邓捷,童猛,张红星,赵虎,姜维,孔飞,许涛清,王启军.雅鲁藏布江湘河流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探究与多样性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38(09):3987-3993.
[14]王启军,郑娟,赵虎,邓捷,姜维,孔飞,魏伟,张红星.秦岭山区中国大鲵生境因子的选择[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38(03):1026-1033.
[15]赵虎,邓捷,孔飞,姜维,王启军,马建林,张红星.关于大鲵外鳃脱落期延长的探讨[J].河北渔业,2018(12):35-36.
[16]郭红伟,郗成军,赵虎,邓捷,张红星,孔飞.黄河滩中华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J].河北渔业,2018(09):38-41.
[17]郭红伟,郗成军,杨公社,王启军,姜维,张红星,孔飞.黄河滩中华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资源调查及区系分析[J].河南水产,2018(05):1-4.
[18]赵虎,王启军,姜维,邓捷,孔飞,张红星,Andy Kouba,Scott Willard.黑河珍稀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水温变化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7,36(04):1505-1510.
[19]赵虎,王启军,姜维,邓捷,孔飞,张红星.太白山溪鲵形态特征测量与分析研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7,36(02):622-629.
[20]赵虎,王启军,姜维,张璐,Andy Kouba,Ruth Marcec,张红星,钱永华.大鲵腹部手术及术后观察[J].中国兽医杂志,2016,52(10):104-106.
[21]邓捷,王启军,赵虎,姜维,张坤阳,孔飞,张红星.池养成年大鲵体重和性别发育与水温的相关性研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6,35(09):2342-2346.
[22]张红星.Surgical implantation of coelomic radiotransmitters and postoperative survival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s (andrias davidianus) following reintroduction. Journal of Zoo and Wildlife Medicine 2016, 47(1): 187-195 (N.4)
[23]张红星. Reintroduction and post-release survival of a living fossil: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PLOS ONE DOI:10.1371/journal.pone. 0156715 June 3, 2016 (N.5)
[24]姜维,赵虎,邓捷,王启军,孔飞,张红星.环境DNA分析技术——一种水生生物调查新方法[J].水生态学杂志,2016,37(05):1-7.
[25]邓捷,王启军,赵虎,姜维,张坤阳,张红星.水温对大鲵野外放流的影响初探[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6,35(06):1377-1382.
[26]姜维,王启军,邓捷,赵虎,孔飞,张红星.以川陕哲罗鲑为目标物种的水样环境DNA分析流程的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6,27(07):2372-2378.
[27] 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studies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s in aquaculture production articles Vol. 26 No. 2 March 2015 :4~7(N.4)
[28]王启军,姜维,赵虎,邓捷,张红星,许涛清.易贡藏布江浮游生物调查及多样性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5,34(11):2408-2414.
[29]赵虎,姜维,王启军,邓捷,孔飞,申艳丽,张红星.稚鲵家庭箱养技术研究[J].科学养鱼,2015(11):40-41.
[30]王启军,许涛请,邓捷,赵虎,王卫东,边坤,张红星.陕西化龙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鱼类多样性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5,34(10):2262-2269.
[31]赵虎,姜维,王启军,邓捷,孔飞,张红星.水绵对仿生态大鲵繁苗的影响[J].河北渔业,2015(09):74-75.
[32]The Effect of Water Temperature on the Growth of Captiv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s (Andrias davidianus) Reared for Reintroduction: A Comparison With Wild Salamander Body Condition[J]. Herpetologica, 2014, 70(4):369-377. (通讯作者)
[33]邓捷,王中乾,张红星,姜维,王启军,赵虎.大鲵的疾病防治[J].河北渔业,2014(12):36-40.
[34]姜维,王启军,赵虎,张红星,Andy Kouba,张璐,Ruth Marcec.MS-222对大鲵麻醉效果的初步观察[J].淡水渔业,2014,44(01):94-97.
[35]赵虎,张红星,王启军,姜维.侧条厚唇鱼在河南商城被再次发现[J].河北渔业,2013(10):14-15.
[36]牛文利,王启军,赵虎,张红星.鲟鱼养殖模式与养殖技术总结[J].河南水产,2013(03):16-18.
[37]张红星,宋彩芹,赵虎,王启军,陈玖华.黄河中游小北干流区域大鲵养殖的可行性分析[J].河北渔业,2013(04):30-32+39.
