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杨国敏,男,汉族,1953年出生,云南省双江县人。现任临沧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麦类作物课题组长。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7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

1977年分配到云南省临沧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

1997年评聘为高级农艺师。

2004年经国家农业部评审人事部批准为农业推广研究员。

社会任职:

1. 2004年当选为政协临沧市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麦类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八五”多熟制改革中早熟高产小麦良种选配,主持。

2. “九五”小麦换代良种选育,主持。

3. “十五”优质专用小麦良种选育及开发,主持。

4. 云南省“十五”及“十一五”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示范强强协作项目,主持。

5. “十一五”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选育强强协作项目等省级攻关项目,主持。

科研成果:

选育出临麦系统的10个品种进入生产,其中临麦6号以前的品种为数量型品种,6号以后为专用品种,6号、8号、10号为面条、馒头专用品种,7号、9号为糕类专用型弱筋小麦,选育的小麦新品种1号、2号、3号、6号均获地级科技进步奖和农业厅推广成果奖。

1. “云南山区推广自育小麦新品种187万亩项目”1996年获农业部丰收二等奖。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中文论文:

1 优质小麦新品种“临麦6号”的选育与应用 沙云; 杨国敏; 赵建芳; 李应团; 杨蜀云 临沧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云南农业科技 2011-01-25

2 氮磷钾运筹对大麦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沙云; 杨国敏; 赵建芳; 计宪萍; 王少安 临沧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临沧市农业学校 【期刊】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1-03-25

3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临麦6号 杨国敏; 张天贵; 杨文智 云南省临沧地区农科所; 云南省临沧地区农科所; 高级农艺师 【期刊】作物杂志 2004-02-15

4 优质大、小麦新品种栽培技术研究 杨国敏; 杨咏梅; 张天贵 云南省临沧地区农技推广中心; 云南省临沧地区农技推广中心; 云南省临沧地区农技推广中心 临沧 【期刊】大麦科学 2004-03-25

5 对云南临沧地区发展冬玉米的思考 张天贵; 杨国敏; 段鸿飞 云南省临沧地区农科所; 云南省临沧地区农科所; 云南省临沧地区农科所 云南临沧; 云南临沧 【期刊】玉米科学 2004-12-30

资料更新中……

荣誉奖励:


先后10次获得县级以上先进工作者奖励,20次获得国家,省(部)、地(厅)等科技进步奖和推广成果奖,其中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地(厅)级奖14项,参与完成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科技论文一等奖1篇,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

1. 1999年获临沧地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

2. 2006年获感动临沧年度人物。

3. 2006年获科技部“十五”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4. 2007年获临沧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5. 2007年获云南省级推广成果二等奖。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


热血铸丰碑——记云南省临沧市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杨国敏

他从拉祜山走来,是拉祜人的儿子,与农民、农业有割不断的血肉联系和深厚感情,在春潮涌动的岁月里,他幸运地与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为临沧大地的科技进步谱写了一段农技推广发展与创新的传奇。他,就是云南省临沧市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杨国敏。

1977年,杨国敏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同年分配到原临沧地区农科所工作。31年寒暑,弹指一挥间,当初那个怀着“用知识和汗水浇灌大地丰收”的雄心壮志,带着献身农技推广事业远大抱负的年轻大学生,如今已成长为一位硕果累累的农技推广研究员。31个激情燃烧的春秋,他早已把自己的青春、心血和智慧全部融进了农技推广之中。31年的创业维艰,31年的开拓进取,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他为农业生产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业绩,取得了一项项丰硕成果。

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

“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这是杨国敏富于哲学思辩的奋斗信条。

1977年刚刚走出云南农大校门的杨国敏就积极投入到中国农科院组织的“云南省稻种资源考察”工作,到边远山区、田边地头和深山老林,收集了大量的农作物地方品种资源,并查清了临沧疣粒野生稻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地点。考察工作结束后,杨国敏被派到临沧县博尚镇永泉村蹲点,从事土壤、肥料的试验、研究和油菜、黄豆、包谷、水稻新品种以及相应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工作。杨国敏把满腔热情全部倾注到了工作中,整天与土地、肥料、籽种、作物打交道,在地里一蹲就是大半天。现在,杨国敏仍然风里来雨里去,一直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在良种培育的田间地头忙碌着。有人劝他:“凭你的资历、地位,不必那么辛苦了,只要动动嘴就行了。”杨国敏笑笑说:“都习惯了,假如让我在办公室或会议室坐一个星期,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像生病一样地难受。”

