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计算机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丁刚毅,男,1966年3月出生,重庆市人,中共党员,博士。现任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党委委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学校信息学部委员,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责任教授,“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带头人。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3年6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3年至今北京理工大学工作。

1995年至1996年在美国俄亥俄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2002年3月任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

2003年7月评为教授。

2008年12月任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院长。

社会任职:

1. 总装备部仿真技术专家组成员。

2. 中国计算机仿真协会副理事长。

3. 国防科工委质量与可靠性专家组成员。

4. 国家863信息技术专家。

5. 北京市多媒体公共服务平台专家。

6.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委会专家。

7. 教育部-文化部动漫类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

8. 中国数字电影与数字节目联盟副理事长。

9. 《计算机仿真》杂志编委。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资料更新中……

培养研究生情况:

协助指导硕士生、博士生10余名,独立指导硕士生80余名。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计算机仿真技术、机电工程分析、武器毁伤效应仿真评估、高性能计算、数字化工程等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承担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科技奥运、总装、国防科工局等科研项目20余项。

1. 奥运科技项目“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2007年,项目负责人。

2. 大规模群体、对抗行为仿真方法研究。

3. 基于平行应急管理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动态仿真与计算实验集成升华平台研究。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资料更新中……

发明专利:

1. 广场文艺表演仿真编排系统 李凤霞; 丁刚毅; 黄天羽; 李鹏; 李立杰; 蔡薇蔓 【中国专利】北京理工大学 2010-02-24

2. 大型文艺表演三维交互式虚拟编排系统 李红松; 丁刚毅; 沈晨; 李鹏; 张龙飞; 李立杰 【中国专利】北京理工大学 2010-02-24

3. 指纹识别方法 王崇文; 丁刚毅; 唐明湘 【中国专利】北京理工大学 2008-10-01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中文论文:

1 舰船舱段水下冲击响应有限元分析 金乾坤; 丁刚毅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工程仿真设计与计算实验室 【会议】第十二届现代数学和力学会议论文集 2010-08-10

2 数值模拟软件在水下爆炸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辛春亮; 秦健; 徐更光; 丁刚毅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 【会议】第四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6-10-01

3 基于PC集群的大规模人群场景分布式渲染 李红松; 张智鹏; 李立杰; 丁刚毅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会议】中国计算机图形学进展2008--第七届中国计算机图形学大会论文集 2008-09-01

4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圆明园景观数字重现 陈靖; 王涌天; 林精敦; 吴仑; 郭俊伟; 丁刚毅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会议】中国计算机图形学进展2008--第七届中国计算机图形学大会论文集 2008-09-01

5 基于云计算的中医健康管理系统 胡广芹; 陆小左; 于春泉; 丁刚毅; 张剑 北京工业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期刊】天津中医药 2011-12-12

6 大型广场文艺表演的虚拟编排原型系统 丁刚毅; 李红松; 黄天羽; 张龙飞; 高婧; 彰大为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期刊】系统仿真学报 2008-09-23

7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圆明园景观数字重现 陈靖; 王涌天; 林精敦; 郭俊伟; 刘伟; 丁刚毅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期刊】系统仿真学报 2010-02-08

8 基于SPH的运动物体与水交互仿真建模方法 丁刚毅; 赵欣; 李凤霞; 许仁杰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大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智能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期刊】系统仿真学报 2010-05-08

9 数字表演时代的崭新呈现——中央电视台2010虎年春晚3D全息舞台介绍 陈岩; 丁刚毅; 黄天羽 中央电视台; 北京理工大学数字仿真实验室 【期刊】现代电视技术 2010-05-15

10 数字表演的“精确”视觉盛宴 陈岩; 丁刚毅 中央电视台; 北京理工大学 【期刊】现代电视技术 2010-07-15

11 虚拟靶场体系结构设计 陈留涛; 丁刚毅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期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0-09-15

12 基于特征识别的增强现实跟踪定位算法 陈靖; 王涌天; 郭俊伟; 刘伟; 林精敦; 薛康; 刘越; 丁刚毅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期刊】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0-11-15

13 基于ESB的DICOM通信机制与工程项目集成 王崇文; 丁刚毅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期刊】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0-11-15