[38]王启军,赵虎,张红星,吉红.人工养殖大鲵全长与体重关系的回归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2,31(04):381-384.
[39]张红星,沈建忠,赵虎,王启军,王中乾.大鲵人工催产与孵化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282-3283+3286.
[40]王启军,赵虎,罗磊,张红星,王中乾,李军文.湑水河流域鱼类资源多样性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2,33(04):100-103.
[41]张红星,KOUBA Andy,沈建忠,赵虎,王启军,王中乾.大鲵亲鲵的培育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801-2803.
[42]张红星,沈建忠,赵虎,王启军,Andy Kouba,Scott T.Willard.水温对幼鲵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J].淡水渔业,2012,42(03):74-77.
[43]张红星,王中乾,赵虎.陕西省丹江武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水生生物生态分布及其多样性[J].河北渔业,2012(04):13-17+28.
[44]张红星,沈建忠,赵虎,王启军,Andy Kouba,Scott T Willard.秦巴山区仿生态培育大鲵亲本水温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2,33(01):97-102.
[45]赵虎,张红星,王启军,陈玖安.大鲵精液离体保存的初步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2,33(01):149-152.
[46]张红星,成定北,赵虎,王启军,王中乾,刘利君.大鲵产业发展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河南水产,2011(04):7-8.
[47]王启军,张红星,赵虎,吉红,方树淼.大鲵规模化养殖疫病预警预报及防控体系建设初探[J].河北渔业,2011(08):45-46.
[48]宋彩芹,张红星.陕西合阳生态渔业的建设及对策[J].河南水产,2011(03):49-50.
[49]方树淼,张红星,李春风,王启军,赵虎.从生态系统修复的角度论大鲵产业化的持续健康发展[J].河南水产,2011(02):8-9.
[50]张红星,赵虎,王启军,陈默.臭氧在大鲵病害防治中的应用[J].河南水产,2011(02):27-28.
[51]王中乾,赵虎,张红星,李军文.细鳞鲑人工繁殖技术初探[J].河南水产,2011(02):36-38.
[52]王启军,赵虎,Andy Kouba,Scott T.Willard,张红星,陈玖安.PIT标记技术在幼鲵标记中的应用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1,32(02):146-148.
[53]梁正其,姚俊杰,张红星.投喂鲢鱼肉对不同规格大鲵苗种生长的影响[J].河北渔业,2011(02):21-23.
[54]赵虎,张红星,王启军,杨成东.稚鲵水霉病的防治[J].科学养鱼,2011(01):56-57+28.
[55]王启军,张红星,黄庆华,方树淼.秦岭黑河沙梁子野生大鲵出苗点生境调查[J].河南水产,2010(04):26-27.
[56]张红星,赵虎,王启军.大鲵病害预防与综合治疗技术[J].河南水产,2010(04):30-33.
[57]姚俊杰,张红星.贵州省大鲵养殖产业化的发展前景[J].现代渔业信息,2010,25(07):10-13.
[58]张红星.黄河中游流域外来龟、鳖类对原有种类的生态威胁[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26-328+331.
[59]张红星,王中乾,王启军,张驰.大鲵仿生态繁育场选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河南水产,2010(02):13-14.
[60]张红星,王启军,张驰,方树淼.秦岭南麓大鲵幼鲵规模化养殖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05):294+296.
[61]张红星,王启军,王中乾,李春风,方树淼.大鲵规模化养殖生产试验研究[J].河南水产,2010(01):30-32.
[62]张红星,王开锋,刘婷婷,方树淼,戴铭恒,杨文杰,范维端,张东江,李新平,金跃林.秦岭山区大鲵繁殖技术研究[J].河南水产,2009(04):36-38.
[63]童猛,王中乾,张红星.昌吉地区鲢、鳙套养模式的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9(05):44-46.
[64]王开锋,张红星,赵虎,张弛,方树淼.大鲵转运后亲鲵体重变化分析[J].渔业经济研究,2009(05):47-48.
[65]张红星,陈玖华,王开锋,方树淼.大鲵、虹鳟共养—大鲵繁苗创高技术[J].渔业经济研究,2009(04):47-48.
[66]赵虎,张鹏,陈玖华,方树森,张红星.大鲵恶臭假单胞菌的分离及鉴定[J].河南水产,2008(04):40-41.
