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常规水稻育种、杂交水稻育种、杂交水稻高产制种技术研究,以及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
承担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参加过国家(六五)、(七五)、(八五)水稻育种攻关项目,参与新品种的选育和示范推广,共取得各级科研成果1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项;植物新品种权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育成的品种有五优308、特青2号、珍桂矮1号、培杂双七、汕优122、三五糯1号、特三矮2号、陆青早1号、培杂双七等,在杂交水稻、中国种业、广东农业科学、Asian Seed And Planting Material等杂志发表文章10多篇。
[1]黄慧君,吴玉坤, 中早熟广适性优质超级杂交稻五优308的选育与应用. 广东省,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2015-12-11.
[2]李传国,吴玉坤, 增城丝苗型优质杂交稻新品种选育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推广. 广东省,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2015-12-01.
[3]李锐,吴玉坤, 国标优质及优良食味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 广东省,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2013-01-15.
[4]伍应运,吴玉坤, 红莲型优质籼稻不育系粤泰A的选育、研究与应用. 广东省,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2005-09-01.
[5]王丰,吴玉坤, 优质丰产抗病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的选育与应用. 广东省,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2004-01-01.
[6]广东丝苗型优质稻新品种美香占2号的选育及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人,吴玉坤,2021-03-01。
发明专利:
[1]王重荣,周少川,周德贵,李宏,黄道强,赖穗春,王志东,陈宜波,吴玉坤. 一种基于核心系谱品种的高密度分子标记辅助聚合育种方法[P]. CN108371105B,2019-10-25.
[2]王重荣,周少川,李宏,黄道强,周德贵,王志东,陈宜波,吴玉坤,潘阳阳,赵雷,龚蓉,杨义强. 一种水稻抗倒伏基因SBI的KASP功能分子标记及其应用[P]. CN109457045A,2019-03-12.
[3]王重荣,周少川,李宏,黄道强,周德贵,王志东,陈宜波,吴玉坤,赵雷,龚蓉,潘阳阳,杨义强. 一种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2的KASP功能分子标记及其应用[P]. CN109385466A,2019-02-26.
[4]王重荣,周少川,周德贵,李宏,黄道强,赖穗春,王志东,陈宜波,吴玉坤. 一种基于核心系谱品种的高密度分子标记辅助聚合育种方法[P]. CN108371105A,2018-08-07.
[5]李传国,梁世胡,符福鸿,伍应运,黄健文,吴玉坤,黄慧君,王丰,陈国荣. 一种水稻三系杂交制种方法[P]. CN1659954,2005-08-31.
论文专著:

在ASIAN SEED,种子科技、中国种业、杂交水稻、广东农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发表中文论文:
[1]周少川,王重荣,赵雷,李宏,黄道强,王志东,陈宜波,吴玉坤.丰八占衍生系列优质杂交稻恢复系的系谱和育种利用[J].杂交水稻,2019,34(01):6-13.
[2]周德贵,周少川,王重荣,李宏,黄道强,赖穗春,王志东,陈宜波,吴玉坤,赵雷.优质红米新品种红丝苗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8(10):209-211.
[3]赵雷,周少川,王重荣,李宏,黄道强,王志东,周德贵,陈宜波,吴玉坤.绿色广适性优质稻品种的系谱分析及育种应用研究[J].生命科学,2018,30(10):1100-1107.
[4]黄道强,周少川,王重荣,李宏,赖穗春,王志东,周德贵,陈宜波,吴玉坤,赵雷.优质水稻新品种五山软占的选育[J].农业科技通讯,2018(09):281-282.
[5]黄志平,陈希德,杨子龙,戚文辉,肖霞钦,吴玉坤.籼粳杂交水稻新组合甬优4550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18,33(05):29-31.
[6]周德贵,周少川,王重荣,李宏,黄道强,赖穗春,王志东,陈宜波,吴玉坤.植物磷利用研究在水稻分子设计育种中的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18,16(16):5386-5396.
[7]李曙光,李传国,梁世胡,吴玉坤,顾海永,肖华伟,张其文.野败型优质早籼不育系盛世A的特征特性及优质繁殖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3):6-8.
[8]李曙光,李传国,梁世胡,吴玉坤,肖华伟,顾海永,张其文.中迟熟杂交稻组合五丰优2168高产制种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8):6-7.
[9]李曙光,梁世胡,顾海永,吴玉坤,陈国荣,张其文,陈志远,李传国.高产优质三系杂交稻天优199的选育与利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0):10-11.
[10]李曙光,李传国,吴玉坤,钟世锋,钟汝国,莫有威,梁世胡,顾海永,张其文.杂交稻晚籼组合天丰优3550的特征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06):22-23.
[11]黄慧君,王丰,吴玉坤,符福鸿,朱满山,黄德娟,刘振荣,廖亦龙,柳武革,李金华.优质超级杂交稻新组合五优308[J].杂交水稻,2010,25(02):82-84.
[12]黄显波,符福鸿,邓则勤,王丰,饶鸣钿,吴玉坤,林美娟,林成豹,唐江霞.弱感光型杂交水稻组合元丰优998选育[J].三明农业科技,2010(01):7-9.
[13]王家生,黄建文,吴玉坤,李传国,陈国荣.弱感光三系杂交稻新组合振优290制种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8(04):6-7.
[14]李曙光,符福鸿,黄健文,吴玉坤,李传国,程俊彪,王家生,宋进昌.广谱性恢复系广恢998的特征特性及制种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6(02):20-21.
[15]李曙光,余明云,李传国,黄健文,吴玉坤,程俊彪,冯国辉.杂交稻高产优质制种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5(06):19+28.