14 Ad hoc网络中一种基于稳定的网格多路径路由算法 王捷民; 吴正宇; 宋瀚涛; 丁刚毅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期刊】兵工学报 2009-08-15

15 基于增强现实的人群行为控制仿真系统 郑峰; 李红松; 丁刚毅; 黄张涛; 张长路; 张龙飞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期刊】系统仿真学报 2009-10-23

16 战斗部威力场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陈留涛; 丁刚毅; 金乾坤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期刊】兵工学报 2009-10-15

17 水下爆炸对船板冲击作用仿真 金乾坤; 丁刚毅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北京 【期刊】计算机仿真 2005-06-30

18 基于流媒体的虚拟地理环境研究 杜蔚; 龚建华; 丁刚毅; 陈铮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期刊】计算机仿真 2005-01-30

19 水电工程施工梯段爆破计算机仿真及应用 金乾坤; 丁刚毅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北京 【期刊】计算机仿真 2005-01-30

20 空投武器设备气囊缓冲过程的数值模拟 乐莉; 丁刚毅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北京 【期刊】航空兵器 2002-08-15

21 HLA仿真建模应用研究 丁刚毅; 赵勇; 肖阳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北京 【期刊】计算机仿真 2002-12-30

22 用ALE方法实现射流侵彻靶板的三维数值模拟 曹德青; 恽寿榕; 丁刚毅; 金乾坤 北京理工大学爆炸与安全科学国家实验室; 北京理工大学爆炸与安全科学国家实验室 【期刊】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0-04-30

23 偏心起爆杆式战斗部爆轰驱动三维数值模拟 张新伟; 马晓青; 丁刚毅; 陈放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洛阳 【期刊】航空兵器 2001-12-15

24 C3I系统仿真技术研究 肖旸; 丁刚毅; 赵勇; 罗军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有限公司;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有限公司 【期刊】计算机仿真 2001-10-30

25 含铝炸药二维冲击起爆的爆轰数值模拟 丁刚毅; 徐更光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期刊】兵工学报 1994-11-15

26 高分辨格式在爆轰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丁刚毅; 王廷增; 徐更光 北京理工大学力学工程系; 北京理工大学力学工程系 【期刊】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992-07-01

27 嵌入式软件全数字仿真测试环境设计 芦彩林; 丁刚毅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 【期刊】计算机仿真 2007-01-30

28 8051虚拟机的设计与实现 芦彩林; 丁刚毅 晋中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山西晋中 【期刊】晋中学院学报 2007-06-25

29 基于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HCGA的测试数据自动生成 王捷民; 丁刚毅; 宋瀚涛; 熊建国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通讯学院基础部 北京; 陕西西安; 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 【期刊】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7-10-15

30 互补策略的简化测试用例集方法研究 王捷民; 熊建国; 宋瀚涛; 丁刚毅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通讯学院基础部;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北京 【期刊】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7-11-15

31 基于ICONDENSATION算法的人手跟踪与手势识别算法 刘法旺; 丁刚毅; 李善青; 徐一华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智能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智能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智能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期刊】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7-12-15

32 基于STK的滑翔增程弹弹道可视化仿真 芦彩林; 丁刚毅 晋中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山西 【期刊】微计算机应用 2008-04-15

33 Net框架下测试脚本自动生成技术研究 芦彩林; 丁刚毅 晋中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山西 【期刊】微计算机应用 2008-05-15

34 基于HLA的兵器靶场协同仿真框架设计 陈留涛; 丁刚毅; 李红松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北京 【期刊】系统仿真学报 2008-06-08

荣誉奖励:


1. 2008年获北京市总工会“奥运立功标兵”荣誉称号。

2. 2008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荣誉称号。

3. 2009年获“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荣誉称号。

4. 2009年获“国庆60周年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

5. 2010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一:


