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212、310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报告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业局 覃士才、谭望兰、杨运炎、徐坤寿
摘要:五峰选出的107、108、210、211、212、310等6个茶树品种,于2001—2006年在湖北省果茶研究所、咸宁市农科所进行了区域试验。对各品种的移栽成活率、生育期、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主要性状进行全面鉴定。在五峰本地进行了品种观察、品质审评、成活率的调查。经6年的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及观查表明:五峰212品种与福鼎大白茶品种相比物候期稍早2天,制绿茶栗香持久,比福鼎大白茶增产27.83%。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平均含量分别比CK种高1.13、6.98、0.1和4.68个百分点;酚氨比7.03,适制绿茶。五峰310品种制绿茶外形深绿显毫;氨基酸含量高出福鼎大白茶的1.1倍,属特异性品种。
关键词:五峰212、310茶树,新品种,制茶品质,鲜叶产量抗逆性。
茶树品种是茶叶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茶叶可持续发展和茶叶产业化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之一的茶叶质量的竞争,说到底是品种的竞争。因此,茶树品种在现代化茶业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和作用。
由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业局组织选出的五峰107、108、210、211、212、310茶树品种,于2001—2006年在湖北省果茶研究所、咸宁市农科所进行了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含对照共参试7个茶树品种),对每个品种的特征特性,移栽成活率、春梢营养芽、生育期、制茶品质、鲜叶产量、抗逆性及适应范围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系统鉴定,客观评价了利用价值。为新品种审定,大面积示范及适宜种植区域提供了科学依据。现根据湖北省果茶所、咸宁市农科所6年的区域试验结果及在五峰本地进行的品种观察、品质审评、成活率调查等结果,综合写出如下五峰212、310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报告。
1、育种材料及方法
1.1育种材料。
五峰212、310是我县1994年第二次茶树地方品种资源调查时发现的。其中五峰212是在原红渔坪乡珍珠头村六组刘明魁责任田(海拔约800米左右)中发现的一个茶树单株为育种材料培育而成的茶树新品种。现存母株树龄60年左右(有照片)。五峰310是在采花乡原枫竹园村二组褚万军责任田(海拔350米左右)中发现的一个茶树单株为育种材料培育而成的茶树新品种。现存母株树龄80年左右(有照片)。均属五峰地方茶树群体品种的单株选育后代。
1.2单株选育及 品比试验
1.2.1选育经过
中国是茶的故乡,地处鄂西南山区的五峰,是我国古老茶区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为我县茶树地方品种选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为挖掘优良茶树品种,进一步提高五峰茶叶品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1994年7月,由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现为茶业局)起草,县农牧局向县政府上报了《关于开展我县第二次茶树良种调查选育工作的报告》[五农牧字(1994)27号]。