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张大友,男,1961年出生,江苏盐城人,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书记,高级农艺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资料更新中……

社会兼职:

江苏省作物学会第五届水稻专业委员会委员。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工作。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应用,2009年获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

发明专利: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盐城市盐都区水稻直播栽培的优势及对策 刘志生; 李进永; 郭红; 张大友; 李元林; 徐殿云; 邵风康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3-10

2 江苏里下河地区主要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卞爱群; 张大友; 郭红; 吴建中; 张凤珠; 孙志庚 盐城市盐都区农林局;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伍佑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期刊】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0-02-25

3 苏中地区郑麦9023机条播适宜播期与密度的最佳效应 李进永; 张大友; 郭红; 刘志生; 徐为元; 王荣道; 张亚; 许建权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农业科技通讯 2009-01-17

4 盐都区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许建权; 张大友; 张亚; 李进勇; 陈元洲; 刘井台; 董军芳; 韩兆英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农业科技通讯 2009-04-17

5 杂交粳稻的育种实践与思考 许建权; 张大友; 张亚; 李进永; 郭红; 徐殿云; 邵风康; 许业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农业科技通讯 2009-04-17

6 超高茬麦套稻高产栽培技术 李进永; 张大友; 郭红; 王荣道; 张亚; 许建权; 邵风康; 陈玉军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现代农业科技 2009-06-20

7 超高茬麦套稻不同共生期试验研究 李进永; 张大友; 郭红; 王荣道; 张亚; 许建权; 邵风康; 陈玉军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现代农业科技 2009-06-10

8 盐粳11号全量麦秸机械还田抛秧稻生长发育规律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郭红; 李进永; 张大友; 许建权; 陈玉军; 刘志生; 徐为元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农业科技通讯 2009-08-17

9 全量麦秸还田不同轻简稻作方式对水稻生育状况及效益分析 张大友; 李进永; 郭红; 张亚; 许建权; 刘志生; 徐为元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农业科技通讯 2009-09-17

10 抗条纹叶枯病优质高产中粳新品种盐粳11号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张大友; 徐殿云; 董军芳; 邵风康; 张亚; 许建权; 王荣道; 郭红; 李进永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江苏农业科学 2009-10-15

11 中熟中粳稻新品种盐粳11号适宜栽插密度试验研究 徐殿云; 张大友; 邵风康; 董军芳; 李元林; 张亚; 许建权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农业科技通讯 2009-11-17

12 水稻新品种盐粳10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张庆堂; 韩兆英; 刘井台; 陈元州; 徐殿云; 张大友; 许建权; 李进永 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农业科技通讯 2009-12-17

13 水稻新品种盐粳10号的选育与利用 张亚; 韩兆英; 刘井台; 陈元州; 徐殿云; 张大友; 邵风康; 董军芳; 许建权; 李进永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江苏农业科学 2009-12-15

14 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盐粳11号的生长效应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张大友; 李进永; 郭红; 徐为元; 刘志生; 陈志清; 何宜玲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林局 【期刊】江苏农业科学 2009-12-15

15 抗条纹叶枯病糯稻新品种盐糯12的特征特性及其应用 徐殿云; 张大友; 邵风康; 董军芳; 张亚; 孙文荣; 王荣道; 陈元州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盐城; 江苏盐城 【期刊】江苏农业科学 2006-05-15

16 中熟中粳糯新品种盐糯12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李进永; 张大友; 徐殿云; 董军芳; 邵风康 江苏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盐都; 江苏盐都 【期刊】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30

17 盐粳(籼)系列水稻品种的选育与展望 张大友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盐城 【期刊】江苏农业科学 2006-09-15

18 高产杂交中籼新组合Ⅱ优650 张亚; 韩兆英; 刘井台; 陈元州; 徐殿云; 张大友; 邵风康; 董军芳 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盐城; 江苏盐城 【期刊】杂交水稻 2006-11-30

19 高产抗病优质水稻新品种盐粳9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张大友; 董军芳; 徐殿云; 邵风康; 韩兆英; 张亚; 王荣道; 徐为元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盐城; 江苏盐城 【期刊】江苏农业科学 2007-08-15