[67]张红星,丁振红,王开锋.提高网箱草鱼养殖试验成活率的技术总结[J].渔业经济研究,2007(04):42-44.
[68]方树淼,范维端,张红星,王开锋,权清转,李新平.秦岭北麓大鲵亲体繁育实验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70-76.
[69]张红星,牛文利,王开锋.加快临潼区特色渔业发展的新思路[J].渔业经济研究,2007(02):41-44.
[70]王开锋,张红星,方树淼.秦岭山区大鲵繁殖生态环境研究及人工模拟生态建设[J].河南水产,2007(01):37-38.
[71]张红星,王开锋,权清转,范维端,方树淼.中国大鲵的繁殖生态暨行为学观察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70-75.
[72]张红星,王开锋,齐子鑫.膨化饲料池塘主养乌鳢技术及效益分析[J].河南水产,2006(04):16-17.
[73]张红星,王开锋,方树淼.人工模拟生态条件下大鲵亲鲵的培育[J].河南水产,2006(03):21.
[74]张红星,王开锋,方树淼.黄渭湿地淡水白鲳的引种及生产技术推广[J].渔业经济研究,2006(03):34-36.
[75]张红星,王开锋.黄河流域鳜鱼养殖的可行性分析[J].河南水产,2005(02):28-29.
[76]张红星,王开锋.黄河滩潜渗型池塘小口脂鲤养殖试验总结[J].河南水产,2004(01):11-12.
[77]王开锋,张红星,杨兴中,魏武科,赵阳,胡万兴.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及其多样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S2):5-9.
[78]张红星,王开锋,权清转,方树淼,金跃林.秦岭山区大鲵生态繁育工程技术研究[J].淡水渔业,2003(05):25-27.
[79]张红星,王开锋.保护生态平衡加强水生动物的引种管理[J].陕西环境,2003(04):23-24.
会议论文:
[1]张红星;沈建忠;赵虎;王启军;Andy Kouba;Scott T.Willard. 水温对幼鲵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C]. 2012第四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与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汇总. 2012:38-44.
[2]张红星; 王中乾; 赵虎; 王启军. 大鲵产业发展及热点、难点问题[C]. 2012第四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与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汇总. 2012:45-49.
[3]张红星. 大鲵人工繁育技术研究[C]. 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2012:57.
[4]赵虎; 王启军; 张红星. 宁陕东河大鲵自然保护区水温变化规律研究[C]. 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2012:58.
[5]张红星; 王中乾; 赵虎; 王启军. 秦岭山区大鲵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C]. 第三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管理与技术研究. 2011:17-20.
[6]张红星; 王中乾; 王启军; 赵虎; 张驰. 大鲵仿生态繁育场选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C]. 第二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论文集. 2010:102-103.
[7]张红星; 王启军; 王中乾; 方树淼. 秦岭山区大鲵生态学研究现状与保护利用技术应用[C]. 第二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论文集. 2010:7-9.
[8]张红星;王开锋;刘婷婷;方树淼;戴铭恒;杨文杰;范维端;张东江;李新平;金耀林. 秦岭山区大鲵生境及繁育关键技术研究[C]. 水库养鱼技术问题与发展总集. 2009:57-71.
[9]方树淼;范维端;张红星;王开锋;权清转;李新平. 秦岭北麓大鲵亲体培育及繁苗实验[C]. 水库养鱼技术问题与发展总集. 2009:72-79.
[10]张红星; 王开锋; 权清转; 方树淼; 金跃林. 秦岭山区大鲵生态繁育工程技术研究[C]. 水库养鱼技术问题与发展总集. 2009:89-91.
[11]张红星; 王开锋; 权清转; 党蕊叶; 方树淼. 秦岭山区大鲵生态繁育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C]. 水库养鱼技术问题与发展总集. 2009:109-110.
[12]张红星; 王开锋; 权清转; 范维端; 方树淼. 中国大鲵的繁殖生态暨行为学观察[C]. 水库养鱼技术问题与发展总集. 2009:111-118.
[13]张红星; 王开锋; 方树淼. 人工模拟生态条件下大鲵亲鲵的培育[C]. 水库养鱼技术问题与发展总集. 2009:119-120.
