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

[1]陈永波,刘淑琴,张朝阳,胡百顺,李卫东,黄光昱,陈娥,秦邦,瞿勇. 一种硒蛋白中硒代氨基酸的测定方法[P]. CN110780006A,2020-02-11.
[2]陈永波,刘淑琴,张朝阳,胡百顺,李卫东,黄光昱,陈娥,秦邦,邹雪园. 一种土壤有效硒的检测方法[P]. CN110333209A,2019-10-15.
[3]胡百顺,李卫东,黄光昱,陈永波,瞿勇,刘淑琴,秦邦,陈娥,黄建明,张朝阳,熊倩. 一种有机无机复混肥料造粒胶结剂及其制备方法[P]. CN108640749A,2018-10-12.
[4]黄光昱,陈永波,胡百顺,李卫东,刘金龙,刘淑琴,秦邦,陈武宽,邹平,陈娥,熊倩,张朝阳,朱云芬,明佳佳. 一种富硒藤茶的栽培方法[P]. CN108076942A,2018-05-29.
[5]陈永波,陈娥,陈烨. 一种提高无机硒形态分析回收率的方法[P]. CN106990199A,2017-07-28.
[6]陈永波,李卫东,黄光昱,胡百顺,秦邦,熊倩,陈烨. 一种使用富硒包衣种薯的种植富硒马铃薯方法[P]. CN106818172A,2017-06-13.
[7]陈永波,李卫东,黄光昱,胡百顺,秦邦,熊倩,陈烨. 使用富硒包衣种薯的可防止青枯病的富硒马铃薯种植方法[P]. CN106817963A,2017-06-13.
[8]陈永波,向极钎,杨永康,殷红清,朱云芬. 一种使用富硒营养块种植聚硒碎米荠的方法[P]. CN106717995A,2017-05-31.
[9]陈永波,黄光昱,胡百顺,秦邦. 一种使用富硒营养块种植富硒大豆的方法[P]. CN106688374A,2017-05-24.
[10]陈永波,李卫东,黄光昱,胡百顺,秦邦,熊倩,陈烨. 使用富硒包衣种薯的可预防晚疫病的富硒马铃薯种植方法[P]. CN106664887A,2017-05-17.
[11]陈永波,李卫东,黄光昱,胡百顺,刘淑琴,秦邦,石月明. 一种鱼饲料硒乳膏及其使用方法[P]. CN105595055A,2016-05-25.
[12]石爱华,彭祚全,李卫东,黄光昱,程经甫,胡百顺,陈永波,张妍艳,向冬翠. 一种富硒护肝食品[P]. CN104920963A,2015-09-23.
[13]陈永波,胡百顺,黄光昱,饶渊,石月明. 一种富硒冷水鱼饲料[P]. CN104286532A,2015-01-21.
[14]陈永波,李红英,胡百顺,孙杨柳,朱云芬,郭光耀. 一种硒的检测方法[P]. CN103884785A,2014-06-25.
[15]陈永波,田大才,向宏福,向阳军. 一种长途运输鲜活冷水鱼的方法[P]. CN103548754A,2014-02-05.
[16]陈永波,李卫东,李红英,胡百顺,黄光昱,石月明. 一种硒矿粉的活化方法[P]. CN103539081A,2014-01-29.
[17]陈永波,滕建勋,赵清华,降巧龙,牟方贵. 一种魔芋的开放式组织培养方法[P]. CN101543184,2009-09-30.
[18]滕建勋,杨朝柱,牟方贵,陈永波,张强. 包装盒[P]. CN300927673,2009-05-20.
[19]陈永波,滕建勋,降巧龙,牟方贵,杨朝柱. 一种魔芋指纹图谱的建立方法[P]. CN101251518,2008-08-27.
论文专著: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1部。
出版专著:
《魔芋组织培养良种繁育技术》陈永波 滕建勋(北京)台海出版社 2006年12月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张朝阳,黄光昱,陈永波,胡百顺,秦邦,刘淑琴,陈娥,庞旭娟,谭坤林.根施硒肥对藤茶二氢杨梅素含量与硒含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22):82-85.
[2]陈永波,刘淑琴,刘瑶,陈娥,张朝阳,胡百顺,秦邦,李卫东,黄光昱.富硒产品中硒的形态分析及化学评分模式的建立[J].生物资源,2021,43(01):79-85.
[3]刘淑琴,陈永波,黄光昱,熊倩,张朝阳,陈娥,秦邦,邹雪园.响应面法优化土壤有效硒浸提条件及生物有效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15):107-110.