同年8月以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干部为主,在全县原四个乡镇开展了调查登记。当时全县调查登记以“早熟、多毫、深绿色、大中叶种”为目标,共调查登记茶树单株196株。后经1994年10月底、1995年3月两次观察、两次淘汰,最后确认了22个单株,于1995年10月、1996年10月两次采集枝条,在县茶科所进行扦插繁殖。1997年秋至1998年春,分别在县茶科所(海拔200米)、长乐坪镇石桥沟村二组(海拔900米左右)两个不同海拔高度建单株原始材料圃。2000年5月、2001年5月茶业局在原始材料圃中分别采制生化分析样(两次采制生化分析样30个)送杭州由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分析。根据两次生化分析结果,2001年10月对确认的6个单株(五峰107、108、210、211、212、310)经与省农业厅联系后,由县茶业局分别在省果茶所、咸宁市农科所两地布点进行品种区域试验(区域试验品种含对照共7个)。两地区域试验于2006年结束。与此同时,县茶业局课题组还先后在我县香东茶场、石桥沟村李鹏林、吴远志两个农户中共建立了三个不同海拔高度的品种(含对照7个品种)观察园。课题组在五峰还制作了红、绿毛茶进行了品质审评,并进行了扦插成活率、出圃苗的根系生长情况、移栽成活率、百芽重、冻害、叶片大小等情况的调查。这就是五峰212、310两个茶树单株无性系品种选育的主要经过。
1.2.2.单株选育
五峰212、310是采取 “单株、多次淘汰”的方法筛选出来的两个单株品系。其氨基酸含量超过目前已公布77个国家级茶树品种中的黄山种4.98%(含4%以上也仅8个)。因此,自认为五峰选出的212、310两个茶树新品种具有一定的含金量。
1.3.品比试验
1.3.1.品比试验材料
2001年8月与省农业厅联系后,县茶业局分别在省果茶所、咸宁市农科所布置品比试验,参试的品种有五峰107、108、210、211、212、310、包括1个对照共7个品种,品比区试于2006年基本结束。
1.3.2.品比试验点基本情况
试 验 点 基 本 情 况
表1
基本 情况 地 点 |
地 理 位 置 |
土 壤 状 况 |
常 年 气 温 ℃ |
相对湿度 % |
常年 雨量 ㎜ |
东 径 |
北 纬 |
海 拔 |
类型 |
肥力 |
PH值 |
平均值 |
最高 |
最低 |
省果茶所 |
114°07′ |
30°18′ |
24.7 |
红壤 |
中等 |
4.8 |
16.7 |
40.1 |
14.1 |
78 |
1250 |
咸宁农科所 |
114°16′ |
29°44′ |
63.9 |
红壤 |
中等 |
5.2 |
16.9 |
41.4 |
15.1 |
78 |
1482.7 |
1.3.3.试验点设置
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7个处理,三次重复。小区面积分别为13.5㎡,种植方法为双行条植,大行150㎝,小行33㎝,每窝植3株,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品种。参试的品种均为一足年无性系茶苗。
1.3.4.品比鉴定内容
区域品比试验鉴定的内容包括:品种特征特性观察调查;春梢营养芽生育期;制茶品质;生化分析(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鲜叶产量;抗逆性;生物群落调查等。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种植成活率
种植成活率的高低,是引进新品种的重要依据之一。从表2可以看出五峰212、310种植成活率分别为97.5%和93.5%。其中五峰212超过对照,适应性强;五峰310在信阳成活率较低,表明310品种适宜在气温较高的区域栽种,偏北或比较寒冷的区域栽植成活率偏低一点。
茶 苗 成 活 率 比 较
表2:
品 种 |
杭州% |
贵州% |
河南% |
本省% |
五 五峰% |
值 数值和 |
加权平均% |
长 势 |
212 |
98.18 |
99.48 |
92.22 |
99.4 |
98.0 |
487.28 |
97.5 |
均优良 |
310 |
96.36 |
98.96 |
81.9 |
99.4 |
91.0 |
467.62 |
93.5 |
均优良 |
CK |
93.33 |
98.48 |
