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9部。
出版专著:
1. 《玉米 小麦 谷子杂种优势》主编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9月
2. 《特用玉米栽培实用技术》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年8月
3. 《特种玉米优良品种与栽培技术》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2年8月
4. 《特用玉米品种、种植、利用》主编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5. 《玉米新品种图鉴》主编
6. 《实用玉米自交系》主编
7. 《优质玉米品种与栽培技术》主编
8. 《全国青年玉米遗传育种论文集》参编
9. 《全国青年作物遗传育种论文集》参编
发表中文论文:
1 玉米抗倒性与茎秆穿刺力和拉力关系的初步研究 丰光; 刘志芳; 吴宇锦; 李妍妍; 景希强; 黄长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期刊】玉米科学 2010-12-15
2 夏玉米根茎主要性状与倒伏性的关系研究 丰光; 李妍妍; 景希强; 曹祖波; 卢秉生; 黄长玲 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辽宁丹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2010-11-15
3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丰光; 李妍妍; 景希强; 王亮; 黄长玲 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辽宁丹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期刊】玉米科学 2011-02-15
4 对选育环境反应迟钝型玉米品种的思考 丰光; 景希强; 李妍妍; 曹祖波; 黄长玲 辽宁丹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丹东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期刊】玉米科学 2011-04-15
5 中国不同时期玉米单交种的产量变化 丰光; 刘志芳; 李妍妍; 景希强; 邢锦丰; 黄长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 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期刊】中国农业科学 2010-02-15
6 中单808和丹豆14间作系统生理生态指标及产量的比较分析 李妍妍; 丰光; 齐华; 黄长玲 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沈阳农业大学 【期刊】作物杂志 2010-04-15
7 我国不同时期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变化分析 李妍妍; 景希强; 丰光; 黄长玲 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 【期刊】玉米科学 2010-06-15
8 杂种优势效应对中国玉米育种的贡献评价 杨孝臣; 丰光; 李妍妍; 景希强; 黄长玲 辽宁丹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期刊】辽宁农业科学 2010-06-18
9 美国先锋玉米育种经验的启示 丰光; 李妍妍; 邢锦丰; 黄长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 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期刊】玉米科学 2010-04-15
10 玉米茎秆性状与倒伏性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丰光; 景希强; 李妍妍; 王亮; 黄长玲 丹东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期刊】华北农学报 2010-08-28
11 玉米正反交对主要性状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丰光; 刘志芳; 吴宇锦; 邢锦丰; 李妍妍; 黄长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期刊】作物杂志 2009-04-15
12 化学调控对玉米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薛金涛; 张保明; 董志强; 赵明; 黄长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期刊】玉米科学 2009-04-15
13 中单808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生理指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比较 丰光; 李妍妍; 卢秉生; 邢锦丰; 刘志芳; 黄长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期刊】作物杂志 2009-08-15
14 利用SSR标记检测玉米杂交种丹玉39及其亲本的遗传变异 丰光; 景希强; 李妍妍; 黄长玲 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期刊】辽宁农业科学 2009-08-18
15 旅大红骨种质的改良和利用 丰光; 黄长玲; 李妍妍; 邢锦丰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期刊】玉米科学 2009-10-15
16 玉米茎秆耐穿刺强度的倒伏遗传研究 丰光; 刘志芳; 李妍妍; 邢锦丰; 黄长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期刊】作物学报 2009-11-12
17 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中单815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刘志芳; 吴宇锦; 田志国; 高群英; 王红武; 黄长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期刊】农业科技通讯 2010-02-17
18 施氮方式对糯玉米鲜穗产量及子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盛耀辉; 马兴林; 侯立白; 田志国; 黄长玲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辽宁沈阳 【期刊】作物杂志 2006-04-15