20 水稻新品种盐粳9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张大友; 董军芳; 徐殿云; 邵风康; 张亚; 韩兆英; 徐为元; 王荣道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盐城 【期刊】作物研究 2007-09-15

21 抗条纹叶枯病新品种盐糯12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要点 徐殿云; 张大友; 邵风康; 董军芳; 张亚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盐都 【期刊】作物研究 2007-09-15

22 大麦拔节孕穗肥最佳施用时间的研究 李进永; 张大友; 张亚; 许建权; 王荣道; 郭红; 张守成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建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上海农业科技 2007-10-05

23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 李进永; 张大友; 许建权; 王荣道; 郭红; 刘志生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上海农业科技 2008-08-05

24 小麦粒叶比与产量结构的关系分析 张鸿新; 吴建中; 商兆堂; 朱傅祥; 张大友 盐城市盐都区农林局; 江苏省气象局; 盐城市第二种子公司; 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安徽农学通报 2008-08-25

25 播种密度对扬农啤5号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张鸿新; 吴建中; 商兆堂; 朱傅祥; 张大友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林局; 江苏省气象局; 江苏省盐城市第二种子公司;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08-09-20

26 扬农啤5号苗情对粒叶比的影响 张鸿新; 吴建中; 商兆堂; 朱傅祥; 张大友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林局; 江苏省气象局; 江苏省盐城市第二种子公司;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08-10-10

27 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粳稻盐优2号的选育与利用 张亚; 徐殿云; 韩兆英; 刘井台; 邵凤康; 陈元洲; 张大友 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 盐城; 江苏 盐城 【期刊】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5-06-30

28 优质稻米与环境技术条件的影响因子 董军芳; 张大友; 徐殿云; 邵风康; 陈元洲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盐都; 江苏盐都 【期刊】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30

29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综合防治 陈元洲; 张大友; 张亚; 徐殿云; 韩兆英 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盐都; 江苏盐都 【期刊】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5-12-30

30 BT型不育系盐粳93538A及其组合的选育与应用 张亚; 徐殿云; 韩兆英; 刘井台; 张大友; 陈元洲; 邵风康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盐城; 江苏盐城 【期刊】江苏农业科学 2004-09-30

31 盐优1号,盐优2号与盐粳7号 张大友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盐城 【期刊】作物研究 2004-12-30

32 优质中粳糯新品种盐糯12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徐殿云; 张大友; 邵凤康; 董军芳; 张亚; 孙文莹; 陈元洲; 王荣道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科所;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科所;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科所 江苏盐城; 江苏盐城 【期刊】中国稻米 2007-01-20

荣誉奖励:


1、2007年5月获盐都区“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2、2010年被授予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

3、2010年被评为优秀人大代表。

4、2011年被授予“盐都区科技工作者标兵”称号。

5、2011年被评为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先进个人。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一:


为了大地的丰收——记区人大代表、区农业科技研究所所长张大友

区人大代表,区农科所所长张大友,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工作近30个年头,成为全省知名的育种专家。在他带领下,区农科所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全省每年都能拿出新的农作物品种的三家县级农科所之一。

眼下正是冬季农闲季节,然而张大友却怎么也闲不下来。记者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带着所里的技术人员在实验田里检查小麦新品种生长情况。

区人大代表 区农科所所长 张大友

今年小麦新品种实验,由于适期播种,目前苗势良好。当前,我们要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切实搞好田间管理的各项措施。

张大友从 1980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水稻、三麦遗传育种研究工作,一干就是近30个年头。在他带领下,区农科所凭借自身的科研和人才优势,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建立起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对新品种的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品种栽培技术体系,发展成为全省主要的水稻育种研究基地之一。

区人大代表 区农科所所长 张大友

我所育种科研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创新,现已育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品种17个。其中“盐粳10号”、“盐粳11号”今年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并获得国家新品种权。目前,在我省适宜地区已大面积推广种植,深受农民的欢迎。