91.15 |
100 |
96.0 |
478.96 |
95.8 |
均优良 |
2.2.品种性状比较
品种芽叶性状从表3—1、表3-2可以看出,五峰212品种芽叶黄绿,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超过福鼎大白茶的39.16%,发芽密度较稀是对照的47%,,叶脉11对,叶长11.63㎝,叶宽5.5㎝,叶面积44.78平方厘米,属椭圆形叶、重芽型大叶品种。五峰310品种芽叶黄绿,茸毛中等。芽头较小,一芽三叶百芽重47.65克。叶脉8对,叶长9.46㎝,叶宽3.77㎝,叶面积24.96平方厘米,属长椭圆形叶、中叶种。
芽 叶 性 状 比 较
表3—1
品 种 |
省 果 茶 所 试 验 数 |
五 峰 县 茶 科 所 (原始材料圃、九年生茶树) |
平 均 叶面积 C㎡ |
芽叶 色泽 |
发芽密度 个/㎡ |
茸 毛 |
叶长 ㎝ |
叶宽 ㎝ |
叶长 ㎝ |
叶宽 ㎝ |
叶脉对数 |
叶面积 C㎡ |
五峰212 |
黄绿 |
774 |
多 |
9.8 |
5.2 |
13.45 |
5.8 |
11 |
54.6 |
44.78 |
五峰310 |
黄绿 |
916 |
中等 |
7.9 |
3.5 |
11.01 |
4.04 |
8 |
31.1 |
24.96 |
福鼎大白 |
黄绿 |
1139 |
多 |
8.3 |
3.6 |
|
|
|
|
|
表3—2 芽 叶 性 状 比 较
品 种 |
一芽三叶长㎝ |
一芽三叶百芽重 (克) |
省 茶 所 |
省茶果所 |
五 峰 |
平均重(克) |
与对照+- |
五峰212 |
7.0 |
78.1 |
104.2 |
91.15 |
+39.16 |
五峰310 |
5.5 |
38.9 |
56.4 |
47.65 |
-27.25 |
福鼎大白茶 |
6.6 |
50.2 |
80.8 |
65.5 |
100 |
2.3.春梢营养芽生育期
春梢营养芽生育期从表4可以看出,五峰212品种比对照早1—2天,一芽一叶期有效积温比对照低8.9℃。310品种一芽一叶期比对照迟1—2天。正常年份采摘一芽一叶鲜叶为原料制作五峰毛尖茶,五峰212开采时间在3月20日左右,五峰310开采时间在下旬。
营 养 芽 生 育 期
表4:
|
省 果 茶 所 |
五 峰 |
品 种 |
一芽一叶期 |
一芽二叶 |
一芽三叶 |
一芽一叶 |
月/日 |
有效积温℃ |
月/日 |
有效积温℃ |
月/日 |
有效积温 ℃ |
月/日 |
212 |
03.19 |
36.8 |
03.22 |
58.8 |
03.28 |
83.7 |
03.20 |
310 |
03.22 |
51.7 |
03.24 |
62.8 |
03.29 |
80.0 |
03.22 |
CK |
03.20 |
45.7 |
03.27 |
74.3 |
03.30 |
94.3 |
03.21 |
2.4.制茶品质
2.4.1.烘青绿茶品质
以一芽一、二叶和同等嫩度的对夹叶制作烘青绿茶,其品质(见表5)表现为:310外形紧细深绿显毫,香气嫩鲜持久,滋味鲜醇尚爽,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明亮,总分高于对照。212香气和滋味优势明显,其外形翠绿显毫、香气栗香持久、滋味鲜醇尚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尚亮,总分高于福鼎大白茶。
表5: 绿毛茶品质感观审评结果
品种代号 |
外形 |
香气 |
滋味 |
汤色 |
叶底 |
总 分 |
评语 |
评分 |
评语 |
评分 |
评语 |
评分 |
评语 |
评分 |
评语 |
评分 |
212 |
翠绿 显毫 |
9.3 |
栗香持久 |
33.9 |
鲜醇尚爽 |
33.2 |
嫩绿明亮 |
9.43 |
嫩绿尚 亮 |
9.4 |
95.31 |
310 |
紧细 深绿 显毫 |
9.56 |
嫩鲜持久 |
33.81 |
鲜醇尚爽 |
33.46 |
清澈明亮 |
9.36 |
嫩绿 明亮 |
9.67 |
95.78 |
CK |
肥嫩 翠绿 显毫 |
9.52 |
栗香尚持久 |
33.16 |
鲜爽 |
32.81 |
嫩绿明亮 |
9.43 |
嫩绿 明亮 |
9.58 |
94.5 |
注:感观审评结果为:湖北省果茶研究所,咸宁市农科所以及五峰三点综合后的结果
