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和谐 > 文章正文

  近年来,河北、湖北、广西、宁夏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出了丰硕成果,和谐文化建设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河北省积极有效地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功能,落实了各项文化经济政策,健全了引导和管理机制。同时,为了让农村居民也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套餐”,该省还积极探索农村文化管理模式的转变。

  舞台演出活力四射、广场活动精彩纷呈、社区表演丰富多彩。在湖北各地,和谐文化的新乐章正在奏响。

  广西壮族自治区投入大量资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并在各方面加大公共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同时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使广西和谐文化建设出现了新的局面。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由企农合作建起的文化大院,不仅给农村带来了新观念、新技术、信息和资金,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也在共建活动中增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加深了与农民、农村的感情。

  河北:群众性文化活动红红火火

  

  天刚擦黑,河北省晋州市新世纪广场和小白楼活动广场就热闹起来。百人大合唱,千人扭秧歌,数千人聚集在街头广场载歌载舞,欢快的秧歌舞步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带给市民红红火火的激情和乐趣。

  2006年9月,晋州市的几名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在街边路灯下自发组织起了“唱革命歌曲,扭传统秧歌”活动。因其健康向上,一学就会,为人们喜闻乐见,吸引了越来越多散步、遛弯的市民参与,短短一两个月时间就形成了上千人参加的“秧歌队”、近百人参加的“歌唱团”。晋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扶持和引导,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志愿组织者群体越来越大。这些组织者本着“弘扬民族文化、倡导文明生活、群众健身健心、创建和谐社会”的宗旨,按照“自发自愿、自筹自建、自娱自乐、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活动方针,根据“群众自发与适度引导相结合、分区锻炼与集中展演相结合、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娱乐健身与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相结合”的原则,使晋州的群众文化开展得有声有色。目前,晋州的“秧歌文化”已由一区发展到多区,由市区扩展到乡村,“千人秧歌队”、“百人歌唱团”已经成为广大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和平台。

  晋州的“秧歌文化”,只是河北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在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白克明强调,构建和谐河北,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培育和谐文化与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按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河北省有关部门积极有效地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功能,出台了文化大省建设方案,落实了各项文化经济政策,健全了引导和管理机制,推动全省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出现热潮。

  在省会石家庄市,业余歌手大赛、戏迷票友大赛、农村文艺调演等活动,已经成了市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由省总工会、市群艺馆联合举办的“第二期石家庄市特困职工子女舞蹈培训班”开班,20多个孩子参加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免费培训,其中成绩优异、有舞蹈天赋的将有机会选送到专业舞蹈团队。省会第十四届“彩色周末”暨第四届业余歌手大赛也于7月23日至8月13日在市群艺馆举行。此外,市群艺馆还将组织书法、美术、摄影爱好者举行“建军80周年———群众书法美术摄影展”和“和谐社会文明社区————群众书法美术摄影展”等系列活动。省会的居民正度过一个丰富多彩的暑期。

  为了让农村居民也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套餐”,河北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管理模式的转变。在革命老区涉县,县委、县政府通过设立文艺振兴基金等措施,重点扶持和培育农村的文化人才,激活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县财政每年拿出200多万元用于村级文化站建设,使村级文化阵地覆盖率达到100%,还发展了文化中心户800多个,各村都配备了业余文化指导员,85%的村建起了文化广场。目前,全县农民自发组织文艺宣传队300多支、专业演出剧团40多个、摄影书画等兴趣小组170多个,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先进文化的创建与宣传中来。(记者 郝卫)

  广西:和谐文化建设呈现新局面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吴圩镇康宁村河洲坡的麻志竹生活很有规律:每天8:00到17:00,在自家的养殖园“上班”;18:00至19:00,则约上几个球友,一起到村办的灯光球场一比高下;晚饭后,精神饱满地来到村图书室,汲取精神粮食,掌握与自己相关的养殖知识;22:00,待到图书室的阅览者基本离去,他也整理好书籍,回到自己的电脑世界中……麻志竹说,“村图书室不仅有思想哲学类的书、更多的是与我们农民相关的养殖类的书。书籍成了我每天离不开的好朋友。”

  同村的麻殿日也是个爱读书者,每天晚上都要去图书室看书。他说,“以前不少青年人晚上不是打麻将就是闲呆着。自从村里建立起了娱乐室、图书室、灯光球场,每周都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加上上级部门送杂技、送电影、送书籍下乡服务,大家的精神生活充实多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遏制了打架斗殴、打牌赌博等不良习气。”和谐的文化氛围还使村民们充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以麻志竹为例,他运用科学知识搞养殖,每年纯收入不下6万元。

  河洲坡的这种情景,在广西广大农村已成普遍现象。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并在各方面加大公共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同时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使广西和谐文化建设出现了新的局面。

  文化基础设施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石。广西近年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新建了3个市级分中心、11个县级分中心、42个乡镇基层中心,新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11个,还协调和指导相关单位完成了348个行政村的文化活动室建设。

  在打造民族艺术精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广西还大力推进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桂林山水实景演出的《印象·刘三姐》,2006年演出395场,观众78万人次,票房收入125亿元,缴税244万元,以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观众。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及《刘三姐》经典唱段,仅2005年在东盟国家的演出就超过30场,成为我国与东盟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之一。(记者 周骁骏 通讯员 陈自林)

  湖北:奏响和谐文化新乐章  

  舞台演出活力四射、广场活动精彩纷呈、社区表演丰富多彩,借承办中国第八届艺术节的东风,荆楚文化分外妖娆。在湖北各地,由于体制变、事业活、产业兴,和谐文化的新乐章正在奏响。