在此基础上,区农科所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域建立了多个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扩大影响,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2007年,在区农科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区农作物科技园区,被省农林厅立项批准为“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

在加强科技研发、提升科研实力的同时,张大友带领农科所一班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积极转变思路,扎实推进农科所与国内知名种业企业的强强合作,先后成功许可转让“盐优1号”、““盐粳9号”等水稻新品种的经营权,最大限度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把科研实力转化为经济实力。据不完全统计,区农科所累计推广盐粳系列品种5000多万亩,在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产生了10亿多元的社会经济效益,摸索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科研单位参与市场竞争的成功道路,为区农科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才四十多岁的张大友已经是白发满头,长年忘我的工作使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苍老很多。然而,为了大地的丰收,他无怨无悔。他知道,在实现“双新”盐都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征程中,农业科研机构任重道远;他更知道,作为科技人才,人大代表,代表的是群众的心声,担当着群众的信任重托,就应当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在他的心中,农业科研就是他人生的舞台,大地的丰收、农民的增收是他毕生的追求。

区农科所办公室主任 李进永

张大友所长是育种事业上真正的实干家,他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育种事业上以身作则、尽职尽力,带领全体科技人员努力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育种业绩。

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骄人的业绩。区农科所先后被区委、区政府表彰为“科技进步先进单位”、“先进研究所”、“科技兴农先进单位”,荣获“五好示范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张大友本人也先后荣获“全省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盐城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盐城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区人大代表 区农科所所长 张大友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农业科技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切实履行好职责,发挥好团队作用,培育出更多更优的新品种,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不懈的努力。

来源:《中国盐都网》2010-1-8

媒体报道二:


为了大地的丰收

他从田野间走来,行走在阡陌,心中装着农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

图为区农科所技术人员在实验田里检查小麦新品种生长情况。 应晓山 摄

他从基层农业科研工作中走来,从青丝到白发,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他从人民群众中走来,始终履行着人民代表为人民的神圣职责。

他就是高级农艺师、盐城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盐都区人大代表、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大友。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张大友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群众紧密联系,认真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用汗水和心血展示了一名人大代表的风采。

急民所急,忧民所忧,是张大友的人生信条,也是他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

自从走进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这片绿色的沃野,张大友就深深地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小小的试验田,承载的是农民们的希望,承载的是农民们的期盼,更承载着农民兄弟的梦想。

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的大潮荡涤着人们的观念,催促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张大友敏锐地察觉到了市场潜在的危机,决定带领农科所科研人员从片面追求高产的育种思路中跳出,朝优质、高产、高效、多抗、广适的方向发展。他一马当先,一头扎进试验田,和科研所的同仁们一起,加大培育优质高产的品种的攻关力度,相继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市农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先后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盐粳系列水稻品种17个。“盐粳5号”,这一凝聚着张大友心血与汗水的结晶,还创造了省首届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大纵湖牌优质大米,深受农民、市民的喜爱。

“盆景”中的试验成功了,张大友又全力促进其向无垠沃土的推广,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始终把育种科研成果转化作为服务农业生产,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全攻目标,有效搭建起“院校+基地+农户”的成果转化平台,一步一个脚印地耕耘在育种一线。