持之以恒追求卓越创造辉煌

——记软件学院丁刚毅教授

数千白衣武者将太极拳打得行云流水、整齐划一;2008个长衣武士击缶传歌,通过拍击精准地显示着倒计时;897块活字印刷字盘快速排列变化出不同字体的“和”字……在总计两万人的表演现场,每0.04秒就会发出一个动作指挥口令。当你被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些精彩表演深深感染时,也许不知道,在张艺谋等导演背后还有个“科技参谋”———“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它实现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丁刚毅,就是这个团队的领头人。为祖国创造辉煌2007年9月,当丁刚毅带领团队和这套软件与导演组见面时,仅40分钟的汇报,他们就被“录用”了。系统用途之一是智能化确定参演人数,在此之前,由于排练等动态复杂因素,没人能说出一个方案需要多少人,导演们也常为此争执,现在用软件一排,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下半场“星光”表演中,导演最初估计至少5000人,计算机根据衣服、人体厚度、图形范围、人与人间距等各种因素,进行智能填充及分布,并对自动点位的密集程度进行分析与调整,得出最优的解决方案,建议2369人参演。起初,大家对这套系统还不太信任,找来800人现场排练,发现和计算机的结果几乎一致。在丁刚毅教授的带领下,编排组30多位教师和研究生近两年时间里,克服了种种困难:没有经费,他们通过多种渠道自筹经费数百万元;缺乏艺术感觉,就每天与奥运编导一起相互学习、反复切磋。奥运项目过程中,小组成员发扬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奉献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每天工作超过15个小时,与导演团队、表演团队密切配合,利用仿真技术为奥运会开闭幕式表演提供参演人数、队形变化、训练方案、表演口令、三维仿真预演等数据和效果,累计完成大任务80余项,小任务300余项,支持导演组最终确定了表演与训练方案。数字表演技术的创新运用,为开闭幕式表演编排节约了大量经费和时间。该仿真系统在不浪费人力,节约创意成本和1/3时间的同时,帮助导演多出了30%的方案点子,大大拓展了创意空间。“导演只要说出自己创意,科研人员将具体参数输入系统,电脑上就会呈现出和真人表演同样逼真的效果。它还能实时漫游,也就是说能展示任意不同角度的镜头画面,帮助导演随时调整预案。”丁刚毅教授这样介绍。陈维亚副总导演评价:“使编导们告别了刀耕火种时代,是一次革命性的创新”;开闭幕式张和平部长这样评价该项目系统:“这就是科技奥运”。为学科发展带来生命力这是国内首次全面系统地应用仿真技术解决大规模的广场文艺演出,实现了硬件软件与导演创作规律融合。通过这次尝试摸索出大型文艺演出导演创意编排的技术需求,利用人群仿真,探索开发出能实时渲染的仿真系统,同时还形成了奥运会后续大型文艺表演管理指挥的技术原型系统。谈到应用前景,丁刚毅非常乐观:“除了大型文艺表演,该技术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动画制作、影视特效、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据他透露,目前我校研发的系统可以实现3万人的实时模拟,以后计划实现到10万人的规模。除了服务于奥运会,这套系统还可以在2009年、2010年多项重大广场仪式活动及今后实战演习、反恐等领域中使用。2008年4月,丁刚毅教授作为学科负责人,以该系统的核心技术体系为基础,结合理工大学相关学科,成功申报了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这是国内首个面向文艺演出的部级重点交叉学科。学科的创建,探索总结出了大型文艺演出创意编排的规律方法,形成了大型广场文艺表演仿真编排的核心技术体系和技术原型系统,实现了数字仿真技术与导演创作艺术的全面融合;并转化为技术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进一步提高北京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更好地为国家和北京市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服务。目前,这个学科已经有两届毕业生了,而且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没有其他的工作经验,一进入公司就可以做到项目经理!这些学生对于软件技术、文化创意内容、仿真技术都有比较深入的掌握。”丁刚毅教授的自豪溢于言表。这个新学科的出现,已经得到社会各界包括学术届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国家级的专业会议邀请报告,还是高考报名咨询,都充分体现了这个新学科强大的生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丁刚毅教授经常感慨研究生导师对自己成才的影响,导师教会他方法和态度,一是不断地做高水平的东西,二是什么事情都要亲手去做,三是做学问时要“顶天立地”。丁刚毅教授认为,做教育就是要培养人才,而培养人的核心,知识是第二位的,素质能力意识才是第一位的;人才不在于是什么学科,主要在于方法和习惯。丁刚毅教授从自身的教育经历感受到,有两个阶段的转变非常重要,一是小学高年级到初中的转变,这时要养成适应中小学教育的一套习惯和方法,要学会自己给自己定任务,并且每天完成自己的任务;二是在大学期间的转变,要适应大学的学习习惯,同时要学会如何研究。二者的区别在于,中学教育的核心的是养成好习惯,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同时启发潜能;而大学教育要拓宽眼界,体悟人生,掌握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丁刚毅自称是“以科研为主”型的教师。丁教授的专业经历有计算流体,有爆炸力学,现在是仿真,奥运后又和文化产业挂上边。丁教授说,“我从来没想我是学什么的。我学计算流体不妨碍我看文学小说,我搞军用仿真也不妨碍我做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我就做啊!”他就是这样喜欢简简单单地做事,作为教师他最希望可以用不断的创新研究来吸引那些有志跟他一起做事的学生。终身学习一生追求在任何时候看到丁刚毅教授,他总是充满激情,笑声朗朗,没有丝毫的疲倦。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就是丁教授保持激情的秘诀。在学校这个比较自由的环境中,丁教授充满了激情与梦想。丁教授认为,学校自由度比较大,又不断有朝气蓬勃的学生进来,还有像导师这样院士、大师级的人物。在这样一个有挑战、有活力、有自由的空间,丁教授感到自己拥有着丰足的知识源泉,拥有着丰厚的资源,能够充满激情地做喜欢的事情,做出好的成果,做出对社会有贡献的项目。丁刚毅教授非常注重日常学习,“读书,看好书、听好讲座、看电影、上网寻找与自己相关的资源”。有两本杂志,是丁教授几乎每期必看的,《读者》和《三联-生活周刊》,前者是修身养性的,后者是了解社会文化核心现象的。丁教授认为读书、做学问应该关注三件大事,一是物质起源,主要是揭示地球、太阳的演化,二是人脑的形成,把自己搞明白了永远是科学的动力,三是搞清楚社会变化的规律。作仿真最有意义的也应该围绕这三件事。左宗棠的两句话,丁刚毅教授借来描述自己这几年的心态,“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读书、科研中丁教授明确了自己的方法,一是思考、选定好大目标,完整地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情;二是,要有新的具体目标让自己振奋起来,激发自己和周围师生的潜能把事情做漂亮、做完整。这个梦想现在就是围绕数字表演这个方向,完整地干五年,把学科平台做大、做强。这个梦想简单而平和,却真切而踏实。