在参试的7个品种中,212、310、CK排名为:湖北省果茶所分别为2、1、5;咸宁农科所分别为1、2、3;五峰评审排名为2、1、5。
2008年3月31日,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果茶蚕桑药麻专业组部分委员及专家,对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业局选育的茶树品种“五峰212”、“五峰310”进行了现场考察。现场采212单芽并加工扁形茶,外形深绿显毫,香气栗香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明亮。现场采310单芽并加工扁形茶,外形翠绿紧细,香高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
2.4.2.工夫红茶品质
从表6可以看出,五峰212、310制作工夫红茶,感观评审得分分别为86.5分、91.8分,分数均低于福鼎大白茶。由此可见,五峰212、310是两个适宜制作绿茶的品种。
工夫红茶品质感观鉴评结果
表6
品 种 |
外形10 |
汤色25 |
香气25 |
滋味30 |
叶底10 |
总 分 |
评语 |
评分 |
评语 |
评分 |
评语 |
评分 |
评语 |
评分 |
评语 |
评分 |
212 |
乌黑条紧较状实 |
8.2 |
红亮 |
23.0 |
甜香尚持久 |
22.0 |
浓厚 |
27.8 |
乌褐 |
8.0 |
89.0 |
310 |
乌黑紧结尚物匀 |
7.9 |
尚红艳有金边 |
23.5 |
甜香较持久 |
22.3 |
浓厚尚 收敛 |
27.7 |
红亮尚嫩 |
8.7 |
90.1 |
CK |
乌黑显毫紧结较匀 |
8.1 |
红艳有金边 |
24.0 |
甜香持久 |
23.8 |
浓厚收 敛性强 |
28.2 |
红亮较嫩 |
8.5 |
92.6 |
注:评分数据为省果茶所、五峰两地加权平均数
2.5.主要生化成份
生化数据(表7)由县茶业局分别于2000年4月、2001年4月制样,由杭州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数据按两年平均计算后,五峰212、310品种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5.4%、2.6%)和6.55%(7.0%、6.1%)均高于福鼎大白茶2.9%(4.1%、1.7%)的含量,酚氨比分别为7.47、3.30,均低于对照。氨基酸是茶叶中重要的滋味及香气物质。酚氨比值小,适制绿茶。310含氨基酸高出福鼎大白茶的1.26倍,比目前公布的国家级77个茶树品种中的黄山种还高1.57个百分点(在77个品种中含氨基酸4%以上的仅8个)。
2008年4月再次采212、310鲜叶制生化分析样,由杭州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分析,检验测试结果为:五峰212含水4.4%时,氨基酸含量为4.1%:五峰310含水4%时,含氨基酸5.2%。三次重复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而且酚/氨比值小,适合制做绿茶。因而,建议五峰310作特异性品种进行鉴定。
鲜 叶 生 化 成 分 比 较
表7: (杭州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品 种 |
检 测 时 间 |
水分 |
水浸出物 |
咖啡碱 |
茶多酚 |
氨基酸 |
酚/氨比值 |
% |
% |
% |
% |
% |
五峰 212 |
2000.5.30 |
7.3 |
44.4 |
4.2 |
22.8 |
5.4 |
|
2001.6.17 |
6.4 |
46.2 |
3.6 |
27.9 |
2.6 |
|
2008.4.16 |
4.4 |
47.5 |
3.15 |
34.4 |
4.1 |
|
小 计 |
18.1 |
138.1 |
10.95 |
85.1 |
12.1 |
|
加权平均 |
6.03 |
46.03 |
3.65 |
28.33 |
4.03 |
7.03 |
五峰 310 |
2000.5.30 |
7.0 |
41.6 |
4.0 |
18.8 |
7.0 |
|
2001.6.17 |
7.4 |
42.8 |
3.6 |
