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110余篇,出版教材和学术著40多部。
出版专著:
1. 《职业指导概论》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89.7
2. 《选择职业的艺术》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0.9
3. 《当代青年择业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2
4. 《求职手册》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1.12
5. 《现代人际交往心理学》中国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2.1
6. 《成功之路-----当代女性求职艺术》农村读物出版社 1995
7. 《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8. 《职业指导(北京市教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9. 《农民抵制乱收费的护身符》改革出版社 1999.12
10. 《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7
11. 《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0
12. 《贫困不是命》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
13. 《社会心理学》农业出版社 2001.6
14.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1
15. 《农村社会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8
16. 《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7
17. 《中国小城镇建设》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9
18.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 2006.4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1
20. 《组织行为学》和平出版社 2007.3
21. 《农村社区合作组织理论与实践探讨》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7.5
22. 《农村社会发展动力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11
23. 《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11
24. 《乡村旅游与农村社区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11
25. 《农村社会学》 (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11
26. 《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10
27. 《社会心理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12
28. 《农村教育知识读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6
29. 《农业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3
30. 《乡村旅游与城乡一体化》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9.8
31. 《承德社会经济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6
32. 《农民参与土地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1.1
33. 《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5
发表中文论文:
1 《现代农业与农民素质》发言提纲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会议】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 2008-12-19
2 世界一流涉农大学专业设置的特点 王波; 谭颖; 徐娟娟;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 【会议】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2009-05-01
3 影响农民教育效果的几种倾向 谭颖; 徐娟娟; 王波;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 【会议】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2009-05-01
4 社会心理学在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会议】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 2000-10-01
5 真正使农民受益的组织是农民合作社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期刊】农村工作通讯 2012-01-15
6 取消“农民工”称谓的背后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期刊】人民论坛 2012-02-01
7 一些农民希望国家征用土地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期刊】农村工作通讯 2012-02-04
8 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朱启臻; 曾富生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大庆石油学院人文学院 【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08-15
9 农村老年人养老应对能力的现状及其提升路径——基于行动应对视角的调查 曾富生; 朱启臻; 徐莉莉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湖北社会科学 2010-11-10
10 对农业性质和功能的重新认识 鲁可荣; 朱启臻 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20
11 农业文化的价值及继承和保护探讨 孙白露;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01-15
12 村级治理中基于协商的公众参与——以邓州“4+2”工作法的经验研究为例 梁怡; 杨汇泉;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黑河学刊 2011-01-20
13 谁在种地——对农业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 朱启臻; 杨汇泉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15
14 论村落存在的价值 朱启臻; 芦晓春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20
15 不同类型农民工市民化诉求 朱启臻; 马腾宇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农民问题研究所 【期刊】农村金融研究 2011-04-15
16 统一主体与多元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的权变性建构 杨汇泉; 朱启臻; 梁怡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15
17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抚育策略的社会学思考——一项生命历程理论视角的个案考察 杨汇泉;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人口与发展 2011-03-29
