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航空航天 > 文章正文

史建魁, 男,1954年生,博士,82年1月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毕业,94年中科院空间中心空间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并任“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科学应用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中国Cluster 和双星科学数据中心负责人,中-欧Cluster 和双星科学工作队秘书,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副总工程师,IAGA中国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多年来从事地球和行星的磁层和电离层物理以及空间等离子体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史建魁的主要科学研究成果有:在太阳物理方面,提出了考虑带电粒子的相对论效应的理论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太阳射电毫秒尖峰辐射的高辐射强度;提出了背景非线性扰动的理论模型,成功解释了太阳快速活动的时间变化问题(该研究获90年国家成果,成果公报中说:“这是一项达到国际水平的理论成果”); 提出极光加速区沿磁力线传播的轴对称非线性等离子体波的理论,解释了极光加速区卫星观测到的激波;以观测数据为基础提出了电离层上行离子分布与加速的理论,解释了上行离子在地球空间分布的观测特征,根据动力论方法,提出了亚暴期间等离子体片区电离层起源的离子加速的理论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电离层离子在磁尾的高能量特性,采用卫星观测数据和理论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电离层离子在同步轨道区分布的半经验模型;提出了地球空间电离层上行He+离子分布的理论模型,可成功的解释美国IMAGER卫星的观测结果;提出了上部电离层区非线性静电扰动的理论模型,成功的解释了Freja 卫星所观测到的等离子体密度孤立波,其论文被国际COSPAR2000大会总结报告所引用,其研究结果还在国际IUGG大会上做了邀请报告;针对诸多卫星的观测,最近对该模型进行了发展,使其可用于成功地解释卫星在空间等离子体区域(包括太阳风区、地球磁层顶、极区和等离子体片等)观测到的双极电场结构的新现象;注意新的学科增长点,开展地球与行星比较研究,采用动力论方法,在与地球比较的角度,提出了火星大气中电离层离子分布的理论,并提出了根据离子分布来反演火星内秉磁矩的方法,反演结果与美国最新的MGS卫星观测结果相一致;提出了火星大气中离子逃逸的理论模型,不仅可以研究粒子的逃逸过程,对研究火星上水的消失过程也有重要意义;在Cluster和双星的探测数据分析研究中,发现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中的场向电流在磁暴期间与AE指数存在着一种新的对应关系,这个关系目前还无法进行理论解释;建立了中国Cluster数据中心,研究和建立了中国-欧空局合作的双星计划科学数据系统,改造了海南电离层台站,使得观测数字化、自动化和可远程操作,并开展了对电离层特性的研究工作,有关低纬度地区电离层漂移的论文曾在WPGM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作为主要参加者或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重大)项目7项,作为主要参加者或负责人完成863项目4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I收录30余篇),共获中科院科技成果7项,国家成果一项,曾获北京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现“茅以升奖”),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基金优秀论文奖;获欧空局对Cluster突出贡献奖;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与合作者共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负责863项目2项,与合作者共同主持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性重点项目1项;还参加了瑞士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的磁尾动力学研究课题。现指导硕士生2名,博士生4名(包括1名外籍留学生)。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