[4]黄光昱,李卫东,陈永波,胡百顺,刘淑琴,秦邦,张朝阳,向班贵.藤茶生产技术规程[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15):84-86.
[5]李卫东,刘淑琴,黄光昱,陈永波,胡百顺,张朝阳,秦邦,向班贵,陈娥,熊倩,邹雪园.藤茶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14):97-100.
[6]张朝阳,黄光昱,陈永波,胡百顺,秦邦,刘淑琴,陈娥,熊倩,邹雪园.根施硒肥对藤茶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7(02):131-133+185.
[7]李卫东,黄光昱,胡百顺,陈永波,张朝阳,樊家英,秦邦,刘淑琴,陈娥,熊倩.开展蜂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助推养蜂科技扶贫[J].蜜蜂杂志,2019,39(04):29-31.
[8]刘淑琴,陈永波,秦邦,胡百顺,熊倩,黄光昱.硒浸种对大豆种子发芽率和富集效果的影响[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8,35(06):45-46.
[9]张朝阳,黄光昱,陈永波,胡百顺,秦邦,刘淑琴,陈娥,熊倩.藤茶富硒增产栽培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13):58-59+63.
[10]秦邦,黄光昱,陈永波,胡百顺,刘淑琴,陈娥,熊倩.恩施州打造富硒牌助推茶产业发展的思考——以花枝茶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6):3014-3017.
[11]胡百顺,李卫东,黄光昱,陈永波,刘淑琴,秦邦.马铃薯硒营养强化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7(02):1-4.
[12]刘淑琴,胡百顺,李卫东,黄光昱,陈永波,秦邦.甘味绞股蓝富硒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05):900-901.
[13]黄光昱,李必钦,陈永波,胡百顺,刘淑琴,秦邦.硒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双低油菜产量和硒含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2):3018-3020+3025.
[14]李卫东,陈永波,黄光昱,郑威,刘金龙,胡百顺,程群,朱云芬.甘味绞股蓝不同栽培模式及富硒栽培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4):6045-6047.
[15]朱云芬,李卫东,向极钎,殷红清,陈永波.恩施州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3):5894-5897.
[16]朱云芬,程群,李卫东,徐怡,陈永波.植物生长延缓剂B_9对马铃薯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5):3501-3503.
[17]刘二喜,冉农平,杨朝柱,郑小江,陈永波,郭光耀,牟方贵.魔芋粉中水分的红外干燥法快速测定[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01):191-193.
[18]饶渊,向极钎,黄光煜,陈永波,殷红清,朱云芬.硒对畜禽生物学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湖北畜牧兽医,2013,34(12):76-77.
[19]黄光昱,周迎红,陈永波,马作江,石月明.马铃薯、黄瓜施用生物有机肥和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富硒效果[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1):5153-5155.
[20]李卫东,陈永波,黄光昱,马作江,石月明.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9):4597-4600.
[21]陈永波,黄光昱,马作江,郭光耀,石月明.生物有机肥和复合微生物菌剂对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2,34(03):32-36.
[22]马作江,陈永波,王尔惠,朱云芬,程群,袁程晓,石月明.SPME-GC/MS法分析“恩施玉露”茶的挥发成分[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09):249-253.
[23]向常青,陈永波,滕建勋.魔芋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建设概况[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1,33(04):31-32.
[24]陈永波,马作江,李卫东,王尔惠,石月明.茶叶中氨基酸的提取方法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1,33(04):42-44.
[25]戴清堂,陈永波,杨朝柱,滕建勋,赵清华,降巧龙.魔芋组培良种繁育技术体系新进展[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1,33(03):34-37.
[26]赵青华,陈永波,滕建勋,杨朝柱,盛德贤,谢玲玲,降巧龙,刘二喜,胡永忠,覃宇.开放式组织培养下魔芋快繁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114-115.
[27]王应玲,胡蔚红,陈永波.原子荧光法测定恩施窑归中总硒和有机硒含量[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1,28(03):27-28.
[28]马作江,陈永波,王尔惠,朱云芬,程群,石月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茶叶中硒和铜[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1,28(01):41-42+45.
[29]陈永波,薛仁梅,马作江,向常青,王尔惠,刘二喜.硒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0,32(02):41-44.
[30]胡红杏,吴金平,郭兰,刁英,杨朝柱,陈永波,滕建勋,顾玉成,胡中立.魔芋白绢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06):1370-1372.