[16]吴玉坤,陈国荣,黄健文,李传国,郑海波.优质高产杂交稻新组合天优998制种技术[J].杂交水稻,2005(01):34-35.
[17]陈国荣,吴玉坤,黄健文,程俊彪,郑海波,王家生.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粤杂889制种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4(03):12-13.
[18]王家生,黄建文,李传国,吴玉坤,郑海波,程俊彪,陈国荣,宋进昌.两系杂交稻新组合粤杂122高产制种技术[J].杂交水稻,2004(03):27-28.
[19]吴玉坤,付华,陈国荣.论企业战略联盟及其对中国种业的启示[J].中国种业,2004(05):1-2.
[20]吴玉坤,黄健文,郑海波,陈国荣,程俊彪.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丰优128高产制种技术[J].中国种业,2003(11):40-41.
[21]李传国,梁世胡,符福鸿,黄健文,吴玉坤,陈国荣.优质籼稻不育系粤丰A在改良三系杂交稻品质中的作用[J].杂交水稻,2003(04):10-13+16.
[22]黄健文,吴玉坤,郑海波,陈国荣,白嵩,程俊彪.杂交水稻新组合丰优428制种技术[J].杂交水稻,2003(04):34-36.
[23]吴玉坤,黄健文,陈国荣,白嵩,郑海波,程俊彪.优质杂交稻新组合优优998高产制种技术[J].中国种业,2003(06):39-40.
[24]黄健文,吴玉坤,陈国荣,郑海波,白嵩,程俊彪.优质杂交稻新组合丰优丝苗及其制种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3(02):4-5.
[25]黄健文,吴玉坤,郑海波,陈国荣,白嵩,程俊彪.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998制种技术[J].杂交水稻,2003(01):22-23.
[26]郑海波,黄健文,陈国荣,吴玉坤,程俊彪.R998系列杂交稻组合制种技术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02(06):8-9.
[27]黄健文,吴玉坤,郑海波,陈国荣,白嵩,程俊彪.弱感光型优质杂交稻新组合秋优998及其制种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2(05):4-5.
[28]程俊彪,李传国,吴玉坤,郑海波,梁世胡.软香优质籼型水稻不育系粤丰A的特征特性及利用[J].广东农业科学,2002(04):5-6.
[29]郑海波,陈国荣,黄健文,吴玉坤,符福鸿.杂交稻博优998海南春季制种技术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02(03):7-8.
[30]黄慧君,符福鸿,李传国,黄健文,吴玉坤,梁世胡,黄德娟.弱感光型杂交稻新组合博优998的选育与应用[J].杂交水稻,2002(01):9-10.
[31]王丰,黄健文,彭惠普,吴玉坤,李曙光,陈志远,廖亦龙,郑海波,宋进昌.培杂双七高产制种综合技术措施[J].杂交水稻,2000(S2):76-77.
[32]李传国,符福鸿,陈坤朝,肖植雄,梁世胡,黄健文,吴玉坤,陈志远.弱感光型杂交稻新组合博优122的评价和利用[J].广东农业科学,2000(01):7-8.
[33]李曙光,王丰,黄健文,陈志远,吴玉坤,廖亦龙,郑海波,彭惠普.惠满丰对培矮64S异交特性的改良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0(01):5-7.
[34]李曙光,黄健文,王丰,廖亦龙,吴玉坤,陈志远,彭惠普,郑海波.培矮64S制种“九二0”施用技术初探[J].杂交水稻,1999(S1):25-27.
[35]李曙光,王丰,黄健文,吴玉坤,廖亦龙,陈志远,彭惠普,郑海波.水稻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的开花及制种特性[J].广东农业科学,1999(06):7-8.
[36]黄健文,吴玉坤,陈志远,郑海波.Ⅱ优128制种技术初探[J].杂交水稻,1999(06):21-22.
[37]王丰,黄健文,彭惠普,吴玉坤,李曙光,陈志远,廖亦龙,郑海波,宋进昌.培杂双七高产制种综合技术措施[J].杂交水稻,1998(S1):59-60.
[38]黄健文,符福鸿,陈志远,吴玉坤,郑海波,汪悦远,沈河民.Ⅱ优4480高产制种技术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1998(05):6-7.
[39]黄健文,吴玉坤,伍应运,陈志远.中国杂交水稻在越南南方制种技术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1998(01):14-15.
[40]缪若维,柯苇,周少川,江雁芳,吴玉坤,李锐.三五糯1号的选育及种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1993(04):9-11.
[41]吴玉坤,缪若维.水稻超高产新品种“特三矮2号”[J].种子,1992(05):78.
[42]缪若维,柯苇,江雁芳,周少川,吴玉坤,李锐.超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的水稻新品种特三矮2号的选育[J].广东农业科学,1992(04):7-9.
[43]缪若维,柯苇,江雁芳,周少川,吴玉坤,李锐.早、晚兼用高产抗病新品种特三矮2号[J].广东农业科学,1991(02):47-48.
[44]缪若维,柯苇,江雁芳,周少川,吴玉坤,李锐.早稻中熟抗病质优新品种三阳矮1号[J].广东农业科学,1991(02):48.
[45]缪若维,柯苇,江雁芳,周少川,吴玉坤,李锐.早、晚兼用高产抗病新品种特三矮2号[J].广东农业科学,1990(02):47-48.
[46]缪若维,柯苇,江雁芳,周少川,吴玉坤,李锐.早稻中熟抗病质优新品种三阳矮1号[J].广东农业科学,1990(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