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在国家级及省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中文论文:
1 天水市马铃薯种薯贮藏技术 刘补成; 王娟; 高成芳; 王希恩 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甘肃农业科技 2012-01-20
2 麦收后复种夏大豆密度与施肥试验初报 高成芳; 张光耀; 王孟孟; 王希恩 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甘肃农业科技 2009-11-20
3 玉米新杂交种天科2021选育报告 高成芳; 石定乾; 王孟孟; 张光耀 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甘肃天水; 甘肃天水 【期刊】甘肃农业科技 2007-12-20
4 玉米杂交种登海3号引育报告 高成芳; 雷荣琛; 陈正林 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天水市秦城区种子公司; 天水市秦城区种子公司 甘肃天水; 甘肃天水 【期刊】甘肃农业科技 2003-08-30
5 旱地小麦覆膜沟穴播集雨增产技术多点试验研究及生产示范 高成芳; 田晓峰; 张二喜; 高尔威; 岳维云; 王守义 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9-04-10
6 高抗矮花叶病毒高梁天杂9144制种技术 高成芳; 高强; 刘继良; 石定乾; 李根盛 甘肃省天水市农科所; 甘肃省天水市农科所 【期刊】农业科技通讯 1999-10-15
7 植物生长激素调节高粱亲本花期试验初报 高成芳; 高强; 刘继良; 石定乾; 李跟盛 天水市农科所; 天水市农科所 【期刊】甘肃农业科技 2000-09-20
8 山旱地冬小麦地膜覆盖沟穴播接纳雨水试验研究初报 高成芳; 田晓峰; 张二喜; 谢俊贤 天水市农科所 【期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7-01-10
9 天水市山旱地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示范 田晓峰; 高成芳; 王守义; 赵得礼; 张二喜 甘肃省天水市农科所 【期刊】甘肃农业 1997-03-30
10 山旱地冬小麦地膜覆盖沟穴播技术试验研究 田晓峰; 高成芳; 张二喜; 宋建荣; 王守义 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8-01-10
11 天水山旱地冬小麦覆膜沟穴播技术研究 田晓峰; 高成芳; 张二喜; 宋建荣; 王守义 天水市农科所 【期刊】甘肃农业科技 1998-01-20
12 天水山旱地冬小麦覆膜沟穴播技术生产示范初报 田晓峰; 高成芳; 张二喜; 宋建荣 天水市农科所 【期刊】甘肃农业科技 1998-01-20
13 旱地小麦覆膜沟穴播集雨增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田晓峰; 高成芳; 张二喜; 高尔威; 岳维云; 王守义; 陈祥瑞; 李德宝 天水市农科所; 天水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 【期刊】甘肃农业科技 1998-12-20
14 旱地小麦覆膜沟穴播集雨增产栽培技术 田晓峰; 高成芳; 张二喜; 陈祥瑞; 李德宝 天水市农科所; 天水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 【期刊】甘肃农业科技 1998-12-20
15 2GPM-3型人畜力小麦沟铺膜机结构及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田晓峰; 张二喜; 高成芳; 李德宝; 陈祥瑞 天水市农科所; 天水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 【期刊】甘肃农业科技 1998-12-20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

赤诚为农业 丹心富乡亲 ——记甘肃天水市农科所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中心主任高成芳
提起市农科所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中心主任、研究员高成芳,附近的农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赤诚为农业,丹心富乡亲”更是让老百姓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高成芳1986年毕业于甘肃省清水农业学校农学专业,2004年取得甘农大农学专业本科学历,1986年分配到市农科所工作,从事农业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5年。2006年10月任市农科所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中心主任至今。
为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天水地区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增强科研实力,1997年高成芳开始从事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工作。农科所科研开发工作起初只有一间简陋的种子门市部,面对没有资金、没有设施、人力不足的现状,他勇挑重担,开始了艰难的推广转化之路。
1998年进入农科所自育高粱杂交新品种天杂9144的制种环节,为了把起步工作搞好,制种隔离区选择在了周围全是山林、地处偏远山区的徽县柳林乡庙坪村。从选地播种开始,高成芳就长期在庙坪村驻点,吃住在农户家。夏天,顶着炎炎烈日和徽成盆地闷热的天气,每天在田间观察,督促村民喷药,经过一年多的辛苦努力,当年平均制种产量达256公斤/亩以上,共产天杂9144杂交种51200公斤,高粱制种获得了成功。利用研究总结的高粱制种技术生产天杂9144杂交种,在秦州、麦积、秦安、甘谷、武山、清水;陇南地区的徽县、礼县、成县以及陕西省宝鸡市累计推广种植148.4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6731.15万元。
从事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工作十多年来,高成芳几乎从来没有歇过一个节假日,也从来不知道8小时工作制。特别是在张掖玉米育种基地,为了保护好玉米育种材料,他在玉米将要收获时,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在玉米地看护,蚊子咬就在头上和脚上套上麻袋;为防止牛吃,砍木柴编篱笆做围栏,经常被蚂蚁咬、被荆棘扯破衣服划破皮肤,吃尽了苦头,却从不放弃。
科技成果转化最重要的是抓好成果示范、基地建设和良种繁殖。高成芳首先提出了立足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的需求,着力示范繁育推广自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转化思路。天水生态条件复杂,要准确地评价品种的适宜区域,必须进行多年多点的试验示范工作。为了通过试验示范确定不同品种的适宜范围,并研究不同品种的栽培技术要点,他带领一班人在我市及周边地区不同生态区长期蹲点,建立新品种示范和繁殖基地,并走村串户,通过示范效应,推广新优品种,十多年如一日。然而,老母亲多年卧病在床,他却不能伺候榻前;妻子患病转院西安手术,他却因为忙碌在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不能悉心照料妻子;儿子中考、高考,他却因为正值示范繁殖田去杂关键时期不能陪伴孩子经历升学的一次次考试。
长期以来,高成芳扎根科研生产一线,先后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20多项,选育冬小麦丰产抗条锈新品种7个;致力于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迄今每年示范繁育冬小麦、冬油菜、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1000多亩,为农业生产提供良种600余万公斤,为推进天水及周边地区农作物品种的换代升级,提高粮食生产区的产量、品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
文章来源:《天水日报》201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