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1. 蔗栽培生理:主要包括甘蔗的高产生理、甘蔗营养生理。
2. 基因工程:主要研究与纤维素乙醇生产有关的基因工程技术。
3. 分子生物学:有关木质素代谢的分子调控及甘蔗根际微生物的分子分析。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863”,福建省重大项目,国家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多项。
1. 荷兰马铃薯专用系列新品种的引进利用。
2. 加工型甘薯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科研成果:
主持选育多个甘薯、马铃薯新品种,参与制定两项国家标准。
1. 甘薯脱毒繁育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陈凤翔; 袁照年; 翁定河; 陈炳铨; 陈选阳; 庄宝华 【科技成果】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局; 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 2003-04-15
2.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线虫病作物的研究 潘大仁; GuangmingXiong; 陈如凯; 张木清; 许莉萍; Daguan Cai; 周以飞; 袁照年; 陈平华; 郭金平; 邓祖湖 【科技成果】福建农林大学 2003-09-01
发明专利:
[1]胡朝华,袁照年. 一种温敏型纳米胶包被蔗-稻改性炭基缓释氮肥及其制备方法[P]. CN110937954A,2020-03-31.
[2]胡朝华,袁照年. 一种半互穿凝胶包裹生物炭基保水增肥剂及其制备方法[P]. CN109534896A,2019-03-29.
[3]胡朝华,袁照年,陈如凯. 一种甘蔗炭基水肥双控型复合缓释载体及其制备方法[P]. CN105294278B,2019-02-05.
[4]胡朝华,袁照年,黄伟,蔡银翔,黄潮华,邓祖湖,陈如凯. 一种纳米胶#蔗叶/蔗渣复合包膜缓释氮肥及其制备方法[P]. CN106748577A,2017-05-31.
[5]胡朝华,袁照年,陈如凯. 一种甘蔗炭基水肥双控型复合缓释载体及其制备方法[P]. CN105294278A,2016-02-03.
[6]袁照年,林庆良. 一种甘薯化学消毒组培方法[P]. CN104885939A,2015-09-09.
[7]高世武,林庆良,袁照年,许莉萍,陈晓英,郭晋隆,阙友雄. 一种铁皮石斛化学消毒组培方法[P]. CN104885940A,2015-09-09.
[8]袁照年,林庆良. 一种巨芒化学消毒组培方法[P]. CN104885941A,2015-09-09.
[9]高世武,林庆良,许莉萍,陈晓英,郭晋隆,阙友雄,袁照年. 一种果蔗化学消毒组培方法[P]. CN104885944A,2015-09-09.
[10]阙友雄,许莉萍,罗俊,黄宁,袁照年,郭晋隆,徐景升,陈如凯. 甘蔗褐锈病菌PCR检测方法[P]. CN102876797A,2013-01-16.
[11]阙友雄,许莉萍,黄宁,郭晋隆,高世武,罗俊,袁照年,陈如凯. 甘蔗黄锈病菌PCR检测方法[P]. CN102876798A,2013-01-16.
[12]阙友雄,许莉萍,黄宁,徐景升,袁照年,罗俊. 甘蔗赤腐病菌PCR检测方法[P]. CN102864221A,2013-01-09.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英文论文:
1 Rukai Chen , Yuan zhaonian.“Sugarcane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in China”. International Sugar Journal 2010,6 1130-1137
发表期刊论文:
[1]刘增亮,廖楠,汪茜,龙艳艳,袁照年,陈廷速.不同土壤类型下甘蔗根系AM真菌多样性及与土壤因子关系[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20,39(01):216-224.
[2]魏云浩,李宇鹏,李进,袁照年.保水剂的发展前景[J].现代农业研究,2019(03):52-54.
[3]覃晓娟,廖楠,张金莲,李冬萍,李松,袁照年,陈廷速.广西红壤区甘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种类的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及多样性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18,39(11):2241-2249.
[4]汪茜,冯重阳,张金莲,宋娟,袁照年,黄京华,陈廷速.甘蔗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季节性变化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8,39(09):1689-1694.
[5]汪帆,林德喜,袁照年,张华.袋控施肥对甘蔗地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6,32(02):325-330.
[6]汪帆,林德喜,袁照年,张华.不同袋控施肥对甘蔗产量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6,47(02):430-436.
[7]罗俊,许莉萍,邱军,张华,袁照年,邓祖湖,陈如凯,阙友雄.基于HA-GGE双标图的甘蔗试验环境评价及品种生态区划分[J].作物学报,2015,41(02):214-227.