18 关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问题的学术讨论 任大鹏; 赵阳; 徐小青; 郝晋珉; 叶敬忠; 刘登高; 王俊勋; 张延秋; 李平; 朱启臻; 徐旭初; 王秀清; 李生; 苑鹏; 杨东霞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与农村法制研究中心;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大豆协会; 农业部畜牧业司;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农村问题研究所北京代表处;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浙江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部政法司;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15
19 在科学与“迷信”之间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 【期刊】科技与企业 2003-06-10
20 公共部门管理之精义:“无为无不为” 龚春明;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 【期刊】领导科学 2011-07-01
21 当代中国农民的职业观念的调查与思考 朱启臻; 张蓉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12-15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四个要素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 【期刊】农村经营管理 2011-09-06
23 试论中国农业文化的价值及保护 孙白露;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9-10
24 “被城市化”的农民生存透视 朱启臻; 袁明宝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期刊】人民论坛 2011-08-15
25 土地为何一再被“冷落”——以四川省XB村为个案的透视 龚春明;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求实 2011-09-10
26 论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及途径 蔡秀珍; 朱启臻 辽宁朝阳工程技术学校;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 【期刊】教育与职业 2011-09-21
27 提高农民素质是为贫困农村发展注入活力的根本措施——吕梁地区扶贫攻坚经验的调查与思考 朱启臻; 普书贞; 何学彦; 陈冬生 中国农业大学国务院行政学会中央党校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7-11-15
28 建立良性机制 培养现代化职业农民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 【期刊】农村工作通讯 2011-10-30
29 农业生产视角下的村落价值 芦晓春;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农村经济 2011-10-25
30 发展现代农业的三个误区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 【期刊】农村经营管理 2011-11-06
31 在农村民主管理中如何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基于对河南邓州“4+2”工作法的考察 朱健楠;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0-01-25
32 公众农业功能认知的调查与思考 高春凤; 朱启臻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农村经济 2010-04-25
33 农业补贴的历史与理论探析 曾富生; 朱启臻 大庆石油学院人文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10
34 安徽省农民素质现状、培训需求与新型农民分类培训分析 李兴佐; 鲁可荣; 朱启臻; 林富强 中国农业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民研究所 【期刊】教育与职业 2008-07-11
35 农业补贴与农村社会保障相结合——基于农业补贴效果的重新审视 曾富生; 朱启臻 大庆石油学院人文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25
36 “空心村”整治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朱启臻; 杨汇泉; 朱健楠 中国农业大学 【期刊】理论探索 2010-07-01
3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历史考察与现状分析 曾富生; 朱启臻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8-15
38 我国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的归因研究:一个方法论上的反思 龚春明;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南昌航空大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 【期刊】学术论坛 2010-09-10
39 关于新型农民分类培训的思考 高强;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中心 【期刊】教育与职业 2007-03-21
40 关于农业社会学的几点思考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15
41 农村能源结构与农村社会变迁相关研究——以河南省农村为例 高明国;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河南财经学院 【期刊】农村经济 2009-02-25
42 给农民工一个讲述的窗口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 【期刊】广告人 2009-04-15
43 “保增长”不能忽视农民利益 朱启臻; 张静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 【期刊】中国土地 2009-04-30
44 自己的利益要靠自己维护——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农民利益的实现 朱启臻; 王念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学院 【期刊】中国土地 2009-08-30
45 农村发展在于农业之外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期刊】农村工作通讯 2009-09-05
46 邓州市“4+2”工作法调查 关璐;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期刊】中国土地 2009-09-30
47 发掘社区农业的时代魅力 朱启臻; 曹杰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期刊】中国合作经济 2009-12-20
48 中国农民“善分不善合”心理机制分析 关璐;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长治学院学报 2009-12-15
49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建构回顾及研究述评 杨汇泉;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20
50 关于农民技术教育的几个问题——怀化市农科教结合的启示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市 【期刊】成人教育 2002-01-10
51 论农民教育观的变革 陈俊峰;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期刊】高等农业教育 2002-09-30
52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戴向波;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 【期刊】中国农业教育 2002-03-30
53 对计划体制下我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思考 朱启臻; 陈俊峰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2-30
54 论农村阶层利益结构与农村社会稳定关系 吴惠芳; 朱启臻; 朱春阳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河南大学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8-15