24.4 |
6.1 |
|
2008.4.16 |
4.0 |
44.9 |
3.1 |
26.6 |
5.2 |
|
小 计 |
18.4 |
129.3 |
10.7 |
69.8 |
18.3 |
|
加权平均 |
6.13 |
43.1 |
3.57 |
23.27 |
6.1 |
3.81 |
福鼎大白 |
2000.5.30 |
7.3 |
42.8 |
3.7 |
24.7 |
4.1 |
|
2001.6.7 |
4.9 |
39.9 |
3.8 |
18.0 |
1.7 |
|
小 计 |
12.2 |
82.7 |
7.5 |
42.7 |
5.8 |
|
加权平均 |
6.1 |
41.35 |
3.75 |
21.35 |
2.9 |
7.37 |
2.6.产量鉴定
表8为试验小区平均产量。茶叶产量是衡量一个茶树品种的主要经济指标之一。小区试验五峰212平均产量为31.41㎏,比福鼎大白茶增27.83%。310品种比对照少14.74%。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数量与品质相比较,品质显得更重要,茶叶品质好的更具有竞争力。因此,在鉴定产量的同时,还须充分考虑内在品质的因素。
鲜 叶 产 量
表8
品 种 |
省果茶所 |
咸宁农科所 |
加权平均 |
平均产量 |
十.-.% |
平均产量 |
十.-.% |
平均产量 |
十.-.% |
212 |
22.41 |
+11.66 |
40.41 |
+44.01 |
31.41 |
+30.55 |
310 |
13.58 |
-32.34 |
28.86 |
+2.86 |
21.22 |
—11.8 |
CK |
20.07 |
100 |
28.06 |
100 |
24.06 |
100 |
2.7.抗寒抗旱性比较
整个试验期限内,对品种的抗寒性、抗旱性进行了全面调查与观察。从表9可以看出五峰212、310都有比较强的抗寒性与抗旱性。特别是2005年早春,212、310遇到我县“百年难遇”的冰冻考验,其冻害程度最多也在2级以内。因此说明五峰212、310是两个比较耐寒的茶树新品种,其品种应用区域范围比较大。
抗寒性与抗旱性比较
表9
品 种 |
抗 寒 性 |
抗 旱 性 |
省果茶所 |
信阳 |
杭州 |
五峰 |
省果茶所 |
咸宁 |
寒害率 % |
分数值 |
分数值 |
级别 |
寒害率 % |
级别 |
212 |
15.2 |
3.38 |
2.2 |
一级 |
9.47 |
一级 |
310 |
24.2 |
4.0 |
4.0 |
一级 |
14.9 |
一级 |
CK |
12.7 |
4.1 |
3.0 |
一级 |
16.5 |
一级 |
2.8、生物群落调查
在区试中,对生物群落也进行了调查。从表10可以看出:危害茶叶的主要害虫、病害,五峰212、310少于对照,天敌多于对照。
生 物 群 落 调 查 表
表10
品 种 |
害 虫 |
病 害 |
天 敌 |
小 绿 叶 蝉 |
蚜 虫 |
黑 剌 粉 虱 |
茶 叶 瘿 螨 |
茶 橙 瘿 螨 |
小 卷 叶 蛾 |
茶 木 蠹 蛾 |
蝽 象 |
潜 叶 蝇 |
茶 炭 疽 病 |
枝 梢 黑 点 病 |
三 突 花 蛛 |
白 班 跳 蛛 |
蚜 茧 蜂 |
七 星 螵 虫 |
大 草 蛉 |
310 |
28 |
|
4 |
27.6 |
3.8 |
|
|
1 |
|
9 |
8 |
13 |
2 |
|
3 |
|
212 |
31 |
|
3 |
7.1 |
1.4 |
|
|
|
|
7 |
17 |
8 |
2 |
|
2 |
|
CK |
78 |
|
2 |
3.3 |
|
|
|
2 |
|
34 |
31 |
10 |
1 |
|
1 |
|
2.9、扦插成活率调查
2007年5月对2006年秋季扦插的五峰茶树地方品种扦插成活率进行了调查(见表11)。调查结果表明:五峰221扦插成活率为87.97%,五峰310扦插成活率为90.51%,均高于对照。
茶树地方品种扦插成活率调查表
表11
项 目 |
Ⅰ区 |
Ⅱ区 |
Ⅲ区 |
总计 |
成 活 率 % |
总株数 |
成活数 |
总株数 |
成活数 |
总株数 |
成活数 |
总株数 |
成活数 |
212 |
160 |
140 |
162 |
140 |
160 |
144 |
482 |
424 |
87.97 |
310 |
136 |
128 |
128 |
125 |
126 |
100 |
