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缪祥辉,男,汉族,1963年1月出生,吉林省东丰县人。现任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资料更新中……

社会任职:

1. 青海省农学会秘书长。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旱地农业研究和高原农作物栽培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参与了高原农业科研项目100余项。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1. 春小麦新品种“青春39” 王志伟; 胡冬梅; 迟德钊; 谢德庆; 赵洪礼; 李积泰; 马晓岗; 熊国富; 缪祥辉; 闫殿海; 丁宝军; 张海晖; 许永太 【科技成果】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2004-12-01

2. 高寒旱地可持续旱作农业技术研究 缪祥辉; 陈松; 马进福 【科技成果】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2004-01-01

3. 优势菌种复壮技术研究 韩梅; 杨文辉; 汪兰云; 王慧; 郭石生; 陈占全; 缪祥辉; 徐红星; 田种存; 王显红; 韩琦 【科技成果】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2006-12-07

4. 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志 刘青元; 张怀刚; 罗新青; 缪祥辉; 迟德钊; 杜德志; 李高原; 杨春建; 陈丽华; 巩爱岐; 李莉; 刘玉皎; 马晓岗; 张永成; 贺晨邦; 王志远; 穆德智; 李屹; 任刚; 毛小峰; 张煜; 陈志国; 赵永来; 黄相国 【科技成果】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2010-08-19

论文专著:


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中文论文:

1 青海省农作物品种选育及品种志编撰 缪祥辉; 刘青元; 张怀刚; 罗新青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省种子管理站 【期刊】青海农林科技 2010-09-20

2 改革三十年青海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 缪祥辉; 孙雪梅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期刊】青海农林科技 2009-03-20

3 双孢菇日光温室高产栽培技术 韩梅; 陈占全; 杨文辉; 缪祥辉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科研处 青海西宁; 青海西宁 【期刊】青海科技 2005-10-25

4 青海旱农田肥水交互作用与耦合规律研究 陈松; 缪祥辉; 张小田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旱农所;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旱农所;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旱农所 青海西宁; 青海西宁 【期刊】青海农林科技 2003-03-25

5 青海东部旱农田作物耗水参数的估算及特征分析 缪祥辉; 王燕钧; 陈松; 张小田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西宁 【期刊】青海农林科技 2003-06-25

6 干旱指数及其在青海东部旱区特征分析上的应用 缪祥辉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青海西宁 【期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4-06-10

7 青海东部旱区旱农田匮乏型补灌的水分调控及其技术体系研究 缪祥辉; 王燕钧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西宁 【期刊】青海农林科技 2004-12-20

8 蚕豆丰产栽培综合技术研究报告——Ⅰ.“青海三号”蚕豆丰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研究 黄文涛; 杨成灿; 刘子政; 李华英; 缪祥辉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青海工农学院; 互助县农科所 【期刊】青海农林科技 1986-03-22

9 春蚕豆的产量及其组成因素分析 黄文涛; 杨成灿; 李华英; 丁文炳; 缪祥辉; 黄世谦; 马进元 青海省农科院; 青海省农科院; 青海工农学院; 湟源县农技站; 互助县农技站; 大通县科委; 湟中县农技站 【期刊】青海农林科技 1986-02-10

10 青海西宁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与思路 孙雪梅; 缪祥辉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期刊】现代农业科学 2008-12-10

11 浅山集雨节水补灌温棚辣椒栽培成功 申海峰; 缪祥辉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旱农所;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旱农所 【期刊】青海农林科技 1999-09-20

12 青海东部旱区雨养农业的困境与出路 缪祥辉 青海省农科院旱农所 【期刊】青海农林科技 2000-06-20

13 高寒山旱地春小麦分蘖及分蘖成穗规律研究 缪祥辉; 贾金龙; 赵洪礼; 王燕钧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期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6-07-10

