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云南省优质啤饲大麦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 郑家文; 尹开庆; 刘猛道; 字尚永; 李兴秀; 赵加涛 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0-12-25
2 保山市饲料大麦新品种选育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及示范 郑家文; 刘猛道; 尹开庆; 字尚永; 赵加涛; 李兴秀; 姚学贤; 董金兰 云南省保山市农科所; 保山市隆阳区农业局汉庄农业技术推广站; 保山市隆阳区农业局永昌农业技术推广站 作物杂志 2011-04-15
3 粮食一定是食物 食物不仅是粮食 弄清粮食与食物的关系对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意义——兼谈采取十大战略举措确保我市长期粮食安全 郑家文 云南省保山市农科所 【期刊】经济研究导刊 2010-02-25
4 保山市草果生产现状调查和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 郑家文; 番学好; 段如斌; 杨兆春 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腾冲县猴桥镇农科站; 腾冲县界头乡农科站 【期刊】农业科技通讯 2010-05-17
5 关于确保保山市粮食安全和实现农民增收的思考 郑家文 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经济研究导刊 2010-05-25
6 保山市“啤饲大麦”种植和饲料市场分析 郑家文; 刘猛道; 黄耀成 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省保山市经作站 【期刊】大麦与谷类科学 2009-03- 25
7 保山市农科所啤饲大麦育种科研工作成效显著 郑家文; 刘猛道; 字尚永 云南省保山市农科所 【期刊】大麦与谷类科学 2009-06-25
8 保山市啤饲大麦生产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展望 郑家文 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大麦与谷类科学 2009-09-25
9 啤饲大麦新品种“云大麦2号” 杨金华; 于亚雄; 郑家文; 程耿; 刘猛道; 胡银星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大麦与谷类科学 2009-09-25
10 高黎贡山早熟优质丰产怀山药栽培技术 郑家文 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6-04-10
11 “十改栽培技术”确保我市啤饲大麦持续发展 郑家文 云南省保山市农科所 云南隆阳区 【期刊】大麦与谷类科学 2006-06-25
12 早熟高产优质饲料大麦新品种 8640-1的选育和栽培技术 郑家文; 赵家秀; 刘猛道; 李兴秀; 字尚永 云南省保山市农科所; 云南省保山市农科所; 云南省保山市农科所 云南隆阳; 云南隆阳 【期刊】大麦与谷类科学 2006-09-25
13 保山市大麦种植区的气候特点与高产分析 郑家文 云南省保山市农科所 【期刊】作物杂志 2007-02-15
14 保山市啤饲大麦连作迟熟粳稻高产栽培技术 郑家文; 刘猛道; 康洪灿; 钏兴宽 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作物杂志 2007-08-15
15 早熟高产优质饲料大麦新品种8640-1的选育和栽培技术 郑家文; 赵家秀; 刘猛道; 李兴秀; 字尚永 云南省保山市农科所; 云南省保山市农科所; 云南省保山市农科所 保山 【期刊】作物研究 2007-09-15
16 保山市“十改栽培技术”确保啤饲大麦持续发展 郑家文 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作物杂志 2008-12-15
17 云南省啤饲大麦生产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郑家文; 刘猛道; 黄耀成 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省保山市经作站 云南保山; 云南保山 【期刊】大麦与谷类科学 2008-03-25
18 早熟高产优质饲料大麦新品种威24选育与栽培技术 杨祚斌; 郑家文 云南省保山市植保站; 云南省保山市农科所 保山 【期刊】麦类作物学报 2004-01-15
19 云南省优质啤饲大麦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协作组第一次会议纪要) 郑家文 云南省保山市农科所 云南保山 【期刊】大麦科学 2004-12-25
20 早熟高产大麦品种V_(06)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 郑家文 云南省保山区农科所 【期刊】农业科技通讯 1999-02-15
21 早熟高产大麦新品种V_(06)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郑家文 云南省保山地区农科所 【期刊】大麦科学 1999-05-15
22 云南大麦高产栽培技术 郑家文 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保山 【期刊】大麦科学 2002-03-25
23 发展优质啤饲大麦作为保山市小春生产突破口 郑家文 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保山 【期刊】大麦科学 2002-12-25
24 早熟高产大麦新品种V_(06) 郑家文 云南省保山地区农科所 【期刊】云南农业科技 1999-07-25
25 早熟高产优质饲料大麦新品种威24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郑家文 云南省保山地区农科所 邮编: 【期刊】农业科技通讯 2001-12-17
26 早熟高产优质饲料大麦新品种威24选育与栽培技术 郑家文 云南省保山地区农科所 保山 【期刊】大麦科学 2001-12-25
27 科学种包谷九年单产翻三番——旱地“少耕三深”覆盖种植法的经验介绍 郑家文 云南省经委农业处 【期刊】耕作与栽培 1987-06-30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