[8]徐良年,邓祖湖,林彦铨,林兆里,林炜乐,罗俊,陈如凯,袁照年,张华,许莉萍.甘蔗新品种福农38号的选育与评价[J].中国糖料,2014(02):4-6.
[9]张华,罗俊,袁照年,高三基,杨颖颖,林兆里.甘蔗机械化种植的农艺技术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34(01):78-81.
[10]张华,林兆里,罗俊,杨颖颖,袁照年.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农艺技术分析[J].中国糖料,2012(04):73-75.
[11]罗俊,邓祖湖,阙友雄,袁照年,陈如凯.国家甘蔗第七轮区域试验品种的丰产性及稳定性[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2,18(05):734-739.
[12]罗俊,张华,邓祖湖,许莉萍,徐良年,袁照年,阙友雄.应用GGE双标图分析甘蔗品种(系)的产量和品质性状[J].作物学报,2013,39(01):142-152.
[13]陈廷速,李松,张金莲,覃晓娟,刘红坚,谭裕模,袁照年,李杨瑞.丛枝菌根(AM)真菌对甘蔗根系侵染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05):1757-1760.
[14]邱才飞,袁照年,彭春瑞,钱银飞,邵彩虹.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价盆栽甘薯品种(系)观赏性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03):56-59+62.
[15]张爱加,袁照年,陈冬梅,王海斌,吴文祥,林生,陈婷,陈兰兰,方长旬,林文雄.甘蔗根际土壤化感潜力评价及其化感物质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05):1013-1017.
[16]邱才飞,彭春瑞,袁照年,邵彩虹.施肥对观赏甘薯开花习性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0(01):33-36.
[17]张招娟,陈选阳,袁照年.甘薯新品种金山679的选育及其高产机理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1(06):1000-1005.
[18]许莉萍,阙友雄,刘金仙,郭晋隆,郑益凤,徐景升,袁照年,陈平华,陈如凯.甘蔗叶片全长cDNA文库构建及EST序列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9,17(05):843-850.
[19]罗俊,袁照年,张华,陈由强,陈如凯.宿根甘蔗产量性状的稳定性分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15(04):488-494.
[20]张招娟,张伟,陈选阳,袁照年,吕文河.北美马铃薯新品种在福建冬种的表现[J].中国马铃薯,2009,23(04):193-196.
[21]张华,罗俊,袁照年,林彦铨,邓祖湖,徐良年,陈如凯.国家甘蔗区试品种的丰产性及稳定性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08,29(06):744-750.
[22]陈选阳,袁照年,张招娟,王松良,郑金贵.甘薯番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转化烟草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7(10):1724-1728.
[23]张招娟,吴振新,陈凤翔,陈选阳,袁照年.红心加工型甘薯新品种金山630特性和绿色高产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07(04):302-303.
[24]陈选阳,陈凤翔,袁照年,张招娟.甘薯新品种金山630的选育及其生理特性[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03):347-350.
[25]方树民,郑光武,袁照年,陈玉森.甘薯新品种(系)对蔓割病和薯瘟病的抗性反应[J].福建农业科技,2007(03):42-44.
[26]张招娟,陈凤翔,陈选阳,袁照年,吴振新,谢世彪.甘薯加工型新品种“金山630”的选育[J].福建农业科技,2007(01):46-47.
[27]邱才飞,袁照年.甘薯综合应用的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7(01):40-43+49.
[28]陈选阳,袁照年,张招娟.基因工程改良甘薯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06(01):21-25.
[29]袁照年,陈选阳,张招娟,李明松.甘薯抗I型薯瘟病的RAPD标记筛选[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06):861-863+938.
[30]陈选阳,林世强,袁照年,张招娟,郑金贵.甘薯zds基因的克隆与植物表达载体构建[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5(04):473-477.
[31]陈选阳,袁照年,张招娟,郑亚凤,郑金贵.甘薯块根总RNA提取与psy基因保守序列的克隆[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5(01):67-69.
[32]王忠安,袁照年,李文卿.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甘薯膜脂过氧化和非酶促保护物质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04(04):54-57.
[33]陈平华,陈如凯,潘大仁,许莉萍,袁照年.Hs1 pro-1双子叶表达载体构建和转化大豆研究初报[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3(04):486-489.
[34]陈选阳,郑金贵,袁照年.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代谢工程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3(03):348-352.