55 关于农村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的几个问题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5-15
56 农民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关于承德市农民教育的调查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 【期刊】职教通讯 1999-08-15
57 影响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3-30
58 林区村民行为与林业发展关系的研究——金寨县村民观念与行为的调查 朱启臻; 刘璨; 马天乐; 许勤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30
59 小城镇建设与农民现代化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 【期刊】小城镇建设 2000-01-15
60 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与对策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 【期刊】小城镇建设 2000-10-15
61 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关于农民环境意识的调查与思考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 【期刊】调研世界 2001-01-10
62 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与对策探讨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6-30
63 晏阳初平民教育实践对现代农民教育的启示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 北京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9-30
64 关于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土地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 【期刊】中国土地科学 2001-04-30
65 社会心理学在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 【期刊】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1-05-15
66 农科教结合是中国农业应对加入WTO挑战的有效途径 陈俊峰;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期刊】农村经济 2002-04-28
67 进城农民对土地态度的调查与思考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期刊】中国农村经济 1996-03-25
68 移民村庄自组织现象成因探析 高春凤;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市; 博士研究生 【期刊】农村经济 2006-03-25
6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分析——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 朱启臻; 刘璐; 韩芳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30
70 对我国深山区移民扶贫成本的社会学分析——以江西省遂川县为例 赵劲; 李敏; 朱启臻; 张大勇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期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10
71 整村搬迁移民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曾富生;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期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10
72 新农村建设与失地农民补偿——农地发展权视角下的失地农民补偿问题 朱启臻; 窦敬丽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期刊】中国土地 2006-04-30
7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研究 鲁可荣; 张颖;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期刊】高等农业教育 2006-07-30
74 自组织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合作组织 高春凤;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期刊】理论导刊 2006-09-10
7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民培养 鲁可荣; 朱启臻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未来与发展 2006-09-15
76 论新农村的特点与新农村建设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期刊】林业经济 2006-12-15
77 国外小额贷款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孙鹤;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世界农业 2007-02-10
78 农业的公共产品性与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朱启臻; 鲁可荣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农村发展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 北京 【期刊】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7-02-15
79 农民工生存状况实证分析——对南昌市897位样本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 宗成峰;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期刊】中国农村观察 2007-01-20
80 河北省盆花市场流通体系研究 王兰明; 高会东; 朱启臻 河北工程大学农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河北邯郸; 河北邯郸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07-03-20
81 论农业的公共产品性 鲁可荣; 朱启臻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调研世界 2007-04-10
82 农业的公共产品性与政府的作用 鲁可荣;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07-04-30
83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新型农民 鲁可荣;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期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7-15
84 农村劳动力流失与新农村建设 朱启臻; 李洁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期刊】调研世界 2007-10-10
85 浅析农业专业生产条件下的农民合作组织特征 高春凤; 朱启臻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农村经济 2007-12-25
86 中国农村反贫困实践的自组织理论分析 高春凤; 朱启臻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博士北京; 教授北京 【期刊】理论导刊 2007-12-10
87 化肥不合理施用中负外部性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对策研究 高明国;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河南农业科学 2008-12-15