为了故乡的大地
——记九三学社社员、保山市农科所研究员郑家文
郑家文同志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云南省农业委员会工作,1984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举办首次人才交流会,他毅然从省经委回到家乡。在保山地区农科所从事农业科研推广工作,任副所长、所长。19年来,他累计获地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1项,其中省部级奖3项;选育并经地区以上审定大麦品种5个,其中省级审定2个;获地厅级先进表彰奖励4次,其中1988年获地委、行署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人才称号;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科技论文 53篇,科普文章60余篇,广播稿件40余篇,其中《李建昌稻鱼麦萍立体种养效益高》一文获1998年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消息三等奖,《试论横断山保山稻区水稻低温冷害类型及防御对策》等3篇获省农学会优秀论文奖。他于1998年晋升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现在是保山市首批学科带头人。
1985年2月他承担着“腾龙水稻低温冷害研究”课题到地区农科所腾冲固东点开展研究工作,通过查阅有关科技资料,大量田间试验,他首次明确定论:我市籼粳交错区“釉稻产量低而不稳,粳稻稳产高产”,在固东镇成功举办万亩“籼改粳”样板,极大地加快了全市“籼改粳”步伐。“水稻籼改粳示范推广”项目1987年获农业厅三等奖,由于“籼改粳”成效显著,他1988年获地委、行署“地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奖励;1985至1989年的5年间通过对5130份水稻品种的筛选鉴定,示范推广梗.稻良种15.64万亩,增产稻谷1422.27万千克,至此,“腾龙水稻低温冷害研究”课题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该研究课题获1989年农业厅三等奖,同时他参与主持的“腾冲县水稻综合丰收技术”课题获1990年农业部丰收三等奖。为了探索提高稻田的综合经济效益,他参与主持的“沟垄沟溜式稻田养鱼研究”课题获1991年度保山行署科技进步三等奖;针对籼粳交错区大小春两季180天打架和持续增产进行研究的“调整小春作物结构,促进粮油增产”课题获1992年保山行署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过1985至1991年连续7年对“全市水稻低温冷害成因和类型及防御对策”的研究,郑家文提出:保山稻区的水稻低温冷害是集“低纬气候、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和山地气候”为一体,是一种与滇中、滇东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的水稻低温冷害,冷害类型有“ 障碍型、延迟型、混合型”三种,不同类型的冷害区城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防御措施上必须采取综合配套技术,具体提出了五条对策:一是全面进行籼改粳,应用品种抗性防低温;二是提早栽插节令,通过提早抽穗期避开低温;三是培育带蘖壮秧,推广拉线条栽,科学肥水运筹,增强个体抗性防低温;四是调整小春作物结构,理顺大小春关系,顺天行事防低温;五是水路不通走旱路,另辟蹊径防低温。采取上述五条综合措施后,长期障碍保山市水稻生产的重大疑难问题之一从根本上解决了,1985至1991年全市累计推广应用%万亩,增产粮食4032万千克,1990 年以后上述五条综合技术成了全市各级政府指挥生产的考核指标,由于上述工作成效显著,他1992年破格晋升高级农艺师。在开展水稻低温冷害研究的7年间有一事值得在此一提:郑家文1986年5月由保山地委组织部下派兼任固东镇副镇长(兼镇科协主席)连任三届至1991年12月,在此期间,他主要分管粮油生产,仅水稻单产就由1986年243.5千克提高到1991年的360千克,提高47.8%,由于工作实绩突出,1988年和1989年受到省经委农业综示区先进工作者表彰,1990年受省科协先进工作者表彰奖励。
进入九十年代,中海拔稻区如何实现水稻稳产高产和提高经济效益?这个生产中的又一难题摆在了各级政府面前,保山地区的这类稻田有40多万亩,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认为,这类稻田在选好良种的基础上关键是要抓好育秧这一环,于是,从1991年开始,他主持的中海拔高产稻区“水稻扣种稀播培育带蘖壮秧”研究课题经1991至1995年的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最后肯定,培育带蘖壮秧核心是“强化秧苗个体”,关键是“扣种稀播”,目的是“稳产高产,节本增效”,要达到“强化秧苗个体”就必须抓好以下五个关键技术环节:一是秧本比1:8-10;二是亩秧田播种量20-40千克;三是用腐熟细碎的农家肥盖秧墒,再盖打孔农膜;四是“断奶肥”一叶一心期及时施用;五是品种、播期和移栽期“三对口”。该研究成果对保山全市中海拔稻区进一步稳产高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991至1995年全市共计推广该项技术大田面积110万亩,增产稻谷3500万千克,保山市中海拔稻区水稻要进一步实现稳产高产的最大难题之一从理论上得到解决,该课题获1996年省政府星火计划三等奖。
解放后几十年的小春大革命给当地政府留下“三大难题”,一是全市20多万备冬闲田地复种指数提高缓慢,宝贵的光热资源,土地资源白白浪费;二是复种指数高的中海拔稻区30多万亩稻田大小春两季节令矛盾突出;三是饲料缺口一年比一年大,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针对这“三大难题”,郑家文16年来潜心研究“啤饲大麦”,最终得到省内同行专家认可,并写入云南“十五”农业发展纲要。
郑家文于2002年加人九三学社,任九三学社保山市委筹备组成员。他现任中国作物学会会员、云南省作物学会理事,先后任隆阳区第一届人大代表、隆阳区一届政协常委、保山市一届人大委员。
来源: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