[31]降巧龙,陈永波.氨基酸-硒、铜配合物对魔芋软腐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0,32(01):12-14.
[32]胡晓,吴金平,刁英,顾玉成,杨朝柱,陈永波,滕建勋,胡中立.魔芋中芋花叶病毒的RT-PCR检测[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01):9-11.
[33]陈永波,马作江,降巧龙,赵青华,滕建勋,王尔惠,杨朝柱,牟方贵,石月明.魔芋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建立方法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9,31(04):35-38.
[34]赵青华,陈永波,杨朝柱,谢玲玲,降巧龙.魔芋开放式组织培养技术初探[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9,31(04):79-82.
[35]马作江,陈永波,王尔惠,向极钎,杨永康,覃大吉,石月明.恩施高硒区土壤、水及几种植物硒含量的测定[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2):3131-3133.
[36]杨朝柱,潘娅妮,谢玲玲,牟方贵,赵青华,马作江,冉瑞林,李明辉,滕建勋,陈永波,郭光耀,胡中立.魔芋DNA快速微量提取及其ISSR-PCR扩增[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28(03):529-534.
[37]赵青华,陈永波,滕建勋,杨朝柱,降巧龙,谢玲玲.魔芋丛生芽诱导成苗及生根技术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8,30(04):66-68.
[38]黄光昱,滕建勋,杨承富,盛德贤,张文学,陈永波,杨朝柱.湖北省恩施州魔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3):14792-14793.
[39]牟方贵,闫宗武,冉瑞林,滕建勋,陈永波,杨朝柱,李明辉,吴殿星.水稻抗性淀粉相关SSR标记的初步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08(03):432-438.
[40]陈永波,降巧龙.魔芋的抗病性与叶片中水溶性氨基酸含量的关系[J].色谱,2008(03):370-373.
[41]陈永波,赵清华,降巧龙,滕建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植物组织培养基中的外源激素[J].色谱,2008(01):84-87.
[42]牟方贵,滕建勋,陈永波,盛德贤,赵清华,钟刚琼,黄海清,潘娅妮,胡永忠,覃宇,杨朝柱.温度湿度及种球茎大小对花魔芋有性繁殖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7(02):331-335.
[43]陈永波; 滕建勋; 赵清华; 杨朝柱; 牟方贵; 李渊 魔芋试管苗移栽死苗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7-12-15
[44]滕彩珠,刁英,易继碧,宗刚琼,陈永波,韩永华,胡中立.魔芋种质资源的AFLP分析[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6(04):33-35.
[45]陈永波,钟刚琼,滕建勋,赵清华.营养液酸碱度及光照强度对魔芋生长的影响[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6(04):43-46.
[46]陈永波,赵清华,钟刚琼,滕建勋,黄光昱.魔芋微型试管芋(拟球茎)繁殖技术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6(03):15-17.
[47]陈永波,钟刚琼,赵清华,滕建勋,郭芳.魔芋试管芋营养液栽培生产原原种技术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6(02):15-18.
[48]钟刚琼,陈永波,李莉,陈大清,滕建勋.光照强度对魔芋试管芋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6(10):62-63.
[49]钟刚琼,李莉,滕建勋,盛德贤,陈永波,牟方贵.灰色理论在魔芋种质资源创新评价及育种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04):120-122.
[50]陈永波.魔芋试管苗的营养液栽培管理技术和立体栽培模式初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3):299-302.
[51]陈永波,赵清华.魔芋试管苗批量生产过程中外植体消毒灭菌技术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5(03):27-29.
[52]陈永波,赵清华,滕建勋,钟刚琼.正交试验优化花魔芋组织培养条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5(02):29-31.
[53]盛德贤,钟刚琼,滕建勋,牟方贵,陈永波.魔芋种芋分级栽培试验研究初报[J].作物杂志,2005(03):62-64.
[54]陈永波,吕世安,赵清华,钟刚琼,滕建勋.大量元素对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块茎形成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2005(02):81-82.
[55]钟刚琼,陈永波,龙军,牟方贵,盛德贤,胡永忠,覃宇,滕建勋.魔芋无土栽培灌水量与灌水方式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03):340-341+353.
[56]陈永波,钟刚琼,赵清华,滕建勋.外源激素对魔芋多叶、多球茎形成的影响[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5(01):35-37.
[57]钟刚琼,盛德贤,滕建勋,陈永波,龙军.魔芋食品的开发利用与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01):106-108.