390 |
353 |
90.51 |
CK |
160 |
135 |
176 |
151 |
168 |
150 |
504 |
436 |
86.51 |
调查地点:县茶科所 调查人:谭望兰、向安清 调查时间:2007年5月
2.10、出圃苗根系发育情况调查
2006年10月27日:对县茶科所五峰212、310扦插出圃苗苗高及根系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2)表明:五峰212平均苗高38.9㎝、苗粗0.431㎝、粗根5.7条,最长根13.1㎝。五峰310平均苗高38.6㎝、苗粗0.317㎝、粗根3.9条,最长根13.2㎝。由此可见,五峰212、310扦插苗根系发达,有利于移栽后提高成活率。
五峰212、310出圃苗高及根系情况调查与分析
表12:
项 目 |
五 峰 2 1 2 |
五 峰 3 1 0 |
苗高 |
苗粗 |
最长根 |
粗根数 |
苗高 |
苗粗 |
最长根 |
粗根数 |
㎝ |
㎝ |
㎝ |
条 |
㎝ |
㎝ |
㎝ |
条 |
总 体 标准差 |
13.4123 |
0.1855 |
3.6661 |
2.57 |
12.09 |
0.107 |
2.5612 |
1.87 |
祘 术 平均数 |
38.9 |
0.431 |
13.1 |
5.7 |
38.6 |
0.317 |
13.2 |
3.9 |
调查地点:县茶科所扦插出圃苗 调查人:向安清 2006年10月27日
2.11.结论
五峰212(五峰大叶茶),五峰地方茶树群体品种的单株选育后代。无性系、灌木型、早芽种。芽叶黄绿,茸毛多, 重芽型大叶品种。 树姿半开张,分枝较稀。叶长11.63㎝、叶宽5.5㎝(叶面积44.78C㎡),叶脉11对,叶长宽比为2.11。属椭圆形叶。叶片上斜壮着生,叶面稍隆起、有光泽。叶质较厚软,一芽三叶百芽重91.15ɡ。区试产量比对照增产30.55%。育芽能力和持嫩性都较强。采一芽一叶在3月中旬。春茶3次采摘一芽二叶制生化分析样由杭州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检测,平均水分6.03%时,含氨基酸4.03%、茶多酚28.73%、咖啡碱3.65%、水浸出物46.03%。制绿茶外形翠绿显毫、香气栗香持久、滋味鲜醇尚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尚亮,具有“香高、味醇、耐冲泡” 的特点。抗寒、抗旱性较强。扦插成活率高。根系发达、移栽成活率高。
五峰310(五峰山幺灵),五峰地方茶树群体品种的单株选育后代。无性系、中叶类、早生种。树姿较直立、芽叶黄绿、茸毛较多。分枝较密。叶片上斜着生。叶长11.01㎝、叶宽4.04㎝(叶面积31.1 C㎡),叶脉8对。叶长宽比为2.73,属长椭圆形叶。叶质较薄。一芽三叶百芽重47.65ɡ。区试产量比照减11.8%。育芽能力和持嫩性较强。一芽一叶盛采期3月下旬。春茶3次采摘一芽二叶制生化分析样由杭州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检测,平均水分6.03%时,含氨基酸6.1%、茶多酚23.27%、咖啡碱3.57%、水浸出物43.1%。绿茶外形紧细深绿显毫,香气嫩鲜持久,滋味鲜醇尚爽,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明亮。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扦插成活率高、根系发达。属特异性品种。在栽培上应特别注意:移栽后需加强幼苗期的管理(氨基酸含量高的茶树品种可能都有这个共同特点)。
3、应用情况
五峰212、310品种,自2000年在原始材料圃采集枝条扦插以来,除保证2001年在省内进行区域试验、2003年参加全国区试用苗外,近几年在我县渔洋关、长乐坪、采花、傅家堰等乡(镇)的部分村共发展212品种239亩,发展310品种近106亩。2007年秋扦插212品种120万株,扦插310品种30万株。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栽培这两个品种的茶农对其生产表现反映好,种苗供不应求。2008年4月湖北咸宁、5月河南信阳均有人来要五峰选育的212、310茶苗。