媒体报道:
1、2012年中国科学报报道“记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张红星:授人以渔 富民一方”;
2、2012年陕西日报报道“避免七大隐患——陕西日报访陕西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大鲵专家张红星”;
3、2012年《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刊登“张红星 珍稀大鲵的‘护花使者’”;
4、2012年陕西农林卫视《农村大市场》报道“科技富农焕新绿 秦巴大鲵的守护神”;
5、2012年CCTV-7《科技苑》报道“给大鲵安个家”;
6、2013年西安日报刊登“14尾娃娃鱼植芯片放流无线电监测其生活现状”;
7、2013年《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杂志刊登“智慧凝聚 只为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记张红星研究员及其大鲵科研创新团队”;
8、2013年科技日报报道“呵护‘娃娃鱼’ 让珍稀物种不再濒危”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3-10/23/content_229827.htm?div=-1;
9、2014年中国科学报记者报道“大鲵的明天会更好”;
媒体报道一:
呵护“娃娃鱼” 让珍稀物种不再濒危
2012-05-18 09:34:00 出处:中国科学院
文·朱天涤
■热点关注
媒体报道,近日,在贵州省科技厅对“贵州喀斯特山区大鲵人工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示范项目”进行验收时,大鲵人工养殖产业化遭遇法律瓶颈的问题被多次提及。而此问题其实不仅存在于贵州,对于大鲵人工养殖发展良好的多个地方都存在着这样的法律政策瓶颈。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3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也是现存最大的两栖类动物,被称为“活化石”,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之一。为保护这一资源,我国相关政策法规规定,凡出售娃娃鱼必须持有渔政部门批准颁发的水生野生动物驯养证、经营利用许可证和运输证,并向经营所在地的渔政部门提出申请。
大鲵驯养繁殖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陕西省科学院立足陕西、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培育了一支国内唯一从事大鲵研究的科研团队。1996年,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大鲵科研团队组建成立;2010年,在宁陕龙泉大鲵养殖公司建立了“大鲵科学研究基地”;2011年,成立陕西省大鲵科技专家大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大鲵资源保护、驯养繁育、病害防控研究应用及推广,该研究团队在大鲵原生地自然繁苗、人工繁殖、种质资源保护和大鲵追溯标识系统方面获得众多原创性成果。团队带头人张红星研究员则在2012年陕西省渔业科技促进年中被聘为省大鲵养殖与病害防治工作方向的首席专家,成为2013年陕西省首席农艺师。
2006年,张红星研究员完成了“秦岭山区大鲵生境及繁育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选取秦岭不同的生态环境、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使大鲵繁育出批量苗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针对大鲵繁育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资源濒危的现状,张红星及其团队系统研究了秦岭山区大鲵繁殖的生态因子及生物学习性,创建了亲鲵生态培育池工艺,提出了亲鲵的营养供给、水温调节刺激、B超鉴定性腺成熟度、人工孵化和疾病防治等大鲵繁育关键技术;首次创立了大鲵原生态简易繁苗新方法;并在大鲵亲体培育模式、紫外线消毒技术、繁殖行为等方面形成突破,为大鲵的科学繁殖提供了依据。
2010年5月,在西安举办的“中国大鲵保护与繁育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两栖动物保护专家充分肯定了中国大鲵保育工作取得的注目成绩。
但是,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确实存在野生大鲵资源量自然增殖困难,人工养殖量快速增长的矛盾。同时,娃娃鱼产业化也遭遇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瓶颈,一些养殖省份能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许可批准,合法经营,但出不了省,在很多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的省市却不许经营或限制经营。
张红星表示,为了实现“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的目标,解决上述矛盾,该团队近年又与美国的研究机构就环境变化对野生大鲵的影响、人工放流大鲵对野生自然环境适应性等情况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增殖放流技术支撑。
媒体报道二:
陕西省娃娃鱼专家张红星:珍稀大鲵的“护花使者”
2012-05-18 09:34:00 出处:中国科学院
三亿五千万年前大鲵就和恐龙生活在一起,后来恐龙灭绝,它却顽强地繁衍生存下来,因此在生物分类学上,它又有“活化石”之称。
大鲵