[58]陈永波,赵清华,袁明山,钟刚琼,吴长斌,肖军.微量元素缺乏与过量对脱毒马铃薯苗生长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2005(01):10-12.
[59]钟刚琼,牟方贵,陈永波,盛德贤,覃宇,胡永忠,滕建勋.魔芋倒伏原因与防治对策[J].中国蔬菜,2005(01):50-51.
[60]柳文录; 冯小俊; 陈永波; 盛德贤 清江花魔芋在区域试验中的抗病表现 当代蔬菜 2005-08-30
[61]陈永波 魔芋的组织培养和工厂化生产技术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5-12-30
[62]盛德贤,陈永波,钟刚琼,吕世安,滕建勋,赵清华,牟方贵,覃宇,胡永忠.魔芋芽培快繁种芋技术要点[J].作物杂志,2004(06):32-33.
[63]陈永波,李卫东,赵清华,钟刚琼.营养元素的缺乏与过量对马铃薯脱毒苗生长的影响[J].中国马铃薯,2004(05):260-263.
[64]钟刚琼,滕建勋,陈永波,盛德贤,牟方贵,覃宇,胡永忠,向常青.魔芋软腐病的综合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2004(10):25-26.
[65]陈永波,吕世安,盛德贤,沈艳芬,滕建勋,柳文录.魔芋试管苗及种芋工厂化生产栽培技术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4(03):17-19+54.
[66]腾建设,盛德贤,钟刚琼,吕世安,陈永波,滕建勋,赵清华.清江花魔芋特征及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4(04):59+61.
[67]陈永波,吕世安,沈艳芬,盛德贤,柳文录.魔芋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研究初报[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4(02):8-10.
[68]陈永波,吕世安,赵清华,钟刚琼,盛德贤,石月明.脱毒马铃薯试管苗营养液栽培试验[J].中国马铃薯,2004(03):139-142.
[69]陈永波,饶斌,沈艳芬,程群,唐登梅,赵清华.竹节人参中氨基酸和皂甙特征组分的分析鉴别[J].色谱,2003(03):248-250.
[70]陈永波,饶斌,唐登梅,田远政.不同晶型、旋光型氨基酸原料药的红外图谱分析[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3(01):71-74.
[71]吕世安; 沈艳芬; 黄元勋; 陈永波; 柳文录; 盛德贤; 于斌武 魔芋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研究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6-15
[72]吕世安; 沈艳芬; 黄元勋; 陈永波; 柳文录; 盛德贤; 于斌武 魔芋组织培养及试管苗快繁原原种芋技术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03-11-30
[73]陈永波,饶斌,沈艳芬,程群,赵清华,田远政.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7AA氨基酸注射液中N-乙酰-L-半胱氨酸和N-乙酰-L-酪氨酸[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2(04):67-70.
[74]陈永波,饶斌,覃兰.Accq.Tag法应用技巧[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1(04):47-49.
[75]陈永波,汪大顺,覃建华,饶斌,唐登梅.Xterra RP18柱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分离测定氨基酸[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1(04):50-53.
[76]陈永波,程群,饶斌,覃兰.对一种分离测定氨基酸方法的改进[J].色谱,2001(06):560-563.
[77]陈永波,饶斌,覃兰.AccQ.Tag法中AccQ.Fluor试剂用量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1(03):52-56.
[78]陈永波,汪大顺,覃建华,饶斌,覃兰.Accq.Tag法测定氨基酸口服液的氨基酸含量[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1(02):59-63.
[79]陈永波,邓鹏冲.氨基酸口服制剂中游离氨基酸的检测与营养、功能评价[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1(01):58-61.
[80]陈永波,饶斌,覃兰.改进AccQ.Tag法快速测定9R复合氨基酸和3H支链氨基酸注射液中氨基酸含量[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0(02):54-58.
[81]陈永波,饶斌,覃兰.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直接测定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0(01):55-58.
发表中文会议论文:
[1]李卫东,黄光昱,胡百顺,陈永波,张朝阳,樊家英,秦邦,刘淑琴,陈娥,熊倩. 开展蜂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助推科技服务扶贫产业[C]. 21世纪第三届全国蜂业科技与海峡两岸蜂产业发展大会暨首届北京密云蜂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 2018:104-109.
[2]李卫东,陈永波,黄光昱,沈艳芬,程群,朱云芬. 打造健康元素“硒”品牌提升区域马铃薯产业发展新水平[C]. 马铃薯产业与农村区域发展. 2013:88-91.