88 农村养老与土地支持——关于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的调查与思考 韩芳; 朱启臻 北京农学院人文社科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探索 2008-10-15
89 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社会分析 朱启臻; 韩芳; 张晖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林业经济 2008-11-15
90 农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创新 朱启臻; 杨汇泉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探索 2008-12-15
91 农业特性的社会学思考 朱启臻; 陈倩玉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15
92 企业主导型测土配方施肥运作模式的创新研究 李兴佐; 朱启臻; 王仁山; 林富强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烟台新华测土配肥有限公司; 山东省烟台农业学校 北京; 山东烟台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08-03-10
93 农民教育重在提高有效性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所长 【期刊】农村工作通讯 2008-04-16
94 企业主导型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启示 李兴佐; 朱启臻; 鲁可荣; 林丽丽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北京 【期刊】农业经济问题 2008-04-23
95 经验判断≠科学结论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期刊】文史博览(理论) 2008-04-28
96 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朱启臻; 王念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期刊】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7-20
97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后发型农村社区发展动力研究 鲁可荣; 朱启臻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农业经济问题 2008-08-23
98 农民专业合作发展的必要条件分析 王念;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 【期刊】中国合作经济 2008-08-20
99 专业化生产条件下农民技术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陈维静; 朱启臻; 姚继亮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期刊】成人教育 2008-09-10
100 从农村科技核心户功能看农村社会结构重构 高春凤;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博士研究生 【期刊】农村经济 2005-06-28
101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李静;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海淀; 北京海淀 【期刊】中国农业教育 2005-05-30
102 农村扶贫开发理念辨析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期刊】农业经济问题 2005-11-23
103 启动农民科技培训“五个一”工程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主体保证——赴江苏、湖北农民科技培训调研报告 李少华; 朱启臻; 高启杰; 熊春文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期刊】农业科技管理 2005-12-26
104 2002年中国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回顾 左停; 李小云; 朱启臻; 叶敬忠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30
105 SARS事件中的流言与控制 朱启臻; 李珂; 于占杰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30
106 民国乡村建设派思想及其实践对现代农技推广工作的启示 邓世勇 ;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期刊】中国农技推广 2004-01-25
107 对城乡劳动力就业不平等的再思考 朱启臻; 李敏; 马珍珍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期刊】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06-15
108 2003年中国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回顾 左停; 李小云; 唐丽霞; 叶敬忠;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30
109 对农村科技核心户社会功能的探讨 高春凤;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9-30
110 北京山区农民土地价值观念变化分析 朱启臻; 朱琳; 张凤荣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硕士研究生 【期刊】绿色中国 2005-02-28
111 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措施在于解放农民 朱启臻; 马珍珍; 李敏; 李静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30
媒体报道:
朱启臻: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
“农民不愿种地”是目前中国农业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老化和后继乏人,“今后谁来种地”将成为一个亟需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的难题。2011年6月,《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一书的出版可以说是恰逢其时,该书以访谈的形式描述了中国农民与农业的关系,在论述农业的重要性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和事实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代际之间对土地态度的变化,中国农村人口离土的趋势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该书的作者之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请他深入分析一下农民离开土地的原因、危害及对策,为我们思考农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农家书屋》:为什么会想到做“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这样一个研究?
朱启臻:我是一个曾经当过农民,而后在农业大学读书,如今又在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研究农民问题的“农民教授”。感觉在我国,只要是当过农民,以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被贴上农民的标签,享受着有别于他人的歧视性待遇。所以我骨子里就带有了农民倾向,看问题就会更多地站在农民的角度来思考。
农民离土进城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但是,哪些原因促使农民离开土地?农民离土对农业发展会产生何种影响?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对农业的发展做出怎样的判断,如何建设现代农业和获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也就有了本项研究。
《农家书屋》:研究具体是怎么进行的?