14 青海东部山旱区小麦、豌豆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示范、应用 王燕钧; 赵洪礼; 贾金龙; 缪祥辉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旱作中心;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旱作中心 【期刊】青海科技 1996-08-15

15 旱地集水雨养农业技术及其进展 缪祥辉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旱作中心 【期刊】青海农林科技 1997-06-20

16 中低位山旱地豌豆丰产栽培模式研究 赵洪礼; 缪祥辉; 王燕钧; 贾金龙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 【期刊】青海农林科技 1997-09-20

17 豌豆落花落荚、花芽分化及栽培技术 赵洪礼; 贾金龙; 缪祥辉; 王燕钧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旱作中心;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旱作中心 【期刊】青海科技 1997-11-15

18 西宁市北山林场节水滴灌造林技术试验初报 王燕钧; 缪祥辉; 陈松; 刘霞; 张志亭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旱农所; 青海省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 青海省西宁市北山林场 【期刊】青海农林科技 1998-09-20

荣誉奖励: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一:


让灾区群众吃上新鲜菜--记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缪祥辉

一月正是青藏高原上最冷的时节。在2010年“4•14”地震中受灾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户外的气温已经降到将近零下20。然而,在结古镇代格村村民彭毛家的温室里,萝卜、油麦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

“去年光温室就收入上万块钱。今年春节前还能收一茬菜,到时候可以卖个好价钱。感谢政府,特别要感谢缪教授。”彭毛对记者说。

彭毛所说的缪教授,就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科研处处长、著名高原农业专家缪祥辉。

据玉树州政府干事扎西介绍,在2010年地震之前,整个玉树州只有结古镇周边有零星几十座温室,加上玉树距离青海东部农业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蔬菜供应非常紧张。平时吃的菜都靠汽车运,遇上大雪封路,大半个月都吃不上新鲜菜。

然而就是这几十座温室,在地震中几乎全部被毁。吃上蔬菜,对于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而言,已是一种奢望。

此时,以缪祥辉为首的专家组来了。在代格村,缪祥辉和同事们经过考察,认为代格村灾后的农业生产必须有新起点、高标准,必须走科技农业的路子。

短短几天,缪祥辉他们就制定出“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的科技重建思路,力争在代格村建设一个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打造科技先导型的灾后重建样板。这个想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

然而工作刚刚开始,困难就接踵而至。灾后的代格村一片狼藉,生产生活一度处于混乱状态,加上藏族群众有亲人去世49天内不动土的习俗,工作开展阻力很大。为此,缪祥辉不顾旅途劳顿,走村串户,一家一户地动员农户开展生产自救。由于语言不通,工作刚开始进展缓慢,但他毫不气馁,经过几天的努力,30余户群众被动员起来了,大家一边种植科技人员带去的土豆、青稞良种,一边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动手建设温室和塑料大棚。

没有水,就自己动手打井取水;人手不够,缪祥辉就带着科技人员,亲手一亩一亩地铺设薄膜,一畦一畦地播种菜种,一棵一棵地浇灌希望。

“每当遇到困难,我就会想起二十多年前刚从大学毕业,在基层当农业技术员的时候,那时,我几乎走遍全省所有的农业产区,农民们那饱含着渴望的眼神,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从那时起,我就立志一定要用科技知识改变青海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缪祥辉说。

辛勤付出很快得到了回报,代格村的示范温室在灾后不到半年就基本建成。2011年3月,震后首批地产蔬菜成功面市。“这也算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对玉树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的一点心意吧。”缪祥辉说。

此后,缪祥辉从西宁往返玉树达十多次,光在代格村就工作了不下50天,随时随地为农户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如今的代格村,已形成由100多座温室组成的集群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年产蔬菜达120多吨,占玉树县蔬菜产量的一半以上。其中核心示范温室蔬菜平均产值达到17600多元,农户收入比地震前增加了一倍以上。