媒体报道一:

“我要做一粒种子”:记州农科院魔芋研究所副所长陈永波
小学毕业时,陈永波在一篇作文中写道:“我决心把我送上大学,勇攀科学高峰。做一粒红色的种子,把我撒在荒山上,我要荒山变成花果山;把我撒在田野里,我要田野变成米粮川……”
如今,陈永波和同事们一道,在魔芋研究领域攻克了一道道难题,为我州魔芋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1986年6月,陈永波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来到林海茫茫的天池山农科所,在中心实验室从事分析检测工作。
专业对口,一切轻车熟路,原来要半年才能完成的分析检测任务,陈永波在对分析检测方法进行改进后,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
陈永波的事业之路始于天池山,而他的收获却始于八峰药化公司。
上世纪九十年代,八峰药化公司迫切需要高效液相色谱仪和分析检测人员。1997年,陈永波受聘到八峰药化,从事氨基酸口服液和原料药的分析检测工作。
八峰股份有限公司将宜昌西陵制药厂收购后,大量的氨基酸注射液样品需要检测,常常样品刚到就急着要检验报告单。为缩短检测时间,陈永波对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氨基酸测试方法——AccQ.Tag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进行了改进,使一个样品的分析时间由原来的45分钟缩短到15分钟。这个名为“快速测定氨基酸的方法”,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引起了Waters北京实验室和全国各地氨基酸测试人员的广泛关注。同时,在红外光谱分析研究工作上,陈永波写的《不同晶型、旋光性氨基酸红外图谱分析》一文,完善了《中国药典》2002版上氨基酸红外图谱的相关内容,得到了中国药典委员会的认可。
2002年底,陈永波婉言谢绝八峰药化的高薪挽留,回到了天池山农科所从事分析检测工作,并与魔芋结缘。
那时,中心实验室已搬到了土桥坝,因为仪器设备已经严重老化,检测技术人员已分散到各个课题组去了,分析检测工作已多年没有开展,实验室名存实亡。
陈永波开始自学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向从事组培研究工作的同志虚心学习,从消毒、灭菌到接种、继代,均自己动手,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掌握了各项操作技能。
2003年3月,陈永波接手了魔芋组培技术研究工作。由于魔芋球茎或根状茎生长在地下,温暖、潮湿的环境常常使其带有大量的细菌,且有些细菌已深入魔芋块茎内部,给魔芋的离体培养带来很大困难。魔芋组培研究者采用常规的酒精、氯化汞等溶液消毒灭菌,但只能杀死表面的细菌,而无法渗入外植体内部。尽管采取加大药剂浓度、延长消毒时间等多种措施,仍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常常在接种后造成大量的细菌和真菌污染,特别是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潜伏在外植体内的少量活的细菌继续繁殖,逐步表现出来,造成大量污染,甚至造成毁灭性灾害,致使无菌繁殖体系难以建立。陈永波说,这是近年来虽然每年接种了大量的愈伤组织,试管苗却难以上规模的原因。
找到原因之后,陈永波通过近半年的试验,终于研究出采用“甲醛加高锰酸钾熏气”配合常规的“酒精加氯化汞”的消毒方法,此法既杀死外植体的内生菌,又消除表面细菌的灭菌技术。这一关键技术的应用,解决了魔芋污染严重的难题,成功地建立了无菌繁殖体系,加快了魔芋工厂化生产的进程。
2004年,“清江花魔芋”试管苗批量生产技术研究被纳入省西部少数民族科技开发专项,投入了12万元从事技术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魔芋组织培养的配方和培养条件,并对“试管苗的立体多架层栽培模式”、“外源激素对魔芋多叶多球茎的影响”等课题进行研究,建成了“魔芋试管苗——原原种”生产模式。2005年4月,该技术研究通过了由全国知名魔芋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的鉴定。专家评价:“魔芋的组培快繁,近二三年在中国有飞速的进展,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先应用组培快繁于魔芋生产的国家……在本课题研究中,‘熏气综合灭菌法’属于创新,‘多层次立体栽培试管苗’能充分利用温室空间,也属于一个创新。”
2004年,州农科院组建,成立了魔芋研究所。在相关技术研究成功的基础上,陈永波决定进行中试,当年繁殖魔芋愈伤组织15000多瓶,试管苗20000多株。2004年底到2005年5月,魔芋试管芋(拟球茎)生产技术研究成功,节省了能耗,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繁殖系数和栽培成活率。2005年,该所在温室栽培试管芋(拟球茎)5000多个,出苗率100%,多叶率80%以上,一块拟球茎最多的达到18片叶,为魔芋原原种生产开辟了又一条新的途径。
2005年,魔芋研究所又获省科技厅支持,继续投资开展“魔芋试管苗二年速成良种繁育技术研究”课题。同时,在软腐病综合防治、新品种选育方面,省州科技部门投资支持,州农业局投资建造温室、网室和进行组培室改造。
魔芋研究所从无到有,技术人员从兼职到专职,技术从研究到成熟,成果从无到有,研究工作大踏步地前进。在近两年的全国魔芋种植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该所的科研论文占总量的20%以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陈永波说,众多研究成果的取得,为争取把省魔芋工程中心建到州农科院魔芋研究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相信,在陈永波及其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州的魔芋研究一定会续写新的辉煌。