朱启臻:最初计划是对10个省市的20个村庄进行调查,以访谈的形式,围绕“谁在种地”这样一个简单问题展开访谈,了解农村农业劳动力的现状。20个村庄是根据平原、山地、地少人多、地多人少以及近郊远郊等因素选择的,我们先后去到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四川、重庆、山东、黑龙江、安徽等地。调查持续进行了18个月,从2009年5月到2010年11月才最终结束,期间有学生回自己的老家做了一部分调查,这样总的省市和村庄就超过了最初的设计。最后,我们整个团队共完成200多个案例,选择进入《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一书的案例,是经过我们精心挑选,去掉了当中大量同质性的案例,保留有代表性的异质性案例,从不同方面反映现在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
《农家书屋》:农民离开土地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吗?研究它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朱启臻:农民离土是普遍现象,我们在农村调查时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农民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但然,原因是多面的,除了收入低、向往城市生活、转变身份、子女教育等原因外,还与社会的鼓励、引导和社会心理有关。只要和农民打交道,我们就很容易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不容易,可以感受到农村人希望转变身份,到城镇谋生存的强烈愿望。正是这种力量,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通过各种途径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到陌生的城市去谋生;也正是这个原因,农村逐渐成为了老年人的社会,老年人生活的孤独、对农业生产的无奈成为一种普遍的心态。
当我们深入一个又一个村庄调查哪些人还在种地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老年人在种地”,“年轻人不愿种地,也不会种地”。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再过十年谁来种地?”这个问题也就引出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农民和基层干部们普遍担心的问题。
我们研究“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的目的在于探讨农民、农业、政府三者的相互关系,希望通过将农民生活状态、农业面临的问题和人们对发展农业的种种探索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大家,可以把复杂、枯燥的理论通俗地展现给读者。同时,唤起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形成全社会关心农业和关爱农民的社会氛围,为国家的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安全提供认识基础。
虽然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口号已经多年了,财政支农的资金也在逐年增多,但是由于没有形成全社会关心农民、关爱农业的社会氛围,使中央的政策和各项惠农政策打了折扣。有人说“只有农业出了大问题,才能引起人们对农业的重视”,这话不无道理,确实是当人们衣食无忧时,想不到农业有什么重要的,当然更想不到农民。但我们不能等着农业出了问题那天再谈农业的重要性,再谈如何解决农业问题。“马后炮”的研究尽管也可以评价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是社会为此要付出惨重代价。因此,我们学者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防患于未然”。
《农家书屋》:我们遇到过许多农民希望离开农村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是短暂的离开而是彻底的离开,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朱启臻:农民离开土地向非农领域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导致这一流动的直接动因是城乡存在的巨大差异。
首先,从事农业劳动不仅收入低,劳作辛苦,还承担着巨大的自然和市场的风险。在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面前,农民为农作物收成担惊受怕,他们担心收成少,但是遇到了风调雨顺,当农业获得好收成时农民又为卖而发愁。无论是丰收还是歉收,农民的收入都难以保证,于是农民就背井离乡大规模流向收入更稳定的职业领域。
其次,城市生活方式的吸引。城市有人们羡慕的繁荣、便捷的生活条件、完善的公共服务,成为农村年轻人梦想的天堂,他们或为城市生活方式所吸引,或为让后代享受良好的教育,或为自己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坚定了他们彻底离开乡村的决心。“出来了就不回去”、“只要能在城镇生存就不回农村”、“即使农业劳动能够获得高的收入也不愿留在乡村种地”,这是访谈过程中我们听到的最多的答案。
再次,教育环境营造了只有离开农村才光荣的社会心理氛围,也成为农村青年离开乡村的重要推力。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或社会舆论,都把离开农村作为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使得年轻人认为只有远离农村和农业才是“光荣”的,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是“丢人”的。“不会有姑娘愿意嫁给留在农村种地的年轻人”,这种社会心理成为年轻人逃离乡村的重要动因之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劳动力流动的趋势,但是如果形成一种劳动力不流向城镇就是“傻”,就是“没本事”的社会心理,则会对未来农业的安全埋下隐患。
《农家书屋》:在过去若干年中,许多学者和政府官员都曾在不同场合下过这样的判断,“农民的出路在于非农化”、“农业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农村的出路在于城镇化”。那是不是表示并不担心农民离开土地?
朱启臻:我先举个例子,一个53岁的农民告诉我们说,“我就是村里的年轻人了,谁家有重活都来找我”。过去谁家盖房子,全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来帮忙,几天就可以把房子盖好。现在花钱雇人都很困难,一个农户的房子盖了两年才盖完,就是“找不到人,干干停停”。农忙时雇人就更困难了。在农村农忙时雇人的工资一年一个台阶地长,2008年每个劳动力一天工钱是60-70元,2009年长到每天80-90元,2010年是100-120元,每天还要管饭和香烟,即使这样有些还是雇不到人。
人们说“农民的出路在于非农化”,是指我国农民人口过多,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要使农民富余必须减少农民。当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例比较小时,国家对农民的扶持才更有效。“农业的出路在于工业化”,不是让人们都当工人,而是通过发展工业,提供积累,实现支持农业的目标。但是并不是不要农民,相反,社会越发展越需要高素质的农民。当农业劳动力转移得已经影响到农业生产时,就必须花大的代价吸引劳动力流向农业。在我们所调查的20多个乡村中,几乎不存在可稳定转移的劳动力。留在乡村的劳动力人口大都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离开的人。此外,对乡村富余劳动力的统计不能按照农业劳动时间计算,因为农业不同于工业,农业劳动具有季节性、农作物管护具有随时性等特点,劳动时间的分布不能由劳动者自由确定决定了种地的农民不能远离土地。
同时,有种观点认为农业劳动力短缺是好事,为机械化、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看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主要问题一是规模经营(如家庭农场)同样需要年轻人,而且需要素质更高的新型农民;二是并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实现机械化规模生产,如广大的丘陵山地,发展特色山地农业,对中国的农业安全和适应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也不是任何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力都可以用机械化来替代,像蔬菜种植、水果栽培等,都是劳动力密集型农业。当农业劳动力减少到影响农业生产程度时,靠其他替代办法是难以奏效的。
《农家书屋》:农业劳动力占人口的比例是多少比较合适?目前限制农民离开土地的因素有哪些?