“代格村现在已经成了玉树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我们还要争取成为整个青藏高原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代格村党支部书记格来达杰说。

20多年来,缪祥辉曾主持、参与了高原农业科研项目上百个,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特别是他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香日德农场主持的高产农业试验项目,小麦亩产超过1500斤,豌豆亩产超过600斤,均创下高原旱地农业的新纪录。

然而面对荣誉,缪祥辉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我的本职工作。”

缪祥辉的下一个梦想,是能让青藏铁路沿线的养护者吃到新鲜可口的地产蔬菜。“我希望能在青藏铁路沿线重要地区,建一批科技示范大棚,争取能从西宁一路建到拉萨。”

文章来源:《新华网》2012-1-7

媒体报道二:


缪祥辉 让群众感受科技的力量

初见缪祥辉,是在西宁长途车站,刚从玉树回来的他戴一顶棉帽,穿着厚厚的棉衣,背一个大大的背包。他个子不高,看上去很健壮,说话耿直、爽朗,看起来不像一个科技研究员,更像一个朴实的农民,厚厚的眼镜片掩不住他的睿智与坚定。

缪祥辉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一名研究员,长期工作在农村牧区第一线。在玉树重建工作中,他勇挑重担,与他带领的专家组成员一起积极组织当地群众恢复生产,与藏族群众同吃同住,教授生产科技知识。在科技部和青海省科技厅的支持下,2010年10月底他们在玉树县结古镇代格村建成了18座高标准示范温室,并组织当地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受到当地藏族同胞的热烈欢迎。

玉树地震后不久,青海省科技厅立即启动“重建社会主义新玉树科技引领行动计划”,青海省农科院迅速组成以缪祥辉为首的专家组。在玉树,“冬不冷,夏不热”、风大、潮气大、积温差异大,地温也不高。95%的塑料大棚在冬天是无法种植的,而缪祥辉建立的科技示范温室墙中间加了一层保温被,以温度为主,结构上光热利用效率高,因此在冬天种植很有优势。有了缪祥辉和他的科技团队,如今代格村已有120多个种植大棚。据缪祥辉介绍,过去只有十几个塑料大棚,夏天还能种植,但在冬天几乎看不到绿色。

“在高原种菜,还要在品种和结构上做调整,现在主要种植的是油白菜、菠菜、油麦菜、大白菜、莴笋等,这些植物耐寒,周转快,40―50天一茬就出去了,经济效益明显。”

“通过我们的工作,让这里更多的百姓知道有这么一个种法,还能种出这样好的蔬菜,我就很满足了。”示范户带动,农牧民参与,当地牧民受益,是缪祥辉理想中的模式,但是,这里生态水平低,科技意识淡薄,技术力量薄弱,需要缪祥辉他们更多的努力。

在大田里、在温室大棚里,缪祥辉和他带领的专家组成员手把手示范,帮助当地群众种植作物。他们用鲜活的例子,在田间地头让这里的百姓了解了科学种植的力量,让当地群众从最初的坚决抵制到现在的不抵触、逐渐参与,并尝到种地的甜头;从最初“哪个是草,哪个是菜”的疑问到了今天在田地和温室大棚里有板有眼地劳作。

缪祥辉指导当地群众种的青稞,亩产能达到400斤。当地藏族同胞见到青稞,连连称赞道,“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看的青稞”。

高海拔引起的血压升高、供氧不足等问题经常困扰着缪祥辉。但他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在工作上一丝不苟。在缪祥辉和专家组的指导帮助下,去年代格村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500亩,涉及7类作物20余个品种。同时,该村还实现了凡能种植的耕地全部耕种。目前,代格村的18栋高标准温室全部实现周年生产,每日向当地提供各类蔬菜500多公斤,每栋温室可实现年收入两万元,同时代格村村民新建的80栋温室也陆续投入生产。