为了更好地走好科研育种与科研成果推广之路,从2007年起,他主持承担了省农业三项工程“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项目,租用龙冈镇兴龙居委会200亩土地作为基地的核心区,与科技人员一道,精心组织项目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扎实抓好每一项技术措施的落实,通过自主育成新品种示范展示、新技术的示范研究集成和以基地科普画廊不定期向镇、村发送基地简报的方式,及时将新品种、新技术、病虫情报以及关键技术措施传递给农民,有力地发挥了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在全区农业生产中的引导作用,加快了科研成果的推广步伐,为“三农”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近几年,水稻条纹叶枯病接连发生。看着郁郁葱葱的秧苗几天内病倒甚至枯死,看着农户焦虑的神情,张大友心急如焚,深入到群众中间,一遍遍询问,一点点记录,一次次在田间地头奔走。他将群众们期盼的心声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凭借着近三十年的育种经验和抗病研究品种资源的聚集,立即投入到培育抗病品种新的科研项目中去。清晨,东方晨曦初绽,他已走进那片绿海,任凭露水湿透了衣衫;黄昏,倦鸟归林,夜幕将垂,他依然在试验田,观察记载,任夕阳默默地收起最后一抹黄晕……经冬历暑的辛劳,不知疲倦地奔波,张大友带领团队先后成功地育成了抗条纹叶枯病新品种“盐糯12”、“盐粳9号”,并于2006年、2000年分别通过省品种审定,在我省淮北、苏中沿江稻区得到大面积推广。“盐粳9号”被列为2008年全省水稻良种补贴主推品种。“盐糯12”填补了我省粳糯稻品种不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空白。由他主持的《抗条纹叶枯病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选育研究》项目,获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2009年2月抗条纹叶枯病水稻新品种“盐粳11号”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迅速在江苏不同生态区域形成“燎原”之势,获得大面积示范推广。在他的努力下,盐粳系列水稻品种先后获得省、市、区科技进步奖12项,几年来累计推广6000多万亩,取得了十多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接天稻叶无穷碧,丰收果实别样情。试验品种的推广,为农民兄弟带来了真正的实惠。张大友把农田的丰收、群众的满意作为对自己最高的褒奖。

“辛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是张大友的口头禅,是他的一贯的作风。

扎根于农村,辛苦于田野,四十多岁的张大友风霜尽尝,华发早生。然而,为了大地的丰收,他无怨无悔。从杂交配组到品种育成,稻育种研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需要8年到10年,即使用这么长的时间,也不一定能育成理想的品种。工作又苦又累,出成果更是难上加难,然而,这些都没有让张大友停止求索的脚步。他知道,作为党员干部、职工的带头人,在实现“双新”盐都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征程中,农业科学研究担负着神圣的使命;他更知道,作为科技人才,人大代表,代表的是群众的心声,担当着群众的信任重托,就应当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驱动着他把辛勤劳作等闲视之,把节假日的休息漠然置之。在他的心中,农业科研就是他人生的舞台,研究成果就是他人生价值的航标,大地的丰收、农民的增收是他的愿望。

2006年7月,洪水来袭,暴雨连绵,张大友家的房子地势低洼,早就泡在水中。他却全然不顾,依然在试验田里忙碌奔波。雨扑头盖脸,浸透了衣裤贴在身上,寒意袭人。眼前是迷蒙的水雾,脚下是湿滑泥泞的田埂,5天没合眼的张大友,一日三餐以方便面为主,守在沟边,候在田头,家人找他回家,告知家里的水已经快没膝盖了,他没有往心里去,只是摆摆手,布满血丝的眼睛没有离开他的秧苗,心中牵挂的只是那一畦畦的试验田,结果试验田保住了,他却累倒了。

冬天,是农闲季节,也应是农科人员稍作休整的时候。张大友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地远赴海南,利用那里的温光资源,对水稻进行异地加代繁育,加快育种进程。海南气候炎热,瘴气肆虐,蚊虫横行,试验区更在人烟稀杳的山区,张大友和科技人员无暇计较,每日出宿舍便下试验田,两点一线,守护着希望的种子。年三十的夜,在礼花飞舞,家家团圆的幸福时刻,而张大友和他的同行们却依然在山的深处,在实验田边,在简陋的茅屋里,把对家的思念,对家人的祝福藏在心底,在南国寂寞的晚风中,记录下又一天的观察所得。

汗水浇灌禾苗壮,心血催吐稻花香,正是人大代表这一神圣使命,张大友带领盐都农科所这一只有16名科技人员的单位,成为全省农业科技战线上的一朵奇葩,被盐都区委、区政府评为“科技进步先进单位”、“先进研究所”、“科技兴农先进单位”、“五好示范基层党组织”。在单位获得一个又一个殊荣的同时,张大友本人也先后荣获“江苏省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盐城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盐城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盐都区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盐都区拔尖人才,“151”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培养对象,同时兼任中国遗传学会会员,江苏省作物学会水稻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种业协会理事,盐城市农业系列中级职称评审专家,盐都区科学技术协会常委,盐都农学会副理事长,被区委李纯涛书记亲切誉为“盐都的袁隆平”。