朱启臻:这是一个难以确切回答的问题。一个国家农业劳动力的比例与一国的人口、科技水平、自然条件、 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人口就降至全部人口的2%以下。美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占全国就业劳动力总数的2.1%。美国农业不仅能满足本国需求,外汇收入的20%来自农产品出口。日本2010年“农林业普查”结果表明,全国1.27亿人口中,农业就业人口为260万,占2%,但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不足50%,由于农业就业人员年龄老化,农民难以找到接班人,如何培养新农民成为重要课题。
我国有13.4亿人口,农村人口占50.32%,农业劳动力约3亿。与发达国家相比,似乎中国还有十分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可以转移。但我认为并不是农业从业人口越少就越现代化。最合适的农业劳动力比例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劳动力数量能够为一国的农业安全提供保障,并使其农业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条件是这个国家有足够的实力,使农业人口获得较高的收入,农民过上富足的生活。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就是这两个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限制农民离开土地和限制农民留在土地的因素都是存在的。其中限制农民离开土地的因素主要是户籍、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使离开土地的农民难以在城镇扎根,又不愿回到乡村,而成为不稳定状态的“游离”群体。同时也存在限制农民留在土地上的种种因素,如农业收入不稳定、政府对农业支持力度不足、支持农业的途径缺陷、土地流转不畅、缺乏发展资本等,使农业难以成为有吸引力的就业领域。
《农家书屋》:近些年举家外迁的农户越来越多,妇女大都随着丈夫进城打工,儿童也随着父母进入城镇读书。已经不再有原来的“三八六一部队”,老年人成为留在农村的主体。这种乡村老龄化对今后的农业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农民离开土地有哪些危害?
朱启臻:事实确实如此,中老年人因为有过挨饿的经历,因此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珍惜粮食,勤奋耕耘,每年都期盼着农业大丰收。正是这种感情支撑着中国农业生产,我们所到之处,看到勤劳的老农民把地料理的十分精细,田边、地头、甚至道路的两边都种满了庄稼和蔬菜。而年轻人对土地的感情已经在渐渐淡化,仅有的一些年轻劳动力也只是暂时留在农村,他们大多表示“只要条件允许了,还会外出打工”。他们并不是稳定的农业劳动力。
老农民因为体力等原因所限,经营农业已经力不从心。如在种植时呈现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减少复种指数,原来种两季作物,现在只种一季,如以前种玉米和小麦,一年两熟,现在只选择种玉米,或者原来种双季稻,现在改为单季稻;二是粗放经营,许多老年人由于体力和精力的原因,无法进行精耕细作和田间管理,只管播种和收获,实行的是粗放管理,目的是“够吃就行了”;三是撂荒,尽管撂荒地相对数量并不多,但撂荒现象在一些地区较普遍,老年人只选择生产条件好的、离家近的水地耕种,离家远的和旱地则选择了撂荒。对老农民来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农民离开土地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如果过度离土,以至于形成当农民“没出息”的社会心理,这就会对未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隐患。最突出的就是农业生产后继无人,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老农民不能承担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的角色,这将使农业生产受到威胁,进而威胁一国的粮食安全。
《农家书屋》:应该如何缓解农民离开土地这一问题?