19 优质抗病甜玉米甜玉10号 黄长玲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期刊】蔬菜 2006-05-15
20 密植育种法在选育玉米自交系中的应用 邢锦丰; 赵久然; 黄长玲; 段民孝; 王元东; 张雪原; 王继东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玉米科学 2008-04-15
21 主要栽培措施对中单808产量的影响 董志强; 钱成明; 马兴林; 颜军; 王庆祥; 黄长玲 沈阳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沈阳; 云南省曲靖市种子管理站; 云南曲靖 【期刊】玉米科学 2008-06-15
22 玉米抗倒伏的研究进展 丰光; 黄长玲; 邢锦丰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期刊】作物杂志 2008-08-15
23 甜玉10号玉米杂交种的选育 黄长玲; 田志国; 杨万深; 孙玉春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期刊】作物杂志 2004-08-15
24 玉米新品种——甜玉10号 黄长玲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邮编: 【期刊】农村百事通 2004-10-15
25 玉米杂交种中单2996的选育 黄长玲; 潘才暹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 【期刊】作物杂志 2000-02-15
26 应用RFLP研究玉米自交系种群划分和杂交种优势预测的现状及展望 黄长玲; 刘新芝; 彭泽斌; 付骏骅; 李连城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 【期刊】作物杂志 1994-10-15
27 玉米RAPD程序优化研究及其初步探讨 傅骏骅; 李连城; 刘新芝; 彭泽斌; 黄长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北京 【期刊】作物学报 1997-02-15
28 RAPD在玉米类群划分研究中的应用 刘新芝; 彭泽斌; 傅骏骅; 李连城; 黄长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期刊】中国农业科学 1997-06-20
29 玉米自交系RAPD分析中的样品选择 李连城; 傅骏骅; 刘新芝; 彭泽斌; 黄长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期刊】玉米科学 1997-03-15
30 采用RAPD分子标记、表型和杂种优势聚类分析法对玉米自交系类群的划分 刘新芝; 彭泽斌; 傅骏骅; 黄长玲; 李连城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期刊】华北农学报 1998-12-20
31 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类群与杂优模式构建的初步研究 彭泽斌; 刘新芝; 傅骏骅; 李连城; 黄长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北京 【期刊】作物学报 1998-12-15
32 CIMMYT21世纪玉米种质改良战略 黄长玲; 潘才暹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 北京 【期刊】玉米科学 1993-07-02
33 高赖氨酸玉米对串珠镰刀菌穗腐病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黄长玲; 郑长庚 北京农业大学; 北京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期刊】作物学报 1991-05-01
媒体报道一:

期待成长———中国农科院作科所黄长玲研究员和他的中单808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是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于2003年将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的育种研究部分进行战略性重组而成立的国家非营利性研究机构,隶属于中国农科院。是以作物品种资源、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和栽培生理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国家级作物科学创新中心、国际合作中心和高级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其方向任务是以作物种质资源为基础,以品种选育为核心,通过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的结合,培育作物优良品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单808就是作物科学研究所黄长玲研究员经过七年多时间精心选育的结晶。
1999年1月,黄长玲老师在海南进行品种测配,同年春季在北京昌平基地进行品种观察,表现突出,冬季到海南复配组合。
2000年继续进行品种观察试验,产量结果表现列第一位,2000年和2001年冬季到海南复配组合。
2001年和2002年春季在北京昌平基地进行品比种试验,产量结果表现均列第一位,同时在河北、山西、北京、河南、辽宁等地布点试验,产量结果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0%以上,活秆成熟。
2003年参加全国玉米预试,在西南区产量565.3公斤/亩,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1.94%,列参试品种的第三位;在东华北区产量807.1公斤/亩,比对照农大108增产23.1%,列参试品种的第一位。
2004年参加西南区和东华北区玉米区试。在西南区,产量642.06公斤/亩,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7.71%,列参试品种的第一位。增产23点,减产1点;在东华北区,产量699.4公斤/亩,比对照农大108增产8.17%,列参试品种的第13位。
2005年参加区西南区和东华北玉米区试。在西南区区试,产量623.53公斤/亩,比对照农大108增产21.59%,列参试品种的第一位。增产22点,减产2点;在东华北区区试,产量661.8公斤/亩,比对照农大108增产8.69%,增产17点,减产5点。