文章来源:《恩施日报》2005-09-15
媒体报道二:

他们,在国内领先水平上冲刺
——州农科院魔芋研究所成功培育试管苗的故事
12月13日,州城亚洲大酒店多功能会议室内华灯齐放,气氛庄严热烈。主席台前花团锦簇,主席台上方是“全州科学技术大会”的主会标。上午8时30分,州委书记汤涛宣布全州科学技术大会开幕,与会人员全体起立,奏国歌。
大会首先为荣获恩施州第十一次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成果项目和获得“第二届恩施州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的个人颁奖。州委副书记谭先振宣读州委、州政府关于表彰第二届恩施州优秀科技工作者的通报,副州长赵宏中宣读州政府关于州第十一次科学技术进步奖励的通报,获奖代表迈着庄重的步伐,走上领奖台。
陈永波,这位39岁的土家族知识分子,当他代表研究所从湖北省省科技厅副厅长黄国斌手里接过这次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时,他的心里涌出了难以言述的感慨:10多年的科研之路啊,他与他的同事们付出了多少心血!
是的,无论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他们无怨无悔:成果投入社会后,每年可为全州农民增收三个亿!这使他们感到由衷的欣慰。
十年前,他们“临危受命”
把时间拉回到十年前的1996年3月。
春节刚过,几位州主要领导来到了原州天池山农科所。他们这次来不是普通的视察,而是与院领导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除了苞谷、洋芋、红苕外,我们州的特色经济作物是什么?什么特色经济作物既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又适宜我州农村大面积种植?是魔芋!所领导考虑过没有,作为科研单位,你们将为这种富有广阔前景的作物,作些什么贡献?”
州领导的指示,立即在农科院引起重视,经过多方筹备,一个以研究魔芋为目标的课题小组成立了,研究所的历史上,写下了这样一笔:“1996年,开始从事魔芋引种试验,负责人:李卫东,主要承担人,田祚茂等。”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到了1999年。课题组从引种试验,开始从事魔芋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组织培养技术就是利用魔芋的球茎、叶片、叶柄、花药等组织和器官在试管里进行培育,让它变成完整的试管苗或试管芋的过程,它的主要特点是繁殖速度快,一个二两重的魔芋一年能繁殖出10000多个小球茎,这是传统繁殖方法不可同日而语的。”专家们这样解释。
别小看写在书面上“组织培养”四个字轻轻飘飘,但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因为这是一个国际上的前沿课题。“没经费、没设备、没有经验可借鉴,一切都要从头来,说我们的科研人员一夜急白了头发,一点不过份。”回忆起当初,大家感慨万千。
时间的车轮滚过了四个来回。2000年,魔芋课题组迎来了新的机遇:天池山农科所为了加大对魔芋的研究力度,时任所长的吕世安,兼任魔芋课题组组长,成立“恩施州魔芋研究中心”;2002年,课题组承担了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魔芋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2003年,承担了恩施州“优质抗病魔芋脱毒种芋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魔芋人工种芋生产技术及健康种芋生产体系建设研究”两大课题,因课题主持人吕世安调离农科所,滕建勋成为负责人之一,盛德贤、陈永波、沈艳芳、柳文录、钟刚琼、牟方贵等科研人员并肩作战。
也就是这一年,他们因承担了一个国家攻关课题,首次争取到科研经费15万元。这之前,仅有州科技局给了他们3万元经费,凭着这仅有的3万元,课题组组织攻关,成功地研究出了试管苗生产技术,2003年,生产出试管苗100多株,这一苗头立即引起了湖北省科技厅和恩施州科技局的高度重视,使魔芋研究工作进入了科学的春天。2004年,湖北省科技厅下达了湖北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科技开发专项“清江魔芋试管苗批量化生产技术研究”,拨款12万元,在由陈永波主持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当年解决了魔芋组培过程中内生菌污染的问题,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研究成了“一步成苗”技术,成功建立了无菌繁殖体系,当年生产试管苗10000多株;2005年,湖北省科技厅又下达了“魔芋试管苗(芋)二年速成良种技术研究”、“魔芋软腐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魔芋新品种选育与示范”等三大科研项目,合计划拨科研经费32.5万元。
“2005年9月8日,是我们魔芋研究所难忘的一个日子:这一天,由6所大学、一个国家级科研所相关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认定我所的“清江花魔芋试管苗批量生产技术”为国内首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项目获湖北省重大成果登记!”科研所所长、55岁的滕建勋这样说:“当晚,我们几位同事第一次聚到一起喝了一次酒,大家都醉了……”
“种子,种子,种子!”