朱启臻:前面谈到,农民离土是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问题在于,我们不恰当的宣传、教育,严重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认为只有离开农村才是“英雄”,留在农村的是“狗熊”,以至于留在农村当农民“连媳妇都娶不上”。歧视农业和农民的社会心理不仅加速了农民离开土地,也为农业的发展埋下隐患。如果不扭转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农业的安全和城乡和谐发展就会成为空话。我们研究农民离土问题,绝不是阻止农民离土,也不是把已经离土的农民再拉回农村。而是主张开辟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渠道,农民离开农村成为永久的城市居民应该受到鼓励,年轻人愿意经营农业成为职业农民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支持。要培养大批的现代职业农民,需要全社会理解农业,形成关心农村和尊重农民的社会氛围,使农民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这是《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一书的目的之一。
《农家书屋》:您曾多次提到农业的公益性,为什么强调农业的这一特性呢?
朱启臻:在一些学术会议上,我曾多次呼吁要把农业作为公共产品来对待。农业活动本质上是公益性活动,这是由农业的基础性、农业的多功能性、国家农业安全的需求等特点所决定的。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理解农业的政府的责任,要保障一个国家农业的安全,政府必须协调农民的利益,把农民利益的实现和国家农业安全的目标统一起来,通过政府支持农业使农民获得较高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我常用国防类比农业,在国家安全这一点上,农民同士兵处于同一性质。我们不能将农业问题仅仅视为一个经济问题,它是吃饭的问题、生存的问题,经济可以不增长,生存必须时时有保障。因此,农民的稳定就成为保障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的最基本条件。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当农业劳动力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就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实际上这种影响已经产生),这时要留住或鼓励年轻人从事农业,就需要给予他们有保障的、甚至比城市就业更高的收入。认识到农业的公益性,就为政府支持农业、提高农民的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农家书屋》:“工业反哺农业”、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均可视为政府在农业上履行责任的方式,除此之外,结合国外的经验和国内的实际情况,您还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朱启臻: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小规模分散经营、缺乏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率低等。而国际上政府对农业的责任表现为两个方面:农业支持,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入手,通过对农业科技、教育、水利、环保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财政投资实现对农业的支持;再有就是农业保护,通过行政或法律的强制力使农民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回报。
我认为除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外,支持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是政府支持农业的重要途径。农民合作是最有效解决一家一户生产弊端的形式。农户经营并不排斥现代化,相反农户可以更好地容纳各类现代农业要素。不能错误地把现代农业等同于规模农业,更不能等同于工商资本经营的规模农业。农业组织的最基本形式是家庭,这种组织形式可以随着一些农户放弃农业而逐渐成长为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再作为合作社的成员形成更大的合作组织。尽管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解方面尚存在很大差别,合作社的发展也存在诸多误区,但是理论研究和各国实践都证明这是既符合农业生产规律,又能实现农民利益的组织形式。我国的农民合作需要在正确引导下逐渐规范。除此之外,政府要努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服务。我不主张工商资本承包农民的土地,因为它违背了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不可持续的,如不纠正,社会会为此付出更高的成本。
《农家书屋》:您提出了一个“现代职业农民”的概念,认为他们将是未来农业的继承人。它的含义是什么?
朱启臻:现代职业农民或称为新型农民是相对传统农民而言,是具有现代观念和掌握了现代科技与管理知识的农民。他们可以是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也可以是农民组织的带头人;可以是农业企业家,也可以是农业经纪人。总之,他们是农村中农业生产经营的某个方面的领头者,是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有社会责任感和敢于创新的农民。
面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和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的现状,我们认为必须培养现代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职业农民对稳定农业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积累农业生产经验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是解决农业后继乏人的重要措施,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职业农民的来源可以是家庭农场的继承人、可以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可以是大中专毕业的学生,一切有志于农业生产经营的人都可以成为现代农民。现代农民需要政府投资培养,现代农民应该接受全面的农业教育,而不是片面的农业教育;现代农民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收入,还应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文章来源:《农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