  “市场非常好,前两个月的演出票房收入已经超过了100万元。”这两天,通过竞拍获得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演出经营权的湖北楚天演出公司,忙得不亦乐乎。7月的演出计划即将完成,8月的全省巡演又将紧锣密鼓地展开。与《家住长江边》一样,从今年4月起,音乐剧《大三峡》、楚剧《大别山人》等获得“八艺节”入场券的8台重点剧目,均通过竞拍的方式走向市场。

  与演出公司同样受益的是演出和创作单位。他们不仅从每场演出中获益,而且还免除了为剧目寻找市场的烦恼,可以集中精力投入新的创作。《曾侯乙》、《十二月等郎》等精品剧目随即登台,已演出2000余场。

  从《搭白算数》到《活到就要活快活》、《杠上开花》,近年来,湖北方言剧也好戏不断。去年,仅《活到就要活快活》便在全省连演50场,票房收入达到300万元。

  曾经一度因缺乏市场运作手段而陷入困境的武汉杂技团,由文化主管部门牵线搭桥,与中国对外文化演出公司联姻,创作的杂技舞台剧《英雄天地间》3年完成国内外演出800多场,收入达2000多万元。

  在宜昌,“春之梦、夏之声、秋之韵、冬之歌”,一场场广场文化“盛宴”上演,改变了宜昌的人文环境。该市每年坚持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20多次,观众约25万人次,去年参加演出的演员及工作人员达4000多人,演员中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只有3岁。

  在襄樊,每当清晨和傍晚,居民汇集到全市的15个广场,把襄樊变成了欢乐城。近两年广泛开展的“周末文化广场”活动更成为古城襄樊的一大亮点。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市豫剧院、民间戏曲演唱团等上百个文艺团体踊跃参与,节目生动,贴近群众,现场观众达120多万人次。

  从2001年至今,鄂州市民一到周末必到广场。“周周乐”广场文化活动舞台演出累计500余场,推出京剧票友演唱、健身舞、巴山舞、扇子舞等各类文艺节目3000多个,参与活动的市民达80万人次,逐步由“周周乐”演变到“天天乐”,受到市民们的热烈欢迎。如今在湖北大大小小的文化广场,处处都有市民自我展示、自娱自乐的身影,家家重视文化活动、人人参与文化活动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社区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又一平台。武汉市先后投资5亿多元,在各大社区兴建社区文体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一般都设有健身房、桌球室、图书室、乒乓球室等。目前,全市70%以上社区建有文化室、80%以上社区建有图书室。不仅如此,社区还发动居民积极以家庭、楼栋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一些社区还建立了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文学、书法等业余文艺协会。(记者 魏劲松 实习生 柳 洁)

  宁夏:企农合作共建文明生态村  

  “这腿好像已经跑习惯了,每天一到点就不由自主地要往文化大院跑……”提起村里的文化大院,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通北村村民马大妈便乐呵呵地说个不停。按马大妈的话讲,她每天得往文化大院跑几趟,要在健身器上锻炼身体,要到阅览室里看看报纸,要和乡邻拉拉家常,年轻人打篮球时她还惦记着瞧瞧热闹。

  通北村位于兴庆区通贵乡北部,距市区20多公里,有13个自然村,人口3013人。由于离城远,文化活动设施少,以往农民群众业余生活单调,每到农闲,村民们不是闲逛就是喝酒打麻将,由此引发过不少的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

  去年,在兴庆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的协调下,银川市众一集团与通北村结为共建精神文明的对子,出资建设了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院。文化大院有舞台、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健身器、篮球场等,还设有政策宣传墙,分为“上情下达”、“民情反映”、“实情告知”3个部分,方便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本村建设发展情况。文化大院建成后,成为通北村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村民议事等活动的主要场地。农闲时,周围十里八村的群众都来到文化大院,或娱乐或学习或交流,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

  兴庆区这种企农合作建起的文化大院可不少。近年来,兴庆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实施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由辖区的企事业单位与村子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企事业单位投入资金为结对村建设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设施,帮助解决文化场所和设施不足的困难。

  企农合作建起的文化大院,不仅给农村带来了新观念、新技术、信息和资金,还改变了当地群众思想观念,抑制了一些不文明的陋习,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记者在兴庆区掌政乡茂盛村看到,村容整洁,道路平整,沿路的房屋和温棚墙壁上是宣传文明礼貌、政策法规、致富经验的标语和图画,村部还有一个宽敞的图书室。村党支部书记詹金学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由银川市第一污水处理厂、耀吉兴房地产公司、兴庆区工商二分局与该村共同建设的。詹金学说,自从共建活动开展以来,该村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社会治安良好,村民们在学习中提高了素质,在娱乐和交流中增强了凝聚力和集体意识,公益事业一呼百应。而且该村这两年来已迅速发展成为银川市蔬菜大棚种植第一村,人均收入近5000元。

  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也在共建活动中增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加深了与农民、农村的感情,共建热情很高。目前,兴庆区已组织实施了7个文明生态村的创建,由于企事业单位踊跃支持,共建活动已由“一帮一”变成了“多帮一”。兴庆区委宣传部长安平说,“新农村建设需要城市的支持,企农共建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从今后发展的方向看,应把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经济建设、城乡环境卫生等工作都纳入进来,使企农共建活动成为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助推器。”(记者 许 凌 通讯员 拓兆兵)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