课题研究获得成功,不能不提及科研所副所长陈永波。“小学毕业时,我就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党啊,我向您表示:把我送上学,我要勇攀高峰学科学。做一粒红色的种子,把我撒在荒山上,我要荒山变成花果山;把我撒在田野里,我要田野变成米粮川……’”。如今,陈永波和同事们一道,在魔芋研究领域攻克了一道道难题,为我州魔芋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当时,由于农民对种植魔芋的积极性高涨,魔芋种芋价格达到三块多钱一市斤,而且紧缺。”他们回忆。
2002年底,担任科研所所长的滕建勋,要将他的得力副手陈永波调到科研组。但是,陈永波正被一家企业高薪聘请从事检测工作,他婉言谢绝公司的挽留,回到了魔芋研究的前沿阵地。2003年3月,陈永波与同事们接手了魔芋组培技术研究工作。由于魔芋球茎或根状茎生长在地下,温暖、潮湿的环境常常使其带有大量的细菌,且有些细菌已深入魔芋块茎内部,给魔芋的离体培养带来很大困难。魔芋组培研究者采用常规的酒精、氯化汞等溶液消毒灭菌,但只能杀死表面的细菌,而无法渗入外植体内部。尽管采取加大药剂浓度、延长消毒时间等多种措施,仍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常常在接种后造成大量的细菌和真菌污染,特别是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潜伏在外植体内的少量活的细菌继续繁殖,逐步表现出来,造成大量污染,甚至造成毁灭性灾害,致使无菌繁殖体系难以建立。陈永波说,这是近年来虽然每年接种了大量的愈伤组织,试管苗却难以上规模的原因。
找到原因之后,陈永波与同事们通过近半年的试验,终于研究出采用“甲醛加高锰酸钾熏气”配合常规的消毒方法,既杀死外植体的内生菌,又消除表面细菌的灭菌技术。这一关键技术的应用,解决了魔芋内生菌污染严重的难题,成功地建立了无菌繁殖体系,加快了魔芋组培工厂化生产的进程。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魔芋组织培养的配方和培养条件,并对“试管苗的立体多架层栽培模式”、“外源激素对魔芋多叶多球茎的影响”等课题进行研究,建成了“魔芋试管苗——原原种——良种”生产模式。2005年4月,该技术研究通过了由全国知名魔芋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的鉴定。专家评价:“魔芋的组培快繁技术,近二三年在中国有飞速的进展,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先应用组培快繁技术于魔芋生产的国家……在本课题研究中,‘熏气综合灭菌法’属于创新,‘多层次立体栽培试管苗技术’能充分利用温室空间,也属于一个创新。”
2004年,州农科院组建,成立了魔芋研究所。在相关技术研究成功的基础上,陈永波决定对该技术进行中试,当年繁殖魔芋愈伤组织15000多瓶,试管苗20000多株。2004年底到2005年5月,魔芋试管芋(拟球茎)生产技术研究成功,节省了能耗,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繁殖系数和栽培成活率。2005年,该所在温室栽培试管芋(拟球茎)5000多个,出苗率100%,多叶率80%以上,一块拟球茎最多的达到18片叶,生产的原原种最大80g以上,为魔芋原原种生产开辟了又一条新的途径。
2005年,魔芋研究所又获省科技厅支持,继续投资开展“魔芋试管苗(试管芋)二年速成良种繁育技术研究”课题。同时,在软腐病综合防治、新品种选育方面,省州科技部门投资支持,州农业局投资建造温室、网室和进行组培室改造。
魔芋研究所从无到有,技术人员从兼职到专职,技术从研究到成熟,成果从无到有,研究工作大踏步地前进。在近两年的全国魔芋种植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该所的科研论文占总量的20%以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陈永波说,“众多研究成果的取得,为争取把省魔芋工程中心建到州农科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花引来百花开
魔芋试管苗和试管芋的研究成功,究竟为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贡献?让我们引用一下建始县花坪乡农民田大凯的一段话:“前年,我种了三亩魔芋。但由于软腐病,全部绝收。三千块钱的种子钱没收回来不说,肥料花了一千多块,起早贪黑的功夫呢,我恨不得上吊!”