文章来源:《北京理工大学校报》2009-05-25

媒体报道二:


专访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丁刚毅

自去年数字表演技术被用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来,社会各界对这项新兴技术给予了极大关注,作为该项技术的引领者及科研带头人--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丁刚毅自然成为众多媒体追捧的学术明星。2009年7月10日,中国最大的三维数字化门户网3D动力网围绕这项技术的起源、在国内的应用现状及前景等话题与丁刚毅教授进行了座谈,丁教授认为,中国的数字表演技术今后必须走上产业化、服务化道路。

记者:丁院长您好,首先很感谢您接受3D动力网的采访。您在讲座中曾经说过数字表演这个名词最早是英国人提出来的,那么,国内人士认识数字表演技术是在什么时候?目前,对于这个新概念学术界有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

丁刚毅:我是从零五年开始接触数字艺术的。国外最早的概念是虚拟艺术,虚拟二字从广义上理解,包括绘画本身,一个构思很巧妙的二维图片,就能反映一定的三维虚拟空间关系。现在的虚拟艺术主要依靠数字化的虚拟现实,象Virtools这样的平台,虚拟艺术具备了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动态的,第二个是即时的。虚拟艺术不是个新概念,英国人对虚拟艺术的研究大约起源于九十年代初,当时有一批西洋派的艺术家掌握了并观察到利用计算机能够表达他的艺术概念,达到艺术审美的效果后,就真正把表演与计算机艺术结合了起来。关于虚拟艺术的含义,英国人起初给的很模糊,计算机技术在舞台上明显呈现的时候就是数字表演,数字表演讲究几种形式,第一种是大屏幕,包括字幕、投影、摄像等;第二种是展示方式,包括多媒体空间,游戏;第三种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表演就是数字化设备,手段直接在舞台上进行的演绎呈现,这是国外关于数字表演的一些说法。