大鲵,俗称娃娃鱼,两栖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全长可达1米以上,体重可达180公斤以上,能存活200余岁。据资料记载,三亿五千万年前大鲵就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后来恐龙灭绝,它却顽强地繁衍生存下来,因此在生物分类学上,它又有“活化石”之称。
20多年前,秦岭山区的河流、山涧小潭边经常能见到大鲵的出没,它们的叫声听上去像婴儿在啼哭,为此当地人还视大鲵为怪物。但如今,人们已经很难再看到这种“怪物”的身影,也很少能听到它们的声音。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类频繁的捕杀,致使我国野生大鲵数量锐减,甚至濒临灭绝。
人类之所以大量捕杀大鲵,是因为它具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疟疾等有显著疗效,且肉质鲜嫩、风味独特,其肉蛋白中含有17种氨基酸,有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营养价值极高。因此,尽管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已将大鲵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明令禁止捕捉,但仍有不法分子为谋利铤而走险。
值得庆幸的是,有这样一支队伍始终为大鲵的繁育而活跃在秦岭的大山深处,他们就是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由张红星副研究员领衔的大鲵科研团队,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从事以大鲵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研团队。
事业薪尽火传
大鲵科研团队组建于1996年,当时以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原所长方树淼为团队主要科研力量。方树淼是我国大鲵研究专家,多年在深山与山民和娃娃鱼打交道,在大鲵繁育生境保护、自然产苗与人工生态繁育工程技术、培养亲鲵、自然交配、产卵受精、孵化出苗等方面有许多创新发现,他设计并参与创办的陕西勉县大鲵研究所、西安就峪、宁陕县龙泉、宁陕县达文、城固胥水、佛坪沙坝等大鲵繁育场,现在均已产苗成功。方树淼还曾建议将娃娃鱼繁育项目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并编写了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9年10月19日大鲵科研团队在陕西宁陕龙泉大鲵养殖场
1997年张红星调入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后,一直跟随方树淼在汉中市勉县等地从事大鲵原生地自然繁苗的探索。由于此前在陕西省水产研究所长期从事水产养殖与科研一线工作,张红星积累了丰富的水产养殖知识和扎实的大鲵养殖理论,且科研技术和组织能力较强,成为了方树淼的一名得力干将。
2000年,方树淼退休,团队的科研重任落到了张红星身上,在课题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他一直坚持在野外观察和研究秦岭山区大鲵生境及繁育关键技术及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模式试验等研究,两年之后,基本掌握了这些技术所涉及的生殖和生态学问题。2003年至2005年,张红星研发的大鲵生态繁育工程与繁苗技术逐渐成熟,并在2006年产出了首批子二代大鲵苗,一举突破了大鲵繁育的关键技术难题。
2010年,大鲵科研团队迎来了两名80后硕士,分别是王启军和赵虎。像当年方树淼带领自己一样,张红星也带着两名新人在大鲵资源保护、人工繁殖、疾病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多项科研技术攻关实验。张红星没有辜负老师对他的期望,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知名度逐渐提升,所研究的技术给众多养殖企业(户)提供了技术支撑,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和单位领导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赵虎在进行测试
随着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大鲵科研团队向单位领导提出拟建大鲵科学研究基地的申请,并获得大力支持,现已在宁陕龙泉大鲵养殖公司建立了“大鲵科学研究基地”。
成果彰显实力
一张张获奖证书、一份份成果鉴定报告……这些成果都是大鲵科研团队能力的最佳佐证。风光的背后,是张红星和团队成员跋山涉水时洒下的汗水,是常年在外考察时的艰辛,是反复实验、不断测量时的坚持。每年几乎有160多天,张红星和团队成员都是在野外或养殖场度过,可张红星说这一点也不苦,一想到这项事业可以挽救濒临灭绝的娃娃鱼,就感到无上光荣。
在“大鲵规模化繁育技术应用与推广”项目中,张红星带领团队在大鲵天然繁殖地蹲点实验观察,测定记录相关生态学因子的阈值,并实施大鲵繁育生境保护,设栏防洪、防逃,投放亲鲵养护,使大鲵繁苗成功。经过理论—实践—创新的不断反复,最终形成了大鲵繁育技术,并对其进行了推广应用。
2010年5月18日,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评审办公室委托陕西省水利厅,对该项目进行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项目不仅创建了大鲵规模化仿生态人工繁育模式,实现了大鲵繁育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还建立了大鲵集中繁育、分散养殖、统一销售的“大鲵养殖经济合作社”模式,具有重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广阔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最终,项目荣获第14届陕西省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二等奖。