石桥沟村二组茶农黄自新2002年、2003年栽植五峰212共2.3亩(海拔约950米)2006年3月26日开园,春茶采摘毛尖鲜叶97.5斤,收入1963元,夏秋蓄枝条300斤扦插。2007年3月19日开园,春茶采摘毛尖142斤,鲜叶收入2941元,夏秋蓄枝条1300斤扦插。
4、五峰212、310茶树新品种栽培技术要点
茶园是茶叶生产的第一车间。“大、多、重、矮、强、长、早、齐”是构成茶园优质、高产、稳产的八个综合因子。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建设好无性系茶树良种茶园,使茶园土壤的“水、肥、气、热”及“固相、液相、气相”相互协调,为茶树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获得优质鲜叶原料,实现和达到高效目标的基础,也是创精品名牌产品的物质基础。为使五峰212、310茶树新品种能发挥优势,增加茶叶经济效益,现就该茶树新品种近几年来栽植情况,提出以下7个方面的栽培管理技术要点(即把好7关):
1、把好园地选择关。选择海拔900米以下,水源十分充足、方便的田块建园。要求土壤较深厚,PH值在4.5—6.5之间。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
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提倡发展以茶为主的观光旅游型茶园、立体复合型生态茶园,如茶果(柑橘等)、茶药(杜仲等)、茶林(桂花树等)、茶菌……等方式的间作,茶园路旁四周栽植金银花、月菊……等,有利于提高干茶的自然花香。
2、把好抽槽施肥关。抽槽深度不低于50公分,宽度不低于85公分。槽底施足有机肥及商品肥。底肥用量:每亩施饼肥200公斤,磷肥75公斤,家栏粪40背,或者亩施复合肥150公斤,磷肥75公斤,家栏粪40背(土杂肥50背)。家栏粪、土杂肥施在沟槽的 “ V ” 字型沟中,再施磷肥、饼肥、复合肥在沟槽的底部。然后表土回沟底,底土盖沟上面。在槽底部从中开挖宽30㎝,深20㎝的“ V ”字型沟,此法不仅可以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也有利于今后茶园蓬心土的形成。实践证明:抽槽回土后到茶苗移栽之间的相距时间越长,越有利于茶苗移栽后的成活。
回土要求:园田表土、肥土回沟底,回到沟槽中的肥土要打碎。沟底的土放在沟槽的两边,待栽茶苗、覆膜用,或以后逐年回到茶行槽沟中(茶苗栽植在沟槽中)。
3、把好种植规格关。规格以大行1.67米、小行0.6米—0.67米,株距17厘米为宜,双行单株成“ 品”字形栽植,每亩用苗5000株,以利于发挥个体优势、利于扩大采摘面和便于今后嫁接换种。
4、把好茶苗调运关。提倡每100株一扎并用黄泥浆根,再每200—300株用方便袋将根部包扎好再运输。
5、把好移栽技术关。茶苗移栽适宜时间:低山在11月20以前、半高山在10月20日以前移栽结束,则有利于茶苗定植后当年的根系恢复与生长,提高成活率。茶苗栽植时重点是浇足定根水;有条件的地方最好用稻草、树叶、茅草覆盖地面,或用地膜覆盖。茶苗移栽到大田后15天左右,即可用过滤的沼液100公斤+0.2公斤尿素+0.2公斤磷酸二氢钾+0.2公斤菜油或用0.4%的尿素+0.3%的磷酸二氢钾+0.2%的菜油进行一、两次叶面追肥,及时补充茶树营养。
6、把好苗期管理关。“三分栽,七分管”,加强苗期管理,防止“老苗”尤为重要。五峰310更显得突出。其管理内容包括:合理间作,中耕除草(幼苗期不能用除草剂)、追肥、抗旱、防冻、茶树病虫防治、低位多次定型修剪以及补苗、合理采摘等内容。以实现“早成园、早丰产、高效益”的目的。
7、把好茶园投产期管理技术关。具体如下:
(1)、根据茶树所需营养的连续性、多样性等特点,在深秋增施基肥对提高竖年春茶产量、增进质量将起到明显作用。早秋施基肥,时间一般在10月上、中旬进行(有利于茶树根系恢复),每亩施饼肥100公斤,或猪、牛栏粪1000公斤左右,抽槽深施,施肥后立即覆土。
(2)、实行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分次追肥,及时喷施叶面肥。 深秋施基肥。大力推广“猪(人粪尿、畜、禽粪便)—沼—茶”生态环保型茶园。茶园晚秋和早春放养鸡、鸭,羊等,以减少茶园杂草及害虫,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
(3)、合理修剪,培养优质丰产的树冠。