农民种植魔芋失败的惨痛教训,像一把钢刀插在他们的心头,同时也坚定了他们攻克魔芋种植技术难关的决心,“种芋大调大运是造成病害流行的罪魁祸首!”“把好种芋关是防治魔芋病害发生的源头!”课题组在经过苦苦的思索之后,决定从健康种芋的生产开始抓起。一千多个日夜的刻苦攻关,终于研究成功了魔芋试管苗、试管芋良种快繁技术,并将生产的原原种在大田进行试验。让人欣慰的是,自他用上了试管芋种后,由于病害大幅减轻,现在成了种植大户,年收入过万元。
“试管芋种与自然繁殖的种芋对比起来,它的优势就在于:一、改变了传统的繁殖方式,采用魔芋的球茎、叶片、叶柄等任何一部位都可进行繁殖,通过茎尖培养的方法可以生产脱毒种芋;二、由于组培生产的种芋脱去了部分病毒,减缓了种芋因病毒积累而造成严重退化的速度,增重系数大,一个一两重的种子,一年可长到一斤二两以上;三、因地制宜建立魔芋试管苗(试管芋)——原原种——良种繁育体系后,可以减少种芋的大调大运,生产的种芋不带病源,极大地减少病害的发生,使农民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滕建勋所长这样解释。
对于农民来说,一是作物无病害,二是增产幅度大,这就够了。
让人可喜的是,他们现在已有年生产40万斤的生产能力。“40万斤无病高产的种芋投入社会,每年可为全州农民增收二个亿!”一位政府官员算了这样一笔帐。
全州380多万人,有多少农民?两个亿对每个农民来说,又意味着是个什么概念?
不过,从已知的数字来看,州内有一大批从事魔芋生产的企业,已经成为全州涉农战线上的龙头企业;一大批年收入过五万元的种植大户,如雨后春筝般破土而出。
魔芋,已成为我州一个强劲的产业;在这个强劲产业的背后,有一批默默工作着的科研工作者,他们是:陈永波、滕建勋、赵清华、牟方贵、钟刚琼、盛德贤、胡永忠、覃宇、吕世安、沈艳芳、李卫东……,近五年来,他们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把研究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
为了推广魔芋组培快繁技术的应用,陈永波、滕建勋等在总结近些年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形成并出版了《魔芋组织培养良种繁育技术》一书,在书中,陈永波欣喜地泼墨写道:
谁信片叶能生芋?谁言茎尖会化苗?
借得瑶池甘露水,听取寒宫桂花谣。
起死回生观音力,千变万化大圣毛!
脱去病胎返真境,玉净瓶里走一遭。
注:“片叶生芋”、“茎尖化苗”指利用魔芋的叶片和茎尖进行组织培养的技术;“甘露水”、“桂化谣”指培养基的配方和组培经验;“起死回生”和“千变万化”指组培技术的繁殖速度之快;“脱去病胎”指脱去病毒,生产健康种芋;“玉净瓶”指试管或培养瓶。
“一花引来百花开,梧桐招引凤凰来。”在滕建勋所长的大胆创新、高瞻远瞩的领导思路下,积极召贤纳士,共攻魔芋难关,各方人才竞相俱集,浙江农业大学毕业的杨朝柱博士帅先进入了课题研究组,为该课题组补充了新鲜的血液。天遂人愿,上下同心,该项研究成果得到了省和国家高度重视,为了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国家科技部投资100万元对该项技术进行中试,并将纳入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投入500万元支持魔芋组培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对此,作为魔芋产业的科研开发创造者,陈永波满怀豪情地吟道:
天假大笔运如椽,狼毫挥处起云烟。
初描已觉山如画,何况春色满人间!
文章来源:《恩施新闻网》2006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