数字表演刚进入到国内时,大家都感觉很新奇,但是08年奥运会之前,去给导演讲数字表演,除非对方或对方团队里面的人对虚拟技术、三维技术、包括高端仿真技术特别熟悉才行,否则是白搭话。因为导演觉得这东西是无形的,他自己控制不了,驾驭不了,几乎没有使用的可能性。比如奥运会项目中,我们和导演,尤其是顶级的一些导演商量时,他们开始就会说,你要结合国内文艺演出、广场表演的具体情况,于是我们做了以人群运动为核心的二维流程图展示先给他看,因为导演对三维建模基本不了解,他很青睐于二维绘图,也就是手工绘图。一个典型的公益演出大体包括创意创作、排练制作、推广、呈现四个环节,等到我们把四个环节用仿真数字化手段完整呈现出来,导演才会接受。很幸运的是,在奥运项目中,我们把这四个手段完整的做了一次演练。

关于数字表演的概念,从国外原始概念到提出我们概念需要一个过程,最后落实到官方认可是08年4月份,当时数字媒体与仿真技术这门学科申报成功了。

数字媒体与仿真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北理工是国内首家并且是唯一开设相关课程的院校。仿真与数字表演是紧密挂钩的,离开仿真技术,谈数字表演意义不大,只有两者紧密结合,许多事情才会迎刃而解了。记得当时在论证会上有人提出质疑,把数字、表演、仿真放在一起,是不是太乱了?事实上不是这样,表演不用数字化,仿真技术用不上,表演和数字化结合到一块的时候,这项技术才能成立。

记者:听说,去年北理工为了参加北京奥运会特别开设了“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学科。目前这门学科的学习者人数大概有多少?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积极性如何?今后的就业方向是什么?

丁刚毅:其实不是开设,是申报,北理工有申报该学科的基础。学校有五六个相关专业的积累,包括计算机虚拟现实的、软件工程数字媒体、光电等,这里特别强调光电,没有光电的应用,让计算机去实现数字化表演是不可能的,这五六个学科放在一起去申报,最后形成了一门交叉性学科。

和这门学科相关的本科生人数每年大概占北理工的10%,由于该学科的某些实践应用技术比较刺激,具有吸引力,学生都很愿意学。就业方向很广,例如计算机虚拟现实、数字化展示、信息化展示、数字游戏动漫等,严格意义上,我是希望数字表演的毕业生能直接从事文艺演出或者影视工作,动画游戏领域也可以,我认为动画游戏的学术内涵比数字表演的平台要求低一些。数字表演有一个很强的概念,希望跟人的表演相紧密相关,例如跟京剧演员,话剧演员,以及舞蹈演员相关。因为只有把技术和人结合在一起,艺术才会有生命力,离开人群了,数字表演就没根了,我平常喜欢跟学生讲,你们做的游戏为什么不赚钱?为什么自己有时欣赏时都觉得很烦?那是因为没有人的行为情感,艺术生命力最核心的就是人。

记者:从2005年9月到2007年7月,北理工软件学院的“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团队“计算机三维智能仿真编排系统”就在很多大型演出活动中使用,您能谈谈这项技术的最大亮点或者优势是什么?

丁刚毅:数字表演的东西很多,方向很广,我们基于Virtools平台,再加上我们自己很多的插件,或者与导演交互出来的一些算法形成我们的最大的优势:可以做到实时展示10万人的规定动作表演,这在国内是首家。像奥运会、国庆这样大型活动需求很特殊,难度很大,不仅仅是导演创意的问题,更是一个高端技术的形成与展示的过程。

张继刚导演曾经说过,字模表演没有你们的帮忙,真想不到该怎么排练。这是大实话,你想想演员个个都被扣在一个罩子里,孤立存在,没有互动,怎么能排练出长城、大好河山那样凹凸不平、变化剧烈的场景来,可以说没有这项技术,奥运开幕式很多创意都是很难实现的。

记者:去年数字表演技术被用于奥运开幕式,这引起了国人对这项技术的广泛关注,您能谈谈该技术目前在国内的应用现状如何?主要被运用到什么领域?