(4)、分期分批按标准采。根据加工不同茶类对鲜叶标准的要求,采取分期分批按标准采摘,并适当留夏、秋茶新叶在茶树上。
(5)、防治病虫。做好茶树病虫防治是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茶树病虫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综合防治”为原则。茶园开始采摘,严禁茶园使用剧毒农药或茶园禁用的农药。大力推广茶树病虫害的农业综合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如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合理采摘、修剪等)、生态防控技术和高新防治技术,努力降低茶叶农残,大力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
4.7.6、“五峰310”是含氨基酸高的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后,将对提高我县夏、秋茶品质,促进茶叶增产、增质、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要注意的是:在栽培上应掌握幼苗期生长势比较弱、分枝较直立、发芽比较早等特点,茶苗移栽后要加强幼苗期的田间肥培管理(不能“老苗”),采取多次低位定型修剪、早施催芽肥、合理采摘等技术,就能实现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的目的。
5、关于茶树品种审定的几点建议
“种子工程”在农业生产上属高科技领域,茶树属多年生常绿叶用木本植物,其无性系良种选育时间需20年左右,新品种一旦选出应用于生产其变异小,受益时间几十年至上百年,而新品种茶树的优点,在栽培及加工上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因此,新育品种易被茶农接受、茶叶加工厂欢迎和得到茶叶消费者的好评,也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关于茶树品种审定标准我们认为,茶树品种达到下列指标之一者,可申请或通过审(认)定。(1)茶叶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达到显著水平,其它性状与对照品种相当。(2)茶叶品质(绿茶氨基酸的含量、红茶茶多酚的含量和茶叶加工外形)显著优于对照品种,其性状与对照品种相当。(3)春茶开采期比对照品种提早5天以上(品质特优的除外),其它性状与对照相当。(4)茶树抗旱、抗寒(-13℃时无明显冻害),抗病性等一项或多项明显优于对照品种,其它性状与对照品种相当。
(本文全文刊登于2007年<贵州茶叶>第三期P23——27、31)
二00七年五月(第一次打印发表)
二00八年七月(第二次修改打印)
主要参考文献及附件材料
1、贾尚智、闵彩云、陈勋《湖北茶树地方品种区试研究》(省果茶所)。
2、饶辉福、丁坤明《五峰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总结》(咸宁)·打印件。
3、覃士才《五峰第二次茶树新品种选育工作情况小结》·打印件。
4、五峰212、310茶树品种现场考察专家组意见。
6、2008年4月五峰212、310茶树单株“中茶所”生化分析结果。
7、省果茶蚕桑《分类作物品种审(认)定标准》·打印件。
8、、五峰212、310照片7张。
(1)、五峰212茶树单株形态(文·摄/覃士才)。
(2)、珍珠头村佘家槐(1925年9月生)老人(中)见证212茶树树龄约60年以上(2006年4月17日·文·摄/覃士才)。
(3)五峰310茶树单株形态(文·摄/覃士才)。、
(4)、枫竹村张昌福(右)老支书(1924年8月生)见证五峰310茶树母株树龄70年以(2006年4月18日 文·摄/覃士才)。
(5)、市、县领导在县茶科所观看212、310等茶树品种的原始材料圃(文/覃士才)。
(6)、2006年4月省果茶所贾尚智老师(左1),闵彩云老师(右1)在省区试田中给五峰茶业局的同志介绍五峰212、310等品种情况(文/覃士才)。
(7)、贵州省茶科所周富裕(左1)、刘红梅(右1)老师给覃士才同志介绍参加全国第三轮茶树品种区试的五峰212、310在贵州湄潭区试点的情况(文/覃士才)
|