面对“秦岭山区大鲵种质资源保护技术研究”项目,据张红星介绍,该项目通过大鲵繁殖生态学、精液离体保存、PIT标记技术应用、生长差异性研究,用基因识别与鉴定技术摸清了陕西省野生与人工养殖大鲵的基因类型、仿生态繁育场选址注意事项等,探讨了大鲵野生条件下的生态环境因子及大鲵种群濒危机制,并制定了芯片标记与鉴定技术路线,实现了大鲵野生状态与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种质资源保护。项目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探索了秦岭山区大鲵解濒路线,形成了大鲵种质资源的保护对策,完成了人工养殖大鲵野化驯养的技术流程,此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大鲵人工养殖这一战略性新产业、当地经济和富民增收提供了科技服务和支撑,具有重要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2010年,大鲵科研团队凭借“秦岭山区大鲵规模化高效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张红星说,该项目是陕西宁陕龙泉大鲵养殖场技术人员和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省渔业管理局等单位,依据秦岭地区大鲵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的进展状况,特别是大鲵的繁育技术示范及产业化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提出的自选课题。“通过该项目,我们攻克了长期难以解决的大鲵规模化繁苗难关,实现了鲵—鳟兼养大鲵繁苗创新高的生产之路,使野生动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对当地自然资源和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共赢之路”。
张红星团队取得的成果远不止这些,其承担的“秦岭山区大鲵生境及繁育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2007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大鲵生态繁殖及种苗培育研究”项目获得2007年度西安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张红星发表了包括《秦岭山区大鲵生态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国大鲵的繁殖生态暨行为观察》等40余篇专业论文,并承担了“大鲵病害预防与综合治疗技术研究”、“大鲵人工放流与监测”等7项科研项目,为我国大鲵种质资源保护和繁殖育苗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未来矢志不渝
2012年是农业部渔业科技促进年,大鲵产业作为陕西省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产业项目,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肯定陕西省大鲵产业取得成绩的同时,陕西省渔业局局长刘兴连要求全省各地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大鲵养殖与发展园区建设并重”的原则,2012年继续做好大鲵研究工作。
张红星(右一)与罗伯特·布朗博士(中)在一起
在陕西省全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会议上,张红星被聘为“陕西省大鲵养殖与病害防治工作方向首席专家”,同时被选为“2011年度陕西省渔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张红星表示,业界的认可和肯定给了自己更加坚定的信心,未来团队将继续在大鲵人工养殖和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努力,并配合上级指示,在团队已经取得的业绩基础上,继续在种质资源保护、驯养繁殖、疫病防治三个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张红星说:“在种质资源保护方面,我们将加强国内外科研合作,查明现在中国大鲵的种群组成和分布状况,指导大鲵的野外人工放流工作。通过国际间的项目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在资源保护方面的做法,为大鲵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先进经验;在驯养繁殖方面,我们将利用人工养殖资源,进行大鲵精、卵子发生机理的微观方面研究,在精、卵子生成时就可以控制大鲵质量和数量,从而大幅度增大大鲵资源量。同时,在驯养过程中,联合一些大专院校,进行人工配合饵料的实验性研发工作,解决大鲵潜在的动物性饵料资源危机;在疫病防治方面,我们将组织科技力量,进行一些突发性和传染性疫病的科研攻关,查明疫病的致病机理,寻找适合的治疗方案,确保大鲵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自我国开展大鲵人工繁育研究工作以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中国大鲵原生态、仿生态与全人工三种人工繁育方式,通过这些繁育技术使得我国人工繁育的大鲵总量不断增加,为我国各级政府开展大鲵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奠定了充足的苗种支持。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大鲵科研团队所做的工作不仅使大鲵野生种群数量得到有效恢复,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也对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张红星和他的团队,在濒危的大鲵面前,撑起了一方平安的保护伞,成为地球濒危物种繁衍的“护花使者”。