放眼沃野,张大友常常心潮澎湃:作为人大代表,他想的不仅仅是单位的发展,更多的是农业的丰收和如何帮助广大农民致富。为此,他时刻心系人民,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履行代表的神圣职责,书写着一位农业战线上代表的执著: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人民的“米袋子”,他的眼光又瞄准了下一个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区人大供稿)

来源:《盐都报道》2009年12月5日

媒体报道三:


张大友—服务农业添光彩

张大友(右一)在试验田

张大友(右一)在检查小麦

试验田

盐都区农科所书记张大友,从 1980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工作,一干就是近30个年头。在市场经济和改革的浪潮中,张大友凭借单位自身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刻苦攻关、艰苦努力,取得成果无数。在日前“五一”表彰大会上,由他率领的团队又荣获“工人先锋号”的荣誉称号。

4月29日,记者在区农科所找到张大友时,他正带着所里的技术人员在实验田里检查小麦新品种生长情况。

张大友

这里是我们承担的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目前所展示的小麦品种长势良好,预计比大面积生产品种增产1成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新品种的培育研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品种,从杂交配组,到品种育成,要经历8到1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工作是又苦又累,出成果更是难上加难。

张大友

我所科技人员经过近40年的潜心研究,刻苦攻关,克服重重困难,现已育成水稻品种17个,累计推广6000万亩以上,产生近10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单位也已发展成为全省主要育种研究基地。

在区农科所书记张大友和全所技术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研发下,目前我区已拥有品种资源2000多份,基础材料近3万份。 “盐糯12”、“II优650”相继通过省级品种审定。此外,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推出的水稻新品种“盐粳9号”还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并被列为江苏省水稻粮种补贴品种之一,2008年扩广面积达50万亩以上,其 “抗条纹叶枯病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选育研究”成为“省六大高峰人才”资助项目。同时,研制的《盐粳系列优质水稻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盐科牌盐粳5号稻谷》相继通过省级鉴定,在大面积推广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了十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张大友表示,面对农业品种结构的调整和耕作制度的改革,该所将瞄准市场,及时调整育种研究方向,组织科技人员从生产实际出发,加大攻关研究力度,选择更多更优的新品种服务于农业生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三农”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区电视台》2009-5-11

媒体报道四:


科技富农坚定不移

——访区人大代表、区农业科研所所长张大友

张大友代表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近三十年,是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党支部书记,高级农艺师、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2008年,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推出的水稻新品种盐粳9号,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并被列为江苏省水稻粮种补贴品种之一,2008年扩广面积达50万亩以上。其 “抗条纹叶枯病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选育研究”成为“省六大高峰人才”资助项目。

张大友表示,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带动农业发展战略,把工作的重点放到调整种植结构、转变耕作方式、提高种植质量和效益上来,做到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继续加大农作物新品种研发力度,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服务力度,以省级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为载体,真正将新品种、新技术送达千家万户。(陈正宇)

来源:《盐都报道》2009年1月7日

媒体报道五:


情系“三农”抓科研

——访区人大代表、区农科所所长张大友

“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以科技支撑农业发展,农民才能富裕,农村才能富裕和稳定。我将继续扎根基层,矢志不渝地搞好农业科研工作!”张大友在听完崔区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感慨万千地说。

拥有“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区五一劳动奖章”等10多项荣誉的张大友,始终把了解农民期盼、满足农民需求作为工作重心。对于这次会议,张大友认为,党中央对“三农”问题作了明确指示,区政府也对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新思路。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要不断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增收的现实生产力。他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坚持走依靠转化促开发、凭借开发促转化之路,为推动全区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作出更大努力。同时,他表示,要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区人代会精神,稳定科研队伍,提升各项育种品质,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有效整合品种资源,为加快“双新”盐都进程提供有力保障。(陈雁程)

来源:《盐都报道》2007年12月28日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