[35]翁定河,袁照年,梁章冰.马铃薯引进品种基本性状评价[J].中国马铃薯,2003(02):90-92.
[36]郭金平,潘大仁,许莉萍,袁照年.甘薯品种鉴定中指纹图谱的建立和应用[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3(01):19-22.
[37]张招娟,庄宝华,袁照年,陈选阳,陈凤翔.脱毒甘薯增产的生理特性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01):68-71.
[38]张招娟,袁照年,陈选阳.甘薯新品种金山25[J].中国种业,2002(06):47.
[39]黄华康,袁照年.甘薯茎尖培养的适宜培养基筛选[J].杂粮作物,2002(03):141-143.
[40]陈选阳,陈凤翔,袁照年,庄宝华,翁定河.甘薯脱毒对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04):449-453.
[41]陈选阳,袁照年,陈凤翔,庄宝华.甘薯新品种金山584的特征特性与栽培要点[J].福建农业科技,2001(02):28.
[42]翁定河,袁照年.福建省马铃薯引种对比试验[J].中国马铃薯,2001(01):27-29.
[43]袁照年,陈凤翔,翁定河,陈选阳.关于完善我省“两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的几点建议[J].福建农业科技,2000(05):20-21.
[44]陈凤翔,袁照年,庄宝华,陈选阳,林文新.甘薯新品种金山1255的选育与鉴定[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03):296-299.
[45]袁照年,陈凤翔,陈选阳,庄宝华.甘薯茎尖试管苗的快繁技术研究[J].杂粮作物,2000(04):35-37.
[46]袁照年,陈凤翔,陈选阳.甘薯新品种“金山1255”的选育[J].作物杂志,2000(04):37.
[47]陈凤翔,陈选阳,袁照年,庄宝华.福建甘薯良种选育成就与展望[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01):7-11.
[48]袁照年,陈凤翔,陈选阳,方树民.甘薯抗薯瘟病的遗传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9(04):413-416.
[49]罗淑平,员海燕,山军建,袁照年.玉米耐旱性的生理生化和遗传育种理论与方法[J].作物杂志,1998(S1):86-94.
[50]袁照年,罗淑平,吴光成.玉米两个生育时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S2):1-6.
[51]员海燕,刘引理,袁照年.玉米杂交种选育趋势初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S2):20-23.
[52]吴光成,毛建昌,袁照年.黄早四衍生系产量配合力的改良效果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S2):33-37.
[53]袁照年,罗淑平,员海燕.水分胁迫对玉米两个生育时期EST和POD同工酶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S2):90-94.
[54]陈凤翔,陈彦卿,袁照年,林文新.甘薯集团杂交后代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相关及通径分析[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5(03):257-261.
会议论文:
[1]庞孜钦; 胡朝华; 袁照年. 石灰改良对甘蔗生长及其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影响[C]. 中国作物学会.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中国作物学会:中国作物学会,2019:201.
[2]张赛; 庞孜钦; 胡朝华; 袁照年. 生物炭和炭基肥在甘蔗栽培中的应用潜力研究[C]. 中国作物学会.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中国作物学会:中国作物学会,2019:314.
[3]庞孜钦; 胡朝华; 袁照年; 黄锦文. 减量施氮和配施生物炭对甘蔗连作土壤氨氧化作用的影响[C]. 中国作物学会.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中国作物学会:中国作物学会,2018:151.
[4]惠乾龙; 吴佳雯; 叶文彬; 胡朝华; 袁照年. 甘蔗ScNRT2蛋白基因家族的注释及生物信息学分析[C]. 中国作物学会.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中国作物学会:中国作物学会,2017:75.
[5]袁照年;翁定河;曹晓红. 连城县地瓜干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C]. 福建省农学会.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分会场论文集.福建省农学会:福建省农学会,2005:279-282.
[6]袁照年;翁定河;李丽娟. 福建省马铃薯产业化对策分析[C]. 福建省农学会.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分会场论文集.福建省农学会:福建省农学会,2005:283-286.
[7]袁照年. 猎霜(25.75%)生物药剂试验[C]. 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5年全国马铃薯产业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5:203-204.
[8]李丽娟; 袁照年. 福建省马铃薯产业化的思考[C]. 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5年全国马铃薯产业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5:106-109.
[9]袁照年. 中国冬种区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C]. 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会与第五届世界马铃薯大会论文集.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中国作物学会,2004:368-371.
[10]袁照年. 中国冬种区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C]. 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4:368-371.
[11]袁照年; 翁定河. 福建省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C]. 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2:24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