媒体报道三:
授人以渔 富民一方——记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红星
本报记者 张行勇
3月初,清晨的西安,天空不但有雨加雪,还被一些雾霾笼罩着。
此刻,地处秦岭腹地的陕西省太白县黄柏乡更是大雪纷纷,天寒地冻。
但在农户陈昱耩的大鲵驯养繁殖场里,一位中等个头、留平头、衣着与山里农户无异的中年男子被近20多个农户围得水泄不通。你问我答,喧闹声不绝于耳。
这是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红星在给从十里八村赶来学习大鲵养殖技术的农户上课。近年来,一些秦巴山区的农户靠养殖大鲵不但脱了贫,而且致了富发了家。
致富的“金娃娃”
大鲵,又叫娃娃鱼,是两栖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全长可达1米或以上,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叫声很像幼儿哭声。
现代临床研究发现,大鲵具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疟疾等有显著疗效。同时,大鲵也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经济动物,其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很高。
过去在秦巴山区,娃娃鱼被视为不祥之物。山里人守着娃娃鱼这个宝贝却一直在受穷。
近年来,在张红星团队的支持下,娃娃鱼变成了致富之鱼。
“养娃娃鱼只是用一点农闲时间,按科学院老张教的技术,不费事,3年净利润已有20多万元。”宁陕县城关镇龙泉村农民王明祥告诉记者。
王明祥是宁陕县大鲵养殖繁育合作社的一员,该合作社有社员近200户。
作为陕西省科学院大鲵繁育研究基地的龙泉大鲵繁育场,依靠张红星团队的技术支撑,仅2011年繁育娃娃鱼种苗两万多条,一条种苗在生长到13~15厘米时按计划出售给合作社社员,每条400~450元。成品商品鱼一斤的市价在1200元左右。
2010年5月,在对张红星主持的大鲵繁育相关项目进行评审时,专家认为,这一项目在对大鲵繁育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组装集成了大鲵繁育技术体系,通过采用“研究所+养殖示范场(基地)+大鲵养殖经济合作社”的推广体系,即集中繁育、分散养殖、统一销售的模式,实现了大鲵繁育的规模化、产业化。
此前,从2006年到2009年,该技术已在陕西汉中、宝鸡、安康等六个地市的适宜山区进行推广,辐射带动300余个养殖场和近7000名养殖户,实现产值近20亿元。
为了保证传授的有效性,张红星每次举办大鲵养殖技术讲座时,都让农户将需要解答的问题写在纸条上递给他。“这些纸条有的写了一个问题,有的写四个问题。字虽写得不好,但托付着一家人的生计和对幸福生活的全部期望,拿在手中很沉。”张红星说。
而对于近两年大鲵收购价格有所下降的问题,张红星给《中国科学报》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今年大鲵的收购价基本是800元一斤,掌握技术要领后,养一斤的成本是50~80元,从种苗开始养,一年可长到3.5斤;一个农户每天投入半个小时,养100条,就算价格掉到每斤200元,年净收入也过5万元。“因此,养殖大鲵不会有市场问题,可以继续扩大推广。”
授渔者的纠结与坚持
自1997年调入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后,张红星一直跟随该所研究员方树淼在汉中市勉县等地从事大鲵原生地自然繁苗的探索。
2000年,方树淼退休。
此时,张红星在基本无课题经费的情况下,坚持在野外继续观察研究秦岭山区大鲵生境及繁育关键技术和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模式试验。
2002年,他基本上搞清了这些技术所涉及的生殖、生态学问题;2003~2005年,他研发的大鲵生态繁育工程与繁苗技术逐渐成熟;2006年,生产出了首批子二代大鲵苗,标志着大鲵繁育的关键技术难题获得突破。
如今,张红星又带着两位80后硕士生王启军和赵虎,仍旧一边探索研究提高技术,一边推广扩大致富农户的规模。
记者第一次去养殖基地见到王启军时,还以为他是雇来的山里打工青年。王启军穿得不比当地小伙好,又不苟言笑,当时正手拿一个仪器在地下黑暗处的多个养殖池翻上翻下地测量和记录。
张红星和他的学生一年中有160多天是在养殖基地和乡下养殖场度过。
当记者问张红星是否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辛苦,他说:“一点都不苦,就是有点纠结。因为各级科研主管部门不把成果转化列入项目,研究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富民,体现不了研究的价值,也体现不了我们的价值,这会影响学生从事此类研究和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尽管有些纠结,张红星表示,今后还会再坚持做三件事:一是继续解决大鲵繁育中饵料与综合健康养殖的问题,并建议政府加强监管力度,引导农民有序养殖;二是研究解决水温对大鲵繁育性别的影响;三是继续研究大鲵自然致濒机理与解濒技术和模式问题。
据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所长李保国介绍,研究所正与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动物园、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就“大鲵人工放流与监测”项目开展合作,项目美方主要负责人对张红星的研究成果与科研态度表示十分钦佩。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2-03-15 B1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