具有产量高,活秆成熟,果穗大、籽粒大,适应性广等特点的中单808,不知倾注了黄老师的多少心血和汗水。为了探求品种特性,黄老师不怕苦、不怕累,经常起早摸黑,顶烈日,冒酷暑,风雨兼程,奔走于他的试验地里,亲自为中单808浇水、施肥、间苗等,亲身掌握第一手材料,回到家里又不停地研究中单808改良情况,经常为中单808株高穗位偏高的改良而废寝忘食。每当看到自己精心选育的新品种,在各地的优秀表现,显得格外精神,在他的眼里,自己的品种能够被各地农民朋友所认同,他感到格外开心。一下到示范田里,便与当地种植户倾心交谈,问长问短,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注着它的成长。在黄老师的精心选育下,中单808的优秀品质,没有辜负他及西南农民朋友的希望,赢得了西南区域的广大农民朋友喜爱,是黄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如今,辽单127系杂交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在加速优良品种推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中单808能成为我国西南区高产、稳产的新品种,必将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作者:王晓亮 07-20
媒体报道二:

玉米育种专家黄长玲17年磨一剑--中单808
谈起中单808,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黄长玲研究员脸上漾起幸福的笑意,这一浸透着他17年心血的成果,现如今已成为农业部跨越计划的产业化项目,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将给我国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来新的希望。
艰难的选育历程
选育的过程十分繁杂,选育目的是选育高产、优质、多抗、适宜在东华北区和西南地区种植的稀植大穗玉米新品种。
中单808是单交种,组合公式CL11×NG5。
父本NG5是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引进的玉米组合95236×95167在北京和海南经8代连续自交,用系谱法选育出的二环系,1999年2月从10个S4的穗行即NG1、NG2、NG3、NG4、
NG5~NG10中决选出性状整齐一致、叶片上冲、叶色浅、抗病性强、熟期中晚且籽粒大的NG5穗行。
母本CL11是1989年春从美国引进的杂交种78599在北京和海南经8代的连续自交,用系谱法选育出的二环系,1993年7月从12个S4的穗行即CL1、CL2、CL3、CL4、CL5、CL6~CL12中决选出性状整齐一致、叶片半上冲、叶色深、抗病性强、熟期中晚且硬粒型的CL11穗行。
1999年1月,黄长玲在海南用NG5与CL11进行测配,同年春季在北京昌平基地进行品种观察,表现突出,冬季到海南复配组合。2000年继续进行品种观察试验,产量结果表现列第一位。
2001年冬季到海南复配组合,并在北京昌平基地进行比种试验,产量结果表现均列第一位,同时在河北、山西、北京、河南、辽宁等地布点试验,产量结果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0%以上,活秆成熟。
2003年定名中单808参加河北省的春播玉米预试和国家玉米预试。同年参加全国玉米预试,在西南区产量565.3公斤/亩,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1.94%,列参试品种的第三位;在东华北区产量807.1公斤/亩,比对照农大108增产23.1%,列参试品种的第一位。
2004年参加西南地区和东华北区玉米区试。在西南地区,产量642.06公斤/亩,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7.71%,列参试品种的第一位,增产23点,减产1点;在东华北区,产量699.4公斤/亩,比对照农大108增产8.17%,列参试品种的第十三位。
2005年参加区西南地区和东华北玉米区试。在西南地区区试,产量623.53公斤/亩,比对照农大108增产21.59%,列参试品种的第一位,增产22点,减产2点;在东华北区区试,产量661.8公斤/亩,比对照农大108增产8.69%,增产17点,减产5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多年的精心选育与参加省或国家的区域试验结果:2006年4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2006006号;2006年8月,通过了中单808的国审公告,审定号:国审玉2006037;2006年9月,经贵州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引种认定,认定号:黔引玉2006011;
2007年7月,中单808产业化被列为农业部跨越计划项目;2008年1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引种认定;2009年4月,经重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引种认定,认定号:渝引玉2009001;
2009年6月,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具有产量高、活秆成熟、果穗大、籽粒大、适应性广等特点的中单808,倾注了黄长玲研究员十余年的心血和汗水。为了探求品种特性,他不怕苦、不怕累,经常起早摸黑,顶烈日、冒酷暑、风雨兼程,奔走于他的试验地里,亲自为中单808浇水、施肥、间苗等,亲手掌握第一手材料,回到家里又不停地研究中单808改良情况,经常为中单808在西南植株偏高、穗位偏高的改良而废寝忘食。每当看到自己精心选育的新品种,在各地表现优秀,显得格外精神,自己的品种能够被各地农民朋友所认同,他感到格外开心。每次一下到试验田、示范田,他与当地种植户倾心交谈,问长问短,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注着中单808的成长。在黄研究员的精心选育下,中单808的优秀品质和表现,没有辜负他及西南农民朋友的期望,赢得了西南区域的广大农民喜爱,黄研究员的心血和汗水得到了最好回报。
如今,杂交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对加速优良品种推广具有重要作用。中单808成为农业部跨越计划项目之一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及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下,加速其产业化经营,促成快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四年的运作,从农民朋友的众多来信及职能部门的反映来看,已经证明中单808是一个高产、稳产、广适的优秀玉米品种,已得到西南农民朋友的欢迎和热爱,为西南农民朋友的粮食生产及中国种业的健康发展、服务现代农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作者:李分明 2009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