丁刚毅:的确是引起了很大关注。这项技术不仅在军事领域,还是民用领域的应用都很关键,比如一些公共应急管理,像交通、医疗等重大活动面前。把人群和环境交互起来,产生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数字表演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只要是和人群有关的,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得到。数字表演的核心是人群仿真,人群的实时仿真在在信息化时代很关键。

记者:您能谈谈数字表演新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会产生哪些问题吗?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解决?同时,您对这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看待?

丁刚毅:奥运会、国庆以后,广场活动应用的高端问题已经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现实中的很多小规模的问题,比如省运动会,地区级的节日汇演,这样的活动每年国内有上千场,如果安排不合理,资源消耗很大,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浪费等等,不可估量,如何把奥运、国庆这样顶级活动取得的经验技术化、产品化、上升到服务化是我们目前正考虑的问题,也是该项技术今后的应用方向。

数字化表演这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总得来说,未来十年将会取得极大发展,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具体有两大趋势,一个是大舞台技术,大家现在都认为大屏幕投影是二维的,但未来肯定是三维的,这种技术已经很成型了,第二个是网络移动平台,手机终端,未来的手机可以出现三维的、交互性的内容,把大型演出和手机直接挂钩,形成分布式与集中式结合的交互展示方式。

记者:在普通人的眼里,科学与艺术很难融合的很难搭界的两门学科,因此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分歧使科技研发人员与导演组交流在成为最大障碍,您怎么看待这种分歧,通常是怎么解决的?

丁刚毅:互相学习,干活一起磨,形成一套双方认可的方案。我很奇怪的发现,科学与艺术是很难搭界的两大门类,但软件和艺术差别不大,我们的学生非常愿意和导演一起工作,因为导演有什么想法,我们会立即在电脑上呈现;导演们也会得到更多的灵感,搞得双方都很兴奋,都很有成就感。实践证明,软件服务和文化创意完全可能高度融合。

记者:大家都知道北理工今年接了首都国庆六十周年两个大项目,目前这两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如何?这个研发团队大概有多少人?

丁刚毅:参与这个项目的师生共有六十人,该项目目前设计阶段已经完成,进入了实施排练阶段,这个项目总共分三个阶段,前期的设计准备,中间的排练,后期的合练和彩排。现在还有一些扫尾工作要做,大型活动的设计没到演出之前永远不会停止。

记者:您曾经说过“仿真帮助我们实现梦想”,您对虚拟仿真技术如何看待?您认为虚拟现实在我国普及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丁刚毅:首先,仿真技术国家很重视。仿真技术将可能被国家设置为一级学科,具体工作将在今年年底完成,现在正在调整学科目录。现在搞虚拟仿真、游戏动漫、或者仿真的人都有这么一个共识,应把计算机仿真作为一个高端的基础性学科,这也代表了我的看法。等到把虚拟仿真技术设立成一门基础学科后,回过头来数字化表演与仿真等技术就不会像现在这么遥远了。这种做法国外已经做了很多年了。

虚拟现实技术其实就是解决人机交互的界面技术或者基础技术,不是根本技术,根本的是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一个分支。在我国普及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硬件设备昂贵,例如一套Virtools设备几十万,

记者:北京理工大学被称为“工程师的摇篮”。您能谈谈贵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该校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学生就业产生的冲击?

丁刚毅:学校一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你刚才看到那栋蓝色三层楼就是我们的实训中心,学生可以在校内按公司的环境去运作,集中时间,集中场地,短期内就能取得全面的成长,将他们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人文教育方面继承了延安精神,朴素,务实,团结,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在金融危机下,就业有冲击,但可能是对某些需求量不大的专业,对我们信息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几乎没什么影响。

记者:作为数字媒体和仿真技术学科的带头人及这个领域的专家,您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报纸还是网络?哪些内容最能引起您的兴趣?

丁刚毅:上网的几率多一些,每天早晨有半个小时的固定上网时间。新浪网、北京文化创意网、北理工校园网是我常去的三个网站,我关注新兴技术或装备,或者是相关技术的流行趋势,比如纳米技术、生命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等。还有是通过会议获取资讯,我每年要出席大量的研讨会,评审会。

2010-06-18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