快过年了,缪祥辉还在代格村忙碌着,“我和我带领的专家组会继续在玉树工作,完成三年试种计划,让代格村的蔬菜种植和大田种植逐步走上正规化。我们要用科技人的行动,让更多的百姓感受科技的力量,让他们种出绿色作物,也能增加收入。”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2年01月16日

媒体报道三:


缪祥辉:种出海拔最高的温室蔬菜

寒冬时节,像往年一样,今年已在外奔波二百多天的他,在离省会西宁上千公里外的柴达木盆地的试验温室里忙碌。

缪祥辉,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长期从事旱地农业研究和高原农作物栽培研究,担任青海省农学会秘书长。缪祥辉,知道这位脸庞黑红汉子的人很多,尤其是在玉树地区。玉树藏族老阿妈才珍老人说:“缪‘农技’让我们在高原冰天雪地的二月见到了蔬菜的绿色。”

两周后,见到鞋沿上挂着泥痕的缪祥辉,记者说明采访来意,他很意外。他说事都是团队做的。他和团队只想干成一件事:让高原极地的老百姓吃上新鲜的地产菜。高原高寒缺氧,不要说在冬天种植蔬菜,就是生命力极强的小草,在玉树海拔4000米的高原的夏天都长得稀稀疏疏。长久以来,囿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当地人由于很难吃到地产新鲜蔬菜,由此引发的有关疾病相当普遍。

缪祥辉觉得,作为一位高原农作物栽培专家,解决这一难题,责无旁贷。

有人说,身处高原就是贡献,的确是这样。在缪祥辉工作的现场,空气含氧量仅有平原地区的60%,对一个长期在低海拔生活的人来说,这无疑是生理极限的挑战。高寒缺氧可怕,但缪祥辉说:更可怕的是他们总是行进在路况极其不好的边远地区,交通意外时刻伴随着他们,仅2011年就发生过两次。

或许是缪祥辉的执著与拼命感动了上苍,2011年,在玉树县结古镇代格村,世代没有在冬季大面积种出蔬菜的季节传出信息:2月22日,18栋科技示范温室,在海拔4000米的高寒缺氧地区,实现了冬季蔬菜生产。温室里花红菜绿瓜嫩,西葫芦、油白菜、菠菜、水萝卜等破土而出;3月22日,该村生产出玉树首批地产蔬菜,这也是“玉树科技引领行动”的首批成果;4月23日,该村率先在玉树地区开出2011年度春播第一犁,并对弃耕多年的耕地进行复耕种植;7月底,西红柿、黄瓜、辣椒等精细菜纷纷上市。

别人搞不出来,为什么缪祥辉可以?青海省玉树州的负责同志说:“除了他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优秀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把自己的实验室、研究室搬到高寒缺氧的田间地头,不辞辛苦地搞种植试验、示范演示和技术培训,而不是走马观花式地随便走走。”缪祥辉的爱人杨川陵说:“连自己父亲去世都不曾从田间地头移动半步的人,再搞不出来,拿什么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拿什么跟长年少沟通而渐渐疏远的女儿交代?!”

搞农业研究的人,都到过田间地头。但高原的田间地头非比寻常。从开播到管理,雇不着工,就是当地的农民都不愿干这种活。缪祥辉蹲在田里时“分不清谁是农民谁是研究员”。

缪祥辉觉得,他之所以能做成事,秘诀只有一条,就是沉下身子,带领研究人员,带着总想为高原百姓解决点什么的心,值守田间地头。尤其在高原少数民族地区,帮他们解决的不仅仅是吃菜问题,更重要的是改善当地民生问题,能对稳定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不仅缪祥辉长年累月泡在艰苦的生产一线,而且他还打造出了一支不“泡”实验室的农技团队。缪祥辉带给大家共同的感受是“只有在广阔天地,才会大有作为”。

如今,缪祥辉的愿望是在海拔5200米的唐古拉山,种出世界海拔最高的温室蔬菜。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2-1-9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84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