1977年,他参与实施的油菜施硼技术研究,解决了花岗岩红壤地区甘蓝型油菜华而不实的问题,从而打破了“临沧是油菜禁区”的神话。为临沧的甘蓝型油菜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接着又是油菜良种国庆25号、油菜钾肥施用技术及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综合研究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临沧县油菜生产的迅猛发展。仅永泉村1979年到1988年的9年时间,油菜种植面积就从36亩发展到3560亩,增加了近100倍,稻田复种指数达186%,平均单产从30.5公斤,提高了7.4倍,并创造了单产324公斤的高产典型。从而为临沧地区油菜生产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使临沧县油菜平均单产跃居全省第一,继而成为云南省主要油料生产基地县,使油菜成为了富民增收的骨干产业。

选育出临麦系列11个品种

杨国敏的足迹就是不断开拓的路标,一往无前、矢志不移:推广人员的心血就是不断超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1989年,杨国敏回市农科所担任小麦课题组组长主持小麦课题组工作。他又一头扎进小麦的研究推广之中。开始了艰辛漫长的探索。他长年忙碌在田地上,把满腔热情倾注到科研中。为了临沧粮食丰收,他付出了汗水、心血,破难关,勇于向未知领域探索,不断向高峰攀登。

由于科研经费有限,引进的良种也有限,为确保有限的良种顺利繁育,杨国敏和课题组的同志像母亲呵护自己的儿女一样,精心管理着小麦育种的全过程。每年的春节前后,为了防止鼠害,每天夜晚他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到田间地头为麦苗“站岗放哨”,不让老鼠入侵麦田毁坏麦苗。每年的“五一”,当人们都欢欢喜喜与家人一起出游、度假,而杨国敏和科研小组的同志却是最忙的时候,因为这时是他们收麦子的时候,也是他们收获成果的时候。

经过他和科研小组的攻关,1989年至2008年,杨国敏主持选育出了临麦系列11个品种进入生产示范推广,实现了4次小麦良种的更新换代。其中临麦6号、8号、10号、11号、15号品种为优质小麦,已成为云南省、临沧市小麦的主要当家品种。临麦6号于2003年通过省级品种审定,进入国家南方展示。现已在云南省东至曲靖、西至保山、南至普洱、北至丽江等9个州(市)大面积推广种植。2006年至2008年累计推广种植面积突破150多万亩,其中市内推广种植8.6万亩,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64.2%。根据品种比较试验,省、市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临麦系列品种较同条件下的对照种增产7.6%-23.4%。亩增产35.2公斤,共增产小麦52800吨。亩增产值52.8元,新增总产值7920万元,使种植区域100多万农民受益。

啤饲大麦实现零的突破

对农技推广有着近乎狂热激情的杨国敏常说,搞农业科研的人,要耐得住寂寞,因为一个良种的培育需要经过5至10年的时间,才能运用到大面积的生产上。

杨国敏从2002年开始引进、示范、开发临沧啤饲大麦以来,累计示范推广种植面积18.6万亩,使全市种植业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其中,2007年至2008年全市累计推广种植面积8.03万亩。平均单产达256公斤,较替代作物亩增产值56.9元,新增总产值456.9万元,使项目区30多万农民受益,为提高冬季复种增加了一个新作物。同时,他积极倡导和组建公有制啤饲大麦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协作,得到了云南省农业厅的肯定并以“十一五”强强协作项目立项予以支持,临沧、保山、大理、曲靖四州(市)组成协作组为云南省公有制啤、饲大麦的健康稳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杨国敏是该项目的奠基人之一。据调查,大麦由于是新开发种植,病害少,熟期早,投入少,酿造饲喂效果好,酿造加工的产品好销售而深受农民欢迎,已成为临沧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同时也实现了临沧市优质啤饲大麦零的突破,为提高全市复种指数找到了新的作物。

辉煌总在拼搏后,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串串丰收硕果。31年的春华秋实,使他的《云南省稻种资源考察》获得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2004年,《云南山区优质旱地小麦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获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1997年,《云南山区推广自育小麦新品种187万亩》获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2008年,《优质小麦新品种临麦6号选育与推广》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花岗岩红壤地区钾肥肥效试验研究》获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他的辛勤工作,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1990年、1991年被云南省农业厅授予“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被评为“临沧地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2000年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他被国家科技部授予“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现在,“功成名就”的杨国敏仍然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继续着他要为农民群众的丰收做贡献的志向。有人不解地问杨国敏:“是什么精神动力在推动你,使你有那么大的干劲儿?”杨国敏说:“很简单,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就要为农民实现‘五谷丰登’、生活富裕的理想而努力。只要听说和看到因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农村大面积推广,并获得大丰收,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就是我最高兴和感到欣慰的时候,这种幸福感和成就感是别人无法体会到的。”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作者:李家赛 11-17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